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大乘百法明門論 第九講 下篇

  師父開示《大乘百法明門論》筆記要點(第九講 下)

  (6月5日)

  丙二、主動造作培養內心力量

  【本具力量】我們如何來認識自己的煩惱呢?

  我們內心本具這種力量。

  【發心為要】問題是我們是否要發揮這種力量?這很重要!

  你想要發揮他就有,你不發揮他就沒有。

  【喻】如同人吃飯、睡覺、喝水,你不吃、不喝,別人沒有辦法替你,外在無法強迫你。

  外在只能提醒你:你(若不吃、不喝),身體會有問題;你如果不注意食品的衛生安全,人會中毒。

  如果你不喝的話,可能你就死了;你要喝,必須自己喝,別人替代不了。

  別人最多給你掛掛葡萄糖而已,不能起根本的作用。他可能勸導勸導你,給你幫一定的忙,但他不能替你喝水,必須要自己喝。

  【引申】我們要斷煩惱和認識我們內心的問題(也是)一樣。

  【師父策勵】學佛法、長智慧,就跟人吃飯喝水一樣簡單,只是你要不要的問題!

  【綜述】學佛法,就是要培養這種堪忍、力量,我們才有辦法承載一切。

  【不可共存】有粗重就沒有輕安,有輕安就沒有粗重。

  學佛法,得到了輕安,學了才有興趣,如果得不到輕安,那肯定煩惱重重。

  乙五、修行過程中常見誤區

  丙一、偏離方向,反增我執

  【詮釋內心】所有的法相名詞、佛法義理都是要詮釋內心世界,是內心世界境界的詮釋,而不是外在世界的詮釋,不是專門要來構建這樣一套理論。

  【佛陀本懷】釋迦牟尼佛剛開始並不是為了建立一個宗教,而是因為眾生的種種疾苦和問題而說法,不是要故意講這麼大一套理論出來,是經過一次又一次講經,最後記錄下來才成為了經典。

  【後人之誤】但是後人迷惑於名相上面的學習,和佛法的本意越走越遠。

  【佛法根本】釋迦牟尼佛悟到了什麼呢?

  痛苦、痛苦的原因、解決痛苦的辦法、痛苦解決後快樂的狀態,即苦、集、滅、道。

  四諦、十二因緣、六度、成佛,歸根究底是苦樂的問題。

  苦、樂,有究竟的、不究竟的。

  地獄:極苦;成佛:極樂,究竟快樂。

  一般道的眾生有苦也有樂,苦多樂少。

  【如天成魔】我們如果沒有從這些根本上去認識佛法的本意,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所有的學習、熏習,無形中,不知不覺都會增長自己的邪見、自我意識。

  【錯誤心態】「我要學什麼東西」,「我要怎麼樣」,就是自我意識。

  【我執為障】自我,用現在的語言來說,就是自私,有我就有執。其實自我比自私還要厲害。

  自私,只是貪點小便宜;自我,執著很強,徹底把自己障礙住。

  世間人有時為了貪點小便宜,還對別人很好,但自我的話就不得了,別人改變不了,對我們修道有更大的障礙。

  【如理認識】我們只有認識到:煩惱是我們的情緒,是因緣和合而有,這樣,無論我們被人家批評、責怪或抱怨,才不會引發諸多煩惱、很多痛苦。

  【解決之道】面對這些煩惱、痛苦和情緒,我們要去覺悟,只有覺悟,才是有辦法解決。

  而不是說我們自己做錯了,別人不能說我們。

  【錯誤心相】「我們自己做錯了,那也沒什麼辦法,你也不要管我,跟你也沒什麼關係。」

  【師父破斥】這都不對,都不是覺悟的表現,也不是學佛人應有的基本心態。說明學佛還沒有入門,所以覺悟不了,覺察不了。

  丙二、先入為主,心懷偏見

  【宗】我們對外在人事物的了解和觀察,事先不能設定前提,一旦設定了種種前提條件,我們的認識就會發生偏差和錯誤。

  【因】人的心態都是念念在變化的,但我們很容易把一個人過去的現行、昨天的現行當成今天的現行。過去不好,就認為今天也不好;過去好,就認為今天也好。(總之)無法很準確認識到對方現行的狀態。

  【喻一】五年前,我是個英雄,就會一直認為自己是個英雄,但現在你已經不是英雄了。

  【喻二】十年前,我拿到過金牌,今天可能連參加比賽的資格都沒有。

  【喻三】小學時可能最後一名,過了十年可能全班第一。我們不能講十年前你不如我,你今天也不如我,這是不對的。

  【常見誤區】我們很容易在日常生活當中帶著這樣一種觀念去認識人事物,認為這個人很好,腦筋裡邊這個種子就起好的作用;認為這個人不好,腦筋裡邊不好的種子在起作用,就說這個人對我不好。

  人就是這樣很奇怪的,對人對己都看不清楚。

  乙六、攝彼等義:修行從心開始

  【喻】人的思想、頭腦,就猶如一部電腦一樣。

  電腦要顯示,裡面要裝有軟體,要有驅動、有位置,如何固定、如何界定文件標識,等等,有一定的格式和次第。因為有這些步驟、格式、次第,所以能夠變化出種種圖案。

  但是最主要的,還是在於人去選擇什麼畫面,它就會出現什麼畫面。

  【法由心生】我們人也是一樣,看到的是什麼,想到的是什麼,心裡就出現什麼畫面,就猶如電腦的熒幕一樣。

  【心的決擇】善惡好壞的狀態,我們的心裡全有,要讓它出現清凈的還是染污的,純粹在我們自己。

  要讓它出現好的,(就好像)我們要去取一段什麼文件,我們要進入什麼文檔,我們要點擊什麼;要找不好的,或者其他的,那我們要上什麼網站,要怎麼檢索……(與電腦操作是)一樣的道理。

  【作意而起】這些都是作意,你不作意,它是起不來的。

  【喻】你要去買電腦或手錶,就去搜索相應的地方。

  【結攝】人心也是一樣,所有的一切都是我們起心動念(而生),跟電腦一模一樣。

  甲三、如理用法凈煩惱,融入團體大乘行

  乙一、歡喜付出,實現生命真意義

  【錯誤心態】我們常常認為:「在團體中,我這麼用功,付出這麼多,大家還不理解我。」就變得很抱怨,好像大家不知道我。

  【深入辨析】什麼叫付出很多呢?

  一天24個小時,一年12個月,365天,你付出的是時間。

  時間不付出,也流走了,你儲存不了。

  你用,它也過去;你不用,它也過去。

  【把握關鍵】問題是,你付出的時間是不是有意義?

  有意義,你做了就很值得;你沒有付出,時間白過,你就白活。

  【師父策勵】要造業、做事、用功,才沒有白活!

  乙二、用法觀照,破除煩惱得輕安

  【宗】我們常常有人我對立,內心中積下種種情緒、埋怨,無法排除,然後不斷熏習、堅固,所以非常需要用佛法來觀察、觀照。

  【因】只有靠佛法來觀察、觀照,才能消除(這些煩惱、情緒)。

  【師父強調】如果不觀照,聽一百次也沒用!不去用,就不是真正意義上的佛法!

  【師父策勵】我們聽法,一定要去領納。

  【如實認知】每個人的煩惱障、所知障都是非常嚴重的,這些障礙(讓我們的身心粗重),如電腦(有問題)一樣,啟動不了。

  【修行必需】怎樣讓我們身心越來越輕安,這就是我們學佛法、用功的人要面對的問題。

  【觀察自身】如果我們得不到輕安,天天煩煩惱惱、身心粗重、情緒很大,就需要好好去分析、去懺悔。

  乙三、以慧抉擇,斷除懷疑殷重行

  【錯誤現行】有時我們認為,在團體中,在佛門裡,事情很簡單,都能做,也不算什麼。

  出坡也好,做什麼事也好,都非常容易,只要去做,都不怎麼難。

  慢慢慢慢,我們的心對做這些事都非常輕浮,認為我會做,但可以做,也可以不做;做了對學佛修道也沒有什麼意義,不做也不見得有什麼壞處。

  【邪見過患】慢慢慢慢我們自己總是處在一種矛盾當中,二元對立,我們把兩邊的話都說了:「做了也不一定有什麼好處,不做也沒什麼壞處。」這樣推論出一個結果:怎麼樣做都可以,然後每天就不知道怎麼辦,不知不覺思想等流就這麼障礙的。

  【如何對治】學佛法一定要靠智慧,以智慧來判斷,沒有疑惑。

  【師父破斥】認為「這樣也可以,那樣也可以」,就不是一種智慧,而是一種懷疑。

  乙四、安住當下,種因結緣求善果

  佛法說人有三種愛:自體愛,境界愛,當生愛。

  ①自體愛:對自己的愛,對自己果報身的執著、貪愛。

  ②境界愛:對環境的貪愛、執著。

  ③當生愛:對來世的貪愛、執著。

  【三種執著】這些貪愛就是一種執著,對自己的執著、環境的執著、來生的執著。

  【希求果報】我們(總會去期待)來生要有什麼環境,今生要有什麼環境,我們個人要怎麼樣。

  【當下為因】更重要的是,你現在要怎麼努力、作為,(將來)才能得到(希求的結果),若干年後才能變成什麼樣。

  【清醒認識】如果只是希求結果,沒有注重整個過程,可能過了若干年後反而更糟。

  【各別分析】

  ◇環境要怎樣,不是靠一個人的力量,要靠眾人的力量。

  ◇來生如何,更難以把握——今生今世對自己、自己所處的環境都把握不住,怎麼能把握後世呢?

  【用心感受】學佛,要用心去感受:周圍環境對我們的重要性,異熟果報身(暇滿)對我們的重要性,以及我們來生生命的意義。

  【推動行持】只有充分認識到這種意義、價值,然後我們再怎麼去努力,就更重要。

  【錯誤現行】如果沒有認識清楚,我們就會(犯)「只要果不要因,只要因不要緣」(的錯誤)。

  【師父破斥】有因有緣才會有果,(所謂)因緣果報,因緣和合才會有(果),你只注重一個人種因,不注重同外在大眾結緣,沒有緣怎麼會有果呢?這些都是不切合實際的想法,都是片面理解佛法的想法。

  乙五、把握宗旨,消除對立勿分別

  【如理思維】我們必須非常冷靜地去思考,如理地去思惟一法又一法的關聯性。

  【一通百通】如果在自身上弄通了百法,就可以用百法去觀察一切人、事、物,都能通。

  【超越分別】這樣就不會在世間的名言體系和佛教的名言體系中進行分別。

  【世間名言】世間的名言已經造成了很多矛盾、糾紛,不同的單位、組織、廠家、民族、國家,種種的紛爭、鬥爭;

  【佛教名言】佛教里,如果我們學不好,又創了一套佛教的名言體系。

  【喻】電腦中有佛經,也有小說,使用的軟體都一樣,不是說佛教就特別(用佛教的軟體),小說就(用小說的軟體),都是文字,(只是文字的組合不同而已。)(理解:萬法的本質都是一樣的,世間法用世間法的名言體系去安立、分別,學佛法就是要破除這些名言安立,通達萬法的本質,而不是另建一套名言體系。)

  【演說闡釋】我要表達什麼意思呢?

  我們在佛門裡面,不能把世間的名言丟掉後,再建立一套佛教的名言,那麻煩就很大。

  【深見過患】為什麼有那麼大的分別心呢?就是因為建立(佛教)名言:這個宗派,那個宗派;這個大德,那個法師……種種對立。

  【師父破斥】(不僅)自己對立,(還)告訴別人對立,這是很大的問題,是絕對要不得的,肯定不好!

  【萬法同宗】所有的善知識、祖師大德都是要引導我們要理解佛菩薩的意思,都是要學法,都是要離苦得樂。

  【明確判斷】否則就不是佛法,跟佛法沒有關係。

  【如理分別】我們要去區分哪些是共世間的,哪些是不共世間的。

  ◇在組織方面是共世間的;

  ◇在佛法方面,是不共世間的——所有的人,只要學佛,都是好的。

  組織方面是共世間的:不同的廟是不同的組織;

  在學法的意義上是無分別、無差別的。

  【境界有別】有分別、有差別,只是學法境界上的差別、程度上的差別、領會的度上的差別,而不是人為的區分。

  【支離破碎】因為你去區分,無形當中就把佛法變成一塊又一塊,就不是一個完整的佛法了。

  【不知所措】最後你就不知道該怎麼辦,不知道怎麼來對待這些境界。

  【喻】國家,雖分為不同的省份,但都是一個國家,各省市各司其職,但緊密相聯。

  【引申】世間法尚且如此,何況佛法呢?更是有關係的。

  乙六、各凈自心,營造環境共增上

  【煩惱之源】為什麼我們想不開呢?

  因為內心有嚴重的障礙,這樣就會有人我是非,有種種的問題,內心不寂靜。

  【修行目標】學佛法,最後要證涅?。

  【何謂涅?】涅?,就是寂靜。

  寂靜什麼意思呢?寂滅煩惱。

  【對比認識】如果沒有滅煩惱,心是躁動的,就不是一種靜態。

  只有把內心的煩惱滅掉,心才是清凈、安靜的,才有辦法達到不生不滅的境界。

  【如理認識】

  ①無為法是不生不滅的,有為法是生滅的。

  ②生滅法好認識,不生滅法很難認識。

  ③我們只有從生滅法來說明、詮釋、領會、體悟,最後證得不生不滅法。

  ④生滅法、不生滅法,都是因緣所生法,都是緣起法。

  【師父策勵】大家學習、修行、用功,要把握好這些最基本的概念,然後要真正把法匯到自己的心裡去。

  【徹見後果】否則你絕不能安住當下。住久了絕對粗重,起煩惱,修行修不下去,山上也住不下去。

  【持之以恆】法必須天天都要學,不是學過就萬事大吉了,不是那麼回事。不學法,不能對治現行,就會有問題。

  【共業力量】大家有這種學法的氛圍,才能夠帶動大家一起來學,才能夠影響大家一起來學,才能夠讓更多的人來學,更多人有成就。

  【師父策勵】這種氛圍需要大家共同來愛護,共同來營造,共同來熏習。

  發大心要靠大家,不是說靠少數人能做好的,要靠大家一起努力。

  所以我說佛教的未來要靠大家一起來努力,就是這樣一種意思。


推薦閱讀:

從人而佛的修證之道--大乘菩薩行
攝大乘論
大乘無量壽經  (第六十九集)  1999/11/13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檔名:02-034-0069
【相關講義】《大乘經莊嚴論》第64課
攝大乘論釋四十八卷(第三譯十卷)下

TAG:大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