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華:真正偉大的心靈,都懂得體驗孤獨的滋味
叔本華(1788-1860)是十九世紀以來最有影響力的哲學家之一,《人生智慧箴言》則是叔本華流傳最廣的著作。從托爾斯泰到卡夫卡,從克爾凱郭爾到尼采,從弗洛伊德到博爾赫斯……無不深受影響。
在坊間眾多的《人生智慧箴言》中譯本中,能夠將叔本華原文那種睿智冷俏,禪意雋永的哲思與詩意傳達出來的,並不多見。香港中文大學李連江教授是海內外知名的華人政治學家,他積數年之功,直接從權威德文本譯出,其優雅譯筆得到了德國叔本華學會的讚賞。
4月22日,李連江教授應邀做客第49期永慕廬論壇,與讀者們暢聊叔本華的人生智慧。本文根據講演錄音整理,未經講演者本人審定。文末現場實況視頻,歡迎點擊收看。
文字整理 | 呂新月
圖片視頻 | 劉青
感謝青年慈善家鄭鋼先生支持公益文化事業
《人生智慧箴言》,是叔本華最暢銷的著作之一,不過在我看來,恐怕不那麼適合年輕人閱讀。或者說,年輕人讀它,有點像葯,滋味清苦,但是回味綿長,於身心健康確有裨益。
現在大家拿到的這本書,是商務印書館第二次印刷的版本,封面設計,下了一番功夫:黑色寓意「青年之葯」,紅色寓意「中年之酒」,黃色寓意「老年之茶」。同時,黑、紅、黃三色,又和德國的國旗色遙相呼應。
01
一個悲觀厭世者的生命哲思
《人生智慧箴言》是一本處處閃耀智慧之光的小書,讓人體會到生命存在的價值與人生之美。但不可思議的是,這本書的作者,卻是一個終生飽受抑鬱症折磨,處於極度悲觀中的人物。人性的五色斑斕,於此可見一斑。
叔本華的父親是一個極成功的商人,他在自殺前,留給叔本華兩筆影響他終身的遺產:一輩子享用不盡的財富,以及童年起就開始折磨叔本華的重度抑鬱。
叔本華繼承的這筆財富有多少呢?舉個簡單的例子,他把遺產存在銀行,每年光利息,就比康德在哥尼斯堡大學當教授的薪水還要多。靠著這筆巨額財產,叔本華終身錦衣玉食。不過,對他產生更大影響的,或許是那種與生俱來的憂鬱氣質。
叔本華自己說,他六歲的時候,就開始真切感受到一種來自內心深處的焦慮。一次他和父母一起外出散步,父母走在前面,這個六歲的孩子走在後面,他突然開始擔心:「爸爸媽媽不見了怎麼辦?」
一個人如果自己不快樂,那麼他看到的世界都是不快樂的。十一二歲的時候,叔本華常常要和身為商人的父親奔波歐洲各地。旅居倫敦某一天清晨,他推開窗戶,突然發現自己直接面對著一座刑場,他看到了兩個被弔死犯人的屍體,在風中隨風擺動。
這樣許多類似的經歷,使得年輕的叔本華成為了一個悲觀主義者,他感到人生是悲苦的,不僅他自己悲苦,眾生皆苦,而眾生皆苦,是因為人生本苦。
李連江教授在講演中
02
生命是一副重擔,活著就是當奴隸
叔本華十七歲那年,他那無法擺脫憂鬱症折磨的父親選擇了自己結束生命。這件事對叔本華打擊很大,在更加不可自拔的悲觀之中,他開始試圖搞清楚,人生到底是怎麼回事,他決心用一生一世的時間來思考關於人生的一切。
從世俗的眼光來看,叔本華在生活上和事業上,都不是一個成功的人。
二十歲出頭,他與母親關係破裂,一輩子都沒有再見面,甚至母親去世的時候也拒絕出席葬禮;唯一令他心儀的女孩,最後選擇了別人;「自不量力」地與黑格爾競爭教職,結果一敗塗地;三十歲的時候,他發表了代表作《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這本日後影響幾代人的哲學著作,在出版後三十年內命運多舛,幾乎無人問津……
或許是感嘆「命運的捉弄」,三十歲出頭,叔本華就寫下悲觀的語句:
絕大多數人的一生,順流而逝。在外人看來,毫無意義,空空洞洞;他們的內心,渾渾噩噩,麻木不仁。這一切,實在難以置信。他們的人生是淡漠的追求,遲鈍的痛苦,猶如在夢中,穿過人生四季,蹣跚走向死亡,伴隨的,是一串微不足道的念頭。他們像鐘錶,上滿弦就走,然而不知道為什麼。
一直到六十歲,叔本華髮表了一生中最後一部大部頭的著作《附錄與補遺》,錢鍾書先生曾經取了一個非常雅緻的譯名:《哲學小品》。其中上卷的後半部便是我們今天要介紹的《人生智慧箴言》。
一個在三十歲時就寫盡人世悲苦的人,在六十歲的時候卻說:「人生還可以有美和幸福」。經過多番苦戰,他終於徹底克制了他的本性,再沒有什麼能令他憂愁,再沒有什麼能讓他激動:
意志的千條繩索,把我們與世界捆綁在一起,它們作為貪婪、作為恐懼、作為嫉妒、作為憤怒,把我們顛來倒去,令我們痛苦不已,如今,他已經把這些繩索悉數剪斷。現在,他平心靜氣,面帶微笑,回首觀看這個世界的幻相,透過它,真實已經隱隱閃現。
主持人,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副院長李里峰教授
03
快樂是幸福的紙鈔,喜悅是幸福的金幣
如果大家去網上搜索叔本華,一定會看到這張畫像,最引人注目的就是那一頭亂蓬蓬的頭髮。叔本華並不是想把自己當成藝術家來塑造,他只是沒有安全感,所以一輩子不敢去理髮店理髮——他擔心理發師會用剃刀割破他的喉嚨。
晚年在法蘭克福隱居期間,叔本華從不與人交往,他唯一的夥伴是一隻狗。他還給自己的狗起了一個名字,叫做「世界靈魂」。每天散步的時候,只有他的狗跟著他,遇見人就會躲開,他說自己是「憎恨人的人」。
但就是這樣一個人,如果我們認真閱讀他晚年寫出的哲學著作,會在文字之中發現一顆非常博大的同情心。年輕時候所說的「人生,有不如無」,晚年卻說「既然已經有了人生,不如做到最大的幸福」。
叔本華:人生幸福的關鍵在於內心擁有什麼
智慧和聰明是不一樣的,聰明是把事情看懂,但是智慧是把事情看透。人生智慧是一門藝術,是盡量幸福愉快地生活的藝術。而真正的幸福生活的本質,一定在人們對它的體驗本身,而不在於任何其他外在的要素。
對完全來自外界的不幸,我們較能從容忍受,對自作自受的不幸,我們很難淡然處之。原因是,命運本身會變,自己的品相永恆。所以,與其專心謀求外在佳品與外在名譽,不如更多地用心保持與改善主體之佳品。
叔本華:人生幸福的兩個大敵
人生的幸福有兩個大敵,一是痛苦,二是無聊。此外,可以這樣說,我們在何種程度上成功地遠離了一個敵人,就在同樣程度上接近了另一個。所以,人生其實就是在痛苦與無聊之間像鐘擺一樣擺動,只是擺動的幅度有大有小。窘迫貧困製造痛苦,平安富足產生無聊。既無痛苦,也不覺無聊,本質上就實現了人世的幸福。
叔本華:如何評估一個人的幸福
若要評估一人有多幸福,不要問什麼讓他快樂,應該問什麼令他悲傷。讓他愁眉不展的事越微不足道,他的幸福度越高。身心安泰,才能覺察細枝末節;大難當頭,感覺不到瑣碎小事。
叔本華:犧牲健康換取其他是最大的愚蠢
人生的頭號愚蠢,就是犧牲健康,以求其他:求財富、謀騰達、圖博學、逐名聲,更遑論縱色慾,求片刻之歡。健康第一,我們應該把一切都放在它後面。
叔本華:「快樂」是幸福不值錢的紙鈔,「喜悅」是幸福有價值的金幣
一個人可能年少英俊,家產萬貫,備受尊敬;若要判斷他是否幸福,須問他是否因為這些而喜悅。然而,如果一個人喜悅,那麼他就喜悅,年輕也好,年邁也罷;長身玉立也好,佝僂駝背也罷;一貧如洗也好,腰纏萬貫也罷;他是幸福的。喜悅宛如幸福的金幣,其餘都僅僅是幸福的紙鈔。
叔本華:內心貧乏導致外在貧困,精神生活有助克制無聊
諸多世家子弟,銜金含玉而生,頃刻把偌大家產揮霍一空,其速度難以置信,其過程不可救藥,究其根源,正是那源自內心空虛、精神貧困的無聊。這些少年人,來到世間,外富而內貧,他們想從身外獲得一切,企圖用外在的富有取代內心的豐富,當然徒勞無功。最終,內心的貧乏導致外在的貧困。
精神生活不僅可以抵禦無聊,也能預防無聊的不良後果。也就是說,我們可以用它作防禦武器,抗拒損友,從而避免因為單純在世界中尋求幸福而陷入的危險、不幸、損失與揮霍。例如,我的哲學從未給我贏得什麼,但它助我躲避了許多損失。
叔本華:必要的孤獨是幸福的要素
人生在世,要麼孤獨,要麼庸俗,除此之外,選擇不多。對他人,對外界,切勿期許太多。他人能給予我們的十分有限,歸根結蒂,每個人都是孤獨的,所以關鍵是那孤獨者究竟是誰。真正偉大的心靈,獨自結廬在高處,恰似蒼鷹築巢在絕壁。
南京大學社會學系鄧燕華老師、心理學系張騰霄老師
04
智慧成就幸福
在我看來,叔本華彷彿一個碩大的珍珠蚌,他窮數十年時光,用自己的痛苦和沉思滋養培育了一串珍珠。《人生智慧箴言》不是其中最大的一顆,但無疑是最亮的一顆,至今讀來,這本小書不啻小人物謀幸福的百寶箱,化悲苦的百草囊。
這本書探討的是人生的幸福與痛苦,不是人類歷史的發展規律,也不是如何建功立業;而是怎樣律己待人、處世應命。
我們不妨把叔本華與他心中的死敵黑格爾做個比較:黑格爾的哲學是大哲學,面向宇宙,面向人類歷史,面向拿破崙這樣的偉人,如同巍峨宏偉的宮殿;叔本華的哲學是小哲學,面向內心,面向小人物,也面向藏在大人物內心的小人物,解剖貪、嗔、痴,指點如何化悲苦為欣慰,如何豐富內心、把自己變成「十二月夜晚冰天雪地中那間明亮溫暖趣味盎然的聖誕小屋」。
對青年讀者,叔本華的這本小書是應對人生危機的苦澀良藥;對中年讀者,它是忍耐低落消沉的一壺濁酒;對暮年讀者,它是品味安寧恬淡的一盞功夫細茶。
講演現場
05
青年的葯,中年的酒,老年的茶
每個人的一生都獨一無二,綜合著獨特的矛盾:自我與他人隔離,小我與大我衝突,過去與未來銜接,必然與偶然融合,痛苦與快樂交織,希望與失望並存。與此相應,每個人的人生哲學也必然獨一無二,思考人生,永遠處於矛盾中:體驗與理解錯位,感悟與表達脫節,欲求與理智相悖,願望與決心背離。
無論天性多麼樂觀開朗,每個人在一生中都難免遭遇挫折低落,難免有苦不堪言的日子,這樣的艱難時刻只佔人生的千分之一,萬分之一,甚至更少,但很難避免。
由於每個人的人生都獨一無二,所以不可能有人生科學,只能有人生智慧、人生藝術。書本上看到的智慧與藝術,既要變成個人的領悟,又要與人生歷程合拍,不缺失,不中斷,不過早,不太晚。
如果把追求人生幸福的能力比作寶劍,那麼閱歷是劍柄,認知是劍身,常識是劍鋒,智慧是劍尖。
有時,我們彷彿被困在透明的塑料桶里,眼睛能看見,呼吸很困難,這時要用智慧之劍扎開一個洞,才能避免窒息。
有時,我們像被黑布蒙頭,雖無性命之憂,但目不見物,茫然不安,這時要用智慧之劍割開一條縫,才能看到光明。
叔本華這本書算得上是追求幸福的百寶箱,化解悲苦的百草囊,不過,寶劍立功,仙草成藥,歸根結蒂還要靠我們自己。
因此,我對大家的建議是,欣賞叔本華的思想火花,點燃自己的智慧火炬,驅趕人生的痛苦與幽暗,照亮自己的幸福通途。
推薦閱讀:
※越空曠,越孤獨! | 【唐】孟浩然《宿建德江》
※孤獨是半身浸江,秋水涼
※孤獨是屬於獸性的一種珍貴屬性
※三個民國女人之張幼儀:孤獨放生
※朗誦 || 煙鎖紅塵於陌路,相視無語最孤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