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課】你是怎樣一步步把孩子養出心理疾病的?
完美充滿愛的父母和家庭,但就是不快樂
曉娜20出頭,人長得美,也很聰慧。她的父母非常愛她,從小到大都不曾忽視過她;朋友們也很喜歡她。她自己有車有房,身體健康,工作順心。最近她卻經常失眠,感覺自己「不快樂」,心裡「沒著沒落」的,於是曉娜走進了心理診所。
心理醫生告訴她:
「因為你的家人實在太『好』!」
父母從來都是有求必應,一切都安排的妥妥噹噹,以至於曉娜長大後從不敢堅定地決定某件事,看著周遭比她更優秀的人,也不認為自己有家人說的那麼棒,特別是數次戀愛都被劈腿後產生濃濃的挫敗感。而這一切她竟然無可抱怨,但卻既愧疚又困惑。
奇了怪了!
難道「體貼」也會傷害孩子?
N多研究都表明:如果給孩子的愛太少,幾十年後,孩子必定會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長大後聲淚俱下地走進豆瓣社區「父母皆禍害」小組,回憶著媽媽對TA做了什麼,爸爸又沒做到什麼。可曉娜是怎麼回事?她的人生堪稱「完美」,那問題到底出在了哪兒?
你的過度體貼,到底會給孩子帶來什麼
其實,傷害孩子的不是「體貼」,而是「過度體貼」!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精神病醫生保羅·波恩在臨床實踐中發現,很多父母會盡一切可能避免孩子體驗到哪怕一丁點的不適、焦慮或者失望,當孩子長大,或是對一切沒有熱情,或是面對正常挫折便會以為事情嚴重出錯。
無數父母都在努力想做個好父母,目的就是希望孩子一生快樂幸福,
可卻從沒想過,兒時過於保護他們,避免讓他們不幸福,
竟會剝奪他們成年後的幸福感!
哈佛大學講師、兒童心理學家丹·肯德隆說,如果孩子不曾體驗痛苦的感覺,就無法發展「心理上的免疫力」,這就像身體免疫系統發育的過程,得讓孩子接觸病原體,不然身體不知如何應對進攻,所以,孩子必須接觸挫折、失敗和掙扎。
那麼,被父母「過度體貼」對待的孩子,會失去哪些人生抗體呢?
-
不 | 願|長 |大
大龍由媽媽單獨帶大,第一次離家上大學時對一個人的生活做了各種規劃。不到一個月,媽媽就追到了學校,買這買那,收拾屋子,之後每學期都是如此。如今35歲的他跟女朋友談戀愛7年遲遲不結婚,理由是:跟媽媽生活很舒服,也很習慣。
很多時候,並不是孩子不能長大,而是父母不讓他們長大。這樣的父母是在依賴孩子填補自己的感情空洞。可如果我們希望孩子人生路更加順利,就應該每天為他們將來的離開做好準備。
-
不 |自|信
前面說的曉娜,小時候數學很差,父母為了讓她保持自信就鼓勵她:你數學不差,只是學習方式跟別人不同,我們會請個家教,把信息『翻譯』成你能理解的意思。後來家教確實幫助曉娜把數學成績提高了一點,可她心裡仍然清楚,自己的數學就是沒有同學的好。現在長大了,雖然父母和別人都認定她是「傑出」的孩子,但她卻從來不那麼認為。
當父母為了增強孩子的自信而總說孩子「做得好!」——不僅僅是孩子第一次自己學會穿鞋,而是每天早上穿鞋時都這麼誇讚——孩子就會覺得自己做的每件事都很特別。或者,父母刻意迴避孩子的缺陷,只是不斷肯定和鼓勵。當孩子長大,一方面如果沒有得到源源不斷的褒獎就會喪失安全感,另一方面則是從來不對自己的優勢自我肯定。
-
沒 |有|安 |全 |感
小雄從小就生活在一個民主的家庭,不管是什麼事情,媽媽都會給他兩個選擇。比如她從來不會說:這是你的烤麵包。而是說:想吃烤麵包還是煮餃子。或者周末她會說:你想去公園還是去沙灘?如果偶爾她說「來,我們去百貨商店」,小雄就會拒絕,理由是:自己不能參與決定就不公平。進入工作崗位後,小雄總是感覺很沮喪,因為他突然發現,很多事情自己都不能做決定。
大多數父母都認為給孩子多種選擇可以培養他們的力量感,讓他們覺得自己更有控制力,更有安全感。但實際上,太多選擇反倒可能會使人更加沮喪,更加失去控制。
「別再執著於如何做父母才是「對」了。或許我們更該做的,是學會如何做一個「過得去」的爸爸或媽媽。我們體貼投入地引導孩子順利通過童年的種種考驗和磨難,卻恰恰成了他們成年路上最大的磨難。
」推薦閱讀:
※《刀破蒼穹》大結局是什麼?
※陳世峰殺死江歌,陳世峰父母為啥不向江母道歉?
※那一夜,老闆再也忍不住了
※總害怕在網上留下真實痕迹,這種心理是不是不正常?
※如何用溝通解決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