《中國詩詞大會》學術總顧問李定廣:早春二月,在詩詞中盛開的那些花

*如何訂閱我們?

-------------?-----------

《中國詩詞大會》第三季昨天在央視開播了,又撩撥起無數中國人那一顆顆火熱的「詩心」。

一部中國詩歌史既是中華文明在語言文字上的濃縮,更是幾千年來中華文化的凝練。古詩詞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一張名片,代表了我們的文化自信。引導學生打好這一文化「底色」,不斷提升自身的人文修養,是今天的教師肩負的文化使命。

「教師博雅」官方微信特別邀請《中國詩詞大會》學術總負責人、上海師範大學李定廣教授開設「詩意中國」欄目,帶大家共同領略中國詩詞之美,感受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期待這顆「詩心」,終將如草蛇灰線,伏脈千里;如幼苗良種,芬芳我們的一生。

早春二月,在詩詞中盛開的那些花

文 | 李定廣

著名文史學者,現為上海師範大學人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中央電視台《中國詩詞大會》第一、二、三季學術總負責人。

現在正是農曆二月,剛過了正月的料峭春寒,已經艷陽高照,千花爭放,一片明媚的春光了。「二月花」在中華古詩詞里往往是美好春天的代名詞,李嶠讚美「風」,就說它「能開二月花」,杜牧讚美秋天的紅楓之美,就說「霜葉紅於二月花」。

二月開放的花,種類很多,所謂「二月艷陽千樹花」,但最有代表性的,是北方的海棠,南方的玉蘭,以及全國各地的緋桃、紅杏。

海棠花,花蕾紅色,開放時成粉紅色,十分艷麗,如美女的臉蛋。唐玄宗曾將楊貴妃比作「海棠睡未足」。古代詩詞里寫海棠最有名的,莫過於蘇軾的《海棠》:

東風裊裊泛崇光,香霧空濛月轉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

詩中名句「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用了楊貴妃的典故,寫出了海棠花的美麗與詩人的愛花之情。「只恐夜深花睡去」想像奇妙,月光轉廊意思是月光暗下去了,詩人擔心這麼美的海棠花被黑暗所籠罩,就把她想像成「睡去」,所以點染長長的蠟燭照亮她,繼續欣賞她。多麼美好、高雅而又別緻的情思!

另一首寫海棠的名篇,就是李清照的《如夢令》: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捲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這首《如夢令》是李清照早期的作品。詞以景襯情,委婉地表達了作者憐花惜花的心情。這首詞字數雖少,但其中既有人物、又有場景、還有對白,充分體現了詞人的語言表現能力、布局能力和絕妙的敘事節奏。詞的開頭寫經過一夜風雨,一覺醒來,愁與酒卻仍在胸中。

「試問捲簾人,卻道海棠依舊」兩句體現了詞人愛花惜花之情,妙在一字不提所問何事,卻在答話「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中透露出謎底,因詞人是真心愛花惜花,所以才能看出海棠花叢中的花朵已經變得稀少,真可謂巧奪天工、同時又十分自然。

整首詞表現出詞人為花而醉、因花傷春,進而以花自喻,感慨自己青春易逝、紅顏易老。其實這首詞是對晚唐韓偓《懶起》詩的改寫,韓詩曰:「昨夜三更雨,臨明一陣寒。海棠花在否?側卧捲簾看。」韓詩有問無答,李清照回答:「綠肥紅瘦。」「綠肥」比喻枝葉茂盛。「紅瘦」比喻花朵稀少。這四個字新穎,已為成語,多用來形容暮春景色。

杏花,似乎是「二月花」的代表,雖說「桃李杏春風一家」,但杏花開得比桃花、李花略早,此時正值春分前後,雨水較多,朦朧春雨中的杏花很有詩意,所以古代詩人特別愛寫杏花,留下非常多有關杏花的名句。在雨紛紛中看「牧童遙指杏花村」多麼令人神往,「沾衣欲濕杏花雨」寫出春雨似有似無、滋潤輕柔的特點。

「杏花春雨江南」,江南花飛雨飄,春意盎然,如有魔力一般,扣人心弦,令人對春日江南美景浮想聯翩。畫家李可染更是以「杏花春雨江南」為題,畫了一幅水墨畫。台灣作家余光中先生在《聽聽那冷雨》中就這樣寫道:「杏花。春雨。江南。六個方塊字,或許那片土就在那裡面。而無論赤縣也好神州也好中國也好,變來變去,只要倉頡的靈感不滅,美麗的中文不老,那形象,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當必然長在。」

最後,讓我們來完整品讀一下王安石的名篇《北陂(bēi)杏花》:

一陂春水繞花身,花影妖嬈各占春。縱被春風吹作雪,絕勝南陌碾成塵。

這首絕句寫於王安石貶居江寧(今南京)之後,是他晚年心境的寫照。一、二句寫景狀物,描繪杏花臨水照影之嬌媚。首句點明杏花所處環境,一池碧綠的春水環繞著杏樹,水花相依相親,互為映襯,杏花與倒影都顯得格外嫵媚嬌艷。後二句由前兩句的寫景而生髮,詩人展開想像,對這一樹杏花給予無限的讚美。如果杏花生長在行人往來的南陌,那麼她的命運就不是這般的不染俗塵了。

正因為杏花生長於北陂之邊,春風吹落的花絮就如雪花飄落於池水中,免去在「南陌碾成塵」的結局。水花相依的意義正在於此,水裝點了杏花的姿容,也升華了杏花的生命意義。後兩句有明顯的托物言志之意,是詩人剛強耿介、孤芳自賞的自我人格的象徵。

二月,是青春之月,詩意之月,我們陶醉在二月里品味最美的詩句,我們沉浸在詩句里感受最美的二月。

相關鏈接

李定廣:

來自上海師大的《中國詩詞大會》學術總顧問

文 | 《上海教育》雜誌記者:徐晶晶

本文節選自《上海教育》雜誌 2017年3A刊

他是兩季《中國詩詞大會》學術總顧問,也是唯一一位從策劃、命題、審題,到寫作與審定台本、輔導主持人,再到錄製、終審等各個環節全程參與的專家學者,而他的本職工作是上海師範大學人文與傳播學院古代文學專業的一位教授、博導。

2015 年初,央視節目組開始在全國海選參賽選手,同時由教育部下文二十多所唐宋詩詞研究較強的高校,要求各校派兩位詩詞專家參加研討會,經遴選最終確定十人作為節目組出題專家。經過兩輪出題和研討後,李定廣最終被推選為《中國詩詞大會》學術總顧問。

這是一位有著從小學、初中、高中直至大學全學段從教經歷的師者,他對傳統詩詞的由衷喜愛和博聞強識從小形成且延綿至今,曲折獨特的求學之路形成豐富閱歷,詩以言志的文化傳統影響了他的人生道路,也最終讓他厚積薄發,水到渠成,在《中國詩詞大會》這個更寬廣的平台上實現著傳統詩詞審美教育的理想,同時把自己對傳統詩詞的滿腔熱愛化為喚醒更多人的力量。

在李定廣看來,黨和國家領導人多次強調,要從民族文化基因的高度來看待古代經典詩詞的獨特價值,對古代經典詩詞要加強傳承與傳播,以展現中華審美文化之風範。教育,責無旁貸。

詩以言志的勵志人生

從漢樂府的「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杜甫的「富貴必從勤苦得,男兒須讀五車書」,到陸遊的「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李定廣坦言,自己愛上傳統詩詞,在中等師範讀書時的袁老師功不可沒。

特別是以愛國、勵志為主題的詩詞,更是自己青少年學生時期的最愛,常常因一句詩而熱血沸騰或感動落淚。隨著年齡和閱歷的增長,雖然在求學和工作的道路上曾數次經歷「時來天地皆同力,運去英雄不自由」的無奈,也曾感慨「只覺流年如鳥逝,不知何處有龍屠」(皆出自晚唐羅隱詩),但是古代仁人志士的家國情懷、君子之道依然深深烙印在李定廣心間,讓他堅持從古詩詞中汲取力量,心懷高遠。

「我的名字里有一個『廣』,我也一直在努力成為一個知識廣博之人。」李定廣,這個家人眼中小時候特別調皮但是做任何事都很專心的孩子,有著「過目不忘」的記憶力。用李定廣妹妹李彩雲的話來說,「看小人書時叫他吃飯,他根本聽不見,小時候最大的愛好就是看小人書,過目不忘,看過之後,都要拉一幫人做他的聽眾,我受他的影響最大,很多小說和名著都是從他那裡聽來的,我是他的第一聽眾」。

1982年,初中畢業的李定廣順利地考上安徽老家的肥東師範學校,那個時候應屆生考上師範的很少,李定廣是村裡第一個也是當時張集中學那一屆唯一一個應屆生考上師範的。在中師學習期間,李定廣的語文老師袁老師,從開學第一天起,每天雷打不動地帶著學生學習兩首古詩詞,回想起35年前的中師課堂,李定廣依然顯得很激動:「中國古詩詞實在是太美了!袁老師講的第一首詩是《終南望余雪》,這是唐代詩人祖詠創作的一首五言絕句。這首詩句句詠雪,從『望』字著眼,描寫終南山的雪景和雪後增寒的感受,當時感覺彷彿是為我打開了另一個從未感受過的美的世界。」

中師畢業後,李定廣先後在家鄉的中小學任教長達十年,也開始了到處尋覓詩詞書籍的生活,《唐人七絕選》《李白詩選》《杜甫詩選》……本本愛不釋手,工作之餘讓辦公室的同事抽背以「顯擺」自己,更成為李定廣工作生活當中的一大樂事。沒有讀過大學的李定廣,硬是憑藉中師學習時形成的對古詩詞的濃厚興趣與刻苦鑽研的精神,拿到自考本科證書,繼而攻讀湖北大學碩士、復旦大學博士,走上高等學府的講台。

「對於傳統詩詞,我是至少背了一萬首,見得多了,理解深了,方能作出準確判斷。所謂操千曲而後曉聲,觀千劍而後識器。」李定廣說。古詩詞讀得越多,各家註解也越來越引起李定廣的關注,從多角度地研究、比較再到辨析、判斷,最終為的是形成獨立思考,努力還原詩詞本意。在中小學任教期間,李定廣不僅教語文,還教音樂和歷史。

在李定廣看來,「詩言志,歌永言」,中國古典詩詞的最大特點有兩個,就是抒情性和音樂性。詩詞本身就是音樂性的語言,與音樂在很大程度上是相通的。李定廣告訴記者:「我會鋼琴、風琴、二胡、笛子等好幾種樂器,對中國和西洋樂理都很熟悉,還會自己譜曲子;我還非常喜歡歷史,《舊唐書》《新唐書》看過很多遍,只有對歷史背景有了更多了解,才會增強對詩詞的理解和認識。」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我們做學問決不能偏執一隅無法自拔。」李定廣說。2009年,李定廣離開了執教六年的汕頭大學,來到上海師範大學工作。與很多學者擅長鑽研某一方向不同,莊子研究、先秦兩漢文學、魏晉南北朝文學、宋元文學、六朝文論、唐詩研究、唐五代詞研究等,都是李定廣的主要教學研究領域。

心系詩詞審美教育的執著理想

公眾關注詩詞大會,其實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親近。從社會角度來看,需要學校和家庭共同努力,相互促進。

「社會大眾再次感受到了古詩詞的美感和價值,這值得我們教育工作者深思。」在李定廣看來,古典詩詞學習對於當下依然有著延綿不絕的現實意義,古典詩詞具有高度凝練的語言、優美的韻律,堅持學習無疑有利於提高文字表達能力;更重要的是,古典詩詞中蘊涵著穿越時空的人文精神品質,可以從傳承文化血脈、引發情感共鳴等方面全方位地陶冶情操、塑造三觀,「那些高尚的情感——比如孟郊的《遊子吟》,那些偉大的人格——熱愛國家、誓死報國的感人力量,比如杜甫、陸遊的為詩、為人,即便是鄭燮的一句『一枝一葉總關情』,亦體現了心繫百姓的情懷」,讀古代經典詩詞就是在與古代偉大的心靈溝通。

對於當前中小學古詩詞學習,李定廣認為,基於實用主義的應試教學導致學生不易體會到詩詞中的意境和美感,他特別引用了朱光潛先生談「對於一棵古松的三種態度」中的故事來闡述提高審美和人生境界的重要意義,「假如你是一位木商,我是一位植物學家,另外一位朋友是畫家,三人同時來看這一棵古松……有審美的眼晴才能見到美……美的事物如詩文、圖畫、雕刻、音樂等等都是寒不可以衣,飢不可以為食的。人性本來是多方的,需要也是多方的。真、善、美三者俱備才可以算是完全的人」。

如何對學生加強古詩詞審美教育?李定廣認為,詩詞之美,首先在於誦讀,教師首先要引導學生按照正確的節奏去誦讀詩詞,五七言詩各有各的誦讀節奏,中國傳統詩歌講究的是「五言詩上二下三,七言詩上四下三」,只有正確地誦讀才能體會到詩詞音樂節奏之美;在此基礎上,教師要結合詩詞內容闡釋詩詞的美妙之處,從藝術和情感兩方面講明其美在何處、妙在何處,引導學生理解詩意,自然地、自發地體會詩詞中的美感和情意;同時,家長和教師也要鼓勵學生參加詩詞活動、組織詩詞遊戲、閱讀名家編選的詩詞文集,讓優秀傳統審美文化滋潤學生心靈。

在上海師大,不管是給本科生、碩士生還是博士生上課,李定廣總是激情洋溢,傾盡全力呈現著傳統詩詞之美。李定廣說:「我當過十年中小學老師,我很喜歡與學生互動,而不是把我該講的內容講完就結束了。我把從小學到研究生各個階段學習詩詞的重點概括為由低到高的四個層次:背誦—理解—審美鑒賞—審美判斷。

對於小學生來說,以背誦為主,理解為輔。小孩子背詩詞沒什麼不好,既可以感受節奏美,又可以促進記憶力,但也要適當地教他們理解,哪怕了解一點大意,朦朧感受一點美感,他們就更有興趣,也更容易記住。對於初中生來說,背誦與理解並重,適當搞一點審美鑒賞,而對於高中生來說,須要背誦、理解與審美鑒賞三者並重,努力提高學生對詩詞的理解能力和審美鑒賞能力。對於大學生和研究生來說,在背誦、理解的基礎上,審美鑒賞尤為重要,並適當訓練其審美判斷能力。任課教師需要從立意、構思、情感和語言等方面引導學生領悟與理解詩詞,學會詩詞的審美和鑒賞。」講到這裡,李定廣特別提到了他和同事們的教學方法:「我們先讓學生鑒賞自己選擇的作品,再進行互相評判,在鍛煉中提高辨別詩詞的能力。最後,隱去古代著名詩人的名字,讓學生通過文本分辨詩文的優劣高下。這種做法,有利於打破學生的慣性思維,培養他們自主思考、勇於質疑的精神。」

在更大層面上喚醒公眾

對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愛

「古詩詞是中華審美文化中的精粹,相比漢字和成語,詩詞更美更完整,是『雅文化』的代表。但要努力做到讓它雅俗共賞。」李定廣說。

「用做學問的態度來製作電視節目」,不僅保證了節目的高質量,也深深撥動了電視屏幕前無數觀眾的心弦。李定廣特彆強調指出,學習古詩詞不僅是學習知識,接受審美教育,更是傳承品德與精神,「因為愛國、愛家、愛生活是古詩詞的重要題材,這些共通的個人情感和人性思考,完全能夠在當下引起更多共鳴」。

李定廣認為,古詩詞雖然只是中華傳統文化中的一小部分,但其在傳統文化中有著特殊的地位。首先,古詩詞是中華傳統文化中最富有「民族特色」的一個載體。漢語的單音節和四聲這兩個特色,造成了古詩詞特有的固定節奏和語音自身的抑揚起伏的音樂美。這兩個特點是世界上其他語言詩歌不具備的。而且,別的文體像散文、小說等都可以譯成外文,但古詩詞具有「抗譯性」。

其次,古詩詞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最精緻的一部分,而且充滿正能量。再次,古詩詞短而美,易學易記易普及,也容易形成廣泛的共鳴。《中國詩詞大會》能掀起全民詩詞狂歡,就是明證。其他傳統文化門類都很難像古詩詞這樣形成全民狂歡。最後,以古詩詞的普及與全民狂歡為引領,可以營造社會大眾喜愛、尊重和敬慕民族傳統文化的強大氛圍。


推薦閱讀:

如何賞析杜甫的《貧交行》?
一心一念一憔悴|楚辭詩詞選輯
【詩海選粹】格律詩詞(136)期
唐七絕評選(上)
近作收錄

TAG:學術 | 中國 | 詩詞 | 中國詩詞大會 | 顧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