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明為什麼沒有成為南宋?看看他們這種想法就知道了!

1644年,大明的崇禎皇帝在煤山自縊殉國之後,明朝殘餘勢力很快在南京擁立福王朱由崧為帝,改元弘光,是為南明第一朝。

崇禎皇帝

弘光朝廷所面臨的是一個強敵環伺的局面,北方有李自成的大順,還有拖著大辮子的滿洲鐵騎,西邊還有一個嗜殺成性的張獻忠。

面對這些強大的力量,弘光朝廷應該怎麼辦呢?幾乎所有的南都大佬,無論是所謂的「東林君子」,還是所謂的「閹黨」餘孽,也包括弘光帝本人,都想到了一個主意——「借虜平寇」。

這個所謂的「借虜平寇」戰略,也不是弘光朝廷的創造,在明季內憂外患之時,就有人提出過這種主張。崇禎年間,兵部尚書楊嗣昌就有過類似的建議,深知朝廷兵力、財力不足以支持兩線作戰,曾經提出了「攘外必先安內」的建議,具體內容是同清方達成和議,每年輸送白銀、緞帛等物,清方以少量人蔘、貂皮之類回報,實行互市;然後集中兵力掃除「流寇」。這在當時是迫不得已的辦法,但並沒有藉助清方兵力對付農民軍的意思。

楊嗣昌

隨著整個局勢的惡化,一些幕僚人士開始從總結歷史經驗出發,考慮借用關外滿洲人的兵力共同鎮壓所謂的「流寇」。

一個曾經在大學士孫承宗幕府任職的,叫茅元儀的人,他寫了一本小書《平巢事迹考》。還有一個人,他是南京兵部尚書史可法的幕僚,叫姚康,他寫了一本小冊子《太白劍》。這兩本小書都是以唐朝末年平定黃巢起義作為借鑒,替當朝大佬出謀劃策。

他們以唐朝平定黃巢起義為參照先例,用意是借歷史經驗說明唐朝平定像黃巢起義這樣大規模的農民反抗,光靠有郭子儀、李光弼這樣的大將不夠,還需要借用李克用的沙陀兵,招降像朱溫這類義軍叛徒,才有中興之望。

不知道茅、姚二人是不是真的對唐末歷史有深刻理解,唐朝引沙陀人鎮壓黃巢起義,確實有過一些作用,但是沙陀人在內地也形成了巨大的威脅,所謂五代,不就是幾個沙陀軍頭在殘殺百姓嗎?

弘光朝廷建立的時候,正值吳三桂降清,聯兵擊敗大順軍,佔領北京。多爾袞在進入北京後也做了很多,諸如給崇禎皇帝發喪等收買人心的事情,這就讓很多善良的漢人產生了美好的幻覺,認為這些拖著大辮子的東北人是來幫助大明復仇的國際縱隊。

由於情報不明,弘光君臣對吳三桂同清朝的關係並不清楚,以為是吳三桂借清兵擊敗了「闖賊」,收復神京,一個個興高采烈,稱之為「功在社稷」的 「義舉」。

大辮子們在吳三桂的導引下,是崇禎十七年(1644年)五月二日進入的北京城。消息傳到南京,讓南都諸公著實興奮了一把,他們認為吳三桂真是個會請外援的能人。

吳三桂

五月二十七日,大學士馬士英給弘光帝上了《陳恢復大計》的奏疏,建議朝廷給予宗社功臣吳三桂以豐厚的獎賞和顯赫的爵位作為酬報,鼓勵他繼續請外援。

次日,弘光朝廷即決定「封關門總兵平西伯吳三桂為薊國公,給誥券、祿米,發銀五萬兩、漕米十萬石,差官齎送」。

馬士英

「奸人」馬士英是這樣想的,那麼「君子」史可法又什麼怎麼想的呢?六月初,史可法上疏弘光帝,提出對於吳三桂及清人的建議,這偏奏疏中有這樣一段文字:

近遼鎮吳三桂殺賊十餘萬,追至晉界而還。或雲假虜以破賊,或雲借虜以成功,音信杳然,未審孰是?然以理籌度,此時畿輔之間必為虜有。但虜既能殺賊,即是為我復仇。予以義名,因其順勢,先國讎之大,而特宥前辜;借兵力之強,而盡殲醜類,亦今日不得不然之著數也。

自稱「草莽孤臣」的「超級君子」 劉宗周六月間也上疏建議「亟馳一介,間道北進,或檄燕中父老,或起塞上夷王,……苟仿包胥之義,雖逆賊未始無良心」。

劉宗周自己想當申包胥,去北京哭求清軍援助也把清軍當成了救命稻草!

史可法

總之,吳三桂的引狼入室,在弘光朝廷決策大臣中無不認為是一大快事,都主張應該儘早同吳三桂取得聯繫,借清軍之力共滅「流寇」。「奸人」與「君子」在這個問題上是一致的,他們都主張封賞吳三桂,主張借清兵破賊。

帝國大佬們都昏聵至此,大明焉能不亡啊!


推薦閱讀:

朋友和你想法不一樣?我覺得這挺好
高飛的每日一想計劃
我來談談暴力
原來這才是剩女真實的想法!
男人一腦子的真實想法,女人必知!

TAG:南明 | 南宋 | 想法 | 沒有 | 知道 | 看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