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推手注意

推手注意--高壯飛

所謂「推手」二字是太極拳中的術語,有說搭手的,也有說靠手或揉手的,名稱不一。各派拳術家也都有此鍛煉,以練習進身用招的方法。太極拳術以懂勁為拳中要訣,懂勁初步是使皮膚富於感覺力,此感覺力的鍛煉方法,在兩人的肘、腕、掌、指互相搭著循環推動,以皮膚與皮膚壓迫溫涼的感覺,察知對方用力大小、輕重、虛實及經過方位。練習日久,神經系統的感覺就特別靈敏,並能粘走互助,對方稍微一動,自己就會知道對方發勁的目的和可能的變化,這樣才能算是懂勁。懂勁後愈練愈精。由此可見,推手是磨練感覺,以為應用,即在感覺之靈敏與否而分。感覺之用,猶如「間諜」,所謂知己知彼、百戰百勝,感覺即是知己知彼的工具。所以說推手的原理並不十分複雜,盤架子主要是從練姿勢中鍛煉身體的平衡,就是不論怎樣運動,也要始終保持身體重心的穩定。推手則是在對方的推動逼迫下,仍要不失掉自己的重心,相反,還要設法弓\動對方失掉重心,這就比盤架子難了一步。在兩人推手時,要時時刻刻注意自己的重心平衡穩定,同時要想方設法破壞對方的重心,使之失去平衡。所以過去說: 「盤架子以求懂自己之勁;推手以懂他人之勁。」這話的意思是說,盤架子和推手本屬一體,欲要真知必須通過實踐,才能達到知己知彼、百戰百勝之目的。在實踐當中,無論練習推手或盤架子都一樣,必須要守規矩,力求姿勢、手法正確。推手時兩腿的重心要分明,弓步要弓得夠度,坐步要坐得紮實。身法和盤架子一樣,力求中正安舒不偏不倚;手法要認真鍛煉,必須把掤、捋、擠、按、采、捌、肘、靠等每一手法練到正確。因此,對初學推手的人,只要求打輪(兩人合作,即甲棚乙捋,甲擠乙按地按照掤捋擠按四字循環無端地推動)。過去推一次手,需要打幾百個輪或幾千個輪,甚至打上幾萬個輪(由甲捋手開始計算,再至捋手時算一輪) 待練習熟練之後,才可以問勁。推手時,視線的變動大體和練拳一樣隨手轉移,要這樣按規矩把動作姿勢練得正確,沒有偏差,養成習慣。有了好的基礎,再進入高級階段就容易了。練習推手時應注意哪些問題  (一)循序漸進,不要急於求成。功夫是由積累而成的,推手有定步推手、活步推手、大捋、插肋、摺疊和老牛勁及爛採花(采浪花)等之分,其中定步推手是推手的基本功夫。所以學推手應先從定步推手學起,所謂定步就是不動步,主要是後面的腳不允許移動,移動就算輸招。因此,在練習推手時,只要求放長身手互相推逼,在被逼時只許擴大「坐身」的勢子(即前腳虛步、後腳屈膝略蹲)以容納對方的推逼,然後順勢化開,不許用勁撥開。被逼得實在化不開時,才許有順勢退步。如果退半步夠了,只退半步,不許多退。在進退過程中始終不脫離與對方的接觸點。照這樣練久了,沾粘勁也就練出來了。有了相當功夫以後,再練摺疊法(加大腰腿的活動範圍)、大捋等,進一步增大腰腿功夫。  (二)不要過早地問勁。俗話說「熟能生巧」,推手更是如此。待真正懂勁之後,就自然會利用技巧去以小勝大、以弱勝強、以柔克剛,做到所謂「四兩撥千斤」了。拳譜所謂「四兩撥千斤」之句,是指推手中能夠得到最高效率的打法。而這種打法的練習方法首先是要做到「不丟不頂」,不丟的意思是不丟掉或者不離開地緊緊跟住對方。但是,在實際上要做到不是那麼簡單的。這裡的「不丟」是用感覺去粘住對方的手臂,自己的手臂一面跟隨,一面微微送勁,驅使對方陷入不利或者不穩的形勢。這時,如覺對方沒有反抗之力(即覺重里現輕)便可隨時將其發出;如覺對方的接觸點感到沉重發不動時,應及時將接觸點微微一松,使對方感到一空,隨即發之,可將其發出更遠。這是利用「不頂」之法,先把對方拿起來,然後再用「不丟」之法將對方發出去。「不頂」二字,從字面上很好理解,只要手上毫不用力,任憑對方擺布就成功了。但是,推手時並不完全是這樣,因為任憑對方擺布是使自己處於被動地位,而「不頂」則是以主動精神去適應任何動作。在推手時,能夠接受對方的擺布是需要的,但同時還須用感覺來偵察、了解對方的動作的虛實變化,然後以自己的動作去適應它。   (三)忌犯「雙重」之病。如遇到對方用力打來,立即還手抵抗,那麼就違反了太極拳中最重要的也是最忌犯的「雙重」之病(雙重之病的具體講解在後面)。像這種見招打招、見式打式的攻防手法是屬於先天自然之能,這是一種本能,而太極拳是不採用這種手法的。太極拳推手所採取的手段是以「先化後打」,而且在打擊之前要造成「我順人背」的形勢,然後趁機追擊,用力不多即可取勝。這就是按照拳譜中所說的, 「人剛我柔謂之走」。其意思是說,無論對方發出來的力或大或小,自己都把它比喻為「剛」來看待,不和它作對抗,總以柔化為主,因而謂之「走」,即三十六招走為上策。所謂「我順人背謂之粘」的意思是說:在自己想發招之前,首先要求「順」順是得機得勢;其次是解除「背」,背是背著勁,不得機不得勢。而要使身體由難受變為舒服的話,就必須按照拳譜中所說「身有不得機不得勢處,必須於腰腿求之」的話去做。否則,便是捨近求遠。這就是說,在推手時,當腰部感到難受不舒服,即背著勁時, 「動一動腿」就解決問題了;如感到耐上背著勁,彆扭、吃力、不舒服時, 「動一動腰」也就解決問題了。若按這個要領去做,便會使難受變為舒服,也就是由「背」轉「順』』了。同時應該注意,當本身感到得機得勢,身上特別舒適時,不用問,對方正處於不得勢,身上感到難受、彆扭、不舒服時,即背著勁。「我順人背謂之粘」就是說,我順人即背,當我順的時候,也就是發招的時候。切記,發招時要刻不容緩,一緩機失,即前功盡棄。所以說,「機不可失,時不再來」。因此,我們鍛煉的不是在本能上加工,使它快而有力,而是在本能上加以抑制,即用意不用力,使它用得更為適當,更為有效。  所謂「不丟不頂」這兩種法則,在推手訓練進攻或防守中占重要地位,可使進退關係密切,做到不即不離,甚至達到連綿不斷形成一體。練習方法是兩人輪換做進攻或防守動作。比如對方只進一寸,我就給他一寸,進一尺,我就給他一尺(切記給時要走弧線),決不少給,也不多給。少給犯頂」的毛病,多給犯「丟」的毛病,應掌握得恰到好處。然而,練習「不頂」時必須同時動腰坐身,不能只靠手上應付,手法與身法要配合協調一致,否則,手回身不回,反要給對方以舍手攻身的機會。推手主要靠腰腿的功夫。鍛煉腰腿除了注意基本功的練習(如弓、馬、仆、虛、歇、坐等步法和身法的扭轉變換)之外,還應注意兩點:第一,先求開展;第二,後求緊湊。過去推手有閉住門戶和敞開門戶之說,認為防人進攻時應緊守門戶,但我認為也不完全如此。如果腰腿有功夫的話,就可以敞開門戶,誘敵深入。  如果只是在縮小門戶上用功夫,而沒有開放門戶的素養,應用中,遇到門戶被人打開的情況,便要驚惶失措。所以練功夫要先求開展,後求緊湊。這和學習書法是一個道理,欲要寫好小楷應先從大楷人手,等大楷寫得有相當功夫了,再寫小楷也就成功了。好的墨筆字,雖然是蠅頭小楷,但從它的全貌看來,則和大楷一樣,舒展大方,帶勁有神。小楷能有如此傳神之程度,是由於在大楷上曾用過相當的功夫。所以,不論寫字也好,練拳也好,推手也好,都要按照規矩循序漸進,先求開展,後求緊湊地去做。練慣了緊湊再求開展是比較困難的。太極拳的推手功夫,要求先練開展的目的是為了能夠做到「上下相隨人難進」和擴大「粘連黏隨不丟頂」 的高深的訓練手段,這種訓練方法,可以使得感覺更靈敏,聽覺更清楚,問勁答之更准,虛實更分明。所謂感覺:身有所感,心有所覺,有感必有覺,一切動靜皆為感,感則有應,所應復為感,所感復為應,互生不已。推手初步專在磨練感覺,感覺靈敏則變化精微,所以無有窮盡。  所謂聽勁,聽之謂權,即權其輕重的意思,在推手為偵察敵情。聽之於心,凝之於耳,行之於氣,運之於手。所以說以心行意,以意導氣,以氣運身,聽而後發。聽勁要準確靈敏,隨其伸就其曲,乃能進退自如,都是以聽勁為依據的。  所謂問答,我有所問,彼有所答,一問一答則生動靜,既存動靜又分虛實。在推手時,以意探之,以勁問之,俟其答覆,再聽其虛實。若問而不答則可進而擊之。若有所問,則須聽其動靜之緩急及進退之方向,始能辨別出對方真正的虛實變化,須通過問答而得之。  所謂虛實,猶如將帥交鋒之用兵。兵不厭詐,以計勝之。 「計」就是指虛實變化多端的意思。拳術開始,姿勢動作、用意運勁各有虛實,知虛實而善利用。雖虛為實、雖實猶虛,以實擊虛,擊虛避實,指上打下,聲東擊西。或先重而後輕,或先輕而後重,隱現無常,沉浮不定,使敵不知我的虛實,而我卻處處打敵之虛實。彼實則避之、彼虛則擊之,隨機應變。聽其勁"觀其動,得其機,攻其勢。須知,虛實宜分清楚,一處自有一處的虛實,處處總此一虛實。了解道理之後,再默識揣摩,才能漸至從心所欲。  另外還應該知道「量敵」之法。以己之長當人之短,謂之得計,以己之短當人之長,謂之失計,取勝之法在得失之間。所以說「量敵」是最關鍵的問題。   太極拳之所謂問答即問其動靜,目的是聽其動之方向與重心。即偵察敵情之意。所謂量敵,即在彼我尚未進行攻擊之前,應以靜待動,毫無成見。彼不動我不動、彼微動我先動,這主要在於彼我相交,一動之間,即知其虛實而應付之。但是,不要犯雙重之病。  所謂雙重,就是虛實不分的意思。雙重有單方與雙方之分,有兩手與兩腳之分。太極拳經云: 「偏沉則隨,雙重則滯。」又云: 「每見數年純功不能運化者,率皆自為人制,雙重之病未悟耳。」所以說,雙重之病是很難自悟自覺的,除非懂得了虛實變化的道理之後,才能避免雙重之病。反之,則被人所制。雙重之病,在太極拳中最忌犯,假如對這點沒有充分的認識和了解,決不會練到高深的程度。許多人練了很長時間沒有進步或不能運化,都是由於犯了雙重之病的緣故。  兩腳不分虛實,同時用力著地,使身體的重量分支於兩腳上時,即叫做雙重。反之,兩腳同樣用力,但全身的重量卻完全集中於一腳之上,而另一腳的用力和軀幹的用力相平衡,適合於力學上的支點的定則便不是雙重,這是一般對於雙重的解釋。不過,一般學者對於非雙重的姿勢,大致都很糊塗。每每以為虛腳無需用力,殊不知特別是虛腳用力,能合於力學上作用力點和反作用力點相平衡,身體的重心才能達到穩定。不過虛腳的力量要用在空處,不可使它著地(指的是趁勁)。假如虛腳用力地擱置地上,則身體必成散亂之象,重心也必致偏倚。王宗岳的《太極拳論》中所謂「偏沉則隨」,即指雙腳無力而言,雙重同屬毛病。所以說, 「虛非全然無力,實非全然站煞」,內中要貫注精神,即上提之意。學者對於這一點如不能認識清楚,則雖已犯雙重之病,卻又犯了偏沉之病,顧此失彼,難改缺點。  根據此理,雙重之病好像不難理解,怎麼花費多年工夫尚未能領悟呢?原來以上是簡單的說法。其實雙重是一種現象,並不是固定的形態。主要是要使全身任何部分在任何時間不發生獃滯的現象,也就是要保持高度的靈活性。尤其在推手時,之所以會被人打擊,其原因都是由於犯了雙重之病。否則,決不會被人擊打著。所謂不犯雙重之病,也就是使身體任何一部分都能很迅速地、連續不斷地、有虛實地變換。假使實的部位在某一時間要發生動搖的時候,要用意識立刻使它變虛,反之也是一樣。總之,不使它有固定形態的時候。拳論所謂「左重則左虛、右重則右杳」,也就是指這種變化,即虛實變換不息的意思。至於不要犯雙重之病,可以由大到小去練。當練到精微時,即每寸的地方都能夠不犯雙重之病,甚至於一指之微,或像一根頭髮絲之細也不要犯雙重之弊病。不過,這樣精密的練法,初學者是一時無從領悟的。不要操之過急,起初還是應該在形式上去捉摸體會,由淺入深地練習,這樣自有成功的一天。初學太極拳或推手時,轉圈的幅度要大,練習日久後,轉圈要逐漸縮小。圓形動作是達到和諧與連貫的必要前提,練到成熟後,逐漸達到「得心應手,心身相應」的境界,就能夠一動無有不動,一圈無有不圈(外形有手圈、肘圈、肩圈、胸圈、胯圈、膝圈、足圈;體內有內臟做輕微的旋轉、按摩,暢通經絡、循環系統,內外、上下、左右自然柔和地同時協調動作)。可以說,太極拳練起來「全身都是圈」「全身處處是太極」「精已極,極小亦圈」。這是由大圈練至小圈練至無圈;由開展漸至緊湊,由有形歸於無跡的最高級的技術成就。由極小的圈練到外形上看不出有圈,是指有圈的意思而沒有圈的形式,這樣的境界是只有功夫極深時才能做到。功夫越深者,身體各部位的轉圈便越小、越細緻、越正確協調,達到所謂「緊小脫化」的境界。  轉圈不論大圈、小圈、無圈(看不出有圈的形式),都由內勁作主導。內勁是通過長期鍛煉,用意識貫注而逐漸形成的「似松非松,不剛不柔、亦剛亦柔、似剛非剛、似柔非柔、剛柔相濟」的極為沉重而又極為虛靈的一種內勁。功夫下得越深、內勁的質量也就越高。  內勁發源於腹部(丹田)。丹田勁如以十分計算,用意將達六分,往上行分達兩肩,纏繞運轉至膊、肘、腕、掌,透達於兩手指尖,先小指,依次至無名指、中指、食指、拇指。將四分勁往下運行,經胯分達兩腿,纏繞運轉至膝、足透達於兩足趾,先小趾依次至拇指。這是隨著動作的開展、引伸、呼氣而運轉纏繞到四肢 (兩手指尖兩足尖)的,是由內而外的順旋,叫做進旋勁。等到內勁貫到九分、神氣貫到十分,姿勢似停止的時候,開展的動作轉化為合聚,引伸的動作轉化為回縮,呼氣將盡轉化為緩緩吸氣,這時內勁之上下運行到四梢後,復由原路線纏繞返回至腹部(歸原)。這是由外而內的逆旋,叫做退旋勁。這種運勁的方式方法,叫做「飛身法」。太極拳所以在練習時必須緩慢,不能快速的原因,就在於追求「行氣如九曲珠無微不至,運勁如百鍊鋼無堅不摧」的鍛煉方法。開頭用快速練法,必然處處走人油滑,做不到處處恰到是處。只有練慢的功夫到一定程度後才能開始由慢到快,快後復慢既能慢到十分,又能快到十分。如此反覆鍛煉,便能極虛極靈,又能極輕極重,快慢隨心所欲。這種內勁的質量是無限的,內勁越是充沛沉重,越能顯出輕靈的作用,加強了忽隱忽現的效果。在練習太極拳和推手時必須注意「不要使用無謂的力」。「不要用力」,每個初學太極拳的人常會聽到這樣的告誡。的確,太極拳真是柔軟溫和的拳術,即使沒有親自去試驗,就是旁觀者看來也會覺得好像是一點兒沒有使勁。但是肢體的動作是絕對不要用力么?不用力是否將會失去拳術的功用?稍加思索一定會發生這樣的疑問。實際上我們知道,除了睡眠的時候,一切行動是不能不用力來維持的。就以平常的步行來說,假使兩腿不用力交互運動,身體便不能前進,這是極明顯的事實。何況拳術是全身運動的一種,施演時怎麼能不用力呢?並且退一步說,即使能夠做到不用力的程度,則肌體和肌肉勢必停止運動而鬆弛、靜止,這樣還能發揮拳術的功用嗎?所以「不要用力」這句話是有語病的,應該說「不用無謂的力」(即用不著的力量不要用它的意思)。而太極拳形式之所以柔軟溫和,只不過是動作緩慢所致,並不是不使力。一般對於「不要用力」的作用的解釋是這樣的,常把本身具有的力叫「拙力」。拙力也叫浮力,並不是真力(內勁)。拙力沒有什麼效用,非真力不能顯示太極拳的功能。拙力的存在會妨礙真力的產生,所以必須把拙力化盡,真力才會產生。而「不要用力」便是化去拙力的有效方法。這種說法比較抽象。其實所謂拙力與真力,不過是由於「無謂的用力」而構成體力的散亂,以及「不使無謂的力」以後,能使體力集中的兩種不同的現象。所謂不要用力的作用,也就是用不著的力量不要使用,而自然會使體力集中於一點,起到效應最大的作用。  何謂:無謂的用力?無謂的用力的弊害是構成體力的分散,從而減低了動作的效果。假如我們把體力完全應用在兩腿,則有每小時步行20里能力,但假如有 「無謂的用力」的部分時,便不能有這樣的成績了。一般人對它並不留意,因此,在平常的行動中, 「無謂的用力」的弊害似乎不甚顯著。但在拳術上便很顯著了:  第一,增加體力的消耗量,使身體容易疲勞,不能維持長久運動;  第二,因為體力的分散,使需要用力的部位用不出很多的力,致使功能減低。所以避免「無謂的用力」是必要的。  克服「無謂的用力」的方法並不難,即在運動的時候,應該注意認清每一動作所必須用力的部分和不需要用力的部分的分界,然後,注意後者如察覺有用力的現象時,立刻以意識使它鬆弛,這樣注意時間長了,便不會有「無謂的用力」的現象,體力即漸漸集中。但由於一般人平時對此並不注意,「無謂的用力」已成習慣,明明只用一雙手用力的動作,常會呈全身用力的現象。因此,初學的人對於應有的用力和「無謂的用力」是很不容易辨認的。要做到「不使無謂的力」,必須在開始運動之前,作一度全身鬆弛的狀態,除去軀幹稍許有一點支撐的力量外,其餘肢體都不許用力,以便明了不用力的現象。太極拳的開頭有個「預備勢」,它的作用是這樣的:在做了「預備勢」之後,再慢慢地運動全身,盡量鬆弛,這樣便會使該用力的地方自然就會有力產生,而不該用力的地方,由於全身鬆弛的緣故,「無謂的用力」的消耗也就減少了。經過細心的體會,用力與「無謂的用力」的分界就應該清楚了。  要注意「捨己從人」的要則。太極拳所用對敵的方法是「以靜制動,以逸待勞」。這就是說自己不作主張、處處總是聽從於對方,以對方的意見為意見。初期我們可以這樣做,但不能始終這樣做。應本著拳論中所說「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雖變化萬端而理為一貫」的道理去做。這就是說,他有千變萬化,我有一定之規,以此作為應敵的法則。無論你用什/z,辦法來引誘我,我總是有一個固定的目標,不會被你牽動,但應注意觀察對方向何方來去,即隨其方向以「不丟不頂」 的方法應付,使他落空或跌出。相反,如自作主張,不知隨對方動作而動作,加以抵抗,這就是不能捨己從人,而是捨近求遠了,也是犯了「雙重之病」,很容易導致失敗,所以,在練習推手時,這一點應多加註意。

推薦閱讀:

2014馬年本命年卧室風水布局需要注意什麼
別拿卧室風水不當回事,這幾點必須要注意了!
02.跟女孩交往注意自己態度
野外台釣時應注意的五大要素
入境美國注意事項!相互轉告親朋好友,千萬不要被遣送!

TAG:注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