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普洱茶文化
品味普洱茶文化「茶,點蒼,樹高二丈,性不減陽羨,藏之愈久,味愈勝也」。這一「有生命的古董」,其傳奇風流而蘊籍,其滋味古樸而淳正,其藝術豐富而深厚。
普洱茶文化經歷了數千年發展演變,形成了一種獨特的文化模式和規範,有必要將它置於一個生動的文化整體中加以還原和分析,捕獲它的魂靈,獲悉它別開洞天的深邃。 從3540萬年前的寬葉木蘭化石到千年過渡型古茶樹,從野生茶樹群落到現代生態茶園,從馬背發酵到現代生產加工工藝,從輻射四方的茶馬古道到瑞貢京城,承載了多少普洱茶的歷史和傳說,見證著普洱茶的滄桑和興衰。普洱茶因普洱而得名,普洱因普洱茶而名揚天下。普洱茶的得來,是個美麗的錯誤,是一種歷史機緣。相傳,清朝乾隆年間,普洱府城內有一大姓濮的茶莊,幾代都以制茶、售茶為業,其產品均選用上等的茶芽加工而成,生意十分紅火,幾次被指定為朝廷貢品。有一年,又到了歲貢之季,由於天氣和時間緊迫的原因,貢茶未完全風乾就起運,在馬背上經過兩三個月的馱運,未風乾的貢茶已經自然發酵,本來綠中泛白的茶餅,變成了褐色,嚇得進京納貢的濮少莊主上吊,還好發現及時,被搶救過來。「賽翁失馬,焉知非福」,喜歡品茶的乾隆皇帝在觀賞、品茶過程中,發現有一茶餅圓如三秋之月,湯色紅濃明亮,猶如紅寶石,顯得很特別,聞之,一股醇香直沁心脾,喝上一口,綿甜爽口。乾隆大喜道:「此茶何名?圓如三秋浩月,香於九畹之蘭,滋味這般的好。」貢者答不上來,乾隆又問「何府所貢?」太監道「普洱府」,「就叫普洱茶吧」,乾隆大聲說。普洱茶因此而得名。自此,皇宮中「夏喝龍井,冬飲普洱」成為一種時尚和傳統。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置普洱府,領1縣3廳1司,按今天行政區劃,普洱府主要包括今思茅市、西雙版納州全境以及臨滄部分地區,普洱府治所設在今天的普洱縣內。光緒《普洱府志》記載「普洱古屬銀生府,則西藩之用普洱茶已自唐時」,證明普洱的茶葉早在唐代就遠銷西藏,並形成以茶易馬的茶馬交易,以普洱為源頭,茶馬古道應運而生,向國內外輻射出五條「茶馬大道」,將普洱茶介紹、銷售到世界各地,世界因此而得知普洱茶,得知普洱。
隨著社會文明的進步,茶葉從藥用變為飲用,又從解渴保健變為重視高尚禮儀的茶宴、茶道、茶禮、茶儀、茶藝。不同的時代,不同的民族,不同的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使茶文化千姿百態,異彩紛呈。時人飲茶,也同思想文化結下了難解之緣,有了更多的文化蘊味和價值。
中國的茶道吸收了儒、佛、道三家的思想精華。佛教強調「禪茶一味」,以茶助禪,以茶禮佛,在從茶中體味苦寂的同時,也在茶道中注入佛理禪機,這對茶人是以茶道為修身養性的途徑,藉以達到明心見性的目的。而道家的學說則為茶 人的茶道注入了「天人和一」的哲學思想,樹立了茶道的靈魂,注入了崇尚自然,崇尚樸素,崇尚真理的美學理念和重生、貴生、養生的思想。鄭板橋品茶邀請「一片青山入座」;曹雪芹品茶「金籠鸚鵡喚茶湯」;杜甫品茶「自逢今日興,來往亦無期」;蘇東坡品茶「從來佳茗似佳人」。而今品茗普洱,月有情、山有情、風有情、雲有情,細細品味,能化自然的品格為自己的品格,能從茶壺水沸聲中聽到自然的呼吸,能從茶色陳香中去契合自然,寄情于山水,心融山水之境界。品茗品性,徹悟人生。 當今普洱茶聞名於世,購者如斯,品者如斯,一則其強體健身功效顯著,二則能令人有將歷史與現實相融通的妙想。陸羽倡導茶文化之始,就把精神追求和價值評判貫穿於茶色之中,《茶經》把飲茶作為「精行儉德」,進行自我修養,鍛煉志向,陶冶情操的重要環節。中國茶文化是一個「多媒體」,滲透著佛家的禪機,道家的清寂,儒家的理念。品茗普洱,體味中庸、和諧的倫理道德,溶於歡快濃重的民間茶俗,徹悟養廉、雅緻、勵節與積極的人世操守,感受秩序、仁愛、敬意與友誼的規範。從「茶之味」,到「人生之味」,進而到「宇宙之味」,這就是飲茶時所展現的「三重境界」。如趙朴初先生所言「七碗受之味,一壺得真趣。空持百干偈,不如吃茶去」。
推薦閱讀:
※女生怎樣才能找准自己的【風格】?不管是穿衣打扮或是生活方式?
※王家衛的好品味是跟這些人學來的
※品味「牛仔短褲」
※休閑西服如何搭配 穿出品味的小西裝搭配
※一個男人有沒有格調,看他身上的配飾就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