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暴力頻發,誰來懲戒「壞孩子」?

x

  6月22日,一個名為「江西永新初中學生遭群毆」的視頻在網上流傳,引發熱議。視頻中,多名初中生模樣的女孩對著另一下跪著的女孩連扇耳光,不時用腳踹其身體,毆打時間長達5分鐘,其中一名被稱為「白衣32號」的女生更是因行為殘忍成為網友討伐的對象。據了解,受害者系因學生幹部身份遭恨而遭毆打。近期,各地頻頻曝出學生暴力事件,學生暴力是不是已經成為一種「潮流」?如何終結校園暴力?

  【校園暴力觸目驚心】安徽蚌埠,小學副班長「勒索」同學錢財,並動輒逼迫同學吃屎喝尿;浙江慶元,四名初一男生將一名小學一年級男孩關在黑屋裡毆打,用繩拴脖,煙頭燙身;廣東汕尾,一名初中女生被十名女生扒衣服毆打,並被拍裸照、視頻上傳網路……僅僅粗略統計,上半年媒體公開報道的校園暴力事件,竟已多達二十多起。人們在瞠目結舌之餘不禁要問:這些瘋狂的少年都是怎麼了?

  【暴力形式:不只是肢體衝突,致死案件達16.7%】法制網輿情監測中心發布的研究報告顯示,儘管傳統意義上的「肢體衝突」仍是校園暴力形式的主流,佔比約為70.0%,但暴力形式表現為「械鬥」的事件佔比高達12.5%,「侵犯隱私部位」及「性侵害」事件的佔比也分別為10.0%、2.5%。在統計的40起校園暴力事件中,九成以上的事件造成人身傷害,因暴力行為致死的案件佔比更達到16.7%。

  【新特點一:女生暴力】「女生暴力」漸成公眾關注的焦點,表現為「多對一、多對多」,並且折磨措施一般與性、身體侮辱有關。法制網的調查報告顯示,從性別上看,「女女暴力」佔比達32.5%。另據河南漯河醫學高等專科學校對校園暴力的調查顯示,63.6%為言語暴力,23.9%為軀體暴力,12.5%為搶奪(盜竊)財物;最常見的原因是言語不和,比重達53.8%,嫉妒對方的佔到21.2%,討厭對方和毫無理由的分別佔17.4%和7.6%。

  【新特點二:暴力網路傳播】在近期的校園暴力中,「網路暴力」流行,施暴者常常將暴力事件上傳網路。一種情況是施暴者通過論壇、微信、微博等對受害人進行言語攻擊,另一種情況是肆無忌憚地上傳受害人隱私、被毆打侮辱的照片、視頻等。這樣的「網路暴力」除了加劇受害者心理創傷外,還可能通過網路達到「二次傳播」,引發其他青少年對暴力的麻木漠視,甚至模仿。

  【新特點三:群體性暴力,旁觀者冷漠】數據顯示,75.0%的校園暴力事件是在多人甚至幾十人之間展開,校園暴力事件呈現出明顯的群體性特徵。多數人因附和與從眾心理,順應強勢者的權威而加入施暴群體。此外,其他校園暴力圍觀者冷漠地縱容、圍觀或拍攝行為,給侵害人造成的精神、心理損傷極大。廈門集美大學心理健康協會的一項調查還顯示,問及「你對校園暴力的看法是什麼」時,竟有25%的人認為「這很正常」。

  【暴力結局:負刑責低於三成,法律「原地踏步」】從對暴力事件的處置結果來看,因惡性犯罪最終承擔刑事責任的案件佔比不到三成,以故意殺人、故意傷害、強姦等罪名判罰居多。依據我國現行執法量刑標準,14周歲為最低刑事責任年齡,14-18周歲的人犯罪量刑從寬。然而隨著犯罪越來越低齡化,刑責年齡之爭也越來越引發關注,甚至有人直接將《未成年人保護法》比作「少年犯保護法」。

  【暴力結局:「道歉私了」潛規則】在校園暴力事件中,受害學生和家長,由於不想招惹更多麻煩,往往選擇接受道歉或者隱忍轉校;有些學校為了維護政績形象,「家醜不外傳」,對校園暴力行為進行低調處理,這無疑會縱容和強化施暴者「恃強凌弱」的思維和行為。當「私了」「轉學」成為解決暴力事件的潛規則之時,不僅對於受害者而言非常不公平,也未能杜絕暴力行為、讓其他學生免於被暴力的危險。

  【對策——嚴格懲處,完善相關法規】校園暴力頻發的現象引起了陝西省公安廳原副廳長、現任中央政法委宣教室副主任陳里的關注。陳里稱,《未成年保護法》對校園暴力的制約和打擊過於落後和偏輕,對於青少年的暴力犯罪要加以懲戒,該追究刑事責任的就追究刑事責任。另外,由於現在未成年人成熟得較早,因此他建議,刑事責任能力年齡應該提前。從長遠講,應從立法、司法、社會治安治理的角度來綜合治理。

  【對策——維權有道,保護弱勢學生】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表示,對於校園暴力事件,建立健全處理機制,強化規則意識和規則教育,是對施暴學生的「保護」,更是對所有弱勢學生群體的保護,讓所有學生懂得尊重他人的權利,也積極維護自身的權利。因此,有必要針對校園暴力,建立健全的學生事務投訴、處理機構,並進行公開的調查、聽證會,給學生維權提供一個很好的意識教育和渠道。

  【對策——心理教育,不做旁觀者】少年庭法官於俊平不支持重刑懲罰校園暴力行為,他認為應堅持「教育為主,懲罰為輔」原則,通過社區矯正制度、犯罪記錄封存制度等幫助施暴青少年回歸社會。此外,要加強對未成年人的心理引導與教育,使正處於青春期的孩子們形成良好的心理平衡機制,從而控制好自己的行為。不欺負他人,也不要做暴力的旁觀者。

  【美國:多層立法加強懲戒】在美國,校園暴力被稱為「欺凌」(bullying)。學校對「欺凌」十分重視,聯邦政府和各地州政府紛紛加強立法,從多個方面遏制校園暴力行為:一方面降低霸凌行為認定標準,另一方面對校園霸凌行為採取零容忍政策,學校必須提供舉報霸凌事件的渠道,並對被舉報的霸凌事件進行積極干預和調查。此外,還不斷加強對校園霸凌行為的刑事懲罰,並通過「共犯連帶」原則嚴懲霸凌同夥。

  【日本:設24小時熱線反欺凌】在校園欺凌現象嚴重的日本,文部科學省加強了對教師進行有關校園欺凌的培訓。2013年6月,日本6大政黨共同提出《欺凌防止對策推進法》,在參議院正式會議上獲得一致通過。除了立法,日本還實行從上到下的聯動機制,中小學生遭欺凌時可撥打24小時諮詢熱線,社工會輔導受害學生,教師要時刻注意情況,學校定期開展對學生的相關教育等。
推薦閱讀:

校園霸凌
如何看待校園欺凌現象?
湖北學生遭掌摑,教育局「好玩論」是下崗的節奏
《最強大腦》主持人神童遭校園欺凌移民,國內外教育環境有什麼不一樣?
校園霸凌破冰記

TAG:孩子 | 校園 | 校園暴力 | 暴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