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百字銘》之第三集 君 子
21信義為準繩 22忠信是根本
23要以義為上 24以誠信為貴
25無信則不立 26君子有三患
27君子之品行 28君子之大節
29君子之正道 30君子坦蕩蕩
21信義為準繩
君子以義相褒,小人以利相欺①。故凡為利動者,「其始相助,後必相惡」②。為義者則不然,始而相與,久而相信,卒而相親③。是以知之,「瘧行則怨積,德布則功興」④。骨肉以仁親,夫婦以義和,朋友以義信⑤。倘皆以信義為準繩,則「可與為始,可與為終,可與尊通,可與卑窮者也」⑥。
注釋:
①引自《新語·道基》。君子:指有知識有修養道德高尚的人。褒:讚美,表揚。句意為,君子依靠道義互相讚美,小人為了私利彼此欺詐。
②源自《呂氏春秋·慎行》:「凡亂人之動也,其始相助,後必相惡。」意為,凡是私利行為,開始時總是互相幫助,後來必定憎惡。
③引自《呂氏春秋·慎行》。相與:互相交往。意為,為了道義行事的人,開始時互相交往,日子長了就互相信賴,最後就互相親愛。
④源自《新語·道基》,「是以知之」四字為筆者所加,中間刪「百姓以德附」五字。意為,從上述可以知道,暴虐肆行就會積累怨恨,道德廣布就能功業興盛。
⑤引自《新語·道基》。意為,父子依靠仁慈而親愛,夫妻憑藉道義而結合,朋友依仗節義而信任。
⑥源自《呂氏春秋·慎行》:「倘以信義為準繩,則」八字為筆者所加。意為,如果人們都以信義為標準,那麼就可以一起開始,可以一起結束,在被尊通達時可以相處,在受到輕賤困厄時也可以相處了。
22忠信是根本
忠者,天下大公之道①、公正無私之意也②。天下事,莫大於忠③。忠者,實之謂也④。下之事上,上之待下⑤,相互交往,皆當以實⑥。故忠者,共辭也,交盡之道也⑦。夫忠,興於身,著於家,成於國,其行一焉⑧。忠者,非忠君一意也,忠於民,忠於親,忠於事,始終不渝,一以貫之,皆謂之忠也⑨。
注釋
①引自《二程集·程氏外書·朱公掞問學拾遺》。
②引自漢朝班固《白虎通·爵》。
③源自《忠經·天地神明章》:「天之所覆,地之所載,人之所履,莫大乎忠。」
④源自清末譚嗣同《仁學·卷下》:「古之所謂忠,以實之謂忠也。」
⑤源自清末譚嗣同《仁學·卷下》:「下之事上當以實,上之待下乃不當以實乎?」
⑥筆者據上意撰。
⑦源自清末譚嗣同《仁學·卷下》:「則忠者共辭也,交盡之道也。」共辭:社會普遍適用的詞,非專指下對上,臣屬對君主而言。交盡之道:社會上人與人之間,包括上下、君臣、父子等等,相互都應該誠實、盡心的倫理概念。
⑧引自《忠經·天地神明章》。全句的意思是說,忠的精神和行動是在個人身上形成的,他表現於家庭倫理中的孝慈,而完成於獻身國家事業。無論是個人、家庭,其忠都應該是一心不二。
⑨源自《孫中山選集·三民主義·民族主義第六講》:「我們到現在說忠於君固然是不可以,說忠於民是可不可呢?忠於事又是可不可呢?我們做一件事,總要始終不渝,做到成功,如果做不成功,就是把性命去犧牲,亦所不惜,這便是忠。」
23要以義為上
夫義者,內節於人,而外節於物;上安於主,而下調於民①。內外上下皆節,乃義之情也②。故君子義以為上③。天下貧,則從事乎富之;人民寡,則從事乎眾之;眾而亂,則從事乎治之④。義者,萬事之始、萬利之本也⑤。以義制事,則知所利⑥。凡義之所在,君子敢不竭力而為之哉⑦!
注 釋
①源自《荀子·強國》:「夫義者,內節於人而外節於萬物者也,上安於主而下調於民者也。」節:節制,適合。此句的意思是說,所謂義,就內部而言,是適合於節制人民的;就外部而言,是適合於節制萬物的;對上層來說,是可以穩定君主的;對下層來說,是可以調和百姓的。
②源自《荀子·強國》:「內外上下節者,義之情也。」義之情:義的實際內容。這句意思是說,人和萬物、君臣上下的關係都處理得十分恰當,這就是義的實際內容。
③引自《論語·陽貨》。義以為上:義是最可貴的。
④引自《墨子·節葬下》。寡:少。
⑤引自《呂氏春秋·無義》,意思是說,義是一切事情的開端,也是一切事情的根本。
⑥引自《荀子·君子》。制事:採掘、判斷政事。意思是說,用義為標準來判斷事物,就知道歷史什麼,以決定該做還是不該做。
⑦筆者據上意撰。意思是說,只要是為了正義,君子能不全力以赴地去追求嗎!
24以誠信為貴
君子誠之為貴①。不信不立,不誠不行②。內不欺己,外不欺人③。惟篤實可以當大事④。進學不誠則學雜,處事不誠則事敗,自謀不誠則欺心而棄己,與人不誠則喪德而增怨⑤。惟誠可以破天下之偽,惟實可以破天下之虛⑥。投機取巧,或能取信於一時,終難立足於世界⑦。
注 釋
①引自《禮記·中庸》。意思是:君子把誠實看作人生最寶貴的東西。
②引自宋朝晁說之《晁氏寄語》。
③弘一大師語。
④引自宋朝楊時《二程釋言·論事篇》。篤實:誠實敦厚。
⑤引自《二程集·論學篇》。
⑥引自蔡鍔《曾胡治兵語錄·序及按語》。
⑦魯迅語。
25無信則不立
君子養心,莫善於誠①。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②。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③。信者,誠也,專一不移也④。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⑤。誠者自誠也,而道自道也⑥。誠者,物之始終⑦,不自欺之謂也⑧。妄誕欺詐為不誠⑨,不誠則無物⑩。誠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聖人也⑾。
注 釋
①引自《荀子·不苟》。
②引自《禮記·中庸》。誠者,天之道也:言天道運行,四季晝夜,無一差減,最為誠實。誠之者,人之道也:指人生活於自然界中,應學自然之理,遵循自然之法則,真誠實在做人。
③引自《論語·顏淵》。意為,自古誰都不免一死,人無食則死,有食也會一死,但是,無信就什麼都不存在了。由此可見,民信是最重要的。
④引自班固《白虎通·性情·論五性六情》。
⑤引自《論語·為政》。做人卻不講信用,怎麼可以呢!
⑥引自《禮記·中庸》。誠者自誠也:誠是自我完成的。道自道也:做人之道要由自己去實行。
⑦引自《禮記·中庸》。意思是,誠本屬天之道,自然之理,因此誠的精神通貫萬物的始終。
⑧源自《朱子語類》卷119:「誠者何?不自欺不妄之謂也。」
⑨引自《朱子語類》卷6。
⑩引自《張載集·語錄中》。意思是,如果失去了誠,也就不成其為物了。
⑾引自《禮記·中庸》。不勉而中:不用勉強而處事就能合理。不思而得:不用思慮而言行就能得當。從容中道:從從容容地就能合乎中庸之道。全句的意思是,不用勉強而處事就能合理,不用思慮而言行就能得當,從從容容地就能合乎中庸之道,能做到這樣,就是聖人了。
26君子有三患
君子有三患:未之聞,患不得聞;既得聞之,患不得學;既得學之,患不得行①。君子有三鑒:鑒乎前,鑒乎人,鑒乎鏡②。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③。君子有三變:望之儼然,即之也溫,聽其言也厲④。
注 釋:
①引自《孔子家語·疏正》。患:憂慮。意為,君子有三種憂慮:沒聽到過的道理,怕聽不到;已經聽到了,又怕學不到;已經學到了,還怕做不到。
②引自《意林·申鑒》。鑒:教訓,警戒。前:歷史。意思是,君子有三面鏡子,那就是歷史、人和鏡子。
③引自《論語·季氏》。血氣未定:身心兩個方面都還沒有成熟定型,還處在成長發育階段,即現在人們所說的青春期。色:指年輕的異性。得:意為對一切有助於自己生命存在的事物的貪慾和希求。整段的意思為,君子有三件事要引為警戒:年輕的時候,血氣還沒有長定,要警戒貪戀女色;到了壯年的時候,血氣正旺盛,要警戒好勇斗強;等到老年的時候,血氣已經衰弱,要警戒貪得無厭。
④引自《論語·子張》。儼然:莊重的樣子。三變:三種需要人們認真細緻地分析思考才能正確理解的特點。厲:磨石,堅硬而冷漠。全句的意思是,有高尚道德的人,給人的感覺有三種變化:遠遠地看起來,使人覺得他是嚴肅可敬的,當靠近它的時候,又感到他是溫和可親的,當聽到他說的話,卻又是嚴厲方正的。
27君子之品行
君子不失足於人,不失色於人,不失口於人①。不受虛譽,不祈妄福,不避死義②。不為小人之匈匈而異其行③,不謂小善不足為而舍之④。不履邪徑,不欺暗室⑤。不以己所能者病人,亦不以己所不能者愧人⑥。不自大其事,亦不自尚其功⑦。是故,「君子內省不疚,無惡於志也⑧」。
注 釋
①引自《禮記·表記》。失足:舉動不謹慎。失色:對人容貌不莊嚴。失口:不該說的話反而說了。
②引自《文中子·禮樂篇》。虛譽:不真實的聲譽。妄福:不正當的享受。死義:為大義而死。
③引自《漢書·東方朔傳》。匈匈:擾攘不安。句意為不會因為小人的喧擾而改變自己的操守。
④引自《淮南子·繆稱訓》。意為,君子不會認為小的好事不值得做而不做。
⑤引自《太上感應篇》。意為,不搞邪門歪道,即使在沒人覺察的地方,也不做壞事。
⑥引自《禮記·表記》。病人:對人不滿,責備別人。愧人:使人慚愧。句意為,君子不會以自己所能幹的去責求他人,也不會以別人所不能幹的去使人感到羞愧。
⑦引自《禮記·表記》。意為,君子不誇大自己所做的事情,有了功績也不覺得多麼了不起。
⑧引自《禮記·中庸》。不疚:不慚愧。疚,病。無惡於志:無愧於心。句意為,君子反省自己的所作所為,沒有什麼慚愧,也就無愧於心。
28君子之大節
廉恥,士君子之大節①、從政之本也②。尚廉,謂甘心淡泊,絕意紛華,不納苞苴,不受賄賂,門無請謁,身遠嫌疑,飲食宴會,稍以非義,皆謝卻之③。惟廉者能約己而愛人,貪者必脧人以肥己④。廉者常樂無求,貪者常憂不足⑤。廉者,雖一生清苦,但卻「以清白遺子孫,不亦厚乎⑥」?
注 釋
①引自宋朝歐陽修《歐陽文忠公集·廉恥說》。士君子:指做官的讀書人。
②源自《晏子春秋·內篇·雜下第六》:「廉者,政之本也」。
③引自徐元瑞《史學指南·吏員三尚》。苞苴:饋贈的禮物。請謁:告求,即無原則地求人關照、幫助。
④引自張廷玉《明史·循吏列傳》。約己:約束自己。脧(juan捐)人:盤剝搜刮他人的財物。肥己:以不正當的手段獲取一己之利。
⑤引自王通《中說·王道》。
⑥源自《梁書·徐勉傳》:「以清白遺子孫,不亦厚乎」。
29君子之正道
君子之道,「貧則見廉,富則見義,生則見愛,死則見哀①」。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②。不以盛衰改節,不以存亡易心③。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④。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也⑤。
注釋
①引自《墨子·修身》。貧窮時表現出廉潔,富足時表現出大義。 對人之生表現出仁愛,對人之死表現出哀痛。
引自《孟子·螣文公下〉。廣居:寬廣的住宅。這裡是指仁。正位:正當的位置。這裡是指禮。大道:光明正大的道路。這裡是指義。得志,與民由之:有機會大力推行的時候,與人民一起遵循仁義之道。不得志,獨行其道:沒人認可,無法大力推行的時候,自己堅持踐行仁義之道。
③源自《資治通鑒·魏紀》:仁者不以盛衰改節,義者不以存亡易心。
④引自《論語·衛靈公》不能為保全自己的生命而損害仁德,而只能以犧牲自己去成全仁德。有,意為只能,應當。
⑤引自《論語·里仁第四》。唯:只有。好:喜愛。惡:厭惡。有仁德的人因無私心,故其好惡並非出自主觀而合乎本然。
30君子坦蕩蕩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①。君子得位則昌,小人得位則橫②。君子揚人之善,小人訐人之惡③。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④。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⑤。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⑥。君子懷刑,小人懷惠⑦。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⑧。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⑨。
注 釋
①引自《論語·為政》。周:合群,團結。比:結夥,勾結。全句意為,君子講團結卻不互相勾結,小人互相勾結,卻不團結。
②引自《意林·太玄經》。意思是:君子得到重用,就更加有作為,而小人得勢之後,就要橫行霸道。
③引自唐朝吳兢《貞觀政要·公平》。訐(jie):利用別人的私事進行攻擊。句意為,君子喜歡讚揚別人的長處,小人樂於攻擊人家的短處。
④引自《論語·子路》。泰:安詳,平和。君子為人安和而不傲慢,小人為人傲慢而不安和。
⑤引自《論語·里仁》。喻:明白,知道。義:天理之所宜;利:人情之所欲。全句意為,君子懂得的是仁義,小人懂得的是財利。
⑥引自《論語·衛靈公》。諸:相當於「之於」。意為,君子嚴格要求自己,小人則嚴格要求別人。
⑦引自《論語·里仁》。君子畏刑而遵守法度,小人貪求實惠而藐視法律。
⑧引自《論語·述而》。坦蕩蕩:寬廣的樣子。長戚戚:多憂慮的樣子。君子心胸平坦寬廣,小人總是憂愁悲傷。
⑨引自《莊子·山木》。醴:甜酒。君子的交情淡薄得像清水一樣,小人的交情甘美得像甜酒一樣。君子交往不用虛言,像水那樣清淡;而小人相交則以虛詞相飾,像醴酒那樣甜蜜。
推薦閱讀:
※漫步人生路【合筆】
※愛偷東西怎麼辦?
※這世界牛人太多,平凡的人存在的意義是什麼?
※會好幾門外語,有錢,工作自由能到處去是一種怎樣的感覺?
※人生,是一條路
TAG: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