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情和婚姻是必需品嗎?是什麼讓女人對單身憂心忡忡

做一個獨立的女人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樂觀堅強且不依靠男人

不裝可愛不撒嬌,直率簡單不耍心機

這樣堅持下來

不光嫁不出去還找不到男朋友

很多年前,我也曾經是這麼一個動輒因為自己有一點看得見的成績而陷入精神困境的單蠢女子。這不能怪我,比起指著朴槿惠、蔡英文說「單身導致了行事風格的種種問題」這種過於簡單粗暴的論調,散發著寂寞味兒的心靈毒雞湯更容易讓人不加提防地喝下去。


什麼時候,我們沒有了單身而快樂的權利

我曾經非常沉痛地自我反省:為什麼我找不到男朋友?總結原因如下:短髮大眼鏡,不會化妝,沒有女人味兒;做事風格過於獨立,上自習吃飯居然都獨來獨往也不找個同伴;說話風格太簡單,缺乏女人的風情,不會撒嬌賣萌;筆記本電腦壞了竟能自己拆開修理,不向男生求助,簡直是大寫粗體的不解風情和毫無魅力……照這樣下去,果然是連男朋友也找不到,還想嫁出去?「優秀有什麼用,沒有男朋友、嫁不出去就是失敗透頂」,可不是嘛,學習成績常年第一,可是我覺得自己真是活得不如狗,每每在餐廳、教室、宿舍樓下看到別人成雙成對,就會悲從中來,顧影自憐。

有熱心小夥伴給我提供了解決問題的種種路徑,總結起來不外乎兩條:一要好好打扮,修飾自己,從外貌上吸引男人;二就是學會撒嬌和示弱,在男人面前要傻一點,別顯得太聰明。這兩條建議的依據也非常充分:男人都是視覺動物,好看是第一位的;男人不喜歡強勢的女人,示弱和撒嬌能讓他們有成就感和保護欲。

在求偶期的坎坷征途上,沒有人提醒我,你其實並不那麼需要男朋友,或者婚姻。畢竟我們周圍的大多數人還是認為:到了年齡該有個男朋友是自然之道,婚姻則是人生中的必經之路,就好像每個人都真的像那個雞湯傳說里講的,是被神劈成兩半的半片人,終生尋找自己的另一半。

於是到了年齡,或者超過年齡還沒有戀愛和婚姻的人,就成了眾人心目中的異類,也就是所謂的「單身狗」。

「單身」從什麼時候起,不再和「貴族」這樣的字眼相連,而變成了「狗」的修飾語。有人用「單身狗」來自我調侃,無傷大雅;有人用來表示自己受到了傷害;還有人,用這個詞來提醒無數的單身者:你們應當感到缺憾、受傷、失敗、低人一等。

我曾經近乎虔誠地努力改變自己,並且成功地成為虐狗大軍的一員。然而擺脫單身的過程對我來說基本上就是個自我放棄、按照男朋友的喜好改造自己的過程。放棄取悅自己,放棄學習感興趣的技能,放棄職業理想,放棄健康,放棄自由……冒著腰椎間盤過早凸出、腳趾拇外翻、扁平足、過敏性皮炎和胃潰瘍的高風險來妝扮自己,換取別人認為的「美」;把自己的職業理想掐死在萌芽狀態,代之以「家庭才是第一位的」,「培養孩子是人生的第一事業」的信念,做一個預備役的賢妻良母。

放棄了這麼多,而我卻必須感到快樂,因為我不再是悲催的單身狗了。為什麼我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情獲得的滿足感不是快樂,有男朋友才是快樂,即使真實狀態並不能讓我感到快樂?

單身狗原來是沒權利說自己快樂的,單身狗的不快樂,是由別人說了算,別人說你不快樂,你就得不快樂。語言有控制人的思想的魔力,當你無數次地隨大流使用這個詞的時候,你的思想也會隨之潛移默化地改變。明明是個每天都很開心的阿宅,偶然一語「單身狗默默吃一把狗糧」,立刻覺得自己好生凄凄慘慘,酸酸楚楚無人怨。

人有愛的需求,有情感需求,這無可厚非。但沒有遭遇愛情的人,並不都是一副破落頹唐的模樣,他們還有自己的學業、賴以生存的糊口技能、職業發展、興趣愛好、親朋好友,這些和愛情比起來,就那麼一錢不值?遇到了能與自己契合的人,當然是好事,可是誰規定了每個人必須遇到一個能讓自己快樂的伴侶?知己難求,沒有遇到愛情的時候,獨立樂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地積極生活,難道不正是自己應該做的嗎?再退一步講,遇到了愛情,就有資格依靠男人,消極生活、悲觀軟弱、裝可愛撒嬌耍心機?這樣的愛情,還不如沒有的好。


結婚、生娃=人生贏家?

我們的時代正在發展起一股「虐狗」文化,網路秀恩愛、曬幸福的行為伴隨著單身者「吃狗糧」的自我調侃;大學生在校期間結婚生子,被當成了「人生贏家」的正面典型大力宣傳;曬完幸福曬娃,曬完一胎曬二胎,彷彿全世界的人都沉浸在甜蜜的熱戀中,只有單身狗們苦哈哈地上自習上課一頭扎進小山似的文山書海學習資料中;彷彿擁有和諧家庭的每個成年人或未成年人都在全心全意享受天倫之樂,只有單身狗朝九晚五工作掙口糧討生活;又彷彿,非單身的人們,一天有48個小時可以用,一個人能賺三人份的薪水,只有單身狗還在業餘時間加班學習連軸轉。

其實只要很簡單地算一筆賬,就知道單身和非單身各自的付出和回報都是差不多的,大學期間生育的女生,必然以犧牲大量的學習時間為代價,甚至都還沒有體會到大學校園生活豐富的可能性,就迫不及待做了母親,開始了作為母親的生涯。生育並非完成一件任務,它是製造了一個和自己同樣的、需要投入大量時間精力去照看的生命。把生育當作完成任務,把成為父母親當作人生必經的階段,對這條被輕鬆創造出的人命來說未免過於簡單草率:不是每個人都適合做父母。

但是很多已經為人父母的人,都是在自己成長尚不完善的時候,將自己的問題和困境投射給了孩子,讓孩子的成長中攜帶著父母投下的陰影。單是從經濟層面上看,成為父母也意味著更大的經濟支出,更多的育兒和家務勞動,硬要說這些家庭生活的辛苦中蘊含著比單身者更多的幸福感,也是不大能令人信服的:如果奶瓶尿布的世界如此美好,為什麼會有許多年輕的父親寧可在外加班、應酬,找各種借口,也不願早點回家給嬰兒換換尿布呢?

單身狗們在努力、在奮鬥、在投入的事情,非單身的人們一件也不會少做,否則就意味著被技術信息日新月異的社會淘汰的可能性越來越大。在校期間生育的女生天真地認為有了孩子用人單位會更歡迎,然而2015年畢業季的招聘中,多家用人單位拒絕這些已婚已育的女生時已經明確表示:有了一胎可能生二胎,有了二胎要照顧兩個孩子的女性哪裡還有精力認真工作?

過於理想化而顯得完美的古典愛情,只在傳說中延續,一見鍾情的故事專屬於從內到外都無可挑剔的才子佳人。世俗的普通人,若不慎想要效仿,就會發現,你不在意的東西,就真的難以得到,比如經濟地位的平等,比如精神世界的共鳴,比如個人價值的實現。不是任何一個在感動了自己的愛情里奮不顧身的人,都會像故事裡一樣得到好報。

現實中的神仙眷侶,白頭偕老的法寶是自我的成長而非自我的失去。人生中豐富自己,提升自己,實現自我價值的漫漫長路,並不會因為擺脫了單身狀態而變得稍微好走一點;以為有了依靠就可以不用那麼辛苦地單打獨鬥,結果會發現節省下來的時間精力都花在了為愛情保鮮,或是小家庭的運轉上,而愛情和家庭能給女性提供的安全感,甚至不如一份有豐厚收入的穩定工作。


愛情、婚姻:誰的必需品?

我們的文化和傳媒里有一種非常有效的導向而且自身形成了完美的邏輯鏈條:

單身狗是失敗和有缺憾的群體,單身是值得同情的生活狀態,為了不那麼失敗,每個人都要擺脫單身狀態。一定要趁年輕擺脫了,年齡大了就會變成剩男剩女,沒人要。尤其是剩女,沒人要,或嫁不出去,是人生最大的失敗,是生命的殘缺和不完整;

擺脫了單身狀態,你會自帶幸福美好光環的加持,因為愛情是幸福甜蜜的,不但甜美,還可歌可泣,愛情是超越現實利益,甚至超越生死的偉大情感;

婚姻是了不起的,能生育子女、成為父母是讓你偉大起來的途徑;

還在等什麼?單身狗們,想要更美好的生活嗎?快去戀愛/結婚吧!不論你在職場、學業上多麼失敗,戀愛/結婚都能讓你瞬間偉大!瞬間幸福!成為人生贏家!走上人生巔峰!

經常逛街的小夥伴都知道,真的好東西是用不著嘴上抹蜜的導購促銷站在路邊軟硬兼施把行人往店裡拉的,而這樣使勁渾身解數哄人掏錢的店往往賣的都是坑爹貨。也正如促銷手段一樣,我們的社會文化同樣是一邊給人灌輸一套設計好的規則,例如「單身狗很悲催」,「沒談過戀愛的人生不完整」,「結婚生子才能讓生命完整」……讓你相信單身是可悲的,愛情是每個人都有資格享有且可以持續一輩子的事。

世間確實有甜蜜美好的愛情,也確實有情感需求強烈到沒有愛情就沒法活下去的痴男怨女,但是我們的文化處心積慮地要把每個人都變成這樣的痴男怨女,其動機就相當可疑了。稍微研究一下婚姻法,就會發現法律制度集中處理的是婚姻里的經濟問題,也就是說,結婚不得不面對的首先是經濟基礎,婚姻雙方需要利益合作並計算收益率,實現雙贏是理想的目標;而文化導向則是用愛情作為婚姻的唯一底色,結婚時無論男女雙方交換了多少嫁妝彩禮,為房產加名和裝修婚宴打了多少仗,婚慶司儀們都要深情款款地渲染他們之間愛情的純潔無暇一塵不染,生死相許,超越金錢和一切物質利益。

文化、媒體、民俗儀式在向人們全面普及愛情的美好和易得到,處心積慮地將愛情和婚姻捆綁起來,彷彿愛情的結局總是美滿的婚姻家庭,婚姻家庭總是以愛情為開始;卻避而不談愛情和婚姻在根本上的不同,天真的人只看到了愛情的純粹卻忘了面對婚姻的現實。愛情是利他的,可能不計得失,奮不顧身,婚姻卻不得不計算,因為不計得失跳入婚姻的人會發現法律強制規定了他們在婚姻里的經濟地位,由不得愛情做主。文化展示了婚姻中最光明的一面——純美愛情,來吸引單身狗們趨之若鶩。進入婚姻的人們則一邊忍受著華美的愛情外袍下無數虱子的咬嚙,一邊欣慰地想,終於不再是單身狗了呢。

社會環境塑造了我們對兩性的看法,規定了男性和女性分別應該是什麼樣子,兩性之間也以類似的方式相互塑造。男人不能再像先秦時代的漢子們一樣動輒伏地大哭,因為「男兒有淚不輕彈」了;女人不能像花木蘭那樣孔武有力,因為「女漢子」會找不到男朋友。

塑造的過程中,女性被定義為溫柔的女友、賢惠的妻子和慈愛的母親,一旦女性超過了這個範圍,沒有依靠一個男性而得到了自己獨立的身份,她們立刻會被審視:長相漂亮嗎?有男朋友嗎?結婚了嗎?

單身的女政治家或女科學家,隨時可能遭遇這樣的審視,因為缺少了一個男性作為她生命的坐標,人們甚至會認為她的社會成就恰恰意味著她個人生活的失敗。而男性在父親、丈夫、男朋友的角色之外,也可以是成功人士、政要精英,可以是社會各個領域的主導力量和精英人物,即使他還是單身,也少有人認為他是個失敗者。在這樣一個塑造兩性角色的陷阱中,很多女性自覺自愿地放棄了她們在形形色色的職業領域提升自我價值的可能,而將自我價值的實現完全寄托在家庭的維持和子女的養育事業上。愛情和婚姻這些本該由緣分隨機發放的東西,被誤認為是每個成年人的生活必需品,尤其是單身女性。

「緣分總會來的」,「每個人都會遇到適合自己的人,都會遇到自己的緣分」,多少單身女性帶著這樣的錯覺,生怕錯失了「生命中總會遇到」的緣分,生怕年齡大了生育能力遭到質疑而「沒人要」,終於心甘情願走進並不美好的婚姻。一面奉上自己的家務勞動和生育能力,一面說服自己「這也是一種幸福」,就為了讓自己被所謂的「愛」圈養在一個家庭里,顯得不那麼像一個別人眼中的「失敗者」,就是為了在好友閨蜜瘋狂曬娃時,自己能夠如同大考結束的學霸曬分數一樣,驕傲地曬出自己生育的成就。即使婚姻生活一地雞毛,為了不被當成異類,為了保護這份被主流價值觀蓋章認證的歸屬感,她們也要堅毅頑強地支撐下去,並且自我暗示:「這樣才是正確的,是正常的,是大家都有我也有的。"

這個世界是多元而豐富的,生活得幸福快樂並不是只有一種標準,婚姻家庭帶來的天倫之樂是幸福,單身或不婚者的自由自在同樣是幸福。婚姻、生育都只是人生的選修課,跳出了「必須擺脫單身狀態,否則生命無價值」的怪圈,擺脫了「沒有伴侶好生寂寞冷清」的設定,自己的價值由自己的事業或學業決定,單身狀態反而能讓自己更加專註地做事情。

結婚的人和單身的人,各自面對不同的生活煩惱,大家都正視現實,面對自己的內心,也許更能把生活經營得讓自己滿意。不必帶著滿滿的優越感為自己的情感和婚姻生活粉飾太平,也不必跟著媒體消費「單身狗」標籤去惡意地諷刺貶低單身者「嫁不出去」、「找不到對象」,要知道,這種論調的潛台詞不外乎「找到對象、結了婚就萬事大吉一帆風順」這種自欺欺人的拙劣謊言罷了。

作者文匪,女權主義者,博士後,學霸


推薦閱讀:

簡書優薦|有一種愛情叫做從 A 到 Z...
摩登ONE:【一封情書】今晚的夜色真美
這就是一輩子白首的模樣
耕耘愛情:想要有收穫,該怎麼栽?──依附理論系列(六)
金岳霖——愛你,就給你自由

TAG:愛情 | 婚姻 | 單身 | 女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