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我所理解的俄國史

「十月革命」的發生:我所理解的俄國史(上)

11月7日,就要到了,11月7日,過去叫「十月革命節」,小時候老師總是要帶著我們紀念,帶著紅領巾唱歌:「起來,饑寒交迫的奴隸,起來全世界受苦的人,滿腔的熱血已經沸騰,要為真理而鬥爭。舊世界打個落花流水,……」

最近我由於病,看不了數學公式,看數學公式要邊看邊推導的,這樣才能感到邏輯美。整天想著數錢,就看不懂數學,體會不到這種美。由於病,要花錢,最近還得幫妻子數錢了,五塊一、五塊二,……,這就是我,數學學了數幾個錢,不像別人不學數學就會數大錢。

數了半天就是不夠賣一種我要吃的葯,級別不夠,我這個國民水平吃這個進口葯只能自費。數不夠,TMD,看看寫托洛茨基的《先知三部曲》,當然還有其他一些俄國史,試圖理解十月革命怎麼發生的,看了以後,我對十月革命的理解是這樣的,它當然不同於當年看《聯共(布)黨史》的認識:

莫斯科建於1147年,弗拉基米爾大公尤里·多爾戈魯基是其奠基人,開始了俄羅斯建國的歷史。13世紀,在中國被蒙古人佔領的同時,現在俄羅斯的大片國土被蒙古人佔領後,亞歷山大·涅夫斯基與之周旋,逐漸統一俄羅斯北部的各個公國,形成了弗拉基米爾大公國。13世紀晚期分封出了莫斯科大公國,14世紀初起,莫斯科大公國陸續合併四周王公領地,國勢漸強。14世紀20年代後,接受金帳汗國冊封,取得代征全俄貢納的權力。到四十年代成為全羅斯最強的公國。16世紀中葉伊凡四世時代,莫斯科大公國改稱沙皇俄國。到18世紀彼得一世時代,已變成為龐大的俄羅斯帝國,不過這時俄羅斯仍然比中國落後,因為他們實行的是農奴制。一些批評蘇聯的人認為,集體農莊乃至於中國後來的人民公社就是農奴制的改良,是不是,這是另外話題。1861年,俄羅斯沙皇廢除農奴制度,促使俄國資本開始工業化,使得讓農民可以自由地到城裡做工,這個改革同時創造了俄國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伴隨著俄羅斯這個走向現代化的過程,廢除農奴制的土地再分配,1905年,俄羅斯實行了土地改革,它也使一些貴族失去特權,也使一些農民沒有土地而赤貧,俄羅斯形成了民粹革命情緒。這個改革的主持者叫彼得·斯托雷平,後來被民粹革命者刺殺了。2008年,俄羅斯國家電視台舉行了一次「最偉大的俄羅斯人」的評選活動,結果彼得·斯托雷平力壓主持完成俄羅斯工業化的斯大林高居第二位,俄羅斯的創立者亞歷山大·涅夫斯基名列榜首。可見這場俄羅斯的生活變革,至少與我們解放與改革開放可以比美。

解放農奴,允許農戶退出村社,將其份地歸為己有,形成了俄羅斯的新階級。當時的沙俄體制不適應俄羅斯的發展了;儘管當時它發展迅速,可是它畢竟比歐洲落後。為了俄羅斯的發展,更為了俄羅斯新生資產階級的利益,俄羅斯人要求改革,要求民主,可是羅曼諾夫王朝的根本利益不能動,多少像慈禧太后當年「祖宗家法」不能動,斯托雷平開始走向了反動,1906、1907年間,兩度解散俄羅斯帝國的杜馬(Duma),從而促使俄國資產階級和舊貴族結盟而走向革命,斯托雷平也被恐怖主義分子暗殺了,暗殺讓社會國家激烈的分化。俄國中產階級階級要革命了。革命運動也培養了無產階級和俄國農民的革命意識,這時,新膨脹的資產階級沒有給俄國無產階級和貧苦農民分配自己的獲得,農民相對更加貧苦了,整個俄國社會徹底分裂了,三種力量在俄羅斯社會交織著,這時不像法國大革命時用一個「中產階級」的稱呼就基本反映了與貴族階級對立的民眾的利益基礎,三種力量交織的俄國社會是複雜的。於是俄國出現了代表被壓迫階級的政黨社會民主工黨。列寧、托洛茨基就是在這種革命基礎中孕育出來的激進派領袖,他們提出了無產階級專政和一切權利歸蘇維埃的口號。儘管恩格斯的學生考茨基認為這兩個口號是非馬克思主義的,民粹主義的,但是他們成功的用馬克思主義——這個當時歐洲最激進的革命思想——聚集了俄羅斯的各種革命者。列寧,這個貴族的子孫,托洛茨基,這個富農的兒子,從舊的政黨派別中分裂出來組織了十月革命。托洛茨基的「不斷革命論」還是列寧的「一個勝利學說」都反映了俄國革命當時的總體性,從資產階級革命可以直接過渡到無產階級革命,建立他們所強調的「無產階級專政」。

十月革命得於勝利的原因,第一是彼得大帝的歐洲化發展使得俄國所有人都感覺到俄國比歐洲的落後,整個俄國都在一種變革要求中,貴族、資產階級,工人和農民都要求變革,他們形成了革命的民粹主義理想;第二是俄國的大多數人要求革命,俄國資產階級要民主,要私有制,俄國農民和工人要生存、要平等也要安定,布爾什維克的口號:「和平、土地與麵包」反映了他們真實的革命要求。如果只有全面兩個革命條件,俄國發生的是類似法國的大規模。可是第三個條件發生了,俄國農民和工人在已經發生的變革中沒有感到利益保障,他們要生存、要平等也要安定,藉助俄國古老社會社區平等主義與民粹主義的文化傳統,於是他們接受了「不斷革命」的政治選擇,從「二月革命」走向了「十月革命」。有人說十月革命僅僅是一場政變,他們忘記了十月革命雖然以政變暴動的形式,但是他正好是工人、農民要生存、要平等也要安定的願望得不到滿足,而發生的繼續革命。「和平、土地與麵包」口號的力量在於它比「民主、自由、博愛」更適應當時俄國絕大多數人了要求,適合社會的「勢」。中國古代政治學家告子說「是道治者,謂之善人;……道不足以治則用法,法不足以治則用術,術不足以治則用權,權不足以治則用勢。」就貴族歐洲化的「自由、民主、博愛」思想,解放農奴,給了自由,沒有民主,道沒有用足,結果「道不足」,導致民眾相對貧困化,他們也許感到民眾已經能夠「拿起筷子吃肉」,應該滿足了,可是他們不知道多數工人為麵包發愁,土地私有化還使農民為未來擔心,在這種情況下,列寧、托洛茨基用「勢」了,於是十月革命不可避免的發生了,那些日愈感到「饑寒交迫的」人,那些在當時民主潮流中感到「被壓迫的」人,選擇了「不斷革命」。主張變革的貴族革命家,例如「十二月黨人」,那些主張先行建立資本主義的革命家,例如孟什維克,在列寧、托洛茨基的「一國首先勝利-不斷革命」思想襯托下,顯得一文不值。

列寧、 托洛茨基和布爾什維克士兵在一起,彼得格勒,1921年

十月革命是在民粹主義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它從「道」跳到「勢」,於是有了俄羅斯的內戰與「肅反」,這是後話了,而內戰與「肅反」,幾乎摧毀了俄羅斯,也摧毀了當年十二月黨人、民意黨人、社會革命黨人和社會民主黨的孟什維克,甚至到布爾什維克,從貴族到中產階級,再到平民所有的理想,雖然布爾什維克和平民最初勝利了,而這一切源於貴族和資產階級不願意給俄羅斯工人和農民「和平、土地和麵包」。

這就算我認識的十月革命的原因。也許下一步我該思考斯大林主義和普京體制形成的必然性,不,接著數藥費錢:「十一塊一,十一塊二,……,孩他娘,你今天的土豆怎麼這樣貴?還發麻。」「夠了,不假,不帶農藥已經不錯了;你還想吃土豆燒牛肉?!」妻笑著說。

十月革命」的發生:我所理解的俄國史(中) 1991年8月19日,以副總統亞納耶夫為首的十幾位前蘇共黨政領導組成「國家緊急委員會」發起對蘇聯總統戈爾巴喬夫的政變,這場政變沒有成功,它不過宣布了戈爾巴喬夫倡導的改革政策壽終正寢。時任俄羅斯總統葉利欽接過了政權,從沙俄龐大帝國發展來的「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被宣布解散,16個新的國家在沙俄-蘇聯的龐大帝國基礎上成立了,俄國史加入了新的一頁。「八月事變」成為了一個重大的歷史事件。

關於「八月事變」,美國學者大衛·科茲、弗雷德·威爾把它稱為來自上層的革命,這是十分有道理的,因為在蘇聯工業化中,越來越多的財富被創造出來,由於沒有有效的制度監督,這些財富越來越多地被權貴控制,在列寧的理論下,他們是不合法的,因此否定列寧社會模式的力量在蘇聯共產黨內部聚集起來。本來,列寧,接下來的無論托洛茨基還是斯大林都以共產主義的道德力量去控制這種財富的權貴個人支配,可是戈爾巴喬夫的新思維讓這種道德力量最後破潰了。新思維是一個試圖使得俄羅斯思想現代化的東西,沒有新思維,俄羅斯的繁榮已經不能被保持了,在蘇聯的最後歲月,經濟增長几乎停止了。可是新思維讓權貴們在早期「舊思維」中得到的權利和財富受到了威脅,他們當然要反撲,這時權貴與平民的搏鬥使得舊的道德系統破潰了,蘇維埃的道德系統中得兩種力量,保護平民利益的人道主義精神,維護官僚利益的愛國主義傳統衝突了。在蘇維埃的貧困時代,這兩個精神是協調的,可是蘇聯現在已經進入了「發達的社會主義」,蘇聯平民要求自己也可以真正享受發達社會,發達的資本主義社會似乎已經給出了範例,而不僅僅是權貴們可以享受這種發達社會。兩種道德力量衝突起來了。類似的富裕後社會分化而形成要民主的道德衝突潮流,曾經在韓國發生過。

1990年10月,一個學者從莫斯科回來對我說:「現在蘇聯已經沒有人互相稱呼товарищ了。」這是一個第三方評價。整個蘇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正在重新定位中,舊的稱謂,不論它是平等的符號還是歷史的記憶,已經被人正式拋棄了。接著傳來了蘇聯英雄卓婭是精神病患者,馬特洛索夫是二流子的說法,這對於我們這些異國人士已經是一個嚴重的衝動,可以想見,這些事實的「解開」對具有英雄主義情結的俄國人是如何的衝擊。俄羅斯的確需要新思維,可是新思維是什麼呢?我絲毫不懷疑戈爾巴喬夫是個共產主義者,但是他用公開性試圖推動歷史進步時,伴隨著國民們對蘇聯專制制度傷疤憤懣的情緒,因此,蘇聯神殿里的神被一個個推倒時,戈爾巴喬夫的新宗教卻沒有建立起來,因為戈爾巴喬夫也不知道是什麼。不幸的是,伴隨著這種信仰之塔的崩潰,權貴們,他們許多人也僅僅因為是投機而不是信仰加入了這個信仰隊伍,在這個過程中,在舊信仰約束失去時,開始加快個人財富的聚集,因為他們只看到西方發達經濟的拜金沒有看到這個經濟里滲透的人道主義精神;這樣下層的民眾對此表現出極大的不滿,這種不滿使他們更多地看到了蘇維埃體制的缺陷。大衛·科茲和弗雷德·威爾完全沒有看到當時來自下層的變革要求,這種下層變革要求具有廣泛性。就這樣,俄國社會又一次發生了分裂。戈爾巴喬夫本來想通過新思維、公開性建立一個公民社會,可是他來不及在政治上取得突破就被財產的再分配擊敗了。這時戈爾巴喬夫發起了「反嗜酒運動」,反腐敗,反投機,試圖想重裝社會。這個運動因此就帶來了一個結果,權貴資產階級擔心這種重裝最終會奪取他們的財富而且可能把他們繩之以法,所以他們必須反抗,這種反抗以「市場與自由」動員了過去長期人權被壓制現在面臨破產風險俄國工人、農民和知識分子,動員不需要沙俄時期的戰爭失敗,而是權貴們的拜金主義行動。

歷史具有某種諷刺性,當年托洛茨基通過政變把列寧和他的布爾什維克推上了寶座,今天,亞納耶夫也通過一場政變把戈爾巴喬夫和他的布爾什維克拉下了寶座;本來歷史還應該給戈爾巴喬夫留有時間,可是美國人通過國際市場的油價破壞了對石油出口強烈依賴的蘇聯經濟,蘇聯陷入了經濟衰退。亞納耶夫,這些俄羅斯的精英們已經沒有早年革命者列寧、托洛茨基以及後來的斯大林、米高揚的智慧和堅韌性,他們驚慌失措想通過政變保住蘇聯,可是現在權貴資產階級與普通的中產階級都擔心政變帶來的是被新思維否定的斯大林模式,結果他們聯合了起來,「市場與自由」就像當年的「麵包、土地與和平」團結了他們。葉利欽這個新思維、公開性中湧現的代表性人物,已經決定勇敢地否定蘇維爾制度。俄羅斯的革命,你可以反感地稱它為叛亂,發生了。據說戈爾巴喬夫後來對中國人說,他的失敗在於搞民主化。我以為他錯了,他的失敗在於只有表面的民主化,而忽視了大眾對民主與富裕的共同要求。如果他在新思維中不僅強調民主而且強調對權貴掠奪的有序控制,他可能會成功的。

「革命」的確成功的保住權貴資產階級擔心回到過去可能被剝奪的財富,上層的革命爆發了,成功了。革命留下的問題是俄羅斯衰敗了;這是俄羅斯民族的文化傳統不允許的。於是俄羅斯需要一個具有反斯大林主義的人道主義意識,但是具有斯大林性格的人或者說一個精英集團來重新振興。革命者葉利欽不行,他就像當年的托洛茨基善於破壞一個舊世界卻不善於建設新世界,久加諾夫也不行,因為俄羅斯人不想回到舊日的專制時代,西方國家不希望俄羅斯重新成為超級大國,久加諾夫以他在危難中顯示的堅定品質,對太危險了。普京,弗拉基米爾·弗拉基米羅維奇·普京,這個在前克格勃鍛煉了堅韌性又因為出身平民而培養了人道意識的人,這個過去名不見經傳的普通人物和列寧、斯大林廚師的孫子,一個普通軍官與女工的兒子,就要登場了;不知道他爺爺是否為托洛茨基做過飯。

下篇預告:從斯大林到普京的俄國夢:我所理解的俄國史(下)

戈爾巴喬夫和他的妻子賴莎晚年的平靜生活

從斯托雷平到普京的俄國夢:我所理解的俄國史(下):

文章本來題目想寫《從斯大林到普京的俄國夢》,可是,打住,更重要的是講「俄國夢」需要一個傳統,這個夢就是強國理想。俄國人有沒有俄國夢?我看是有的。我們前面講過,據維基百科,2008年,俄羅斯國家電視台舉行了一次「最偉大的俄羅斯人」的評選活動,結果得到亞歷山大·涅夫斯基名列榜首,斯托雷平、斯大林、普希金、彼得大帝和列寧。後來赫魯曉夫也進入了這個系列。這個系列是從俄羅斯的建國者開始的,到赫魯曉夫,俄羅斯在世界上第一個發射了人造衛星、實現了載人飛行;他完全有資格進入。1950年代,俄羅斯徹底成為了超級大國,赫魯曉夫也憋足了勁到美國與肯尼迪進行了「廚房辯論」,宣稱將來全世界都將生活在俄國模式下。這就是典型的俄國夢。俄羅斯民眾的這種選擇實際上對俄國強國理想的選擇。與中國夢不同,中國夢有一個特點,不擴張、反侵略,和平共處,輸出價值觀。最近一千年,我們追求的充其量是驅逐韃虜,恢復中華,而不是擴張。而後來中國夢的破滅的最大表現是價值觀的破滅。這是另一個問題。

還是回到俄國吧,在涅夫斯基後,俄國仍然是一個小公國;後來經過彼得的第一次改革開放,俄國成為了一個走向世界的國家,國家在有序的發展。彼得的成功在於他改革是有序的,而且注重文化改革,但是沒有直接地破壞俄羅斯社會結構,他的失敗也在於沒有直接破壞俄羅斯的社會結構;在「最偉大的俄羅斯人」的評選活動,他們偉大的彼得大帝居然沒有進入前列,因為有序就意味著傳統的約束。彼得時代的俄羅斯與西方國家比較仍然是一個弱國。

1861年,亞歷山大二世在克里米亞戰爭失敗後不得不著手國內改革,其主要改革是發布解放農奴政策(二一九法令),廢除農奴制,並設立地方自治議會,修訂司法制度,充實初等教育,改革軍制,以謀求俄國的近代化;也許你可以在中國發現類似的改革。然而,亞歷山大二世使得地主失去了封建剝削的權利和機會的同時,沒有重新分配土地,農民不得不把自己耕種的土地還給地主或者付出高額的租金;於是把本來在封建領地上的貴族與平民的局部對立變成了全社會對立。作為地主與農民的仲裁者的沙皇,既為地主所忿恨,也不為農民所理解。亞歷山大二世的改革沒有搞清楚建立公民社會是俄羅斯國家強大的基礎的問題,而自信傳統的力量。雖然當時解放農奴開始了俄羅斯發展工業的經濟現代化夢想,但是隨著背井離鄉進入工廠的農民生活沒有明顯改善,以及農村社會生活的艱難,改革顯得黯然無色,結果是公眾革命情緒高漲。這時亞歷山大二世放不下貴族的特權利益,對俄國的革命運動堅持無情鎮壓,鎮壓像中國的颱風一樣橫掃著俄羅斯,摧毀著俄國夢。正像颱風也帶來了水汽滋潤大地,其結果雨露滋潤禾苗壯,致使革命團體活動不斷增多。1874年之後,由於民眾對俄羅斯強國夢、憲政夢的破滅,革命者中的恐怖主義勢力抬頭,屢次試圖刺殺沙皇。亞歷山大二世幾乎只能躲在皇宮以內並且停止了改革。這一時期被刺殺的還有哈爾科夫省省長、政治警察頭子,恐怖主義在俄國崛起。 1881年3月13日偉大的貴族改革者亞歷山大二世在聖彼得堡被民意黨 (人民意志黨) 成員炸死。俄羅斯的夢,只有強國夢沒有憲政夢的貴族夢,演變為越來越多的革命動亂,特別是民粹主義的民意黨的勝利鼓舞了民眾。

1905年,日俄戰爭失敗後,俄國人感到日本經歷明治維新之後國力增長,而俄國則被超越,日本居然成為東北亞的霸主;俄羅斯的強國夢破碎了。結果民眾特別是知識分子不滿在增長,導致俄國爆發了動亂性革命後,出現了民粹主義思想下的蘇維埃。斯托雷平這個過去因堅決鎮壓農民叛亂而博得尼古拉二世的寵信的首相,在此情況下推行了頗富遠見的土地改革,期望通過改善農民的法律地位和經濟狀況,促進帝俄的經濟和政治穩定。土地改革,進一步壯大了俄國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的力量,又同時引起了新的社會矛盾和嚴重的社會分裂;一切輕言土地改革者慎!大部分人感到土地的壓力而反抗。為了使得俄國迅速回到有序發展的軌道上,斯托雷平選擇了鎮壓,史稱「斯托雷平反動時代」。這個反動是對革命和秩序破壞的反動。為了恢復國家的有序斯托雷平一方面以鐵腕強權實行土地改革,另一方面解散國家杜馬,殺害立憲民主黨。在第一階段,他成功地把將俄國經濟轉變為農場經濟與市場經濟,把普列漢諾夫、列寧、托洛茨基這種革命者逼到外國去。確實,這是俄羅斯社會趨向持續的安定,俄羅斯經濟持續高漲,與1900年相比,俄國煤產量增長121%,棉花加工量增長62%,出口總額增長112%,國民收入增長78.8%。全俄人均糧食產量達到歷史最高值,直到赫魯曉夫時代才被打破。可是斯托雷平把相對平和的立憲民主黨人轉化為俄國社會民主黨、俄國社會革命黨,列寧就是這時候成長起來的革命黨人。與俄國的民粹主義思潮結合,列寧以及托洛茨基創造性的發展了馬克思的無產階級暴力革命的思想和無產階級專政學說。這個學說意味著俄國在探索新的富強道路,廢除了從彼得大帝開始的文化歐洲化的走向強大的俄國夢道路,換了一條國內暴力革命的道路。

不徹底的改革意味著革命,即使改革者採用了殘酷鎮壓;這就是斯托雷平時代的歷史經驗。接下來是布爾什維克的十月革命了。由於是在民粹主義基礎上的革命,十月革命後,俄羅斯立即陷入了混亂,而帝國主義的侵略更助長了這場混亂。

從歷史的眼光看,十月革命後的俄羅斯陷入混亂是必然的,這是因為這場革命是俄國二月革命的繼續;用醜化十月革命的人的辭彙說,是對二月革命的「政變」。1917年的俄國革命讓公眾各種流派參加了革命洪流,社會革命黨、孟什維克、布爾什維克、無政府主義者,(順便說一句,無政府主義,英文:Anarchism,又譯作安那其主義,是一系列政治哲學思想。其目的在於提升個人自由及廢除政府當局與所有的政府管理機構。「無政府」一詞並不代表混亂、虛無、或道德淪喪的狀態,而是一種由自由的個體自願結合,以建立互助、自治、反獨裁主義的和諧社會。莊子被認為是最早的無政府主義者)。十月革命後推選的蘇維埃具有政府和代議制結構的雙重建設。蘇維埃這個組織的出現是俄國憲政民主思想還不夠成熟的受到俄羅斯過去的公社思想影響的表現,它的最大問題是把立法與行政混為一體;結果不同思想衝突的解決,不再是協商選擇而是藉助權力。蘇維埃意味著社會分裂。革命對生產力的暫時性破壞了導致的公眾福利喪失也刺激了社會分裂。農民,開始殺死地主,奪取土地。城裡的工人由於經濟破產導致的工廠停工,部分的重新回到農村,布爾什維克依託的工人階級在消失,布爾什維克的道義力量在削弱,他們不得不解散了立憲會議。於是,在在俄國,各種叛亂髮生了,迫使領導革命布爾什維克不得不訴諸武力。托洛茨基成為了紅軍的「總司令」。然而革命的混亂在繼續,從這些事例看見一斑:社會革命黨人尋刺列寧而未經審判即被處死以至於她的真正身份至今仍有爭議[1];高爾察克組織了白軍,但是這個白軍卻把投奔他的社會革命黨人抓了起來;喀琅斯塔的士兵,這個十月革命的先鋒,再次發生叛亂,列寧不得不派自己的戰將圖哈切夫斯基去鎮壓他們;無政府主義者赫瓦多夫以蘇維埃名義宣布共妻制,而他的理由居然是認為所有人類優秀因子都被保留在資產階級腐敗的軀體內,故而暴露了工人農民的不信任;在烏克蘭,由內斯托爾·馬克諾所領導的無政府主義農民軍隊在俄國內戰中同時與白軍和布爾什維克作戰。革命也導致了俄國的戰敗,列寧、托洛茨基預言的德國革命沒有發生,德國卻打敗了俄國,接著簽訂了喪權辱國的《布列斯特-里托夫斯克和約》,大片國土被分裂。俄羅斯的強國夢被自己的慣敵德意志帝國打敗了,而東方的另一個國家日本,乘虛而入也在躍躍欲試[2]。俄羅斯公眾,特別是它的知識分子對布爾什維克失望了。更為嚴重的使十月革命後農民得到了土地但是農民卻不感謝革命,不願意供應因為革命而失去支付能力的城市,俄羅斯城市陷入了大饑荒。

在這個情況下布爾什維克不得不放下他們的共產主義理想,回到使俄羅斯富強的實用主義路線,開始實施新經濟政策,同時也實行反西方文化的徹底的一黨制。這個制度保障了布爾什維克的推進俄國夢,當然勝利也徹底的粉碎了最中心的布爾什維克許願世界革命的可能性。

新經濟政策使俄羅斯的經濟開始恢復,布爾什維克生存了下來,可是俄國夢卻停止了,布爾什維克的世界革命夢也停止了。這樣對革命沒有那麼的狂熱和奮鬥史的斯大林作為俄羅斯夢的繼承者與共產主義者托洛茨基發生了嚴重分歧。托洛茨基是一個猶太人,他更多傾向堅持自己的世界革命理想而非俄國夢,斯大林則代表了傳統的俄羅斯理想;列寧曾經試圖調整這種理想的衝突,顯然他可能偏向托洛茨基一些,可是托洛茨基並不理解,拒絕列寧的接班意圖,有可能列寧的政策就有俄國夢色彩使得世界革命者托洛茨基不接受。隨列寧的逝世,這種衝突失去了平衡。斯大林用實用主義的俄國夢理想打敗了托洛茨基,打敗了他的「不斷革命」理想,接著斯大林與非徹底的俄國夢黨人、列寧的革命戰友加米涅夫、季諾維也夫的意見亦見分歧,斯大林支持尼古拉·布哈林的意見,延續新經濟政策,減少約束農民,並希望先在一國建成社會主義;這個學說可以說是先建設俄羅斯位強國,是俄國夢的一種世界主義表現。1927年12月在布爾什維克黨的第十五次代表大會後,托洛茨基、季諾維也夫、加米涅夫等人,這些十月革命的元老,被先後開除出黨。聯共(布)第十五次代表大會不僅意味著斯大林的個人勝利,而且意味著俄國夢的勝利。斯大林領導的共產國際從此轉到以俄國利益為中心,成為俄國強國夢的工具。曾經發生過的向共產國際狀告蘇共領導人的形象,再也沒有發生。很快,中國共產黨也深受其害。

聯共(布)第十五次代表大會後,斯大林主義開始形成,這包括把「無產階級專政」改成「工人階級專政」,以強調現行政權的合法性和大眾利益;以歷史唯物主義原則論證俄羅斯必須推進工業化和可以剝奪農民;以一國勝利學說為基礎強調俄羅斯的利益並培養對俄羅斯效忠的力量。這種思想顯然引起了原來布爾什維克的抵制,同時也挑戰整個世界經濟體系。這時斯大林面臨著多年斯托雷平的同樣選擇:怎樣推行自己的國家理想。

斯大林做出了這樣的選擇:在列寧、托洛茨基發明的有效的革命組織基礎——民主集中制基礎上,發揮了他在東正教神學院的學習成就,從「撒旦」落實到人間,他發明了「人民敵人」和「反黨集團」這兩個「撒旦」罪名,成功地重組執政黨的核心力量雖然讓執政黨因此混入了像葉諾夫、貝利亞那樣的馬屁精和陰謀家。可是他卻沒有吸取斯托雷平失敗的教訓,避免農民貧困化和不能廢除憲政。也許沒有當時惡劣國際環境,他可能完全回到斯托雷平路線,或者說他再強大些,有可能走到赫魯曉夫後來的改革路線。偏偏西方國家完全沒有看到斯大林已經不是一個世界革命者,他的國際主義外衣下裹著僅僅是俄羅斯的國家利益,例如當日本侵略中國時中國共產黨的「國際派」突出的口號居然是「保衛蘇聯」,因此幾乎整個西方世界團結起來圍堵他,直到二戰爆發。1928年,斯大林開始推行激進的工業化措施,並通過「非常措施」來解決當時的糧食危機。一部分順應了俄國強國夢,一部分解決了人民的生存問題。

如果僅僅到此為止,斯大林後來後來可能不會被俄羅斯人否定。可是,斯大林卻開始了一個反民主的過程,像斯托雷平一樣,選擇了背叛民眾的路線,最終毀滅了自己的家庭和名譽。當然這個過程不能說與列寧完全無關,因為列寧強調「專政」,並且認為,專政是「不受限制的、憑藉暴力而不是憑藉法律的政權」。(《列寧全集》第10卷)不過在馬克思到列寧的本意上「專政」可能是一種臨時的措施,是內戰時的抗暴權和行政獨裁,更不意味著否認議會民主。由於馬克思沒有明確定義他所研究的「專政」,「專政」被斯大林濫用了。

1930年代,斯大林在緊張的壓力下開始以宗教覆滅異教徒的狂熱「肅反」,推行強權政治。把「斯托雷平反動時代」變成了「斯大林時代」。整個俄羅斯出現無處不在的政治審查、到處都存在的懷疑「間諜破壞」、或多或少的憲政傳統使他對「人民敵人」做秀公審、關押他們和判處死刑。或許,沒有希特勒的崛起,俄羅斯內部可能發生叛亂,可是國際形勢讓斯大林住手了,他殺了蘇聯最初5個元帥中有異己嫌疑的3個,包括最優秀的但是貴族出身的圖哈切夫斯基、前社會革命黨人葉格羅夫,也讓有些不那麼優秀的人提拔到了高位,在科學界培植了像李森科那樣的馬屁精;官本位滲透了俄羅斯科學界和軍界。

客觀地說,斯大林與其他布爾什維克的分歧雖然表現在優先推進世界革命還是優先建設俄羅斯為強國上,但是他們的分歧僅僅是策略問題,實際上「俄國夢」始終興奮著他們。這些「人民公敵」,例如托洛茨基,在流亡期間仍不斷為斯大林的國土擴張或對外干涉進行辯護。斯大林則為俄國保持了自信追求,幾乎世界上的每一項近代發明,斯大林的俄羅斯人都強調開始於俄羅斯。斯大林的俄羅斯始終保持著對科學家的尊重和優待,羅蒙諾索夫的地位被抬到了空前。在一定的框架內,俄羅斯的大學、科學院是思想自由的,行政首長負責制是工廠、大學的基本制度。這些東西也是「人民敵人」的追求。我要強調的是,這些共同追求本來可能讓布爾什維克黨可以找到一條內部妥協的路線,使自己早日實現俄國夢。可是國際環境的惡劣使得執政者充滿了敵人,斯大林當年的棄兒身份養成的性格缺陷和權利渴望較重了這一點。警惕,成為了整個俄羅斯執政黨的性格,使得斯大林走向極端。「間諜」、「反革命匪幫」的辭彙在階級鬥爭不可調和的認識框架下流行,面對俄羅斯的宿敵德國和日本,為了強國,斯大林及其他領導人選擇了極端方式,這些方式讓老布爾什維克先後被請君入甕。如赫魯曉夫後來揭露的:「在第十七次黨代表大會選出的139名正式和候補委員被逮捕和遭槍決(主要是在1937—1938年)的有98人,即70%。」

斯大林的殘忍和二次大戰的機遇,讓他成功地實現了俄羅斯的工業化,實現了亞歷山大二世開始的具體夢想;關於這一點的為什麼能,值得進一步研究。像丘吉爾評價的:「把一個犁把上的國家建成了一個工業化大國」。他的斯大林主義到1950年在經濟學方面也完備了起來,他在《蘇聯社會主義的經濟問題》中,明確提出了社會主義制度下還存在商品生產的認識,反應了他對托洛茨基理論的反擊;同時他還強調「剪刀差」理論和優先發展重工業思想,後面的這兩個思想導致了中國後來的「糧食統購統銷」和「大鍊鋼鐵」政策,這暴露了斯大林主義的缺陷。也許當時就有學者看到了斯大林經濟思想的錯誤,可是俄國執政黨性格使得知識分子不僅選擇的沉默而且有些進一步跌入阿諛奉承,而阿諛奉承者,例如李森科,偏偏青雲直上,代替了真正的專家。這種風氣否定了早年俄羅斯夢的強國精神,在斯大林的最後歲月里,俄國在表面強大的情況下,陷入了衰退,糧食生產一直不能解決。這時,赫魯曉夫提出了俄羅斯新的城市化路線,發展「農業城市」,試圖解決蘇聯農業蕭條和現代社會城市需要發展的矛盾。但是他沒有敢挑戰斯大林;斯大林不願意有人比他顯得聰明,就像他戰後立即撤換了朱可夫;赫魯曉夫很聰明。

總之,經過肅反和衛國戰爭,俄羅斯的社會分裂逐步平息了,於是赫魯曉夫最後用了一次斯大林發明的辭彙,「反黨集團」,馬林科夫-卡岡諾維奇-莫洛托夫 「反黨集團」被打倒了,但是接過了他們的一些經濟政策,使得俄羅斯成為世界的一個領袖。有趣的是,拉扎爾·莫伊謝耶維奇·卡岡諾維奇,這個與毛澤東同歲的人,活到了蘇聯崩潰前夕。馬林科夫-卡岡諾維奇-莫洛托夫的罪名是「力圖更動蘇共中央領導機構的成員」;在民主國家則完全是合法的,可是赫魯曉夫還繼承著斯大林的傳統。這個傳統也意味著布爾什維克主義已經在文化上完全落後了。

斯大林讓俄羅斯從一個革命國家回到了正常國家,為了使國家走到國家有序建設的軌道上,他採取了殘忍的、也包括在神學院培養的宗教般的狂熱精神雖然實現了俄羅斯的工業化和強國理想,打敗的宿敵德國和日本,但是卻深深地傷害了民眾。在藉助布爾什維克的組織力量和俄羅斯人強國夢理想的建設國家的同時,斯大林也把自己變成了俄國歷史上的一個暴君,一個馬克思、恩格斯、列寧的共產主義的否定者,一個最終鎖定俄羅斯發展路線的人。2009年10月29日,俄羅斯聯邦總統德米特里·梅德韋傑夫在克里姆林宮網站上一個視頻博客里評論道:「20世紀30年代的大清洗波及範圍之廣令人難以想像,全國民眾都深受其害,一些社會階層被整個摧毀,實際上消滅了哥薩克。『剝奪富農』,使農民大傷元氣;知識分子、工人和軍人都遭受了政治迫害;所有的教會代表都遭受了迫害,數百萬人因政治恐怖和虛假指控而喪生。但迄今仍然有人試圖為鎮壓活動辯解,聲稱這麼多人是為了某種崇高的國家使命而犧牲。這無疑是錯誤的,因為任何國家的發展,任何國家的成就、追求都絕不能以人的痛苦和損失去換取。沒有什麼東西能夠高於人的生命的價值。絕不能為斯大林的大清洗辯護。……絕不允許在恢復歷史的公正的外衣下,為那些消滅自己的人民的人辯護。」這就是斯大林的全部。

在這種情況先,特別是對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思想形象的否定而又沒有新的精神形象,到了列·伊·勃列日涅夫的守成時代,俄羅斯再次衰退和社會的分裂,具有民粹主義傳統的俄羅斯最終走向了1991年的革命。

關於蘇聯1991年後的情況,是我們一代人看到的。1991年「八月事變」後,俄羅斯再次出現混亂。這次混亂沒有發生軍事衝突或者政治叛亂,因為俄羅斯社會更加文明了,公開的大規模的暴力為社會所不齒。俄羅斯的混亂是經濟性的,整個經濟衰退,盧布貶值如江河直瀉,大量的公民陷入貧困,葉利欽急匆匆採取的休克療法使得大量的公民在陷入貧困時出生了經濟寡頭,俄羅斯傑出的科學家出逃美國,俄羅斯甚至鎮壓不了小小的自治共和國——車臣的叛亂。從彼得大帝開始的俄國夢再次被失敗的政治模式和社會分裂摧毀了。

這時候俄羅斯民族的自尊心需要一個新人物,也產生了一個新人物,弗拉基米爾·弗拉基米羅維奇·普京。普京這個列寧、托洛茨基和斯大林廚師的孫子,繼承了他爺爺服務者的俄國夢,開始了俄羅斯的復興。作為一個俄國人,俄羅斯人的性格,讓他敢於抗衡也必須抗衡世界唯一的超級大國;作為一個俄國人,俄羅斯人的憲政理想,讓他敢於也必須打擊俄羅斯的經濟寡頭。接下來他讓通過憲法手段俄羅斯官員公布財產、取消國外存款,而這些幾乎都是在自己的恩人葉利欽時代形成的;葉利欽是他的伯樂,但是作為一個有俄國夢的人,他還是堅持了自己的理想。就這樣,普京,有限地制止了公眾對俄羅斯社會的離心離德,俄羅斯重新團結了。這時普京沒有在「打擊一小撮」的成就上躺倒,而是開始了「保護一大片」,在俄羅斯實行全民免費醫療,這無疑在具有公社文化傳統和共產主義文化理念的俄羅斯公民中贏得了信任,而這種信任是實現從彼得大帝,甚至從涅夫斯基就開始的俄國夢的可靠保障;一個沒有公眾信任的國家夢是不能實現的,在這點上,俄羅斯人親愛的弗拉基米爾·弗拉基米羅維奇,很清楚這一點,普京成功地吸取了從斯托雷平、到斯大林甚至葉利欽的經驗與教訓。

前俄羅斯總統現俄羅斯總理梅德韋傑夫有句名言:「要讓青年人不僅擁有歷史知識,還要有公民感。」這是俄羅斯自己的歷史總結。

[1] 目前多數俄國歷史學者認為盲人女殺手范妮·卡普蘭是開槍射擊列寧的兇手,她是社會革命黨成員。事件發生不久後她就被契卡逮捕,卡普蘭承認自己刺殺了列寧,並表示幕後無人指使,完全是個人所為,因為列寧是「革命的叛徒」。卡普蘭於9月3日被槍決,屍體被焚毀。1938年2月,蘇聯當局曾一度宣稱布哈林是幕後主謀,後來又在1988年2月為布哈林平反。由於暗殺過程的資料記載存在諸多疑點,部分學者認為真兇並非卡普蘭而是另有其人,其中列寧的副手,全俄中央執行委員會主席斯維爾德洛夫有重大嫌疑。(——維基百科)。而稱列寧為「革命的叛徒」也暴露了當時俄國革命派別的多元化和政治理想的差異,這些都是俄羅斯社會分裂的基礎。

[2] 目前有材料說列寧接受了德國的資助,而日本也試圖資助列寧。這兩個後來的法西斯國家想通過革命使俄羅斯衰敗。然而這些材料往往是孤證。

普京、梅德韋傑夫向俄政府大樓旁斯托雷平紀念碑敬獻鮮花


推薦閱讀:

哈爾的移動城堡中哈爾是個什麼樣的人?
張愛玲說過一句"肚子餓介於牙痛和傷心之間"類似的話,請問怎麼理解?
曆課二十一:這樣理解陰曆、陽曆、農曆就簡單了(說節氣 中)
深刻理解「四個全面」的重要內涵
命理解讀正一觀

TAG:俄國 | 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