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唐詩——想說愛你不容易

唐詩是我國優秀的文學遺產之一,也是全世界文學寶庫中的一顆燦爛的明珠。在唐代三百餘年的歷史中,詩歌特別繁榮。唐代詩歌體裁多樣,風格各異,他們的作品之多、題材之廣、內容之豐、技巧之精,都是空前絕後的,流傳於後世的詩歌就有四萬八千九百多首。她引用了不少典故,從政治、軍事、人生哲理、男女情愛諸多方面,反映了當時的社會風貌和精神狀態,讀之可以增長知識、陶冶情操、吸取藝術享受。近來,《中國詩詞大會》讓人們喜愛唐詩的熱情空前高漲,這本是可喜可賀的事情。但是,唐詩——想說愛你不容易,對唐詩的解析、感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這裡小編對真心喜愛唐詩,願意學習研究唐詩的朋友提幾點建議。

一、首先要有選擇地學習誦讀唐詩,避免貪多圖大。

大家普遍認為學習唐詩就應該多讀多背,古諺云:「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的確是這樣。但是,全唐詩有四萬多首,作者兩千多人,一般人還真不能全記住了。清乾隆28年(1763)無錫進士孫洙(蘅塘退士)經過濃縮精選出三百多首,成書並定名為《唐詩三百首》,作者77人。所以,我們不要貪多圖大,一般只需選一本《唐詩三百首》來學習誦讀就可以了。

二、學唐詩要學會分門別類、比較學習。

唐詩分為絕、律、古、樂四個門類。

「絕」又分為五言、七言,即五個字一句,全詩四句;七個字一句,也是四句。比如王之渙寫的《登鸛雀樓》」白日依山盡,黃河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這是五絕,是幼兒園小朋友都能背誦的,白日對黃河,顏色相對,山與海靜動相對,千里目對一層樓,數字相對,流與樓押韻,讀起順口,一念不忘。再如王維寫的七絕《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插遍茱萸少一人」。

初學唐詩,可以以此為切入點,字少易記,速度快,效果好。

「律」也分為五言,七言,全首八句。白居易寫的五律《草》「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域。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杜甫寫的七律《蜀相》「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三顧頻繁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律詩是講究規範的,必須對仗押韻,由於句數比絕多一倍,難度也就要大一點。

「古」即古體詩,也分五言、七言,但寫得不象絕、律那樣規範,有時一首就有十幾句,甚至幾十句上百句,韻腳也不是那麼嚴密,靈活多變,可選學部分名篇、名句。

「樂」即樂府,是一種歌體體裁,便於譜曲演唱的,字數句數韻腳更為靈活,在《唐詩三百首》中,絕、律、古的後邊,都附有樂府,計五絕附樂府9首,七絕9首,七律1首,五古11首七古16首,共樂府46首,五律該書未附樂府。樂府中除少數長篇外,均可祥讀,特別是七絕後的樂府,多屬名篇名句更應精讀。

這樣,了解了唐詩的類別後,在學習過程中便於分門別類、比較學習,更容易掌握唐詩的特點和規律。

三、初學唐詩要抓好突破口,才能事半功倍。

學無常法而必有法,方法得當,事半功倍,初學要抓好突破口。

1、摘句尋章法。就是抓住一句半句或聽過的名句去學一篇。比如:「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一看是七言體,再分析不像開頭兩句(稱首聯)也不象末尾兩句(稱末聯或結聯)。這就排除了七絕的可能,到七律內一查是劉禹錫寫的七律《無題》:「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小鏡但愁雲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蓬萊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該是第三四句(稱頷聯,五六句稱頸聯)。又如名句「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一看是七言,便從七絕、七律中去查,但找不見,再從七絕或七律的樂府中尋,是該書壓卷之作。七絕樂府杜秋娘寫《金縷衣》「勸君莫惜金縷衣。勸君惜取少年時,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這種由已知引出未知,由句帶篇,由簡及繁,由易到難。逐步推進的方法,是符合認識思維規律的,能調動學習的積極性,要當成重點去熟讀,達到能背誦的程度,效果較佳。

2、尋章摘句法。在古體詩中。大多篇幅較長,比如白居易的《琵琶行》就有六百多字;《長恨歌》達千字,要熟讀背誦,顯然是有難度的,也是沒有必要的。上述詩章,可通讀一遍全面理解,查註解,看翻譯,評典故,析思路,將其中最突出的,如《琵琶行》中:

「千呼萬呼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門庭冷落車馬稀」/「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在評賞過程中,你自己認為好的詞句,也可以摘句下來常品、常記、常用、常詠就行。

又如《長恨歌》中:「梨花一枝春帶雨。」/「在天願做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天長日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盡期。」/「楊家有女初長成,養在深閨人未識」/「回頭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

憑你自己的愛好,可增可減,這種尋章摘句,可化長為短,化繁為簡,由難化易,大跨步前進的方法。

四、學習唐詩應有條理、有章法,避免眉毛鬍子一把抓。

1、緊扣詩題,了解內容

有些唐詩,詩題便是內容的眼,如李白的《春夜洛城聞笛》:「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詩題中「聞笛」二字便是「題眼」,所以全詩四句中的前三句全用來寫笛聲,把讀者引到一個美妙的音樂境界中來,直到最後一句才透露了詩人的本意。又如杜甫的《春夜喜雨》中的「喜」便是題眼。八句詩中雖然未用一個「喜」字,但字裡行間處處透露著「喜」意。在閱讀中,發現並評析「題眼」,可以幫助體會詩歌豐富的內涵。

2、圍繞詩句,猜想主題

由於唐詩短小、精悍,因而留給我們聯想的空間極為廣闊,也正因為詩歌以極簡略表現極豐富,所以讀詩時難免靠「猜想」,這就意味著我們必須把握住有限的詩句,去了解詩歌的主題:或反映民間疾苦,或抒發個人胸臆,或痛斥朝政腐敗,或自憐悲慘身世……如王翰《涼州詞》: 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飲琵琶馬上催。 醉卧沙場君莫笑, 古來征戰幾人回? 這首詩從標題看,涼州屬西北邊地;從內容看,葡萄酒是當時西域特產,夜光杯是西域所進,琵琶更是西域所產。這些無一不與西北邊塞風情相關。邊塞詩,若以對戰爭的態度為標準。可劃分為歌頌戰爭與暴露戰爭兩類。本詩所寫戰爭的性質和背景已無可考,但從詩人感情的脈搏來體會,這無疑是一首反戰的詩歌。不過它不正面描寫戰爭,卻通過戰前飲酒這件事來表達將士厭戰的悲痛情緒,用筆十分隱蔽曲折。 這一主題就需要猜測了。

3、把握重點,品味意象

唐代詩歌形象,往往是藉助客觀物象,如花、草、山、河等表現主觀感情,所以,我們在學習唐詩時,還應透過這些事物的表象,看到內蘊的情感。如王維的詩句「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為何「煙」會「直」?為何「長河」會「圓」?其實這詩句寫出了邊塞烽煙的堅毅、勁拔之美,同時「圓」字給人以親切而略帶蒼茫的感受,這也是當時被排擠出京城的王維的內心感受。

4、了解作者、歷史背景

許多唐詩的創作與作者的身份及歷史背景有相當關聯。對李白《蜀道難》的寫作背景,一般認為,這首詩很可能是李白於公元742年至744年(天寶元載至天寶三載)身在長安時為送友人王炎入蜀而寫的,目的是規勸王炎不要羈留蜀地,早日回歸長安,避免遭到嫉妒小人不測之手。

5、反覆誦讀,悟出詩情

俗話說「熟讀百遍,其意自見」。讀對於小學唐詩教學來說應該是個關鍵。一首詩,首先要將它讀通,這是基礎。然後在理解詩句大致內容的基礎上讀出感情,這是重點,也時唐詩課堂學習的最後一個環節。

五、個別唐詩詞句有些出入,只要大意不變,不必苛求統一。

比如王之渙的七絕樂府〈出塞〉「黃河直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首句的有的版本為「黃沙直上白雲間」,開頭的兩個字不同,可以通用。題目有的又用成〈涼洲詞〉,因為樂府是一種曲調。可填不同的詞。至今亦然。又如李白的五絕〈靜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第三句開頭兩句,有的為「抬頭」,有的為「舉首」。無關緊要。再如王勃寫的五律〈杜少府之任蜀州〉有的為「蜀川」,這種情況頗多。

我們都知道唐詩是最具代表性的古代詩歌,但我們往往只是記住了那些精美的詩句,只是感嘆唐朝詩人們非凡的才華和創造力,然而我覺得我們學習唐詩的意義應當不僅僅局限於此,更應該去理會詩人們寫這些詩所賦予的精神意義。唐詩不僅僅體現了唐人具有高超的藝術天賦,更體現了在國家強盛的唐朝,唐人奮發向上積極進取的精神境界和超凡的獨立人格魅力,這才是我們現代人更應該去學習並繼續傳承下去的一點!


推薦閱讀:

施蜇存 唐詩百話42 盛唐詩餘話
讀唐詩的基本知識
繹如學詩—013李白《靜夜思》
李商隱的太陽,李商隱的雨
慢慢讀唐詩之帝王怨:唐文宗

TAG:唐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