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宗名詞解析 (密法基礎知識)

以下名詞系從網路收集,見者只做參考,應以各自的傳承解釋為準!

【灌頂】

  灌頂為密宗的傳法儀式。其起源來自印度,印度國王於傳位給王子時,必行灌頂儀式,以示授予權力。密宗上師為弟子灌頂,即授於修習密法權力之意。

  凡修密法,必須先經灌頂,然後修法始得相應,否則即為盜法。

  密宗分四部,四部各有不同的灌頂儀式。

  (一)事密

  甘露灌頂:即身灌頂,受灌頂後可觀想本尊的法相。

  寶冠灌頂:即語灌頂,受灌頂後可持本尊的咒語。

  金剛杵灌頂:即意灌頂,受灌頂後可修本尊密意心法。

  (二)行密

  除上述灌頂外,復有——

  金剛鈴灌頂:鈴代表智慧,又代表母續,受灌頂後可得智慧。

  名詞灌頂:灌頂後通常即由上師賜予法號,代表已進入法界。

  (三)瑜伽密

  除上述灌頂外,復有阿闍梨灌頂。受此灌頂後,得成阿闍梨,即金剛上師。

  (四)無上瑜伽密

  西藏密宗少修上述三部密,專修無上瑜伽密,故不用上述種種灌頂,唯用下述四者。

  (1)瓶灌:以寶瓶灌頂,得灌後即獲「童瓶身寶」,可修「生起次第」法。

  (2)密灌:受灌後可修氣、脈、明點。

  (3)智灌:受灌後可進一步修氣脈明點,此與密灌皆修「圓滿次第」法。

  (4)名灌:受灌後,即於心中種下「種子字」,能清凈第八識,可修「大圓滿」或「大手印」法。

  此外尚有特別舉行的金剛阿闍梨灌頂。

【金剛乘】

若以二分法,可將佛教分為大、小二乘;大、小乘之主要區別,在於無上菩提心—為利益眾生願成佛。大乘又稱菩薩乘,若以因果來分則有顯、密二宗。即大乘佛教可分為因乘及果乘,因乘名般若密多乘,一般稱為顯教,或直接稱為大乘;果乘就是金剛乘,一般稱為密教或密咒乘,亦有通稱密宗。

大乘與金剛乘有相同的目標:引導一切眾生成就圓滿佛果的心。一般而言,大乘與金剛乘有相同的見解,但是成就果位的方便道或方法不同。簡單地說,金剛乘就是果乘,大乘為因乘或體性乘。

大乘被稱為因乘,是因為大乘主要是在教導成佛的因,正見、正定和正行是成佛的根本。大乘認為要成佛就必須具足種種正思惟,必須凈化某些染污等等。雖然大乘基本是因乘,但它有時也會暗示結果,特別是在討論佛性的時候,相對地,金剛乘幾乎完全把重點放在果位上。金剛乘是果位的直接教法,需要能了解教法、具足上等根器的弟子。

金剛乘除了發無上菩提心外,還有其善巧方便的修行法門------觀想。透過觀想覺了空性實相。大乘的修行方式是利用因來趨向果,而金剛乘的方法則是把因果放在一起,果實際上就是因。金剛乘與大乘,在究竟真理方面並沒有差別,但是兩者處理相對真理的方法則有出入,特別是金剛乘透過觀想本尊、念誦真言等等轉化相對真理的方法和大乘不同。

此外,金剛乘和其它乘另一個不同的地方,在於小乘、大乘強調心的訓練,而金剛乘則強調認識心性。

再者,金剛乘一般又分為四部密續,這四部並非不同理論的派別,而是針對四種不同心態的弟子所設計的不同方法。四部密續分成事部密續、行部密續、瑜伽部密續,以及無上瑜伽部密續。

《除二邊論》云:「由無分別,即果為道,廣大方便,最秘密故,名金剛乘、果乘、方便乘、秘密乘」。

密乘之異名,喻教法之堅利如金剛,在一切乘門之上。

密乘之中,依於方便智慧無二無別之金剛道,現證三門金剛,故稱密乘為金剛乘。

【悉地】

  梵 siddhi,西藏語 grub-pa。意譯作成就、妙成就。梵漢並舉而稱成就悉地、悉地成就。於密教,意指依誦持真言等,以身、口、意三密相應而成就世間、出世間種種妙果。據大日經疏卷十五載,完成正覺之階位,稱為無上悉地;達於此位之前,尚有信、入地、五通、二乘、成佛等五種悉地。對此,顯教諸師認為「信」是地前之信行,「入地」是指入於初歡喜地(相當於聲聞之入見道),「五通」是遍知世間五神通之境,至超越五通仙人位而臻第四地,「二乘」是超越二乘之境界,而至第八地,「成佛」即是由第九地修菩提道,進而完成如來位。若依密教,則初歡喜地有十心,初心至第四心為五通,第五心至第八心為二乘,第九心至第十心,即得成佛。即初地十心分三品,初四心為下品,次四心為中品,後二心為上品。

  尊勝儀軌卷下更分悉地為有相、無相二種,得世間長壽或福德等,稱為有相悉地;成就出世間果德,則稱無相悉地。二悉地亦各有三品之別。若以此配於前述五種悉地及無上悉地,則有相之下悉地與中悉地相當於五種悉地之最初三種,上悉地相當於第四之二乘悉地;至於無相之下悉地則相當於有相悉地,中悉地相當於第五成佛悉地,上悉地相當於無上悉地。

日僧空海之「即身成佛義」即是將始覺因位之悉地稱作持明悉地(持明意即誦持真言)、本覺果滿之悉地稱作法佛悉地。同時,據大日經疏卷三,真言行者在觀心上所現之境,共分為三品悉地,上品安住於密嚴佛國,中品安住於十方凈土,下品安住於諸天修羅宮。

【學密宗首重觀想】

  初學密宗的人,應該懂點修持的原理。

  學密首重學習「觀想」。所謂觀想,不同「止觀」之「觀」,而且恰恰相反,觀想實屬於「止」的範疇。釋迦當日教授弟子修持,即是以觀想入手,很可惜,如今卻給人誤會為西洋人所說的——meditation(冥想)。

  在《雜阿含經》,釋迦教弟子觀察自己的身體、觀察自己的感受、觀察自己的心念,以及觀察外在的一切法。這種觀察,便是修習觀想的基礎。

  假如你從來未聽過自己的心跳,那麼,你便可以試一試,吸一口氣,靜下來,再慢慢將氣呼出,這時候,你只須一心專註於心跳,便馬上可以覺察到心跳。

  經過這樣的練習之後,便可以進一步學習上述的觀想,再進一步,釋迦便在《禪秘要法經》中有所教導。

  例如他教修不凈觀,便是結跏趺坐,然後住心於自己左腳的大指前半節,觀想這半節大指起了一個膿泡,膿泡潰爛,於是露出白骨,復觀想白骨極其白凈,如有白光。如是一節節骨骼觀想,直至觀為全身白骨,如白雪人。

  能夠這樣,便完成了不凈觀的初步功夫。——所謂觀想,就是這麼一回事。

【持明】

明是陀羅尼的別名,持明就是受持真言的意思。

又:

修持密乘、證得成就者。明謂密乘本尊大樂智慧,深入修持此智慧者,稱為持明。

【本尊】

密乘的不共依怙主尊佛及菩薩。即為自己信奉之神、應皈依之神(不包括六趣之神),此為佛陀幻化的各種和平、忿怒之本尊。在西藏有各教派一致承認的本尊,也有各教派自己的本尊。

【本尊咒】

密乘本尊的根本咒和近心咒等。

【誓言尊】

或義譯為三昧耶尊、誓句本尊、誓尊。由行者觀想而成之幻身本尊。三昧耶的意思是「誓句」。即是說,當我們經過灌頂,受過誓句之後,如法觀修,即能將本尊生起。

【智慧尊】

智慧尊是住於法界中的本尊,即是空性智慧。

【誓智無別】

智慧尊與由觀想而成的三昧耶尊相融,即是代表「智慧雙運」。系密乘瑜伽部以上的生起次第。自己生為誓尊,然後迎降智尊,如水注水合一無別。

【種子字】

  每一佛部聖尊,不論其為部尊抑或為明王,都有種子字以及標幟。

  種子字是生起一位聖尊的種子,因為用梵文或藏文字母來表示,故稱為種子字。

  修習密宗於修本尊時,通常都先觀空性,然後在空性中出現地基、蓮座,再在蓮座上觀種子字生起,於是放光,變為本尊,此即種子字生起本尊之意。

  作此種種觀想,其理論根據即在唯識,因一切外境皆由心識變幻而成,是故便能通過這些修習來清凈內識的污染。但與此同時,卻必須了解一切現象的空性,種子字以及本尊,亦不例外,若執為實有,便陷入法執的泥沼,徒然在內識中又加上一重污染。這個理解非常之重要,正見與邪見之別,即在於有沒有空性這一個概念。

  或問:若謂種子字空性,何以能生起本尊?若謂本尊空性,則修之何益?

  答曰:佛家說為空性的事物或現象,只否定其本質,說為非實,卻沒有否定他的功能。因此飯的本質空(自性空),卻依然可以飽肚。同理,種子字本質雖空,內識依之則依然可以生起本尊;本尊本質雖空,內識依之則依然可以啟發我們的智慧,或得種種殊勝利益。

  是故修密法若不知種子字空性,可謂一無是處。

【火供】

以燃燒供品的方式供養給本尊。火供的對象有世間的護法神、多聞天王、贊巴拉等等;出世間者為智能本尊,如阿彌陀佛、觀音等等。在火供時,將爐壇觀想為佛或護法神所住的宮殿及壇城,外在是火的形象,但內在分別為佛、護法神及他們的眷屬。所有的供品,如五穀雜糧、油、金銀等等,都分別象徵貪、瞋、痴、嫉妒、傲慢及不同的業力,藉由燃燒供品,他們都歡喜接受。

供品經過佛法加持轉換成殊勝無量之供品,透過供養來成就息、增、懷、誅,分別達到消除業障,增長福德、智能、長壽,懷柔冤親敵害、煩惱,誅滅貪、瞋、痴、無明、惡魔、外障(煩惱魔、蘊魔、天子魔、死魔)。以火供功德迴向法界,依修法者殊勝功德與諸佛菩薩慈悲之力合而為一,真正能令法界心喜,十方吉祥!

祭祀鬼神的神燈或護摩火等。

梵音譯作護摩。燃燒有漿樹枝等進行的火祭。於護摩法中,所焚之薪木特稱為護摩木。護摩之灰燼,稱火食灰。伐木之刀,稱為護摩刀。書寫有護摩法之旨趣、祈願內容之紙、板,可作護符之用,稱護摩札。行使護摩之堂屋,稱作護摩堂。

【明點】

  密乘行人修拙火,為母分;亦修明點,則為父分。有些人,特別是研究密宗的洋人,望文生義,於是便將明點理解為精液,可謂大錯。弄到有些人誤會密宗修明點之法,有如道家的房中術,是更大錯,真可謂邪見。

  其實很容易將事情搞明白。明點的修習,是由頂輪沿中脈直下至密輪,倘如是煉精的話,則其起點絕對不可能在頂輪,中脈更非精液的通行路線,由此可破邪說,亦可破偽師之有意誤導。

  明點跟拙火一樣(亦跟三脈四輪一樣),是屬於微細身的事物,即非粗色身(生所成身)所實有,只是觀想所成,藉此修持的一個形象而已。其涵義即是大悲與方便。

  若問,為什麼觀想所成的形象,竟稱之為父分?此則須知,給形象以種種表義,正是密宗的特色,此亦如修拙火所依的「生法宮」,謂一切法皆由此生起,斯亦表義而已,宇宙間許多事物與現象,難道真的由此處生成耶?

  又有人解釋,謂父母分即是陽性及陰性荷爾蒙,此亦未必正確。蓋質實而言,父母分皆可具體有所指,但密宗表義究以概念為主,是則父分便是父分,明點便是明點,不必深究實為何物。——況且,每一級修法,拙火明點有各級的特殊涵義,是故指實反而太鑿。

【不壞明點】

眾生輪迴六道,此死彼生,則以此不壞明點負荷業力去投生轉世,業力凈後,以之成佛,亦是此明點,它永不壞滅,故名不壞明點。

或譯不散明點。密乘所說永時不散的明點。此明點住於有情心蓮之中。

【有貪、無貪】

  有貪、無貪,是指明點與氣的特性。明點有貪,氣則無貪。

  貪指人類的貪慾,特別是指男女之欲。小乘人對治貪慾,是採取壓制的手段,由於是壓制,所以有時便易產生心理不平衡的現象。他們於是藉苦行來解救,同時連稍帶刺激的食物都不敢吃,例如蔥、蒜。此外還有一個辦法,便是用「對治觀」來使心理平衡。例如觀想自己所愛慕的對象全身潰爛,化為膿血,剩下一副白骨。

  大乘行人則用觀察空性的辦法來打消慾念。觀諸法無自性,是故對一切煩惱皆不生執著。這樣做,比起小乘行人來,便不會產生心理毛病。因為在空性中,一切煩惱都已升華。

  密乘行人主張在煩惱中修離煩惱,特別是對於貪慾,主張在貪慾中修離貪慾。這樣做,在心理上來說當然沒有問題,但是卻很容易偏離正軌,是故必須先建立一系列「前行」,然後始許修「離貪」。

  有貪的明點及無貪之氣的概念,就是在這前提下建立。以無貪之氣的修習,來調節有貪明點的修習,由是即可不致偏離正軌。及至能於止觀中生起大樂光明,即可進一步修樂、明、無念。

  許多人不了解這點,以為「大樂」即是淫邪,那實在是對密乘的誹謗。因為大樂其實指的是生機。這生機,亦是法身的功德,一切情器世間都藉法身功德而始成建立。

【手印】

手指所結的各種手勢名為手印,修密法誦咒時多結手印,助修法的成功。

  通常情形下,皆指諸佛菩薩以至天龍葯叉的手印,即用手指結成一具有表義的形象。如釋尊的「觸地印」,表義為自地界取得降魔的力量;又如「說法印」,表義為轉法輪,故拇指與食指扣成環形。復如「金剛拳」,表義為極堅固的拳握——道家將此手印稱為「握固」。

  一般來說,次第愈下的密續,手印愈多,即在無上密中,亦唯生起次第略有手印,至圓滿次第,手印已成點綴,及大圓滿,則幾已無手印可言。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情形呢?主要原因是,手印無非是諸尊流出的密意,用手指結成種種形象與密意契合,是故又便稱為印契。於下次第修習時,行者以未能自己與諸尊密意相契,這時印契便成為媒介。到上次第時,用手印來契合密意,反而成為隔膜,未能如以心印心之直接,因此手印便少。

  在無上密「大手印」修習中,是以一心印法界,因此便亦稱為「手印」,實則不妨稱之為「大印契」。由此便可知手印的意義,實在於契合,能契合未必一定要用手。

  於無上密修貪道,亦即修雙身法時,女方稱為「手印」,亦實用契合之意。於此又派生出兩個名相。若為實體,則稱為「事業手印」,若非實體,僅由觀想而成,則稱之為「智慧手印」。二者有很大的差別。

【金剛杵】

  金剛杵為一兩端對稱的銅杵。通常用者為五股,即每端各有四葉尖瓣包圍著中間的杵心,連杵心即共五股。

  金剛的表義為無堅不摧,所以金剛杵的作用,便在於摧破種種無明,無明則是眾生輪迴的根本原因,修密乘法,能即身成佛,解脫輪迴,故用金剛杵作為表義。

代表堅固、鋒利之智能。可斷煩惱、除惡魔。因此,它代表佛的智能、空性、真如等等。金剛杵有五股、九股的等等。《大藏密要》說金剛杵是菩提心義,能斷壞二邊(空有),契於中道。中有十六大菩薩位,亦表十六空為中道;兩邊各有五股,表五佛五智義,亦表十波羅蜜,能摧毀煩惱。所以金剛杵圖案在藏傳佛教寺廟裡觸目皆是。

佛教密乘以此代表方便智慧兩分中之方便分,作為本尊之標幟。

【金剛鈴】

  修法時所用的法器,代表佛的善巧、方便,以及大慈大悲。它也有「覺醒者」之意,鈴聲能讓有情眾生在無明的睡夢中蘇醒過來。

  其柄端有佛頭,或五股及九股的杵形。鈴身有八大菩薩心咒及瓔珞。遠看似象徵佛意的佛塔,直看是本尊壇城——曼陀羅。金剛鈴要和金剛杵一併使用。鈴杵也有陰陽和合及慈悲與智能雙運的涵意在內。金剛杵和金剛鈴是密法修行中不可缺少的法器之一。

  金剛鈴的手柄,為一金剛杵的一端,因此亦可以將金剛鈴視為金剛杵所變,即將金剛杵一端改為鈴形即是。

  金剛鈴的表義,是驚醒無明,眾生因無明執著而致輪迴不已,貪嗔痴三毒由是而生,故用鈴聲警覺之。

  密宗以金剛杵屬父,代表方便;以金剛鈴屬母,代表智慧。方便與智慧二者不相離,故鈴杵必成一對。通常右手持杵,左手持鈴。

【手鼓】

  西藏密宗的手鼓,俗稱嘎巴拉鼓,通常由兩片天靈蓋骨製成,雙面,鼓面以人皮製成。窄腰,腰間系以采帶。鼓皮塗以綠色。於鼓腰又系兩個小骨錘,手持鼓腰搖動,小錘即擊鼓面發聲。

  修法時搖鼓,代表讚頌諸佛菩薩的功德,配合金剛鈴、金剛杵使用。

  除了手鼓之外,藏密中還有一種特殊的鼓:內中曲柄鼓,它的鼓錘是曲如弓形的,鼓的直徑約一米,下有一柄,頌經時,僧人自己左手持鼓柄,右手用曲柄的鼓錘伴奏。

【天杖】

梵音譯作喀章噶。佛教密宗本尊手中所持杖,上端有三重骷髏,上有三個鐵尖的一種標幟。

  用銅、木或人脛骨製成。長柄為杖形,杖頭橫置一「三股金剛杵」,杵上有二人頭及一骷髏。此為「三時」的表義。

  三時,即過去時、現在時、未來時。骷髏表過去時,餘二人頭分別表現在及未來。

  天杖或音譯為「嘎章嘎」、「卡童加」等。通常見於佛像或護法像,因僅屬本尊及護法持有的法器。如寧瑪派祖師蓮華生大士所持者,亦為天杖。

  有時護法所持的寶幡等,即繫於天杖之上,成為幡柄。

【人骨人皮法器】

  密宗有許多法器,用人骨人皮造成,那是否清凈,抑或跟巫術有關?

  不錯,密宗的確有一些法器用人骨人皮造成,如主持法會不可少的手鼓,即為人骨人皮所制,又如盛甘露供佛的盛器,即由天靈蓋骨製成,故稱為「顱器」(藏音「嘎巴拉」),復如用處女脛骨製成的簫,專供驅魔法之用,聞者亦必以為恐怖。

  然而製法器用的人皮人骨,卻並非可以隨意取用,必為死者生前有此發心,死後將皮骨捐獻,然後才用之為製造法器的材料。

  現代人死後有捐腎者,有捐眼角膜者,雖有不少人排拒此舉,認為少一角膜少一腎即非「全屍」,但亦有許多人願意捐贈,這些人的發心,即跟捐皮骨用作法器者相同。倘認為皮骨恐怖,是則又何以不認為腎與角膜恐怖耶?能這樣回心一想,便當泰然。

  用這些法器的目的,是表示無常。人類最大的痛苦,其實是在追求「常」。希望長生不老,是追求常;銀行有一千幾百萬,一味研究保值,亦是追求常,有此追求是故便多諸煩惱。倘能令人心生警惕,知常實不可得,那便可以增加他們學佛的信心。

  昔凈土宗印光法師,於年初一下山訪諸弟子,對人人均贈一「死」字,並非有意觸弟子的霉頭,只是示之以無常之理耳。無常乃釋迦「三法印」之一,不知此理,雖念佛一生亦不等於已為佛門弟子,是故印老慈悲,對弟子加以鞭策。能如是理解,則對密宗法器實不必大驚小怪,視為邪術巫術也。

【念珠】

「念珠」是屬於佛教的「道具」之類。「念珠」的正名應為「數珠」。「數珠」者,記數珠(記數所用之珠)之意。也叫做「珠數」、「誦珠」、「咒珠」等。

「念珠」的種類,就質料而言:有菩提子珠、金剛子珠、蓮華子珠、金珠、銀珠、銅珠、銖珠、水精(晶)珠、木□子珠、香木珠、瑜石珠、真珠珠、珊瑚珠、硨渠珠、帝釋子珠、螺旋珠、牙珠、赤珠、諸摩尼珠、薏苡珠、草子珠、活兒子珠、阿噓阿啰阿叉珠、錫珠、琉璃珠、商佉珠、種種雜寶珠。——以上是依據陀羅尼集經第二作數珠法相品、守護國界主陀羅尼經第九、諸佛境界攝真實經卷下持念品、曼殊室利咒藏中校量數珠功德經、蘇悉地羯啰經卷中供養次第法品、蘇婆呼童子請問經卷上除障分品等經所舉述。諸經所說,品質數目不等。

又據金安一居士密宗輯要一書、及師範大學教授聞汝賢有關修密之釋疑一文舉述,有「水晶珠、菩提子珠、珊瑚珠、人頭骨珠、鳳眼菩提子珠、琥珀珠」。

就數目而言:據木□子經說有一百八顆珠。陀羅尼經說有一百八顆珠、五十四顆珠、四十二顆珠、二十一顆珠。數珠功德經說有一百八顆珠、五十四顆珠、二十七顆珠、十四顆珠。金剛頂瑜伽念誦經說有上品一千八十顆珠。最勝一百八顆珠、中品五十四顆珠、下品二十七顆珠。文殊儀軌經數珠儀則品說上品一百八顆珠、中品五十四顆珠、下品二十七顆珠。「文殊儀軌經數珠儀則品說上品一百八顆珠、中品五十四顆珠、下品二十七顆珠、最上品一千八十顆珠。」

珠數的意義,通常都認為珠數以一百零八顆為基數;將一百零八減半則為五十四、五十四減半則為二十七,二十七減半則為一十四。又將一百零八以十倍之,則為一千零八十。一般認為這一說法,頗有道理。至如四十二與二十一之數,想必也有說辭。

晚近以來,對於那些珠數、都已演繹出了一些詮釋。那些道理雖然沒有典據可明,但仍然被傳述著。那些詮釋是:一百八顆,意味著證成百八三昧、斷除百八煩惱之意義。一千八十顆 ,意味著百八三昧各具百八三昧 之意義。另有一說是:意味著金剛界一百八尊,各具一百八尊之意義。五十四顆,意味著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及四善根,——因地之五十四位。四十二顆,意味著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妙覺之四十二位。二十七顆,意味著十八學人及九無學。二十一顆,意味著十地、十波羅蜜、及佛果之二十一位。十四顆意味著觀音菩薩之十四無畏。

「念珠」的用途及功德:木□子經略說:「若欲減除煩惱障報障等,當線貫木□子一百八顆,常自隨帶。若行若坐若卧,恆使一心,捏珠稱念,佛法僧名。……若能滿於二十萬遍,身心不亂、無諸諂曲,命終當生第三焰天;衣食自然,常行安樂。若復能滿一百萬遍,當得斷除百八結業,背生死流,趣向泥洹;永斷煩惱之根,獲無上果。」(譯自日文版望月佛教大辭典)

陀羅尼集經第二作數珠法相品略說:「行者若持此諸寶數珠,誦經持咒念佛,當能滿足十種波羅蜜之功德,現身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果。」(譯自日文望月佛教大辭典)

又數珠功德經說:「若有人手持數珠,雖不念誦佛名及陀羅尼者,此人亦獲福無量。」

金剛頂念珠經偈云:「若安頂髻凈無間,由戴頂上減四重,手持臂上除眾罪,能令行人速清凈。」

又一字頂輪儀說:「若用嚂字真言,加持數珠七遍,用持課時,一遍成千遍。」

再者;隨「念珠」的種類不同,其念誦的功德利益,也有勝劣之差異。——據陀羅尼集經說,以水精珠,最為第一。攝真實經卷下建立道場發願品說:香木珠獲一分福,瑜石珠銅珠鐵珠二分,水精珠真一俱胝分,蓮華子珠金剛子珠二俱胝分。雜寶珠(眾寶珠)及菩提子珠最為珠勝,能獲無量無邊不可說不可說分福德。又據守護經說,菩提子珠及種種和合之珠,最為殊勝。又據數珠功德經及瑜伽念珠經說:菩提子珠最為殊勝。

再者:根據「密宗」三部五部法之不同,其所用之念珠,隨有差異。——據蘇悉地羯啰經說:佛部用菩提子珠,觀音部(蓮華部)用蓮華子珠,金剛部用嚕梛啰叉子珠。又據守護經及瑜伽念珠經說:佛部用菩提子珠,金剛部用金剛子珠、寶部用金等諸寶珠,蓮華部用蓮花子珠,羯磨部用種種和合珠。又時人金安一所著密宗輯要及師大教授聞汝賢「修密釋疑」一文說:修增法用琥珀珠,修息法及觀音法用水晶珠,修懷法及長壽法用珊瑚珠,修誅法及一切法用人頭骨珠,修觀音法用菩提子珠,修一切法均可用鳳眼菩提子珠。

佩帶「念珠」,可以提醒道念。佩帶「念珠」,可以莊嚴威儀。持用「念珠」,可以記取念誦數目,不使功夫減退。

【死有】

指剛舍今生身命或臨命終時的身心。

【死有光明】

人臨命終時一切心識停止活動出現本有光明,此為法性之光,若能認識則可明見本性而解脫。

【空行】

有男女之分,一般多是女性。如虛空天女、護法女神、佛母、密乘中的明妃。或者是婦女修瑜伽行者和具有德相者的稱號。

  屬女性。但空行母亦可為尚生存於世上的人,密乘修行人修「慧灌」的法時,即與空行母合修。因女性代表智慧,故又稱「智慧空行母」。

觀音菩薩一化身,梵音譯作羯沙流波坭。

【空行母】

已經全然開悟而且證量很高的瑜伽女。她可能是已經得到此種成就的人,也可能是一位禪修本尊證悟心的非人道化身。

佛書說的出世間佛母。 《藏漢佛學詞典》

證得殊勝成就的瑜伽母。梵音譯作荼吉尼。 《藏漢佛學詞典》

智慧佛母,為非有非空。 《詞義寶藏論》

梵語讀音荼吉尼。女神之一類。 《佛學詞典》

【勇士空行】

密乘所說持明男女。男稱勇父,女稱勇母。

【上品空行,八德空行】

極微塵性、身輕颺性、遍三界性、能證佛功德、顯明智慧現分、智慧堅定、眾生歸服和隨欲轉化等八種功德具備之空行。

【下品空行】

不拘一處遊行色界十七天、六欲天和人世空中。

【五部空行】

即:東方金剛空行、南方珍寶空行、西方蓮花空行、北方羯磨空行和中央大日如來空行。

【勇士】

密乘所說持明男女。

【護法,護法神】

  為佛或菩薩的化身示現,又或為發願保護佛法及修行人的天人。

  如「四面佛」,其實即是「大梵天王」,他受佛法後,發願護持佛法,所以小乘寺廟便將之供養於佛寺外的十字街頭。

  通常一位本尊皆有其特定的護法,故根本本尊的護法,亦謂「根本護法」。

護法,護法神>護持自己所得之善法,又擁護佛法之正法。如四天王等護持佛法之神。

保護佛教的大力天神。

各教派都有各自不同的一個護法神,但也有不同教派共同信仰的護法神。如「六臂護法、金剛帳(金剛護輪)、四面佛母和吉祥神兵等護法神。」

履行誓詞,如法保衛佛教的天神。

【結跏趺坐】

梵語nyasi^dat-paryavkam a^bhujya。坐法之一。又作結加趺坐、結跏跗坐、跏趺正坐、跏趺坐、加趺坐、跏坐、結坐。即互交二足,結跏安坐。白傘蓋大佛頂念誦法要之「勇健坐」,即同於此。諸坐法中,結伽趺坐最安穩而不易疲倦。又稱交一足為半跏趺坐、半跏坐、半跏、賢坐;稱交二足為全跏坐、本跏坐、全跏、大坐、蓮華坐。此為圓滿安坐之相,諸佛皆依此法而坐,故又稱如來坐、佛坐。其坐法即雙膝彎曲,兩足掌向上之形式,可分為降魔、吉祥二種:(一)先以右足壓左股,後以左足壓右股,二足掌仰於二股之上,手亦左手居上,稱為降魔坐。天台、禪宗等顯教諸宗多傳此坐。(二)先以左足壓右股,後以右足壓左股,手亦右手壓左手,稱為吉祥坐。密宗亦稱之為蓮花坐。如來於菩提樹下成正覺時,身安吉祥之坐,手作降魔印。此多於密教中行之,蓋以右足表示佛界,左足表示眾生界。以右足壓左足,乃佛界攝取眾生界,眾生界歸佛界之意,即表示生佛不二之義。多用於修法中之增益法或息災法。

【七支坐】

  凡修密法,一般均須結七支坐。

  從表面看起來,七支坐似乎即是跏趺坐(即身結大印),但實際上卻不是,跏趺坐只是七支中的一支。

  七支坐全名「毗盧遮那七支坐」。據說是毗盧遮那佛所傳下的坐法。因有七個要點,是故稱為七支。

  七個要點,可以分為身語意三類。

  身的要點有五個——

  一、結跏趺坐,即兩腿雙盤,必須兩腳能交迭於大腿之上。如果一腳盤在大腿之上,另一腳則盤在大腿之下,則只是單跏趺。初學者可能只結單跏趺,但有一套修法,令結單跏趺者可

  結成雙跏趺,具德上師自識指導。至於雙手,則等持置於臍下。

  二、背脊直立,不可偃胸,亦不可曲背。

  三、雙目垂簾,微露一線之光。

  四、舌尖輕抵上顎。不可太用力。若有津涎生出,可緩緩吞食。

  五、下頷微壓喉結。

  意的要點有一個——

  六、心不旁鶩,不生任何雜念,只觀想著自己生法宮的拙火,不思過去現在未來任何事。

  語的要點有一個——

  七、語即是氣,七支坐以氣息平靜為主,所以坐時不可念咒,用心默念亦依然動氣。當氣息平靜時,自然能得細、慢、長三種相。

【五道十地】

五道即:資糧道、加行道、見道、修道、無學道。

十地即:歡喜地、離垢地、發光地、焰慧地、極難地、現前地、遠行地、不動地、善慧地、法雲地。

【五守舍神】

守人體的五種神靈。即:土地神、父族神、母族神、戰神和生命神。

【五妙欲,妙五欲】

色、聲、香、味、觸五種外物的功能或其對眼、耳、鼻、舌、身所起的作用。

【五妙欲供】

供養神佛的色、聲、香、味、觸,分別以銅鏡、琵琶、海螺中香水、果實和綾羅等為代表。

【五明,五明處】

佛教將古印度學術分為五類:聲明、工巧明、醫方明、因明、內明,通稱大五明。

經過學習可以獲得的知識科目。舊譯明處,略作明。五明有大五明和小五明兩種。大五明:工藝學、醫學、聲律學、正理學和佛學。小五明:修辭學、辭藻學、韻律學、戲劇學和星象學。

【五毒】

即:貪、瞋、痴、慢、妒。

【五智】

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和法界性智。

【五氣】

  密乘修氣,則將氣分為五種——持命氣、下行氣、上行氣、平住氣、遍行氣。

  持命氣的作用,是將氣引至六根,維持六根的生命力,因而才有眼、耳、鼻、舌、身、意的作用,是故此氣又名命根氣。

  下行氣的作用,是控制精、血、大小便。

  上行氣的作用,是控制飲食、語言的功能。

  平住氣的作用,是令食物養分能送至遍身各處,且能令其糟粕排泄。

  遍行氣的作用,是令身體能活動,一切器官能運作。

  配合五大,則持命氣為空界;下行氣為地界;上行氣為人界;平住氣為風界;遍行氣為水界。五大調和則人健康,五大失調則有病痛。

  五氣的顏色,持命氣觀為藍色;下行氣觀為黃色;上行氣觀為紅色;平住氣觀為綠色;遍行氣觀為白色。此皆為五大的顏色。

  此外又有五支分氣。即龍氣、龜氣、海馬氣、提婆氣、財生氣,分別主眼能觀影、耳能聞聲、鼻能嗅香、舌能嘗味、身能感覺的作用。觀想顏色,依次為紅、綠、藍、白、黃。亦有將海馬氣觀為深紅色者。

五根本氣與五支分氣配合,生命便能維持,人體便能正常運作。每一種氣有每一種氣專修之法,但修金剛誦、寶瓶氣等,即有通修作用。

【仁波切】

藏傳佛教對高僧的敬稱,原意為「珍寶」或「人中之寶」。

【二次第】

  二次第,即「生起次第」與「圓滿次第」。

  生起次第,是憑觀想在虛空中生起本尊及壇城,且一心專註於此境界。

  在一般情形下,行者自生起的本尊,稱為「三昧耶尊」(誓句尊),另迎請法界「智慧尊」融入於三昧耶尊心輪上,是為「智悲雙運」、「二菩提心雙運」的表義。

  在特殊情形下,智能尊心中復生起一尊,則稱為「三摩地尊」(定尊)。有時又可將智慧尊升至頂上,成為頂嚴。

  更特殊的情形,是行者自成「三摩地尊」,智慧尊住心輪,而「三昧耶尊」成為戒體,住於智慧尊的心輪或金剛杵臍之上。

  如是種種生起,皆詳師授,不可妄行揣度。種子字的位置亦如是。

  圓滿次第主要是修大樂與光明(但不等於說生起次第不觀想光明)。因此,即等於是拙火與明點的修習。於此同時亦必須修氣,但卻與世俗的「氣功」大異其趣。

關於這部分修習,更必須上師指點,不能憑書本來盲修瞎練,而且內容十分複雜,還須要用一系列運動(拳法)來輔助,於此很難詳細介紹。

【氣心自在】

「氣」指外面境界內身而根皆是氣分之轉變,氣心二者不能分離。人心不能自在,多系氣分不能自在的原故,密法圓滿次第中則專門有控制氣分之法,使氣得自在,心亦自可得到自在。

【雙運】

密乘五圓滿次第之一。智慧空行與方便大悲雙運。智慧光明空性與方便俱生大樂雙運,或指外境完美空性與內心永恆大樂雙運。即兩種事物同時同地存在不相同衝突。

【雙身佛】

  密宗為什麼有雙身佛像?

  這個問題,真可謂敏感之至。筆者姑且回答——

  首先要明白,為什麼西藏密宗有「雙身法」,恐怕這才是問題的關鍵。而藏密最受顯宗攻擊者,亦正在於此。

  如果從理論層次來解釋,藏密主張由生活起修,一切修持不離生活,此亦恰如禪宗之「破柴挑水都是道」,所以信徒不必為此逃避性愛。此乃理由之一。

  不但如此,密宗之從生活起修,是將一切生活行為凈化,時時觀想,行住坐卧都受三密加持,同時有一套修法,能將世俗的心識轉為出世間的智慧,所以,「轉識成智」便是藏密理論精華之所在。

  提出這個理論的,並不是密宗本身,而是「中觀」與「唯識」兩派的學者。中觀屬於「空宗」,唯識屬於「有宗」,可見空有兩宗學者,都共許「轉識成智」的理論。

  不過顯宗只提出理論,除凈土與禪宗外,都無一套系統的實修方法,而密宗則修持系統井然耳。

  也可以這樣說,藏密以修身修心為主,修好心靈與身體,使身心都健康,然後才有趨入佛道的條件。若只修心而不修身,身體便可能影響心理,是亦非正道也。

  所以密宗行人,必修氣、脈、明點。這種修持方式,漢地稱之為「藏密氣功」,稱為「氣功」,若隨順世俗則可,但其實已貶低了它的層次。因為修氣脈明點的目的,是使氣入中脈,當氣能入中脈之時,身心都進入一個與世俗不同的境界。

  藏密不避性愛,而且將性愛轉化為修持,其實只是將世俗行為凈化,且藉之以修氣脈明點耳,並非主張濫交。

  目的手段,必須明確

  無可否認,元代的喇嘛得入宮廷,的確曾藉「雙身法」之名,引誘帝王及王公大臣,做過許多淫濫之事,此亦如明代的道家,投帝王所好,提倡房中術,又煉內外丹,弄出許多宮廷大案。

  佛道兩家一接近權勢,都歪曲了本門的宗旨,我們只能說,權勢的力量的確很大,有識之士都不能逃過此關。但卻不能因此而責備佛道兩家也。

  元代喇嘛的胡作非為,其實已經離開了密宗的正道,密宗的雙身法,必須雙方皆練好了氣脈明點,然後才能予以運用。

  所以藏密戒律,不得與「俗女」雙修,「俗女」也者,即是未練好氣脈明點的女人。那些元代的宮廷喇嘛,顯然已不理會這點,他們將宮廷妃嬪與宮女等,都不以「俗女」視之,已經犯戒。既犯戒,其作為自然不足以代表密宗。

  各位如果對雙身法有興趣的話,如今已有幾本英文的譯作可以參考,讀完之後,便會知道,藏密絕對不提倡濫交,而且對性愛非常之有節制,修此法亦必具相當條件,如果不能控制氣脈明點,便號稱修此法者,即是違反法規。

  因此,藉性愛來修持,其實亦並不驚世駭俗,可以說,凡驚世駭俗者,已非正道,筆者甚至可以說,凡引誘女弟子者,其人必為假的密宗上師無疑。密宗上師必不會對女弟子作性侵犯與性騷擾。

  所以,雙身佛的建立,正是將貪嗔痴三毒加以凈化的手段。

  修雙身法,亦可以藉觀想而行,格魯派(黃教)的喇嘛便是如此,必須明白「轉識成智」的目的,以及此法是「氣入中脈」的手段,那才是正知正見。

  是故見到雙身佛像,切不可視為淫褻。

【八吉祥】

  在藏密中,常見到八種吉祥的圖案,稱為八吉祥。

  相傳釋迦牟尼誕生時,天上獻上種種供品,此八吉祥即為天人所供,故密乘行人常用此來裝飾佛壇,有用金、銀、銅等製成者。也有用木製成者,或繪畫。

  有說此八吉祥代表佛陀身上的八個部位,寶瓶、寶蓋、雙魚、蓮花、白螺、吉祥結、尊勝幢、法輪,依次代表佛陀的頸、佛頂、佛眼、佛舌、佛三道、佛心、佛陀之無上正等覺,及佛手。

  寶瓶代表佛陀的頸,因佛法皆由佛陀口中流出,故寶瓶又為教法、教理的表徵。獻上寶瓶時,亦代表祈願眾生獲得這圓滿無上的教義。

  寶蓋,代表佛頂,在漢地名為白傘,置於佛陀頂上,能遮蔽風日。傘在古代印度原為貴族、皇室所用,象徵尊貴威勢,在此代表行者具足大威勢,能除一切魔障,清凈吉祥。獻上傘蓋是祈願眾生離苦得樂。

  雙魚代表佛陀的雙目。此代表佛眼慈視眾生,故又為智慧的表徵。供養吉祥的雙魚,祈願消除眾生的無明,得到了悟一切的智慧。

  蓮花代表佛陀的舌頭。象徵佛以廣長舌說一切法,使眾生都能悟入開示佛之知見。獻上蓮花,祈願我們具足利益眾生的能力。

  白螺代表佛陀的三條頸紋。佛陀的法音廣大悠揚,如白海螺一般清凈美好使一切有情入於解脫。

  吉祥結代表佛陀的心,又稱為無盡結,因為此結無首無端,代表佛陀心法無盡。此結亦可視為兩個「卍」字交搭而成,因此亦為心脈的表徵。藏密中常以此結為信眾佩戴加持。

  尊勝幢代表佛陀無上正等正覺,是為佛教的勝利,故以尊勝幢來表徵。幢在古代表為軍隊所用,代表勝利。在此代表除一切煩惱魔障,得大勝利,究竟解脫。其呈圓柱形,不像傘一般可以曲張,也有以銅製成,外表鎏金,矗立於殿宇四角。

  法輪代表佛陀的手掌。此象徵法輪常轉,而輪之八輻,有說代表「八正道」——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亦有說代表佛陀八相成道。」

  在佛寺的屋頂正中央,經常可見法輪的標幟,左右各有一鹿,這是象徵佛陀於鹿野苑初轉法輪。《毗奈耶雜事》中記載:「刻轉法輪像,兩旁安鹿而卧。」

【八供】

  密宗佛壇,以銅、銀、金供杯,供養八種供品。由佛那邊來看,從右到左,為水、水、花、香、燈、塗、食、樂等八供。

  第一杯水是飲水。第二杯水是洗足水。第三杯是水面浮起的香花,亦可用乾花置底,上插鮮花。第四杯是供香,可滿置香粉,上置五色供香,只供不燃。第五是供燈,不置供杯之內。第六杯是塗香,即有如我們塗身用的爽身粉,但以供檀香粉為宜。第七杯供食,通常滿置白米,米上置小水果,以用芒果最為殊勝。第八杯為樂器,即杯中滿置白米,米上置一白螺殼,代表法螺。如無法螺,可置任何小型樂器。

【八無暇】

八無暇:地獄有情、傍生、餓鬼、長壽天、邊土生人、諸根不全、執邪見和如來不出世。生為地獄眾生,或傍生、餓鬼、長壽天、邊地人士,諸根不全,執邪見和佛不出世,以上隨一受生,或者受苦無暇,或者享樂無暇,或者雖欲修學佛法,但佛不出世,或無佛之邊地,或諸根不全,或固執邪見,皆是沒有空閑來修學佛法,故名八無暇。

【十圓滿】

本身圓滿有五,就是主觀的條件具備者有五:生而為人、或生中土、諸根具足、業未顛倒、信仰佛法;他圓滿者,客觀的條件具備者有五;佛出世、說正法、正教住世、隨轉法輪、有他悲憫攝受,以上共為十種,稱為十種圓滿。

⑴生為人、⑵生於中土、⑶諸根全具、⑷未犯無間、⑸凈信三藏、⑹值佛出世、⑺值佛說法、⑻佛法住世、⑼信奉佛教、⑽有緣修學。前五者為自圓滿,後五者為他圓滿。

【十六供奉天女】

密宗十六供奉天女,四方之十六天女。即:東方的琵琶天女、橫笛天女、扁鼓天女、腰鼓天女;南方的笑女、嬉女、歌女、舞女;西方的供花天女、燒香天女、燃燈天女、塗香天女;北方的色金剛天女、味金剛天女、觸金剛天女、法界金剛天女。

【三根本】

修行佛法依靠的三根本:加持根本依上師、成就根本依本尊和除障根本依空行護法。

即:發大菩提心、清凈意樂和斷除我所執。

  一般佛教徒皈依,通常只作三皈依,即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然而密宗卻於此三皈依之上,加皈依上師,成四皈依。

  以皈依上師為首,是因為視上師一身總集佛法僧三寶的體性。

  既依止上師修持密法,法有多種傳承,每個傳承又有多位佛、金剛、菩薩,以哪一位聖眾作為自己修持的對象,此對象即是自己的本尊。此如修格魯派的《時輪金剛續》,必以時輪金剛為本尊;修寧瑪派的「四部心髓」,則因法系不同而有種種本尊,或為金剛薩埵,或為八大忿怒尊。此即一尊及多尊之例,視各傳承不同而定。

  於修密法的高層次,必須觀修本尊佛父母雙運,此佛母通常即稱為空行(即「空行母」的簡稱)。

  由上述,即建立三根本,即根本上師,根本本尊,及根本空行。

  所謂「根本」,即行者主要依止的對象。學密法可依多位上師,但根本上師則只有一位,這位上師在傳承系統中的最親上師,則是觀修時的根本上師,例如無垢友尊者、蓮華生大士。修不同的密法亦有各各不同的本尊,但根本本尊亦只有一位。根本本尊既定,則根本空行便亦決定,如以毗盧遮那佛為根本本尊,則根本空行必是佛眼佛母。

  是故「三根本」,實為學密行人終身所依。

【根本喇嘛,根本上師】

有兩種含義。即:⑴從喇嘛處學得別解脫律儀、菩薩律儀、密宗律儀等三種律儀時,此喇嘛則為自己的根本上師。⑵僧人稱自己曾跟隨學習過佛法的喇嘛為根本喇嘛。即把對自己灌頂、授經、傳法的上師,稱為根本上師。

給自己傳授灌頂、教導和竅訣的特殊上師。

【屍林八器】

即:頭飾、頭瓔、大象皮上衣、全人皮、虎皮圍裙、浮油脂粉、血班、人骨灰堆。

【加持】

梵語為「地瑟娓囊」,又譯為「加被」、「加護」、「加佑」、「加備」等,將上師三寶的慈悲神力加諸於眾生。

【加持力】

即福力,佑助之力。

【四魔】

1、貪慾等損害身心的「煩惱魔」;2、能生種種苦惱的色、受、想、行、識「五蘊魔」;3、能斷人命根的「死魔」;4、「天子魔」又稱「他化自在天子魔」、「自在天魔」等,欲界第六天他化自在能損害人的善事,故名魔。「四魔」中,以第四魔為主,其餘三魔為從屬。

【母續】

續部之一。以闡述智慧空分為主的佛教密宗經典。據宗喀巴的解釋是:密宗無上續部中以顯現光明為主的教法,如勝樂本續。

【伏藏】

  「伏藏」,藏文是「爹瑪」。「爹」,有「寶貴」和「值得保全」之意,是指一件很珍貴的東西被埋藏,最終再被發掘出來。蓮花生大士自從到西藏傳揚佛法後,發覺當時藏人的質素未足以接受密法,以及當時有些法的因緣尚未成熟,故離開西藏前,將很多教法、佛像、法葯埋在不同的領域裡——有的在瀑流,有的在山岩,有的在虛空,甚至有的在聖者的甚深禪定之中。

  伏藏是寧瑪派所獨有,包括取藏特有的方法和原則。取藏者被稱為「得登巴」,相傳都是蓮師和他的弟子的化身,能圓滿地重整伏藏經文,並準確地解讀伏藏經文的理論和方法,最著名的如《西藏度亡經》等等。

【後得,後得位】

修行者出定以後的時間。

【奪舍】

按密宗無上續部說法,修習密宗無上瑜伽道到一定程度,自己的氣脈和心獲得自由,此時,如自己現有的身軀不能完成大事業,可在自己死前離開現有的軀體,轉移到青年的屍體中去,如不能找到青年的屍體,可找一無傷病的潔凈的生物的屍體,把自己的靈魂轉移到那裡而使自己獲得復活的一種方法。例如,瑪爾巴譯師之子達瑪多德墜馬受重傷不能生存之時,即欲尋找一青年之屍體,但只找到一鴿子的屍體,於是將魂魄轉移其中前往印度墳場,適有一個十六歲的男孩的屍體正被運往墳場,於是將魂魄又轉移其中,成為一個大學者,得名底浦密宗之柱,日瓊巴曾前往拜見並從其學法。與此相同,據說東科爾活佛索南嘉措也是前一世活佛朵居嘉措死後未經父母生養而奪舍於一名八歲男孩之屍體而轉世的。

【有寂】

世間與出世間,生死與涅槃。

【朵瑪】

藏語,譯為「食子」,用糌粑和酥油捏成用以供養神或布施餓鬼等類的兩種朵瑪,本文中指的是供養神的朵瑪。

【體性身】

具足兩種清凈(自性清凈、客塵清凈)、五相(無為、無二、離二邊、解脫三障、自性光明)、五功德(無量、無數、不可思、無等、離垢)之究竟法界之身。《時輪經》說:「心為大樂、境為空性是體性身;境為大樂、心為空性是法身;空性之迴音為報身;影像為化身」。亦有云:空性為體性身;大樂為法身,或大樂身;自顯語為報身;自顯身為化身;或自顯身為報身,大悲為化身。

【佛母】

本尊陰體。密宗本尊代表智慧的部分。

度母菩薩的異名。

明妃。

天母,天女,女神。

【佛慢】

觀自身為天身時不自認是凡夫俗子、而應當有敢於承當我即是佛的氣概。 《藏傳佛教覺囊派》劉立千著

克服自認是凡俗的自卑之感,令其生起敢於成當是佛之自尊心。 《藏傳佛教噶舉派》劉立千著

密乘自生儀軌中,行者自己顯現成為本尊佛身像的觀想。 《藏漢佛學詞典》

【利美運動】

  十九世紀後半葉,興起於西藏的教義研究運動,意義是「無宗派」、「無偏見」的運動。由寧瑪派的巴珠仁波切、蔣揚欽哲旺波仁波切、彌胖仁波切,以及噶舉派的蔣貢康著仁波切,格魯派的圖登曲吉扎巴(也稱彌涯昆梭),薩迦派的沃羅爹旺波等諸位上師所倡。

  此運動之精神強調,信徒並不須放棄本來的教派或修學重點,而是同等尊重所有教派的喇嘛和教義,因此可以研究不同的教理,從事不同的修行。但修行道路必須依照一個傳承的系統,才不會紊亂,等到我們能夠證悟佛法本質時,自然就會明白各宗派在佛法的本質上完全相同,各宗派之不同祇是重點和善巧方便的不同而已。(參見《了義炬 活用佛法》,蔣貢康著仁波切、塔湯仁波切)

【投花】

密乘灌頂入內壇場儀軌之一。諸弟子眾各將手中所拈花朵灑落某一種姓本尊之上,即表自己與彼本尊結下因緣。

【法王】

1、佛於法得勝自在,故以君王比之,稱為法王。又指職位名。元世祖尊西藏薩迦派喇嘛八思巴為大寶法王、西天佛子、信仰佛教,又以佛法治國的國王,也稱法王。如法王松贊干布、赤松德贊等。

2、指教派首領或宗教經典論述上極有成就和聲譽的權威人物。如格魯派(黃教)的法王是宗喀巴的「轉世代表」噶丹赤巴,由考試產生。薩迦派的法王叫「薩迦達欽」,由世襲傳遞。又,在藏族歷史上奉行佛教的贊普也被尊為法王。

【輪王七寶】

  在藏密中常見到七寶的畫像,或是作成立體的供器陳列在供桌上。

  佛典中記載,在轉輪聖王出現時,自然會有七寶出現,以輔助該王教化百姓,行菩薩道。轉輪聖王是指具足德行及福報的理想聖王。而輪王七寶則是指:輪寶、象寶、馬寶、珠寶、玉女寶、主藏寶、典兵寶等。

  《大寶積經》卷十四中說:「轉輪聖王生種姓家,七寶則現。何謂為七?一曰紫金輪,有千輻。二曰白象,有六牙。三曰紺色神馬,烏頭朱髦。四曰明月化珠,有八角。五曰玉女後,口優缽者,身旃檀香。六曰主藏聖臣。七曰主兵大將軍,御四域兵。」

  (1)輪寶(梵名 cakra):在《長阿含經》卷十八曾提及轉輪聖王的七寶與四種神德:「轉輪聖王出世,於十五日,月滿之前,沐浴香湯上高殿,與婇女共相娛樂,其時金輪寶忽現在前,輪有千輻,光色具足,天匠所造。輪徑丈四,王召四兵禮此金輪寶,隨所願求向東,輪寶即向東轉,轉輪王率四兵隨之,金輪寶前有四神引導,輪寶止時王駕亦止。時東方諸小國王見大王至,皆捧珍寶以示歸順。餘南、西、北三方亦如是。」這種隨心飛行的輪寶,象徵聖王之威德。

  (2)象寶(梵名 hasti):指白色六牙像。聖王在清旦乘其周行四海,食時得還。

  (3)馬寶(梵名 asva):指紺青色有象力之駿馬。能飛行,與象寶同為轉輪王之乘駕。

  (4)珠寶(梵名 mani):指寶珠,有光明照王宮內,如果將寶珠在夜中置於高幢上,則光照一由旬,城中人民皆起身作務,以為是天亮了。

  (5)玉女寶(梵名 styi):指美麗且具足德行之女。經中說其顏色從容,面貌端正,冬則身溫,夏則身涼,舉身毛孔發出旃檀香氣,口出優缽羅花香,言語柔軟,舉止安詳。

  (6)主藏寶(梵名 grahapati)指寶藏自然生出財富無量。此寶在其他經論中,另有作「主藏大臣寶」者,或「居士寶」者。地中伏藏分有主與無主二種;若有主守護之,無主則取之供王用。

  (7)典兵寶(梵名 parinayaka):指智謀雄猛英略獨決之掌兵大將。

  此七寶有用金、銀、銅、琺琅製作,亦有用木雕的,為藏密常見之莊嚴具。

金輪寶、神珠寶、王女寶、主藏臣寶、白象寶、紺馬寶和將軍寶。

【金剛舞】

  藏傳佛教在大型法會及特殊節慶之時,用歌舞的方式表達佛菩薩神變幻化度眾生的方式。金剛舞可分為上師舞、本尊舞、空行舞、護法舞:

  一、上師舞:如在藏曆六月初十、蓮師成道日所舉行者。寺廟僧眾或修行者戴上蓮師八變等等面具以及戲服,手拿不同的法器,紀念蓮花生大士以不同的身相度化不同容器之眾生。

  二、本尊舞:法師或修行者,扮演報身佛的寂靜及忿怒等等形象,隨之祈求報身佛降臨在他們身上,配合大型法會之修法儀軌,以勇猛舞姿來摧毀、降伏妖魔鬼怪。又以無量的大慈大悲度化妖魔鬼怪、以及受著所知障、煩惱障、業力緊迫的六道一切有情眾生。

  三、空行舞:在壇城前,以年輕、莊嚴、聲音嘹喨的喇嘛來扮演空行母。他們以歌聲、舞蹈及手印、法葯,來讚歎十方所有諸佛菩薩的事業及功德,祈求所有在凈土的勇父、空行賜予所有修行者所有共與不共的成就。

四、護法舞:喇嘛們扮演閻羅王或天龍八部等等,透過金剛舞不同的變化,表達因果業力真實不虛,以及山川江河都有神祇存在,對於因果業力及大自然都要心存敬畏;同時,也祈願得到真實護法神的庇佑,祈求國泰民安,佛法廣傳。


推薦閱讀:

閱譜名詞解釋 之三 曹照民
擇吉術名詞術語
宋詞鑒賞:樂婉名詞賞析
星座名詞解釋 文/王中和
擇吉日用語名詞解釋

TAG:知識 | 密宗 | 基礎知識 | 解析 | 名詞 | 密法 | 基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