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丨大國公民養成,任重道遠
公眾如何評價當前國民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
《瞭望》聯合美蘭德抽樣調查,收集了東中西12個城市2405個有效樣本
受訪者只給整體國民素質打了剛剛及格的61.4分;17.7%受訪者認為整體較差
點擊【閱讀原文】,整組報道更為詳盡
在一個成長中的大國,如何做一名有素養、有底氣、受人尊重的稱職國民?哪些要素是構成一個稱職大國公民的基本「標配」?
今年3月,《瞭望》新聞周刊聯合北京美蘭德信息諮詢有限公司以「國民素質」為主題,選取了東中西部12個城市進行抽樣調查。
在北京、上海、廣州、武漢等多個城市裡,我們以抽樣形式訪問了數千名普通國民,收集到2405個有效樣本。調查從民族精神、道德水平、法治意識、職業素養、文明素質、防災減災意識、海外形象、科學素養、身體素質、學習習慣、家風家教等11個二級指標入手發問,雖然並不能涵蓋國民素質的全部內容,但窺斑見豹,或可提供一個觀察當下我國國民素質基本狀態的獨特視角。
從調查來看,受訪者對整體國民素質只打出了剛剛及格的61.4分,可見問題不少、期待很多,預留了極大的成長空間。
在採訪中,我們發現對於如何提升素質,每個人也有自己不一樣的答案。
有的人開列「負面清單」:不大聲喧嘩、不搶座、不加塞、不闖紅燈、不隨地吐痰、不浪費食物、不破壞環境、遇事不圍觀、不哄搶……希望國人能夠逐步克服和改掉與現代文明相去甚遠的陳年積習; 有的人給出「正面列表」:敬法懂法守法、遵守規則與秩序、恪守現代禮儀、傳承良好家風、誠實守信、維護公德、尊老愛幼、守望相助、接納新知、熱愛運動……期待能在中華文明古國的傳統禮法中,注入新的時代內涵。
儘管受訪者的年齡、職業、生活地域、關注重點各有不同,但「做高素質的大國公民」已成為人們的普遍共識。
2015年,十八屆五中全會將「國民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顯著提高」作為「十三五」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之一正式提出。倉廩實而知禮節,在中國位居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今天,成為健康向上的大國國民、建設一個讓國民享有安全感、信任感和自豪感的社會,已經不僅是社會發展階段的必然,更是每一位國民的內生要求。 國民素質涵養周期長 2014年末,美國《赫芬頓郵報》網站上發表了喬治·華盛頓大學國際關係教授阿米塔伊·埃齊奧尼題為《年輕人的聲音》的文章。文中,這位國際問題研究者為中國學生點贊,稱讚中國年輕人的坦誠,說他們展現了「崛起大國的公民意識」。 阿米塔伊·埃齊奧尼的點贊,可以看作世人眼中中國人形象變化的簡單一例。 歷經百年滄桑,當中國重回世界舞台中央時,每位公民的行為都可能成為世界對中國國家形象的直觀印象,成為了解中國歷史與現實的鮮活樣本。從百年前身著長衫的謙謙君子,到今日坦誠友好的現代青年,有著五千年文明傳承的禮儀之邦正在萌發新的魅力。 然而,國民素質的涵養往往周期長、見效慢、量化難,經濟的飛速增長並不一定能帶來文明素質的同步躍升。 此次調查結果顯示,僅有三成受訪者認可我國的整體國民素質,約有一半受訪者認為「一般」,還有17.7%的受訪者認為國民素質整體較差。 例如,在「文明素質」的分項調查中,調查結果顯示,受訪者認為,文明素質低的主要表現依次為不守秩序、隨地亂扔廢棄物和在公共場所大聲喧嘩,其比例均在77.0%及以上。 受訪者的感受,與我們的觀察不謀而合。 在我們身邊,既有感動中國的道德模範、孝老愛親的「最美家庭」,也有隨地吐痰、亂扔垃圾、加塞「碰瓷」等道德缺位、文明失范現象; 在儒學思想、孔子學院、中國功夫等「中國元素」風靡世界的同時,國人也因在奢侈品店裡闊綽掃貨、在各大景區隨意拍、隨便摸、隨手丟、隨處毀,而被尷尬地戲稱為「會走路的錢包」、「中國式旅遊」; 當高鐵核電、智能手機、中國電商吸引全球目光時,坑蒙拐騙、失信造假卻又給國人的勤勞敬業、銳意創新蒙上了陰影…… 北京美蘭德信息諮詢有限公司高級統計師周江說,在中國發展提速的同時,人們的行為規範卻滯後於社會進步的需要,大量不文明行為的出現,既影響了人們生活質量的提升,也有可能反作用於經濟社會的成長。要警惕我們的行為習慣、辦事方式變成發展路上的新障礙。 「公民,是現代國家治理體系中最基礎也是最核心的概念。」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心理學研究中心主任王俊秀說,構成國民素質最核心的內容應是健康向上的價值體系,道德良知、行為規範、個體品質都是以此為基礎建立的。 在調查中,我們發現,受訪者對「國民素質」的認知已不再簡單局限於道德層面,科學素養、身體素質、學習習慣、防災減災意識、職業精神、理財意識等充滿著現代意味的指標,都已進入了人們的視野,「人的全面發展」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 「國民素質包含著思想素質、文化素質等,內涵非常豐富,既有對中華民族的道德基因和精神血脈的繼承與延續,也有新的時代特徵。」中共中央黨校馬克思主義學院執行院長劉海濤教授說。 曾創辦了「中國好人網」的華南師範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談方認為,國民素質是個「綜合體」,包含著政治、思想、道德、職業、審美、勞技、身體、心理等多種素質,「這是培養自信、進取、寬容、負責任的大國國民的基本內容。」 反躬自省「素質短板」 從此次調查的分解指標來看,在11個二級指標中,「民族精神」獲得的認可程度較高,達到67.4分;而「海外形象」、「法治意識」、「文明素質」和「防災減災意識」則低於平均分。其中,「法治意識」、「海外形象」分別以57.3分和53.8分,成為人們公認的「素質短板」。 分人群來看,隨著年齡的增長對國民素質及分解指標的評價越高。50歲以上中老年人群更為認可我國當前的國民素質,而15~29歲的青年群體則評價最低。 從評價最高的「民族精神」一項來看,調查中,愛國主義、團結統一、尊老敬賢、熱愛和平、勤勞勇敢等優秀傳統,得到受訪者較高認同。其中,56.3%的受訪者認為國民的愛國主義意識較強或很強。 「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包含著熱愛祖國、山川、人民、文化、文明等多項內容,在不同時期呈現出不同的時代特徵。」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教授韓星說,愛國是融理性與情感為一體的一種精神,是實現人生價值的精神力量,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精神動力。 再從幾個「素質短板」來看,調查結果顯示,「社會文明素質不高」、「法治意識淡薄」、「海外形象欠佳」成為了受訪者首選的素質軟肋。 多位受訪研究者分析,「海外形象」與「文明素質」同時「上榜」,折射出的正是國人對文明意識、道德水準的反躬自省。 韓星說,這些國民素質中存在的問題,既有幾千年來遺留的,也有近代以來新形成的,有的甚至可能成為我國發展進步的障礙。「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如果道德文明出現短板,個人將無法立足於社會,國家也難以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法治意識」是此次調查凸顯出的另一個值得關注的短板。周江介紹,調查顯示,公民法治意識薄弱主要表現為不懂法不知法、違法成本低和法不責眾心理。 「公民的法治意識和規則意識的培養是個長期過程。」王俊秀認為,這既需要靠長期的法治教育、社會教育,也離不開嚴格的法律、規則建設。 德與法是一體兩面的,談方說,與經濟社會發展相比較,法治意識、道德水平呈現出的落差,亟待補齊。 建設精神家園重在教育熏習 「放眼中國歷史,凡是國家強盛、人民富足的時期,國民的心態和氣質都會呈現出一些共同特點,如自信、進取、寬容、負責任等」。韓星說,逐漸富裕起來的中國,已經到了培植「精神富足」的階段。
此次調查顯示,有超過70%的受訪者將提升個人自身素養、加強公民道德教育作為了提高國民素質的主要途徑。 「提高國民素質、建設文明社會的根本途徑在於教育。」劉海濤說。 中國科學院院士、華中科技大學前校長楊叔子教授曾撰文講述他訪問美國一個大學時的經歷:「有幾位華人教授跟我講,內地教育有個缺陷,什麼缺陷呢?內地的留學生,ABC很好,也懂得美元、英鎊,就是不太了解長城、黃河,也不太了解文天祥、史可法,不知道《史記》、四書、《資治通鑒》,請問這種學生畢業出去以後能不能為中華民族服務?我認為他們提得非常深刻,也非常生動。」 韓星說,應思考我們的教育能不能把傳統文化傳承下來,轉化為人們的基本精神素質。尤需防止重科學輕道德、重功利輕道義、重外在事功而輕內在修心養性的傾向。 教育家蔡元培曾編寫過《華工學校講義》和《中學修身教科書》,在他看來,教育是提高國民素質最重要的途徑。王俊秀認為,這一觀點在當前仍然重要,學前教育、中小學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等都是國民素質提高的基礎。 培育國民素質是一個培土植木的慢功夫,很難立竿見影、一蹴而就。在多位受訪研究者看來,教育熏習是根基,來不得虛功夫、假功夫、快功夫,唯有落於實處、做在細處,才有可能發揮出「沁人心脾」的作用。 一方面,教育要向傳統文化尋求養分。 中華傳統美德是中華文化的精髓。例如,「禮義廉恥、國之四維」的國民價值觀、「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家國情懷、「仁者愛人」的仁愛觀、「見利思義」「以義節利」的義利觀、「履中致和」的中和觀、「民胞物與」的自然觀,「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忠恕之道、「約之以禮」的道德情懷、「敬信修睦」的倫理要求、「德」「智」「勇」統一的君子人格、「吾日三省吾身」「見賢思齊」的內省修身之道等等,「這些積極向上的道德追求,對於培育提高公民的法治意識和道德水平具有重要借鑒價值。」談方說。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韓星說。 另一方面,還需要注入新的時代元素。例如,公共秩序、社會責任、法律意識、規則意識都是現代社會不可或缺的典型內容,亦應在教育中滲透注入。 此外,還需從改善環境入手。在王俊秀看來,當前應著力構建三個環境,即公平正義的社會環境、風清氣正的組織環境、孝老愛親的家庭環境,這對於國民素質的培養有著基礎性的作用。 「『教育』是個大概念,既包括國民教育,也包括思想政治工作。」劉海濤說,國民素質提升絕非公民的個人私事。從執政黨的層面看,更需要通過全面從嚴治黨提高每個黨員的素質,真正發揮其先進性,帶動全社會成員素質的提升。LW
記者丨袁元 韓冰 李松
民意調查:大國公民養成任重道遠
為了解公眾對當前國民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的評價,專業民意調研機構北京美蘭德信息諮詢有限公司與《瞭望》新聞周刊共同開展了「公眾對當前國民素養評價」的民意調查。 本次調查內容設計全面,兼顧水平評價與問題評價。調查以「國民素質」、「社會文明」為主題,從「民族精神」、「法制意識」、「道德水平」、「海外形象」等代表國民素質和社會文明的側面展開訪問。 本次調查方法設計科學合理。調查範圍覆蓋我國全部六大區域,共抽取了北京、太原、上海、合肥、廣州、武漢、西安、銀川、成都、昆明、瀋陽、長春等12個城市,採用電腦輔助電話調查方法,訪問超過2000名城市公眾,調查人群覆蓋了16歲以上各年齡層、各種職業人群。調查結果客觀反映了中國城市居民對當前國民素養水平和存在問題的看法及認知程度。 本次調查結果的一個重要意義在於,發現受訪者對國民素養有正確的認識。調查結果顯示,受訪者對國民素養的總體認可度只有61.4分(百分制,下同),剛剛及格。這距離較高國民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的「大國公民」還有很大差距,未來之路任重道遠。另一個方面也反映出,國民對自身弱點有客觀認識。受訪者對國民法治意識的認可度只有57.3分,對海外形象的認可度只有53.8分,均不及格。這為提升國民素養提供了必要的民意基礎。 本次國民素養調查結果的另一個重要意義在於,指出了目前國民素質和文明水平方面存在的問題。例如,公民法制意識薄弱的三大表現分別是「不懂法不知法」(提及率57.4%),「違法成本低」(57.2%)和「法不責眾心理」(55.3%)。公民道德水平較低的兩大表現分別為「不遵守公共秩序」(提及率78.0%)和「不誠實守信」(提及率67.4%)。這為組織實施國民素質提升工程提供了參考。 本次調查結果,既是針對社會的,也是針對每個公民的。提高國民素質是一個偉大、艱巨的工程,需要上至政府、下到每一個普通公民的共同努力。每個公民既是文明的受惠者,也是文明的創造者和維護者,在建設大國文明的道路上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LW
推薦閱讀:
※獨家調查:31%網友冷靜看待王菲李亞鵬離婚
※中國人婚戀調查發布:「七年之癢」縮為五年
※慾海調查實錄(三)
※調查顯示80%的男性遭受過家庭暴力
※上海單身青年婚戀調查:男性看重外貌 女性看重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