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始而不能善終的開國宰相
06-04
歷史往往上演著同樣的戲劇。三四千年的中國古代史,三十四個異姓王朝,帝王將相、文臣武將、聖賢奸惡、才子佳人充斥其中,乍一看,令人眼花繚亂,像一個理不清的萬花筒,只能由它變幻,後人不知所以,其實,如果能靜下心來細細品味,還是不難窺見其中的門徑的:在這紛紜複雜的歷史中,雖然你爭我奪,變來更去,但許多地方卻是萬變不離其宗,只是在各個時期略有不同而已。改朝換代可謂古代史上的大事了,如果稍加梳理,就會發現各個朝代的開國方式多有相似之外。特別有意思的是,開國皇帝的文臣武將也多有相似之處。就拿西漢、唐、明三代的文臣來說罷,西漢的劉邦有蕭何、張良;唐朝的李世民有房玄齡、杜如晦;明朝的朱元璋則有李善長和劉基。這三個朝代都是用大規模戰爭的方式取得的政權,又都在中國歷史上發生過巨大的影響,都是十分重要的朝代,因此具有很強的可比性。如果把這些文臣稍加比較,就會看出歷代開國皇帝所需要的人才大致是相同的。蕭何既是西漢的開國功臣,也是漢初名相,他同劉邦既是患難之交,又是貧賤之交。在劉邦當泗水亭長時,蕭何是沛縣的主吏掾,由於蕭何比劉邦的官位高,就時常給劉邦以各種各樣的照顧。後來劉邦押送修長城的夫役去北方,夫役沿路逃走,劉邦不能交差,就索性放了夫役,和願意留下的人一起逃到芒碭山中當了草寇。不久,陳勝、吳廣的起義軍威脅到了沛縣,沛縣縣令怕城破被殺,蕭何就給他出了個主意,說可招回劉邦,讓他聚眾來保衛縣城。縣令先是同意,但等劉邦到來時,他又後悔了,並要加害蕭何。蕭何急忙逃出城外,和劉邦一起攻佔了縣城,殺了縣令,與眾人公推劉邦為沛公。蕭何是劉邦起兵的主要促成者、策劃者,從此,他就一心一意地輔佐劉邦。他的主要功績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制定取得天下的策略;二是保障後勤供應。蕭何每到一處,十分注重收集法令制度等圖書文獻,而不像其他將官一樣急於搶掠財物。在劉邦攻陷洛陽之後,蕭何幫助劉邦制訂了法令制度,完善了劉邦的「約法三章」,安定了漢中一帶。到項羽把劉邦分封為漢中王,蕭何更是勸劉邦要暫忍屈辱,韜光養晦,積聚勢力,在時機成熟以後再同項羽決戰,而不能激於一時的義憤去自尋死路。在蕭何的勸阻下,劉邦終於安心漢中,整頓軍備,為消滅項羽做好了準備。在四年的楚、漢相爭之中,蕭何有兩大貢獻:一是推薦了大將韓信;二是保障了漢軍的後勤供應。劉邦在漢中時,將士思歸,東逃者很多,蕭何不去追別的將領,卻偏偏「月下追韓信」,並勸說劉邦築拜將台,拜他為大將,終於使韓信為劉邦取天下立下了大功。劉邦在東方與項羽激戰,蕭何在漢中安撫百姓,頒布法令,把軍糧源源不斷地運往前線,把軍需工作做得井井有條。可以說,沒有蕭何的後勤保障,劉邦是無法打敗項羽的。劉邦建國後,蕭何為相,他在誅戮頻繁的西漢初年,不僅得保首領,還有所建樹。蕭何採取了三條策略:一是不要封賞;二是協助劉邦、呂后處置軍國大事,不違上意,為了取得劉邦的信賴,甚至送子侄做抵押;三是設法自污,讓劉邦覺得自己無所作為,威望也不高。這樣,蕭何得以壽終正寢,善始善終。劉邦把蕭何稱為「鎮國家,撫百姓,給糧餉,不絕於道」的「人傑」。另一位重要的文臣,則當數張良了,劉邦對他的評價是「運籌於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張良本是韓國貴族,他與力士一起在博浪沙行刺過秦始皇,可以說他自小就立下了反秦的志向。張良曾自己拉了一支幾百人的小隊伍,後歸附劉邦,又隨劉邦一起歸附過項梁,最後,他選擇了劉邦。張良貌雅神秀,有似婦人,但他卻胸有韜略,膽識具備,為劉邦軍事上的勝利作出了傑出的貢獻,也是我國古代著名的軍事家。在鴻門宴上,張良果斷地掩護劉邦脫身,面對項羽對劉邦可能進行的軍事攻擊,張良屢施計策,使項、劉之間的矛盾趨於緩和,保全了劉邦。在楚、漢相爭的前期,劉邦指揮不當,在彭城戰役中慘敗,張良在這關鍵時刻為劉邦提出了正確的方針:充分調動韓信、彭越、英布三股力量,擴大統一戰線。劉邦聽取了張良的建議,使楚、漢相爭的局勢得到了轉變,劉邦漸趨主動。公元前204年,劉邦固守滎陽以待援,形勢危急,酈食其提出分封六國後代以解滎陽之急,張良竭力阻止,指出分封六國必然軍心瓦解,免去了漢軍的一場災難。公元前203年,韓信破齊,想要劉邦封他為假齊王,劉大怒,但張良勸說劉邦封韓信為真齊王,穩住了韓信,也穩住了漢軍的優勢地位。最後,項羽見打不過劉邦,就提出以彭城的鴻溝為界,以東歸楚,以西歸漢,劉邦猶豫不定,還是張良堅決反對妥協,主張乘勝追擊,把項羽一鼓消滅。在建國以後,張良又建議劉邦擴大分封,以免諸將不滿,相聚謀反,並從地理、經濟、政治基礎等方面分析,主張定都長安。其後,張良功成身退,託病在家,致力於古代軍事著作的研究,於公元前186年病逝於長安。張良一生坎坷,而終以三寸不爛之舌為帝王師,所畫謀策,皆關係到戰事成敗或是國事的治亂,可謂千古難得之良臣。尤其能急流勇退,不執著於功名利祿,更屬不易。唐高祖李淵做皇帝雖在其子唐太宗李世民之前,但其開國之功比起李世民來卻是相差甚遠,不僅在南征北戰、文韜武略方面比不上李世民,就是當初起事,也是受李世民等人的促迫。所以,一般說來,人們都把李淵和李世民並列作開國帝王。在唐太宗執政之後,有三位文臣非常有名,一是魏徵,一是房玄齡,一是杜如晦。其中魏徵是在李世民殺掉太子李建成以後從李建成幕府中歸順過來的,房、杜二人則是從始至終跟隨李世民。朱元璋與李世民相比,則是起自布衣,其奮鬥歷程也更為曲折複雜。在他消滅元軍、掃蕩義軍的過程中,武將數徐達、湯和、常遇春立功最多,文臣當數李善長和劉基(劉伯溫)。劉基其人具有濃厚的傳奇色彩,民間傳說他是一位上通天文、下知地理,前知一千年、後知五百年的奇人,事實上,他也的確博聞強記、知識淵博,諸子百家、天文地理無所不學,在輔佐朱元璋取天下的過程中,起到了一個政治家、軍事家的作用,為明朝的建立立下了大功。由於他見事透闢又不願屈身仕途,開國後他急流勇退,過著半隱居的生活,最後總算逃過了朱元璋的殘酷誅戮,落得個壽終正寢。但另一位文臣李善長雖然開國前立功甚多,開國後位居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但因他見事不明,終落得個被皇帝賜死的下場,與蕭何、張良、房玄齡、杜如晦和劉基相比,他是一位只能善始,卻不能善終的開國宰相。李善長,字百室,1314年生。李善長出身於衣食無憂的小地主家庭,早年讀過一些書,雖不能說深通文墨,但卻懂得治亂之道。他為人很有心機,也很能幹,在地方上頗有威望。據記載,他從小就有雄心大志,想干一番事業。朱元璋投奔郭子興後,因作戰有勇有謀,被郭子興提升為身邊侍衛九夫長,後又把義女馬氏嫁給了他,從此,朱元璋聲威日振。朱元璋很重視文人的作用,尤其對於同鄉故人,更為關注。1354年,朱元璋率領自己的部隊進軍滁州,正路過李善長的家鄉,李善長慕名往投,朱元璋很熱情地收留了他。李善長給朱元璋上的第一課是把朱元璋的一位同鄉抬出來做榜樣,要朱元璋成就一番大業。李善長說,漢高祖劉邦家鄉與朱元璋的家鄉相去不遠,那位古代的同鄉起自布衣,與朱元璋的出身極其相似,只因他能看清天下大勢,又豁達大度,能招納天下豪傑賢士,且能忍辱負重,所以最後推翻了暴秦,打敗了項羽,建立了漢朝。他鼓勵朱元璋學習劉邦,代元朝而立。朱元璋此時尚無明確志向,經李善長一講,他的眼前豁然開朗。從此,朱元璋樹立了當皇帝的信念,李善長也因此得到了極大的信任。李善長在朱元璋的幕府里做記室長,可謂百事煩擾,但他總是事必躬親,盡心儘力,忠謹之至。郭子興雖把義女嫁給了朱元璋,但他生性忮刻,易於猜疑,又加上他的兩個兒子從中挑撥,多次險些把朱元璋置於死地。在滁州時,朱元璋因打仗紀律嚴明,不掠財物,沒有東西獻給郭子興,郭子興就懷疑朱元璋私吞財物,不敬長上,對他倍加冷落,把他身邊的人抽調一空。一次,郭子興又要調走李善長,李善長聞訊,忙跑到郭子興面前,表示堅決不離開,除朱元璋外,他誰也不從,並且聲淚俱下,十分情切。朱元璋深受感動,他倆雖結識不久,朱元璋已對他倍加信賴。李善長知道,要想成大事,就必須贏得威信,否則只能成為流寇。所以他十分重視軍隊的紀律,屢次催勸朱元璋整治軍紀。1356年前後,朱元璋的軍隊既攻佔了許多地方,又連續苦戰,所以易發生搶掠現象。在進入太平府時,朱元璋下令凡搶掠者斬首,並派出巡查隊進行監督,殺了一些違犯軍紀的將士,但並未能完全禁止搶掠。在取鎮江時,李善長估計軍隊又要搶掠,就幫朱元璋和徐達演出了一出雙簧戲。朱元璋故意說徐達的部下有搶掠之事,把徐達捆綁起來,號令三軍,準備處斬,經李善長再三說情,朱元璋才放了徐達,命他戴罪立功,攻取鎮江城後必須嚴守軍紀,否則兩罪俱罰。這一出雙簧果然有效,赫赫大名的徐達都不肯放過,朱元璋還肯饒恕無名小卒?於是,大家惕怵自戒,無人敢犯。李善長不僅在文治方面確實「善長」,在武功方面有時也能偶出奇蹟。一次,朱元璋領兵外出,要李善長留守和州城,並囑咐他如果元兵來襲,就堅守勿戰。李善長料知元兵會出騎兵突襲,就於城外要隘之處設下了幾路伏兵,元軍一到,同時殺出,把元兵殺得大敗而歸。朱元璋回來後也讚嘆不已,連連稱讚他能以少勝多、以弱勝強,比那些披甲執戈的武將也不遑多讓。在朱元璋與張士誠、陳友諒以及元軍大戰的時候,李善長一直被留在應天(現南京),替朱元璋經營好這塊根據地。應天府形勢極其險要,依石而建,易守難攻,有虎踞龍盤之稱,讓李善長留守此地,足見朱元璋對其忠誠和才能的極度信任。李善長真也不負所望,把應天府的政治、經濟管理得井井有條,就像當年楚、漢相爭之時蕭何留守漢中一樣,為朱元璋去除後顧之憂。值得一提的是,李善長既接受了其他軍隊的教訓,又接受了朱元璋的忠告,極其注意調和文官和武將的關係。一般說來,文官在內,武將在外,文官謀士雖對戰事的成敗起著決定性的作用,但往往愛犯一個毛病,就是愛說左右將士的壞話,愛猜忌懷疑,弄得將帥離心,前後掣肘,很容易造成前線的失利。對這一點,李善長極為重視,他十分注意發揮將領的主動性,維護他們的團結,即使在治理地方時,他也採取了這種方式,收到了良好的效果。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正式宣布登基,國號大明,李善長主持了整個儀式。至此,李善長由刀筆小吏而成為開國功臣,被封為開國輔運韓國公,同時賜以鐵券,可免死罪兩次。在封賞的誥命上,朱元璋對李善長的功勞作了如下評價:「東征西討,目不暇給;爾獨守國,轉運糧儲,供給器杖,未嘗缺乏;剸繁治劇,和輯軍民,各靡怨謠。昔漢有蕭何,比之於爾,未必過也。」縱觀李善長之從朱元璋,有三件大功:一是他一進軍門即講劉邦的故事,為朱元璋樹立了榜樣;二是他能竭心儘力,治理後方,保障供給;三是他能調和眾人,維繫人心。有此三功,雖少有智計創見,也足可稱道了。但李善長畢竟和蕭何、張良不同,甚至連劉基也遠遠不如,這倒不是說他對明朝開國的貢獻不大,而是說他見識不高,不能免俗,終致殺身之禍。也許是李善長被賜死的緣故吧,《明史·李善長傳》對他多有貶詞,對其性格上的缺點說得較為苛刻,說他外表寬和,內實狹隘,性格執拗,愛記恨人等。這些話雖不能全信,但從李善長開國以後做的一些事也確實可以看出他的許多缺點。開國以後,李善長曾任丞相,勢力很大,其親信中書省都事李彬犯有貪污罪,當時任御史中丞的劉基調查這件事,李善長多次從中說情、阻撓,最後,劉基還是奏准了朱元璋,將李彬殺死。李善長懷恨在心,就陰設計謀,令人誣告劉基,自己還親自彈劾劉基擅權,結果劉基只有回家避禍。參議李飲冰、楊希聖對他有冒犯之處,李善長就羅織罪名割了楊的鼻子和李的胸乳,導致二人一殘一死。這倒還罷了,他培植淮人集團的勢力,將一個知縣出身的胡惟庸一手提拔為丞相,後來胡惟庸擅權不法,貪污受賄,弄得朝野皆怨,引起了一些正直朝臣的反對。由於朱元璋用法殘酷,胡惟庸恐怕被殺,就秘密組織了一場謀反活動,企圖把朱元璋騙出宮來殺掉。謀反敗露後,胡惟庸一黨被株連殺死的有三萬多人。李善長既是胡惟庸的故舊,又是他的推薦者,還與他有親(李善長之弟跟胡惟庸是兒女親家),本當連坐,朱元璋念他是開國勛舊,便免死貶謫,後來還是以星相之變須殺大臣為借口賜死了李善長。李善長死時七十七歲。所有家屬七十餘人,也盡行賜死。李善長以功始而以罪終,這在中國歷史上是極有代表性的,別說朱元璋對開國功臣大加殺戮,就是換一位「仁慈」的開國皇帝,像李善長那樣居功自傲、擅權自專,也必定是多行不義必自斃。自古以來,善始者多,善終者少,或是由於自己的原因,或是由於其他原因,總之,善始善終的人實在是鳳毛麟角。古人說「靡不有初,鮮克有終」,就是這個意思。與房玄齡相比,李善長無論在才能、見識、志向還是在結局方面都差得遠了,但有一點是相同的,那就是都是開國宰相。然而,有其運而無其才,實際上也是惹禍之道。因此,真正有自知之明者往往是量才而取其運!參見《舊唐書》、《新唐書》、《資治通鑒》、《明史》等)(來源:冷成金《讀懂中國智慧》感悟:中國智慧本質上是一種深刻的文化,只有身心滲透了這種文化,才能成為真正的大謀略家、大智慧家。 「以智論史,以史說智」,博採史實,剝開傳統文化內核,詳實解讀生動地向今人闡釋了中國智慧。最深刻的儒家智慧,從征服人心入手,謀聖而不謀智;最圓融的道家智慧,通過「不爭」,以心智王天下;最超脫的佛家智慧,在面對在世與超世、做人與成佛、求佛與求己中選擇追求內在本心。文/單眼老表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人說宰相肚裡能撐船,其實男人肚裡也能撐船!
※唐朝有哪些名聲很好的宰相?
※關於「職官」的那些事兒:宰相,皇帝的「雞肋」?
※八字如何看富貴貧賤、真神、源流、格局、調候?以宰相劉羅鍋為例
TAG:宰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