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讀 | 廢奴主義or種族主義,哪個才是真實的傑斐遜?

▲ 傑斐遜畫像。(南方周末資料圖/圖)

傑斐遜出於人性和人道主義,對奴隸制是持否定和譴責態度的,但他卻從黑人的種族生理特徵入手,認定黑人各個方面的資質低於白人,發展起了一套種族主義概念。雖然傑斐遜提出通過殖民來為奴隸制善後,把道義呼籲放在了技術操作的層面來討論。但他也認為離開了奴隸制將出現三個大麻煩:黑人無法和白人競爭;引發種族暴力;白人種族面臨被污染的危險。本文首發於南方周末

微信號:nanfangzhoumo

1《獨立宣言》原稿對奴隸制的譴責美國國父中最核心的成員多半來自南方各殖民地,無一例外都是奴隸主。他們從父輩那裡繼承了作為家產的奴隸,有的通過婚姻增加了奴隸的數量。傑斐遜是這樣,華盛頓更是如此。如果不是奴隸主,他們就不可能成為南方殖民地的精英,也就不可能成為獨立運動的領導人。奴隸製成就了他們的社會地位,使他們有餘暇和財力投身公共活動,但也將他們置於無法擺脫的政治和道德困境。身為《獨立宣言》的起草人和奴隸主,傑斐遜一生都對奴隸制有深刻的罪感,是他把奴隸制帶入和建國有關的政治問題的討論,把它和美國立國原則的衝突明確而尖銳地提了出來,這是他的歷史貢獻。「我們認為下面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造物者賦予他們若干不可剝奪的權利,其中包括生命權、自由權和追求幸福的權利。」世人熟知的傑斐遜在《獨立宣言》開篇的這一段話,當初宣言起草小組的另外兩個成員富蘭克林和亞當斯讀後讚美不已,因為它把北美殖民地要求獨立的政治訴求提升到了人權的高度,從而確立了美國革命在世界歷史中的地位(「不言而喻」是富蘭克林的修改,傑斐遜的原文是「神聖和不可否認」,富蘭克林認為修飾過度,他的修改不但語氣更平實,而且意義上還有遞進)。在一個大量存在著奴隸的國家,立國大綱的這段話隱含著對奴隸制的否定,可以被廢奴派拿來作為現成的最權威的口號。廢奴運動的歷史證明了這一點。傑斐遜在《獨立宣言》草案另外一段話提出了奴隸貿易問題。傑斐遜列舉了英王的斑斑劣跡,其中之一是為了獲利而發起「海盜戰爭」,用暴力侵犯了那些「遙遠的、從未冒犯過他的人們的生命和自由權,將他們捕獲並將他們運到世界的另一端作為奴隸,並導致他們很多人在凄慘的狀況下死於途中」。在北美,英王又竭力阻撓任何有關中止和限制奴隸貿易的法律措施。傑斐遜接著說,「現在他又用允諾給他們被他自己剝奪的自由來煽動這些人拿起武器反對我們」(指英國鼓動奴隸起來反對「愛國者」主人的政策),從而危害到北美人民的生命權,犯下了雙重罪行。這段話充分體現了傑斐遜的苦衷:為了強調北美革命的合法性,他提出了奴隸貿易問題,把這個惡行歸結到英國國王身上,同時完全迴避了北美奴隸主自己在奴隸制問題上更大的政治和道義責任:他們不但參與了奴隸貿易,而且在北美建立了奴隸制。但是,如果他把北美奴隸主也明確包括在內,那這個宣言的草案是不可能被南方奴隸主的代表接受的。即使不提奴隸制,北美脫離英國獨立的理由也已經很充分了,而且也沒有人期待奴隸制問題出現在《獨立宣言》這個歷史性文件中。但傑斐遜做了一個折衷的選擇:提出這個問題,但把對奴隸制的譴責限制在英國國王身上,而且為了不過分刺激南方各殖民地,他用詞含混,只提「奴隸制」,既沒有提「非洲」也沒有提「黑人」。對於提出奴隸制問題,參與初審的亞當斯完全贊成,但富蘭克林認為南方各殖民地代表在審讀時肯定不會通過。代表馬薩諸塞殖民地的亞當斯從未有過奴隸,是國父中堅定的廢奴派,而富蘭克林曾經有過個別奴隸作為僕人,但此時不但名下已經沒有奴隸而且轉向支持廢奴。對富蘭克林的質疑,傑斐遜的回答是:奴隸制是一個罪惡的制度,這個問題必須提出來,但他並沒有任何解決的方案。2《獨立宣言》激勵了廢奴運動當《獨立宣言》的草案交由大陸會議的代表討論時,南方卡羅來納和喬治亞殖民地的代表果然堅決反對有關奴隸制的內容。他們對奴隸制問題會使立國大綱在道義上受譴責的後果非常清楚。當北方殖民地代表尤其是亞當斯等人力主保留這段文字時,南方代表威脅退出反英獨立聯盟。最終北方在奴隸制問題上做出妥協,傑斐遜草案中的有關文字在審讀時被全部刪掉,但指責英王「在我們中間煽動內亂」的幾個字卻在修改後被保留。在譴責奴隸制的內容空缺的語境下,這句話反而置投奔英軍獲得自由的黑奴於不義(當然它也指殖民地的保皇黨),這大概是傑斐遜始料不及的。出於對獨立建國這個當時更重要的政治大局的服從,對奴隸制的譴責最終沒有寫入《獨立宣言》的正文。如果承認這是一個可以預料的結局,那麼傑斐遜的貢獻就是身為奴隸主和南方殖民地代表,他在一個本來只是為獨立而起草的政治文件中不但提出人權的概念,而且譴責了奴隸制度,走在時代的前面,站在了歷史的正確的一邊。今天一般讀者只看到《獨立宣言》的正文中沒有對奴隸制的譴責,並不知道草案中有關內容,也不清楚圍繞這段文字的討論和衝突的重要意義:它使得奴隸制問題在美國建國之初就深入各州政治家的意識,成為懸在南方諸州頭上的德摩克利斯之劍,從而在國家政治的最高層開啟了長達八十多年的廢奴和蓄奴之爭。在實際的歷史發展中,傑斐遜在《獨立宣言》開篇人人生而平等這段話以及關於奴隸制的那段文字在大陸會議上引起的爭議,激發了北方各州和中部各州對奴隸制的討論。新教各派虔誠的教徒中原來就有的對奴隸制的反對,現在和獨立鬥爭中的人權觀念相結合,形成了對奴隸制的強大道義壓力,導致了這些州在獨立戰爭前後通過法律,或是強行廢除奴隸制或是鼓勵奴隸主主動釋放奴隸,甚至有奴隸前往地方法院根據《獨立宣言》和有關地方法律要求人身自由。

儘管獨立前,南北方在經濟上就分別形成了奴隸制經濟和小農/工商經濟,但獨立後,到了世紀之交,北方和中部各州先後廢除了奴隸制,美國從此形成了法律上的自由和蓄奴一國兩制的局面。南北圍繞奴隸制的存廢展開了半個多世紀的爭鬥,並最終為此付出了內戰的慘重代價。在此意義上,把整個「美國」和奴隸制劃等號是不公正的。這段歷史的演進,和傑斐遜起草《獨立宣言》所引發的爭論是分不開的。

3傑斐遜的殖民方案1783年,法國知識界出於對新生的美國的濃厚興趣,邀請美國各州總督就各自州的情況做一些介紹。大多數總督都沒有把這個要求當回事,但非常親法的傑斐遜鄭重其事地寫了一本《有關弗吉尼亞州情的說明》的小冊子,先在法國知識分子里流傳,1787年在英國出版。它是傑斐遜繼《獨立宣言》之後最重要的出版物之一,篇幅也很長,但一般讀者卻很少知道。在這本小冊子里,傑斐遜對奴隸制這個弗吉尼亞的基本州情作了全面的辯護,為此提出了一系列種族主義概念和解決美國黑白種族矛盾的方案,這在美國種族關係的歷史上是具有開創性意義的。當傑斐遜寫作這本小冊子時,北部各州已經廢奴,中部各州或是已經廢奴或是準備廢奴。傑斐遜告訴法國人,弗吉尼亞州議會正在起草一個廢奴法案。但事實上,這樣的法案從來沒有在弗吉尼亞議會被提出過。傑斐遜充其量是把個別人正在議論的東西當作已經在運作的議程告訴法國人,目的可能是向法國人顯示他代表的州也開始了廢奴的進程,雖然有誤導的嫌疑,但說明他並沒有從起草《獨立宣言》時的立場後退。更重要的是,傑斐遜以這個空中樓閣的法案為由,提出如何為奴隸制善後,把《獨立宣言》的道義呼籲放在了技術操作的層面來討論。傑斐遜的善後方案是殖民:將來弗吉尼亞議會通過廢奴法案時,同時還應該通過另一個法案,規定黑人的孩子到一定的歲數後,白人國家必須承擔對他們的教養義務,將他們置於公共權力的監護之下,保證他們受到充分的教育和訓練,學會謀生技能和自我管理,然後向他們提供所有必須的物質條件,例如工具、武器、傢具、配對的牲畜和家禽以及農作物的種子,再把他們安置到美國以外的地方,幫助他們建立自己的黑人國家,宣布它們處於美國的保護之下直到它們能完全獨立。傑斐遜又說,實行黑人殖民方案的同時,國家也必須訓練和組織一批白人,數量和這些黑人相同,也把他們送到海外去單獨建國。對於這個白人也殖民的方案,傑斐遜沒有解釋理由,但從上下文來看,明顯是他要給歐洲人以美國處事公平的印象:有多少黑人被禮送出境,相應地就有多少白人也離鄉背井,兩個群體在同一條起跑線上同時在海外建國,國家一視同仁。如果傑斐遜的方案能夠實現,那麼以頒布黑奴自由法令劃界,此後出生的黑人離開美國(包括那些混血但被劃為黑人的,想來賽麗的子女也包括在內,點擊藍字閱讀:《傑斐遜與黑人女奴的愛情》)。經過一兩代人的時間,美國就不再有黑人了。但是,黑人是被歐洲白人販賣到美洲來的,又被美洲白人作為奴隸使用的,為什麼他們作為奴隸可以在美國生存,作為自由人反而必須離開呢?這是我們今天會想的問題。而在當時,傑斐遜說你們法國人一定會問為什麼要花這麼大的代價去實現這個反向的殖民方案呢,讓黑人留在美國不是很省事嗎?

傑斐遜自問自答:關鍵就是黑人是比白人低劣的種族。奴隸制是不義的,但只有它才能保證黑白共處。離開了奴隸制,在黑白平等的情況下將出現三個大麻煩:黑人無法和白人競爭;白人對黑人的歧視和黑人過去受奴役的怨恨會引發種族暴力,甚至會使得其中一個種族滅絕;黑人和白人之間可能的性關係會產生白人種族被污染的危險(對比之下,殖民地時期的南美承認各種混血後代的獨立的身份地位,但同一時期北美的黑白混血都被劃入黑人,就是為了防止出現南美那樣的種族混合社會)。所以傑斐遜對「廢奴以後怎麼辦」這個問題的答案是兩個種族必須分開立國。

4傑斐遜的種族主義理論在今天,傑斐遜的黑人比白人低劣這個觀點,即使是為他辯護的人也坦承是種族主義的。他們會說:「Yes,he was ALSO a racist。」雖然他們可能會接著說,在那個時代所有白人都是種族主義者,所以傑斐遜不過是並不例外罷了。但傑斐遜的問題並不在於「他也是」一個隨大流的種族主義者,而在於他比較全面地描繪了黑人的所謂種族低劣性,把黑人從一般人類的概念中單列出來,在相當一些方面開啟了種族主義理論的先河。傑斐遜首先從膚色、毛髮、體味、排汗功能甚至呼吸和肺功能等生理特徵入手,把黑人描繪成一個和白人在外形、美感、社會接受性和在不同氣候條件下的生存能力方面優劣立判的種族。他以白人的膚色和體格特徵為美(深諳歐洲古典文明的美國國父多半接受古希臘雕像中表現的美學觀),說即使黑人男子也偏愛白人女子而非他們自己種族的女性。其次,他在感性、知性和行為的層次上突出了黑人的所謂動物性,強調他們的麻木、遲鈍和顢頇。他舉睡眠為例。一方面,黑人對睡眠的需求似乎比白人要少,例如當一天的辛苦勞作結束後,只要向他們提供一點淺薄的娛樂,他們就興奮到深夜還沒有睡意,儘管他們都知道第二天一早就要起身。另一方面,只要他們的身體處於靜止狀態,他們就很容易進入休眠而非思考。這些都是動物的特徵。他們和白人一樣勇敢,甚至更能冒險,但那可能是他們不具備預知危險的人類本能,而一遇到危險又很快放棄或屈服。他們的行為更多源於感官而非大腦或心靈。他們的兩性關係完全由慾望衝動支配。總的來說,傑斐遜斷言黑人缺乏理性思維、抽象分析、想像力、反省、深思和細膩微妙的情感。但他說黑人對音樂節奏的敏感優越於白人,黑人的記憶力和白人一樣強,儘管他們對悲慘事件的記憶非常短暫,容易被轉移和淡化。在黑人的社會性方面,他認為黑人有忠誠感和道德感。很多白人說黑人有偷竊癖,他說那完全是因為財產法是為了白人制定的,黑人連人身自由都被剝奪,所以不可能培養也沒有義務去遵守相應的道德概念。傑斐遜承認黑人的有些所謂低劣性是他們被奴役的境遇造成的,他們在非洲可能並非如此,但認為奴隸制並非最根本的原因。他斷言北美奴隸的境遇要好過古希臘和羅馬的奴隸,但希臘和羅馬的奴隸中出現了很多傑出的人才。北美奴隸人口的數量巨大,如果黑人確實具備和白人平等的心智和思考能力,這樣一個人口基數完全能夠突破奴隸制的束縛,產生一些能夠和希臘羅馬奴隸制下那些人才相媲美的黑人才俊。很多黑人其實有多種途徑接觸西方文化,尤其是那些在開明的主人家受過教育、自己也很努力的黑人。傑斐遜那個時代有一些自學成才的奴隸或前奴隸在英國發表或出版了文學作品(這在北美殖民地是不可能的),但傑斐遜說「悲慘境遇往往是詩歌中最能打動人心的詞句之源。上帝知道,黑人遭受了足夠的苦難,但他們沒有產生詩歌」。一個從非洲被販賣來名叫菲麗絲·惠特萊的女奴1773年在倫敦用英文出版了詩集,成為黑人文化史上的重要事件。對於這樣一個艱難困苦玉汝於成的黑人女詩人,傑斐遜缺乏基本的同情,說她的作品不值一評。在一定程度上,傑斐遜這一套種族主義觀點和新興的美利堅民族主義意識有關。傑斐遜這個小冊子首先是寫給歐洲人看的(先在法國後來又在英國用英文正式出版),出於民族主義自尊,也是官方身份使然,傑斐遜必須為他的國家「護短」,為其陰暗面辯護。美國另一個國父本傑明·富蘭克林也是如此。富蘭克林經營過奴隸貿易,收購和囤積奴隸,此外買賣奴隸和追捕逃亡奴隸的廣告也是他的《費城紀事報》的收入來源。獨立戰爭前當他作為北美殖民地駐英代表時,受到在英國發展起來的廢奴主義思潮的影響,在思想上已經逐步轉變為廢奴派,後來又和賓夕法尼亞州廢奴主義的主要推動者貴格教徒建立了聯繫,不但和奴隸制劃清了界限而且加入了廢奴運動。但在被英國人質問北美殖民者為什麼一方面向英國人要自由另一方面又奴役黑人的問題時,他也用一些和傑斐遜類似的說法告訴他們,奴隸制是不得已的,很多奴隸主其實很仁慈。5傑斐遜的矛盾和遺產把起草《獨立宣言》前後的傑斐遜和寫作《有關弗吉尼亞州情的說明》時的傑斐遜聯繫起來看,出於人性和人道主義,他對奴隸制的否定和譴責沒有改變,但他卻從黑人的種族生理特徵入手,認定黑人各個方面的資質(faculty,指心理素質、智力、思維、創造性等高級的人類神經活動能力)低於白人,發展起了一套種族主義概念,在此基礎上他不但強調了廢除奴隸制的困難,而且實際上是為奴隸制辯護,視奴隸製為難以避免和無可奈何的惡。如他所說:「這個非常不幸的膚色的差別,加上很可能的資質的不同,構成了給這些人以自由的強大的障礙。」雖然他在「資質」前加了限制詞「很可能」,但從前文來看,這不過是一個修辭而已。傑斐遜的政治活動反映了這個兩面性。一方面,他試圖限制奴隸制的擴張。美國獨立後,他受邦聯國會委託為新獲得的西部土地起草法令,他將這些土地劃分為九個州,規定它們加入聯邦時不得蓄奴。他當選總統後,1808年簽署了國會通過的法案,禁止從海外購買奴隸(雖然這個法案是1787年討論聯邦憲法時南北方在奴隸制問題上再一次妥協時就已經做出的安排,規定20年之內海外奴隸貿易問題維持現狀,也就是說20年之後再廢除)。但另一方面,他沒有為廢除奴隸制採取或提出任何具體措施。18世紀末19世紀初,海地黑人和混血人種發動反對法國殖民統治的革命,其間一度濫殺白人(包括婦女兒童),美國舉國震驚,似乎證明了傑弗遜在《有關弗吉尼亞州情的說明》中黑人一旦獲得自由會用暴力發泄在奴隸制下的怨恨的預言。傑弗遜作為總統,拒絕承認這個世界上第一個黑人國家,儘管美國革命中前來支持傑弗遜們的法國志願軍中有數百名海地黑人,海地革命本身也是美國革命和法國革命的影響的產物。但在私下通信中,傑斐遜對於奴隸制的罪感始終沒有消減。他在給朋友的信中說:「上帝在給予我們生命的同時也給了我們自由。當我們漠視這個信念(即上帝給了所有人以自由)的時候,難道一個國家的自由還是有保障的嗎?每當我想起上帝是公正的、他的公正是不會永遠休眠的時候,我就為我的國家顫抖。奴隸制是專制制度。在命運之書上,沒有任何東西比這些人(指奴隸)應該得到自由寫得更清楚。要為教育公眾制定相關法律。這應該是國家的責任並置於總的日程中。」儘管傑斐遜說要為廢奴制定日程,為此教育公眾,但他的種族主義觀點他南北方在奴隸制問題上尖銳的矛盾,又使他認為這不是他這一代政治家能解決的問題。在他離開總統的位置後,遵照華盛頓為退休總統建立的規矩,他不在公開場合評論國家大政方針,尤其是最敏感的奴隸制問題,但私下卻對奴隸制問題在整個國家政治中越來越成為一個衝突之源深感不安。他曾形象地比喻過美國國家和奴隸制的關係,用中文的成語來說就是騎虎難下。他預感到美國一國(統一的聯邦)兩制(北部廢奴南部蓄奴)下的內在矛盾總有一天會衝破憲制的規範。這個問題拖得越晚,解決的代價就越大。從長遠來看,傑斐遜在黑人問題上的遺產可以概括為兩點:給黑人自由,但黑白分治。前者體現了崇尚自由平等的美國立國原則,後者又為美國種族主義制度提供了基本觀點。他提出的殖民方案(黑白分治)在1820年代由當時的政治家付諸實施,建立了美國殖民協會,總統門羅擔任會長,把一部分自由黑人運回非洲,建立了獨立的賴比瑞亞黑人國家。一直到美國內戰前,對於北方的廢奴主義政治家和很多廢奴主義社會活動家來說,殖民方案是解決奴隸制和黑人問題的理想辦法。但隨著黑奴人口的增加,這個方案究竟有多大的現實可能性越來越是一個疑問。美國內戰的爆發,是在這個問題沒有答案的情況下發生的。美國內戰中黑奴得到自由,然後通過第十四和十五條憲法修正案,他們獲得美國公民身份和選舉權,這樣殖民方案就煙消雲散了。這是人類社會進步衝破既定思維和觀念框架的一個例證,也是林肯那一代政治家的偉大之處。但傑弗遜當年的那個問題—黑人自由以後怎麼辦?—在社會現實而非法律條文中仍然沒有一個完整答案。黑人固然得到了被拒絕了兩百年的自由,也得到了原先即使是廢奴主義者也沒有想到的公民權,可以留在這個國家,但在美國南部他們很快就開始面對種族隔離的制度性現實,北方廢奴主義政治並沒有發展到種族平等主義和融合主義。在這個意義上,1776年和1783年的兩個傑弗遜仍然同時活在美國歷史中。
推薦閱讀:

激戰2有哪些勢力種族?
從種族滅絕到文化清洗
《遊戲人生》里的初瀨伊野是什麼種族?
華裔在美屢冤陷間諜門 議員呼籲調查是否涉種族因素
平局 | 美國版的破四舊運動走向武鬥!西方種族主義暴亂頻發的背後是經濟的嚴重衰退~

TAG:種族 | 種族主義 | 真實 | 主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