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婆塞戒經學習筆記

【何謂菩薩】 "世尊,以何義故名為菩薩?"

佛言:"得菩提故,名為菩薩;菩提性故,名為菩薩。"

  。。。。。。。

"善男子,非得菩提,故名菩薩。何以故?得菩提者,名之為佛;未得菩提,乃名菩薩,亦非性故,名菩薩也。

"善男子,一切眾生無菩提性,如諸眾生無人天性、師子虎狼狗犬等性。現在世中,和合眾善業因緣故,得人天身;和合不善業因緣故,得師子等畜生之身。菩薩亦爾,和合眾善業因緣故,發菩提心,故名菩薩。若有說言一切眾生有菩薩性者,是義不然。何以故?若有性者,則不應修善業因緣供養六方。善男子,若有性者,則無初心及退轉心。以無量善業因緣故,發菩提心,名菩薩性。

【十種能發菩提心的因 】

"善男子,有諸眾生,受行外道,不樂外典顛倒說故,發菩提心;

或有眾生住寂靜處,內善因緣,發菩提心;或有眾生,觀生死過,發菩提心;

或有眾生,見惡聞惡,發菩提心;

或有眾生,深知自身貪慾、嗔恚、愚疑、慳嫉,為呵責故,發菩提心;

或有眾生,見諸外道,五通神仙,發菩提心;

或有眾生,欲知世間有邊、無邊故,發菩提心;

或有眾生,見聞如來不思議故,發菩提心;

或有眾生,生憐愍故,發菩提心;

或有眾生,愛眾生故,發菩提心。

【三種菩提心,無定性】

"善男子,菩提之心,凡有三種,謂下、中、上。

若言眾生定有性者,云何說言有三種耶?

眾生下心,能作中心,中心作上,上心作中,中心作下。

眾生勤修無量善法,故能增上,不勤修故,便退為下。

若善修進,則名不退;若不修進,名之為退。

一切時中,常為一切無邊眾生修集善故,名不退轉;若不如是,是名退轉。

如是菩薩則有退心及恐怖心。

若一切時中,為一切眾生修集善法,得不退轉,是故我記是人,決定不久,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何謂菩薩修行大乘 】

 "善男子,求大智慧,故名菩薩。

欲知一切法真實故,大莊嚴故,心堅固故,多度眾生故,不惜身命故,是名菩薩修行大乘。


發願品第七

"菩薩摩訶薩發菩提心已,身、口、意等所作善業,願為眾生將來得果,一切共之。菩薩摩訶薩常親近佛、聲聞、緣覺、善知識等,供養恭敬,咨問深法,受持不失。

作是願言:

我今親近諸佛、聲聞、緣覺、善友,寧無量世,受大苦惱,不於菩提生退轉心。

眾生若以噁心,打罵毀辱我身,願我因是而更增慈心,不生惡念。

願我後生,在在處處不受女身、無根、二根、奴婢之身。

復願我身有自在力,為他給使,不令他人有自在力,而驅使我。

願令我身諸根具足,遠離惡友,不生惡國、邊裔之處,常生豪姓,色力殊特,財寶自在。

得好念心,自在之心,心得勇健。

凡有所說,聞者樂受,離諸障礙,無有放逸。

離身、口意一切惡業,常為眾生作大利益。

為利眾生,不貪身命不為身命而造惡業。

利眾生時,莫求恩報。

常樂受持十二部經,既受持已,轉教他人。

能壞眾生惡見、惡業,一切世事所不能勝。既得勝已,復以轉教,善治眾生身心重病。

見離壞者,能令和合。見怖畏者,為作救護。護已為說,種種之法,令彼聞已,心得調伏。

見飢施身,令得飽滿,願彼不生貪惡之心,當啖我時,如食草木。

常樂供養師長、父母、善友、宿德,於怨親中,其心等一。

常修六念及無我想、十二因緣。無三寶處,樂在寂靜,修集慈悲。

一切眾生若見我身,聞觸之者,遠離煩惱。

菩薩雖知除菩提已,不求余果,為眾生故,求以弘利。"


2011年5月29日 星期日

發菩提心品第二

[信解發菩提心]

善生言:"世尊,眾生云何發菩提心?"

  "善男子,為二事故,發菩提心。一者增長壽命,二者增長財物。復有二事:一者為不斷絕菩薩種姓,二者為斷眾生罪苦煩惱。"

  "復有二事:一者自觀無量世中,受大苦惱,不得利益,二者雖有無量恆河沙諸佛,悉皆不能度脫我身,我當自度。"

  "復有二事:一者作諸善業,二者作已不失。"

  "復有二事:一者為勝一切人天果報,二者為勝一切二乘果報。"

  "復有二事:一者為求菩提之道,受大苦惱,二者為得無量大利益事。"

  "復有二事:一者過去、未來恆沙諸佛,皆如我身,二者深觀菩提是可得法、是故發心。"

  "復有二事:一者觀六住人,雖有轉心,猶勝一切聲聞緣覺,二者勤心求索無上果故。"

  "復有二事:一者欲令一切眾生悉得解脫,二者欲令眾生解脫,勝外道等所得果報。"

  "復有二事:一者不舍一切眾生,二者舍離一切煩惱。"

  "復有二事:一者為斷眾生現在苦惱,二者為遮眾生未來苦惱。"

"復有二事:一者為斷智慧障礙,二者為斷眾生身障。"

[修習發菩提心]

 "善男子:發菩提心有五事:一者親近善友,二者斷嗔恚心,三者隨師教誨,四者生憐愍心,五者勤修精進。"

  "復有五事:一者不見他過,二者雖見他過,而心不悔,三者得善法已,不生驕慢,四者見他善業,不生妒心,五者觀諸眾生,如一子想。"

[真正發菩提心]

"善男子,有智之人,發菩提心已,即能破壞惡業等果,如須彌山。有智之人,為三事故,發菩提心:一者見惡世中五濁眾生,二者見於如來有不可思議神通道力,三者聞佛如來八種妙聲。"

"復有二事:一者了了自知己身有苦,二者知眾生苦,如己受苦,為斷彼苦,如己無異。"

[發菩提心的生因—悲心]

"善男子,一切眾生髮菩提心,或有生因,或有了因,或有生因、了因。汝今當知,夫生因者,即是大悲,因是悲故,便能發心,是故悲心為生因也。"

悲品第三

[云何修悲心]

"世尊,云何而得修於悲心。"

  "善男子,智者深見一切眾生沉沒生死苦惱大海,為欲拔濟,是故生悲。又見眾生未有十力、四無所畏、大悲三念,我當云何令彼具足,是故生悲。"

  "又見眾生雖多怨毒,亦作親想,是故生悲。"

  "又見眾生迷於正路,無有示導,是故生悲。"

  "又見眾生卧五欲泥而不能出,猶故放逸,是故生悲。"

  "又見眾生常為財物、妻子纏縛,不能舍離,是故生悲。"

  "又見眾生以色命故,而生驕慢,是故生悲。"

  "又見眾生為惡知識所誑惑,故生親想,如六師等,是故生悲。"

  "又見眾生墮生有界,受諸苦惱,猶故樂著,是故生悲。"

  "又見眾生造身口意不善惡業,多受苦果,猶故樂著,是故生悲。"

  "又見眾生渴求五欲,如渴飲鹹水,是故生悲。"

  "又見眾生雖欲求樂,不造樂因;雖不樂苦,喜造苦因;欲受天樂,不具足戒,是故生悲。"

  "又見眾生於無我、我所,生我、我所想,是故生悲。"

  "又見眾生無定有性,流轉五有,是故生悲。"

  "又見眾生畏生、老、死而更造作生、老、死業,是故生悲。"

  "又見眾生受身心苦而更造業,是故生悲。"

  "又見眾生愛別離苦而不斷愛,是故生悲。"

  "又見眾生處無明暗,不知熾然智慧燈明,是故生悲。"

  "又見眾生為煩惱火之所燒然,而不能求三昧定水,是故生悲。"

  "又見眾生為五欲樂,造無量惡,是故生悲。"

  "又見眾生知五欲苦,求之不息,譬如飢者,食於毒飯,是故生悲。"

  "又見眾生處在惡世,遭值虐王,多受苦惱,猶故放逸,是故生悲。"

  "又見眾生流轉八苦,不知斷除如是苦因,是故生悲。"

  "又見眾生饑渴寒熱,不得自在,是故生悲。"

  "又見眾生毀犯禁戒,當受地獄、惡鬼、畜生,是故生悲。"

  "又見眾生色力、壽命、安隱、辯才,不得自在,是故生悲。"

  "又見眾生諸根不具,是故生悲。"

  "又見眾生生於邊地,不修善法,是故生悲。"

  "又見眾生處饑饉世,身體羸瘦,互相劫奪,是故生悲。"

  "又見眾生處刀兵劫,更相殘害,噁心增盛,當受無量苦報之果,是故生悲。"

  "又見眾生值佛出世,聞說甘露凈法,不能受持,是故生悲。"

  "又見眾生信邪惡友,終不追從善知識教,是故生悲。"

  "又見眾生多有財寶,不能施捨,是故生悲。"

  "又見眾生耕田種作,商賈販賣,一切皆苦,是故生悲。"

  "又見眾生父母、兄弟、妻子、奴婢、眷屬、宗室,不相愛念,是故生悲。"

  "善男子,有智之人,應觀非想非非想處,所有定樂,如地獄苦,一切眾生等共有之,是故生悲。"

[悲與大悲]

 "善男子,未得道時,作如是觀,是名為悲;若得道已,即名大悲。何以故?未得道時,雖作是觀,觀皆有邊,眾生亦爾;既得道已,觀及眾生,皆悉無邊,是故得名為大悲也。未得道時,悲心轉動,是故名悲;既得道已,無有轉動,故名大悲。未得道時,未能救濟諸眾生故,故名為悲;既得道已,能大救濟,故名大悲。未得道時,不共慧行,是故名悲;既得道已,與慧共行,故名大悲。"


2011年5月30日 星期一

解脫品第四

[如何得到解脫分]

"善男子,若善男子善女人有修悲者,當之是人得一切法體,諸解脫分。"

[何為解脫分之體,如何而得]

善生言:"世尊,所言體者,云何為體。"

"善男子,謂身口意。是身口意,從方便得。方便有二:一者耳聞,二者思惟。復有三種:一者惠施,二者持戒,三者多聞。"

[是三方便,有定數不]

善生言:"世尊,如佛所說,從三方便,得解脫分,是三方便,有定數不?"

"不也!善男子,何以故?有人雖於無量世中,以無量財,施無量人,亦不能得解脫分法。有人於一時中,以一把麥,施一乞兒,能得如是解脫分法;有人乃於無量佛,所受持禁戒,亦不能得解脫分法;有人一日一夜受持八戒,而能獲得解脫分法。有人於無量世、無量佛,所受持讀誦十二部經,亦不能得解脫分法;有人唯讀一四句偈,而能獲得解脫分法。何以故?一切眾生心不同故。"

"善男子,若人不能一心觀察生死過咎、涅盤安樂,如是之人雖復惠施、持戒、多聞,終不能得解脫分法;若能厭患生死過咎,深見涅盤功德安樂,如是之人,雖復少施、少戒、少聞,即能獲得解脫分法。"

[何人得解脫分法]

  "善男子,如是法者,二人所得,謂在家、出家。如是二人,至心聽法,聽已受持,聞三惡苦,心生怖畏,身毛皆豎,涕泣橫流,堅持齋戒,乃至小罪,不敢毀犯,當知是人得解脫分法。"

[四種菩提種子,及需要修集的五事]

"善男子,夫菩提者,有四種子:一者不貪財物,二者不惜身命,三者修行忍辱,四者憐愍眾生。

[增長菩提種子,需要修集的五事]

善男子,增長如是菩提種子,復有五事:一者於己身中,不生輕想,言我不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二者自身受苦,心不厭悔;三者勤行精進,不休不息;四者救濟眾生,無量苦惱;五者常贊三寶,微妙功德。有智之人修菩提時,常當修集如是五事。"

[增長熾然菩提種子,有六事]

"增長熾然菩提種子,復有六事:所謂檀波羅蜜,乃至般若波羅蜜。是六種事,因一事增,謂不放逸。菩薩放逸,不能增長如是六事。若不放逸,則能增長。"

[八法]

"善男子,菩薩求於菩提之時,復有四事:一者親近善友,二者心堅難壞,三者能行難行,四者憐愍眾生。復有四事:一者見他得利,心生歡喜,二者常樂稱讚他人功德,三者常樂修集六念處法,四者勤說生死所有過咎。善男子,若有說言,離是八法,得菩提者,無有是處。"


2011年5月31日 星期二

三種菩提品第五

[三種菩提]

菩提三種:一者聲聞菩提,二者緣覺菩提,三者諸佛菩提。

菩提有三種:一者從聞而得,二者從思惟得,三者從修而得。

[聲聞、緣覺、如來的區別]

聲聞之人,從聞得故,不名為佛;辟支佛人,從思惟已,少分覺故,名辟支佛;如來無師,不依聞思,從修而得,覺悟一切,是故名佛。

"善男子,了知法性,故名為佛。法性二種:一者總相,二者別相。聲聞之人,總相知故,不名為佛;辟支佛,同知總相,不從聞故,名辟支佛,不名為佛;如來世尊,總相別相,一切覺了,不依聞思,無師獨悟,從修而得,故名為佛。

善男子,如來世尊,緣智具足。聲聞、緣覺雖知四諦,緣智不具,以是義故,不得名佛。

聲聞、緣覺雖斷煩惱,不斷習氣,如來能拔一切煩惱、習氣根原,故名為佛。"

"善男子,疑有二種:一煩惱疑;二無記疑。二乘之人斷煩惱疑,不斷無記;如來悉斷如是二疑,是故名佛。"

"善男子。聲聞之人,厭於多聞;緣覺之人,厭于思惟;佛於是二,心無疲厭,故名為佛。"

"善男子,譬如凈物,置之凈器,表裡俱凈。聲聞緣覺,智雖清靜,而器不凈;如來不爾,智器俱凈,是故名佛。"

"善男子,凈有二種:一者智凈;二者行凈。聲聞緣覺雖有凈智,行不清靜;如來世尊智行俱凈,是故名佛。"

"善男子,聲聞緣覺其行有邊;如來世尊其行無邊,是故名佛。"

[佛功德]

"善男子,如來出言,無二無謬,亦無虛妄,智慧無礙,樂說亦爾。具足因智、時智、相智,無有覆藏,不須守護,無能說過。悉知一切眾生煩惱,起結因緣、滅結因緣,世間八法所不能污,有大憐愍,救拔苦惱,具足十力、四無所畏,大悲三念,身心二力,悉皆滿足。

[佛心力無量]

"云何身力具足?善男子,三十三天有一大城,名曰善見。其城縱廣滿十萬里,宮室百萬,諸天一千六十六萬六千六百六十有六。夏三月時,釋提桓因,欲往波利質多林中歡娛受樂,由乾陀山有一香象名伊羅缽那,具足七頭。帝釋發念,象知即來。善見城中,所有諸天,處其頭上,旋行而往。其林距城五十由延。是象身力出,勝一切香象身力,正使和合如是香象一萬八千,其力唯敵佛一節力。是故身力,出勝一切眾生之力。世界無邊,眾生亦爾,如來心力,亦復無邊。是故如來,獨得名佛,非二乘人名為佛也。"


2011年6月1日 星期三 修三十二相業品第六

[菩薩身力,何時成就]

善生言:"世尊,如佛所說,菩薩身力,何時成就?"

佛言:"善男子,初修三十二相業時。"

"善男子,菩薩常於無量劫中,為諸眾生作大利益,至心勤作一切善業,是故如來成就具足無量功德。是三十二相,即是大悲之果報也。轉輪聖王雖有是相,相不明了具足成就。是相業體,即身口意業。修是業時,非於天中,北郁單越,唯在三方,男子之身,非女人身也。菩薩摩訶薩修是業已,名為滿三阿僧祗劫,次第獲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如何修是三十二相業]

"善男子,我於往昔,釋迦牟尼佛所,始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發是心已,供養無量恆沙諸佛,種諸善根,修道、持戒、精進、多聞。善男子,菩薩摩訶薩修是三十二相業已,了了自知,定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觀掌中庵摩勒果。其業雖定,修時次第,不必定也。"

  "或有人言,如來先得牛王眼相。何以故?為菩薩時,於無量世,樂以善眼,和視眾生,是故先得牛王眼相,次得余相。"

  "或有說言,如來先得八梵音相,余次第得。何以故?為菩薩時,於無量世,恆以軟語、先語、實語,教化眾生,是故先得八梵音相。"

  "或有說言,如來先得無見頂相,余次第得。何以故?為菩薩時,於無量世,供養師長、諸佛菩薩,頂頭禮拜,破驕慢故,是故先得無見頂相。"

  "或有說言,如來先得白毫毛相,余次第得。何以故?為菩薩時,於無量世,不誑一切諸眾生故,是故先得眉間毫相。善男子,除佛世尊,余無能說如是相業。"

  "善男子:或復有人次第說言,如來先得足下平相,余次第得。何以故?為菩薩時,於無量世,布施、持戒、修集道時,其心不動,是故先得足下平相。"

  "得是相已,次第獲得足下輪相。何以故?為菩薩時,於無量世,供養父母、師長、善友,如法擁護一切眾生,是故次得手足輪相。"

  "得是相已,次第獲得纖長指相。何以故?為菩薩時,至心受持第一、第四優婆塞戒,是故次得纖長指相、足跟長相。"

  "得是相已,次第獲得身臃滿相。何以故?為菩薩時,善受師長、父母、善友所教敕故,是故次得身臃滿相。"

  "得是相已,次得手足合網縵相。何以故?為菩薩時,以四攝法,攝眾生故,是故次得手足網縵相。"

  "得是相已,次第或得手足柔軟、勝余身相。何以故?為菩薩時,於無量世以手摩洗師長、父母身,除去垢穢,香油塗之,是故次得手足軟相。"

  "得是相已,次得身毛上向靡相。何以故?為菩薩時,於無量世,常化眾生,令修施、戒、一切善法,是故次得毛上靡相。"

  "得是相已,次第獲得鹿王[瑞("月"旁)]相。何以故。為菩薩時,至心聽法、至心說法,為壞生死諸過咎故,是故次得鹿王[瑞("月"旁)]相。"

  "得是相已,次第獲得身方圓相,如尼拘陀樹王。何以故?為菩薩時,於無量世,常施一切眾生病葯,是故次得身方圓相。"

  "得是相已,次第獲得手過膝相。何以故?為菩薩時,終不欺誑一切聖賢、父母、師長、善友、知識,是故次得手過膝相。"

  "得是相已,次得象王、馬王藏相。何以故?為菩薩時,於無量世,見怖畏者,能為救護,心生慚愧,不說他過,善覆人罪,是故次得象馬相藏。"

  "得是相已,次得軟身,一一孔中,一毛生相。何以故?為菩薩時,於無量世,親近智者,樂聞、樂論,聞已樂修,樂治道路,除去棘刺,是故次得皮膚柔軟,一一孔中,一毛生相。"

  "得是相已,次第或得身金色相。何以故?為菩薩時,於無量世,常施眾生房舍、卧具、飲食、燈明,是故次得金色身相。"

  "得是相已,次第獲得七處滿相。何以故?為菩薩時,於無量世,可嗔之處,不生嗔心;樂施眾生,隨意所須,是故次得七處滿相。"

  "得是相已,次第獲得缺骨滿相。何以故?為菩薩時,於無量世,善能分別善不善相,言無錯謬,不說無義;可受之法,口常宣說;不可受者,不妄宣傳,是故次得缺骨滿相。"

  "得是相已,次得二相:一者上身,二者頰車,皆如獅子。何以故?為菩薩時,於無量世,自無兩舌,教他不為。是故次得如是二相。"

  "得是相已,次得三相:一四十齒,二白凈相,三齊密相。何以故?為菩薩時,於無量世,以十善法,教化眾生,眾生受已,心生歡喜,常樂稱揚他人功德,是故次得如是三相。"

  "得是相已,次第獲得四牙白相。何以故?為菩薩時,於無量世,修欲界慈,樂思善法,是故次得四牙白相。"

  "得是相已,次得味中最上味相。何以故?為菩薩時,於無量世,不待求己,然後方施,是故次得味上味相。"

  "得是相已,次得二相:一者肉髻,二廣長舌。何以故?為菩薩時,於無量世,至心受持十善法教,兼化眾生,是故次得如是二相。"

  "得是相已,次得梵音相。何以故?為菩薩時,於無量世,自不惡口,教他不為,是故次得梵音聲相。"

  "得是相已,次得牛王紺色目相。何以故?為菩薩時,於無量世,等以慈善,視怨親故,是故次得牛王目相。"

  "得是相已,次得白毫相。何以故?為菩薩時,於無量世,宣說正法,實法不虛,是故次得白毫光相。"

  "得是相已,次得無見頂相。何以故?為菩薩時,於無量世,頭頂禮拜一切聖賢、師長、父母,尊重讚歎,恭敬供養,是故獲得無見頂相。"


推薦閱讀:

【書評】清學「第二洞穴」——讀三聯版《義疏學衰亡史論》(下)
觀與思·先秦兩漢經學文獻體系的思想史考察
《易經學堂》第1079期:?風水篇|陰宅風水之三吉六凶:富貴貧賤,全在其中!
易經學習教程——第二章 五行河圖洛書
《易經學堂》第949期:?居家風水篇|房屋的內外結構很重要,直接影響到財運

TAG:學習 | 筆記 | 經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