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因斯坦相對論是如何改變世界的

愛因斯坦提出相對論距今已經整整100周年了,它經受了實踐和歷史的考驗,是人們普遍承認的真理。相對論對於人類思想的發展、科學與技術的諸多變革、對我們的生活都產生了巨大影響。

愛因斯坦相對論公式:

基本的幾個:

1.相對速度公式:△v=|v1-v2|/√(1-v1v2/c^2)兩物體速度是v1,v2,它們之間速度的差是△v,過去我們認為△v=|v1-v2|,這個公式決定了,沒有物體可以超過光速。

2.相對長度公式L=Lo* √(1-v^2/c^2)Lo是物體靜止是的長度,L是物體的運動時的長度,v是物體速度,c是光速。由此可知速度越大,物體長度越壓縮,當物體以光速運動,物體的運動方向長度為0.

3.相對質量公式M=Mo/√(1-v^2/c^2)Mo是物體靜止時的質量,M是物體的運動時的質量,v是物體速度,c是光速。由此可知速度越大,物體質量越大,當物體以光速運動,物體的質量為正無窮

4.相對時間公式t=to* √(1-v^2/c^2)to是物體靜止時的時間流逝的快慢,t是物體的運動時的時間流逝快慢,v是物體速度,c是光速。由此可知速度越大,物體時間走得越慢,當物體以光速運動,物體的時間就不再流逝,從而時間停止。

5。質能方程E=mc^2質量和能量本質相同

人類以新的視野觀察和認識世界

相對論是研究時間、空間、運動這三者關係的理論體系的總稱,它是這100多年來人類最偉大的兩個理論之一(另一個偉大理論是量子力學)。相對論的偉大是不足以用諾貝爾物理學獎來評價的。如果真有一個上帝的話,上帝過去總是說:「人類一思考,上帝就發笑。」相對論誕生之後,上帝改口了:「人類一思考,上帝就發慌。」

相對論是關於時空和引力的基本理論,依據研究的對象不同,分為狹義相對論和廣義相對論。相對論從邏輯思想上統一了經典物理學,使經典物理學成為一個完美的科學體系。狹義相對論在狹義相對性原理的基礎上統一了牛頓力學和麥克斯韋動力學兩個體系,指出它們都服從狹義相對性原理,都是對洛倫茲變換協變的,牛頓力學只不過是物體在低速運動下很好的近似規律。廣義相對論又在廣義協變的基礎上,通過等效原理,建立了局域慣性場與普遍參照係數的問題,從邏輯上得到了合理的安排。相對論嚴格考察了時間、空間、物質和運動這些物理學的基本概念,給出了科學而系統的時空觀和物質觀,從而使物理學在邏輯上成為完美的科學體系。

狹義相對論給出了物體在高速運動下的運動規律,並提示了質量與能量相當,著名的質能關係式,即E=MC2,可以用來計算核反應過程中所釋放的能量,並導致了原子彈的誕生。廣義相對論建立了完善的引力理論,而引力理論主要涉及的是天體。至今,相對論宇宙學進一步發展,而引力波物理、緻密天體物理和黑洞物理這些屬於相對論天體物理學的分支學科都有一定的進展,吸引了許多科學家為之奮鬥。

相對論極大地改變了人類對宇宙和自然的「常識性」觀念,提出了「同時的相對性」「四維時空」「彎曲時空」等全新的概念。它發展了牛頓力學,推動物理學發展到一個新的高度。一位法國物理學家曾經這樣評價愛因斯坦:「在我們這一時代的物理學家中,愛因斯坦將位於最前列。他現在是、將來也還是人類宇宙中最光輝的巨星之一」,「按照我的看法,他也許比牛頓更偉大,因為他對於科學的貢獻,將更加深入地進入人類思想基本要領的結構中。」

對稱性原理對物理學研究有著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愛因斯坦最善於應用這一原理,整個相對論都是在此基礎上建立起來的。特別是在建立廣義相對論的過程中,愛因斯坦還對原理做了創造性發展。過去是實驗→方程→對稱性,但愛因斯坦認為「這個鏈很有趣,如果從洛倫茲對稱性以外的對稱性出發,推導出方程,再利用它進行實驗,不是更好嗎」?愛因斯坦成功地實現了這個關係的倒置。他所說的這種新的對稱性就是引力場方程在非歐幾里德空間的協變。

相對論的建立也把化學和生物學推向了新的高峰。19世紀末,化學領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也遇到了巨大的困難。其主要原因是「原子不可分,元素不能變」的觀念根深蒂固。20世紀物理學的這場革命,從根本上改變了化學的基本概念,並使之獲得了很多新的研究方法。由物理學家開創的化學鍵理論,X射線衍射法的運用,推動了結構化學的發展。20世紀後的化學,主要通過研究電子在分子和原子中的分布和運動,由此更深刻地揭示物質的性質和化學變化的規律。

分子生物學創立於20世紀50年代,物理學對其形成和發展產生了舉足輕重的作用。X射線衍射方法的運用使生物大分子晶體結構分析成為可能。特別是薛定諤於1944年出版的《生命是什麼》一書「從思想上喚起生物學革命」。該書在運用統計物理的概念分析生命現象後指出,生命物質的運動必然服從已知的物理學定律。這啟發了人們用物理學的思想和方法探討生命物質運動的規律。

科技和社會產生了諸多變革

100年前,愛因斯坦發表了具有劃時代意義的5篇物理學論文,奠定了相對論的基礎,並為量子理論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原子能、晶體管、計算機、激光、納米材料、宇宙飛船、生命科學等20世紀重大的發明,都是由愛因斯坦開創的近代物理學的結晶。

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的建立使人類進入到信息時代。固體物理已有幾個世紀的歷史,直到20世紀初,由於X射線衍射的發現以及金屬的自由電子論和能帶理論的提出才使其成熟了。20世紀30年代後,量子力學使它成為一門研究固體多種物理性質、微觀結構及其內部運動規律的學科。近年來,固體物理的研究對象由晶體擴展到非晶體和物體的表面,故更名為凝聚態物理學。半導體材料、磁性材料、納米材料等是它研究的主要對象,這為計算機的誕生和發展奠定了科學和技術基礎。

電路板

信息革命始於20世紀40年代,以計算機問世為標誌,目前方興未艾。從1904年發明二極體起,到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電子管計算機研製成功為止,是信息技術史上的「電子管時期」。1947年隨著半導體晶體管的問世,信息技術史進入了「晶體管時期」。此後,集成電路的發明打破了電路與元件分離的傳統觀念,使電子設備微型化。經過大規模集成電路階段後,超大規模集成電路又在迅猛發展。而計算機就是由這些物理元件組成的信息處理器。以激光器發明為標誌的光電子技術,使信息技術上了一個新台階。因為採用光子作為信息載體,其響應速度比電子快3個數量級,也不存在電磁串擾等。待到光子集成電路問世後,計算機的發展將更迅速,應用前景將更廣闊。前兩次工業革命延伸的是人的肢體功能,這次革命拓展的是人的大腦功能。因此,信息革命是更深刻的革命。海灣戰爭、科索沃戰爭和伊拉克戰爭就是最有力的證明。

20世紀初愛因斯坦相對論開啟的科技革命和20世紀六七十年代開始的高科技時代,對人類思想文化的影響更是震撼性的。以網路信息技術為例,我們由此可窺一斑而知全豹。由於數字技術的應用,人類從觀念到生活方式都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可以說,計算機、信息網路技術影響到了當今思想文化的每個角落。姑且不說數字技術改變了幾百年來鉛與火的印刷,上千年筆與紙的書寫,現在文化的交流、知識信息的傳播,甚至到了動一下指頭,點擊上網即可實現的地步。這與以前關山隔阻,需飛越千山萬水,克服重重困難才能達到目的的情況相比,簡直有天壤之別。

相對論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

儘管大多數人至今還不知道相對論究竟是怎麼回事,但事實上,它早就深刻地影響到整個人類社會,直接或間接地影響了我們每一個人的生活。1919年,愛因斯坦在與兒子埃德瓦的談話中說:「當一隻甲蟲在一根彎曲的樹枝上爬行的時候,它並沒有覺察到這根樹枝是彎曲的,我有幸覺察到了甲蟲沒有覺察到的東西。」愛因斯坦的這一覺察,在其後近100年中改變了整個世界,並且,這種改變現在還在繼續。

GPS導航系統現在已經是一個滿大街都可以看到的常用小電器了,可能每個司機都有一個車載的導航系統,或者手機里裝有一個導航軟體。如果沒有相對論,那麼導航系統就會出大問題。愛因斯坦指出:「傳統的時間概念只能在簡單的條件下才能確定,當多種因素暫時聯繫起來的時候,傳統的計時方法就會失去作用。」因為根據相對論,衛星上的時鐘會比地面上的時鐘走得快,每天大約快38微秒(0.000038秒),如果不校正的話,GPS導航系統每天積累的誤差將超過10千米(這個誤差是垂直方向上的,不是水平方向上的),如果美軍用這個來導航導彈的話,那麻煩就大了。因此,在GPS衛星發射前,要先把其時鐘的走動頻率調慢100億分之4.465,把10.23兆赫調為10.22999999543兆赫,這些數字全靠有了相對論才能那麼精確地計算出來。

相對論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的應用還遠不止這些。衛星上的時間變快只不過是相對論無數推論中的一個,我們通過相對論還可以精確地計算衛星上的時鐘和地面上的時鐘的誤差到底是多少。相對論還有很多很多的推論,小到推測水星的運行軌道、在發生日全食時星星的位置,大到可以推演太陽的過去與未來、甚至宇宙的過去與未來。

另外,在醫院的放射治療部,多數設有一台粒子加速器,產生高能粒子來製造同位素,作為治療或造影之用。氟代脫氧葡萄糖的合成便是一個經典的例子。由於粒子運動的速度相當接近光速,故粒子加速器的設計和使用必須考慮相對論效應。過渡金屬如鉑的內層電子,運行速度極快,因此在設計或研究新型的催化劑時,就需要考慮相對論對電子軌態能級的影響。

【責任編輯】林京作者:顏慧

顛覆物理世界的廣義相對論

1905年,26歲的德裔物理學家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發表了具有劃時代意義的5篇物理學論文,這幾篇論文奠定了狹義相對論的基礎。在之後的10年時間裡,愛因斯坦不斷對自己的理論進行探索、研究和完善。

1915年,愛因斯坦又提出了廣義相對論,終於完成了一項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偉大工程。由於廣義相對論理論十分嚴謹,而且獲得了天文觀測上的證實,在問世後不久便引起了極大的轟動,現代物理學的大門從此正式開啟。

時至今日,廣義相對論已誕生整整100年,廣義相對論不僅改變了全人類對時空乃至整個宇宙的認識,還大大推動了科學技術的發展。或許,直到現在你根本不清楚什麼是廣義相對論,但它的確已經深刻地影響了整個人類社會,直接或間接地影響了我們每一個人。

顛覆傳統的時空觀

廣義相對論對人類思想的最大衝擊,便是它顛覆了人類傳統的時空觀。在愛因斯坦之前,牛頓經典力學早已經過了幾百年的發展,並被一些人認為已經臻於完美。然而,到了19世紀末,臻於完美的經典物理學殿堂上空卻出現了一朵「烏雲」,那就是邁克爾遜-莫雷實驗尋找絕對參考系「以太」遭遇了失敗。在經典力學時期,人們套用機械波的概念,想像宇宙中必然有一種能夠傳播光波的彈性物質,物理學家稱之為「以太」,並把這種無處不在的「以太」看作絕對靜止參考系。這個絕對靜止的參考系便是牛頓經典物理學最根本的基石。但是,這個理論面臨一個新的問題:地球以每秒30千米的速度繞太陽運動,那就必然會遇到每秒30千米的「以太風」迎面吹來,同時,這個「以太風」也必將對光的傳播產生影響。也就是說,如果存在「以太」,那麼當地球穿過「以太」繞太陽公轉時,在地球通過「以太」運動的方向測量的光速(當我們對光源運動時)應該大於在與運動垂直方向測量的光速(當我們不對光源運動時)。

為了尋找「以太」,邁克爾遜和莫雷用邁克爾遜干涉儀反覆測量了兩束垂直光的光速差值,結果卻證明光速在不同慣性系和不同方向上都是相同的。這一實驗結果否認了「以太」(絕對靜止參考系)的存在,經典物理學開始動搖。

20世紀初,愛因斯坦先後提出了狹義相對論和廣義相對論,證明了自然界根本不存在絕對靜止的參考系。他用一個簡單的「時空」代替了作為獨特實體的空間和時間,「時空」對於處在不同位置和不同運動狀態的觀察者而言,看上去是不同的。

愛因斯坦指出,在像地球這樣的大質量的物體附近,時間流逝得更慢一些。這是因為光的能量和它的頻率有一種關係,即能量越大,頻率越高。當光從地球的引力場往上行進,它失去能量後頻率下降,會表現為光波的兩個相鄰波峰之間的時間間隔變大。因此,在地球上空的某個人看來,下面發生的每一件事情都需要更長的時間。簡單地說,就是對於坐在地面上的一個人和坐著飛機旅行的另一個人而言,時間流逝速度並不相同。不難看出,相對論作為一種新的理論已經徹底顛覆了牛頓力學的時空觀。後來,有人對比了位於水塔底和水塔頂的兩個時鐘,發現位於塔底那個更接近地球的鐘的確走得慢些。

愛因斯坦的時空觀被證實後,牛頓力學的時空觀「壽終正寢」。儘管牛頓力學在普通宏觀低速的情況下可以作為一種近似計算而運用,但在概念上,牛頓力學對客觀世界的描述實際上已經是一種錯誤。

重新詮釋「運動」和「引力」

基於不同的時空觀,便會產生不同的物體運動理論。愛因斯坦指出,對於描述物理現象的自然定律,在任意運動的參考系中全都應當「平權」。也就是說,物理方程在任意坐標變換下都必須是協變的,都應具有相同的數學形式。這就是廣義相對性原理,也稱廣義協變原理。為了賦予廣義協變性以具體的物理內容,愛因斯坦從物體的慣性質量與引力質量等價這一經驗事實出發,提出了在一個小體積局域內的萬有引力和某一加速系統中的慣性力相互等效的所謂等效原理。根據等效原理,愛因斯坦認為物體的運動方程其實就是它在參考系中的「測地線方程」,而物體的「測地線方程」與其自身的固有性質無關,只取決於時空區域的幾何性質。這就涉及到了廣義相對論中對於「引力」的詮釋。

根據牛頓力學理論:物質的存在,產生萬有引力。愛因斯坦卻認為,時空本身就不是平坦的,引力只是時空的一種幾何屬性,即引力是由時空彎曲後的畸變引起的,引力場會影響時間和距離的測量。舉一個典型的例子,像地球這樣的行星並非是由於受到被稱為「引力」的力而沿著彎曲的軌道運動的,相反,它只是沿著彎曲空間中最接近於直線路徑的軌跡運動。只不過這個軌跡在「四維時空」中是一條直線的路徑,但在三維空間中看起來是一條彎曲的路徑而已。這就好比一架在峰巒起伏、凹凸不平的地面上空飛行的飛機,雖然它沿著「三維時空」中的直線飛,但它在二維地面上的影子卻是沿著一條彎曲的路徑運動。基於這種對「引力」的全新解釋,愛因斯坦以純推理的方式推導出了一個比牛頓引力定律精確得多的、更為合理的引力場方程,這就是廣義相對論的基礎。

可以說,廣義相對論是一種關於萬有引力本質的理論,是人們對物質、時空與引力場之間的關係在認識上的進一步深化和統一,它精確地證實了物質運動和空間時間的不可分割性。廣義相對論認為質點在引力場中是沿著彎曲時空的短程線運動,這種把引力場「幾何化」的物質運動理論在深度和廣度上都拓寬並發展了牛頓的引力理論。

「四大驗證」驚世駭俗

廣義相對論誕生後,其顛覆性的「時空觀」和「引力說」首先便在天體物理學上得到了驗證。其中最赫赫有名的就是水星近日點進動、光線彎曲、引力紅移和雷達回波延遲這「四大驗證」。

第一個是水星近日點進動。早在19世紀中葉,天文學家便發現水星在近日點進動的觀測值與根據牛頓定律計算的理論值存在一個每世紀43角秒的偏差。這個偏差在隨後的數十年內都沒有得到合理的解釋,直到廣義相對論問世之後才迎刃而解。原來,水星是最接近太陽的內行星,離中心天體越近,則引力場越強,時空彎曲的曲率就越大。愛因斯坦根據廣義相對論把行星的繞日運動看成是它在太陽引力場中的運動,他計算得到的水星近日點進動的數值與實際的觀測值極其吻合。

第二個是光線彎曲。廣義相對論認為,當光線經過一些大質量的天體(例如太陽級別的恆星)時,它的傳播路線是彎曲的,這源於它沿著大質量物體傳播時所形成的時空曲率。1919年,英國皇家天文學會派出的天文觀測隊對當年的一次日全食進行了系統觀測,他們不僅觀測到了光線彎曲,就連光線彎曲的角度也和廣義相對論的計算值基本一致。

第三個是引力紅移。按照廣義相對論,在強引力場中的時鐘會變慢,因此從恆星表面射到地球上的光線,其光譜線會發生紅移。1925年,美國威爾遜山天文台的亞當斯觀測了天狼星的伴星天狼星B並記錄下它發出的譜線,最終得到的數據與廣義相對論的預測基本相符。

最後一個是雷達回波延遲。前面提到,光線經過大質量物體附近會彎曲,這種彎曲可以看成是一種折射,相當於光速減慢。因此,我們可以推斷出,從空間某一點發出的信號,如果途經太陽附近,則它到達地球的時間將會有所延遲。1964年,美國天文學家夏皮羅領導的小組先後對水星、金星與火星進行了雷達實驗,證明了雷達回波確有延遲現象,並且檢測到的延遲值與廣義相對論的理論值相差不大。「四大驗證」在科學界傳開之後,廣義相對論理論的正確性得到了廣泛地承認。

點燃天文學的革命

從「四大驗證」中不難看出,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框架和理論基礎,後世學者沿著這條道路建立並完善了一大批天文學理論,從而點燃了天文學領域的革命。

首先,廣義相對論對於研究天體結構和演化具有重要意義。目前天文學領域非常流行的恆星演化理論便是基於廣義相對論。

根據恆星演化理論,恆星的誕生始於一團體積非常巨大的氣狀雲團,這個氣狀雲團也被稱為星雲。星雲在其自身存在的電磁力和萬有引力的作用下,轉動著的渦旋星系壓縮星系物質,迫使星雲凝聚收縮,凝聚過程中釋放的引力勢能會使凝聚物質的內核溫度急劇上升,並最終引起由氫原子轉變成氦原子的核聚變反應,同時釋放巨大的能量,恆星便被點燃,之後才正式誕生。恆星一旦形成,就會進入一個持續達幾十億年的由氫轉變成氦的平穩燃燒過程。比如,我們的太陽已經燃燒了約45億年,這種穩定的燃燒過程還可以維持50億年。在這個過程中,恆星核聚變反應所產生的向外輻射的壓力與向內的引力保持平衡,恆星的溫度和體積便基本恆定。當核燃料減少到一定程度時,引力使星體體積收縮,恆星會形成以氦為主具有較重原子核的核心,此時恆星會進入「紅巨星」狀態。如目前發現的獵戶座A和天蠍座A,都已發展到紅巨星階段。等到氦燃燒殆盡之後,恆星會進入「晚年期」,也同時完成了它的初級演化,之後的恆星能否繼續進入高級演化階段則取決於它的質量。1931年,天體物理學家錢德拉首先計算出了這個質量的臨界點,這個臨界點大約是半個太陽的質量。對大於臨界點質量的恆星,星體體積會產生更高層次的收縮,氦繼續轉變成碳、氧和硅,其表面溫度非常高,可達太陽表面溫度的數萬倍,恆星便進入「白矮星」狀態。1967年,卡文迪許實驗室的喬絲琳和安東尼發現了有規律的無線電脈衝,這些電脈衝最終被推斷來自於旋轉中的中子星。中子星也是恆星演化到末期可能成為的少數終點之一。

其次,是黑洞理論的建立。基於廣義相對論理論的恆星演化模型,一般認為,具有幾十倍太陽質量的大質量恆星在進入中子星階段之後,還會進一步塌陷成密度趨近於無窮大的「黑洞」。所謂黑洞,就是當一個星體足夠緻密時,其引力會使時空中的某些區域發生極度的扭曲以至於連光都無法逸出。在天文學上,緻密星體的最重要屬性之一是它們能夠極有效率地將引力能量轉換為電磁輻射。恆星質量黑洞或超大質量黑洞對星際氣體和塵埃的吸積過程被認為是某些非常明亮的天體的形成機制。例如,星系尺度的活動星系核以及恆星尺度的微類星體。在對這些現象進行建立模型的過程中,廣義相對論都起到了關鍵作用。目前,黑洞也是引力波探測的重要目標之一:黑洞雙星的合併過程可能會輻射出能夠被地球上的探測器接收到的某些最強的引力波信號,這成為在大尺度上探測宇宙膨脹的一種手段;恆星質量黑洞等小質量緻密星體落入超大質量黑洞的這一過程所輻射的引力波,能夠直接並完整地還原超大質量黑洞周圍的時空幾何信息。這些都是目前利用黑洞理論所開展的研究應用。

另外,廣義相對論還促進了量子場論的革新。作為現代物理中粒子物理學的基礎,通常意義上的量子場論是建立在平直的閔可夫斯基時空中的,這對於處在像地球這樣的弱引力場中的微觀粒子而言是一個非常好的近似描述。但是,在某些情形中,引力場的強度足以影響到其中的量子化的物質,但不足以要求引力場本身也被量子化,為此物理學家發展了彎曲時空中的量子場論。這些理論藉助於廣義相對論來描述彎曲的背景時空,並定義了廣義化的彎曲時空中的量子場理論。通過這種理論,可以證明黑洞也在通過黑體輻射釋放出粒子,這就是「霍金輻射」。黑洞有可能通過這種機制導致自身最終蒸發,可以說,「霍金輻射」在黑洞熱力學的研究中起到了關鍵作用。

重新認識宇宙

廣義相對論最為震撼的影響,便是促使了大爆炸宇宙論的建立。愛因斯坦試著用廣義相對論從大尺度來考察宇宙,得到了與牛頓力學完全不同的結果。這是因為,當恆星的運行速度達到或接近光速,相互距離達到上億光年時,牛頓力學已經無法下手,廣義相對論便推算出了與牛頓力學經典宇宙觀完全不同的動態宇宙。後來,經過科學家的進一步研究,又得到了令牛頓理論時期無法想像的一個結論,即動態宇宙必然有著起源、演化和未來。也就是說,我們的宇宙和時間有一個起點,而且也不一定是永恆的。這就形成了大爆炸宇宙論:宇宙是由一個緻密熾熱的奇點於137億年前一次大爆炸後膨脹形成的。爆炸之初,物質只能以中子、質子、電子、光子和中微子等基本粒子形態存在。宇宙爆炸之後的不斷膨脹,導致溫度和密度很快下降。隨著溫度降低、冷卻,逐步形成原子核、原子、分子,並複合成為氣體。氣體逐漸凝聚成星雲,星雲進一步形成各種各樣的恆星和星系,最終形成我們如今所看到的宇宙。

大爆炸宇宙論的出現改變了整個20世紀,甚至是人類有史以來對客觀世界最基本的認識。從此,相對論和天文學的最後一個領域「宇宙學」相結合,指導了現代天文學近百年的發展,也指導了今天人類對宇宙的認識。這是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理論在天體物理學中最為重要的一個推論,也創造出了廣義相對論的另一場高潮。

鏈接2:

愛因斯坦研究廣義相對論時做過的「蠢事」

由於廣義相對論博大精深,其推論和預言實在太多,愛因斯坦本人在廣義相對論的研究過程中也做過一些「蠢事」。這些「蠢事」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愛因斯坦的威望,也間接地影響了愛因斯坦憑藉相對論而獲得諾貝爾獎的可能。第一件事發生在1916年2月,也就是在廣義相對論確立僅僅3個月後,一位名叫史瓦西的德國科學家寫信給愛因斯坦,他提出根據廣義相對論,如果星體的質量聚集到一定程度時,那麼可能連星體本身發出的光都無法從該星體逃逸出來,這其實就是黑洞的第一個簡單模型。但愛因斯坦憑直覺認為這不可能,還在很多年後的1939年,寫了一篇論文解釋為什麼黑洞不可能存在。到了20世紀50年代,很多科學家都認為黑洞是可能存在的,但愛因斯坦還堅持認為那是「不允許的」。當然,現在我們都知道,黑洞是存在的,愛因斯坦是錯的。

還有一件事發生在1917年2月。根據廣義相對論的推論,愛因斯坦在一篇論文中提出了「無邊卻有限」的宇宙模型,但該推論直接說明宇宙不能是靜態的,要麼膨脹,要麼收縮。這在當時是一個離經叛道之說,愛因斯坦自己也不願相信,於是在引力場方程中人為地加入了一個所謂的「宇宙常數」,以保證宇宙處於靜態。論文發表後不久,蘇聯數學家弗里德曼發現了愛因斯坦證明過程中的一個低級錯誤(在等式兩邊作除法時,除數有可能為0),並於1922年發表論文明確提出了「膨脹著的宇宙」的觀點。很久以後,愛因斯坦承認引入「宇宙常數」是他一生中最大的蠢事。

很明顯,對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做進一步的深入探討,在之前的100年以至今後的100年無疑都是一項意義重大的工作。我們相信,在未來的許多年裡,廣義相對論本身不僅可以得到充實和完善,而且將在與之有關的眾多科學領域繼續發揮極其重要的作用,並不斷帶給我們新的驚喜。

推薦閱讀:

廣義相對論和時空彎曲
【星相】威爾金森-食相對生活的影響
養心哲理篇 —— 欣賞《斷章》相對的美
相對你所需要的那點量而言,這樣的星象能幫助你得到比想像的還要多!!!===(周運)克里斯汀每周星座運勢12.9-12.15
五臟和五行怎麼相對應

TAG:相對論 | 世界 | 改變 | 改變世界 | 愛因斯坦 | 相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