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道德的積極意義

佛教道德的積極意義

惟賢法師 1.以人天善淑世善民

  五戒十善是得人天善果的基礎,也是三乘之基礎。六道眾生,生死輪迴。六道者,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後三為三惡道,有苦無樂,天道樂多苦少,修羅多嗔恚,人道苦多樂少,思求出離,故六道中適於修行的,唯有人道。佛經中常說:「人身難得」。即今生以過去的善根福德獲得人身,但來生是否仍能獲得人身,則以今生的善惡業力來決定。學佛修道的人,若能奉行五戒十善保持人身,即使今生不能解脫,來生仍可繼續修持。倘失人身,何時才能脫離惡道,就很難預料了。所以佛說守五戒十善確保人天善趣。何謂五戒?一者殺生戒。佛教講仁慈,眾生平等,皆有佛性。佛所說的眾生,不單指人,胎、卵、濕、化四生之屬都包括於內。對一切眾生,要常起慈悲愛護之心,戒殺放生。

  二者偷盜戒。對公私財物,不能不予而取。如社會上的搶劫、貪污、舞弊、偷稅漏稅、敲詐勒索、抵賴債務、假公濟私等等通過不正當的手段獲得的財物,都叫犯盜戒。佛弟子,對於財、色、名、食、睡等五欲,應當清心寡欲,對於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應常守護,做到勤儉節約,廉潔自重。

  三者邪淫戒。佛門四眾弟子,有出家在家之分,出家者根本戒淫;在家者則戒邪淫。所謂邪淫,即合法婚姻之外的非法男女關係。不邪淫,即避絕犯緣,剋制慾念,保持一夫一妻制。

  四者妄語戒。妄語有四:1.妄言,口是心非,欺誑不實;2.綺語,花言巧語,傷風敗俗;3.惡口,辱罵毀謗,惡語傷人;4.兩舌,向此說彼,挑撥是非。還有一種大妄語,妄說證上乘法等,其罪極重。以上四種妄語,做到不犯,就能取信於人,彼此信任,利於團結。

  五者飲酒戒。有人認為凈財沽酒而飲,無損於人,為何列為戒條?殊不知酒能亂性,人間許多罪惡,往往以酒為媒介。《四分律》載飲酒有十過三十六失,如壞色、無威儀、損名譽、失智慧、致病、耗資、無恥、不敬、墜車、落水等等。學佛之人一切酒皆不可飲,除因重病可開,無病者一滴不沾。皈依三寶進入佛門,必須受持五戒,不失人身,免墮三途,同時這也是做人的根本原則。

  佛門五戒,充實了我國二千多年來的儒家五常內容。不殺則仁,不盜則義,不邪淫則禮,不妄語則信,不飲酒則智。故在家出家,信佛不信佛者均應守持此五戒,做一個有道德的人。

  六道眾生中,人道雖然優於三惡道,但生在世間,免不了八苦交煎。天道樂多苦少,比較優勝,是一般宗教徒追求的境界,所以在守五戒的同時,還要積極奉行十善,以生天道。

  天的梵名為提婆,含有光明、自然、清凈、妙高之義。天界分為欲、色、無色三界,共二十八天。欲界諸天有男女飲食之欲,宮殿苑囿之好。色界諸天,為離男女飲食之欲的有情所居,尚有身相宮殿。無色界無色無物,唯以心識住於深妙之禪定。佛教認為生天界的條件是十善法,即不殺、不盜、不淫、不妄言、不綺語、不兩舌、不惡口、不貪、不嗔、不痴。「身」三「口」四前已略明,「意」三之貪嗔痴,佛法稱為三毒,是一切惡業的根本,應積極斷除。

  奉持五戒十善,在世能消災免難,健康長壽,受用如意,眾人愛敬,善名流布,身心安樂,做一個奉公守法的善良公民;去世後免墮三途,常生人天,受勝妙樂,乃至超凡入聖,完成高尚的人格——人格的完成就是佛了。若人人能奉行五戒十善,人格高尚,定能使社會穩定,人類幸福,世界和平。 2.以解脫善凈化心靈

  在五戒十善的基礎上,應進一步修解脫善。解脫善分為身解脫、心解脫、慧解脫。一般身不解脫者妄作妄動,造諸惡業,束縛自己,受諸逼迫,身體痛苦。心不解脫者內心煩惱重重,對五欲追求不厭,妄心不止,常不安寧。慧不解脫者即迷於因果事理,迷於宇宙人生的真諦,無明障蔽慧日。勤修戒定慧可得此三解脫,具體修法即八正道。太虛大師曰:「佛說之八正道,乃依之觀察人生宇宙真理而自由進化於至善之正當道路。」八正道者:

  一、正見,正確的見解,明達四諦真理,不為邪見所迷惑;

  二、正思維,一般人所發的思維,多由妄念而起,若修道現見四諦理,當以無漏智慧發動思維,而使真智增長,斷除迷惑,而證真性;

  三、正語,語言文字為自他交換意見的工具,可以收藏古今一切人的意見於自心,可以播射自心一切意見於他心,因此,語言文字不可不慎,當以正當的言語而修善業,離諸妄言、惡口、兩舌、綺語,而得正語;

  四、正業,梵行清凈,不染三毒,謂之正業;

  五、正命,賴以生活的生計,即以正當職業謀取生活;

  六、正精進,求出離,趨涅槃,不懈不退,努力前進;

  七、正念,念從心起,心不離道,唯念真如實相,或佛菩薩功德相好,故稱正念,若得正念,則與菩提相應,心無動失;

  八、正定,遠離不定、邪定及有漏禪,以真智入於無漏清凈的禪定,即是正定。

  此八正道,可歸納於戒定慧三無漏學。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為戒學,能持戒,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得身解脫。正念、正定為定學,修定在於治心,能消除虛妄分別,除去精神上的散亂,而達心解脫。正見、正思維是慧學。慧又名智慧,由定力所證得的大智慧,無漏智慧,明因識果,洞察宇宙真理,破除無明障礙,得慧解脫。

  真解脫就是涅槃境界。梁啟超認為涅槃的含義為:「絕過清涼無熱惱,絕對安定無破壞,絕對平等無差別,絕對自由無系縛。」十分正確。涅槃可現證,如釋迦牟尼佛於菩提樹下夜睹明星而成正覺,我國歷代也有許多高僧大德現證解脫的。證得涅槃,還要無住於涅槃,即不著生死,又不舍眾生,出世而住世,自己解脫也教化眾生解脫,以解脫善凈化人類心靈,凈化社會,凈化國土,使人間變為極樂世界。3.以菩薩善利人濟世 菩薩名菩提薩埵,意譯為覺有情,自利利他就是菩薩精神。禪宗六祖慧能大師有偈云:「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求菩提,猶如覓兔角。」佛法就是出世而入世的——以出世的精神,作入世的事業。出世在於度己,入世在於度人。因此,佛法的究竟義,在發菩提心,發四宏誓願,修六度四攝的菩薩行,達到上求下化。具足菩薩的條件是大智大悲。

  大智:一是觀察因緣生法之理,宇宙萬有無不由各種條件和合而成,法法相資,互為因緣。一個人在社會上不是孤立的,人與人之間互相依賴,資助。二是觀空理。空不是什麼也沒有了,而是空除我執,化小我為大我,處處想到他人、國家、民族的利益,以無我的精神奉獻一切。緣起與性空相結合能產生大智慧,以智慧劍斷破一切煩惱,方證菩提。

  大悲:佛教的慈悲不是一般的愛。慈能與樂、悲能拔苦,分無緣慈,同體悲。無緣慈不分界限,超越時空,不論貧富貴賤,都要救度。同體悲,以他人的痛苦為我的痛苦,無始以來的眾生皆是我的父母,要發願報四恩,增長悲心。

  修菩薩行的具體內容是六度四攝。六度包括:

  一布施度,分財施、無畏施、法施三種。即以己資財隨方施予名財施;以佛法化導眾生,使其得度名法施;救護眾生苦難,予以精神慰藉,使其遠離恐怖者名無畏施。人生的意義在於奉獻而不是索取。

  二是持戒度,戒有止惡修善的功能,可以清凈三業。

  三忍辱度,嚴於律己,寬以待人,慈悲豁達,以滅瞋恨心。

  四精進度,精進於斷惡修善,以度懈怠。

  五禪定度,梵語禪那,義為靜慮,息滅妄心,度散亂。

  六智慧度,由禪定證得圓融無礙的大智,度愚痴。

  四攝為布施、愛語、利行、同事。愛語就是說和合語,歡喜語,誠實語。利行即以身口意諸行利濟於人,一舉一動都要利益眾生,盡義務而不求權利、享受,感化眾生共修佛道。同事即與社會各階層的人共同做事,共同生活,同甘共苦。六度四攝是菩薩自利利他的最好方法,各法相互聯繫,相輔相成,須齊修不可偏廢,能用此菩薩精神利人濟世,我們這個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

  佛教的道德感化,用以勸善止惡,安定人心,消除邪惡。社會上的法律制犯罪於已然,佛教道德的感化,有助於防止犯罪於未然。據有關調查資料表明,信教的比不信教的人犯罪率大大減少。我國自南北朝隋唐以來,佛教之盛衰與國家之治亂有著一定關係,佛教盛行時,多數情況下,社會秩序較為安定。

  當今我國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物質水乎不斷提高,道德建設也應跟上。佛教徒應奉持五戒十善,發大心,修菩薩四攝六度等法,才能修養成最完善最高尚的道德,有利於人群,有利於社會。


推薦閱讀:

試管嬰兒監測排卵中測血雌二醇、促黃體生成素和孕酮的意義
辰戌談風水之六十五--先天八卦與後天八卦配合使用的意義
尋釁滋事罪設置沒有意義,要被取消?
〈楞嚴咒〉的意義
生殖激素測定的標準及臨床意義

TAG:道德 | 意義 | 佛教 | 積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