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筆記01|同覺講堂

佛法大義不可說,當機不可不說;禪不在坐,卻也不離坐。秉承天台宗「教觀雙美」的宗旨,同覺寺方丈曙提法師繼年前教授《天台諸祖傳》後,於2017年,開設《修習止觀坐禪法要》。同覺書院學生齊聚丈室,與線上百餘名網路學子,共會禪門意趣。

佛教行人,「止觀」二字耳熟能詳,究竟什麼是「止觀」?讓我們來聽聽智者的聲音。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又名《小止觀》),是天台宗智者大師關於天台禪觀的四部著作之一:《摩訶止觀》(又名《大止觀》)、《漸次止觀》(今《釋禪波羅密次第法門》)、《不定止觀》(今《六妙門》)和《修習止觀坐禪法要》,其中《修習止觀坐禪法要》是《摩訶止觀》的核心精髓。

師父介紹了四部著作的修行脈絡,並指出:法無高下,止觀無大小,只與根性有關,若能以大乘思想來指導禪觀,即便修習所謂小乘的數息觀,也能契入大乘。

止觀是佛法修行的總綱

「曰止觀,曰定慧,曰寂照,曰明靜,皆同出而異名也。若夫究萬法之源底,考諸佛之修證,莫若止觀。」

止觀是禪定與智慧的並稱,「止」梵語奢摩他、三摩地,意謂止息一切妄念;「觀」梵語毗婆舍那,是獲得如實的觀照。「止」屬於定,「觀」屬於慧,「止觀」就是指定慧雙修。

對於《修習止觀坐禪法要序》中「止觀」的釋義,師父特別捻出「寂照」二字,指出時下行人的幾種弊端:寂而不照者,如明珠一顆,塵盡仍光蒙;照而不寂者,千般分別,萬種計較,照人不照己,煩惱叢生;不寂不照者,渾渾噩噩不覺知。寂而能照者,清凈覺知徹達心的本來面目,也是佛菩薩最終所證得的境界。

大小乘佛教成就的目標不一定一樣,但修習佛法,都不出止觀。

「如拔堅木,先以手動,後則易出,菩薩定慧亦復如是,先以定動,後以智拔。」唐代尊儒排佛的韓愈,也因此句為大顛禪師所折服教化,從而扭轉了對佛教的偏頗立場,傳為美談。

世間的善法無關乎定慧,出世間的善法無不從定慧而生,如《成實論》中「一切善法從修生者……止能遮結,觀能斷滅」,因「止」,煩惱可覆,但是「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因「觀」,可以拔出煩惱根本,真正了生脫死。

師父同時指出:如果只強調持戒,沒有定慧,就是外道的「戒禁取見」;然而,只有定慧,沒有戒律的基礎,也是邪定邪慧。如同一個優秀的將軍一樣,三學之中,如果戒是鎧甲、是保障,那定慧就是這位將軍的武力和智謀了。鎧甲大家都可以有,穿上就行了,但武力、智謀卻是制勝的根本。

當然,這是從三學分別的角度來論述的,如果從究竟意義上來看,三學非次第而圓頓,真持戒者,必定具足定慧,如律宗弘一大師;入大定者,必有大慧,無有毀犯;得自在者,無須持戒,不必出入。因此止觀是佛法修行的總綱。

止觀是天台宗的核心

既然大乘小乘都重視止觀,天台止觀的特色在哪裡?

天台宗「諸惡莫作,即是止;眾善奉行,即是觀」總論了止觀,但各乘行者方法目標卻不同。

(1) 人天乘的止觀:即是止,如科學健康的素食;不但不殺生而且隨緣智慧放生等之行十善,即為觀,如修慈悲喜舍即是止;行六度,即是觀。

(2) 二乘的止觀:析法是止,生空是觀。五停心(五種令妄念停息的方法)是止,四念處(對於身心世界安住心念的四中方法)是觀。

(3) 大乘三止三觀:

  • 體真止——空觀:對身心內外世界認識到緣起,體會其無常不實,悟其性空,於是放下執著,隨順安然自在。

  • 方便隨緣止——假觀:成就空觀後,回頭再來隨緣渡眾生,對於空,有人看到了消極而離去,更有人看到了無限的可能性,於是積極入世而心無掛礙,「建立水月道場大做夢中佛事。」

  • 中道止觀:熄除兩邊對立別立中道——熄除空和有、煩惱和菩提、生死和解脫,如《心經》的「無無明、亦無無明盡」的別立中道思想。

  • 天台圓觀:若論究竟的中道實相觀,則是「邊中不二」,同體不同面,煩惱即菩提,「鬱郁黃花無非般若,青青翠竹皆是法身」,這是真正的天台圓頓妙觀,一心具足三觀,沒有次第,「一即三,三即一,非一非三,而三而一之中道止觀」。

  • 聽到這裡,不禁讚歎果然天台止觀別樣紅!夠高,夠妙,夠圓!仰望星空,還要腳踏實地,在本節課結束時,師父教授了《六妙門》的數息禪法。調整調整身心,隨師父上座去了,下節課再見。


    往期回顧:

    禪修指南|為什麼要密集地參加禪修營做功夫?

    禪修報名|2017年太倉同覺寺夏季法華三昧禪修營報名啦

    禪修指南丨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法要 曙提法師

    禪修精華|法華經的禪修要義:禪修前行方便和坐禪要領


    推薦閱讀:

    《坐禪三昧經》中五門的思想及意義——蔡宏
    林青霞:坐禪只需三日滿

    TAG:筆記 | 坐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