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皇五帝溯源

三皇五帝溯源(原載《語言學研究與應用》2004年 10月總第1期。) 劉俊男提要:皇、帝之本義,即鳳皇、天翟之義,亦即太陽鳥、三足鳥、神鳥。引申出「美大」之義,又借代為天帝,後人用此美名來稱呼先帝先王。五方帝為天帝,與人帝不可相混。三皇五帝原義為三正五行,後來才用來稱呼人帝,人間的三皇五帝不固定,隨時而變化。我們應以司馬遷「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的精神來研究上古史。關鍵詞:皇帝五方帝 三皇五帝 「三皇五帝」是家喻戶曉的名稱,然而何為皇?何為帝?為何要稱三皇五帝?五方帝與五人帝是個什麼關係?這一系列的問題不是每個人都弄得很清楚的。或者說,還存在不少的爭論。本文擬就此作些探討,以就正於學界同仁。 一、釋「皇」「帝」何為皇?顧頡剛在其著名論文《三皇考》中有詳論,其文曰:「『皇』字,我們看慣了,似乎只是帝和王的異稱,或是高出於帝和王的階位。但在戰國以前的器物和文籍里,卻毫沒有這個意思,只當它形容詞和副詞用,偶然也用作動詞,或是有人用它作名字,絕沒有用作一種階位的名詞的。所以《白虎通義》說:『皇,君也,美也,大也,天人之總,美大之稱也。』(見第一卷,號)除了『君也』一解,可以說是對的。」[1]本人以為顧先生的解釋還未追溯到「皇」字的本義,或者說未明皇字為何有「美」「大」之義?其實,戰國以前「皇」字也有當名詞的,如《山海經》中的「皇鳥 」,《大荒西經》:「有五彩鳥三名,一曰皇鳥,一曰鸞鳥,一曰鳳鳥」;《爾雅·釋鳥》「鳳,其雌皇」,《詩·大雅·卷阿》「鳳皇于飛」;《書·益稷》:「 簫韶九成,鳳皇來儀」;《離騷》:「鸞皇為余先戒兮,雷師告余以未具」。《禮記·王制》:「有虞氏皇而祭」,鄭註:「皇,冕屬,畫羽飾焉」。因此本人以為,皇鳥為皇字之本義,其他各義皆派生義,鳳皇美大之鳥,故有「美」「大」之義。鳳皇之鳥最美勿需多證。其又有「大」義,亦即「華、夏」之義,《爾雅·釋言》:「華,皇也」,華亦即「夏」,古書華、夏互見,皆指大雉,即鳳凰。如《穀梁傳·隱公五年》:「舞夏,天子八佾」,范寧註:「夏謂大也,大謂大雉,翟雉」,引申出華彩、五彩,美大之義。眾所周知,中國乃龍鳳之國度也,歷代帝王莫不以龍鳳自居,伏羲、女媧,龍體鳳姓,後代皇帝皆龍子龍孫,而龍鳳一物而二態,即《爾雅》《月令》《說文》《周書》等所謂「雉入大水為蜃」,《本草綱目》蛟龍條下附錄蜃,引歷代學者雲「蛟之屬有蜃」,可知蜃即龍。關於龍鳳與雉的關係,筆者有專文論之[2]。總之,只有龍鳳才能配得上古帝王之稱。故「皇」可用來稱古帝王。皇又派生煌字,鳳皇五彩耀人也。還派生許多音為皇之字,如遑、湟、篁、蝗、惶等。皇字的造字,秦建明先生說是據鳳凰羽毛及其花紋而造[3]。關於「帝」字,甲骨文多見,而對其本義,仍爭論不休,《甲骨文字詁林》總結說:「許慎關於帝字形義的說解均誤,帝字初文既不從上,更非從 聲,論者多以為象花蒂形。郭沫若引吳大 、王國維之說而加以補正,至為詳悉,但帝字究竟何所象,仍然待考,卜辭帝指天帝,並非王天下之號,至於帝乙、帝甲、文武帝之帝,乃人主死後之尊稱,所謂德配彼天,直至乙、辛卜辭,殷統治者均自稱王,毫無例外,人王而生稱帝,當自晚周始。」本人以為,在甲骨文中,帝字雖有多種寫法,但「帝」字形與後世同,可見「帝」乃帝字的正規寫法,併流傳後世,帝字何象也?象翟鳥之正面形狀也。帝字與龍鳳同一「辛」頭,為鳥頭也,「冖」為鳥翅,「巾」為鳥足和鳥尾,尾與足又合為三足,故古名「三足鳥」,亦即太陽鳥,只有此鳥才可配天帝,其居太陽之中,為太陽之「靈魂」,或曰為太陽之使者。天之大者莫過於太陽,上古人們崇拜太陽是眾所周知的。河姆渡文化(太陽雙頭鳳或曰日鳥護身符)、仰韶文化(陝西寶雞北首嶺龍鳳紋陶壺,半坡陶壺龍鳳紋)、良渚文化(獸面紋鳳冠)、大汶口文化(象徵太陽的陶符)、龍山文化(鳳紋冠飾)、陶寺文化(龍鳳紋陶飾)、石家河文化二期(羅家柏嶺出土的鳳形玉環)、長沙陳家山戰國楚墓「龍鳳導引圖」…… 無不崇拜太陽鳥(亦即鳳皇)。這方面的論述有:杜金鵬的《關於大汶口文化與良渚文化的幾個問題》;[4]李學勤:《論新出土大汶口文化陶器符號》[5];王子今:《文明初期的中族融合與龍鳳崇拜的形成》[6]等。古之聖王死後,配上「帝」之美名,帝亦如皇,皆鳳皇之名,翟比鳳皇要遜色一點,故五帝比三皇地位也要低一點。《禮記·曲禮下》:「告喪曰『天王登假』,措之廟,立之主曰『帝』」,可見國王死後才配彼「帝」號。《尚書·顧命》:「狄設 、綴衣。」註:「狄,狄人,官名,主持祭禮之官」,狄(翟)人,即諦人,祭「帝」之人,帝狄通可知,也可明帝者翟也。關於甲骨文中的「四方鳳」名,胡厚宣先生有《釋殷代求年於四方和四方風的祭祀》的著名論文[7],其文雲鳳作「風」。本人以為這個「鳳」還是作鳳為好,這個鳳,其實就是鳳皇之鳳,與皇、帝同類,所謂殷人求年於四方風,其實就是求年於四方帝。甲骨文中的「帝」大多為方帝,即五方帝,如:方帝(佚236)(粹 431),貞方帝(庫574)(乙5576),勿方帝(龜1,11,1)(錄383)(甲1157),……,胡先生文中所引有關方帝之甲骨文極多,頗便參考。這裡的「四方」其實是四季,「四方帝」就是後世所謂的春季太昊帝,夏季炎帝,秋季少昊帝,冬季顓頊帝。甲文中沒有方位的帝,大概就是赫赫有名的黃帝。這些方帝名稱在《山海經》《堯典》里大體相同,是一脈相承的。鳳皇為何與天帝掛上了鉤?唐人孔穎達釋《左昭十七年》「鳳鳥氏,歷正也,玄鳥氏,司分也」曰:「是鳳皇知天時也。歷正,主治曆數,正天時之官,故名其官為鳳鳥氏也。分至啟閉,立四官使主之,鳳皇氏為之長。」鳳皇在古代是一種神鳥,其所以為神,就因為它代表天帝,是天帝的化身。總之,皇、帝二字,原皆指鳳凰(翟鳥),引申為「美大」之義,又借代為天帝及人間帝王死後之美稱。戰國以後,活著的王也稱帝。因此《白虎通義》所作的解釋除未指明皇鳥之本義外,應當說是較完整的。 二、五方帝與五人帝最早的天帝是指五方帝,即東方太昊,南方炎帝,中間黃帝,西方少昊,北方顓頊。原本指陰陽二氣消長的五種狀態,是五行中的五帝。《白虎通》「昊者大起,萬物擾也,其神句芒者,物之始生,其精龍,芒之為言萌也……炎帝者,太陽也……祝融者屬續……少昊,少斂也……蓐收,縮也……顓頊,寒縮也……玄冥者入冥也 」。這五方其實是指五節,即春、夏、季夏、秋、冬,每節七十二天。在陰陽五行學術里,炎帝即太陽,顓頊即太陰,太昊即少陽,少昊即少陰,黃帝即中帝,「黃 」有中和之色故為中帝居中央,不居部職。這是我國古代天文曆法學術的一種重要理論。在《尚書·洪範》《禮記·月令》《管子·五行》《春秋繁露·循天之道》等著作里也講得很清楚。然而時至今天,相信的人不多了,有人甚至說這是漢人為歪曲歷史而編造的一套學術。其實,所謂五帝也不過是古代的五個略帶神秘色彩的 「科學術語」而已。孔子說:「天子之德,感天地,洞八方,是以化合神者稱皇,德合天地者稱帝,仁義合者稱王」[8]五天帝與五人帝的問題其實在孔子那裡有一個圓滿的解釋,只是今人或以莫須有的理由不相信而已。例如「季康子問於孔子曰:舊聞五帝之名,而不知其實,請問何謂五帝?孔子曰:昔丘聞於老聃曰:天有五行,水、火、金、木、土,分時化育,以成萬物,其神謂之五帝。古之王者易代改號,取法五行。五行更王,終始相生,亦象其義。故生為明王者死而配五行。是以太昊配木,炎帝配火,黃帝配土,少昊配金,顓頊配水。康子曰:太昊其始木何?孔子曰:五行用事,先起於木,木東方,萬物之初皆出焉,是故王者則之。而首以木德王天下。其次則以所生之行轉相承也。康子曰:吾聞句芒為木正,祝融為火正,蓐收為金正,玄冥為水正,后土為土正,此五行之主而不亂。稱曰帝者何?孔子曰:凡五正者五行之官名,五行佐成上帝而稱五帝。太昊之屬配焉。亦云帝從其號。」可見孔子是很嚴肅的,從「亦云帝從其號」可知,先有天帝,再有人帝從其號。亦即上文所謂生為明王死而配五行者也。孔子接著說:「昔少昊氏有四叔……生為上公,死為貴神,別稱五祀,不得同帝。康子曰:如此之言,帝王改號,於五行之德,各有所統,則其所以相變者,皆主何事?孔子曰:所尚則各從其所王之德次焉。夏後氏以金德王,色尚黑……殷人用水德,王色尚白……周人以木德王,色尚赤。……此三代所以不同。康子曰:唐虞二帝所尚者何色?孔子曰:堯以火德王,色尚黃,舜以土德王,色尚青。康子曰:陶唐有虞夏後殷周獨不配五帝。意者德不及上古耶?將有限乎?孔子曰:古之平水土及播百穀者眾矣。唯勾龍氏兼食於社而棄為稷神。易代奉之無敢益者,明不可與等。」[9]此《孔子家語》之言,對五天帝與五人帝的關係可謂講得很透切,近來有人證明《孔子家語》非偽,其說將為更多的人所接受。不過值得一提的是,三代之色是按黑、白、赤三正之色依次相代的,即《白虎通》所謂,「十一月之時,陽氣始養根株,黃泉之下,萬物皆赤……十二月之時,萬物始芽而白……十三月之時,萬物始達,孚甲而出皆黑」[10]而雲堯火德尚黃,舜土德尚青,這與五行之色相異,可見在夏以前,五行之色尚未確定,或者三正之色與五行之色不可兼用。而金-水-木的次序則是五行相生之序。孔子的這番話很可能反映了歷史之真實。五行與五方帝相配是堯舜時的一種曆法理論,而與五色相配則可能是堯舜以後的事。五方帝的記載遍及上古典籍,不用贅言。上古天地是對應的,五方帝還分管五方土,即《淮南子·時則訓》所謂「五位」:東方之極,自碣石山過朝鮮,貫大人之國,東至日出之次,□木之地,青[土][丘]樹木之野,太昊、句芒之所司者,萬二千里。南方之極,自北戶孫之外,貫顓頊之國,南至委火炎風之野,赤帝、祝融之所司者,萬二千里。中央之極,自崑崙東絕西恆山,日月之所道,江漢之所出,眾民之野,五穀之所直,龍門、河、濟相貫,以息壤堙洪水之州,東至於碣石,黃帝、后土之所司者,萬二千里。西方之極,自崑崙絕流沙、沉羽,西至三危之國,石城金室,飲氣之民,不死之野,少昊、蓐收之所司者,萬二千里。北方之極,自九澤窮夏晦之極,北至令正之國,有凍寒積冰、雪雹霜霰、漂潤群水之野,顓頊、玄冥之所司者,萬二千里。此五帝明顯為天帝,祝融等五神亦為天神,不得混於五人帝之史跡。而當今很多人就沒有弄清這一點,古史遂亂。如《左僖公二十一年》「任、宿、須句、顓臾風姓也,實司太昊與有濟之祀」,有人引此證明太昊伏羲氏生活在山東。其實此中「太昊」是指天帝,非人帝,按《禮記·曲禮下》:「天子祭天地……,諸侯方祀……」,《疏》云:「諸侯方祀者,諸侯既不得祭天地,又不得總祭五方之神,唯祀當方,故曰方祀」,山東四小國住在東方,當然只能祭東方之天帝太昊,焉得雲太昊伏羲是住山東之人帝乎?太昊本為天帝之名,並無名太昊的人帝,伏羲之稱太昊也是以人帝比附天帝。《鹽鐵論》雲「黃帝殺兩昊蚩尤而為帝」中的「兩昊 」,或釋為太昊,少昊,非。此兩昊者魎昊也,醜化蚩尤之辭。[11]山東又雲少昊之虛,《史記》雲「以少昊之虛曲阜封周公長子伯禽」,何也?此亦蚩尤之虛也。蚩尤因曾「宇於少昊(西方之土為少昊之天帝主管故西方之土名少昊――引者注)」[12]故《路史》後紀四稱蚩尤為「少昊」。蚩尤葬山東,故山東稱少昊之墟。黃帝後裔青陽也被稱為少昊,其居今湖南。[13]《左昭八年》:(史趙)曰:「陳,顓頊之族也,歲在鶉火是以卒滅。」《左昭十七年》「宋大辰之虛,陳太昊之虛,鄭祝融之虛,衛顓頊之虛」等等皆指天帝(言天時,如「大辰」之屬),《路史·發揮五·論舜不出於黃帝》有辯,羅泌引隋崔仲方之言曰:「史趙之說謂天時」,因此我們不能以此得出上述各帝就是人帝並生活在這些「虛」中的結論。而今之史家大都將此看作人帝。妄。其實按《水經注》卷三十八,祝融墓在南嶽;按《山海經》顓頊墓在河水附禺之山;按《路史》等太昊伏羲葬南郡。古人以五天帝之號來稱人間之聖王,雖今日也還有歌曲磁帶《紅太陽專輯》,按《白虎通》「炎帝者,太陽也」,則此專輯便是古人所說的「炎帝專輯」。研究上古史而不能區分天帝與人帝,不能算是一位成功的史學家,司馬遷以「究天人之際」為治史之座右銘,至今仍有現實意義。 三、三正五行與三皇五帝區別了天帝與人帝,我們便可以研究「三皇五帝」的問題了。《古今注》:「程雅問董仲舒曰:『自古何謂稱三皇五帝?』對曰:『三皇三才也,五帝,五常也,三王,三明也,五霸,五嶽也。』」所謂「三才」即《易》所謂「兼三才而兩之」之「三才」,指天、地、人三才,亦即天、地、人「三正」,所謂「五常」即,太昊、炎帝等五帝。可見,三皇五帝最先是指「三正五行」,三正五行是古代制定曆法的理論,「五行」是一年陰陽二氣消長的五個時段(一年五節,每節七十二天,餘五至六天為過年。),是古代司歷的必備要素。「三正」是以天、地、人為參照物而確定年首的司歷方法(詳專文《<尚書甘誓>「三正」「五行」辯》)。三正五行可以說是古代最為「美大」的事物故可稱為「皇」「帝」。《白虎通·號》引《禮記·謚法》曰:「……號之為皇者,煌煌人莫違也,煩一夫擾一士以勞天下,不為皇也。不擾匹夫匹婦故為皇……」可見所謂「皇」亦指美大莫違的客觀規律。三正五行乃曆法之規律也,故可稱三皇五帝。人間之聖君,亦人之「美大」者也,比之於三正五行,故亦可稱為三皇五帝。而三皇五帝,只能同時比附八人,奈何?董仲舒《三代改制質文》有詳說,不贅,其大意是:人間之政事皆象天,故三正五行與人間之「三皇五帝」或「五帝三王」相比附,新一代聖王去世,三皇五帝便往後推一位,最前一位便升為「九皇」(即從三皇五帝往上算第九位),「九皇」再往前則變成「六十四民」,董氏是一代儒宗,是漢之權威學者,其說是可信的。這種人帝與天帝的比附見之於眾多古籍。如《管子·侈靡》:「故書之帝八,神農不與存」。《孔子·孔子世家》「據魯,親周、故殷」。另外《逸周書·周月》,《孔叢子》,《禮記檀弓上》《周禮·冬官·考工記》等都有記載。 所以司馬遷說:要「通古今之變」。近百年來疑古派學者多以董仲舒等學術為不是。其主要理由是認為三正五行之學術是戰國至漢人的造作,他們舉出《荀子·非十二子》的一段話作為證據:「略法先王,而不知其統,猶然而材劇志大,聞見雜博,案往舊造說,謂之五行,甚僻違而無類,幽隱而無說,閉約而無解,案飾其辭而□敬之曰,此直先君子之言也,子思唱之,孟柯和之,世俗之溝猶瞀儒,囂囂然不知其所非也,遂受而傳之,以為仲尼子游為茲厚於後世,是則子思孟柯之罪也。」荀子將「五行」學術歸為「往舊造說 」,說明五行學術早就有之。這段話主要是批評子思、孟子之徒「略法先王而不知其統」,並非批評「五行」本身,亦即只是批評以人帝去比附「五行」,「甚僻違而無類,幽隱而無說,閉約而無解」。這種批評無疑是正確的。孟子說「五百年必有王者興」,是一個歷史循環論者,孟子認為歷史是循環的,就象一年四季五節之循環,「終而復始,故有始終也」,因此以五行學術來說人類社會。疑古派學者則認為荀子批評的是五行學術。妄。關於三正五行的問題因有專文故不贅。按董仲舒《三代改制質文》等理論,種種三皇五帝的排列只在某一代是正確的。只有某個時代的三皇五帝,沒有永恆的三皇五帝。因為三皇五帝是輪流坐樁的。三正五行的學術始創於帝堯,成熟於夏,故三正五行、三皇五帝的名稱只能追溯至夏。至於夏、商、周三代的三皇五帝何所指?《三代改制質文》有佚句,別的古籍也無載,我們無從稽考,不可妄言。不過漢時出現數種三皇五帝之說法,當為某一具體時期的三皇五帝。當然也有按以前之理論,由漢人推算的。我們研究三皇五帝,不可一概而論,應分清是什麼時候的什麼帝。這樣才不至於混亂。因此,「三皇五帝」之稱號就象八張椅子,可同時坐八人,而且這八人,在不同的時代又可坐在不同的位置上,即沒有什麼固定的位置。例如,神農在商代坐在「炎帝」的位置上,到了周代便挪到了「九皇」的位置了。這些變化常干擾著上古史的研究,因此,我們要不斷地學習司馬遷「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的精神,本著「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古訓,深入古代神人不分的時代,只有這樣才能尋找到古史的真諦。參考文獻:[1].顧頡剛. 顧頡剛古史論文集 (第三冊) [M], 中華書局,1996, P29.[2] 劉俊男. 龍鳳文化源於南方的雉崇拜[J], 人文雜誌, 2000(3).[3] 秦建明. 釋皇[J], 考古, 1995(5).[4] 杜金鵬. 關於大汶口文化與良渚文化的幾個問題[J], 考古, 1992(10).[5] 李學勤. 論新出土大汶口文化陶器符號[J], 文物, 1987(12).[6] 王子今. 文明初期的中族融合與龍鳳崇拜的形成[J], 文博, 1986(1).[7] 胡厚宣. 釋殷代求年於四方和四方風的祭祀[J], 復旦學報, 1956(1).[8].皇甫宓. 帝王世紀(藝文類聚引) [M].[9]. 孔子家語(五帝)[M].[10]. 班固. 白虎通[M].[11] 劉俊男. 炎帝就是蚩尤[J], 山東師大學報, 1997(6).[12], 逸周書(嘗麥)[M].[13] 劉俊男. 黃帝生於長沙考[J], 株洲師專學報, 1994(4).
推薦閱讀:

中國從始至終沒有神族譜系?
以石峁遺址來確定夏朝、五帝(一)
「堯」和「禹」在甲骨文中出現么?
單腿即可平天下,我是太陽的老爸

TAG:三皇五帝 | 溯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