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念祖居士 無量壽經講座四
06-04
無量壽經講座25(大教緣起第三)那麼這第十九願、第二十願是真實,那麼拿第二十願和第十八願比,十念必生,那麼二十願是假,十八願是真。所以到十八願念佛往生,十念必生,這是真實中的真實,圓頓中的圓頓。這是真實之利,這一句佛號,就是大涅槃。實際上這也是自然的,這一句阿彌陀佛號,證得大涅槃之後,成佛這才是圓滿。這個佛號才出來么,所以這一句名號是佛的所有功德之所成,代表了一切功德。現在說是代表了一切信息。你念就屬於果覺,佛的果覺。你現在念這個,拿來莊嚴你自己,以此為念,因地的心啊!這是真實之利,最直捷最了當。那麼底下大家會有意見嗎?這個《法華》《華嚴》,中國通家是一直認為是登峰造極的,日本人說它是權假,獨贊《無量壽經》。《甄解》對這個解釋,他說現在從這個真實之利,從利益上著眼,從利益上著眼所說的,《法華》,《華嚴》都是假,只有《無量壽經》是真的。因為《法華》《華嚴》說有急速成佛的法,《法華》只是一個理念,而不是大眾啊!不見急速修這個法成佛的人,所以他們自成為別時意趣。另外一個什麼時間的,所達到的境界了,實際法體並不需要你等待,但是人們根器不一樣,所以讀了《法華》,讀了《華嚴》你還是要再來,再來等待時間呀!人機劣故。《無量壽經》你只要相信,一切世間,所難信,不是信能信,應當很重視的。若信的專一,十個人就十個人能往生,現在就有很多人往生。目前佛教還是有衰危的情況,還是有往生者不斷。實際生西了。往生不退,一直到成佛。而且這個法門,當法都滅了時,所以《無量壽經》重要,一切什麼經都沒有了,最先滅的是《楞嚴》,《涅槃》。《楞嚴》已經看的出來,很多人說《楞嚴》是假的,我早就說了,第一陪滅的經是《楞嚴》,現在大家都不會念了,不念不就滅了嗎?第一部先滅《楞嚴》,一部一部地滅,最後剩下《無量壽經》。那麼最後眾生還有智慧,能夠來研究《無量壽經》呢。法將滅經,如當一個法燈快要滅的時候,放光了。蠟燭也是一樣,點到最後反而亮了。法快滅的時候,眾生有智慧,這時眾生可以接受《無量壽經》,這還有一百年的因緣。所以到最後,最後還有這個法,存在度世。而這時度世是迴光返照。人要將死時忽然間精神又來了,你看病人忽然精神來了,那不是好事,那是迴光返照。整個的佛教迴光返照也就是這一百年,《無量壽經》還可以度眾生。這個之後就剩下一句佛號了。現在我們也不能要求很個人水平很高,到了末法只有這個水平了,到了最後你會念阿彌陀佛就是法師,就是金剛阿闍黎。一般不念了,人壽也短了,這是一個緣故。一個緣故得利益的人多,都可以得利益。第二個最後法滅了還完全靠這個經度眾生啊。而且完全是念佛,都是相等,都是這麼做。凡聖也念,十地菩薩不離念佛啊。佛佛還相念呢!凡聖齊等,蓮池大師《彌陀疏鈔》"齊諸聖於片言",就是這一句名號大家就相等了。因此說這是真實之利,最後還要考證,凡夫也得念,聖人也得念。開悟沒有開悟,開悟之後還得念。開悟之後不提往生之事是欠悟,憨山大師說開悟之後(這是憨山夢遊集中說),開悟之後人就持這個,不肯說話,怕大家執著。實際還都持這個。底下剛才的《甄解》都辯論了,這個是我給大家作的解釋。本經能夠給眾生真實之利的原因呢?就是咱們這個經所開化顯示的都是真正之際,前邊已經講的真實之際。底下說三個真實,這是第二個,第三個底下跟著就來了。阿彌陀就住真實惠,真實惠中勇猛精進,一直莊嚴,一心,一條心的在那莊嚴著凈土,是真實惠嘛!是三個真實的妙土,就是從真實之際所開演,而這個國土種種莊嚴,就是真實智慧。因為彌陀就住在真實惠,而莊嚴凈國土啊!往生論裡面說了一句話,三種莊嚴如一法句,一法句是清凈句。說到這句話就暫停一下了,如一法句,一法句就不往下說了,點破了,點破了就成教了。那麼清凈句是什麼呢?就是真實智慧,無為法身。這是教,說到這就不往下說了。很有宗力的意思。真實之際是無為的法身,流現出來極樂國土。《彌陀要解》雲能說所說,能度所度,能信所信,能願所願,能持所持,能生所生,能贊所贊。無非實相,正印之所印。所以這個凈土法門,你能說的話,你所說的內容,你在這度化大家,你所度的,你能夠信,你所信的,你能願所願,能持所持,能生所生,能贊所贊,都是實相正印所印出來的。用這個印字,好比圖章啊!圖章它代表要蓋章才能兌現,才能有效,這個印不是一筆一筆寫出來的,這一點最要緊,一下就出來了,沒有前後。印文就是中國咱們佛法裡頭比喻,都有很深的意思,一時就全能兌現。一成一切成,如你寫一篇文字,你寫半天才寫完,你要是蓋圖章的話篆字七、八個字一蓋,就一下子都出來了。那麼這印,印書印文,這個印是一時的,印證就是這個。我們印證一下,這一切一切都是從時下圖章印出來的,你所顯現的,你在這說,咱就拿今天來說,這個能說所說,能聽所聽,能說的人所說的內容,能聽的人能聽的內容,你們發願了,所願往生的國土,這一切一切你能念所念,你能念所念這一句佛號,都是實相正念,所以這個《楞嚴》,首楞嚴的含意是一切事究竟覺果,一切事無非覺果為什麼呢?究竟堅固無一不是實相,無一不是法身,沒有這一切分別。所以密宗稱大圓滿,就是真如實相。所以密宗說,聲字皆實相。你這不是執著有相嗎?有聲,有色嗎?之所聞是聲,之所見是色這不都是六塵嗎?聲字,這個字怎麼拼出來,這個聲都是實相。這就是能修所修,能修的人,就是實相,能修的法,關於這個咒變成這個字那都是實相,你這麼去體會你就所行,就跟那個求啊,保佑,保佑我,讓我發點財吧,效力不一樣啊!所以從這可見,住了凈土,這個法門都是住了這個實相。所以說惠以真實之利。真實之利,還有能超過這個的嗎?底下佛就讚歎了,"難值難見,如優曇花"。值是碰上了,不難遇,難相見,"如優曇花希有出現"。因為它是一種花,又像咱們這的無花果葉子像梨,果像拳頭這麼大。咱們這裡無花果不開花,就結果,他這也是不開花就結果。花很難碰。《般涅槃經》說是樹王,名"優曇缽"。音色不同,有實無花,只有果實無有花,而能夠開了金花就有了佛了。這個優曇花,看來這個花是難得出現,我們看見無花果開花了,是很奇怪,奇怪的事情。無花果南方很多,從南方來知道這個很好吃,無花果這也是無花之果,印度的《出曜經》說:"數千萬劫,時時乃出。"花才出來,多少劫才出來花。"眾生見華,謂曰如來將出"。看見花如來就要出世了,所以佛打譬喻,難遇難見,就像優曇花啊,希有出現。底下再進一步鞏固阿難的信念,這句話是超情離見,大家一般都是常識而論,好像超了常識就不是真的了。我就常聽說這些人都是唯常識論,只有合乎常識的才是真實的,不合乎常識的必定有假。那麼現在這一些話,佛的這一句佛號,這麼殊勝超出了這麼多經,大家聽了是不是還有將信將疑,這是很難免啊!佛再鞏固,再鞏固。釋迦牟尼佛說:"阿難當知,如來正覺其智難量無有障礙。"你要曉得,如來的正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正覺啊!這個智慧是難以思量,難以思量啊!沒有障礙。如來的正覺。《甄解》上說:"如來正覺者,乘彌陀一如成正覺故。"他說的法,大家在法會上見的釋迦牟尼佛,是應身佛,所以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是祥瑞的佛相,種種的所見的佛都是應身佛,應身佛只有菩薩境界才能看的見。一般看不見,太微妙了,太廣大了。咱們上北京看白塔就知道了,看是個圓的,事實上是誰給咱們畫了一個半截的圓圈,是你的眼的視力給你畫的,因為你的視力只能達到這了。因為你的視力為半徑,你看了一個圓的,對不對,在外邊還有你就看不見了,用這種視力看佛,你看到一個報身,你連一個汗毛都看不見,找不著邊啊。多少由旬,一個由旬四十里,微妙非你所能見。法身應身更是一樣,所以我們所能見的,經上所記載的,是應身佛。底下《甄解》這樣說應身佛即是(本地身)如來,這一身就是法身。流出報身,由報身流出化身,其本源就是法身。智慧和法身是一體的,所以今天說法釋迦牟尼佛即是毗盧舍那法身啊!這個智慧,這個智慧是難以量。常住於念佛三昧,住這個念佛三昧,能夠發出極殊勝的妙慧。所以說這個其智難量,這不是地藏菩薩,等覺大士,等覺就是離佛只差一個位子,所能測度。所以說佛是如此的智慧,如此的通達,我所告訴你們的話連地藏菩薩等覺菩薩都難以測量。大家不要用自己的水平來測試,尤其是拿自己的水平來批判接受,就是我想的通的就接受,想不通的就一定不對,那就很不好了。今經雲"能於念頃,住無量億劫"。"念頃"這是唐譯里的話,一念我們說了很多次了,就是一剎那,就是一彈指裡頭有六十個剎那,有六十個念頃。這最是長的,選長的,還有複雜的,這樣的好記一點。我們有兩個經都這麼說,一彈指就是六十剎那,一剎那就是一個念頃,有六十個念頃,一個念頃就是一剎那,一個剎那是一個彈指的六十分之一。這個時候住無量億劫,所說咱們這個經就是中本的《華嚴經》。這是打破時間,顯在十玄門裡頭,無量億劫是多長的時間?劫啊!天神從天上下來,用薄紗把石頭磨光是一劫。這麼多的劫,在一念之間,釋迦牟尼佛在一念之間就住這麼長的劫。諸根,身根,眼根,舌根,鼻根都沒有增減,沒變化,在這一念間,就住了這麼長的劫,住這麼長的劫了就是同在一念。這個就是華嚴裡頭"十世隔法異成門"。《華嚴》曰:"知無量劫是一念,知一念是無量劫。"空間,這是時間,現在最新的物理學把這個空間,時間,物質都有了新的認識。這是一個很大的提高,這一切都是人類的錯覺。所以徹底突破了時間,那一念同無量劫是平等的,超數量了。作夢也是一樣,你作很長的夢,你醒了其實就是一會兒。所以說黃粱一夢。作了宰相,後來被人殺了,幾十年。小米飯的時間,只是打個盹兒,睡著了,就作個夢,後來叫他起來。他那裡遇難了,這是他一生的經過,就是一頓煮小米飯的時間。做事情挻多,夢中就體會到了,很短的時間和這麼很長。實際時間咱們現在就是在作夢。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咱們的夢沒醒,咱們的夢醒來就好了,咱們現就是在作夢。"身及諸根無有增減"。表佛法身殊妙,住法身,現應身,即具圓滿報身。如來定慧,究暢無極。世尊叫阿難要相信如來的智慧。如來的智慧,一念住無量億劫。"所以者何",為什麼如此啊?因為如來之定,如來之慧禪定暢通無極,沒有窮極,定是禪定,慧是智慧,戒定慧三無漏學,三無漏學戒攝在裡頭了。那就是定慧,究是究竟,暢是暢通,這是《會疏》說的。簡異是不同,不同是因位所得,如來的定,如來的慧,究竟通暢到了無以附加了,就是無極無以附加,不同於別的。這句話是什麼意思?阿難你要仰信啊。"於一切法而得最勝自在故。"對於一切的法,得到最殊勝的自在,自在,兩個字《華嚴經》裡邊有十個自在。一、命自在,長壽無礙;二、心自在,智慧調服自心無量之三昧,無有障礙;三、資具自在,可以出現無量的珍寶來莊嚴世界;四、業自在,菩薩能隨業示現,受種種果報;五、受生自在,隨其心念,於諸佛世界中示現受生;六、解自在,勝解殊勝的境界也能示現種種的身相,演說妙法;七、願自在,菩薩隨願於諸剎中一切諸剎佛土出現成佛,沒有障礙;八、神力自在,神通威力沒有變化;九、法自在,菩薩得到辯才於諸法中,能演說無邊的法門無有障礙;十、智自在,智慧具足能在一念中顯現如來的十力無畏,成等正覺。這是佛的智慧,能於一念中顯現如來的十力無畏,成等正覺之妙法。現在說最勝自在,是十種自在都圓攝在裡頭,究竟最勝自在,應如《法華經》里所說:"我為法王,於法自在"。這是釋迦牟尼佛說,佛是真實,用不差謙虛,是法王。"我為法王,為法自在。"這一段是一至的。"於一切法得最勝自在故"。"阿難諦聽",阿難你好好聽著,善思念之。"吾當為汝分別來解說了。"答應說了,別序的內容就到這裡了。這一段別序又叫發起序,發起正卷,發起本經的正文。這也叫證信,發起序里前邊六種成就也是證信,這個別序也是證信,共有五重證信。第一重是放光,於希有之光這個地方我們都要好好地去體會,阿難跟佛這麼多年都沒有見過,這是第一重。第二重阿難就請問,請問就有兩個含意,見希有之光知道這是奇特之法,導師之行,最勝之道。這個道,這個法,就是佛佛相念,這是證信。第二阿難能問這種意思,就表現阿難也是德尊普賢,從果向因的大菩薩,所以不是凡小的道理。會中這麼多純一無雜的菩薩無量無邊,而且有萬二千四眾弟子,都要聽凈土法門,演說圓音,今正是時,大家歡喜。所以阿難就問,知道都在念佛,現在大家的時機都很契機,這是第二重證信。第三重證信是佛讚歎這一問。佛說"當來一切含靈,皆以此問而得度脫"。當來的一切眾生,就是因為你問,問的好,他們因此而得度脫,這是第三重證信。第四重佛就告訴阿難,佛之所以出興於世為什麼?就是為了給眾生真實之利,真實之利就是下邊要說的彌陀願海,彌陀的名號,念佛往生這是第四重,第五重佛在說佛的智慧,如此一剎那和無量劫平等,這是什麼智慧,定慧究竟通暢,於法的自在,佛這麼所說,為了眾生真實之利,這麼大的智慧,又這麼大的慈悲。這個所說那我們就不能輕率了,我們應歡喜,尊重和仰信。有些地方,佛既然這麼說,我就應當這麼信,我們慢慢去修,就會一天比一天明白。這裡已經有兩個真實了,在前邊的序里,一個是真實之際,因為本經都是開化顯示真實之際,所以可信。佛也說了,佛說了將來四依,因為經和經文可以有矛盾的,現在有人錯會四依,始教來否定圓頓教,這是不尊佛旨。佛旨里四依,一是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佛的境界不都是了義,了義和不了義,經里也有不了義的地方,也有了義的地方,兩個不同的地方依靠誰啊,依止誰啊!依止了義部分,什麼是了義部分,是講實相的地方。真實之際所開化的,這是我們應當依的,這個經用呢,是惠以真實之利。我們也願意度眾生,我們還不僅僅是為了自度。你要度眾生,你要給他真實之利。你不是今天給他一張"大團結"就算完了,他明天又沒錢了。所以這一個是真實之際,一個是真實之利。這就和蓮池大師在《疏鈔》里一開頭中的兩段話一至了,《彌陀疏鈔》一開頭就說:"靈明洞徹,湛寂常恆,非濁非清,無背無向,大哉真體,不可得而思議者,其唯自性歟。"我們開化顯示真實這際,真實的究竟之處,就是這個自性啊,就是這個"靈明洞徹,湛寂常恆,大哉真體"。這是第一個真實。第二個呢?彌陀疏鈔接著說,本來是沒有濁,沒有清,沒有背沒有向。但是眾生已經濁了,已經背了,已經背覺了,合塵了,澄是澄一澄把濁的東西澄清了,反背為向,本來是背覺了,現在把背覺變成向覺,反背為向。越三祗於一念,三大阿僧祗劫修行才能成佛,齊諸聖於片言,就是一念就能超過。圓頓教就不同於中教,還有判教,大家都要知道。你們到底要學什麼教,我們是喜歡小乘還是小乘,哪個都好嘛,沒有一個不好的,始教,宗教,頓教,圓教,圓頓教那就是三祗一念之間齊等。你需要三大阿僧祗劫好啊,你去修吧!我這一念也可以成就。一個三祗,一個一念,齊諸聖於片言,就是文殊、普賢、觀音、勢至這些聖人就片言,就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就平等平等。至哉妙用,至哉無以附加,這個妙用,亦不可得而思議,跟本體一樣,不可得而思議。體上起用嘛。也不可思議者,只有佛說的《阿彌陀經》。《阿彌陀經》和我們《無量壽經》是一部經。那個為小本,我們這個為大本。也有的說那個為小經,我們這個為大經,而是一部經。所以《彌陀經》的宗,是依願持名,我們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信願也就是發菩提心的更簡明的根本的內容。持名嘛,一向專念一致的,兩個經是一個宗旨。這兩個真實跟《彌陀疏鈔》蓮池的讚歎相同,這個妙法三輩齊收,上輩、中輩、下輩的人,逐令凡夫頓同補處,證凡夫,讓下劣的凡夫,頓然間同一補處菩薩。一經往生就不退,再不退轉,頓然間就同了補處,大哉妙用,不可思議。真實之利所產生,發生的妙用,給予眾生真實之利,這個就是本經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可以得到往生,這樣的真實之利。這樣的妙用,在一念之間超越了三大阿僧祗劫。念了一句佛號,正當念時無有打擾,你就跟諸聖平等。我們幸而得聞,這是無量劫來希有難逢之事也。這是第一卷。正宗分下面是正宗分,正宗分如人,打個比方,序分如頭,正宗分如身體。這個身體很重要,心臟血液系統,肺是呼吸系統,胃、腸,胃消化系統,都在這裡,精神等。正宗分很重要是不是,這是打個譬喻。下面正宗分很多了,現在我們就進入正宗分,前邊一段大家可以自己看一看。我們現在就來這個直接,因為我們談了一年還沒有談到彌陀,這是釋迦如來會上的正宗之序。問啊,問這個事,阿難請問。法藏因地這是第四品。法藏因地第四品這是正宗分的頭一品。"佛告阿難過去無量不可思議無始數劫,有佛出世,名世間自在王如來,應供、等正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在世教授四十二劫,時為諸天及世人民說經講道。"無始數劫就是無盡數,劫就長了。咱們聽說過,說不清這麼多的劫,有個佛出世,名字叫世間自在王如來。佛是通號,世間自在王,是別號。王是法身,自在呢是解脫,無明煩惱所纏就不自在,你自在就得到解脫。解脫你世間通達,智慧最後才能通達世間。所以在世自在王這幾個字就把涅槃三德包括了。王代表法身自在,解脫世間,了達智慧。三德圓攝,這是三一相等,一即是三,三即是一,涅槃三德如"∴"字三點,這是世自在王,解釋佛的名號。"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這是佛的十號,佛的十號有三種常見三種不同的提法,如《成實論》《凈影疏》就依《成實論》,把無上士和調御丈夫合成一號,無上士調御丈夫是一號,佛和世尊是兩號,這樣成十號。《涅槃經》《瓔珞經》《大智度論》就不這樣。他們是把無上士,調御丈夫分成兩號,把佛和世尊單獨成一號,這是第二種,這都是小事。如來、應供佛、世尊,這是十號。這十號是通號,一切佛都有十號。實則諸佛德無量,無量的德號,簡之為十號。"如來",如者,真如是也。日本的《合贊》,說根據涅槃說:"云何名如來?"為何稱如來?如過去佛所說不變,云何不變?過去諸佛為度眾生,說十二部經,如來亦然,故名如來。就是說如來者,如諸佛過去佛一樣這樣而來,根據《涅槃》。《會疏》說如來義有三義,如來實際是法身,報身,應身。《金剛經》說:"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本來無來去,這是說法身如來。《金剛經》很多境界是法身境界,亦無所從來,亦無所去,如《轉法輪論》云:"第一義諦名如,正覺名來。"什麼是如?第一義諦是如,空有本來圓融不二真如啊。成等正覺名如來,這是報身如來。《成實論》等於是小乘的佛法,"乘如來道,來成正覺。"就是所依,所乘作的意思。就是說你們所行吧!得如來的道成無上正覺,故名如來,這是應身如來。像釋迦牟尼佛為太子,樹下成道,這是應身如來。還有《天台壽量品疏》曰:"如者,法如如鏡,"這是如。法如如鏡,如如二字,非因非果,離開因和果,也離開有佛無佛,但是不管是因是佛,有佛無佛,但是性相常然。如嘛,是諸如就沒有遍一,遍就不如了,遍一切處,也沒有兩樣。空間、時間都突破了。不動而至為來,所以說這是說法身如來。如來有法身、報身、化身。對如來的解釋也有三種不同,這裡剛才已經說過了。"應供"《大論》說:佛的一切結使都沒有了,得了一切智慧,應當受一切天地眾生的供養,應受供養稱為應供,其餘的《凈疏》《全疏》都沒有新的意思,差不多自己看看。"等正覺",梵語就是三藐三菩提,要說全了就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舊的翻譯就是"無上正遍知"。阿耨多羅就是無上,三藐三菩提就是正遍知。就是無上道,沒有過於此者,無上,這個道是真的正的,無有不知道的,正遍知。"明行足",明,解釋為神通。《會疏》《凈影疏》都是這麼解釋的,這是《凈影疏》大家都知道,還有另外一個解釋。明是證行,是行的證明,是證所行。"證法顯了",用明來證所行,證這個法很明顯,得到明,這個明就是智慧。《涅槃經》說:"明者,名得無量善果。"什麼叫明啊?是得無量善果。善果者,就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個明就不是指神通了,不是三明六通的明了。後邊說證行,又進了一步。這個是得果了,所以又以無上正等正覺,這個覺字為明了,我們這麼解釋名號也是根據《涅槃經》。這是第三種說法。行足呢?《涅槃經》上說:行名腳足。行,大家知道我們的腳,腳足是什麼呢?名為戒慧,持戒跟智慧,乘著戒慧的足,修戒修慧,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名為明行足。依止戒慧修行戒慧,功德圓滿,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成為明行足。實際明行就是戒慧。《會疏》大家自己看一看,稍有不同。再把《凈影疏》說一說,《凈影疏》也是這個說明。就是龍樹的話,戒與空慧等,名之為行,此二(指戒與空慧)都圓具,都圓滿具足,故名為足,明行足就是戒和空慧,都圓滿具足的意思,這許多解釋我們可以合看。"善逝",善是好,逝是去。《大論》說什麼是好去?就是種種的湛深的三摩提(就是三昧)無量諸大智慧當中去,什麼叫好去啊?就是到種種三摩提,無量大智慧當中去。如偈子說:"佛一切智為大車。"佛以一切的智慧作為大車。八正道行入涅槃這叫好去,入無量智慧三昧中去。佛一切智慧為大車,八正道證入涅槃,這叫好去。底下大家可自己看一看。"世間解",世間就是五陰,諸佛了達五陰,照見五蘊皆空,叫世間解,這是《甄解》的話。《凈影疏》說世間解是化他的智,能夠教化他,差別智,善解世間,名世間解。這是《凈影疏》的解釋。《會疏》的解釋:"世間出世間因果諸法無不了解",不管世間,出世間,一切因果種種,什麼因,得什麼果,都解了,名為世間解。我們綜合起來說,就是化他的聖智。如來,如實知道世間出種種因果諸法也。"無上士"佛多數稱為無上,這很好,有所斷者名為上士,有所修有所斷,名為上士。無所斷者,名為無上士。有學位就低了,無學位就高了。就是一樣的意思,有所斷是上士,無所斷名無上士。《智論》說:佛涅槃是自己證到的,不是從他那得到的,亦將導引一切眾生到涅槃,在一切法中,涅槃是無上;在眾生中,佛也是無上。佛也在持戒,禪定智慧,教化眾生,也沒有一切跟這個相等的。所以稱為無上,所以稱為無上士。"調御丈夫",調御就是調伏,御是駕御,諸善能調伏眾生,名調御丈夫。《合贊》說:"自己是丈夫,又能調服其他丈夫,故稱佛為調御丈夫,若具四法則名丈夫。什麼四法呢?一是近善知識,親近善知識。善知識者即是如來,在你這個時候,能遇到善知識,你應當像對如來一樣的尊敬他,善知識也不遠,你們可互相為善知識。你這位同學做的有點不對,旁人提醒他一下,就是善知識。他這個地方不明白,你能給他解釋一下,他某個地方思想上有個扣,幫他解一解,那就是善知識做的事。這是近善知識。二,能聽法,把能聽法作為一個條件,要知道,聽法有人跟不聽是一樣啊!那就不叫能聽法。還有佛說《華嚴》,連大智慧,大神通的人都如聾如盲,能聽法不是小事。做為丈夫第一個條件是親近善知識,第二是能聽法,很虛心,無有滿足,願意聽。就是把能聽的,聽進去。三是思惟義,不但能聽,而且善於思維,要消歸為自己。不是一時文字上的東西,經論上的東西,那都是書,或是你再有學問,你是活的佛學大詞典,你要善於思惟,消歸為自己,消化到自己的,融入自己的殊勝的智慧裡面去,也就是讓他來熏發自己的本覺,所以內熏外熏。我們的本覺勝智,我們在自己的內部找無明,變這個無明,所以無明熏真如,真如熏無明。現在我又有所聞,我在外面又熏無明,這樣無明變轉變快了。要最徹底的話,本來無無明。第四如說修行,這就是丈夫。能知能說不能行,就不是丈夫了。這四條說的很簡單,但是做到很不容易。又有一個問題,這還有女人呢。怎樣單提丈夫?《智論》說包括,其丈夫就包括女人,包括無根,二根,種種的其他都包括。天人師能以正法近訓天人,天人師。他能以正法來教導人和天。這底下都這個意思,新的意思不說了。佛世尊,三覺圓滿為佛,世尊是佛的含義講過了。世尊是薄伽梵。圓備眾德,一切德都圓滿具備,為世欽重,世間尊重,故稱為世尊。如來是通號,世間自在王是別號。世間自在王如來,佛世尊,在世教導四十二劫,時間很長。時間長短不一定,釋迦牟尼住世很短的,八十歲就往生。有大國主,名世饒王。聞佛說法,歡喜開解,尋發無上真正道意。棄國捐王,行作沙門,號曰法藏。有的就很長,還有古佛,這位佛住世時間很長,時為諸天及世間人民說經講道,給大家說法開示。這時候有大國王,大國王名世饒王,有大國主名世饒王,他是一國的國君,這國君的名號叫世饒王,聞佛說法,同時聽到自在王說法,他就歡喜,這個歡喜很重要,經說皆大歡喜。樂法,歡喜,涌躍,我的老師夏老居士聽凈土法門,回來後在屋裡笑,笑了兩三天,神經病一樣,一直在笑。我問你笑什麼,他說這回我有出去的道路了。這不是拿來作為一個裝飾品,或作為什麼資本,作為什麼工具,我們今天有機會得了人生,聞了佛法,我們要惠予眾生真實之利,我們自已也要了脫生死,這才是我們真正應當做的事情。事情這麼大我們怎麼去做啊?我們要授法眼,法眼替我們給我們,我們自己哪有選擇的到呀。老實說,我們不是佛的加被,也不可能吧!這要真正的契,才歡喜開解,頓然心開了解實意,開解。能聽就是這個意思。你聽了之後,有所開解,你要去掉點東西,我們知道修行跟學問,為學而日增,我們也不能不搞點學問,發心愿嘛。我們最初也要有一定的學問,為學日增。如三年級就比二年級多知道一些,四年級又多知道一些,以後又多知道一些。求學問一天比一天增長。這不是道,與道無關。"為道日損",你去掉什麼,一天能去掉點東西,這才綽綽入道,不搞學問。開解是個扣,去掉這個扣,才開解,法藏當年也是個國王,一聽到這個佛法,就歡喜開解尋發無上真正意,無上真正道,無上真正之道,就是發無上大菩提心。棄國捐王。國位不要了,王位也不要了。我們這不同,我看見過棄王位,棄王出家的,不單在王府,還歸依了,跟著活佛修學佛法,弄的很莊嚴。無量壽經講座26(法藏因地第四)無量壽經講座26(法藏因地第四)我們釋迦牟尼佛也是什麼都不要,他也不要我們一文錢,釋迦牟尼佛不要你一文大光錢,不至於找你要錢。和尚,廟裡的僧,廟乞,不代表如來,如來不要你一文錢,也不拉你一拉送票。所以說他棄國捐王,行作沙門。沙門,《四十二章經》云:"辭親出家",親是難捨能舍。"識心達本,解無為法,名為沙門。"作為沙門要看看沙門的定義,什麼叫沙門,有一個人老跟我說:"我這一生老穿這衣服。"我說你老穿這衣服,不怕,最可怕的是袈裟下失卻人身,披著袈裟,你難得人身,丟掉了,再也沒有人身,這是最可怕的事情。所以要識心達本,識自本心,達自本性,要能夠解無為法,不是搞有為。我和通願法師第一次見面。我說可惜啊!明明是無為法,到很多人手中變成有為法。他回我一句,明明是無漏法,讓有些人變成有漏法。所以這就叫沙門。"號曰法藏",這個名號。當年世饒王出家,這個法藏就是將來成就的阿彌陀佛。簡單說,不多說了,時間不多。"修菩薩道,高才勇哲,與世超異,信解明記,悉皆第一。又有殊勝行願,及念慧力。增上其心,堅固不動。修行精進,無能逾者"念力,慧力,增上其心,增上,念慧有增進,堅固不動;"修行精進,無能逾者。沒有人能比了,底下就是到世自在王前發願,這是修菩薩道以後。現在是阿彌陀佛,這時候已經出家了,法藏很突出,棄國捐王,行作沙門。以後就打算這樣,教育處的安排考慮一下,一周一次是顯的密一點,尤其是冷天容易生病,但是我也願意出自內心的願意,多來供養一些。所以就想一次三節課。因為你跑一趟,汽車啊,你要花很多時間,動員很多,大家都要來。這樣嘛,變成兩周一次,一次三節課,不超過三節課,連著講,135分鐘,11:50不超過這個時間,大家都要願意,上廁所只管去,我們一口氣完成下來,我們也是看,能進行多久就是多久,佛力加被嘛!再把這一輪講下來這要看安排,這是我的設想。這一年大家共同研究一個大經,現在國外很多地方都在研究,而且他們發現就是講經的人不少,都是講什麼呢?講三昧,講法相。講凈土的很難得,找不著人,而大家都很需要,這是個形勢,我向大家報告一下。《無量壽經》大家不讀,沒有善本,現在大家都承認《無量壽經》。海外都大量的印。你們這完了以之後,馬上美國有個代表團來,他們組織了凈宗協會,華盛頓的佛教會,他的代表團來。他們就讀我這個譯本,他們每周念經,討論,討論完之後大家把剩下的問題都記下來。這次把問題寄來了,他們行程一個多禮拜,要來談清那些問題,所以這樣地方很多,不只一個地方。如加拿大,美國,新加坡,新加坡這個團叫青年團,也成立了凈宗協會,都在研究這個書,都在那讀,所以大家也是一種直接因緣嘛。一切事情不能離開直接因緣。我這裡向大家介紹一下,隨大家的意了,所以我們這個經也不考試,也不是要求每個人都成為凈土宗。但是有一個希望,每個人你聽完這個課之後,你不要去謗凈土宗。只有一個願,因為有謗法之罪,不可思議啊!你要謗凈土宗,就是謗法,就是謗佛。內心中最關心的法啊!因為十願必生是唯除五逆誹謗正法。如《觀經》,《觀經》中只是五逆都能往生,你怎麼不能啊!不行啊,忤逆是不但是忤逆,還有誹謗正法呀,比《觀經》重呀!《觀經》只是忤逆,只要念佛,他就往生了,最後他往生了。這個為什麼?《無量壽經》和《觀經》不一致,還是為這個誹謗正法,這個大家說的很對呀。因為如果兩個人一個是誹謗正法,沒有忤逆之惡,一個是有忤逆之惡,沒有誹謗法,這兩個人如果念佛到底哪個能往生呢?哪個不能往生呢?所以這個問題就是要問,問了之後這個想法對大家都有促動。五逆十惡不謗法,當然往生啦。《觀經》里是個例子,你要是不五逆十惡,只是謗法,不能往生,只謗法沒有五逆十惡你不能往生。而且謗法之罪大劫的時候,這個世界都碎為塵,地獄也空了,這個時候地獄的眾生,都沒有了,也都出獄了,但是謗法的人不行,謗法的人給你換一個世界,那個世界沒封著,你到那裡去服刑法。到無間地獄,無間地獄,誹謗如來正法者。是不是你謗法,大家很輕率,看不起凈土宗,說什麼凈土宗距我很遠,還有種種,這些都屬於謗法。我這個目的,不是很高,而希望大家如果有發大心,這當然是十方諸佛都歡喜讚歎,至少希望大家聽了之後,從內心重視凈土法門,不但不謗法,重視凈土宗,就是這個希望。那麼明年再會,謝謝大家都來聽講,現已圓滿。我們就是要講阿彌陀佛,他從國王,他學佛的過程,這個過程不是讓我們學歷史,出這個題目考你,法藏比丘成佛的經過。你都答對了,你得一百分,不是這個事,而是你要從這裡吸取阿彌陀佛是如何成功的,什麼樣的道路,我應當怎麼樣,我應當受到什麼樣的感動,而向阿彌陀佛學習啊。將來咱們也要成功,要成阿彌陀佛。同樣的大願,同樣的大佛,這才是學佛,所以佛學,是佛學院的一門課,大家不要忘了,在這個課程裡頭,我們真正要學到的。我不考試,不是從卷子裡頭看的見的,是看你們從讀書裡頭如何真正去學佛,這是成績,這是收穫,比分數有價值萬餘倍。上次是補課,因為同時有很多位,還有趕不回來的,我們補課抓的很緊,一周一次,一次講三節,現在呢,因為我現在還要趕寫論文,明年在日本,佛協讓我代表去參加一個會,日本的會,交論文還是很忙,所以我們還是兩周一次,但是我們每次還是要多講一點,上三節課135分鐘,我們從第二節課講起,8:55講起,講到11:00,125分鐘,125分鐘比三節課稍微差10分鐘,但是11:00下課,咱們司機送我走,回來吃飯不妨礙。這樣大家都合適,所以這個期間我們一口氣下去,中間有事,大家有事可自由出入,不要受限制,下課時間可以自己掌握。可拖個一兩分鐘,找回一兩分鐘,基本上11:00,125分鐘,上次我們講了,三節課的情形,不過我們也能堅持,這次就這樣做了,這樣為了什麼呢?也就是希望我們能夠把這一本,我們在一塊的學習時間能夠盡量的長一點,上次學的不少,已經學到我這個書的181頁,我們這個正宗分,就是阿難看見佛放光,就問釋迦牟尼佛什麼緣故,佛就說,你這一問太殊勝了,功德無量,將來眾生都因為你這一問而得度啊。這就開始講,過去有佛,名世間自在王如來,那時有個國王,這個地方我們重複一下,其實這個地方上次我們講過了,181頁,我們稍微從這接個頭,就不講了,就是世自在王如來那個時候有個大國主,名叫世饒王,這個世饒王名號見於漢譯,魏譯里沒有,我們要會集這個意思,把譯本的精華之處會集在一起,世饒王就是阿彌陀佛的前身。因呀!因地啊,聞佛說法,歡喜開解。聞就是聽到世間自在王如來說法就歡喜,內心踴躍,所以說經典最後都是皆大歡喜。聞法都歡喜,而且還不是一般的話,還開解!所以我們研教的人,學教的人,不光去研究種種教,研究種種經典,這個突破叫大開圓解,開了圓解,不但開圓解而且大開圓解。這就不是在書本里的學問,這麼一個範疇突破了,把心地上,經上看的都是指,你從這個指看到月亮,就開圓解了,都是圓融的,知道佛的真實義了,開解就是這個意思。大開圓解,參禪的人,需要悟,頓悟,證悟,三關已破,一關一關的破。念佛也可以,一是往生,一是現生也證,證念佛三昧,事一心,理一心,到了理一心,跟禪宗的開悟是一樣的,都是破無明。所以這個修持,都是自然有一個果實,能夠開解,開解什麼,都是開解你本來智慧德相,尋發就是隨機就發了。"發了無上真正道意。"真正道意就是發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是發菩提心啊!發心是關鍵,所以我們現在說修行的人,第一是出離心呀,這個出離心,不光是身出家,身出家當然這一步是比凡夫俗人強了,出離了。還要心出家,是慈悲心,普度呀。觀無是小乘,再進一步就是菩提心,菩提心就不好簡單地說了,發了無上真正道意,就是這些都發了,發了菩提心,行願菩提心,勝義菩提心,都發起了。"棄國捐王",所以國位不要了,王位也不要了,現在我們佛學院的學生就是因為想當方丈,念念不忘,本來學習很好,在班上,名為前例,現在神經失常,心沒有出家。棄國捐王,國位,王位都不要了。所以印光大師他不當方丈,他不是想作這些事情,一定是想當法師講經說法。升座天下聞名,弟子滿天下,這還恐怕都是世間的一些名利思想攙雜在裡頭,有弘法之心,有度眾生之心,但是還有世間的名譽地位,還互相攙雜在裡頭,那都不行呀!要貴於純呀。"棄國捐王,行作沙門,號曰法藏。"所以法藏比丘的純,我們在下邊可以看出來,不但能捨棄國王之位不要了,他就出家,就是法藏。這法藏比丘怎麼樣呢?我們就到了182和183頁交界的地方。"修菩薩道,高才勇哲,與世超異,信解明記,悉皆第一,又有殊勝行願,及念慧力,增上其心,堅固不動,修行精進,無能逾者。"這就是國王出家以後他的心愿和行動。修菩薩道,大乘法,大方等裡頭呵斥這些羅漢、聲聞焦芽敗種,是腐敗的種子,焦了的稻子出的芽。不能發起大乘心呀,不能進佛國土,普度眾生,所以法藏一出家,就不是一步一步的,先從小乘一步一步上升。他一修就是菩薩道,就是大乘。這個菩薩道而且是真正的一乘法,一乘法是最高了。法藏比丘就是如此嘛!"宋譯"本里說的很詳細,說法藏所修的大乘第一,大乘嘛,菩薩乘就是大乘,而大乘第一,那就是一乘法,所以《法華》就是一切都要成佛,只是一乘法,三乘法是權說。就是說《法華》的時候五千弟子一直跟著釋迦牟尼佛聽法,到了這個法會上,五千人退席呀,這些人聽了那些法相,唯識,早就聽過了,《阿含部》早就聽過了,三論方等都聽過了,最後說法,還有五千人都已經培養成熟,還一起退席。這佛法我們要知道,無差別中還有差別,所以釋迦牟尼佛並沒有挽留他們。說你們退了也好嘛,不能勉強。勉強,能勉強一點,早就沒眾生了,要勉強咱們不都成佛了嘛?不能勉強,因為你本來也是佛,這是最平等之法,因為眾生平等,人人本來是佛,只有能夠讓你自己覺悟,自己走自己的路,自個來成佛,所以這大乘第一。因此法藏他就直驅一乘,所以如迦陵頻伽,雖然這個鳥,還沒有出蛋,這個鳥還在蛋裡頭,他叫的聲就超過一切鳥,所以法藏一出家,他就直驅一乘。高才勇哲,才能啊,才智啊,能和智啊。哲是明知,咱們過去這有個負責人叫明哲法師。哲是明知,明知就是哲,高才勇哲。《凈影疏》咱們中國最古老的一部經註解,他說,才是才巧,才能,才德過人。才和德各一半,高才就是才德過於常人,成為高才。志強名勇,什麼叫做勇呀?他的志很強,這個強一個是強大,志是大志,一個是堅強,不為一切所動搖。咱們中國所說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富貴不能淫,這一切都不能動搖你,你才是有志之士,這個志是強,他說勇名為志,志很強。一個是很大,一個是很堅決,這叫作勇,不是善於和別人打架鬥毆,那個不是,心明稱哲,心裡很明白,稱哲。這註解的含意都很深,所以我們常常隨著人們的生活水平。你就好像大海的水,大極了。你要取水隨著你用來取水的工具來定,能取多少,只是這麼大一個碗,我只能盛這一碗水,多一點也盛不來,不能勉強,是你的器所決定的。我們學法也是如此,看似種種,因為你的器所決定。心明稱哲,這個哲指什麼呢?指法藏比丘,心明。你也體會他心很明白,你也可體會他是明心呀,他是明知,明見他的本心呀,這是《凈影》的解釋。高才勇哲,咱們中國就這兩個註解,一個是《凈影》,一個是嘉祥。嘉祥是三論宗的祖師,他的註解,所以我們把這些註解都會在一塊也都有好處。什麼叫高才,稱逸群之能,你這個能力,才能逸群,超於群眾。就好像你賽跑,你超過前邊的了,把這一群大夥都超過了,你跑到最前邊了,那你第一嘛,你得了金牌。超一群之能成為高才。什麼叫勇呀?勇就解釋很好,自勝,勝他,什麼叫勇是自勝,勝他,自勝怎麼講?自勝是勝過自己,戰勝自己,這叫勇。確實這真是個勇呀!這個自己是什麼?我勝過的對象是什麼?這個就是使我們輪迴,使我們不能超脫,使我們迷的根本,就是個我。人人都有這個敵人在我們腦袋裡頭,可是把這個敵人當作自己最心愛的獨生子女,自己的兒子,這個愛護的倍至。因為釋迦牟尼佛給他說了一個很形像的說法,是認賊作子,我們每個人都在內心你所最寵愛的最什麼的,這個那當然就是你自己啦。我的見解不對,誰跟我這不一致,我就生氣,這個嬌寶寶誰也不能碰呀!有人批評了一句馬上就變色,恨他一輩子,那叫報復呀。這個是賊呀!那是認賊作子,由於認賊,那人修行就是煮沙做飯。這個《楞嚴》的話,你把沙煮著做飯,哪有那一天啊!自勝者,就是勝過了這個賊。所以《四十二章經》:"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最初翻譯的經他是選擇了精華,《四十二章經》這就是精華,你不要相信你的意思,你的意思不可信,所以一個懷抱成見的人,往往看到很多在學問上很有成就的人。有的人根本不能學佛。舉兩個人一個是傅仲相,傅仲相十八歲中翰林,在翰林考試中,第一名出來了就是狀元。十八歲中翰林那是在秀才、舉人、進士之上。一生有學,當過國務總理,當然了,不明白佛法。還有一個張國干,是我同學的父親,他是袁世凱的秘書長,當過教育總長,什麼代理國務總理,很有學問,解放後還把他請到北京來,他也不能信佛,那都晚年了,我再看看是什麼,還是不能信,這是一種。這些人都不能信,還有一種信了之後他走他研究學問這條路。慎勿信你的意呀,你要以佛的經上許許多多的教導來破除你自己的成見。有一位我給他臨別贈言,如果你把你自己的思想作個核心,你哪怕閱了全部大藏,你選擇一些有意義的話來加在你這個核心之上,來裝飾他,美化它,你不知道,你這個核心是癌細胞啊!所以我們要自勝、勝人。勝他,也不是我要超過他,而是說自己要克服自己內在的癌細胞,外邊我要勝過一切干擾,這是外邊來的要勝,這是勝他。所以貧賤、威武、富貴啊種種美色,黃金啊都屬於他,種種還有許多邪色、異端,我都能勝過。這是一種。第二種,我能幫助別人,也同樣的來破除這個我,走向菩提的道路,這是勝他,這個叫作勇。所以高才勇哲,這個勇字的解釋那就很深了,所以說法藏比丘,我們要學佛,這是法藏比丘學佛道路過程,這是我們的樣板。是不是,我們要善於學習樣板。如果我們把說在這個"自"絲毫不動保護他,誰要碰他一點兒我就跟他拚命,那你就走相反的道路,你不想勝過你自己,是不是。"壞邪見之明,所以言哲。"他能破除邪見,他有智慧。所以這個見大家要知道,捨身容易,舍見難呀,所以我們做事一定要小心,不要形成一個邪見。你要把頭腦,髓給人都容易,你要把你心中的邪見捨去是非常之難呀!能夠把自己的邪見,都能給破壞了,不但不拿他當邪見,當主人,當發號施令,而且把邪見都破除了、消滅了,成以成為哲。高才勇哲這四個字咱們中國的兩種古譯,古的註解講的很深入。"高才勇哲,與世超異"。高才勇哲不是一般的勇哲,是以在世間超出來非常奇特。《會疏》是日本人的解釋。日本人的注說:"不常人所及"。這是日本的文化,"不常人所及",咱們就不習慣了,就是非常人所及,不是常人所能及的。白話文就懂了,不是常人所能及到的,所以說是超異,這是日本《會疏》的解釋。這個解釋我們引了三個,兩個日本人,一個中國人。《凈影》呢?他的解釋說:為什麼說與世超異呀,"此德孤出"所以叫與世超異,古德注經我們要知道,他一個字,一個字都甚深呀,若能讀古注的人,盡量讀古注,近人有好些人水平確實遠遠不及古人。就是這樣,此德孤出,孤是孤獨、孤單,此德孤出就是要理解這個"孤"字。我們用禪宗的話來理解,比較可以深入。臨濟,現在天下臨濟兒孫遍天下,現在廟裡出家人都成為臨濟的後代,就是臨濟僧。臨濟的話"此德孤出",他講這個孤出,他說四個字"孤明歷歷",聰明的明,他的孤明歷歷說是什麼,這是人的本心,人的本心,我們修持應該如何呢?就是保持著人的自信,是孤明歷歷。孤是什麼都沒有了,只是明,又稱為孤明,這裡邊無所住,什麼都沒有了,孤呀!生其心還是明呀!孤明歷歷,一個是清清楚楚,歷歷,歷歷分明。是禪宗開悟,了了見,無所見,無所見了了見,歷歷分明。歷歷分明的那個歷,不是日曆的歷,一個是這樣的解釋。一個是相續,所以到了禪宗出關和重關的境界。孤明歷歷,此德孤出,他稱讚,所以說他是與世超異呢!為什麼說世間超異呢?因為他是能夠達到孤。這個德,什麼德,是孤明歷歷的德。底下把這個世字講一講。大家說好你同意我這個講法了,我們故往深里講啊!底下我們再把日本《合贊》裡邊說,也就更清楚了。同意這樣的解釋了,《合贊》他是日本人著作,所說這個地方也很不錯。他講"與世超異"所謂世者可能是說法藏這個時候的發心,底下就要發心了,已經是地上菩薩的地位,登地以前都叫世間,與世超異,這個世字,不是和世間的人比突出啊!他是和地前一切比,他超異啦。地前在登地以前都稱世間,登地的菩薩才稱出世間,所以《阿彌陀經》講一切世間難信之法,這個世間也是講的這個世間。不是說人難信,畜生難信,天難信,阿羅漢、緣覺,地前的菩薩都難信,一切世間難信之法。大家對於凈土經之信,那是自然如此,是一切世間難信之法,這個世間不是光是古人嗎?所以真正信凈土的人,都要知道自己,我這個肩頭很有責任,不要太低估了自己。一切世間難信的,我能信,難信能信。底下就要知道自己不是小器,是個大器,你很大的一器。還能舀出水來,你不辜負你這個器嘛。這麼來看這個地上,因此孤明歷歷,此德孤出,不要像一般講的。一般講就是他比一切世間都強呀!他很高才啊!他很勇猛精進啊,很明哲。就是很泛泛的帶過去了,這個地方就很深了,所以我們也不能滿足於泛泛的這種情況,就滿意呀。我們的修持也是要走這個道路,所以識心達本,這個沙門。識心達本,解無為法名為沙門,有為法,你理解了,無為法不行了,你現在大家弄的都是有為法,要了解無為法,識心達本,才叫沙門;所以大家知道,不要把許多,同俗世間,世間有很多說法,是把咱佛教庸俗化了。我們要還他本來面目,不能把庸俗化了的東西,把他當作真容顏呀,所以就把高才勇哲,與世超異,就超過這個世間,為什麼要超過世間,為什麼超過,這個德孤出。這個德是什麼德,明哲,哲是心明,就是識心達本呀!在這方面呀。這是主要的,這個《合贊》他是一個疑問的話,就是不敢問肯定的。他也覺得法藏這個時候,應該是地上,但是他又不敢肯定為什麼呢?因為中國的《凈影疏》這個時候先作了一個結論,所以對於法藏當下這個時候,到底是一個什麼水平,過去是有爭論的。一種是像《凈影疏》所說的,《凈影疏》說是尋發無上心呀,發無上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是地前的世間行,是在登地以前。地前叫三賢位,先是十行、十住,住住有十個住位是十住,十行、十迴向,這三個十是地前三賢,三賢的位子,到了十地,初地十地,地上,地前,雖然是賢,稱為內凡,在這裡稱為外凡。現在這個凡夫是外凡,不是出了家,你就不是凡夫,在這裡稱為外凡,現在這個凡夫是外凡,不是出了家,你就不是凡夫,深刻地說,你登了地前三賢才是內凡,三賢以下是外凡,是外凡。所以他說是這個時候法藏還是地前,地前三賢位子哪有如此的,底下後來就發四十八願。那才是地上的出世間行。他把這分成兩段,在日本譯集,望西,都是日本的注經,他們就屬於這一派,那麼至於中國的這個曇鸞大宗師啊,曇鸞凈土宗的,曇鸞、道綽、嘉祥,大家都知道,嘉祥是禪宗的祖師,善導,善導是凈土宗的祖師,日本對於善導最尊敬了。還有日本的《甄解》等等。不同,都不贊成這個說法,《甄解》就破《凈影》之說,說有前(此段)後(第五品),發心無有二,唯是一發心也,他說前後兩段。法藏都在發心,是有前有後,實在是說,他的心,他所發的心,沒有兩個是一個。在這個時候,法藏已經是地上菩薩了。《甄解》還說,龍樹大士認為初地,或為八地。這話意思,龍樹認為法藏或是初地,或是八地。在這之間不肯定。反正是地上,總之法藏是從果向因。我們講了很多,這是從果向因呀!到了果位,但是他還有度生的本願。他還示現菩薩的行來度眾生,這叫回果向因,因為在這個法會上,不但文殊普賢等等,這些菩薩,就釋迦牟尼佛也是從果向因。這些大菩薩也都是從果向因呀。而且我們又談到法會盛眾這都是直接專修,咸尊普賢大士之德,都是從果向因。都是從果位示現,用這個地位來弘法利生呀!這個地方就是說:法藏當年也是從果向因。這個說法是有根據的。《法華壽量品》說,釋迦牟尼佛成佛以來,我們不要以為釋迦牟尼佛成佛剛剛兩千多年的一個說法,一個又說三千年前。現在流行的說法是二千五百多年前。看來三千年前說法還是有根據的。現在說二千五晨年前時髦一點,從中國那個時候,一接觸到,我們就把釋迦牟尼佛誕生時期我們就折算了。折算成中國的時間,推算是周代什麼什麼時候降生,中國的這個歷,這個年,是祖宗推算過來,一直沒有錯,一年也沒有錯過。那時的推算水平也是很高的,中間從來沒有錯過。因此這三千多年,比較可靠。這兩千五百多年怎麼來呢?時髦一點,是根據印度集結之後,就是那個貝葉上點的點,結集一處點上點。數那個點,把那個點數下來就是兩千五百多點,就是現在兩千五百多年。印度中間經過多少次變化,多少次戰爭。經過英國的統治。這個裡頭他能每年還去點點嗎?所以根據點點,或者還有貝葉上的種種的,數這個點來考證佛的時間,我們覺得還沒有像中國這個可靠呢。這順帶著說一說,實在不管是二千五百年還是三千年,就是在這個時間之內釋迦牟尼佛,才成佛。釋迦牟尼佛,實在是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那由他劫之前就成佛了。釋迦牟尼佛,傳說,而且是久遠,久遠無量阿僧祗劫前,釋迦牟尼佛跟阿彌陀佛,當時做佛,都是大通智勝如來的王子。這裡大家讀《法華》就知道了。十六個王子,釋迦牟尼佛和阿彌陀佛都是弟兄。底下我們說了,阿彌陀佛是無所來,亦無所去,但是為了示現於眾生,作如是說,因此這樣從果向因,那法藏屬地上就很自然了。再有"信解明記,悉皆第一。""信"是信受,奉行。我們信受呀。《大乘義章》說:"於三寶等凈信不疑名信。"我這個心很凈,很清凈,很乾凈,我相信,沒有懷疑,這叫信。這是信的解釋,這個信很重要。晉譯《華嚴經》說:"信為道源功德母。"信是道的根源,是功德之母,要得功德,那他的母親呢?就是信,信解。解是了解,開解等等。《華嚴》一部經講信、解、行、證,要有信解才有證,是不是。明記呢,記憶得很分明。悉皆第一呢。有兩個解釋,信解能力至高無上,誰都比不了,這叫第一。再有一個解釋,他所解的都是符合第一義諦。圓教的圓人,法法皆圓,沒有一個法不是圓頓法,圓人的法,法法皆圓,那麼法藏比丘所說的一切法都是第一,都是第一義諦。這兩個解釋,並不矛盾,同時進行,因為他所解都是第一義諦,所以人不能及。又有殊勝行願及念慧力,增上其心。這又是高才勇哲又是信解明記,悉皆第一。還有很多殊勝的"殊",很特殊啊。勝是超過,我們說超凡脫俗,稱為殊勝,希有啊,殊勝。"行願"指心愿和真行。要從行願,菩提心這兩個連在一起說,行願是指一件事。原來是指一件現在我們把他分說開兩件事,更普遍化的一些,行是身行,這一點將來我們再把他改一改。願是心愿,行是身行,這兩個互相資助,互相幫助。所以"菩提心論"又說"求菩提者,發菩提心,修菩提心"。發菩提心是心愿,修菩提心就是行。所以我們要有願也要有行,這是信、願、行三資糧之一。此三者如鼎之三足,如照相機三條腿架著。照相機三條腿架著,一條腿不能缺,一缺就倒了。這信、願、行之中,阿彌陀佛號稱大願王,凈土法門就是靠阿彌陀佛一乘願海,阿彌陀佛,這個大願是海。為什麼說一乘願海,希望讓一切眾生都成佛啊!這是一乘法,一乘的願海。那麼凈土法門,也以信願持名為宗啊!這就看出願字,很重要。願者是自覺、覺他的關鍵。我們可以說這個願,一個願字他是從信來的。既然你肯發這個願,當然你願意辦起一件事,你相信這件事對你有好處,你就對他有信心,就願意去做。但你真願之後,你有行動呀!這個願字就反映你信心的果實,它必然要帶動你的行,所以這個願字就是關鍵啦。大願能生大力呀,所以我們要發願呀。大的願能夠產生大的力量,所以這個殊勝的宏願。願也能產生願力,所以他跟著念力和慧力一塊,都來作增上的因緣。增上信心呀,這是我們說的願。再者呢?什麼是願力呢?《凈影疏》說:"起行之願名為願力。"能夠帶動你的行動,這個願就叫願力了。《會疏》日本人著作說:願力是什麼呢?因為有四宏誓願,你就能夠莊嚴清凈佛的國土,建立佛的國土,成就眾生。因為是四宏誓願才有這個結果嘛!他才有這個力量嘛!這是願力,拿這個作為比方啦。現在呢?法藏菩薩有殊勝的願力,殊勝的宏願,殊勝的願力。因為沒人能趕的上的,他稱為大願之王。因為他還有念力,慧力。念力慧力是什麼呢?這是五力裡頭的,五力就是信力、精進力、念力、定力、慧力。五根就是這五樣事情,信、精進、念、定、慧,這五樣是五根,它能產生力量。《智度論》《大智度論》說:五根增長,信呀,慧呀等等他增長了。因為我們修持他增長了。增長了,不為煩惱所壞。人間為世間,總是有煩惱呀。越來越退啊!進一退九啊。到了有念,有慧,有信,有定,煩惱不能動搖你了,這個就叫力,成了力就好啦。美國有一個老和尚來,他希望有人去,在美國缺少兩個助手,在大陸選了兩個年青的僧侶到了美國。到了美國之後,你不會說英語,你不會開汽車,你一點用都沒有,寸步難行。學英語學開車,這兩人也學會了,這兩人也不是和尚了。因為這是被環境所動沒有力。你要真的能夠不受這些煩惱,你才有力量,哪一件事,你真有信心,怎麼情形之下都不動搖。有些人奇異功能一來就新鮮呀,好奇啊。和尚廟裡,南方氣功呀,不相信自己啦。最近在深圳,嚴新表演,場場都失敗,嚴新也不出來了。這些事情往往一陣風來就動,這叫力。還有天魔外道不能阻壞,故名為力。實際這些奇異功能很多都是外道,看他能治病,看他很奇異,看他有特殊的就保持不住信念呀。力就很重要。再具體講,這個念力,慧力這兩件事非常重要,五種之中就拿這兩種為代表。所以有殊勝行願及念慧力。把念力單獨提出來,念力是什麼呢?靈峰大師說:"念根增長,成就一切出世正念功德,名念力。"他說這個念根增長,能遮通別諸惑。他說出世的正念功德高、增長,他的力量能使他增長,這是念力,能破邪念,能使正念增長。慧力呢?能夠遮,遮是止,能夠止住,通別諸惑。通惑,是見思惑,這大乘小乘共同的,都有這個見思惑,要破這個見思惑。阿羅漢就是因為破見思惑,證為阿羅漢,成為漏盡。塵沙惑還不知道,還有天明惑,這是別惑,不是跟小乘共同的,這是別教,大乘所有別惑。慧就是能破這個共同的就是通,特殊的就是別,就是把這個見思、塵沙、無明,三種惑都可以止。不是根除,要根除就很難了。要止這些惑,慧光止惑,顯發無漏真智。無漏的智慧。這是慧的重要,這是慧,慧力。如是諸力在法藏比丘身上都很殊勝。無量壽經講座27(法藏因地第四)無量壽經講座27(法藏因地第四)"增上"者,有強勢力,能使它法增長上進,叫增上。今經中增上的含意,我們有一種力量,能幫助他長的增上,所以我們說給植物施肥、澆水,陽光等很多法,他就長了。我們用這些方法使植物增長了。增上是這個意思,這時我們要注意的增上是什麼呢?增上其心,這裡所用的增上其心,就是我們想到《金剛經》上說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是增上其心。那裡是而生其心,這兩個其心是同樣的。其所增長的是什麼,所增長的正是《金剛經》上說的無所住的心呀!其心呀!其心就是每位你的自心,你自己本具妙明心呀!不是你要破的那個妄心呀!你現在咱們這個當家作主的是妄心。你認賊作子,大家都是在妄心用事。在為賊做奴婢,所以這可是可憐可憫者。就是在這,我們自個的這個妙明真心,就好像在運動中靠邊站了。他也沒有什麼,但是他靠邊站,沒有發言權呀!這發號施令的是你的敵人。你不知道,這個賊,這個強盜,這個敵人,你不知道,他正是你自己妄心,所以咱們可憐。就迷,迷在此處。所以現在我們這一切法,千法萬法是一個法,"歸元無二路,方便有多門"。這方便門中有種種門,真正登堂入室能得到的只有一個,只是一件事,沒有兩件事情。所以修行不入這個門,永遠是門外漢。增上其心,這個心是本心。《心經》就說:"不增不減,不生不滅。"怎麼而生其心呢?"不生不滅",你生什麼心呢?"不增不減",你增什麼心呢?這個意思說確實是"不增不減,不生不滅"。現在是對我們凡夫說呀!凡夫說,剛才不是說你的本心,不是靠邊站了嗎?也就是譬喻一個明鏡呀!很多髒東西,給他弄髒了。你不能照呀,你的照用一點都沒有了。所以我們就要去擦這個鏡子,把那個臟擦掉了,光明就顯現了。因為光明不從外來,不能照見的時候,光明也沒有損失,把他擦乾淨光明也沒從外來。也沒有所增長,這個說,是不增不減。但是在你沒有擦之前,你就不能照,現在你能照了,你就顯現。所以而生,而增,都是指顯現里,對本體說就沒有生,沒有滅,沒有增,沒有減。在地獄中他也沒有減呀!所以你無所增加,這裡的增加,指的修德來說,修德有功,性德方顯。你本性之德,本性之德需要有修德,才能使他開顯。這裡就出現增上和生心。他本來就是不生不滅,不增不減,而且堅固不動。但他這個心很高呀,而且這個心很堅固。我們說《金剛經》就表明這個智慧,非常堅固,能破壞一切,不為一切所破。譬如咱們世間的金剛石,他的硬度是十,別的東西的硬度是九,什麼東西他可以用這個鑽石截玻璃,用金剛沙可以磨寶石,但是他是最堅固啦!這個做譬喻。能破一切,自己不為別的一切破,這個叫堅固。怎麼叫"不動"呢?《金剛經》說:"如如不動"。他的心明朗,老是如如不動,前邊一個"如"是動詞,後邊一個"如"是名詞,老如是如,這上沒有動搖,心明老是如這個如,所以如如不動。不是心中是個死疙瘩,一點也不動搖,那麼僵化。這空,什麼都沒有,這都空了,什麼都空了,什麼都沒有,那樣的不動,說的比我強。你罵他,他也不還嘴,他不動嘛!不是搞成槁木死灰,槁木死灰就錯了,是如如不動。而無所動,不動者,不動如如如,所以"堅固不動",這麼解釋跟前邊是一貫的。"修行精進,無能逾者。"精是純,進是進步,《慈恩上生經疏》曰,窺基法相宗,法相宗兩位住持,玄裝翻譯《阿彌陀經》,第二代窺基大師,作了《阿彌陀經》的註解,後代他們法相宗有的人看不起凈土宗,這個裡頭,他們和這兩位祖師不很一致,可以這麼說。窺基大師的注釋經都成為譯書,就是跟曇鸞、道綽的書,中國一個世紀都沒有了。近年才從海外又找回來,明代有很多人都不知道有這些書,窺基大師的《阿彌陀經》贊對於凈土宗理解很深。"精進"兩字窺基大師解釋,"精"是精純,沒有雜念,沒有惡雜。"進"是升進上升,不懈怠,是精進。逾是越過,沒有能超過的,這個就是把世饒王,在世間,自在王如來時候,聽見佛說法,他就不作國王了,作了出家人,他就是這樣的一個持,這個表現,這一切,一切修行精進呀悉皆第一呀。世饒王往詣佛所,就頂禮長跪向佛合掌,即以伽他贊佛,發廣大願頌曰。到世間自在王如來那去,給佛頂禮。頂禮呢,就是我們往往是把手一翻指佛足,佛最底的是足,我們最高的是頭,把佛最低的足擱到我最高的頭上面,表現對佛的崇敬,頂禮長跪,就是兩種跪法,長跪是兩膝都跪下,叫長跪,向佛合掌。像《金剛經》須菩提的跪法,右膝著地,那單腿跪,那種叫復跪。兩種跪方法,這都是當時印度通行的禮節。佛並沒有另外製定這些禮節,合掌也是,這都是原來的禮節。"即以伽他贊佛"。這個偈子,偈子是同樣的長短,而且有音韻可以唱。他這個偈,凈宗有的時候白文說了長行,然後又來個偈子,有的時候重複,有的時候偈子中有多義。《無量壽經》有這個情況。偈呢,當時是可以唱,音樂,通過音樂這種可以感人啊。顯的也很莊嚴,很清凈。同時這個偈子他文很少,而意思含的很多,所以常常用這個偈。這時法藏比丘對於所說的話,他用伽他的形式,就是一種節頌形式來說的。一上來就是"如來微妙色端嚴,一切世間無有等,光明無量照十方,日月火珠皆匿曜。"贊佛的色身,贊佛的光明。稱讚世間自在王如來。佛都是如此呀,他是尊敬佛呀,每個佛都道同,每個佛都是如此呀,而且他一讚歎,一個是從內心真實發出來的,再有他的讚歎,是稱如來之量。我常常說佛教徒懂得什麼是佛的人很少。我常常說你們信的佛是什麼,你說,你說完我告訴你,你腦子中的佛是上帝,是耶穌教的上帝,所以這個智慧,這個恭敬,是獨一無二,超於一切。如何,如何呀,這些教呀!這個耶穌教呀,不能超過上帝。所以真正認識佛,還是不容易的。他說頭一句:"如來微妙色端嚴,一切世間無有等"呀。這個偈子是七言的,是唐宋譯的形式。唐宋譯都是七言,而且內容文字都好,漢譯是五言,最流行的是魏譯是四字一句,吳譯沒有這一段,你看五種譯本差別很大,這個地方辨用唐宋的形式,偈方面都是多頌。五種譯中只有這兩種是七言。義理文字較勝。看全集,我們看精神,一個是義理,一個是文字,比較好,是不是。因此這個全集不只是一種,有遍讀五種的功德,而且超越了遍讀的功德,因為我們不善於總結,看了之後什麼都在腦子裡,這裡替我們總結好了,五種的精華。所以這個經在海外是大量印呀。再有就是會本,到處在宣講,在國內我們講,南普陀也在講,一南一北,慢慢形式就好起來了。這第一段就讚歎佛的功德,"微妙"的"微"是細小,精妙,精妙之意。所以中國最老的經書,五經里講,五經四書嘛。"人心惟危,道心惟微。"人心很危險呀,道心,這個道的心覺悟的心,是微,微細的微,是精微的意思,微妙,又很細不可見呀!這是微,那妙呢?是好是善,是精。讚歎之詞。這個妙字不可思議,不可比的意思,所以智者大師,在講《妙法蓮華經》的時候,講經題,花了九十天的時間,講了一個"妙"字,所以九旬談妙,這個妙字的重要,所以《法華》說法都沒有不微妙的,而單以妙法來名經,那是《妙法蓮華經》。這是他的特點,如來微妙,微妙擱在一塊是精妙到極點了。"色端嚴"這個色指色相。《法華經序品》說:"身色如金山,端嚴甚微妙。"身色是佛的身呀,身色,色相呀,是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是應身相,報身相那是無量的相好,色端嚴啊。"一切世間無有等",這個世間那還得應該說是地前,都是世間,不光是人類,天上沒有呀,一切世間呀,一切地前的菩薩,一切什麼,一切地方,一切處,沒有能相等的。我們的贊佛偈"十方所有我盡見,一切無有如佛者"。這就是說一切世間,無有等。"光明無量照十方",佛是無量光呀,佛都是無量光明呀。阿彌陀佛也是無量光,別的佛光明也是無量,這個普照於十方世界。佛光所照之處,日月火珠都匿曜。匿是隱密藏起來了,他的光芒就不顯現了,如月明星稀就是這個道理。今天大月,那星星就少了,如月亮不出來,滿天是星。這是因為月亮太亮了,別的星光就很微小了,它就匿曜。因為佛的光明很盛,不但月亮匿曜,太陽光也匿曜。咱們這有火,火是很亮的,火的光也匿曜。珠指摩尼珠,稱震跢末尼,印度話震跢末尼,末尼珠,稱如意寶珠,這個珠放大光明,而且這個珠能夠給眾生許多的如意呀,得到如意的聖妙之物。《會疏》的解釋:天下至明的東西,是亮的東西,沒有大於日月的啦。萬品光耀,說最亮最殊勝一切沒有過於摩尼寶的了。若在佛光之中,他們的光都不顯,而且讚歎光,讚歎佛光的殊勝,底下更顯出佛的不可思議了。"世尊能演一音聲",如來用一個音聲,只演一個音聲,"有情各各隨類解"。種種的有情,每一種每一種,他都隨他的本類,都理解。就這兩句,那都是到了《華嚴》事事無礙的境界啦。所以前邊的序分就說這個經是事事無礙的境界。這一個音聲之中,我們的說話方言不同就不行,別說外國人不懂,有的人說話,有點口音,法師說話聽的人就不懂,凈國法師的話很好懂,我們有好多地方聽的懂。居士林很多就聽不懂,咱們到廣東去,廣東人聽不懂,我到過廣東,你要說英文還行,北京話還湊合,你要稍微帶點天津味,山東味,保定味,就不懂了。南方話,很多很難懂,有些話,簡直不懂,跟外國人一樣。方言不同這就不行,還有知識水平問題,他知識水平很低,他沒法懂。所以我們的語言就很有障礙了。不但方言不懂,咱們還有佛境,我們給他說孤明歷歷,你說如如不動,水平不夠,他聽了莫名其妙不知你說什麼。因為我們是人的語言,是不是,不是佛的語言,現在佛的一個音,每種種不同,包括蒼蠅、螞蟻,如佛在度生,佛在某某方,大家說翁翁聲,那個時候觀世音菩薩正變成一個蜜蜂,在廁所裡頭,對廁所里的蛆在說法。所以這個各類的眾生,佛都在普度。而這個佛呢,以一個音聲能夠使各類眾生聞佛法,解佛所說的法,這個妙用屬於無窮呀!而且在一個音聲中,能夠具足無量的功德。你在那能演一個音聲,一個音聲能解什麼呀,一個音聲就含了無量意。一就是無量,無量就是一,所以《華嚴》講一即是多,多即是一,這都是超出,超出世間常識的。這些道理,也超過世間一切學問。在這,前邊概論都講了,有很多,在科學上有很多解釋,不但全體包括局部,局部包括全體。科學上沒有證明,實際上有證明,不是玄說。所以愛因斯坦就把空間、時間、物質,我們這些常識的東西打破了,這是人類的錯覺。科學家說的,大家都可以大膽地說,這些地方都大膽說,這是科學。你不要認為這是玄學、這是哲學,這是科學!剛才我們說一個音聲有無量,這也是局部包括全體。全息照相就是這樣,全息照相這個底片,你把它砸碎了,取出一個小渣,沖洗出來的是整個的。原來照的是張三,出來的形象還是張三,全部底片所包括的,一個小渣也包括,局部包括全體。數學也證明,到了無窮多了之後,每一個項目就包括所有項目的全體。所以一個留蘇的學生他不懂,他來問我,但這個道理他不懂。這個道理佛教早講過了,不是新鮮的道理。所以我們這些道理正是科學上的,在那慢慢發展,慢慢來給咱們做些補充。所以我們思想上要有信心呀!科學越發達,佛教越昌明。不要以為科學發達了,我們都不退了,我們都要上火星了。上哪,到宇宙了。這樣說法都不對,太空中就證明,佛說的是對的,太空中有無量中微子,比電子不知小多少億倍,多少英里厚的鋼板都能穿過去。它瀰漫於空間。空間又是微塵,世界就碎為微塵。一個大爆炸世界就爆炸成微塵,微塵聚合就是世界。這個科學的論斷,跟咱們佛學的佛說世界碎為微塵,微塵聚為世界,這個說法都是一致的。所以我們要相信,信心十足呀。所以這是一個音聲,更具足《華嚴普賢行願品》說的。大家常念的"一切如來語清凈,一言具眾音聲海"。一個言裡頭有眾多的音聲的海洋,"隨諸眾生意樂音"。隨著眾生的你心裡所喜歡的,你愛聽什麼你就聽到了。"一一流入佛辯才海",一一每一個都流露出佛的無量辯才。這都是顯出事事無礙的境界。事事無礙的境界是圓教所獨有。所以判教,天台判教,四教,藏、通、別、圓。圓教判教是五教:小、始、中、頓、圓。是圓教所獨有的,每一個都有這樣殊勝的妙用,每一個音聲之中都流露出無量無邊的真實音,使眾生得聞,得解,得度。這正是《華嚴經》所獨有的十玄門中的"主伴圓明具德門"。一一都圓明具德,所以說圓明具德。因此說《無量壽經》就是中本的《華嚴》,《阿彌陀經》是小本的《華嚴》。因為這個經是多度的說,方等時也說。就把他看成是方等。實際這是圓說一切法,普度無邊眾,和《華嚴》是一樣的。那麼底下,上邊讚歎的什麼,讚歎如來的語密音聲,讚歎佛的身密。佛的身呢?"又能現一妙色身"。這個身體"普使眾生隨類見"。讓眾生都隨你本類看見了。俗語說到底狗眼看人低呀。所以狗他就敢咬人,他看的人都很低呀!有個很大,馬看人很高大,他就讓人騎,這個眼睛不同,這確實不同。經上也說動物所看的,如蒼蠅複眼,是很多很多,它有好多眼睛。眼睛是不一樣,這眾生見釋迦牟尼佛,當年大家所見都不一樣,他是隨類見嘛。有的時候像佛世尊這個報身的高大,多少多少由旬,我們的眼睛看不出一由旬呀!看不到40里地。你上北海,以你的視力為半徑,你看的就是一個圓圈呀!圓圈怎麼畫的,是你的視力,你的視力就這麼長,這個成了半徑,一看一個圓,其實怎麼可能是個圓的,它有邊嗎?但是所以佛的報身種種種種的,佛的身來說有五種,一是法身,從這個法身就流出一切,法身是佛所證的;二報身,是菩薩才能見,就是高大微妙,其他的眼睛是不能見,不能識別,就是那個多少多少由旬,咱們眼睛半徑就這麼多。是你能看到的距離,你一根汗毛都看不到頭。你怎麼能看的見佛呀!看見佛的報身,那個微妙也不是你能夠想像的程度。就好像蒼蠅腳上有好多微生物,咱們眼睛看不見,它太小了,你,太大也不行,你,太小也不行,這個眼睛一切都是如此呀。我們眾生,都是這一小段,你看見光也是一小段,這七色之中,紅以外,紫以外你都看不見了。聲音也是一小段,超聲波你聽不見,超聲波有這個波動,聲音的波動可是你聽不著,太低你也聽不著,你只能聽一段,很窄的一段,一小段。可能現在的眾生往往根據這一段來評定一切,承認這一段啊!這實際是有的,這一段之外是沒有的,這是不可以看的。三,應身,釋迦牟尼佛示現是應身,示現做佛了,應化做佛,這是應身。就是應身當時在印度大家看的都不一樣;四化身,化身是變化之身,種種的化現,如魚籃觀音呀,等等,等等。密宗還有一個等流身,等流身就是隨著一切的種類眾生,他都可以看見他同類的這些相,等流身像過去,現在不大見了。過去人要死了之後,到鋪子里糊一個開路鬼,好高大,一丈多高。藍臉,一個開路鬼,這個是觀音菩薩,這是觀音菩薩面炎大士,藍臉呀,很厚,很兇,咀里噴火,他要到地獄中去度眾生,在地獄中度眾生,他就示現成地獄中差不多的形像,就是現在大家說的開路鬼呀!什麼鬼呀,實際是觀音呀。這屬於等流,就是剛才我們說的觀世音菩薩要給蛆說法變成密蜂,就屬於等流身。所以身有五種:法身、報身、應身、化身、等流身。這個佛在一身之中,如來現一妙色身,現一個身,而使眾生各各隨他本類所見現一個身。菩薩見是報身,其餘見各種身,應化身。動物呀,鬼呀等等看見等流身,各各隨他的類。動物看見就是畜生的身,現畜生來度生的,還是很多,剛才我說的觀音,不是人間的事,人間的事也有。這個是菩薩的示現,有一個人走路碰上一個和尚,問他你要哪去,他說我到哪去哪去,你去那我有個老朋友,你給我帶封信吧。可以啊,這事我肯定能做。這個和尚就給那個人的信就帶著了,到了地方,信上寫著找薄荷,打聽這個人,這裡有個人叫薄荷嗎?怎麼找也沒這個人。明明叫我帶信怎麼沒有?那裡人說我們這個豬叫薄荷,是不是他啊?那人就喊薄荷薄荷!薄荷就跑過來了,它跑過來後,那人說這給你的信,它像人似的站起來把那信一接,一接一吃,吃完就死了。他就是說這個豬很特別,豬都是要殺呀,為什麼老不殺它?凡是被殺的,它都知道哪天被殺,頭一天它就和它談好,第二天要殺那豬,豬也不叫,也不鬧。大家說這個很有用,老留著它,它就這麼來度化這些豬,稱為薄荷。那封信嗎,給我帶信嗎?他該回來,不回來叫也沒用,該叫它回來,它一吃就死了。度生啊,種種的因緣來度生之類。各界裡邊都有菩薩在救度眾生。佛現一個身而有其種種在各界,各界的眾生都能得見,一個身而能普現,示現一個身而讓大家得種種饒益,這是不可思議的。上頭是讚歎佛。底下是要發願了,發起大的誓願,他願意是什麼呢?要願意攝彼佛土,普利眾生,讓大家很快成佛,這個發願是很重要啊!《普賢行願品》說:如來功德多少多少劫說不窮盡呀。咱們要成就這個功德,怎麼樣呢?你就要有十種廣大行願。所以願是非常重要。藉益大師就是靈峰大師說:"非信不能啟願"。不是信不能啟發這個願。"非願不足導行",沒有願不能引導修行,正修行。省庵大師清朝人,也是蓮宗的祖師,他說:"修行要務,立願居先"。修行中重要的事,先要有個願。"願立則眾生可度",你要立了願還有眾生可度,你根本不想度眾生,像阿羅漢似的,那就涅盤不度。"心發則佛道堪成",你必須發菩提心呀!你發心,才能成佛。省庵大師又說:"欲學如來乘,必先具發菩提願,不可緩也"。具發就是全發,菩提大願要全發,就成了大願,不可以慢慢的,不可以緩慢呀!底下就是自覺、覺他啦。在自覺、覺他裡頭,看的很清楚,這裡很重視自覺,這個自覺跟阿羅漢不同,阿羅漢自覺就是自覺。這個是因為覺他,所以首先要覺自己啊!我們要使別人覺醒。你要把別人叫起來,你還在那睡著了,你怎麼可能啊!你必須在那清醒才能叫別人啊!你就先自覺啊!為什麼求自覺,主要是為了覺他。所以我們要度眾生,首先要自覺,現在很多人度生之心未償沒有,但是真正要想自覺,像那個法藏比丘那樣自覺。你還渾身的毛病,自個還是迷迷糊糊的,就總是想自己,弘法利生,當導師,這個想法,確實不切合實際。要想當大夫給人治病,你就是不研究醫學,既無理論學習,又無臨床的經驗,我說你這個去當大夫,你只有犯兩個毛病,一個是無照行醫,一個是庸醫殺人呀。你這隻有庸醫殺人呀,所以這個事情,真要負起責任那就是。我要求自覺,這個地方我們可以談清。"願我得佛清凈聲,法音普及無邊界。"這是我們要求佛所有的功德,我們也願意自己有這樣的功德,這些功德是要覺他的功德。我們要求如佛願,要覺他,願我得佛這一種音聲,能遍及無邊界。"界"字我們說三界,我們可以用俗話說,各界人士,並沒有一個框框,這也叫一界。教育界,體育界,政界,中界,這個界就很抽像,但是它又很具體。我們說無邊界,這個意界。那麼法音普及無邊界,我們在宣揚什麼呢?宣揚戒定精進門呀。六度中本來是還有三度,還有忍辱,禪定、般若,用這三度,代表六度,戒定精進。如佛遍及無邊界,來宣揚,以三度代表六度。用六度來教化眾生,讓眾生通達甚深微妙法,我們不是僅僅的在前五度,能知道布施,能知道打坐能知道持戒就算了,要通達甚深微妙法,那就是般若了。大家信佛知道識自本心呀,知道是心是佛,是心作佛,凈土法門無上甚深微妙法,讓眾生能夠了解啊。底下就要求自覺了,怎麼樣呢?在自覺中,頭一個指出的是智慧,所以我們這裡智慧是首要的,我們要修行,就是要像摩訶迦葉,有很多人讚賞,這也看大家怎麼樣看,我們修行都要以智慧為導,凈土為歸。不管你學什麼,你要根據智慧,來引導你,而不是憑著你自己的意思去自作主張,以智慧為前導。知道這個甚深的般若,就是以這個為導引,這樣才不至於陷入魔境。魔境,種種的魔,目前正是群魔亂舞的時代,如果沒有智慧作為前導,你隨時會有很多魔難產生,所以我們要有智慧,你不以凈土為歸呀。你終要能了脫生死,能真正給眾生真實之利,你離開凈土沒有其他的法門。就算你是很高,文殊普賢不是更高嗎?他也求往生呀,他給眾生作帶頭人,帶路人,引導你度眾生。你除了這個,還拿什麼方法可以度眾生呀。都好,沒有一樣不好。就眾生根器來說的,有適應和不適應的。這樣以凈土為歸宿呀。所以普賢菩薩在一部《華嚴》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最高的一部經典。最後的一個總結,導歸極樂。所以我們也得這樣,我們以般若為導,凈土為歸。智慧一上來,智慧廣大深如海,所以我們天天大家都念,三皈依呀,智慧如海,天天念還不如我們的願。我們不但就是念呀,我們還要真正去做智慧如海。秦言《智度論》說(秦言當時還是南北朝,時代那時北方是秦)這"般若者",智慧,一切諸智慧中最為第一,一切種種智慧中般若最為第一了。無上,無比,無等,更無勝者,沒有比它更上的,沒有能和它相比的,沒有能跟他相提並論的,沒有能超勝的,這是般若。這個說明他的高。再有《往生論注》,這是天親菩薩評論的,大概他有五百多部論,他以前是小乘,後來他明白了,大乘才是真正的佛法殊勝之處。後來他跟哥哥說,我得懺悔了,我得把舌頭拉掉,說了許多誹謗大乘的話。他哥哥說的好,你有幾個舌頭?我有一個。你拉一個夠懺悔嗎?那拉多少才夠,那我怎麼辦?就用你謗法的舌頭來弘法呀。所以他作了很多論。《往生論》就是其中一部啦!三經一論,就有往生論。就是這位要割舌頭的。現在我們還有很多南部的國家,小乘的國家,還有一部分人不大相信大乘,這也很難啊!這事情已經做了榜樣了。"般若者,達如之慧名"。是你通達,達到了如這樣的智慧的名字。不是別的,不是別的智慧,你說法如雲如雨,論文漢文通用,著說等勝,都不是,是你通達到如的這個名字,才是般若,使你達於如,了達,到達,達於如,通達如是真如的如,這意思就是說,你通達到真如的智慧才叫作般若。《大乘義章》解釋這個慧字,慧字,不說般若,直接解釋這個慧字。智慧廣大,這個慧字;"真心體明,自性無暗,目之為慧。"所以有的人以為世智辯聰,是之為智慧。恰恰是反了。世智辯聰,是修行者最大的障礙。很精明,很有世故,很有策略,他有學問,能說會道,這是世智辯聰。是八難之一。這八難中包括世智辯聰,包括瞎子、聾子、啞吧、神精病,這世智辯聰跟這神精病並坐在一個板凳上。不是優點,是缺點。這慧是什麼?你真心本體明白了。什麼是真心,你真心的本體是什麼?自性,就是你自己的本性,怎麼說是無明,無明就是暗呀!地上就沒有無明啦,你心無了,這叫慧。所以這個涅槃,這涅槃三德,就是法身德,解脫德,般若德。你證法身,得解脫,全是靠的是般若啊!般若是什麼?就是明白你自心呀,明白你自性,所以一切法,大家有時這一披,那一披,其實是一家人。禪宗和凈土有什麼分別。跟密宗,只是在有些細微的地方,形勢上習慣上有些不同,碰到最高的地方是一件事情呀!那麼這個真心本體是本有呀!這就是智慧,自性朗然。有的含義差不多大家自己看一看我們就不多說了,剩下大家自己看。《嘉祥疏》曰:"明五度為行,不能出離生死。"五度是前五度,禪定,所以禪定,戒定慧都是好的,但是大家都知道,戒定兩個字是前五度,禪定不能脫離生死。"要須智慧達解本源",你看這個提的很明顯,這些大德嘉祥大師,這些話,都很好,必須讓你的智慧本解本源。什麼本源,你自心的本源。窮盡心源把你的心窮盡了,方皆脫出,你才對於一切,一切你都能超過,你真正能去。故云最上也。所以這個智慧最上呀!這個法藏比丘第一求的是智慧,不是在那求神通。你現在最大的錯誤,修行人,就想得神通,有的還發願,我得神通來弘揚佛法。不是,你這是在破壞佛法,佛制是不許的,因為一些妖魔鬼怪他們有他們的通,他們很可以欺騙人。這神通,對於佛法說是聖末邊事,是聖道,是聖道末了邊邊上的事,你說他不是聖道就不對了。在聖道中末了邊邊上的事情。所以智慧是最上呀。這個"智慧廣大深如海,內心清凈絕塵勞。"塵勞呢,塵是塵土,勞就是煩惱等等。他在身上,擾亂你,擾亂你的身心。像污垢似的塵,擾亂你的身心,老讓你生氣,老得跑,都得奔,成天忙,勞呀,塵勞。"內心清凈絕塵勞",你要是智慧廣大深如海,他必然內心清凈,自然也就沒有塵勞了嘛,是不是?《心經》可以作為咱們證據啦,"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這不就是智慧彼岸嗎?智慧到彼岸,他就自然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嘛。他自然嘛,你這個智慧,受、想、行、識都是沒有的。色現在連科學家都懂得,色是由於眾生的觸覺。妄嘛,五蘊妄,就不是空,妄就不是真有。五蘊皆空,都空還有什麼勞呀,沒有塵勞了嘛,清凈了嘛,沒有塵勞不就清凈了嗎?這是很自然的。"智慧廣大深如海,內心清凈絕塵勞。""超過無邊惡趣門"。無邊兩字好,惡趣門,超過惡趣門。三惡道,不就是到鬼那有一個門。到畜生那有一個門,到地獄那有個門。三門大家說無邊,就是告訴你,進入三惡道,你隨處都可以進啊!這個門是無邊,無數、無量,你前後左右都是門。在你舉足,下足之處,都是坑啊!隨時隨地都可以入三惡道。眾生種種惡道的因,最後讓你入三惡道的因。只有你"智慧廣大深如海,內心清凈絕塵勞。"讓你超過無量,無邊,無數,不可說不可說的妙趣門。對於你都無有妨礙啦。所以我們時時常常善護念,超過無邊惡趣門,就修到菩提究竟岸,你很快就到了菩提佛果。究竟的彼岸。生死是此岸,涅槃是彼岸,這就到彼岸了。"無明貪嗔皆永無,惑盡過亡三昧力。"無明和貪嗔一念都沒有啦。無明全沒有了,就是佛啊!不是兩邊麻煩,很煩雜的事情,所以一破無明按圓教說,在別教說就是屬於地上菩薩,在圓教說你還是初住。一共有四十二品無明,到了等覺,你破了四十一品,你還有最後一份生相無明,怎麼出生的阿賴耶識啊!還不明白。最後一份也破了,就成佛了,所以那麼惑盡過亡三昧力,無明貪嗔都永無,那就是貪嗔痴三毒呀。三毒,當然這三毒不應該有了,而且無明也沒有了。無明就是愚痴。愚痴正好和智慧是對立面。般若智慧來了,你就明了。屋裡暗黑,一點燈,暗就沒了。不對立呀!千年的暗一點燈就著了,一下子,就彈指間,就消滅呀。那屋裡沒有無明,照見種種物,見種種色。都是智慧廣大深如海。無明貪嗔皆永無。永遠沒有啦。這個很厲害,是不是。惑盡過亡,一些惑,見思惑,塵沙惑,無明惑,一個都沒有了,全滅光了。還有什麼過,過都沒有了,這是由於三昧的力量。三昧就是定啊!三昧呢,就是到了等持,沒有昏沉,沒有散亂。三昧之中,以念佛三昧稱為三昧之王,又稱為寶王三昧。價值最高的莫過於寶,所以稱為寶王三昧。惑盡過亡三昧,那就是說,佛佛相念,上邊經論,佛佛相念,所以說由於念佛三昧之利,這個地方定和慧,一上來提倡智慧,最後又提高定,慧和定都是重要的,但是慧居首位。底下還有幾句,我們盡量講下去,亦如過去無量佛,又像過去無量的佛一樣,為彼群生大導師,為一切眾生所能達到的,這一切的世間苦,這也包括三賢的菩薩。因為三賢還有無明,那不得破無明嗎?也應該六度呀,無明沒離,也是苦,把生老病死,種種苦都要度脫,地前三賢他的死,沒有咱們的生死。還有變異生死,從一地到別一地他還有變異,都要度脫。"常行布施及戒忍",這是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啊!智慧啊,六個波羅蜜,個個都得叫他得度啊!"已度之者使成佛",就是說沒有得度的眾生,我要度啊!已度,他已經開始走上覺悟之路,就好像菩提心一樣,沒有發菩提心,我勸他發,已經發起的我叫他增長呀!已經增長的,我要護持他成佛呀。所以我們這個度生,應該是全部都包括這一切在內的,對於自己他更是如此,你自己不能作個榜樣,不能示範,你能說不能行嗎?往往言教不如身教,所以說以身弘法以身謗法。有的人嘴上說的很好,你所做的全都是謗法,這個以身謗法,這個破壞佛教就更嚴重了。"假令供養恆沙聖,不如堅勇求正覺。"你供養恆沙的佛陀啊,不如堅勇求正覺。這個地方可引一段《華嚴》的《普賢行願品》,一切供養中,法供養最,什麼叫法供養。如說修行是供養,如佛所說的,如善知識所做的,我去修行,這叫供養。不是說什麼拿什麼錢,拿什麼利益一切眾生,讓一切眾生得利益,是供養佛。你拿來給麻雀,你拿來給麻雀吃了,你現在不是給麻雀吃一粒米,而你是在供佛呀。利益於一切眾生,所以我們是平等的。這是佛教偉大之處。不離菩提心,攝受眾生是供養,代眾生受苦是供養,勤修善根是供養。不舍菩提業,不離菩提心,這都是稱為法供養,這個供養出來和前頭相比,那前邊也就是千分、萬分、億億分他呢。不如跟我們法供養,千千萬萬分之一他也趕不上,不可說分之一他也趕不上。所以堅勇求正覺,正是法供養。供養恆沙聖不如堅勇求正覺,是這個意思。無量壽經講座28(法藏因地第四)無量壽經講座28(法藏因地第四)所以也就是要明自本性,達自本性,這裡我們也看到,你供養恆沙聖,不如堅勇求正覺,堅勇求正覺是什麼?是自覺,因此我們說為了普度眾生,首先是自覺。這兩句話跟我們剛才說的是一致的。你供養恆沙聖,你就有堅勇求正覺。我們關於這個法藏比丘在佛前,發了殊勝大願,上次,我們談到"假令供養恆沙聖,不如堅勇求正覺"。我們供養無量無邊的聖眾,殊勝,這個就稱為外施殊勝,你外施殊勝。不如堅勇求正覺呀,供養恆沙聖是外施殊勝,是好呀,是必須的,但是相比之下呢?你還不如堅勇求正覺。堅勇求正覺是什麼呢?就是我們常說的內種已臨。這兩句話話都要。我們既要外施殊勝,又要內種已臨。如果再要比較之中,法藏比丘提出來,你既要外施殊勝,不如內種已臨,不如堅勇求正覺。用澫益大師的幾句話來補充:自覺的重要性,諸位能度,自己還沒有度了自己,云何度人啊!你談什麼度人呀,怎麼度人呀!你何能度人呀?你自己還沒把自己度啦,你連已臨還在沉淪還在昏睡中,有什麼資格談覺他呀!這個很可笑。這是澫益大師的話,很不容易體會。要把這個體會深了,對我們才能警覺。如被漂者,被水所漂流,你陷於狂流之中,你現在想去救岸上的人。這件事就是這樣。自未能度,云何救人呀!如被漂者,欲拯岸行。我這話就很深刻。你自己就更難啦,你自己還在河裡漂著那,你還想救岸上的人呀,所以現在有很多人就是在這個地方不明白。我們不是阿羅漢那樣追求自己覺悟,不管旁人。這是為了真正去管旁人,要負責,要認真徹底的貫徹。只有先度自己,因為要度他,所以先要度自己。不是為了我需要解脫,我就先來解決我的問題,這是先後的關係。這個重點,就很清楚了。接下來是八句,這八句就是前頭的總結:願怎麼樣,實際上就是為了這八句。而這八句,就是大家常念的。阿彌陀佛大願王發了四十八願,也就是下面四十八願的核心。說四十八願就是這幾句,更具體,更詳盡,更完備的發揮和補充,這八句非常重要。說:"願當安住三摩地,恆放光明照一切。感得廣大清凈居,殊勝莊嚴無等倫。輪迴諸趣眾生類,速生我剎受安樂,常運慈心拔有情,度盡無邊苦眾生。"我願意安住在正定之中,在正定中我是老放光,我是老普照一切啊。我要以這樣的感得廣大清凈居。居就是住所。我們常說魯迅故居,宋慶玲故居。這居就是住的地方,所以我們就是指國土。凡夫說的就是他的住所,佛說就是國土。我願意感得廣大而清凈的佛剎,佛土殊勝莊嚴無等倫呀。殊勝和莊嚴沒有能相比的。"輪迴諸趣眾生類",在輪迴之中,一切眾生很快的到我剎來享受安樂,不受苦,離苦得樂呀。慈悲心就這兩個字,慈悲的慈的含義就是予樂,悲的含義是拔苦,把苦給拔了。在悲中使他得到快樂,這是慈心。拔苦如一個瘡給他治好了,這是拔苦,你還使他康健,身體舒適,這是予樂。這是進一步,到極樂世界來說,為什麼要放光明照一切,常住三摩地,就是為了有這樣一個地方,使一切眾生來到我剎,來受安樂。所以唐人的詩:"安得廣廈千萬間",願天下一切可憐人都能歡顏。這是詩人的遐想,他所予樂。這也是暫時的希望。這個是徹底的長久的。"常運慈心拔有情,度盡無邊苦眾生。"無邊的眾生都要誓度盡,這八句話,是成就極樂世界的種種願力的核心。所以上邊說的,這個指的發心跟下面發心,只是廣略不同,但是,是一個心。下面我們再仔細分析一下。願當安住三摩地,三摩地我們知道就是正定三昧地。三昧是音譯,正定是意了。我願意安住在正定之中,這正定之中就是常寂光。寂字是正定,是體也。下面恆放光明是照遍照一切,下一句是照,是用。所以有體,就有用,還要有照用。所以體用是有聯繫的。這兩句表明什麼呢?表明定慧等持,寂照同時之妙德,此表修德。安住摩地是定,恆放光明普照一切是慧。所以我們修持都是鳥之雙翼,車之二輪並運。定慧要等持,不可單打一,福慧雙修。咱們學習的人行解相資,你的修行和定慧要互相促進,到這個地方恆住三摩地,就遍放光明,這個就是定慧等持,而且寂和照是同時的。有的人入了定他不能照,有的人一照就心狂亂,心裡就有所住。不能同時,這定中只能夠,空空而已,定中無所知,把什麼都放下啦。他一起照用,就會被這事牽引,就有所住。這個寂和照是同時,只有寂照同時,這才是真正的寂,真正的照。境為妙假觀為空啊!能所兩忘即是中,忘照何曾有先後,一心融絕泯無蹤。這個忘和照哪裡有先後呀,所以說寂照同時,也是忘照同時,這些個都是修行人在實踐中可以達到的。從這個地方入手,才能真正體會經中的意思。講的只是兩個輪流交換,但這是全部。不是同時,還需要儘力發願,懺悔,修持。體用不二,和用不是兩個,等於是這樣的德。安住三摩地,恆放光明照一切,這也是華嚴事理無礙,理事寂照不動。這個事感而會通,這個通和不動,能是通達。這動是有所變化,不動和通達在眾生份上就有矛盾,不統一。放下的人他就可以統一了,事理無礙。"放光"就是修德,他本體是性德,修德和性德都顯現出來了。這兩句話符合寂而常照,照而恆寂,寂里有照。老是照著眾生,沒有失掉定義。四十八願中菩薩循環多少世界去供養,不失定義,他人在定中。凈土稱為最高,常寂光土,常寂光土是四土之本呀。所以是寂而常照,照而常寂,所以能安住三摩地,恆放光明照一切,在這個情況下才能感得廣大清凈居。不是發一個狂願,一個虛願,更不是喊口號。現在有人發願,就是在佛面前喊口號,我要怎麼樣,我要怎麼樣!口號下面沒有行動。這裡是很具體的,他首先達到這一步,然後以此來干。這在後面莊嚴凈土時說,發了願得了印證,他開始說:住真實慧,勇猛精進,一向專志莊嚴凈土,莊嚴凈土,是在真實慧的流露下所顯現的。以此要度眾生,要成佛。怎麼度啊!要感受這樣一個廣大清凈的佛國,廣大清凈佛國是寬廣平正,不可極限,極樂世界是非常寬廣而平的,是正的,不可極限,無所邊際,沒有邊界,所以從這裡都可以體會到觀經上說西方極樂世界距此不遠。《阿彌陀經》上說距此十萬億佛土。又說十萬億佛國,但是一個佛國,有多遠,現在這個天體,要用星系來說。這個星系還不夠,要經過十萬個星系,你得用多少光年,多少億光年?光的速度才能達到。怎麼說距離不遠呢?還有兩句話,你就明白了。他說極樂世界就在那,但是它沒有極限,沒有極限就遍及一切,那就遍及到咱們這啦,就遍到咱們課堂里了。還遠嗎?我們都要善於體會經中的文句。不要輕易的放過。在我們心中有極限的話,那就是極樂世界距此十萬億佛土。清凈呢?就是莊嚴清凈,超於十方,沒有垢染,沒有污濁,這就是清凈。所以說是廣大清凈居。還有曇鸞大師。天親菩薩的《往生論》,曇鸞他也特別注重這幾句啊!他說:三種莊嚴入一法句。這是極樂世界莊嚴,菩薩莊嚴,國土莊嚴。這三種莊嚴入在一個法句裡頭。所以這個文字非常富有禪機呀。一法句是什麼?一法句就是清凈句,清凈句很重要,漢譯為"無量清凈平等覺",佛是無量光,無量壽,同時佛也是無量清凈。漢譯就稱為無量凈覺,就是阿彌陀佛,心清凈。心凈則佛土凈。為什麼?極樂世界莊嚴呀。心清凈,一法句就是清凈句。底下點破啦。這個教下和禪不同,說到這裡就是禪機,一切莊嚴就是一法句,一法句就是清凈句。不往下說了,那是禪宗的語錄,樸實語錄,給他道破成為教下。所以清凈句就真實智慧無為法身。所以說他是清凈莊嚴是真實智慧,清凈莊嚴無為法身。流現出一切無量莊嚴,一切莊嚴入一法句,一法句流現出無量莊嚴。所以說這是緊連著的,寂而常照,照而常寂,所感到這樣一個廣大清凈居,真實智慧無為法身,這個是體,從體流出,種種一乘莊嚴這是用。因此他這殊勝和莊嚴沒有等倫。這不是咱們世間,多少工程師在那搞設計,搞比賽,在得獎,多少工人在勞動,所建築起來的一個居呀!這是不足的。不是這個意思,他這是從真實的本體所流露,因此他這個莊嚴,他的這個殊勝,沒有等倫,沒有能比的。這個句子是唐宋譯本里的,而魏譯呢?他指的是"道場超絕"。這四個字道場是一個意思,超絕就是殊勝。殊勝就是不同啦,特別啦!超出呀!嘉祥大師解釋超絕解釋很好。這超絕是什麼意思呢?他說:"修道疾速成佛,故云超絕。"在這個清凈居里你修道,你很快成佛。所以說超絕,也就是說無等倫。關鍵在什麼?在於疾速成佛。這句話很重要。我們為什麼要生極樂世界?如果懷著這樣一個心,我常常說:一個人他就是不念佛,活著的時候要好,死的時候還要好。活的時候求佛保佑,一切平安如意,比別人都強。身體也好,也長壽,死了以後也生個好去處,徹頭徹尾為個人打算。這種心是不能往生的。這是事實,他也做對了,但是可惜呀!就好像看見一個仙人,他有無量珍寶,他拿著珍寶,不放,你只跟他要一根冰棍,捨不得。極樂世界殊勝在於疾速成佛,他是去了就不退,而且壽命無量,種種都是指引前進,而且很快前進,這才是我們要往生的真實的動機。因為我們這個世界退緣太多,進一退九,多少人我看見是很不錯的,垮起來了,垮的很徹底!進一退九是規律,誰都要謹防呀。在沒有證之前,每個人都要謹防,八萬四千魔軍在行人的六根門頭,等待你開悟或者得定得神通,這種機會以這種事情的到來,也正是他得逞的一個機會。《楞嚴》就是這樣,大家看《楞嚴》嗎?都是在你要得的時候著魔。極樂世界沒有這些事,這些事非常關鍵呀。這才是真實的安樂。別的什麼享受,想吃什麼,有什麼,等等都是不徹底的,徹底在於此,在於頓脫生死,速成正覺,所以得安樂。法上能安樂。玄裝大師翻譯的《稱讚凈土經》說:"為諸有情宣說甚深微妙之法,令得殊勝利益安樂。"所以說:無有一切身心憂苦,唯有無量清凈喜樂,是故名為極樂世界。所以都是在得法上,在清凈上,這樣的安樂。而且這個最究竟的是頓脫生死,速成正覺。一往生就脫了生死了,很快成正覺了。經里說惠以真實之利,度化眾生,惠以真實之利。這就是真實之利,感得這樣一個佛剎,大家都來到這個佛剎,清凈莊嚴無等倫,到了這兒就受安樂。輪迴諸趣眾生類,在六道輪迴都到了佛剎來受安樂。常運慈心拔有情,度盡無邊苦眾生。這是法藏的大願。我是恆久是如此啊。所以念佛不難,難於發心,發心不難,難於真實,真實不難,難於勇猛,勇猛不難,難於長久。長久很難,所以很多人一陣子非常極積。他偶然退了,受人打擊就退了。所以要髮長久心,常運慈心拔有情,渡盡無邊苦眾生,不度盡眾生,誓不成佛,度盡呀。常就是時間上,過去、未來、現在;無邊就是空間,一切住的眾生都要度,一切時候,一切空間都度化眾生。時間是不可窮盡的,空間也是不可窮盡的,眾生也是不可窮盡的。於是法藏比丘的大慈大悲大願大行也是沒有窮盡的。正如普賢菩薩十大願王一樣,我此十願無有窮盡。這八句就是前頭髮的許許多多願呀,最後要求正覺,感得一個清凈國土,一切眾生來此受安樂,疾速成佛。度盡無量無邊。底下就是最後四句諸佛證明:"我行決定堅固力"。我這所行決定堅固的力量是這兩方面。決定是不能改移,堅固是不能轉動,這不可破壞,這一種力,唯有佛的聖智才能給我證明,才能真正了解我,所以了解不是容易的事。這是水平問題。你粗淺的人就不能了解一個深刻的人。這個了解總的要水平差不多,才能有些了解,這是個水平問題。過去批孔,就是對孔子不了解。了解要有水平。唯有佛才能證覺,只有世間自在王如來才能給我證明。唯佛世尊三覺圓滿,五眼明朗,智慧無礙。世間自在王如來,唯有佛如來能給我證明呀。最後兩句:"縱使身止諸苦中,如是願心永不退。"有的時候碰到打擊,一般人鬥志就消磨了。學佛五分鐘熱氣,唐譯說:"縱沉無間諸地獄,如是願心終不退。"這個地方包括地獄諸苦之中。最苦的是地獄,按唐譯的說法,我就是在地獄裡我也不退轉。我這個行,我這個願,縱使入地獄我此行此願都不退轉。這就說明堅固,我這個願,如果只有願沒有行,這是虛願。但是有其行,而沒有願,這個行也是個盲動。至心精進第五法藏比丘說此偈已。而白佛言。我今為菩薩道。已發無上正覺之心。取願作佛。悉令如佛。願佛為我廣宣經法。我當奉持。如法修行。拔諸勤苦生死根本。速成無上正等正覺。欲令我作佛時。智慧光明。所居國土。教授名字。皆聞十方。諸天人民及蜎蠕類。來生我國。悉作菩薩。我立是願。都勝無數諸佛國者。寧可得否。這個偈子都是可以唱的,至少像現在可以朗誦。有韻律,韻調要讀出來,一般的是長行,就是一般的語言,一般的話,說了這個偈子之後,而白佛言。還是繼續對世自在王說:我已經為菩薩道發無上正覺之心,我現在還是菩薩行菩薩道。還是菩薩的地位啦。可是我已經發了無上正覺之心。所以這個發心還是非常重要的。初發心時即成正覺,已經發了無上正覺之心。無上正覺就是無上正等正覺的簡稱。發了佛的心,我是在許願做佛。願一切如佛,我願意我自己成為佛,而且讓一切眾生都成為佛。即令成佛,令成佛,就是用我的力量幫助大家讓他們都成佛。也就是度一切眾生都成佛。願佛為我廣宣經法,我希望佛給我,哀愍我這愚夫,佛給我宣說經法,請你開示我,教導我,用經法來教導我,我當奉持如法修行,我一定會信受奉行,來執持,如法修行。所以修行大家要注意,要如法修行,你修的不如法,你盲修瞎練,盲修瞎練,不但沒有好處,而且還有壞處。所以我們必須要行解相資,你要有正見,密宗講見修行果,見字擱在前頭。修行擱在後頭。果擱在最後,你必須有正見。打破四人幫以後的第一班,有個學員,他說要去住山,我說你憑什麼住山,你還沒有正見,你住什麼山?不是盲修瞎練,必須有正見,正修、正行,這才有正果可說。所以要如法修行,請佛開示。要親近善知識,請善知識來教導我們。讀經也是親近善知識。經文之中我們得到教導,我們要如法去修,而不是用自己的意思,很多人都喜歡別出心裁,我怎麼出一點新招,我要跟別人不一樣,一開頭就想的是這個。咱們先不說別的,你就是學文化,學寫字,學畫畫,也先得繼承嘛!現在很多的好的東西,你都不去繼承啦。從你開始就要搞新東西,那古人的勞動,那些寶貝,你全都利用不上了。你要從頭開始,你要去創新,你就去開荒,去拔草,什麼什麼的,這又有什麼意義呢?現成的果實先要繼承,如法修行。拔諸勤苦生死根本,我要拔除種種勤苦。勤就是老來的,老有的。苦來的很勤,來的最勤的苦是什麼?是生死根本!你沒有拔除這個生死根本,所以永遠是勤,是苦。要拔除這生死的勤苦,生死之苦呀!佛是不妄語的。地獄之苦是確確實實,真實不是虛妄的,佛騙我們幹什麼?佛也不是要有一個隊伍都是佛教徒,佛就高興啦,他有什麼可高興的,他是讓眾生真正得到覺悟啊!所以他都是真實的話,要拔除這個根本,這個根本不容易拔。真正拔除根本,不但不起現行,你還要拔掉他的種子,在你八識心田中過去所起的種種殺、盜、淫留,在你八識心田中成了種子。現在你作的事就在你八識心田中就印下了,將來還就是種子,這個都是反覆,反覆,最多的是貪嗔痴,這個種極其牢固。不但我不再貪痴嗔,而且連八識種子都拔掉,這才是真正解決問題,才斷生死根本,你不往生,在一個不退的地方繼續修,完全靠自己的力量,確實很難。法藏比丘說:"拔諸勤苦生死根本,速成無上正等正覺。"為什麼呢?他要大家須臾間成佛,你不度自己,怎麼度他呢?我這樣一個心愿,打算讓我作佛的時候,我成佛時候,在我達到成佛境界的時候,我所住的這個國土,他的教授名字,這是教化,可以教給別人的,種種的教授,有的國以香為佛事。聞見香心裡清凈,就覺悟,我這個國土,我這個教授,種種,極樂世界同樣這個香普熏一切世界。光明也是如此,這個教授,這個超越,極樂世界,種種的教授眾生方法,我的名字,我這個名號,大家想想,這個也很特殊啊!你們看咱們中國人誰不知道阿彌陀佛呀,阿彌陀佛張口而來。還有別的佛,無量的佛,還有藥師佛、釋迦牟尼佛,那誰念釋迦牟尼佛。誰一張口都是阿彌陀佛。大人小孩子都一樣,我這個名字普聞啊。我願意我成佛時,我所教授眾生,一切的教化,我的名號能聞於十方,沒有一個地方不知道。十方世界都知道,為什麼?這一點我們必須知道。現在很多人想要他的名字能聞於世界,這跟法藏比丘好像是一樣,實際無有共同之處。這個作為我們出家人最忌諱,確實應該一樣,你不是為個人名聞利養。我這個修持,我這個功夫,我的學問,只是為了我能聞名,我能得利益。這是邪見,這是很壞的事,你只是為了名聞利養。我示現很能持戒,但你持戒的動機就是讓大家知道,我的名字恭敬我。在這細微地方要注意。印光大師說,你們想說法,要度眾生,要提防這種心啊!為了名聞,再接受供養,那還是為了利養。那就麻煩了,因果很不真。因不真,果也就不真。因地不真,果早離去。阿彌陀佛所以要聞名十方,因為十方聞名,就在念佛中,這是一個最殊勝,最巧妙的度眾生的方法。惠眾生真實利,使眾生能得度,他這個願實現了。所以十方諸佛都讚歎阿彌陀佛,勸眾生念阿彌陀佛往生極樂世界。這一願滿啦,但必須如此,你知道這個名,你才能念這個名,這個國土殊勝,願意生這個國土。從這開始,藉益大師說:從事持達理持,先事上這麼念,讓你念的很誠懇,很清凈,對娑婆世界無所留戀。名聞利養都放下了,你只是清清凈凈的一句阿彌陀佛的時候,你不知不覺達到理持了,你從持名念佛不知不覺你就實相念佛了。眾生做不到的是地前三賢做不到的,無住生心,你暗合道妙,你不知不覺就無住生心了。這是暗合道妙,巧入無生的方法,最殊勝的方便在於此。所以他的名字聞於十方,為什麼?不是希望大家選他一票,選阿彌陀佛,當什麼全法界主席,沒有這樣的事。這個名心和利心同等卑污可恥,要深自警戒,不可以放鬆,不可以姑息。學阿彌陀佛這樣名字聞十方,就不是這個范籌了,和前邊是兩回事。阿彌陀佛的第十七願就是名聞十方。大家知道聞名時候至心信樂,你去念,你十念都能往生,諸天人民以及蜎蠕之類,蜎是小飛蟲,蠕是小爬蟲。這樣的眾生是很下等的,代表一切眾生,這樣眾生之類來生我國到了我國都是菩薩,所以極樂世界是大乘法是一乘。《天親菩薩論》二乘種不生,你只是自覺自了,你不能生極樂世界。你在臨終,你能發起大乘心來,你才能往生。你始終是小乘的因,你不能往生,來的都是菩薩。下品的,下生的,多少年不能開花,一開花之後他就是菩薩。他修菩薩道啊,他大乘啊!都是菩薩。他清楚,他一生就是菩薩,就是阿鞞跋致,必定成佛。法藏比丘立了這個願。"我立是願,都勝無數諸佛國者,寧可得否?"這個地方要詳細說明。我希望我這個國土要勝過無數諸佛國者。辦的到,辦不到?可得不可得?這個地方千萬不要以為法藏比丘爭強鬥勝,我要蓋過人,我要超過一切,這樣的心就不是阿彌陀佛了。逞強鬥勝是阿修羅王了。這種逞強的心是阿修羅特點,阿修羅就是要逞能好勝,不希望別人強過他。強過他,他就要破壞啦。所以阿修羅有兩種,一種是護法的,一種是毀法的。毀法的將來勢力盡了,他就下地獄了。他說勝過別人,就勝過別人。佛法不是如此,佛法是隨喜。你比我好,我高興,我也喜歡呀!我常常說,我們等於一個聯軍,我們的敵人是共業,有一個修的好,他就多消一點共業,就替我們多消一點敵人,只有好呀。你不管修哪宗哪派,真正修持,都應當讚歎隨喜。不是某一個人獨好,獨修,這樣的一個形勢。阿彌陀佛不是這樣比別人強,要超過別人。阿彌陀佛是想要得到比別的佛國所得不到的那一種殊勝方便利益,想給別人,一切眾生所得到好處,要大於別的佛國,所以才稱為大願之王。但是他也沒有把握呀!這件事能做到做不到,所以向世自在王請開示。世間自在王佛。即為法藏而說經言。譬如大海一人斗量。經歷劫數尚可窮底。人有至心求道。精進不止。會當克果。何願不得。汝自思惟。修何方便。而能成就佛剎莊嚴。如所修行。汝自當知。清凈佛國。汝應自攝。世自在王佛,即為法藏開示:"譬如大海一人斗量,經歷動數尚可窮底。"大海水,用斗去量,一斗一斗,經過多少劫,那也可讓海漏底。人有至心求道,譬喻人要是有至心求道,不是挖大海,他來精進不止,老精進,這樣子會當克果。"會"就是都的意思,"克"是必也,遂也,得也。當然得到願,會是全都可以得到果實果位,圓滿他的願望。還有什麼願不可得了?以下回答很妙"汝自思惟,修何方便,而能成就佛剎莊嚴。"你自己想一想,你需怎麼一個方便?你才能成就佛剎莊嚴,照這個去修行呀。汝當自知,你應當自己知道怎麼去修行。這樣一個清凈佛國你應當自己去攝。這裡只說可以,可具體的沒有回答,只說可以的,你用什麼方便你應自己知。頭一個是你自己想,這個國土你應自己去攝,用什麼方便你應自己知道。一連說了三個"自"字,沒有回答,說了三個"自"字。這個很可以讓我們深思。這和《法華》里相似。《法華》最後說:開權顯實,多少年說的是權法,現在給大家說實法,以前都是權巧方便和大家說一些,沒有全盤托出真實東西。《法華》說的是實話,大眾請求三次世尊就是"止止不須說,佛法妙難思。"兩個止字,停止吧!不需要說,佛法妙難思。三次說止止,佛法妙難思。這是不可思,其義深廣,不可容易說。彼經上"止止不須說"正是今經之義。但是不可說而說,不是停止在無說之中,是三請而後說,這三個"自"字就相當於《法華》的。這三個"自"字實在是世尊老婆心切呀!老婆心切是禪宗常有的話,就是婆心,婆心就是悲心,在禪宗有人問法,六祖說:"密在汝邊"。三個"自"字,用禪宗的話來體會,密,密在你那邊。還有古禪宗大德說的好:"汝自會取好,我不如汝。"亦此經三個"自"字之義。這都是最好的開示,比回答一大套還好的多。世自在王如來在法藏問他以後他說:"汝自思惟,修何方便,而能成就佛剎莊嚴。"這跟禪宗不是一樣嗎?"汝自會取好,我不如汝。"所以直指他的自,自是什麼,是自性。連下三個自,確實有深意。對凈土宗來說,一個日本大德說,當年佛回答他,說三個"自"字含了三個意思,代表了禪宗的意思,也代表了凈土宗的意思。凈土宗說教下解釋這個道理:說法藏菩薩宿植深厚,多生以來就種了深厚的善根。宿植是他所培養的東西,很深很厚,高才勇哲,與世超異。稱讚法藏比丘的話,凈佛國土之事早就洞達了,雖然是佛的智慧也不超過他。如汝所知,你自己可以去作。第一個回答用三個"自"字,涵意說你已經很高了,你自己知道。第三個是攝取佛國,各隨樂欲。他想怎麼攝就怎麼攝。釋迦牟尼佛是穢土,藥師佛是凈土,菩薩成佛各有願力,或者是三乘的都有,或者只是一乘法,去了都成佛。不是成就阿羅漢為究竟的,不是,是一乘法。這個佛國任著菩薩的樂欲自己攝取,不用如來指示,是你自己的事。這是第二解釋。第三解釋:謂凡於凈土,有報土,有化土。實報莊嚴土,凡聖同居土,還有法身佛所居的常寂光土。這種法身,這種土是最高妙的,不是菩薩之分地。唯應自分,宜攝取之。唯有自己的本分才能通達,才能攝取,汝應自分。凈土前兩個說明這個道理,到了這兒,還是和禪宗是一昧,到了法身境界常寂光境界,不是菩薩之分以下次第所能了達的。必須超過這個分地。只是自分,自分就超過這一切。當年唐朝皇帝問國師,中國師說:"陛下應當在毗盧頂上行禮"。就是皇帝你應當在毗盧遮那佛腦袋頂上走。這是禪宗的話,不是菩薩之分,只有自分,這個自分應自己解釋就是這個意思。陛下你應在毗盧頂上行禮。毗盧是代表佛的,一切佛都是毗盧遮那流露出來的。日本稱為大日如來,最高的佛了,不是皇帝如此,換個人換個小太監也可以說:你應當在毗盧頂上行禮。宗門破三關。現在把破三關解釋很亂。我說不客氣的話,庸俗化,把這解釋太淺,破初關應當見法身,破重關應安住於法身,破三關就是法身向上,不僅僅安住法身。禪宗批評的你破落在法身中,未在法身量,你沉沒在法身這個量里了,還要超出去,要法身向上。佛呀,道呀,化呀,這一切一切,你不是菩薩之分,法身向上是你自己的事,,這就是回答。無量壽經講座29(至心精進第五)無量壽經講座29(至心精進第五)法藏白言。斯義宏深。非我境界。惟願如來應正遍知。廣演諸佛無量妙剎。若我得聞。如是等法。思惟修習。誓滿所願。法藏繼續請求:斯義宏深,非我境界。來施展表演特異功能,這很不符合佛教的意思。宗門根本不許談境界啊!你說什麼境界,不許談,自己著魔還談吶!不談算了,你談更表示你著魔,不許談什麼境界,什麼光啊,神啊,什麼見佛啊,如何如何,現在這個奇異功能微不足道,不值一談,就是值得談也不準談。教下只許論功夫,也不是談境界,就是我功夫怎麼樣,我功夫還是很焦急,還是很不安,還是如何如何,這功夫怎麼樣才能增長,可以有所改善。可以談論教義啊!但是這個境界不許談。不許談還是有境界啊!什麼叫境界呢?"境"就是指心所游履攀緣的地方,不是說一個境,當然是環境啊!有實際地方,這個境界不一定是指所游履的地方啊。你心所能夠達到的,心所游,心所緣都叫做境。我們這個眼睛所看到的這個色,那麼這個眼識,看到眼色,這個眼色呢,也是咱們眼識所游履之處。就稱為色境,他這個眼識所看的地方,所以這個法,也稱為法境,也屬於境。《無量壽經箋注》說:"自家勢力所及之境土,又我所得之果報界域,謂之境界。"所得的一種情況這方面簡單說一點。這個地方就咱們解釋這個經吧。自在王說的非我境界,不是我的水平,我所能游履,所能夠達到的。我的心所達不到的,我心想不到的地方,理解不到這個地方。唯願如來應正遍知,廣演無量諸佛無量妙剎。我只是盼望如來呀,滿我這個請求啦。應供、正遍知啊,這兩個佛號代表佛的十號,應正遍知,這個廣演諸佛,無量光,然後我知道諸佛無量無邊的剎土是什麼樣呢?他這問的很具體,他不是普普通通的狂願,虛願,想做這事他都去做,到佛那請教,只有請佛隨喜加被,才可能知道種種佛國的情況。別的佛國情況不知道,你怎麼能知道我這個佛剎超過一切啊!所以《孫子》說知己知彼,百戰百勝啊!你得知彼,我知道一切佛剎什麼樣子,才有可能超過他們。你根本不知道,我關著門,我說超過,這是閉門造車啊,那個不行啊。你只有求佛這個力量能夠知道這一切,若我得聞,如佛滿了我的願,能夠得聞這樣的法啊!我就能夠思維修習,努力去做,我一定要滿我發這個大願。不是我的境界,各各佛剎的情況我要超過他們,只有請佛慈悲廣演啊。世間自在王如來知其高明呀!知道他高明,高,就是崇高、高尚,高呀!在上啊,遠啊!明呀,光呀,照呀,通呀,知道他的高明啊!你們常說這個人很高明,就是說他這個境界很高,明照呀,通達呀,他這個志願深廣。所發的志願確實很廣大。所以即為宣說二百一十億諸佛剎功德圓滿之相。這個地方我們要解釋一下,是什麼呢?就是這個地方非我境界,這個上頭世自在王如來用三個"自"字說"非我境界",說這不是我的境界。日本峻諦師從三方面解釋。那麼這一個自就說。這個法藏比丘,是很高明,雖然已經知道菩薩攝集般凈土之行,我是知道了,可是我現在要成就的是最勝凈國土。這個意思太深啦,不是我的境界啊!一般的凈土,我是知了,但是現在這麼殊勝的一個我不知啊,這是第一個意思。第二個意思呢?這個當然是說是佛國就隨著他的所樂,所欲來攝,來攝取,可是我現在所想要讓這個五乘行人都能入報土。五乘有六種不同的解釋。我們取一個最中的就是說是人哪,聲聞,緣覺啊!菩薩啊!這個五乘一般所說三乘法就是聲聞,緣覺,菩薩加上人乘,天乘這才叫五乘法,我現在要想是六種之中的一種呢?那還有不同的,差不多有的還說佛乘,有的把人天合成一塊啦,有的把聲聞緣覺合成一塊啦,不列舉啦。我們用通俗常說的五乘來解釋,要想這個五乘都入凈土,都入報土。這個報土,只有菩薩才入報土啊,現在這個五乘中,只有菩薩才能夠入報土,現在我是想讓這個聲聞、緣覺、人、天,這種水平的人我都能進來。你要修五戒才是人,修十善才是天,斷了見思惑才是聲聞緣覺。說這樣的人,這種水平的人也生到了佛的凈土,一齊入到佛的報土。要知道這個凈土法門是特殊的,這十方世界之所無,十方世界最特殊的在於凡聖同居土,凡聖同居的凈土。我們這就是凡聖同居土,娑婆這個,娑婆世界是什麼?釋迦牟尼佛他的凡聖同居土就在咱們這,咱們也有聖,那個文化大革命之前,有個福建的和尚到五台山見了文殊菩薩。這有多好的證明親見文殊菩薩,這有千八人修行人在裡頭吶。有喇嘛,有的是出家人,做佛事,阿羅漢都在那裡,那不就是同居嗎?天台燕盪幾百阿羅漢都在那。這裡本經凡聖同居凈土,只要生了就是阿鞞跋致。最不可思議你說他凡夫,他已是阿鞞跋致,你說他阿鞞跋致他也是凡夫,十方世界之所無啊!十方世界沒有,再有這樣的例子,所以你看諸佛勸去西方世界,你念藥師經,修藥師法,你成就了,藥師菩薩也送你去極樂世界,這個凈土法門啊。這個鳩摩羅什翻譯一切世間難信之法,,玄裝還加了一個極字,世間極難信極難信之法。所以我們說肯念佛,這些地方還沒有能信啊。他不了解,不了解啊,這個不是我的境界呀。我請求,為我開示呀。底下第三個他說法身境界,報身境界是高是妙,不是菩薩之分。但是我要經過無量劫我都可以達到"法報"的境界呀。我可以證明在目前還沒分,因此這個意思很宏深哪!很大呀!還是要請佛啊!請世間自在王如來呀,給我開示呀就是這個意思。他是很有智慧,他說這個是什麼,就是這個自呀。所以澫益大師是講六信呀,要信自,這個自重要,現在法藏比丘說不是我的水平啊,他請佛開示,這是什麼意思呢?他拋卻己分,專歸佛力,專求世間自在王如來,這是求佛。你給開示,這是什麼意思呢?這是法藏菩薩自己開顯的他的法門。我們讀經,就要看些好的註解,像這個地方問答,很容易划過去。這是法藏比丘自己開的他力門,要靠他力呀。所以前頭那個與禪宗是共的,那這個就是跟禪宗不共,所以這個是太虛大師就講啊!這個凈土宗和密宗是他力派,果教的,是靠他力是果教。什麼是果教?是從果上起修的,是在果實上頭起修的,這叫果教派。不同於其餘,也不同於其餘完全要靠自力。打坐參禪,一切一切的,憑你自己的力量。讀教,坐觀,靠自己的力量。這個密宗和凈土宗。凈土宗是密宗的顯說,這個道理是一回事。所以我們這裡很多人他就是妄分彼此啊!密宗有很多,很多流弊,你不能把這個流弊就全都說成是密宗他本身的錯誤。流弊將來要取消它。同時也極殊勝啊!這個日本判教把密宗判的最高啊!判到華嚴之上啊。當年華嚴他們反對啊!到天皇面前去辯論,後來得勝傳演下來啦。密宗是十住心,華嚴是九住心,禪宗是八住心。咱們這個教學的學科的這麼劃分,劃分不清。只說密、顯,成分別要到了通的地方,這劃分的,這個界線也不存在啊!公認的就是這三個。這個天台藏、通、別、圓,圓教劃小始中頓圓,法相,總不能把它擱到圓教裡頭。這個很明顯呀,你三論那只是始教,這都是不可改變的。如自己這個一定要作一個新的說法,這個與事實大家沒有認識嘛,就是站不住。這個他力派果教派,這是凈土宗最殊勝之處。所以這個很多人念佛,我念了半天,我也沒有一心不亂哪,他灰心了,他沒有明白呀,他沒有明白,說一心不亂那你自己的解釋,我必須要念到一心不亂呀!這個人不是這個解釋,所以參考參考為什麼玄裝他又把這個《阿彌陀經》他又翻譯了一遍。他這翻譯的話不是一心不亂,他是繫念不亂呀!你念佛只是一心念佛,你別再想其他的啦,你別今天想念佛,明天想參禪,又參念佛的是誰呀,我又加雜修密,又要修教坐觀,甚至於我還練點氣功,就是亂啦,繫念不亂。一向專念,你就是這一條路,我就死心塌地。所有人自己規定,我只供一尊佛,我就念一部《阿彌陀經》,我就念一個佛,這是為什麼?不是別的不好,你的心太亂了,你這樣才能夠心裡安定,繫念不亂。不要一會東一鑿子,西一鎚子,東一腿,西一腿,不成個東西了。不需要達到一心不亂,怎麼不亂呢?玄奘大師翻譯的非常好,人到臨終的時候,佛的力量是慈悲加佑令心不亂,佛的慈悲力來加護你,來保佑你,使你的心不亂。所以彌陀大願之王惠以你真實之利就在此。你只要真正地信願持名,這個你做到了,阿彌陀佛就要對你負責任,他的願就在你身上落實。那你臨終的時候,佛就慈被你加被你令心不亂。多少菩薩現前,佛入的種種三昧,也要讓這個人入佛的種種三昧,都在三昧中,還有什麼問題啊,這就是他力。所以念佛者,阿彌陀佛,真正念佛的人這個大勢至菩薩就攝受,這個人,這個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就從極樂世界派出25位菩薩,隨時隨地護持你不被魔的侵擾,那你就去了。有的氣功突然間,忽然間他失靈啦。一個氣功師說他表演,他的能力,他說他能阻止火車開,結果讓火車軋死啦。你說他是神經病啊!他不是,他是可以,有時候他可以真讓火車阻止,但這不是他的力量,是他力,妖魔鬼怪的力量,妖魔鬼怪哪一天全捨棄了你,你就軋死啦。現在有個很有名氣的氣功師在南方表演,這個就是說大家這些地方要正信,這個他力門佛力。你這個啊,那麼大家這個話言談就要把它回來啦。這樣都是心外取法,都是魔業,捨棄自身,求他力。這就是最圓融的地方,自他不二呀,他力正是自力,自他不是兩個。生佛不二,眾生跟佛不是兩個,自己和他也不是兩個呀。你這個依靠他力,你這個念佛持咒,靠佛的加被,你能夠有這個信心,正是你的自力。這個他,我們再三都講,你念這個佛就是自己呀。這一句名號,這一聲佛號一聲心吶。迷時不念,悟時念。你念的時候,就是悟。一句佛號就是你的本心,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就是你的本性,完全朗然現前,你念佛的人此身已經在寒元殿,更從何處覓長安,到了天安門處。天安門城樓上你再問他北京在哪呢?所以真的能信他力,真能老實念佛,就是已經到了天安門城樓啦,所以這個極難信法,所以你忠實心入深入諸法實相,最容易莫過於持名,我後邊加一個小補充還持咒也可以,就這麼念。你這樣念去,你能住諸法實相,是比用其他任何方法,都容易,而不排除其他分,都是好的,沒有一個不是絕妙的,最殊勝;但是從容易不容易說,因為現在是末法,科學發達人所要掌握的這個東西,學問很多;一切都強調速度,修持的時間就很短,所幸現在這個人的平均壽命還長一點,這還是一個時期,這一段時期還是好的,適於用功的時期。他力門吶,他力門不是你心外求法,是說你這是一個殊勝的方便。密宗的一個道理,生字皆實相,諸法實相,所以一切都是實相。你拿個不是實相給我看看,既然都是如此,所以這《楞嚴經》,這個"楞嚴",翻譯的意思是一切法究竟堅固。沒有一件事情不是究竟堅固的,那麼這一句佛號就是首楞嚴,那麼這一切都是法身,就是法身,就是實相!錄音機放出聲音來,就不是嘛?錄音機也是,放聲音也是。當然也是,但是這個很難體會啊!從有極樂世界有阿彌陀佛,誰都能念,誰都能信,你就這麼念去,所以一切根都攝。但是將來品位不同,分三輩。現在把前頭跟後頭總起來,前頭這三個自字是開顯人的妙心,就是《觀無量壽經》裡邊是心是佛,你的本心就是佛,這個法藏回答那就是我是求佛力,無比殊勝啊。所以這個就是凈土原文之作,這個成為他力法門。凈土宗所以能夠三根普被,所以能一生成辦。這一生就解決問題啊!凡夫就是咱們這個凡夫,二乘、聲聞、緣覺都一律的跟菩薩一樣都可以登不退,完全靠阿彌陀的願力,一乘願海呀!靠彌陀這個法門呀,這六字洪名呀!這個攝受之力,加持之力,就是仗他力,仗彌陀願海之力,仗六字洪名功德之力。我們就一生成辦,逕登不退。這就是凈土宗的最方便之處,真實之利。以佛的最上果覺,作為咱們因地的力,最初開始的發心,作為我們的心,這個因就通於果的海。因為他從果海中,才有這名號呀。果徹因源呀。因果同時,我們得之果就是從今天我這念中開始啊。那就因果同時,咱們大乘法,《法華》,《妙法蓮華經》,為什麼用蓮花?佛坐蓮花啊。最殊勝的意思他就是,大家都知道出污泥而不染,不為煩惱不為一切所染,他不但要出污泥,而且還要出水,蓮花是不是,這是一方面。另外一面,花果同時。蓮花一開,那小蓮蓬在裡頭呀。別的花,花開落了,這個果才慢慢出來呀。最殊勝的含意。還是花的時候果已在裡頭啦,不是在你需要經歷前後。所以我們這個具縛的凡夫,只要信了,剛才說的這兩個有字,有世界名為極樂,其中有佛號阿彌陀佛啊!切願往生,有信,有願,還持名,一定是可以往生極樂世界成為阿鞞跋致。這個是凡愚,凡夫愚人所共同都能做的事。若你說是獨言究明自心,唯上智所堪任。因為先從這開始,你必須要先明白自心,說禪宗的大死大活,沒有大死哪有大活啊!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你不能起疑性,這是怎麼回事,瞎想這不對,疑情這個疑情他就不斷啦,疑歸何處,這個事上他老在歸何處,這個是理,這個思想不為任何所干擾。這麼一個疑的情,這麼一個情之中,疑情,這小疑就是小悟,大疑就是大悟,中疑就是中悟,不疑就是不悟。這悟是有大有小的,很不同,所以宋朝一個人是大悟18次,小悟無數次。聽說有一個人他小悟一次,以為他悟啦。我們不能不說他是悟呀,顯然他小悟,但是你就認為人家什麼都解決了。那這個可惜。所以要究明自心,像我說的這個情況,只有念佛開悟,所以他這個參禪,參禪開悟的人,以那種參禪,那種是如醉如痴,什麼都忘,什麼都沒有,吃飯都忘記啦,沒有啦!這個衣服都忘穿的整齊,就是這樣。你是傻瓜,纏頭。這心都不在焉,心都不在這個地方。所以這個他到了這個時候,他也不見得就悟啊!他忽然死灰裡頭蹦出個熱豆來,大死之後才能大活,忽然間為死後更生,絕處更生。他這個又是一個方法,又是一個方便,這就是上智啊。所以參禪限於上智,就很難了。現在我們看見這個法門,上智也受下愚也受,所以成為大願之門呀,這個就是這一種他力門,正是彌陀悲願至切處。他的悲願最真切的地方呀,也正是密宗禪宗這兩宗最方便的裡頭的究竟的地方。徹底的地方,自他不二的,你肯仗他力來信,這個極難信的法,你能夠生到凈信,難信的你能信啦!就是智慧呀!念念自然也就能兩念呀,念來念去是誰在念你也忘了。所念的是極樂世界的佛這些都不存在啦,就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能所兩忘你自心明明朗朗,這個心,這個是心是佛,是心作佛,這個心朗朗全現呀,所以凈宗之妙就在這地方,從事持達理持,這凡心就成佛性,這個就把前後圓融。法藏菩薩說明非我境界後,請佛說諸佛之無量勝妙剎土。底下佛就給他宣說啦。宣說多少呢?宣說二百一十億諸佛剎土。為什麼二百一十億呢?二百一十億這個有兩個解釋,一個就是《華嚴經華藏世界品》意思,佛剎是無量的,有二十重,每一重一共有二百一十微塵數佛國,是一種二十重圍繞蓮花世界海,正是二百一十微塵數,這就是二百十一億正好跟他相合。以這個二百一十億代表二百一十微塵數,這就是二百一十億正好跟他相合,以這個二百一十億代表二百一十微塵數。又以二百一十億微塵數表示無量的佛國,這是一個含意。第二個方面來說呢?就是《大智度論》講,這個阿彌陀佛先世,過去世間的時候,是法藏比丘,佛將導遍至十方。佛把他導引到十方,顯示清凈國,種種的佛國,令選擇精妙之國,以自莊嚴其國。這是《大智度論》裡面的話。那麼這個意思說明什麼呢?二百一十億呢?表示十方佛剎,他這個億和具體過去古時候都是有好幾個數,總的說來,反正我的意思不是一個具體的數,而是代表無量的,我們知道這個無量就可以啦!這個一個就是二百一十億,恰恰跟《華嚴經》里一周就是一圈這個數目,也是用二百一十億,另外根據《大智度論》說是無量,含無量的意思在裡頭。"說是法時,經千億歲。"這當時佛國的因緣,這也很微妙難信的,經過千億歲的時間,使法藏比丘來看到。底下他又一個問題,他看到的到底是什麼樣的國土呢?這裡頭有不同的說法,一個說法呢,認為二百一十億都是凈土,清凈的佛土。這個倒跟龍樹菩薩說法一樣,是清凈國。嘉祥大師的意思我們不引他的全文原文啦。另外《凈影疏》不同啦,《凈影》他說是這個底下他說二百一十億根據下文來說,國土有粗有妙呀,粗是什麼呢?粗就是不精呀。因為惡,說惡說粗,有善有惡,國土有妙有粗啊!人惡呀,國粗呀,這就是穢土啊。你說這個就避免這個,因為有善吶,土有妙呀,好的凈土,讓大家修行。所以《凈影》中,咱們中國過去兩個著書,兩個人意見不一致。那麼日本許多很多人都同意,跟嘉祥不一致。用《悲華經》來證明,就是說所現佛國裡頭,他的原話:"或有世界,嚴凈妙好,乃至或有世界,有大火災。"有這個經來證明,兼有穢土。所現佛土不完全是凈土。有凈土,有妙土,大家所見的,不都還有火災嗎?那就是國土很粗。那麼這個國土之中,也包括報佛的國土,也包括化佛的國土。他說或有世界純是菩薩這個,就是無有聲聞緣覺之名。或有世界呢,是報佛土或有世界只是清凈微妙,無有諸苦濁惡,這個就是化佛的凈土。不是說都是什麼,這個世界裡頭也有粗的,也有妙的,也有報土,也有化土,這個時候都顯現給法藏比丘能夠得見。那麼這個時候,無量無數的佛國讓法藏比丘能夠見得,一個一個都能得見。說這個法時,經過一千億歲,億字是從十萬,百萬,千萬,萬萬,以表說法之長。因為這都是菩薩境界,法藏也可證明呀。法藏比丘當時他也是大菩薩,這是很好的明證。"爾時法藏聞佛所說,皆悉睹見。"他都看見,眼睛看見叫睹,他都是看見了。《甄解》就說,睹是眼見,見是用智慧來見,皆悉睹見兩字都有,就是眼也見了,心也見了。所以睹就是說他看見,這個見字就是智慧的見。唯識就是說見分就指這個意思。見分所指之見,以推求,照察為義。都能推求,照察了解。這個他也就都看見了。都通達,就目睹心明啦。如果懷疑法藏比丘還是因地之中啊,怎麼能夠遍見十方諸佛的國土呢?這個《甄解》的回答。《甄解》是日本人啦。《法集經》說"菩薩摩訶薩,得彼諸佛如來天眼。"《大智度論》說,"天眼徹視,則不動而遍至。"這就是說明法藏比丘當時是由於世間自在王如來威神加被之力,他也具有跟佛這樣的,佛的天眼啊!這個時候所以法藏比丘就是一般的天眼也是這樣子啊。不是我要去的,不是要來看見了。佛的天眼,十萬國土,一時都看見啦。所以我們的眼睛看見前方,看不見後方啦。我們不圓,聲音可以,前方一有聲音後頭就能聽,眼睛就不行了。佛的天眼一時十方各處,一時都看見啦。這兩個經都是證明這是得了如來的天眼,所以就皆悉睹見啊。皆悉睹見就起發無上殊勝之願呀。起就是發呀,這個殊勝,就是超絕希有,超出絕妙希有呀。沒有比這個更上的,這就叫無上,超勝諸願,比別的願都超過,所以叫作殊勝。這說明他的莊嚴沒有比它更好的,是無上,來的人受快樂,也是無上,沒有超過他的,光明和壽量也都沒有更超過他的,名號的功德,普聞十方也沒有更超他的。生的因這麼容易也是沒有更超過他的。人所得的利益也是無上。這就是說起發無上殊勝之願呢,這是《會疏》他所讚歎的話。這一切都無上,總起來說四十八大願都是這樣的無上,起發這樣的大願啊。你比天人深了,你把所看到的一切世界的天人他們之善、之惡以及他們國土之粗、之妙,他就是思維究竟啊。他在思維呀,這個善惡呢?也諸說不一呀,什麼叫做善,什麼叫做惡啊。這個《菩薩瓔珞經》你能依順第一義諦叫做善,不合第一義諦的叫做惡。那這個,所以地藏王菩薩說呀,說眾生起心動念無不是罪,這樣一說大建就心服口服啦。你順著第一義諦是善,不順第一義諦都是惡的。你惡的不是遭罪嗎?善惡的事情這個就是標準不一樣。這個解釋是高標準呀。這個根據呀,一切眾生他的識,始起了一念在緣中有所住。他這種情形下,他能順第一義諦叫做善,不順,相背叫做惡。第一義諦,即真諦、聖諦、勝義諦、真如、實相、中道等,亦即實際理體。諦是真實之道理。此道理為諸法第一,故云第一義。第二種是根據《唯識論》的說法,你能順此世他世之有漏無漏行法為善,這不光是此世而且是以後世,對於有漏無漏,他對於這些行法都是順意的稱之為善。不是僅僅現代,對於以後,違損之有漏的行法,叫惡。這又是一種啊。比我們的講法又稍微嚴了一步。《凈影》他判了三點,他說"順益為善,以違損為惡。"這是剛才《唯識論》說法是一致的。第二種順理為善,違理為惡。你比方布施。你這個不住於相,你就三輪體空,你這個順乎理就是善,你如果有所得,我做了功德,我布施給他錢啦,有了這個理,如此有了相,這還是惡。這個就是深刻一點啦。比方我原來想法深刻,我給他錢做了好事總是善,你有所著相,你覺得我做了好事這個就是惡。所以這個樣子,這麼來看呢,這菩薩,阿羅漢所修的法都是善法,人天眾生的法所謂的善法,也就都有相,都叫惡法,所以說起心動念都是罪呀!都是惡!第三體順為善,體違為惡。這個跟剛才說的頭一個是一樣的。《瓔珞經》也一樣,順於體的他是本體的他是善,跟本體相違都是惡啊。凡夫二乘以至菩薩乘,凡是這個還有所住緣的在修的善都叫做惡。天台宗就判了六種善惡,這個我們不說了,說的差不多了,分的更細了。反正最後也是一樣就是人天善惡,這個五戒十善為善,違反了就墮落三惡道。那就是惡。這是第一裡頭,善呢,是圓教菩薩的善,那就是順乎圓教的理。再有他的比較深刻的可以提一提,你能夠達到這個原理為善,但是你能夠執著他的還是惡,所以,這就是說,有很多這個地方到最高的頂尖上,還要犯錯誤,就在這個地方。你達到這個最高,這個理解也能通達,但是你執著它還叫做惡,所以無有所住,不得住。所以法身向上,不在法身那住,這就是這個意思。你著在法身量中,這就是最高的你在這住了,法身還有向上。這才是善。底下就是對著善、惡,還要思維,究竟便一其心,選擇所欲,皆得大願,思維究竟,就是從深思維的大願,去思考達於究竟,這個究竟是什麼呢?也就是經中所說的那個真實之際,也就是這個《往生論》所說的一法句,究竟之句,真實智慧,無為法身,所以它的這個思維達到一個究竟啊!那麼專一他的自心一心,他這個人知道本,他自然,本心自然具足了無量的悲心,這個悲心的流露,智慧的流露,於是他選擇度眾生所需要的一切,那麼開化顯示流出種種的莊嚴的極樂世界。流出了一個不可思議的凈土法門吶。這就是思維心,選擇這個大願出現了凈土法門,這個大願,四十八願,惠以眾生真實之利。"一其心"就是一心,這個一心就是真如。沒有兩件事,《止觀》里說:一心就具十法界,一心十法界,十法界已包括了佛法界呀!所以佛也是從我們自心流出來的。十法界皆是自心所具。這個《探玄記》說什麼叫一心哪?一心就是十法界,什麼叫一心呀,心無異念者叫一心,又《教行信證文類》曰:這個"言一念者,信心無二心,故曰一念,是名一心。"一心是什麼呢?信心無二,一心就是"清凈報土的真因"。所以古德有這下一句話很超凡呀,那一心呢,怎麼就一心呢。一心就是無二心呀,清凈一心就是真如啊。就是一念呀,這樣來思維究竟啊!一心是什麼就是清凈報土的真的因啊!清凈報土,因何而生啊!清凈報土就是由一心呀,這清凈的一心而生出來的啊!那麼咱們這個經呢?那就是一心結得大願,有了這個大願就成了極樂國土啊。這不正是嗎?這一心的結果就產生了極樂世界,所以這是清凈報土的真因吶。他這個結得大願"精勤求索"啊!"精"是勇猛精進,勤苦的求索,索是索取呀。"恭慎保持",恭慎"漢譯"的話,"我當奉持,當即中住。"所以恭就是恭敬,慎就是慎重,誠實,安靜的意思等等。恭慎這麼來看,他實際最大的恭慎就是"漢譯"。所謂中住,安住於中道,這是真的恭慎呀,恭慎保持,保持兩個字和保任,禪宗的保任是同一個保字,這個保字是同一個意思。這個保字為什麼說禪宗保任這個保字,他這一個字,概括了任字在裡頭了。恭慎保持這個保字。保任怎麼講,悟後就是要保任,往往是悟後,保任的不勤呀,不精呀,保者,是"心心不異謂之保。"這個心和這個心一念一念之間,沒有兩樣,沒有改變,如如不動。不是說這心一點什麼都不動,死灰啊。一個死疙瘩。他的心,是怎麼隨便你動,種種方面都可以,但他沒有違背,沒有離開如,沒有離開那個如,都是如那個如。所以憨山大師他寫《楞嚴通譯》,凡是腦子想出來的都不要,他那個如如不動文章就流出來了,那是楞嚴三昧的境界,不是意識中出來的,現在人立書,著書全部是意識里的東西,沒有達到這個境界。保心心不異謂之保,要行便行,要做便做,為之慎呀。不是那麼岸然道貌,滿腔這個都做作,不是,所以恭慎保持安住於中道,自然的靜住啊。心心不異,任用自如,是這樣做的。結得大願就要保持而修習功德,滿足五劫。這裡頭又有些爭論,你說這五劫都幹什麼呢?說這五劫都在那修習,說這個五劫結得大願,發願之後的修行啊!這是一種解釋,只為發願之後的修行的時間用了五劫。中國的《凈影》,朝鮮的憬興諸師,這個是這麼主張的,日本的佛贊說是發願時間,菩薩利用這五劫來發願,實際"宋譯"他的話呢,"住一靜所,獨坐思維,修習功德,莊嚴佛剎,發大誓願,經於五劫。"宋譯的意思又在那思惟,又在那修習。這個時候發願,經了五劫。可是那兩個師不完全一致,這個跟誰一樣呢?跟嘉祥師一致。嘉祥師說這五劫中,修行發願是也。他跟宋譯是合的。雙舉修行並發願,所以我們同意嘉祥師的說法,因為他跟經文合呀,但實際也是這樣,這樣合乎。這個不光發五劫時間,單獨在那考慮這個願那,他又修習,又思維結這個大願一共五劫。在這五劫之中是以清凈行,修習攝取佛國這樣一個大願,一共經歷了這麼長一段時間,那麼經過這個之後,所攝的佛國就超過於彼。那麼這個大願他要攝為佛國是個什麼樣子,就是說一個方案一個藍圖。這個雖然佛國還沒有出現,腦子裡就很清楚了。這個佛國呢?就超過於彼,(彼就是二百一十億)超過無量佛國。所以我們採用第三說,那麼這個經中有時用"俱胝",有時用二百一十億。咱們這裡要相合呢,那麼"俱胝"就是千萬,二百一十億,億字用的小,不是咱們萬萬年的億,所以這千萬,就是二十億千萬,和二百一十億這兩個數是一樣的。這個時候,(我們把這段話講完)他所攝的佛國超過一切國土。既然是成功了,他又到世自在王如來這稽首禮足,給佛磕頭,禮足很恭敬地繞佛三匝,合掌而住,他說:"我已成就莊嚴佛土清凈之行。"啊,我以前發的願要超勝佛土,經千億歲,又經過了五劫修習發願。我已成就了這個莊嚴佛土,清凈之行啊!佛言,善哉,讚歎之詞,今正是時(我們把這段講完),現在正是時候啊,這個今正是時,跟那個《法華》講的時候,《法華》要開權顯實,也用了這四個字"今正是時",現在正是時候啊!這個實際說是世間自在王佛,告訴法藏現在你正是時候呀,你應當宣說,等於這個眾生的因緣成熟啊!要讓十方九界一切眾生都入彌陀一乘大願之海,一切含靈都用以此法來得度脫,這樣一個大事,現在這個因緣成熟,你現在說正是時候啊!所以說"今正是時"。叫法藏來說呀!"汝應具說",你應全部都說出來呀!具就是具足,具滿呀,圓滿的說出來呀。"令眾歡喜",讓大家歡喜,你令大眾聽了這個法之後,得大善利。那麼大眾是當來一切眾生是也,包括咱們都在內呀。讓我們聽到得大的歡喜。亦令大眾聞法得利,也能發彌陀之願,學法藏之所行,攝取佛剎,都可以滿足無量大願。無量壽經講座30(發大誓願第六)無量壽經講座30(發大誓願第六)滿足無量大願,曇鸞大師的解釋,他在《往生論》裡頭說:"滿足往生凈土一願,即一切志願悉滿足,故云滿足無量大願。"一切眾生他有無量無量的願,永久的願,如何這個時候眾生都可以滿足無量行願呢?曇鸞大師解釋很好,只要眾生能夠滿足往生凈土這一個願,他能夠往生,他一切志願都滿足,事實就是如此,一切大願就我們是說,我們只要往生,就是為了要實現,要儘快實現我們所發的大願。不然是空願,我們要實現很快就滿足我們所發的一切大願。只要去往生,只要往生,你一定都滿足,因為你必定成佛,你所需要的只是一個時間問題。再說一句,時間是什麼?愛因斯坦說過,說時間是人類的錯覺,時間、空間、物質,大家想不開的物質這個東西,科學家都知道,很高的科學家,一般的不行,都是人類的錯覺。所以說往生之後還有很多時間之後,就滿足了,怎麼說滿足了,這不就差點時間嗎?差點時間,科學家都說時間是錯覺,那無所謂,因此這話就完全成立了,只要滿足往生這一願,一切大願都圓滿。這也是跟因果同時是同一個道理,超情離見。為什麼我們有好多人,不大想的通,就是對於眾生,人類的錯覺你還在那堅持。你對於時間,對於以後的事情,還有一段時間才能達到,就固定起來時間概念,你在堅持,堅持你就是個錯覺,你就認為這個一定是有的。這個是空,他怎麼不空,你就是堅持一個錯覺。空間也是如何,極樂世界離我們太遠,好不好是不是莊嚴哪!又是錯覺,所以我常說今後的佛法就好弘揚呀!很不好理解的到,而科學家給我們排除了很多困難,但不等於說他就是。你要說他就是,就大錯特錯,不過我們很感激他們給我們排除了很多困難。今天我們共同來參學最重要的內容,就是阿彌陀在因地中所發的大願。"彌陀贊"阿彌陀佛大願王呀,是一切佛沒有一個不是大願的,沒有大願怎麼能談是佛呢!但是唯獨彌陀成為大願之王,所以可見殊勝,那麼上次談到阿彌陀在因地時,法藏比丘他已經蒙佛的加被,睹見二百一十億佛土,就是無量佛土種種情況,而以五劫的時間,成就自己的大願。經過五劫時間,工作圓滿了,所以到佛前來宣說他的志願,就是這個內容。我們來談他的本願之前,先要作一個贊。我們引日本大德的話,用他的話表示我們的讚歎,這個大誓願是妙德難思呀!所以《甄解》這個疏說,他說四十八願功德成就,一切功德都成就,阿彌陀已經成佛了,他的誓願不圓滿不成佛呀,已經成佛了,功德成就了。這個功德歸到哪裡呢?歸到正覺,無上正覺,這個正字我們要很重視,現在我們要以八正道,八正道從正知開始到正果,所以一些邪的東西,那就是背道而馳的,所以說許多邪說不正。邪正之分,在無分別中,這還是必須要分呀。那麼佛就歸了一個正覺,正覺是什麼呢?就是南無阿彌陀佛。所以《甄解》他的話很好。凈土宗稱為一乘願海,六字洪名。這個法門歸納起來就是這個一乘願海,讓一切眾生以最殊勝的方式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是一乘願海。具體大家修持的方法,就是依靠六字名字呀。所以四十八願歸到正覺,正覺就是南無阿彌陀佛。這六個字,就是誓願本乘海,這個誓願本來的功德之海,也叫做悲願一乘海。一乘者,沒有其他的乘,沒有聲聞、圓覺、菩薩都是成佛,因為眾生本來成佛,何必那麼委屈?為什麼要委屈自己呢?這就是阿彌陀功德。這個功德不可思議,為什麼這個功德不可思議?由於誓願不可思議。他又引了《行卷》三十六句讚歎誓願不可思議。文曰:"敬白申(恭敬,白是告白,申是申請)"。這個希望請佛,宣白、道白,來宣布的,道白什麼呢?"一切往生人等啊!弘誓一乘海者。"這是大悲的一乘之海,弘生誓願的海,這個海就是"成就無礙無邊",沒有障礙,沒有什麼阻止,沒有邊際。到什麼地方就不是了,沒有這回事,這叫無礙無邊。是"最勝深妙,不可思議的至德。"最殊勝的,最深妙的,是不可思議的至德。為什麼呢?因為誓願不可思議,他打個譬喻,誓願像什麼呢?誓願像虛空,一切功德在虛空出生了,所以這個空啊,妙有呀!因為空才出生一切功德,誓願就是如此,乃至猶如大車大風,普行世間無礙故,能救度一切世間都不能障礙,不能阻止,能夠出三有。三有就是色界,無色界,欲界。我們就在欲界,欲界天里,現在一般修練的人達到欲界天就了不起了,外道說的,玉皇大帝就是欲界天的帝釋,第三十三天,還有色界天,無色界天,都屬於三有啊!所以這就是我們和其他的宗教大大不同地方,別的天以升天為得道,他所要求最後目的,我們以超出天超出三有,才是咱們修行的行處。要離開三有的信果,也就是外道以耶穌什麼什麼,最後升天啊!耶穌升天呀,道教也是如此什麼天尊啊,以升天為修行。我們以升天為墮落。你本來是佛,你在六道中轉,你轉到天上去了,你又轉到地獄去了,沒有什麼了不起,別人以為是殊勝之國,我們看的是我們要超出的,一種纏縛,這是根本不同的地方,所以很多人看見一些奇異功能就羨慕,就去練氣功去了,學他們東西去了,這是把鑽石拋掉撿一塊玻璃。看著好像一樣,都是又亮又白,實質元素不一樣呀。而且開顯了方便願海,一切方便都在這之內,沒有比這更方便之法啦。密教是方便,但是大家都知道,凈土宗就是密教的顯說,所以顯說就是把密教公開不可能的,所以他殊勝功德,說他是禪,他就是深妙禪,說他是密他就是密,但是他的特點不是說他就是禪,就是密,他比禪,比密法門都要穩妥,都普攝。禪宗不是上根利器你就沒份,那殊勝之法,確實殊勝之法,就是一般很高的知識分子,大佛學家,你給他點禪宗看看,他都是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但是有的人說他懂了一點,懂了一點更壞,懂了一點,不如不懂。禪這個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沒有上根不可以成道。哪裡能期待,真是千年萬載難得一個半個。俗話所說:你要真開悟,需要七朝天子福,九代狀元才。我看還是少說了,我看你把七朝天子的福報加在一塊這是一方面,你還有九代狀元才華,這個條件都具備了,你才有希望開悟。所以這是演示,是普度之法,讓大家認識認識,重視重視也好。上根利器呀!但是這是方便上,良可奉持,真是好呀!你可以奉持啊!特可頂戴,頂戴把他擱在頭頂上,表示高啊,崇敬,但是老戴著這個帽子,不一樣啊。這是特可頂戴呀。這個法門是特殊的,應當遵從,來信奉,讚歎這個功德法門,這功德來源是什麼?這功德來源於不可思議的願海。因此這段話擱在前頭,我們對以下的討論就重視了,一切功德,一切殊勝,一切方便皆是由於不可思議彌陀大願之海。底下有一個問題附帶說一下,現在由於大家還是知道的不廣,常常大家只知道四十八願度眾生,不知道還有二十四與三十六之說。現存在世間五種譯本,兩個古譯,"漢譯"和"吳譯"都是二十四願,所以咸豐年間,魏默深居士他是同聲派的文學家,他要補救王龍舒的過失,王龍舒有個會本,他就會集了一冊,他的會本就是二十四願,有人罵他,說你這個完全不對了。漢、吳都是二十四,唐充和魏譯是四十八,宋譯是三十六,還有一個《後出阿彌陀偈經》都是偈不長,裡邊特別說《誓二十四章》。所以在古代簡集之中提出二十四個的是佔半數,提出四十八的不到半數,只有三分之一,可見《無量壽經》為什麼要會集,也是一個原因。差別又這麼大,《金剛經》也是不同的翻譯。《阿彌陀經》也有不同的翻譯,其中翻譯出來之後差別不大。只有《無量壽經》差別最大,所以不斷地翻譯,有記載的翻譯就有十二次,這個差別太大,原來的本差別也很大,但是二十四說,二十四實在不只是二十四。一個願裡頭,國無女人蓮花化生,凡是往生者都現三十二大丈夫相,這是一個都是蓮花化身,不需要父母來生,所以不需要有兩種性別,不需要父母,這也就是極樂世界特殊的願。這個願在經中也屢說,這個願只有"吳譯"里有,五種譯本只有"吳譯"里有這個願,這個願雖說是一個願實際上包括四個願,二十四不只二十四,他就是國無女人是一個願,蓮花化生又是一個願,一切動物都能生又是一個願,而且裡邊來生的菩薩,阿羅漢,無量無數。"吳譯"就不說了,這個內容大家一看就知道,他就包括四個願在裡頭,一個願中四個願。所以這麼來看,透出《阿彌陀偈經》誓二十四章非二十四願。我們就知道跟四十八統一起來了。可以二十四段,二十四章,這是二十四。那麼具體的願呢?是四十八,這就是對於古譯的研究之後擱在一起。夏老師的會集本呢?他正好是二十四,他譯成二十四段就是符合二十四章。這裡頭包括內容就是四十八願,這樣就把古譯所不足的二十四和四十八兩種說法融匯一起了,而且"魏譯"和"唐譯"四十八也並不圓滿,他裡邊說的"吳譯"這一願就沒有,至於我這裡還舉了些例子,大家自己去看,說明他這裡頭,比方"魏譯"裡頭只說要衣服有衣服,要供具有供具。他沒說要吃的東西就有東西,所以他就不足啊!在漢譯裡頭要吃的時候,就七寶中現種種的妙食,吃飯之後就沒有了。實際極樂世界並不需要吃的東西。還有習氣,所以凡聖同居,還有習氣,還有吃的習氣,有時候還要想吃,吃的時候,一想吃,東西就自然現前。以意為食,就算吃了,這些東西自然就沒有了。我們在彙集本里的一條裡頭就把這三種,魏譯為二條,一條是衣服,一條是供具,現在還缺了一個飲食,還有飲食。現在這個會集本呢?"我作佛時,生我國者,所需飲食、衣服、供具,隨意而至,無不滿願。"所以彙集本,就是把各譯中的精華會集在一塊了。如果這一地方,還有人在說,說這個會集本怎麼二十四,沒有細讀四十八願,大家仔細看小注一個願文,一個願文一直是四十八願。我們讚歎阿彌陀大願,又把幾種譯本願數的多少,做了個介紹。下面談經文。法藏就是阿彌陀佛,因地時的法名,國王,出家,修道發的願。白言,向佛秉白:"唯願世尊,大慈聽察"。唯願世尊啊!佛的尊號,兩種說法,一種是說在十號裡面,一種又說十號之外,總起來成為世尊的總稱。這僅僅這兩說沒有什麼分別。大慈,是經里的大慈大悲呀。大慈大悲呀,你來聽呀,你來察,這個妙啊。是否如世尊的意啊。他那時是世間自在王如來,這個佛號名字也很有意思,凈土中的法門特別就是世間自在王啊!我們凈土宗不需要出家,你可以做任何工作,不廢世法而正佛法,這是沈善登老居士的話。你不要廢除世法,就可以證佛法,不離佛法而行世法,你可以行世間種種事,完全可不離佛法,別的宗做不到,你禪宗大徹大悟的人做的到,但你能找幾個大徹大悟的是不是,所以這就是特殊的世間自在呀!你怎麼緊張,以後科學再發達,學術再多,都開機械化,讓你做的事要求高速度,高學歷,讓你非常忙。竹密不防流水過,竹子再密流水還是會過去的。再忙凈土法門一樣可以不廢這個法。你不要離開這個世法,你就能證佛法。你就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就是世間自在王如來,請他聽察。底下說第一願:"我若證得無上菩提,成正覺已,所居佛剎,具足無量不可思議功德莊嚴。"我所居的佛剎,具足,是圓滿之意,沒有欠缺呀!無量的不可思議的功德莊嚴,有無量功德,無量的莊嚴。這四句是總的,這佛剎具足無量功德莊嚴。然後再說一個願,一個願是什麼。現在我們先把這個總的,再看一下,這個佛剎具足無量功德莊嚴。這話他是周遍含攝,無欠無餘這叫具足呀,他用周遍一切處,含攝一切無有缺少,故云具足啊。這個功德,莊嚴都是不可思議,都是超情離見,不可思議的。不可思議,你的頭腦,你想不到,你的嘴你的舌頭都說不出來,我們常說不可思議,不可思議,我們沒有很深切抓住他的意思,不可思議在你的頭腦中不中用了。你可想的都不對,你可思的都不對,這叫不可思議。不可議,說出來的全不對,凡有言說皆無實義。若說如來有所說法,是為謗法,謗佛!不可思議是甚深,甚深呢。極樂世界所含的都是不可思議的功德,這不是思量分別所能知之,非語言文字之所能表達。這樣的功德莊嚴呢,為什麼是這樣。《華嚴經》,《華嚴經》就是不可思議呀。因為他理法界,事法界,理事無礙法界,事事無礙法界。本來無一,無二,事法界,森羅萬象,整個屋子都是人,男男女女,僧夫,老少,大地山河,都是事,可以化解,事理無礙,大乘所共有呀。本體是寂,然而寂而常照,照就是用,照就是照一切事相都出來了,事用都凡心啊!理體不礙世間,世間不妨理體,空而妙有,妙有而本體空寂啊!這個事理無礙的道理,大乘經典都有,唯有事事無礙是《華嚴經》所獨具,這個《無量壽經》就是《華嚴》。我在概論裡頭曾經引了十個證據,就是《華嚴》所具的十玄,每個玄門,玄門,就是通達這個門可以進入佛法玄妙之海,可以通過我們的智慧門成為玄門。他十個玄門是十個境界。那麼《無量壽經》具足十個境界,尤其是彙集本,不是彙集本不行。所以這匯本這個功德是不可思議的,現在得到了弘揚,確實很難得。我們在末法的眾生現在我們聽佛的願,這也是最近事,過去沒有講過,講《無量壽經》,講過註解,十玄門具足,是不可思議法門。所以今天不再說了,不再講十玄了。十玄總之是什麼呢?十玄就是一多相即,多就是一,一就是無量,無量就是一。因此一句佛號具足無礙無邊的一切法門。小大相容,大的屋子裡頭裝人很多沒有擁擠,我說人裝屋子大家想不通,你說我是說瘋話。《華嚴》境界就如此,須彌山容納芥子,芥子容納須彌山那。小大互容,廣狹自在,寬廣的跟細微的都自在啊!都可以相容相成,延促同時,長時間短時間呢?一樣,一萬年和十分之一秒是一樣。這個道理就不講了。愛因斯坦都懂,我們佛學界還不懂,那佛學界我們就落在科學界後頭了。剛到這問題上,還怎麼一萬年跟一秒鐘一樣啊!愛因斯坦說你就是一個錯覺,時間是眾生的錯覺,不要忘了,我們這麼做是在錯覺之中,所以我們要醒呀。我們在夢中啊!要醒這個夢,醒這個大夢。是錯覺。他的一個朋友死了,他寫了一個悼文:"哎呀!你都走了,我才剛來,真是你走我就來了。"這個先後就是人類錯覺。時間的差別他也說:時間、空間、物質都是人類的錯覺。我也有個狂言的話:"中國所以接受佛法,因為咱們有孔子、老子學說,基礎很強。易經,將來歐美人很科學,很多大科學家都在那研究佛教,可惜佛教界還不能很好地去領導他們,指引他們,因為佛學家不多,佛學家要懂得科學就更不多了。他究竟只是使我們解說裡頭更多一些的參證!但他永遠不能達到佛學的深度,那是不可能的,別說是現在二千年以後也不可能,因為他究竟還都是一時里的東西。一時就是產生錯覺的根源呢!五蘊皆空,第六識、第七識,第八識,這都要空,你才能度一切苦厄,這是佛教里的境界。科學家都還在第六識裡頭,不要說第七識、第八識。所以延促同時,重重無盡,兩個鏡子在一塊互照,無窮無盡的鏡子,我們有兩人坐一塊對著看就是重重無盡,我看見他,我瞳仁出現他的形象,他瞳仁的出現我的形象。我的瞳仁中的我也就包括了瞳仁中的一重一重的他,他的眼睛呢,你想一想重重無盡,所以世界的功德重重無盡放光光中就是,蓮花,極樂世界隨便的一朵蓮花,都放三十六百千億的光,這三十六百千億的光,這光隨便其中之一的光就出現無量的佛啊。重重無盡。所以這樣看來我們應該深信吶。我們這個經阿彌陀佛就是毗盧遮那,極樂國土和華藏世界有何分別啊。底下分別講的時候,總的把這提一提,很有意義,極樂世界依報和正報的種種莊嚴,他的本體是事事無礙,不可思議的境界,每一個都具足華嚴的一切玄門,因此是說華藏就是:"具足無量不可思議功德莊嚴。"這樣說對於法藏這句話我們才能夠正確理解。我這好的不可說了,你想不到的。為什麼?因為他具足了華嚴事事無礙的境界。而事事無礙境界不可思,不可議,因為具足了華嚴的這個功德,所以能讓眾生聞名得福,四十八願,就有一聽名字就得福,聽別人一說阿彌陀佛你就得了福了,不可思議嘛。他具足一切不可思議之德啊!聞名就發心,這都在後願,一聽到名字就發心,念十句就生極樂世界啊!至心信樂。所以他三根普被,你再困難,再忙也行,今年圓寂的老方丈,明真老法師,他是禪宗,他修十念法,他可以往生啊!他本身修禪,他也修十念,十念也必生。這凡夫就直捷不退了,就阿鞞跋致,什麼法都不比這個頓呀。連動物都也可以,非他,普度,不可思議,就在這地方。極樂國土由於具足不可思議功德,所以他的國土萬物嚴凈,一切東西都非常莊嚴,非常清凈,窮微極妙,是這個微妙無以附加,光明如鏡,這個光潔就像鏡子一樣徹照十方,極樂世界可以照到十方虛空,光放到虛空,你接觸到光,你就安樂。有時你能夠感覺的到,或是感覺不到,但都使你安樂,垢滅善生,國土其香普熏十方世界,大家聞到這個香,修行人常常聞到香味,突然有一股香這是很常的事。極樂世界的香普熏一切世界,大家聞到這個香就修佛心,這心很清凈,而且極樂世界的菩提樹,看見這棵樹,就可以證無生法忍,這都是不可思議的。極樂世界的樹林,你看見樹都得無生法忍,所以極樂世界一塵一毛都是圓明具德,這是《華嚴經》解釋的,十玄各類圓明具德,圓具一切,光明清凈,具足萬德,所以一上來首先把這四句,這個世間擱在最開頭表示整個極樂世界依證莊嚴,一切一切都是如此,所居佛剎具足無量不可思議功德莊嚴,演示自心的妙明境界,所以十願都是為眾生,每一個願都是阿彌陀佛本妙明心的顯現,每一個事相都是清凈句,這是天親菩薩的話,極樂世界三種莊嚴,佛莊嚴,菩薩莊嚴,國土莊嚴,三種莊嚴入一法句,就是一法句,一個法句則清凈句。說到這很像禪宗的話,都入一法句,一法句,清凈句,清凈句者真實智慧,無為法身,他把他點破了,點破了就成為教了。上頭這是總的,在第一願里,把這個總的,說一說,知道這是如此。底下這個願一上來就說:"我此佛剎中,無有地獄餓鬼,禽獸蜎飛蠕動之類。"這看出大慈大悲啊!這一條是兩個願,第一個願國無惡道願,沒有惡道啊。我們國土沒有地獄,餓鬼、畜生,所以法藏這樣修,首先一個願是什麼呢?有這樣一個地方,沒有惡道,都是善道,地獄呢?我們把他印度話翻譯,原"那落迦""泥犁",泥犁是泥巴的泥都可以,就是說地獄。這個泥犁跟印度的那落迦,有四個意思,一個是不可樂,是苦極了,沒有可樂之處,二是沒有救濟,你沒有辦法救濟他,你雖然有親人在裡頭,你想辦法,你也進不去了。現在有奇異功能的人,大大有名的人,他說他能見鬼,但問他地獄能不能去,他說進不去,這不很自然,人世間的監獄你哪裡能進去,你沒有介紹信,證明信,你怎麼能進監獄呢?一樣的事情,這人很有名,見都不能見,你怎麼救濟呀。三是暗冥,很暗啊,很黑呀;第四是地獄,就是監獄。鬼和三惡道的鬼都是自由的鬼,沒有入地獄他自由,他享受自由,就跟咱們人似的,我是公民我自由。我需要種種法律保障,鬼一入地獄跟入監獄一樣,什麼自由都沒有,還要受地獄種種苦刑。底下地獄情況,在這裡希望大家仔細看一看。一部《地藏經》曾經有人說是假的,已死的郭老在一次請他講演的時候,他大聲疾呼:"這經怎麼能說是假的!"他的事實是這麼回事,世間流傳的有一種,這種本子在大藏里沒有根據,但是大藏中有《地藏經》是唐朝什剎難陀翻譯的,這明明有人翻譯怎麼說是偽造的呢?現在目前台灣所印的都是什剎難陀翻譯的,有根有據的,不能說《地藏經》是假的。有一種流傳的本子,大藏里沒有,沒有根據,那咱們不讀這個本就可以了。所以《地藏經》的真假二千年傳說什剎難陀很有名,還是很有名的,翻譯人他翻譯的。這裡講了很多,我們這裡也說了不少,大家自己看一看。這是真實的事情,不是說先王與神道攝教,先王教導人,與神教來攝教。你善天主就給你記住,不善就叫你入地獄啊!這是神道攝教,佛法不是這個意思,看《地藏經》,我看了這一段我不是要哭的,我經常要哭的。遍虛空一切世界的地藏王菩薩都聚匯在一起,釋迦牟尼佛拜託地藏王菩薩:"地藏啊!地藏!眾生啊,只要他有一點點善啊,你都不要他進地獄啊。"所以《地藏經》需要讀一讀,這個地方我們不念,不是不重要,我們只好寫在裡頭啦。希望大家深入研究一下《地藏經》。我讀到這段每次都是落淚,獄中種種地獄,有的是冷有的是熱,最苦的是無間地獄,它也是不可思議的境界。一人亦滿多人亦滿,這個地獄一個人也充滿。地獄到處都有人啊!凡是受罪的地方都有他,沒有停止的時候無間地獄。咱們這個整個大爆炸,大爆炸地球都崩了,太陽系都崩了,星雲系也崩了大爆炸。地獄也都崩開了,崩開了之後,別的地獄就出獄了,經過變亂都造反了,監獄也空了,犯人都解放了,都出來了。但是無間地獄不行,以他的業力自然轉到別的地獄去受罪。這個地獄不得了,再說一句話,佛教徒尤其要注意,你受了戒破戒,再有一個更厲害,謗法,很多人謗法,有的很多說法,這一宗說那一宗不好,那一宗說這一宗的不好,種種說法,還有故意打擊別的人什麼東西啊,這都是地獄的因啊!錯答一轉語,五百世野狐身。有位老人,因錯答一句,墮五百世狐身。這是很現成的公案嘛。他沒錯多少,只差一個字。唐朝百丈禪師說法,老有一個老人在聽法,一天下殿後這個老人不走,他說:"你怎麼回事?"他說:"我當年成就在這山上住山,我就是說法的。"人家就問我,"大修行人還落因果嗎?"我回答"不落因果"。就是這四個字,我當了五百世野狐精,求百丈救助。他說你問我,反著問:"大修行人,還落因果嗎?"他說"不昧因果"。昧,昧良心的昧。"不昧因果",他就一拜,我已經脫了野狐身了,請你用送人往生儀式來送我。第二天百丈和尚就敲鐘。大家很奇怪,沒有人生病啊!大家都到後山,百丈和尚從山洞中挑出一個狐狸來,火化了。一個字之差。一個是"不落因果",一個是"不昧因果"。一字之差,當了五百世的野狐,那麼還有更大的錯誤呢,因此說法要極端的慎重。底下餓鬼,餓鬼因為常常飢餓,因為他很害怕,所以叫鬼。《大乘義章》說的,《婆沙論》說的,鬼就是畏,不是人怕鬼,是鬼怕人,多畏,而且還有他的威,人怕他的威,所以餓鬼他求人,飲食以活命。鬼神他都可以,鬼他都可以把人抓走。抓死人啊等等。而且他常常叫做吸血鬼,他也得從別的地方得到飲食來活命,這是鬼的情況。鬼就是千百歲都聽不到水的名字,所以感饑渴業,更看不到摸不著,更喝不著了。所以餓鬼都是"冒火"。所以常常被驅役,工作勞動,鬼很苦,這是惡逆之中最輕的"下品五逆十惡"的感受。說死後變鬼,這鬼沒有不餓的,所以老放焰口,就是給死者施食,把它的喉嚨打開,放出他的火,使你給他吃的東西變成甘露,讓他吃,他才能吃,它不是隨便就能吃東西的。所以死了之後你的父母死後變成鬼,也是常事,不知這鬼是極苦呀,是三惡道,墮了都聽不到水的名字,所以我們修行人為什麼要很好的用功呀。自己無量劫來,親眷都等著我們救度呢!都在三惡道中希望我們成功啊,我們成功他們才能得度。第三說畜生,畜生是傍生,也是橫生的意思。貓狗不像人那樣是站著,是橫著的。因為都是各處都有披毛戴角,有鱗甲,有羽毛,四足多足,在水也有陸地也有,空中也有,互相吞啖,你吃我,我吃你,靠這個來活著,這動物界啊!釋迦牟尼佛看見鳥吃蟲子,就要出家,眾生就是靠這個來活著,你殺我,我殺你,受苦無量,極樂世界沒有這些。有人問鸚鵡迦陵頻伽共命之鳥,你阿彌陀佛講那麼多,那不是鳥嗎?經中解答那是阿彌陀佛變化所作。因為眾生喜歡,因為去了還是凡夫,你還喜歡這種美景,所以佛就現出從自心中流出各種華呀、果呀,七寶莊嚴,各種好的不得了呀,各種妙的音樂呀,滿足大家所要的,還有習氣。從焰摩羅界三惡道中來生我剎受我所法化,即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及焰摩王界三惡道中一切眾生,生到我剎之後,受到我的教化都要成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你看,國中沒有惡趣,願意大家都來而且來了之後大家都要成佛。這就是佛的本願,不復更墮惡趣。到了我這極樂世界,不會再墮惡趣裡邊去。這句話就可以破現在有一種說法,他們反對帶業往生,說凈土三經里都沒有帶業往生這句話。帶業往生是錯的,後來大家討論了半天,有的人承認帶業往生,就是說帶什麼呢?帶善業,我說:"老先生帶善業還用說嗎?"實際就是帶惡業,因為你帶惡業才殊勝嘛!你看不復更墮惡趣是由於佛的願力,他雖然帶著罪業來了,但他不再入惡趣了,他可以在我這一直修功德,這個功德的殊勝可以消除一切罪障,可以讓他的冤親債主都得到滿意。所以不復再墮惡趣。不復再墮惡趣就是對著帶著惡業的人說的,來的人每個人都沒有惡業,我還說你不復再墮惡趣幹什麼。那這句話是多餘的了,法藏比丘怎麼能發一個廢願呢?現在有好多種說法,所以地獄不空啊。有人進去嘛。我們可是要小心呀,要小心呀,焰摩就是焰摩、閻摩等等的,意思是纏縛,捆縛,他是治犯人的鬼呀,治這個罪。所以人死後都有焰魔王根據你一生,所行來判斷你以後怎麼樣。焰摩王最佩服的是永明大師,永明大師完全閻羅王管不著了,他非常恭敬這個人,每天都禮拜,做禮拜。一個和尚他死了之後,回來,天天供永明大師,他不知為什麼?我到了陰間看見閻羅王天天拜永明大師,最特殊,閻羅王完全不能過問他的事,所以三惡道大家我們知道了。第一個是畜生,焰摩羅界,三惡道中,這就是不復更墮,你雖然有深罪業,你不復更墮到罪業里去了。這是第二願,第一是國無惡道願,第二是不墮惡趣願。這一願中,還有三惡道這樣水平的眾生,如果生到極樂世界,人就是比畜生更可以往生了。鬼也在地藏王菩薩那修行,他也可以生,還有一說,在地獄中的鬼如果老念佛,他有一天出了地獄,他就是清涼花菩薩,可是得等著他的業消了。在地獄裡把業消了,這惡趣的都可以往生。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是佛。佛翻譯出來就是無上正等正覺,已講過一次,不再講了。唯有佛一個人的智慧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是《大智度論》里說的,惡道的眾生很多的宿願,由於彌陀的願力來促使他往生,生到極樂世界後都可以成佛。這就是彌陀的慈悲的願,至極的殊勝慈悲之說,就是從惡趣及其他道的眾生得到往生,他本來具有惡業的,應該墮惡趣的,但是由於彌陀願力加持,一往生之後就不再經歷三途了。所以有了第二願,不墮惡趣。如果往生之前把罪業都消了,怎麼會墮惡趣呢?那第二願可以整個不要了,所以證明易行道者在此,不然也成難行道了,就是你雖然有很重的罪業,五逆十惡的罪業,不謗正法,臨終能夠一念,乃至十念,你都可往生,往生之後必定成佛,不再經過三惡道了,這個願極其殊勝,所以龍樹大師就說:"若人生彼國,終不墮三趣。"那麼這個人已經消了業了,不會入三惡道了,這都不會再錯了。善導大師還說:"乃至成佛,不歷生死。"所以往生是橫出的,橫出於六趣。這個願有兩個殊勝的,一個是惡趣的眾生可以往生,不再墮三惡道,表示彌陀的悲心是無盡的。無量壽經講座31(發大誓願第六)無量壽經講座31(發大誓願第六)第二個願是往生的人都要成佛。這是大願,所以可以看出彌陀的本心。他是心心念念都是願一切眾生都成佛啊。那他這一願就成就了。足證彌陀智慧功德,威神力用不可思議。這個願之後他又說了:"得是願,乃作佛,不得是願,不取無上正覺。"這個願如果能夠達到了,就成佛,如果達不到我就不取無上正等正覺。那麼現在成佛以來已經十劫。其實,阿彌陀佛成佛以經在久遠成佛了。已經十劫是示現啊!所以就說這一切願,這些願都是現實的,我們只要去做,對我們都能兌現,全都落實。上頭兩個願,這是第一章,這樣的章二十四章,願則四十八願。第一章是兩個願。第二條我們不用說章吧,我們說這一段,這一段有三個願,三、四、五都在這裡頭:"我作佛時,十方世界,所有眾生,令生我剎,皆具紫磨真金色身。"這是身悉金色願,都是紫磨金色身,都是金色光明之身,都是三十二大丈夫相,這是第二願,來的都是三十二種大丈夫相。所以有人畫的西方三聖把觀世音菩薩畫成女相,要送到香港去,我說這個相畫的不太好,你把觀世音菩薩畫的,不符合。後來沒有用他的畫,畫畫的他很埋怨我,他畫的很辛苦。你沒有看敦煌畫的西方三聖,觀世音菩薩都長鬍子的。三十二種大丈夫相。觀世音菩薩無所謂男,無所謂女,可以畫男的,可以畫女的,白衣觀音就不能畫這個相,你畫西方三聖,西方三聖那就長鬍子的,三十二種大丈夫相嘛。所以你一不小心,你就畫的不如法,不如法,你大陸畫相,畫到香港去,不如法。這個第二願。第三是端正凈潔,他非常端正非常清凈,非常乾淨,悉同一類,若形貌差別,有好醜者,不取正覺。這一句話是什麼呢?這是第五願,身無差別願,沒有差別,這差別指的是什麼呢?我們這個世間就有膚色的差別,白種人他認為最高,白顏色皮膚,是不是。黃色的呢,中等。黑色的是最低。他就有這些特點特徵,這就是差別,我們極樂世界,就沒有這一類差別,這三個願就如此。底下呢,身悉金色願呢,每一個都是紫磨真金色身,就是這個紫磨真金,就是這個真正好的金子,赤金嘛,重要的赤金嘛。金子裡邊帶點紅色,一般好的金子,裡邊帶點紅色赤金嘛。金的成份足啊!如來就現這個身相,金相身嘛。善導大師解釋,諸佛為什麼現金色身,為什麼往生就現金色身呢?金在世界上來說是不上銹,不損不壞,要是鐵的就爛掉了。很多東西,就腐蝕,變色銹啦。金子就沒有這些毛病,所以他貴重就在此,諸佛並不是也是愛金,因為他表示這個金是不壞的,以顯常住不變之。,所以現金色身,是表法,有含意的,不是世界上都喜歡黃金,我就現個金相啦,你們啊,看啊。金表示常住,沒有變異,這種法印。日本一位法師說,他說這個金色表示中道,表示中道實相。因為他都是一樣,都是沒有差別。《會疏》就說純一金色,都是一個顏色,都是平等,平等嘛正是中道之意嘛,所以說金色就表示這個,平等中道之意。善導的話,表示是常住不壞之意。三十二種大丈夫相。這三十二相(這寫了大字,可仔細看),這個轉輪聖王也有這個相。《智度論》說:佛現三十二相,是隨著閻浮提(地球)天竺國(印度)是對著他們的根器而說的,而現的,為他們而現三十二相。因為他們修梵行,也可以看見天人這個相,所以佛也現這個相,實際佛的相有無量的殊勝,三十二相只是化身佛所現之相。那麼報身,我們《觀無量壽經》裡頭就講,無量壽佛有八萬四千相,不是三十二啦。書裡頭沒有,這是觀經里的。阿彌陀佛有八萬四千相,每一相里有八萬四千隨形好,所以我們這是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這是針對咱們地球上,印度人水平而顯現的化身佛的相。觀經說,觀佛的時候,觀什麼呢?要觀佛的八萬四千相,一一相有八萬四千隨形好。所以觀經的觀的方法,眾生的心,也就跟不上啦。八萬四千相怎麼觀啊!想不出來了,所以我們不要執著。《金剛經》上說:"不應以三十二相見如來啊!"所現的是為了印度俗人所現的,那不是如來的。那說的八萬四千相,八萬四千隨形好,那還是報身相,報身那還是從法身所流露出來的,真正的法身,不可以色見聲求見啊!"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第五是身無差別願,都是沒有差別,這個地方曇鸞大師解釋很好,有了差別怎麼樣呢?咱們中國,咱們地球,人就有白的,黃的,黑的,還有別的不分了,就這三種吧。還有紅的,都列入到黃色裡頭啦。以不同故,高下以形,因為你不同嘛。有的人就說我是優等民族,你是劣等民族呀!咱們這個世界例子很清楚,就有高有下,高下即形,是非以起。德國人希特勒說你們劣等民族,你們就應該為我服務。是非即起,長淪"三有"。希特勒這個惡魔,他就要墮落,在"三有"之中就出不去。是故興大悲心,起平等願,就是這五願的來歷了。悉同一類,沒有差別,所以極樂世界,他沒有退緣,沒有退心。我們為什麼要往生,最大的原因,這個世界的退緣太多了。進一步,退九步,人生幾何,你在這中間還扭秧歌。扭秧歌是進一步退三步,你現在是進一步退九步啊!你何時能解決問題呀。因為極樂世界的處處按排,你想吃什麼自然就有,不用你操心,不要給你服務,找服務員,你想就來啦。衣服也是如此,房子也是如此,一切都在說法,都是在啟發增上,這是彌陀大恩大德,所以為什麼要這樣呢?曇鸞大師的注我們就很清楚了。在底下"我作佛時,所有眾生,生我國者,自知無量劫時宿命,所作善惡。"每一個來生到極樂世界的人他自己都能夠知道,他無量劫以來,宿,就是過去。宿命通者,知過去一切善一切惡,這就稱為宿命通。這是第六宿命通願。通是神通的簡稱。怎麼叫神呢?是窮潛神異,這個神異很深很幽很微,如同懸針在裡頭一樣不容易覺他,非常之神異,而他所表現出來不可測。你不能預計,你不能去猜想,這麼神了。"所作無壅",沒有地方能堵住,沒有不通的地方,自在無礙,他怎麼都可以無所障礙,叫做通。神通合起來是這個意思。有六種神通叫六通,即是宿命、天眼、天耳、他心、神足、漏盡。這六種通中只有第六通是唯聖所有。小聖的聖人是阿羅漢,這六神通之中,只有第六種,是唯有聖人所能證,其他不能。你這個道教,再修也不會修到這裡,他要會修,他升到非想,非非想天。證了漏盡就出生死了。這分段生死,輪迴六道這東西就沒有了。唯聖,前五種呢?前五種就是通於凡,前五種凡天也有,小乘也有,異生(非人),非人,北京說四大家,黃、白、狐、柳。黃是黃鼠,白是刺蝟,狐是狐狸,柳是蛇,四大家。家家都供奉著,這都是異生,畜生道,他們可以修鍊。修鍊可以達到修羅道,頂多修的再好就成仙,那就太少了。他們也可以得,所以我們佛教,不許賣弄神通,因為這神通!妖魔鬼怪他都有呀!所以標新立異,拿這個來炫耀,這個是佛法所禁的。你真有神通種種什麼的,只有極特殊之外,一般都是,在他寂災之前所現一點,不能炫耀。天是報得,他一升天自然就有,天眼、天耳,自然就有。他一升就有,天界自然到前五種。鬼神也有小的通,鬼呀,神呀,也有小的通。剛才我說的那很有名的,他就是跟一個鬼配合。現在大家都知道搬運法。搬運法這很奇怪,表演搬運法什麼都搬走了。中國出現變魔術的,也會搬運法,但他有個名字叫五鬼搬運法,他就是利用鬼呀。現在還是,現在搬運還有,所以有的時候他就不靈了。有一個很有名的人,在廣州那邊表演就全不靈了。這些事情我們都要知道。只是如來的聖教是我們的依皈,千萬不叫這些所迷惑,所牽引。漏盡就是要斷煩惱,斷見思惑。思惑貪瞋痴慢,不但咱們人界的貪瞋痴慢沒有了,連天界的,他是極細呀!連無色界天呀貪瞋痴慢都沒有了,這才是漏盡。這漏盡很不容易,所以我們一個人要修到證阿羅漢,地球上就很難,很難了。有的大德估計,證初果的人可能還有,要證阿羅漢的就很難了。證初果就要斷見惑,見惑就是身見、邊見、見取見、戒禁取見,邪見,貪、瞋、痴、慢、疑。這十個都斷了才證初果。初果是小乘的第一個位置,這十個都斷了,談何容易,所以這個是指豎著的修,這個道路很難。極樂世界是橫的,橫著走,即使得了這個神通,而且我們要說極樂世界所得了這個神通,超過一切禪定能所得的神通,這裡我們講什麼禪得什麼通,我們就不去細研究他了。他是由禪定所得的。而極樂世界是什麼呢?由於彌陀願力所感。他一生極樂世界他就具足這個神通。這個神通,比其他的神通大的多。不但比凡夫外道所得的通大的多,也比小乘證到,從禪定所得的也大得多,大乘的神通,二乘的神通,有多種不同,神通本來是聖末邊事,我們說神通跟智慧相比,那智慧比神通重要的多。現在這些談不上神通,就小乘的神通跟大乘相比,這裡頭也有九種差別,這裡我們簡單地說一說。第一種是寬狹不同,範圍,聲聞他所能夠,天眼、天耳所能通達的是兩千個國土,緣覺是六千國土。現在咱們經中說,咱們這是億那由他百萬佛剎都叫通達。你看比他強多少倍,多少不同。聲聞、緣覺,這個小乘一個界,一個現身,做一件事情,一種變現,就能辦很多事情,佛菩薩呢?能夠化現到十方世界,一切的界,都能化現一時,同一時間,同一個剎那能現各種身。天身,修羅身,人身,鬼身,畜生身,地獄身都能現。第三大小不同,二乘所現大身,不能併到小的裡邊去,小身不能裝大身。佛菩薩所現大身能遍滿三千大千世界,能讓這樣的大身體入一微塵之中,這裡簡單說一說,大家自己看看。第四遲速不同。二乘要到遠的地方需要一定的時間,才能到,佛菩薩就不是這樣了,不需要時間,這個速度是無限大。距離為時間服務,這是速度。一小時走六十公里開汽車,這是你的速度,六十公里是距離,一小時是時間,距離被時間除等於速度,而佛到一個距離,六十公里不需要時間,時間是零,這個數被零除無限大,速度是無限大。世間以光速為極限,而佛法速度是無限大,這個科學怎麼著也不能真實理解到佛教,不能相提並論,不現實。第五虛實不同,二乘阿羅漢所現的他這是相似。我向你現出一個果子相似,沒有實用,佛菩薩所現都有實用。第六是所作不同,佛菩薩所化人,他化一個人他自己有心,他可以去作事,讓人覺得他就跟一個人一樣,他跟一個普通的人,心也有,想也有,做什麼,做什麼。佛菩薩化人就能這樣,而二乘做不到。第七所現不同。佛菩薩現一個身,能讓不同的人看見不同的樣子,所以釋尊能現一個妙色身,普使眾生隨類見。他是狗,看見是狗境界,按他的境界所現呀,天人看見是天人境界,菩薩看見是無量殊勝為好妙。你們看蒼蠅,就是複眼,它就看到好多好多,這個不是一樣的,各各隨類現。而佛之所現的,現一個身各各眾生可隨著你的品類得見,二乘不能。第八是化根用不同,菩薩是六根互用,眼睛、耳朵、鼻子,都可以互相用,不是局限的,但是二乘不能。第九自在不同。《涅槃經》說:"諸佛菩薩,凡所作為,身心自在,不相隨逐。"身現大時心不跟著身大,身現小,心也不小,形相變著喜,心也不喜,形現個發愁,心也不發愁。二乘不能夠。身和心無礙。所以這個剛才談到神通,談到神通二乘一般也都有,那麼這個禪定神通比他高的多。禪定所得的神通,二乘所得的神通跟大乘比又差這麼多。而現在極樂世界你得的神通更為殊勝。是為什麼呢?是由於彌陀的願力,宿命通自知無量劫時宿命所作善惡,他就沒有一個片段。我知道,知道什麼時候,再以前就不知道了。有一個人來求出家,諸大弟子一看,推到八萬劫,他都沒有善根。不行你走吧,你沒有善根,不能出家。他就走了,走半路上碰上釋迦牟尼佛他就哭,他要求出家,釋迦牟尼把他收了,收了回來就得道了。大家說怎麼回事,他沒有善根。唉呀,你不知道,他八萬劫前是個打柴的,碰到老虎,就爬到樹上,老虎走了,他就輕鬆下來他說:"南無佛,面壁思過。"八萬劫後碰上釋迦牟尼佛還是出家了,還是得道了。佛就是沒有限量,一般阿羅漢有限量呀。八萬劫前你不知道啊!現在外道他們說是世界是怎麼成的什麼,什麼東西,因為他那個有限量,他觀察到宇宙最久的起源,觀察到那個情況,就見到那有限的之內,他就作了結論,實際他所了解的只是很小的一個片段。那麼這個宿命通,就是指前生過去,多生,種種所作的善善惡惡都曉得。《會疏》說,自知一世二世三世乃至百千萬世的宿命所做的事,也能知道六道眾生各各宿命的所做之事,叫作宿命通。不但知道自己,還知道旁人,那麼這個就很有好處,那麼什麼意義呢?日本的澄憲師說:不知宿命,對善不進,對惡你就不怕,你就懈怠。阿羅漢想到在地獄中受的苦,他就流汗,流汗流出血來,這個可怕呀!阿羅漢的苦,因為他有各路通,咱們這都忘了。這是健忘,地獄中的見忘。地獄中抱銅柱,他看見一個極美的女子,他對著過去一擁抱,一擁抱就燒骷了。燒骷了一吹,又活了,又活了他不記得,又看見一女子,又去抱,又燒了。沒有一夜之間不知道多少萬次,只是記不住。所以現在大家都忘了,宿命,他這個阿羅漢記住就流汗,汗出血啊!這個就是說知道這是恐怖就不敢做惡了。這是勸大家呀!親切啊!還有一個人叫福增,他看見前身的骨頭了,開悟了,他告訴你這是我前生的骨頭,這是我的骨頭。所以就說這一切知道宿命的重要,這裡我就不多說了。第二個理由,知道宿命不必自高自大,你知道你過去你所完成的功德,都是由於佛的加被,我們之所以能夠往生,不是由於自己的功德夠,而是由於阿彌陀佛的誓願啊。你把你種種多少生的功德看起來。知道,知道罪過很多,功德很微,而今日能得殊勝的因緣,我們現在就是在彌陀加被之中。若不如此,今日我們如何能同聚一堂來演說這些事情,我們都是多生多劫,彌陀一直在追逐我們在救護我們,有大恩於我們。今天還是攝受不舍,所以我們今天才得聞這一切,就不自高了。他又說:"往生彼國者,先知宿命才知道深仰佛德。"知道佛的恩德,佛的威德,佛的功德,你才深深的生起敬仰之心。所以這是宿命通的含義。在此底下說洞視徹聽,洞是洞達,洞然可以看到,徹聽的徹字是很清徹,能聽到。一個是看,一個是聽。一個是天眼,一個是天耳,能夠知道十方去來現在之事,這裡包括天眼通,天耳通。第七第八兩個願。天眼通也叫天眼智通,也叫做生死智通。成為天眼者,是天道的人所得的眼,他能看見,他能看見遠、近、粗的、細的一切的色,太細的我們看不見,這很顯然。蒼蠅腿上有很多細菌我們看不見,要藉助於顯微鏡,是不是,要儀器。那天眼就不一樣了。遠、近、粗啊,細啊,再大的也看不見。你一上北塔你就知道了,你就看到一個圓圈,咱們地平是圓的,因為你的視力只有那麼遠。以你的視力當半徑,成為圓的。再遠就看不見了,所以這個眼睛很有障礙,而且這個通裡頭包括眾生,末來生死之相,這些眾生,這些生死到哪去,這些事情,天眼可以知道。在《大智度論》裡邊講,天眼所見是什麼呢?自地及下地,你所能看到的你自個的地位以及比你低的地。譬如一個欲界天的天人,他的"自地"是欲界天,"下地"是欲界天以下,人、修羅、畜生、鬼、地獄他都能看到;至於色界天、無色界天、佛菩薩的境界,超過他了,他就看不到了。天眼通遠勝肉眼,還在於天眼的"洞視"。肉眼只能見障內(障礙以內),例如眼前的牆壁是我們的障,牆壁以外我們就不見了。天眼不同,能透過牆壁,障以外一樣見,出世和世間種種的形色都沒有障礙。再比較一下,龍樹菩薩說:小聲聞一般是能看一千個世界,"作意"(就是他入定了)能看到兩千國土;大聲聞多一點;緣覺又多一點;大緣覺不問作意不作意都能看到三千大千世界;諸菩薩能見無量世界的事物。至於極樂世界的人民,《宋譯》中說:"一切皆得清凈天眼,能見百千俱胝(百萬)那由他(億)世界,粗細色相"億可作十萬、百萬、千萬、萬萬,不管是哪一個數,連乘到一起正是一個非常大的數。今經說洞視十方,也即是能知能見無量世界。極樂世界的人所得天眼通,十方無量世界去來現在之事都能夠洞視,就是由於彌陀的願力,遠遠超過其他由報得或修禪定而得的感通。那麼天眼通有兩個什麼意思呢?有兩說:望西的解,日本的大德,他說有的眾生看不到苦果,就不怕種苦因呀,菩薩畏因呀,眾生畏果,唉呀!我知道今天受罪了,唉呀,真是可怕,他不知道這個受罪的因是什麼。菩薩畏因呀!這個因,就知道果,這個因,就是通樂的因,所以這個通的好處。《會疏》又說肉眼就是看不見障外,你看不見地獄的種種苦,天眼就能看到。也看不到凈土的樂,是不是所以能夠知能夠見,這個就啟發嗎?還有一個日本的說(澄憲)嗚呼悲哉!不見地獄餓鬼之苦嗎?不見父母師長之受報嗎,你沒有通,咱們只是說過,我父母在那受苦,你親眼見,那就不一樣了,正在那受報呀,你還能夠享樂嗎?還能懈怠嗎?所以厭離心緩,報恩思怠。這是天眼的重要,這是其一。第二意呢?它文字很長我們就把它的意思說一說,不念它的原文,雖然這個願,僅僅說是前頭說只是說你要修善不要念惡。他這個提法,是《渧記》的提法,這麼說很不夠,這不是極樂所得的實際的利益。極樂國土聖眾得了天眼他也就圓具了五眼,他也就有了慧眼、法眼、佛眼跟他本來的肉眼擱在一塊五眼就具足了。所以他能見到塵數的佛國,並能可以明照一切眾生,生生死死去去來來之相,於是他就可以救濟眾生,利樂萬物,這才是這個願的殊勝利益。他就擴大了,不僅僅知道地獄之可怕,我不去,而是知道種種,知道佛剎知道種種去來之相,跟著來救度眾生,這才是殊勝的利益。第八是徹聽,天耳通能夠聽到六道眾生的語言,及遠、近、粗、細的一切音聲。我們的耳朵很有限啦!咱們聽見的聲音只有一段呀!只是到幾十兆波以上,幾萬兆波以下,這一段段聲波裡頭我們聽的到再高的超音波聽不著了。這超音波存在很有用,它低了也不行,我們只是看到一段段東西,我們肉眼也只是看到一段段,光中的紫以外紅外兩邊還有光呀!紫外線,紅外線很多作用,你看不見。有的人說我沒看到,我沒聽到,沒有就不信,很有局限性,所以這個就是天耳。在"魏譯"這叫天耳,在"魏譯"他就說可以聽到無量佛國諸佛所說,就能受持。"唐譯"有同一意思,這個耳朵不但有聞音聲,還包括聞法,所以這是極殊勝之處。這是第八通,底下第九他心通。"我作佛時,所有眾生,生我國者,皆得他心智通。若不悉知億那由他百千佛剎眾生心念者,不取正覺。"這無量無邊的佛剎,眾生心之所想,我都能知道,凡是生的人,生到極樂世界的人都能知道。這個《會疏》說:我們來到極樂世界聖眾,不需要修持,自然就能知道他心的情況。這個應其意樂,因知道他之心之所想和所念,我才可以隨緣隨機來接引。這一點很重要,往往有人相見不應機,有時很有名的人,大德很有修持而相見不相契。其實,因為沒有知彼此的心,沒有感動,不相知呀,所以接引他教化他就困難了。我知道他所想,他心裡種種情況,我都了解如指掌,因為他心了如指掌,我來應意就容易啦,是不是,裡邊一來法會長住幫助你克服你短處不足,解開你心中的扣,都需要知道你的心呀。善知識,什麼叫善知識,沒有一法予人,佛氏門中無一法予人呀,沒有說法給你呀!只是解粘去縛,你這粘住了,我給你劃拉劃啦,別粘著,你那捆著,我給你解個扣,這扣是你心裡的扣,我不知你的心念,我不知道你心念我怎麼解你的扣,那極樂世界就好辦了,他都有,宿命通他去了之後他教化,無妨。底下,我們講了"魏譯"的解譯,這裡就簡略了,主要就是說為了,救化眾生這個願就很重要了。第十願,第十一願:"我作佛時,所有眾生,生我國者,皆得神通自在,波羅蜜多,於一念頃,不能超過億那由他百千佛剎,周遍巡歷供養諸佛者,不取正覺。"這兩個願,一個是神足通,一念之中就能超過這麼多佛剎,一念這個時間是非常短呀!這個佛剎是這麼多呀,而且他這個裡頭是周遍巡歷這麼多佛剎,都要去巡歷,都要去周遊,而且要還去供養諸佛呀,做這麼多事,這麼廣大的區域做這麼繁多的事情,只是在一念之間,所以極樂,到了那個時候,你修功德就容易啦。就好像你手工業和大機械工業的,這個事情你就好做了,你可以分身無量,一剎那之間就可以多少佛剎,你周遍巡歷,同去說法。頭一個是神足通。第二個是遍供諸佛兩個願,那麼所以周遍巡歷供養遍供諸佛啦。這是第十一願,兩個願擱在一塊了。文字就簡潔了。波羅蜜多,波羅蜜就是到彼岸,我們都知道了,神通自在波羅蜜多。因為你要度眾生都要到彼岸,像這樣的神通自在你才能真正廣度一切眾生,到彼岸嘛!是不是啊。那麼這個叫神足通也叫足智通,也叫神境智度,又叫如意通。身通,等等的名稱。這個通,《會疏》說這裡有三個含義,一個是運身行,說我這個身體讓他飛空跟鳥似的,這個是一種。第二種是勝解通,不需要什麼,只要一思維,我就能很快到。第三種意勢通。雖然是好遠的地方我心一緣他,一想他那個地方就到了,跟著就到了,這個就是幾種通的情況。《大論》《大智度論》說如意通就是神足通,有三種,如意通有三種,第一種是能到,咱們剛說,想到哪就到哪,第二,是轉變。第三是聖如意。這個《大論》的解釋比前頭多一些了,豐富一些了。第一是能到,能到有四種,第一身飛如鳥,這前邊有了,第二,移遠令近,能夠把遠的移到近的,不到而到。現在聲波沒有這種解釋,當你幅度極快的時候距離在縮短,在你隨入光速的時候中間的距離也不是固定的,距離在縮短,所以說越快就越快,一個是你極快,距離在那縮短啦。所以這都有這個意思。緣嗎,這麼說你就信了,過去的話,相對論說是唯心,現在又把它提出來,為什麼?因為有些天體的東西你算不出來(算不準),那還包括這種因素,他距離還變短了,你把這個因素包括進去,就算不對啦,你把它的因素包含進去,就算對了,這個轉變。第四一念能到,一念之間就能到,一舉念就到。如意通有三種,一是能到。第二是轉變,轉變是大的變小,小的能夠變成大,一能作多,多能作一,種種東西,都能讓他轉變。外道也可以轉變,那個神仙教他點金術,五百年後這個金子就不行了,後來他說你這個術我不學了,學了五百年後金子就不是金子了,我寧可不學了,也不學你這個點金術。他師父說,你這一念就圓足三千功德。這是外道,這些話還不錯,他們的轉變不是永遠不變的,諸佛弟子轉變自在,沒有近遠;第三聖如意是什麼呢?六塵之中,過去講過色聲香味觸不可愛的,不凈的東西,能讓他凈,能夠變成可愛,清凈,這就是聖如意呀!所以這個通,這個含義。"於一念頃"是指極短的時間,一念的時間是多少,前邊我們說過了,我們採用了一種好記的,只是一彈指的六十分之一,一念頃是多少時間呢,一念一念是多少呢?一念就是一剎那,一剎那就是一彈指裡頭有六十個剎那,別的書里說的還短,那個不太好記,這個好記,六十分之彈指時間,六十分之一,一念頃,這麼短的時間裡能億那由他百千佛剎,周遍巡歷,而且供養諸佛,這個神通妙用,是不可思議的。周遍巡歷,表他所游的國土非常廣,供養諸佛他所要做的事情非常多,都在一彈指,六十分之一時間之內都完成了。這就顯極樂世界的事事無礙。時間這樣的錯覺打破了。第十二,"我作佛時,所有眾生,生我國者,遠離分別,諸根寂靜。若不決定成等正覺,證大涅槃者,不取正覺。"這第十二願是定成正覺願,往生者決定成佛。顯出彌陀的本心啊!就是一佛乘。《法華》佛最後說法,聲聞緣覺是化城,沒有二乘、三乘,只有一佛乘。當佛說《法華》的時候,跟著佛幾十年的大弟子,有五千人退席不能聽啊!釋迦牟尼佛沒有留他們。釋迦牟尼佛說:"退矣隹亦。"退了也很好。他們也是真實的,所以佛也沒有辦法,個人的水平就是如此,退矣隹亦。一乘法,極樂世界都成佛,所以二乘種不生。大家要注意,不要把他看成一步一步,這是大乘,二乘種是不能往生的。只是求自救自度,你證阿羅漢,你也不能往生啊!不是阿羅漢的神通所能到的地方,所以這個廣度無邊的眾生,而且十方佛都讚歎他名聞十方,而且所有的眾生,只要發至誠的心,念十句都能生,這一切一切眾生都到極樂世界,都到極樂世界而且來的非常容易,而且是決定成佛。如此大願,是大願之王。善導大師對這個願他立了四個名字,一是必至滅度,一定達到滅度。一個是證大涅槃,要證到大涅槃,阿羅漢是小涅槃嘛!沒有大涅槃。第三是無上涅槃,加深一下。四亦可名住相證果,住相而證果這個願,因為在修凈土法門,因為觀佛也罷,念佛也罷,我們一般認為你觀嗎?就有色相,念就有音聲。是不是,這不都有相嗎?離相才證果啊!所以善導大師說這是住相證果的緣。雖然住了相,而證果了。他這個提法,提的很殊勝的。至於密宗,就是《楞嚴》的精神,《首楞嚴》是一切事究竟堅固,一切見化身,身色就是實相。所以住相就是住了實相,這個道理就更高了,這個就是說,還有分別人,告訴他你這個極樂世界你這個大願你就是住相也證果,所以這個念佛法門,不要求你離相,你不要管離相不離相,你就念下去。我第一遍念《金剛經》的時候我一念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我就體會到,凡夫要無住生心,恐怕就是念佛啦。現在學了很多凈土法門,當初我那個相法雖然是很幼稚,剛剛第一次學,還是對的。所以說起凡夫心,入諸法實相,唯一容易的方法就是念佛。《甄解》就讚歎高祖,日本人對善導尊敬到極點了,稱他為高祖。他們對凈土宗的尊敬,尊敬凈土宗這個大國,這是善導的教化。中國對善導的尊敬不如日本人,因為有個傳說搞錯了,以為善導自殺了。錯了,記載有錯誤。善導呀,對這個願的名字,太盡願意呀!願的本意發揮盡至。他讚歎呀!所以我們現在這個願的名字,叫做定成正覺願。這和善導大師是相同的,善導大師在四十八願之中,特別挑了五願,叫做真實願,功德真願。這個意思就是功德真實,一個是這個願必成正覺。底下是光明無量,壽命無量,再加上諸佛稱嘆和十念必生,這五個願是四十八願中的真實願。也就是四十八願中的心要,核心,也就是彌陀宏願的心髓。所以彌陀的本心就是要一切眾生決定成佛嘛!為了實現這個願就十念必生嘛。所以眾生依著這個最簡單,最容易,最圓融,最頓速的徑路,念佛往生,決定成佛。這裡說生我國者,遠離分別,諸根寂靜。分別就是識別一切,事呀理呀,這個之類的不一樣的分別。他是以虛妄之分別為體性。第六識就是分別識,他是虛妄的分別,本來平等嘛,本來不二嘛。但是這裡就生出種種差別啦,妄本來無分別之法上,妄在這個法上分別出人呀,我呀,事呀,非呀!故稱為分別的惑。斷了這個惑,就稱為無分別智。所以第六識轉妙觀察智,也是這樣的。斷了分別的惑就成了分別智。遠離分別,就是舍離分別的妄法,遠離分別。寂靜,諸根寂靜,你六根都寂靜。寂靜,寂是寂默,常寂光,寂而常,照那個寂。靜,安靜。《華嚴經》說:"觀寂靜法,離諸痴闇。"你在專修寂靜這種法,就離開了愚痴,愚昧和痴闇,無明呀!因為你不生分別,不生分別這個諸根就離開了痴闇,就寂靜。我們世尊,釋迦牟尼這四個字是寂默能仁。牟尼就是寂默的意思,也就是寂靜的意思,牟尼者就是寂靜,身口意都寂靜,所以稱為牟尼。身口意就代表六根呀。身口意寂靜就是在咱們心中的諸根寂靜。諸根寂靜也就是涅槃的本體。由於遠離了分別的妄惑,而諸根一切等等都寂靜,來相契而入涅槃,無住生心的理。所以底下就說了"決定成等正覺,證大涅槃。"這個證大涅槃,涅槃可以翻譯成圓寂,圓寂我們這裡引證的很多。我們用這兩句就可以了,很簡單了。"德無不備稱圓,障無不盡名寂。"所有的德沒有不具備的,就成為圓啊!一切障礙沒有不消盡的,叫做寂,所以圓寂不是某某和尚圓寂,死了就是圓寂,不是這意思。圓寂者,德沒有不備的,障無不消,就是大涅槃呀!大涅槃,怎麼叫大涅槃呢?指大乘的涅槃,不是小乘,大乘小乘涅槃有什麼分別呢?可以從這幾個方面來說。大乘涅槃這個涅槃有三德,法身德,般若德,解脫德。大乘涅槃證這三德。小乘呢,三德之中他只有一個解脫德。小乘解脫啦,他沒有證法身,他也沒有般若智慧,三德之中只具一德。菩薩常樂我凈呀,所以不是斷滅,常樂我凈呀。在這個意思中,二乘的涅槃只有常、樂、凈,他也不滅了,他也很安樂,也很凈,但是法身真我他沒有見,常樂我凈這個我是真我,不是《金剛經》里我相那個我。無量壽經講座32(發大誓願第六)無量壽經講座32(發大誓願第六)兩種生死,分段生死、變易生死。大涅槃,兩個都離了。那麼小涅槃呢,他就是只離了分段生死,六道輪迴生死,變易生死還有,還要發大菩提心,還要經過四十多個位次,每一個位次都是一個變易,也是一個變易,變易生死他還有。大涅槃具無邊的身和智,而小涅槃是灰身滅智。這是差別,大涅槃和小涅槃不同。有人說釋迦牟尼佛也是有餘涅槃,還是很有名的人,這個說法是不對的,凡往生者都證大涅槃,怎麼說咱們世尊還是有餘涅槃,所以有一些說法,你不要聽說很有名,一定要以聖言量為標準,真正讀經典,跟經典相合,不要貪心。有人跟著說,怎麼釋迦牟尼佛也有餘涅槃,這就不好,離經一字便同魔說,我們要很好的依旨聖言量。下一講是光明無量,是我們這個經的關鍵,也是如來一代聖教的關鍵,上次講法藏比丘定生之願,讓眾生遠離分別,諸根寂凈,決定成等正覺,證大涅槃。善導大師稱彌陀經這五願是最真實的,就是第十二願。聞名十方,十念必生,無量光,無量壽,加前邊一願,合在一起是五願。這五願是四十八願的核心,是大願的根本。第十三願是光明無量,"我作佛時,光明無量,普照十方,絕勝諸佛,勝於日月之明,千萬億倍"。下邊是第十四願,觸光安樂願。"若有眾生,見我光明,照觸其身,莫不安樂,慈心作善,來生我國,若不生者,不取正覺"。第十三願光明無量願,也是善導大師說的五個願的第二個。無量光和無量壽是相聯繫的,無量光是橫照十方,遍照一切,光明遍一切處,功德的妙用也就遍一切處。所以這個攝眾生,度化眾生是無盡的,是大悲的方便之本,報身的實德,度眾生是用大悲方便的根本,怎麼度呢?光明遍照,光明攝受眾生,這是報身的實德。所以願中佛自己發了誓願,自己無量光、無量壽,光壽都無量,自己無量光、無量壽,實在是願眾生都是無量光、無量壽。光明遍照一切,就是度化一切遍一切處。《甄解》曰:"若約佛所證,則四十八願皆入光壽法身。"整個四十八願都可以融入無量光里和無量壽里這個願里這個法身里,都是從無量光無量壽里這個法身所流現出一切願,一切功德。他的意思是什麼呢?極樂世界的依報,就是寶池、寶樹、宮殿等是依報,正報是彌陀,觀音、勢至等等都是從彌陀法身所流現。這四十八願包括一切妙用,極樂世界依報莊嚴、正報莊嚴,這一切的莊嚴都是彌陀的法身所流現,所以歸到光壽法身,所以四十八願完全顯的法身功德。我們有許多人念到黃金為地等等沒有什麼興趣,實際並不是說咱們世界的黃金,這都是法身啊,初步的要離開相才見真啊。楞嚴也如此過程,離開了妄才顯真,進一步徹底之後,妄就是真啊。當相即道,一切相都是道,這又高一層。極樂世界,我們往往看的很淺,沒有體會到當相即道的精神,這一切相就是道,全顯的法身,從法身來說是如此,從度生而論呢?《甄解》又說"又以攝生,則願願皆為眾生"。無量光為什麼光照一切處,為度一切眾生,為什麼無量壽,眾生老有所依止。一切願都為眾生,都是為眾生所想,"四十八願攝受眾生",四十八願全顯法身,四十八願全是攝受眾生,所以顯法身、度眾生,互攝互融,不可思議,不可截然劃分。這一願是顯法身,這一願是度眾生。此願什麼意思呢?我法藏成佛時,願我的光無量無邊呀,沒有邊際,不能照到某處沒有了,那就有邊了,無邊就不可思議了。普照十方,一切凈國土、穢國土,一切處。日本望西師云:"橫攝十方虛空無邊",虛空是橫攝,時間是豎的,虛空是橫的,空間橫著攝受十方,虛空沒有邊際,虛空沒有邊際國土就沒有邊際。因為有虛空就有國土啊,國土沒有邊際,眾生也就沒有邊際啦。有無量的國土,有無量的眾生,所以這個願大啦,不止地球上的全人類;各種眾生,不止一個地球,是無量個地球,無量的天體,眾生無邊,佛的大悲也無邊。這個心量跟別的教不能相比,如耶穌教說魚蝦是上帝造給人吃的,它也有生命,殺的時候也很痛苦,為什麼造了給人吃,解釋不過去。所以大悲無邊,故光明無邊。光明無邊,故攝受亦無邊,攝受眾生的利益,給眾生的利益也就無邊啦。光照到一切處。觸光安樂,大家要得到好處啊,利益也無邊,這個光是無量的眾生都可以得。利益之深沒有邊際我們也要看到,大悲無邊,故光無邊,因為想利益沒有邊際,要讓眾生得到利益是沒有邊際的,所以光也要無邊啊,這樣把無量光解釋的很好。觸光安樂也是如此,是讓眾生得到利益。"絕勝諸佛"。佛佛平等,怎麼又阿彌陀佛的佛光絕勝諸佛呀?勝於日月之明千萬億倍,那是沒有問題,還不止這個數目。絕勝諸佛,本經"光明遍照品"曰:諸佛光明,現在科學研究人體也有光明,也照攝等等,我們身體不只局限於皮膚之內。諸佛光明那是大光明,不是凡夫光所能比的了。諸佛光明所照遠近本其前世求道所願功德,就是依據前世在因地中修行時他的願、功德的大小,他的願望度無邊,無邊眾生,這個光,彌陀就發了這個願,願我攝受國土超過一切佛國,他的願力大。光明也是如此,願有大有小,各自的願力也是不一樣。釋迦牟尼佛到世間來,是咱們世間很不好的時候,是減劫;彌勒來就不一樣了,是增劫,那人都是多高多大,將來彌勒成佛時,迦葉從雞足山出定,把釋迦牟尼佛的袈裟獻給彌勒的時候,這個袈裟只夠彌勒搭兩個手指頭。迦葉出來禮拜,大家很驚訝,怎麼來個像人的蟲子,這個小蟲長的像人一樣,因為那時人大,迦葉還是釋迦牟尼佛時代的身形,很奇怪。後來迦葉涅槃升空,這個袈裟變成大袈裟,不可思議了,彌勒披上。那時人都不用勞動,沒有負擔,享受榮華,都度脫了,這是個人的願不一樣,彌勒是求福,多生求福,發心在前,成佛在後,他過去作菩薩,修福去啦,因此他成佛的時候是一個很有福的時候。願不同,因此不能比較,如說釋迦牟尼佛比彌勒低,那不行,這是願不一樣,這是各自的願力。我們每個人也如此,每個人的前途,每個人所走的道路,每個人的歸宿,每個人的成就各個不一樣。何以故,現在每個人的心愿志向不一樣嘛。這個願力不同,作佛的時候各自得之,得到了和願力相稱的殊勝的果。"自在所作,不為予計",這一切都是自自然然的,不由你安排打算,你發的什麼願,做的什麼功德,到時候你就得什麼果實,不需要安排。阿彌陀佛光明善好,勝於日月之明千億萬倍,這就說明各個的願力不同,彌陀光明的絕勝諸佛者是什麼呢?因為前生願力超絕,所以自然得到。彌陀就是發的這個願,願我作佛時,光明遍照,絕勝諸佛。經中又說:"阿彌陀佛威神光明,最尊第一,十方諸佛,所不能及",所以阿彌陀佛稱為佛中之王,稱為大願之王。密宗也說千佛萬佛,不離阿彌陀佛,這就說明絕勝諸佛,所得到的果實也正好如此。"阿彌陀佛威神光明最尊第一,十方諸佛所不能及",這話是釋迦牟尼佛說的,釋迦牟尼佛介紹的阿彌陀佛是如此的,都是真實之意,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妄語者,不異語者。沒有任何誇大,沒有任何誇張,沒有一個壓一個誰,真是十方世界諸佛都讚歎,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去見阿彌陀佛,釋迦牟尼佛也不例外。又《大法俱陀羅尼經》說諸佛有兩種光明:一常光,二放光。放光是有時放有時不放,放光者,謂以光警驚悟,有時而照,或現或收,有時給人因緣,給人加持,使人覺醒,如何如何。為某種因緣而放,不是老放,這叫放光。比如咱們講這個經的時候,釋迦牟尼佛放光了,阿難就說,我跟這麼多年從來沒有看見過,真是稀有啊,為什麼佛放光,是驚醒大家,說明對這部經重視,也是佛歡喜,放大光明。自在所作,不為予計。我們這麼說像是有所安排,是佛的光明自然顯現了,這是放光。常光是老有的,常光者,謂圓明無礙,無時不照,因為根據玄奘翻譯的《稱讚佛凈土佛攝受經》彼如來,彼如來就是阿彌陀佛,彼如來就是翻譯的阿彌陀經,又換一個名字,因為這個名字更適合釋迦牟尼佛定的這個經名,稱讚凈土佛,攝受凈土,稱讚凈土,佛在攝受凈土,顯出他力。現在很多法門,都是靠你自己,你自己辛苦地去努力。這是從果實上開始,從果實上開始是他力,就是難信,你能信就是你的自力,不需要別人的力量,他力你能真正的懇信,他力在你身上就顯出作用了,所以信、力、緣,實全承佛力。疑根未斷即是罪根,疑跟信兩字千萬千萬要好好檢點檢點,還有什麼地方有疑。這個疑不懂,你參禪那個疑,那個疑是大信之後對佛法負責任到極點的,他起的疑,現在大家起的疑,試問到底這個佛有沒有,經上話句句是不是真實的。這種疑就是罪根。疑根要沒斷,偶爾一起就是沒斷,即是罪根,罪業之根。《稱讚凈土佛攝受經》曰:"彼如來恆放無量無邊妙光,遍照一切十方佛土,施作佛事",這是常光之明證,彼如來就是阿彌陀佛,這是釋迦牟尼佛說的,彼佛是恆常在那兒放光,所以是常光,佛的光明是常光。這是勝於日月之明千萬億倍,日月的光你敢看嗎?你敢看太陽嗎?刺眼啊,魔光也是刺眼的,佛光是不刺眼的,這個大家要所有分別。這也是勝之處,不只是光度強,殊勝,種種的殊勝,不異而說。第十四願是觸光安樂,你一觸到這個光,你就得到安樂,所以這個光是給大家利益,為了利益無邊,所以光無量啊。"見我光明照觸其身",我的光明照到眾生身上啦,"莫不安樂,慈心作善",我的光明照到眾生身上莫不安樂,這種安樂是世界上沒有任何安樂能夠比的,這是一種清凈的,真實的,極殊勝的安樂。就"慈心作善",就自然引起他的慈心呀。生起慈心,他自然作善,他憐憫眾生,愛護眾生。當然就作善,而且來生我國,他會生到我這個國里來,真正見到阿彌陀佛光的人,就得這樣的利益,有時大家也見光,但不見得你見的是佛光。儒家讀書人,文人也靜坐,他們虛室升白,虛室在一間屋子裡,升白就是光,又說常觀鼻端一點白,就是他坐的時候,鼻子這放光了。又如有人有場,人體也可以放光嘛,我看見過一個和尚,年青時在那兒跟我交流幾天,他在太白頂修道的時候,滿山的光,就是他身上的光。都有光,不見得是佛光。你見阿彌陀佛的光,那就殊勝了,這是他的願成就了。《光明遍照品》曰:遇斯光者,垢滅善生,這個願都成就,不是我們的狂願,如我們大家發的願,你的行動沒有跟上去那是狂願。遇到這個光,一切的垢污惡濁煩惱等等就消滅了,善心就生出來,身意柔軟。有的人剛強啊,脾氣啊,碰不得,一來就爆炸。這不是柔軟,心和意、身都很柔軟,不是這麼倔強,那麼剛、那麼烈。"若在三途極苦之處",三途就是三惡道,極苦的地方能見到這個光明都得休息,都可以不受罪,而且命中都可得到解脫,離開他的本報,地獄報可以出地獄,鬼道可以投胎,畜生道可以不變畜生,轉生為人,可以到更好的地方,都解脫。這是莫不安樂,慈心作善願的成就。善導大師的《禮讚》云:彌陀世尊,本發深重誓願。他本來發的很重很深的誓願,以光明、名號,用光明和佛的名號來攝化十方,所以名聲普聞,我們聞名發心,聞名得福,聞名十念往生等等。以這個名字來攝受十方眾生,就是光明啊。這個光明可遍照十方,十方世界的眾生都得攝受,不為邪惡所侵擾,念念向上,最後到極樂世界。又有證明,用《觀經》證明:"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眾生,攝取不舍",所以說念佛有他力光明遍照十方,一切凡是念佛的眾生,都在那兒攝取眾生,而且從不丟開他,不是因為你退步了就不要你啦,還是繼續在攝取,叫你再回來,而且遇到這個光的都可以得生啊。"來生我國",和他的願相。,這正顯光德的利益這麼大,三途極苦之中都可以得到休息,而且得到安樂、向善,願意往生,求往生、,到往生,可以看到光明無量是佛身之德,佛身的功德,這個光明是為利益眾。,既然是佛身之德,四十八願,全顯法身,既然是為了利益眾生,每一個願都是誓願為眾生故。以下是善導大師五個真實中的壽命無量,第三個。"我作佛時,壽命無量,國中聲聞天人無數,壽命亦皆無量,假令三千大千世界眾生,悉成正覺,於百千劫,悉共計較,若能知其量數者,不取正覺",這個願就是壽命無量願,我作佛時就是佛的壽命是無量的,不但佛的壽命無量,國中的一切眾生、聲聞、天人都壽命無量。聲聞、天人、凡夫去了,凡夫是人啊,這都包括在內。這一切生到極樂世界,壽命是無量的,佛得到無量光、無量壽,是也讓眾生得到無量光、無量壽,所以眾生只要往生的,都得到無量壽,佛土的一切人都是無量壽。如《法華經》說山海慧如來"壽命無所量,以愍眾生故",佛的壽命是無量的,為什麼呢?是愛愍眾生的緣故。這個出發點是不一樣的,道教修長生不老,他希望自己長生、不死啊。羽化,一次一次的羽化,我認識一個人他已經育化了三次,羽化了一次像是換了一個新人,又羽化了一次,明朝的人,到清朝還在示現,羽化了三次,他為自己,能夠存在。我們這個是以愍眾生故,因為教主住世的世間短,眾生不能依,教主長時間住世間,眾生就有了依靠,度化無窮,利生無盡。日本的澄憲說:佛壽無量,化道至德,佛老在住世,化道至德。大家說釋迦牟尼佛是不是不行,這是因緣嗎。咱們這裡是五惡濁世,不能跟凈土相比,這是穢土,咱們這是剛強難化。我們這兒的眾生剛強難化,教化要有很大的耐心,要忍辱。釋迦牟尼佛忍辱成佛後,他化緣時遇到多少障礙,人們把大便埋在缽里給他吃,還給毒藥,還誣衊。剛強難化,佛在母親肚子里哭,人們問他為什麼哭,佛說我哭眾生難度啊。剛強難度,不可一概而論。佛說壽命無量,釋迦牟尼佛短壽,你說,怎麼能這麼比較,只能說眾生難度。十方佛都讚歎,釋迦牟尼佛能在這個地方說這個法,不可思議,稱讚釋迦牟尼佛。這是個殊勝的情況,我們這個世界是五惡濁世,眾生心之險惡,我都快八十歲了還沒吃透。佛這個無量是無量的無量,不是相對的無量,如相對這個壽太高了,太大了就說無量。道教所說長生不老,他能化羽八萬劫,八萬劫還存在他就說永遠不死了,那他是有量是無量?他八萬劫之後,就不知道了,到那時他就不知道了,還是不行,還是墮落。我們這是真正的無量,絕對的無量。此願下邊說國中人民壽命亦皆無量,日本澄憲說國中人民壽命無量是凈土第一德也。凈土的功德是第一的德,讓人民壽命無量啊。譬喻極樂國土這樣殊勝好,如果人到那兒不長就死了這像什麼,像玉杯子沒有底兒。一個玉的杯子沒有底有什麼用啊,再好的也沒有什麼用呀,極樂世界再好,到那兒還是要死,這種情形就像玉的杯子沒有底兒啊。我們這是去了之後壽命就無量,這是凈土第一的功德。日本人望西說:"諸樂根本,只在此願。"極樂世界沒有諸苦,但受諸樂,樂的根本,就在這個願,他是壽命無量,到了極樂世界,壽命無量的好處在什麼呢?是見佛聞法一切一切處,都是增上的因緣,無有退緣,都是增長。如你在洗澡,水也在說法,樹也在說法,聞得香,香也增你的善根;你吃飯,飯也增加你的善根,一切一切都使你增上;而且你想聽什麼法,就聽什麼法,一聽就懂,壽命又無量,焉得不成佛啊。佛法難聞,不是說你沒有機會聽見,而是難聞的意思是你聽見了你也不懂,這是又進一層難聞的意思。"願解如來真實義",解出真實義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如武則天多大的智慧,多大的才學,她寫的偈子現在還用,這個人要以德來論,早就不應選用了,但她這幾句話寫的好,出於人的肺言,所以開經偈寫的很好:"願解如來真實義"。極樂世界就是這樣的一聽就懂,焉得不成佛呀!又沒有退緣,壽命再無量,不管你根器如何,五逆十惡,臨終念佛能往生都是阿惟越致,都決定能成佛。極樂世界殊勝也是如此,不管什麼只要能往生,就不可思議。第十六,聲聞無數願。彌陀有三個無量,光明無量、壽命無量、眷屬無量。我們不要擔心,極樂世界人都去了,這個人口密度多大呀,得蓋多少層的樓才能住的下。愛因斯坦跟大家說了,物質是咱們的錯覺,我們不要把這個錯覺絕對化了。極樂世界的國土沒有邊際,不但極樂世界,連地獄也沒有邊際,多人亦滿,一人亦滿。哪兒有像咱們這裡從形式邏輯看問題的,地獄也是一人也滿,到處是人,很多人地獄也是那樣。同樣地獄也是化生的,生地獄也不需要父母生出來,你直接就進去了。所以地獄也是化生有什麼奇怪,哪裡說地獄還要投胎,還有地獄中的父親母親,你那一命終就下油鍋啦。或疑《悲華經》謂彼佛國土中:"無有聲聞,辟支佛乘,所有大乘,純是菩薩,無量無邊。"《悲華經》這麼說,而現在第十六願說"聲聞無數",是否矛盾啊?這裡我們進一步理解啦,這個聲聞緣覺,是他的斷惑的情況來說的,因為凡夫都可以往生,他什麼惑都沒有斷,因為斷了見思惑就是聲聞緣覺,斷了塵沙惑、斷了無明惑,就是菩薩,都斷盡了就是佛。參考宋譯"我得菩提成正覺已,所有眾生,令生我剎",這個令生我剎就有攝取之意,叫他來生,有佛力加持之意和攝受之意。"雖住聲聞緣覺之位,往百千俱祗那由他寶剎之內,遍作佛事",雖然他斷惑生的位置是聲聞緣覺,可是他能到百千俱祗那由他寶剎之內遍作佛事,"悉皆令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個聲聞緣覺是什麼事,這麼多的寶剎之內,都去作佛事,作什麼佛事?讓那兒的眾生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啊,他能作這個事還能是聲聞緣覺嗎?當然不是,當然是大菩薩。他這個斷惑還沒有達到破塵沙惑,破無明惑,但是他已經能到無量國土,去作佛事,教度有情,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此地的聲聞不能聞他方佛名也不是度生,也不是想讓眾生真正成佛。極樂世界的聲聞緣覺,是斷惑,剛到這個水平,實在是回小向大,已經是大菩薩啦。下邊接著說壽命無量,聲聞也無量,是多少呢?"假令三千大千世界眾生悉成緣覺,於百千劫悉共計較",這一塊兒都來計算,你若能算得出數量的我不成佛,不取正覺。他無限大,你怎麼算,如我們圍著太陽系假定是一個小世界,那麼三千大千世界有多少個世界呢?有一千個億的這麼多世界,假定是個太陽系,這麼多個太陽系,那麼現在很巧,太陽系是銀河的一員,太陽圍著銀河的中心旋轉,這個中心假定是個黑洞,黑洞是個力量極大極強的空間,是空的,成為天體的中心,成為黑洞。太陽圍著銀河的中心轉一圈么轉得兩萬萬年,地球圍太陽轉一圈得一年。銀河系有多少個恆星呢?有一千個恆星,正好三千大千世界有一千個世界差不多,總之很大。我們這麼說,地球是太陽系一員,太陽系又是銀河系的一員,銀河系必也是宇宙更大天體中的一員,如輾轉擴大,不可窮盡,大到哪一層是最大,無法再大了,沒有這個事兒,是沒有窮盡的。這個小也是無窮盡的,小到原子,原子里有原子核,原子核里有中子,有質子、電子,這些都可以打破,如電子最小,有比電子小多少億倍的中微子,中微子是不是最小的,也不敢說,往小里說也是不可窮盡的,總之說宇宙是個大體了,而且我們觀察到將來宇宙大爆炸,也就是佛說的最大的一個劫,什麼都要毀了,天都毀了。大家對於佛法請相信不要懷疑,世界上第一流的科學家都向佛教來鑽研,希望得到點啟發。一個是為他的科學研究找出點方向,一個是為他研究的果實找出點解釋。將來越來越證實釋迦牟尼佛所談的是真正的真理,這麼來看無量的大千世界眾生多少劫都來算,算不出,說明聲聞也是無量。至於三千大千世界,乃一佛所化之境,佛無量,故世界無量。第十七願,"我作佛時,十方世界無量剎中,無數諸佛,若不共稱嘆我名,說我功德國土之善者,不取正覺"。這一願很殊勝很重要,釋迦牟尼佛說我成佛時,十方世界無量佛剎,無量諸佛不稱嘆我,說我功德國土之善者,我不成佛。換言之,我成佛的時候十方的佛都在那兒讚歎稱揚,我之名號,我之功德、我的國土之殊勝啊!十方佛都稱讚,各個國土的眾生,都去生極樂世界。現在有很多人,立個山頭讓人們跟他學法,跟別人學如何不好。這些佛就不這樣勸,都勸他那裡的人民去極樂世界找阿彌陀佛。漢譯里說:"我作佛時,令我名聞八方上下無數佛國,諸佛各於弟子眾中,嘆我功德國土之善",諸天人民蠕動之類,十方佛都稱讚,都說我功德的好,諸天、天人、蠕動之類;蠕動,小爬蟲之類聽了我的名字,都踴躍來生我剎。佛的普度,不光是惡人,連蠕動的小爬蟲都在內,這是"吳譯"之意。望西也說"六八願中,此願至要",六八是四十八願中這個願最重要,"若無此願,何聞十方?"若沒有此願,十方怎麼會知道啊,阿彌陀佛這個名號十方怎麼能夠知道啊。"我等今值往生教者",我等是望西的話,咱們也是我等,我們現在能碰上往生的教化者,"也能偏此願恩",就是偏屬這個願的恩德,因為彌陀有第十七這個大願,我們才能夠今生遇上這麼殊勝方便的教化。善思念之,大家好好想一想。法藏當時求願名聞十方,為什麼,為的是普攝十方一切眾生往生極樂,究竟成佛呀。如果沒有這個願,十念必生的願,也同於虛設。十念必成佛,大家沒聽到這個名號大家不知道,也是虛設。《會疏》說無量壽經日本人研究很多,功德很多,他說稱我名者,此有三義:一個是諸佛稱揚彼佛德號,一個是一切佛稱揚阿彌陀佛的功德,這是諸佛稱讚的第一個意思。二是諸佛稱讚稱名之人,咱們這裡有念阿彌陀佛的,現在十方的佛都在稱讚你,稀有呀,他在持名呀,也是在被稱讚之內。三,諸佛也稱念彌陀聖號,三世諸佛依了念佛三昧成正等覺故,他自己也正是稱名之人啊,這是稱讚的三義。稱讚為什麼呢?為了大家持名,為了十八願,第十八願是諸願的根本,過去正果法師,請他講凈土宗,他就講這兩個內容,一個是第十八願,一個是出世三福,觀經里的出世三福。"我作佛時,十方眾生,聞我名號,至心信樂。所有善根,心心迴向,願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這就是著名的十八願,稱為十念必生願,臨終如果有十句名號相繼,必定往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所以稱為十念必生呀。日本凈土宗古德較量諸經說。余經中只有《華嚴》獨真實,若與此經相較,則此經為最真實。是真實之教,佛是悲愍眾生的,佛把自己所得和盤托出,告訴大家,大家不懂,連阿羅漢都如聾如盲。佛都沒辦法,我都沒用就涅槃吧。所以《華嚴》是獨真實之教,佛的大慈大悲沒有存保留啊,所以大家不能接受,只好委屈,開小班吧、預備班吧,講小乘,講史教、法相什麼的,然後講中教、大乘起信論什麼的,這種水平,這樣一步一步的講下來。余經中《華嚴》獨真實,若與《無量壽經》相比,無量壽經最真實,又本經諸大願與此願相較,則此願最為真實,蓋表此願乃真實中的真實也。本經真實,我們蕅益的說法,華嚴的密藏,法華的秘髓都在本經里,都在《無量壽經》和《阿彌陀經》里啦。這也不遭人反對,本經全部要和全部願相比較,願為真實的,經文不如這個願真實;各個願來比較,第十八願獨真實,所以第十八願是釋迦牟尼佛一代時教里的真實里的真實,這是日本人的說法和蕅益大師說法吻合的,法華華嚴經的精髓都在本經里了。"十念必生,聞我名號,至心信樂"。至心有很深的解釋,《金光明經文句》說:"至心者,徹到心源。"是徹底到達你的心本源了,盡心實際,心的實際全部都在內啦,所以叫至心。這就很深了。淺一點說,你以一種真實誠滿的心,很真、很誠、很圓滿的心,一種很願意、很愛悅的心、歡喜、慶幸的心,我能聞到這樣的法,我很慶幸,這樣來相信,這樣來感覺高興,就是至心信樂。心心迴向,心心是純一心,是凈念相繼之心;迴向,回是迴轉,向是趣向,把自己所修的功德趣向於你的目的叫迴向。《華嚴大疏鈔廿三》里說:"回者,轉也,向者趣也。轉自己萬行,趣向三處,故名迴向",三處是眾生、菩提、實際。迴向眾生,是讓眾生離苦得樂;迴向菩提是無上正覺;求實際,要明心達本,這叫迴向。《往生論注下》的迴向就適合凈土宗,"迴向者,迴向功德,普施眾生,共見阿彌陀佛,生安樂國。"無量壽經講座33(發大誓願第六)無量壽經講座33(發大誓願第六)前邊的迴向跟這個經就很配合了,因為它是凈土宗曇鸞大師的,願生我國就是目的地了,願我和一切眾生都生在極樂世界,十念,乃至十念,乃至十念是什麼意思,念的不多,乃至十念的十念,念多了就更好,乃至是這個意思。十念呢,就是《觀經》上說:"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第十六觀,眾生在臨終看見地獄了,讓他觀想,觀想不成,就改念南無阿彌陀佛,他念十句,地獄就消滅了,就往生了。我有一個老朋友的弟弟就是這樣,趕緊念佛吧,大家都念,他自己也念,這個時候是真誠啊!你地獄都看見了,你還信不信?轉眼油鍋就是你了,刀山上就是你了,這時候想不想躲開,這時的念就真誠了。他弟弟念了之後,大家又助念,地獄沒有了,佛來接了。這個就是二三十年之內的事情,這個人姓王,他是名醫,中醫學院來當輔導,江蘇省人民代表,他弟弟的事。十念稱阿彌陀佛,丁福寶的《無量壽經》"箋注"說十念就是十遍稱名,望西的解釋"經十念頃,專稱佛名,為十念也",也是稱佛的名字。有人這麼問:"經上說十念,沒有說持名啊?"為什麼解釋為持名啊?我們念佛還有四種念佛,持名念佛、觀想念佛、觀相念佛、實相念佛。十念怎麼見得就是持名啊?宋譯就很清楚,宋譯是無量壽經原文,因為翻譯是有局限性,說:"所有眾生,求生我剎,念我名號,發至誠心,堅固不退,彼命終時,我令無數比丘現前圍繞,來迎彼人,經須臾間,得生我剎"。宋譯這裡,念吾名號,只能解釋念南無阿彌陀佛,不能作任何其它的解釋,這是有根有據的。《般舟經》中說阿彌陀佛對菩薩說:"欲來生我國者,常念我名,莫有休息,如是得來生我國土"。《觀經》剛才說過了也是念南無阿彌陀佛名號,所以可以證明,這十念,確信無疑,就是指念南無阿彌陀佛名號。古來,有些注經家對於這個十念有不同解釋,凈土宗善導大師有大功勞,他是改正一些在他以前古人的一些錯解。古人有些人認為三輩往生是上品的事情,不是凡夫的事情。所以有人說了,十念是上品人的事,上品十念可以。因為至信,窮盡心源,一念也可以往生,他們認為是這一種,不是指下品,不承認下品十念可以往生,他還有十念是什麼?《彌陀發問經》彌勒將來還是弘揚凈土的,大家不要認為彌勒就是弘法相,他來娑婆世界度眾生就是法相,不是如此,法相當然要說,《無量壽經》最後要託付給彌勒,彌勒所問的還是凈土法門,《彌勒發問經》中佛答覆彌勒的話:"具足如是念,即得往生安養國土,何等為十。何等為十:一者,於一切眾生,常發慈心,於一切眾生,不毀其行。若毀其行,終不往生。二者,於一切眾生,深起悲心,除殘害意。三者,發護法心,不惜身命,於一切法,不生誹謗。四者,於忍辱中生決定心。五者,身心清凈,不染利養。六者,發一切種智心,日日常念,無有廢忘。七者,於一切眾生,起尊重心,除我慢意,謙下言說。八者,於世談話,不生昧心。九者,近於覺意,生起種種善根因緣,遠離憒惱散亂之心。十者,正念觀佛,除去諸根。"所以這裡很深,例如除去諸根,正念觀佛,誰辦得到?《宗要》說如是十念,不是凡夫所能。當知初地以上菩薩乃至具足十念,菩薩也往生極樂世界,無量菩薩都往生,這是指那些說的。這樣的十念,如果說是阿彌陀佛發了第十八願是讓這樣程度的人十念往生,那麼凡夫怎麼辦?所以這些說法不符合凈土宗普度本義。所以日本義寂說,他就是拿觀經下品十念就是念阿彌陀佛,來註解這十八願的十念是很對的。望西也是反對上面這種說法,這個十念這麼深,望西說宗家(宗家指善導)不爾,今之十念,但是口稱。善導大師他改正了一些前人的錯誤,所以日本人最尊敬善導。有的日本人說阿彌陀佛是第一代,善導是第二代,日本就接第三代了。他們尊善導是彌陀化身,蓮池大師雲棲說:善導縱然不是彌陀化身,也是觀音、勢至、文殊、普賢之流。善導說這時間就是口稱,沒有那麼多內容,那麼多內容只有菩薩才能做的到。就是嘴裡念阿彌陀佛,心裡也是想著阿彌陀佛。上者根基好的一生都在念,最低的只念一聲也可往生。臨終獲得一念凈心,得到、達到窮盡心源,極清凈心,達到這樣的凈性,這樣一句,這個功德,也可以往生。所以把過去兩種不同說法,十念到底指深指淺,歸到凈土宗,釋迦牟尼的本意,就是指口稱就是了。"至心信樂"。《觀經》上介紹那個人見了地獄讓他念"如是至心,令聲不絕,具足十念",這個願是至心,《觀經》也說如是至心。大家懷疑,至心是什麼心,到底怎麼稱十念,我們引用鳩摩羅什大師的話,我們可以明白是不是至心,怎麼叫十念。譬如有人在曠野中遇見惡人,碰見強盜了,拿著槍、拿著刀,這個人趕緊跑,看見一條河,後邊有追兵,前邊有河,如果不渡河命難保,這時就想,要活命就渡河。你體會這是什麼心情,怎麼過這河,我穿這個闊衣裳渡,如不過,脫來不及,追上了,他想的就是這個事,怎麼渡河啊,沒有別的,他不會想。我還有兩萬元帳還沒還呢,怎麼要帳,什麼事也不想,就是想渡河,就是這樣一個念頭。修行念頭跟這一樣,這就對了,就是至心,這就很具體,不是一會兒想東,一會兒想西,一會兒想這,一會兒想那,唯獨就是這麼一個想法了,沒有間斷的念,達到十句就叫十念,上面是鳩摩羅什的話,就是身在此時,心有所思,就是過河,沒有別的念頭,這樣的念叫做一念,這樣的念累積到十個就是十念,這樣念佛,念到第十句就是十念。下邊再引申,前面是兩種,圓融一下。《宗要》說現在經中原文說十念,具有隱密顯了二義。不大明顯的叫隱密,顯了二義,明顯兩個意思。顯了的十念,說的明白大家都懂了,就是我剛才說的,羅什大師的十念,隱密就是上面《彌勒發問經》中,慈心等十念,那樣的十念。義寂云:一一念中,自然具足慈等十念,這話說的好。你按鳩摩羅什所說的意思這樣十念,自然,自然你每一念具足,這是彌勒所問的內容。這個意思就是華嚴意思,一和多,你真正專一,多就出來了。所以寂就能照,真正一了,萬法歸一。歸一,歸何處,你現在管歸何處幹什麼。你現在歸一再說吧,你萬法還沒有歸一,你真正能專,自然具足鳩摩羅什十念。彌勒所問的十念,一就是一切,一切的垢污染都沒有了。不念其他事了,無所住,念還在生其心,一念生心,是這樣念的功德不可思議,無限大,所以十念中自然而然隱含深密之深意,此語道破凈宗之玄妙,世上人多都喜歡談玄說妙,而不知最極玄最極妙是什麼呢?最玄最妙的在平常之中,平常心是道。平平常常、老老實實綿密地去念,自然暗合妙道。於念念之中就是一念,念而無念,以凡夫的心入諸法實相,唯持名與持咒為最易,靠打坐,靠坐觀,靠什麼什麼,靠研究,困難很多,只有這樣才暗合道妙,巧入無生。念佛可以有如是功德,因為念念暗合實相故,暗合道妙,自然契合了無住生心,無住生心要到了別教的菩薩才能達到,凡夫怎麼能做的到呢?如果說我能無住生心,我告訴你,你犯了大妄語戒,那是要入地獄的保證。無所得而未得,沒有證說是證,沒有開悟說是開悟,是大妄語戒。經中十念,真要這麼念,功德不可思議,所以蓮池大師說:《觀經》說五逆十惡臨終十念,念念是理一心,很難懂,就是這個道理。念念,八十億劫生死重罪,你不想一想,八十億劫是多麼長時間,罪是什麼罪,是生死重罪。八十億劫這麼長的時間,無量無邊生死重罪,一句就消滅了。蓮池大師是彌陀化身,理一心,到了理一心,總之是不可思議。所以夏老師說,道在平常中,大道就在平常之中,可惜你不知道,總喜歡玄妙,越玄妙就越遠。又一個問題,十念就可以往生,唯獨除開五逆和毀謗正法,《觀經》說五逆都可以往生啦,這裡為什麼五逆不行,這很好解釋,因為多了一個毀謗正法,五逆還可以往生,五逆加上毀謗正法除外,這一條他不適合。毀謗,毀的意思和謗一樣,就是把其人的罪惡說的過其實了,就叫做謗。別人的話不是不可說,但是不要過實,添葉就成為謗,謗的是法,謗的是大德,你的罪很大了。五逆可以往生,加上謗正法就不能往生。有人設問,如果有人謗正法,不五逆能不能往生?五逆不謗正法可以往生,只謗正法,他沒五逆,可以不可以往生啊?一般人只想,這總是說說而已,他沒有殺父、殺母、殺阿羅漢等等,那麼他可以往生了吧,恰恰你想錯了,不行。這是曇鸞大師說的,二祖啊,為什麼,他沒講理由。講了一個事實,將來地球大爆炸,地獄空了,地獄的人都解放了。但是謗法的人,在這種情況下,換個地獄,轉移了。還有地獄,為什麼呢?毀謗正法罪極重,別講理由了,為什麼罪極重?佛法都是有據有理的,沒有武斷的,我的法觸犯了不行,不是這個意思。曇鸞大師說的很好,為什麼會犯五逆呢?就是因為沒有正法,如果人知道因果報應,為善得福,為惡要受報,解除貪嗔痴,聞見了正法,他就不會五逆了。五逆根源在於沒有正法,因此謗正法你的罪比五逆還重,這就跟觀經分別解釋了。下面還有個解釋,又一個新的意思,是善導大師的,他這更慈悲了,是謂由此願故,使眾生首先警戒不要犯了這樣重的罪,所以說五逆、毀謗正法,這兩個罪太重了,不得往生,不是說你犯了這個罪,我就不攝受你了,你如果犯了這個罪,你還可以懺悔,你還可以得到攝受。但是生了之後你有三種障礙,在蓮花中不能開,看不見佛和聖眾,聽不到正法,更不能供養諸佛,沒有別的不好。日本佛教也說唯除五逆毀謗正法是什麼原因呢?是對沒有造的人來說的,沒有造這個罪讓你警戒,不要造這種罪了,是止惡。已造者,你能回心向善懺悔念佛,還是攝取,沒有遺漏。彌陀的大願是攝受無盡,善導大師說:"如來所以興出世,唯說彌陀本願海。"釋迦牟尼佛所以到世間,就是要說阿彌陀佛本願海的功德,所以善導大師,對凈土宗的看法,釋迦牟尼佛在世間出現就是為這個來的,說《阿彌陀經》、《無量壽經》和《觀無量壽經》。上面看來兩個矛盾,一個說不行,一個說也不行,到底怎麼樣?我們可以這樣看,《論注》之說,正符如來,抑止之說,令人千萬不要謗法,不五逆十惡。《論注》說:"此生愚痴人即生誹謗,安有願生佛土之理?"這樣愚痴人他在那兒毀謗,他還有發願求生凈土嗎?沒有這個道理,所以不得往生,《觀經》所說的當然成立,既然謗法,他怎麼能往生,他認為佛法都是不對的。《觀經疏》是顯彌陀願力是無盡的,五逆謗法果然臨終還能念佛,懺悔發心,你還可以往生。這一種人億億之中難得有一兩個,你想想看,他的觀點,他的思考都是不贊成,最後會很難得,所以兩說並存。最後就是讚歎第十八願,善導大師的話在裡面啦。《甄解》說:"四十八願雖廣,悉舊第十八願。"遍攝一切,所以說:"謂由此願故",因為第十八願使眾生生到無三惡趣的國土,沒有惡趣,不再生到惡趣,都相好,都有神通;而且都還得到滅度,圓一切德,消一切障,入光壽海故;無量光、無量壽,大智慧海之故,所以此願就是攝受眾生,都能得往生的願。所以《箋注》說,這一願是大願中的王,所以這個願就顯出彌陀的究竟方便,一乘願海。大願之海是一乘,一切眾生讓他成佛,這個願就指出六字洪名,不可思議之功德,名號是什麼呢?名號就是佛所證得實德。聲字皆實相,實相是密教的話,聲音和字,也就是說在"大楞嚴"三昧境界中,《首楞嚴》就是一切事究竟堅固。先是破妄,後來地水火風空都是性德,妄了就是真,聲和字都是實相。因此持名的功德就是佛的果德,而且聲字就是實相,所以第十八願的功德不可思議。下邊講聞名發心愿。我作佛時,十方眾生,聞我名號,發菩提心,修諸功德,奉行六波羅密,堅固不退,復以善根迴向,願生我國,一心念我,晝夜不斷,臨命終時,我與諸菩薩眾,迎現其前,經須臾間,即生我剎,做阿惟越致菩薩,不得是願,不取正覺。這是聞名發心愿,臨終接引願,書里引證的比較廣,我們把重複的和差不多的精簡掉,我們挑選一點,精簡一點,適應時間,關於發菩提心,我們把元曉師在《宗要》解釋,拿出來給大家介紹,因為他非常重視《無量壽經》。元曉是朝鮮人,《無量壽經》的注釋中國古代就有兩本,另外兩本都是朝鮮人,一個是元曉,一個是憬興,我們國內對《無量壽經》的研究不足,現在我們要回頭。元曉對凈土宗的著作還不只是一本。朝鮮佛教是不錯的,禪宗也是不錯的,當時水平很高,覺悟很高。元曉《宗要》,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特別重視發菩提心,所以拿來給大家介紹。他講了兩種:一者隨事發心,二者順理髮心。"隨事發心"在前邊,《往生要集》里是"緣事菩提心",這叫隨事發心;"順理髮心"在《往生要集》里是"緣理菩提心",也是密教的勝義菩提心,殊勝的。第一種緣事菩提心,也叫行願菩提心,和四弘願是一致的,煩惱無邊誓願斷之,是如來的斷德正因,善法無量願悉修之,願去修,這是如來的智德正因,很大智慧,眾生無邊願悉度之。第三心者,恩德正因,對眾生有恩啊。所以三個德,斷德、智德、恩德合起來無上菩提之果,無上菩提圓滿證之。這樣三心,就是無上菩提的因,因、果既然是一個因一個果,當然是不同,但是兩個都無所不包啊。經中說:"發心畢竟二無別,如是二心先心難。"發菩提心,當初發心是一種,畢竟成就又是一種,初發心是因,畢竟成就是果。這兩個雖有不同,但是兩個沒有分別。你有這個因定得這個果,從黃河的這個因發源起一直流到大海,從地圖上看大海和黃河不都是一片水嗎?哪能划出界線,都連著,一個是果,一個是因,畢竟發心二無別,黃河的水畢竟流到大海。如是二心先心難,這兩個心中,初發心難,所以我們要珍重自己,真要發菩提心,千萬護持,不要退。咱們第一班的畢業生就有,要好好護持。如是二心,在這煩惱惡濁中,你能發起菩提心,火里生出蓮花一樣,如是二心,先心難。我既已經發心,你只要護持就可以了,但是你能在這種情況下,疊說紛紜、群魔亂舞,在這種時候,你能發出正覺之心,正的覺悟這很難啊。"自未得度先度他",大乘心先要度他,"是故我禮初發心",對初發心的人要頂禮,所以發菩提心很重要。這樣就是發菩提心,這個心的果報己成佛果。但是有華報,華報是往生凈土,菩提心量廣大無邊,無有極限,所以得到往生,只為花果成佛作為實果,這個就是隨事發心。斷德,智德、恩德,順理髮心,信解諸法皆如幻夢,《金剛經》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要相信,有的人讀了並不信,得到美金,不當是夢幻,是命根子,沒有真理解,要真相信,非有非無,離言絕慮,原理是很高啦。不是前頭,很難啊,比成佛還要先受頂禮啊,這個更不容易。非有非無,離開兩邊。一般人不是著有邊,就是著空邊,佛說諸法空,未空諸有故,若不著於空,諸佛不能度。講諸法空是幹什麼?著有就是空,就是執著"有"就是空。你著了有,佛就沒法度你了,所以是非有非無,不落兩邊,是邊見。見惑中頭一個是身見,第二個是邊見,落在兩邊,不是此,就是彼,不能圓融非有非無。離言絕慮,離開言說,沒有思慮,絕慮,思慮之路絕了,所以必須除盡有所得心,方能行至行不到處。這是行不到的地方,若是你所能達到的地方,你怎麼走不到地方呢?你得除盡有所得心。《心經》說:"以無所得故,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有所得、有所求,好的是得定,想得神通,想有智慧,想說法等等,這都是有所得心。離言絕慮,依此信解,以這樣的信解,發廣大心,雖不見有煩惱善法,沒有煩惱善法的區別,不見煩惱和善法。不是無,而是不見,不見什麼?不見他們的分別,而不拔無可斷可修。一個老居士說這裡錯了,拔無是什麼?日本人和高麗人的看法,在譯註中拔無就是排除,拔不就是排嗎,無不就是除嗎,不排除,不見有煩惱善法,但也不排除有煩惱可斷,有善法可修。有人說有煩惱可斷,有善法可修,有人看到煩惱、菩提的分別,沒有分別,沒有可斷可修了。下邊發願,願意煩惱無盡誓願斷,一切善法誓願修,有這個願去斷去修,而不違於無住三昧,我們要體會這部經,經中好多是這個樣子,我們要圓融,而不違於無願三昧,雖願度無量有情,而不存能度所度,要度無量有情,而沒有能度所度之別,故能隨順於空無相,這才是隨順於空,隨順於無相,一般都把空和無相體會偏了。頑空,把無相,當作沒有,當成龜毛兔角了。如《金剛經》言:"如是滅度無量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這就是順理髮菩提心,如是心不可思議,這是發菩提心,順理髮菩提心,隨事發菩提心,有可退義,這是一個缺點,隨事發心,還可以退,像舍利弗到了六度發大心,別人找他要了眼睛,得了一個,又得一個,第二個得了臭了、踩了,這個還不行,我不幹了,我不度人了,所以退了,我別度人了。所以隨事發心有可退,這是舍利弗的例子,而且是不定性的人亦能得發,不定性,也可以發。順理髮心沒有退轉,因為他合乎這個理啊,沒有退轉之因。菩薩性人才能得發,決定成菩薩的人,就是已經證了菩薩了,如是發心,功德無邊。就是諸佛窮劫演說彼諸功德,猶不能盡,諸佛窮劫來說的功德也說不盡,這就是兩種發心。咱們這兒的發菩提心就是這兩種,都可以。所以品位不同,都是智慧,智慧太差生邊地,現在有人期盼入定,不知道智慧比定、禪定、神通重要的多。《勸發菩提心文》說:"發菩提心諸善中王。"善中之王,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為魔業,這是魔做的事。《無量壽經起信論》曰:"是知菩提心者,諸佛之本源,眾生之慧命。"菩提心是佛的本源,為什麼成佛,因為菩提心,是慧命,是智慧的命,比我們生命重要。你有生命不見得有慧命,有時保住了生命,即斷了自己的慧命。菩提心是眾生的慧命,所以佛教中師父的恩比父母的恩重,父母給你身體和生命,善知識給你慧命,菩提心是眾生的慧命。"才發此心已成佛道",所以初發心時便成佛道,就是這個意思。圓教就是這個意思,原話是初發心時便成正覺。如是二心,先心難,是故頂禮初發心,初發心功德很大。為什麼這個心這麼重要,因為初發心後與五種智慧相應,以與佛智、不思議智、不可稱智、大乘廣智、無等無倫最上勝智相應故,是菩提心和智慧相應故,所以菩提心功德不可思議。本經是三輩往生:上輩、中輩、下輩。都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可見發菩提心是首要的。第十九願是聞名發心,後面還有聞名得福,聞名得忍,此願是"亦可",現在改一改,改為"理應",應當解釋為聞了佛的名號,得了佛的加被,而引發了聞名得福,聞名得忍,都是如此。"修諸功德晝夜不斷"。六度的功德都要修,奉行六波羅密,堅固不退,以上大願大行不退轉,沒有改變,注意善根迴向,用善根來迴向,迴向什麼?願生我國,極樂世界,一心念我,一心過去解釋過了,就是堅定信心,這個心不為他所得,什麼憎恨心、榮譽心,把念頭搶過去了,所佔領了,就不行了,一心就是堅定信心,不為他心所動搖。如《教行信證文類》說:"信心即是一心也",一心也是解釋過了,一心就是心無異念。《止觀》說:"一心者,修此法時,一心專志,心不余緣"。一心念我,一心專在這一事上,心不余緣,不想其他事。一心是事一心,理一心,上面所說是事一心,入了諸法實相就是理一心。一心念佛,沒有告訴你一定是事一心,理一心,都好。現在說不上是事一心還是理一心,你先從不去想別的事入手。善導大師說:"一心專念彌陀名號,行住坐卧,不問時節久遠,念念不舍",就這樣專念,行也念,住也念,坐也念,卧也念,不管時間多長,念念不舍。善導大師念佛,當年在長安城裡沒有不念佛的,他教大家念佛,他念一句佛就是一道光。現在我們不以這個來教導,但確實有這樣的事情。就這麼不雜余念,已經合乎一心念佛了,你就這麼去念,慢慢自然而然就會達到理念了。彌陀要解里說,從事持達理持。前面說聞名發心是第十九願,是因。是聞佛的名號發菩提心,修種種功德,不退轉,迴向極樂世界,晝夜不斷念,就能往生。下面是二十願,是果,是臨終接引願,"臨終佛來接引,我與諸菩薩眾迎現其前。"諸大菩薩都來接咱們,現在面前,他看到了。"經須臾間",很短的時間,四十八分鐘,生在極樂世界,做阿惟越致菩薩,就是阿鞞跋致。宋朝靈芝師說:凡人臨終,人到臨死時,神識無主,自己做不了主,善惡業種,無不發現。你做的壞事心中特別痛苦,還有起惡念、起邪念、要吃的,種種很多很壞的現象。"或生繫戀,或發猖狂,惡相非一。"要受煎熬,這是臨終顛倒,四大分離苦不可言,加上要顛倒,這時要用功,凡夫是很難辦到的,沒有深的修持是辦不到的,這時全是仗著彌陀大願的加被。《圓中鈔》說:"娑婆眾生,雖能念佛,浩浩見思,實未伏斷",一切沒有斷,不但沒有斷,伏都沒有伏住,壓一下怎麼壓得住呢?"而能垂終心不顛倒者",在臨終心不顛倒而能念佛,"原非自力而能主持",自己是沒有辦法了,這就是很顯著的分別,是藉自力還是靠他力。在禪堂里要靠楞嚴咒,沒有咒的加持,你打坐就著魔了,你不能念咒,要把咒寫在那裡。你完全靠自力,種種因緣干擾,自力不能主持。下面是《圓中鈔》的話"乃全仗彌陀而來拔濟",救濟你,雖然不是正念,而能正念,這個正念是佛的加被力,我們都不可能離開佛的加被力。現在我們做的事情,都在佛的加被力之下了。故得心不顛倒,即得往生,才能圓滿所願。我們再來引證小本唐譯,玄奘翻譯很詳細,比鳩摩羅什詳細,《稱讚凈土佛攝受經》中說:"臨命終時,無量壽佛與其無量聲聞弟子、菩薩眾俱,前後圍繞,來住其前,慈悲加佑,令心不亂。"《悲華經》更清楚了:"臨終之時,我與大眾圍繞,現其人前,其人見我,即於我前,得心歡喜。"以見我故,以歡喜故,他就歡喜了,有佛來接了,入了無翳三昧,以三昧力故,在於其前,即為說法,以聞法故尋得斷除一切苦惱,心大歡喜,故得寶真三昧。以三昧力故,令心得念及無生忍,命終之後,必生我界。顯出他力臨終接引非常重要,臨現其前,做阿惟越致菩薩。無量壽經講座34(發大誓願第六)無量壽經講座34(發大誓願第六)如來所以興出於世,唯說彌陀本願海,佛為什麼出興於世,就是要說阿彌陀佛本願之海。這兩句話是中國話,中國人都聽得懂,沒有名詞術語,誰不懂?但是真能懂,就了不起。佛出興於世,就是專來說彌陀本願之海,什麼道理?其餘說什麼?怎麼說唯說?是這麼回事嗎?佛經語深,不在名詞術語煩難。就這兩句話有什麼難懂,但是只有佛跟佛才能究竟,所以說難聞。彌陀本願海這是一個大事,佛出現於世就是為了本願之海,大家出家也就是為了聽這個。這很自然嘛,佛唯說這個,我們也應當聽這個。不是別的不聽,這個是核心,這個是根本,這個是歸宿。本願的功德之處,第二十願臨終接引,這也是凈土宗最殊勝之處。由於理符合彌陀的大願,你臨終時彌陀大願對你落實,佛來迎接你,這是你心中最亂的時候,最顛倒的時候,最痛苦的時候,靠佛力,這個時候正念分明最難。是彌陀本願,佛來迎接你,佛以三昧力,使你同入三昧,你自然就會念了。"迎現其前,須臾間"就是短暫時間,幾分鐘,到了極樂世界,就是阿惟越致菩薩。阿惟越致,有的說是阿鞞跋致,就是不退轉,菩薩的階位有三:第一是位不退,你所得到的地位不再降低了,不再往下退了,位不退就入聖流了。不再降凡地了,位不退以咱們娑婆世界情況,藏教初果,證小果,他就不是凡夫了,不再變成凡夫了。當然還要七個來回才得證果,但是他不再下降了,還有通教見地,別教的初位,圓教的初信都可以達到位不退。第二行不退。行不退恆度生,不再退為二乘地,不只求自度了。這是什麼?是所行的不退。他要度生嗎?這也很不容易。舍利弗過去到了六度還退呢!所以一般說行不退,別教的十向,圓教的十信,通教的菩薩,藏教不可能了,藏教沒有資格,藏教要發大乘心,所以要通教以上,通教的菩薩,別教的十向,圓教的十信。不退轉,如不度生,我先自己解決問題,不管別人,那就退了。第三是念不退,最高了,需要什麼呢?需要圓教的初住,別教的初地。登地上,通,別,圓,別教到地上菩薩,我們一般說地上菩薩,就指別教,不是通教菩薩,地上菩薩是很高的,念不退。念念流入薩婆若海,流入如來智慧之海,以每一念、每一念,都流入如來智慧之海。那是什麼境界,那不是凡夫了,遠遠不是凡夫了。別教十向就是行不退,別教的初地,圓教初住才叫念不退,地上菩薩才能念不退。別教的菩薩,念不退很高很高了,所以才說不是凡夫的事兒。《圓通章》說:"凡夫念頭還是老跑,不是念念流入薩婆若海。"這都是真實話,沒有自己吹噓自己,所以大德說的是真實話,我們就讚歎了,沒有虛假,所以要到了登地通教菩薩、別教十向、圓教十信,才能行不退。別教登了地要到初住,破無明了,比禪宗開悟,是短時間伏了無明,才能見法身。但是剎那間的事,是初關,要安住法身,就是破重關了,所以不一樣。到了念念流入娑婆若海,破了無明,直到了地上菩薩,證了地上菩薩,可見念不退很難證。只要發心符合彌陀本願,佛就來接引你,不管你是五逆十惡,只要符合這個願,就去往生,往生後就是阿惟越致菩薩,蕅益大師讚歎極樂,極樂最殊勝者在於它的凡聖同居土,咱們這也是凡聖同居土,咱們是凡聖同居穢土,極樂世界凡聖同居為凈土。十方世界都有凡聖同居土,有的是穢土,有的是凈土,但是以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凡聖同居土是最殊勝的,真實如此。在哪兒呢?在於凡夫去了就是阿惟越致,雖然是阿惟越致不退轉,還是凡夫,十方世界之所無,唯極樂所獨有,如是勝異超絕,是情見所達不到的地方。蕅益大師可以說是非常殊勝了不起,所以印光大師讚歎他說釋迦牟尼佛來著《阿彌陀經》也不能超過蕅益大師。他把問題點出來了,他是阿惟越致,他還是凡夫,他要是不退了,至少是別教菩薩,但是他不是,他是凡夫,又是阿惟越致,十分矛盾在極樂世界統一了。在十方世界無有啊,這完全是彌陀大願之殊勝。因此為什麼要往生極樂世界,為什麼念藥師經修的非常相應。藥師說:你臨終時,我們和菩薩把你送到極樂世界。因為你去的地方還是凡聖同居土,你不是去的方便有餘土,實報莊嚴土。去極樂凈土才可貴,可貴就是阿惟越致,所以諸佛讚歎如此,又容易,又殊勝。你容易得到的東西不殊勝,殊勝的東西不容易得到,極容易極殊勝,第一容易第二殊勝,同時殊勝不可思議。從蕅益大師讚歎,十方世界之所無,唯極樂所獨有,如是勝異超絕;勝是殊勝,異是奇異,超是超出,絕是絕待、絕妙。言思莫及,言語思想都不夠了。蕅益大師說:"非心性之極致,持名之奇勛,彌陀之大願,何以有此?"持名是彌陀大願,如果不是自己本心,妙名之真心,如果不是自己的本,自己本有的佛性,這極致登峰造極,持名奇異功德,彌陀大願,不是這些原因,如何會有這樣現象。四十八願是如射箭,箭靶的紅心,十八大願聞名往生,都是阿惟越致,是紅心中之紅心,所以常說好手當中稱好手,紅心裏面中紅心,所以學佛要達到這個地方。念佛往生、二十願就是這樣,十八願是十念必生,十九願是聞名發心,臨終來迎接,顯出持名之殊勝,十念必生,就是由這地方來的,佛來接引,加被你。我作佛時,十方眾生,聞我名號,繫念我國,發菩提心,堅固不退,植眾德本,至心迴向,欲生極樂,無不遂者,若有宿惡,聞我名字,即自悔過,為道作善,便持經戒,願生我剎,命終不復更三惡道,即生我國,若不爾者,不取正覺。第二十一願特點是悔過得生,重點在悔過,十方眾生聞我名號,繫念我國,就念我國,心想著我國,發菩提心,修什麼都要發菩提心,除非你現在只想當一個職業佛教徒,也是一個職業,有生活、有工資、過日子,目的就是如此。要想成就,不管你修哪一方面,都需要發菩提心,發菩提心,堅固不退;植眾德本,心中有德的根本,至誠的心來迴向,欲生極樂,沒有不滿願的。又給你一次擔保,這跟以前不是一樣了嗎?本文特點,這是過去生中很有罪惡的人,重罪的人。悟達國師是一個最好的例子,是國師嘛,在隋朝是國師,國王賜沉香寶座讓他登座說法,升座時他自滿。漢朝時的冤孽就找上了,馬上膝上長了兩個人面瘡。人面瘡很疼,很苦惱,很奇怪。有時看戲,要把人面瘡露出來,對著戲台,讓它看戲,它又吃這個又吃那個,種種痛苦,無法治,是絕症。人面瘡長在膝蓋上,這裡神經線最多了,長的像個人臉,會吃東西,是冤孽病,國師的地位一落千丈。漢朝時,他是袁蠱,他給皇上獻策,把宰相晁錯給殺了,晁錯含冤不服,多少生報復沒有機會,是高僧後到隋朝升座,一念驕傲自滿,人面瘡長出來了。你說我這一生沒做壞事,你前生是幹什麼的?種種的宿業,有宿業,過去生中肯定是有,一般人肯定是有,今生也有,過去生也有。"悔者",改也。"悔過者",向佛法僧三寶懺悔罪過。改呀,一切罪從懺悔滅呀,一切福從恭敬生。尊法重道,恭敬心大於一切一切,恭敬和不恭敬差別很大。罪從懺悔滅,不能從做好事來贖罪,做好事得福報,做惡得惡報,消滅報只有靠懺悔,允許人悔改,只要悔改,改就是好啊!"為道做善",修道,按著佛的教導做了很多善事,還要持經、持戒,這些功德發願生極樂世界。有人做錯事悔改求生,這種人命終不復三惡道,即生我國。他命終後不再經過三惡道,前生罪惡應該入三惡道,一心向善,因果殊勝,力量很大,死後升天。過去老帳,入地獄那本帳可以往後擱,升天以後,從天上下來又入地獄了。所以天帝五衰相現,他有天眼通,知道自己去哪兒,一看到某個世界在驢耳里長個瘡,瘡里長個蛆,自己變成蛆,是驢耳朵里的蛆,他害怕,求佛叫他持咒等等。阿難看到餓鬼,這麼苦的樣子,餓鬼和阿難說,三天後你就死,和我一樣,阿難害怕了,所以才有雁雛飼母這一說嘛,佛就救度他。這是入三惡道啊,鬼也是三惡道,變成蛆也是三惡道,往生後就不入三惡道了,是帶業往生,要不是帶業往生,這句話就用不著,用不著的話,就是廢話,那阿彌陀佛發願有廢話嗎?其實是如此往生帶了很大罪業,所以現在大家對凈土宗沒有很深的研究,有的人說不可能,不能帶業往生,要消業往生,那就沒有凈土宗了。有人說帶業往生是帶善業,那還用說,就是帶罪業,帶惡業往生,帶惑往生,有惑就有罪,有惑沒有破到了極樂世界你還是凡夫。你有惑,你破了見思你就聲聞、圓覺,你再破了沉沙、無明,你就是菩薩。破了在哪兒去破,業就在哪兒去消,這一點很重要。悔過,我們不要怕過去生中有什麼宿惡,我們修法,不斷的懺悔,天天懺悔,天天上殿,文中有懺悔,從內心也要懺悔,懺悔念。而且我們改了,持經、持戒、念佛、求生種種,念佛不一定是凈土宗。你持咒,你參禪,從你根本修持來迴向,那就不復更三惡道了,所以有業、消業和帶業,你只要肯消業,你有多少業,你往生可以帶著,阿彌陀佛替你包了。如果你知道有業,你就是不肯消,那就往生不了。因為什麼?因為消業可以往生,為消業懺悔,用行動表示,只要肯消業,你有多少業都可以帶,你知道有業,又不肯消業,就往生不了,是這樣的關係。我作佛時,國無婦女,若有女人,聞我名字,得清凈信,發菩提心,厭患女身,願生我國,命終即化男子,來我剎土,十方世界諸眾生類,生我國者,皆於七寶池蓮花中化生,若不爾者,不取正覺。二十二願國無女人願。國無女人,都是三十二大丈夫相,都是大丈夫相,無有女人。敦煌壁畫上的觀世音都畫鬍子,前邊講過,有人畫三聖像把觀世音畫成女的,我說不太如法吧,畫成女的,畫的人不同意,我說你沒見敦煌畫的都有鬍子嗎。三十二大丈夫相,在極樂世界,只男無女,你要看魚籃觀音就是女的,如畫西方三聖畫成女的就不如法,應是大丈夫相。國無婦女,這是第一個願。第二個是二十三願厭女轉男願,有人厭這個女身,有人貪願這個女身,怎麼得這個願呢?若有女人,聞我名字,得清凈信,發菩提心,厭患女身,願生我國,命中即化男子,來生我剎土。這是厭患女身,前邊說過,得清凈信,發菩提心,厭患女身,願生我國,因為你已經成男子啦,就是這樣來生啊!《法華經》中說龍女,八歲的龍女,舍利弗輕視女身,舍利弗三次,一個是在《維摩詰經》,還有長者女,輕視婦女,最後證明他不如婦女。《法華經》龍女成佛,他看不起龍女,龍女當時成佛化成男子,成佛了,這是顯教的轉化男身成佛。往生也是如此,去極樂世界的身是男身了,這是轉女成男。第二十四願蓮花化生願,"十方世界諸眾生類"。就是十方世界來生極樂世界的,"生我國者,皆於七寶池蓮花中化生"。極樂世界有七寶池啊、八功德水啊,都在七寶池中,蓮花中化生出來。蓮花化生,化生這是很高的自然變化而生,不需要父母,不需要外援,就是彌陀的願力和你的功德自然化現而生。化生願,極樂世界去的人,不是咱們這個血肉之軀,也就不需要父母,國家也沒有女人,就在蓮花中化生。這不是蓮花池中濕而生,是化生。為什麼用蓮花呢?根據《大日經疏》世間人喜歡蓮花,以蓮花為吉祥、清凈而出污泥而不染,很喜歡它。世法如此,密藏之中怎麼樣呢?妙法蓮花為最秘密吉祥,表妙法、吉祥,表殊勝之法,有的是花多果多,有花無果,有的有果無花,無花果就沒有花,世間上,不開花的果很多。蓮花是有花有果,不但有花有果,而且花有很多瓣,果里有很多蓮子。它最殊勝之意是因果同時,這表現最殊勝之法,也就是很難信之法,很難思之法,因和果同時出現了。我們一般的想法是從因到果,是先有因後有果。因果同時,先有因後有果,就是一般漸教啦。那得三大阿僧祗劫不斷的種因,不斷的得果,不斷的輾轉增長。圓頓之教是因果同時,凈土宗說念佛時即見佛時,見佛時即成佛時,那麼你念佛時,即成佛時,比宗門還要頓呢。宗門是開悟時候,你才是,是心是佛啊。你在念,你只要念就是,因果同時,那個果就出現了,我不念我就是黃念祖了。我念時,我就不是黃念祖,所以妙法蓮花,為什麼一切佛都坐在蓮花上,就顯現因多果多,因果同時,所以初發心時便成正覺啊!因果同時,你才發菩提心,你已經成佛了。這些說法全是圓頓法,圓頓教,不同於他教。跟禪宗不一樣,剎那成佛,不經過三大阿僧祗劫,因果同時,念佛時即是見佛時,見佛時即是成佛時。一聲佛號一聲心,妙明真心,一句阿彌陀佛即妙明真心,妙法蓮花中,自然化生,所以極樂世界的九品蓮華正顯大日如來的密意。這是密意,密法的密意,是最勝秘密殊勝吉祥。我作佛時,十方眾生,聞我名字,歡喜信樂,禮拜歸命,以清凈心,修菩薩行,諸天世人,莫不致敬,若聞我名,壽終之後,生尊貴家,諸根無缺,常修殊勝梵行,若不爾者,不取正覺。和上邊不同,上邊都是往生的。第二十五、二十六、二十七講的是天人禮敬,聞名得福,修殊勝行,這裡沒提往生,念佛不一定是各個往生,往生是極殊勝的,還有一些是得到好處,肯定得好處,看現在天人禮敬是好處,聞名得福是好處,修殊勝行也是好處。這三個願,皆表聞名功德,這裡,雖是禮敬、聞名、修功德、修種種善,但是功德不如前邊。"我作佛時,十方眾生,聞我名字",這是"歡喜信樂,禮拜歸命"。"以清凈心"不用解釋,"修菩薩行"菩薩行時六度萬行,是廣修妙行,現在有很多人修橋補廟,趕廟拜堂,種種隨喜,施些錢甚至給人治病、吃藥、印經呀,造像種種的六度萬行,這裡沒有強調持名是諸善中之王。三輩往生都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發菩提心,發心是很重要的。朝鮮人元曉師,講發心是二種,一緣事發心,二順理髮心。他講的還是比較容易,還有勝義諦菩提心,很難發起,能理解就不容易,不要兩邊勝義諦。第一義諦,能夠了解第一義諦,發了第一義諦的心,無佛可成,無眾生可度,而且,我還是要度一切眾生,皆成佛道。雖然要度一切眾生,皆成佛道,可是無佛可成,無眾生可度,是這樣的心,用文字勉強來宣說,實在是言語達不到。這裡沒有發菩提心,也沒提一向專念,因此諸天世人,不但是天,人都恭敬護持你,這是聞名之好處,你聞了名就得到這個。再有"若聞我名,壽終之後,生尊貴家,諸根無缺",這是聞名得福願,這個聞字和一經於耳要分別開,一經於耳,就是一聽入耳朵,這樣的一聞包括信受,又深一點,這個聞包括信受,不等於一經於耳。如對鳥念咒,一經過它的耳朵,來生就不當鳥了,就是一經過它的耳朵就行啦。這個聞是我相信,我接受。聞名之後,得到什麼好處,壽終之後生尊貴家,生尊貴家就是生有勢力家。有學問家,在印度就是生婆羅門家,都是有學問的。歐洲人他們都是在教堂,教堂都是宗教等等,宗教和學術都有聯繫,所以來生尊貴之家。又諸根,即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主要是意根,這個人很明白,不顛倒,不糊塗,沒有精神病,最苦的是精神病,這是聞名得福的好處。你聞了名之後,來生你就生尊貴家,是以這個因,得這個果,你造了別的因,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一個因一個果。"常修殊勝梵行"這是修殊勝行,而且是常修,常常是這樣,修殊勝梵行,發心修持,趕不上前邊種種的,當時也得到天人的恭敬,來生好的環境,你修的是殊勝梵行。梵行是清凈的行,一般指離欲的行。梵指,梵天,是色界天,無欲斷淫慾之行。我們這是欲界。三界,是欲界、色界、無色界,欲界是最低的了。玉皇大帝欲界天,上邊有色界天、梵天。梵天雖然有形色,已不是我們這樣的血肉之軀,所以他就離開了淫慾。一般修持,人一生之中只要有一次男女之間的生活,就沒有資格升到梵天了,不要以為升天容易。所以橫出三界是不可思議的事。梵行指清凈之行,斷淫慾之天叫梵天。《法華嘉祥疏》曰:"有人言通取一切戒為梵行,別行斷淫為梵行。"斷淫是梵行,離欲。另一種說法更深了,梵行之相者,梵名涅槃。咱們這裡人說學印度,應是連佛教和梵是一塊兒學的。學中國也是如此,學道教、佛教、禪宗、孔子、老子、《易經》一塊兒學的。梵另外深刻的意思是涅槃,即是根本法輪大涅槃。梵是指三德,法身德、解脫德、般若德,三身圓滿的德,梵是指這個三德,行是萬行,達到大涅槃名為梵行,是則梵行之深義,不局限於持戒與斷淫。這裡兩個意思都有,所以聞名的功德實在是不可思議。再說一經於耳,《尊勝陀羅尼經》曰:"諸飛鳥畜生含靈之類,聞此陀羅尼一經於耳,盡此一身,更不復受"。這個陀羅尼一進它們的耳朵,此身不再復受。下面二十八、二十九、三十、三十一,這裡文字簡練,包括內容非常之豐富。把五種原譯的精華都攝集在一起。我作佛時,國中無不善名,所有眾生,生我國者,皆同一心,主於定聚,永離熱惱,心得清涼,所受快樂,猶如漏盡比丘,若起想念,貪計身者,不取正覺。這是第二十八願,國無不善願,就是國中沒有不善的名字,就《阿彌陀經》啊、鸚鵡啊等等連名字都沒有,何況有實。如這些鸚鵡等都是阿彌陀佛變化所作,《阿彌陀經》里說的。龍樹大士說了:"彼尊佛剎無惡名"。就是阿彌陀佛那裡沒有惡名,沒有三惡道。"亦無女人惡道怖",也沒有女人。近代的一個例子,在天津講經,講的很不錯。大家非常高興,就找了一個女人給他洗衣服、做飯,後來就和她發生了關係,就還俗了,到了北京很苦,在某地賣菜。有人見他就問,你當年是什麼法師?這麼一說他非常慚愧,痛哭,回去就死了。他理解不是很淺,這是干擾,要善自護持。極樂世界沒這事,國無女人,這個好處,都是大丈夫相,沒有惡名。還說的很好,沒有諸趣惡知識。我們這裡是有種種惡知識,他以善面出現,實際是惡知識,我們現在修道難就難在分別,什麼是善知識什麼是惡知識。你要尊師重道,你要尊什麼師?重什麼道?你從惡知識來一點邪道,去尊,就像楞嚴所說:師及弟子,進獻王難,死後無見異。極樂世界好,沒有這一切恐怖,國中無不善名,何況有實,沒有惡名,沒有女人,沒有諸趣的惡知識,天趣的、人趣的、修羅趣的、鬼趣的、畜生趣的、地獄趣的不自由。鬼趣的就有嘛,大氣功師,可以出入中南海,隨便。後台就是惡趣惡知識。第一個大願無不善,所以沒有退緣,為什麼沒有退緣,從因上就隔離啦,沒有問題。下邊"所有眾生,生我國者,皆同一心,住於定聚",這是第二十九願,住正定聚,所有眾生,生我國者,形相相同,都是三十二種大丈夫相,沒有差別,不像咱們世界上,黑皮膚、白皮膚、黃皮膚,人種的差別。極樂世界是同一相、同一心,住於定聚,就是住於正定聚。定聚就是正定聚。靈峰大師說:極樂世界這些鳥、鸚鵡等,既然不是罪報所生,每一個名字都表示什麼呢?都是彌陀所顯現,如來變化所現嗎?就表達如來究竟的功德,白鶴就是究竟白鶴,這還不是性德美稱嗎?不但沒有惡名,蕅益大師解釋成美稱嘛。又《觀經》如意珠王,如意珠是寶珠,能出生一切寶,湧出金色微妙光明,其光化為百寶色鳥。百寶是各種顏色的鳥,所以極樂世界依報、正報,悉是如來果覺之莊嚴。這鳥是如來所變幻的,極樂世界一個顏色、一種香味、一個微塵、一個名字,都表中道、信德,都是不可思議法界的全體大用。無不善名,而且是不可思議之功德。正定是正定聚的簡稱,聚是類,眾生分為三類,也可以分為三聚:一、是正定聚;二、邪定聚;三、不定聚。三種分類,三種提法,大乘和小乘有所不同。《會疏》曰:"以必墮六趣為邪定",你必然墮六趣為邪定,一定達到菩提果為正定。這中間上下沒有準的叫不定。邪定比較低了,必墮沉淪六趣為邪定,必定證悟的是正定,必定不證悟的是邪定。你現在跟著邪定之師,修他的邪法,悟他的邪定,你還能證、還能悟啊?不可能啦。這是邪定的意思。介乎二者之中的是不定,有緣則證悟,無緣則不證悟。肯定證悟不了的是投了邪師,行了邪法。《起信論》說十信以前的,沒有達到十信。現在很多居士和出家人,沒有達到十信都叫邪定,這就很高了。大乘法,十住以上為正定,別教有十住,十住以上是正定,決定成功。十信之人如春風中的柳絮風刮來上上下下,十信位中如柳絮升沉不定。我們不要相信,我現在我這水平,你現在的水平,不見得要升的,不見得增長,不見得保持的住。因為你不信忽上忽下,所以我們必須討一個決斷,所以這個正定聚很重要啊。龍樹大士說:"以信佛的因緣,願生凈土,起心立德,修諸行業,佛願力故,即便往生。以佛力住持,即入大乘正定聚,是阿鞞跋致不退位也"。這裡正好解釋正定聚,入了正定聚,而十住以上,入正定聚,你是凡夫,也入大乘正定聚,這是極樂世界特色。正定聚是什麼,就是阿鞞跋致不退位也,所以屬於入正定之內決定成就。三種解說都是如此,一個是一定證菩提是一種;一個必定證悟叫正定;一種是十住以上叫正定。正定是一致的,邪定和不定說法就不同,正定是一致的。引申本經二十二品,善男子、善女人,若已生若當生。若當生,已生住於正定之聚已有了,若當生,皆悉住於正定之聚,決定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裡我們要考慮考慮,若當生怎麼樣講?應當生還沒生,咱們算不算。"唐譯"和二十二品結合起來,謂此彌陀大願之利。雖然沒有往生是當生,但臨終會往生,佛會來接引,你還沒往生,你還是個人,你已經住於正定之聚了。你不是升沉不定,你超過十信位,這才叫不可思議之法,是大恩大德。若已生,若當生,《阿彌陀經》已發願,今發願,當發願,皆得不退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你今天發願沒發願,你要發了願,都是皆得不退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既然不退轉就是正定聚,這是凈土法門不可思議就在這。善導大師說:這個願具現生不退密意。善導大師了不起,蓮池大師等都欽佩,大家都傳說是彌陀化身,縱然不是也是觀音、勢至、文殊、普賢之類啊,那是戒行種種的,見了婦女從不露齒笑,所有錢全部拿來寫經,在他那,長安城沒有一個不念佛的。無量壽經講座35 (發大誓願第六)無量壽經講座35(發大誓願第六)善導大師說:"謂此願亦具現生不退之密義,文中若當生則指求生之人,亦入定聚。是為不共之說。"一生到極樂世界都是一個心,都住於正定。沒有退緣,沒有惡知識,環境這麼好,水平這麼高。"永離熱惱,心得清涼。所受快樂,猶如漏盡比丘。"這一願是"樂如漏盡願"。熱惱,為劇苦所逼,身熱心惱,故名熱惱。《法華經信解品》曰:"以三苦故,於生死中,受諸熱惱。"今極樂國中"無有諸苦,但受諸樂",所以永離熱惱。"清涼",是清凈涼爽,正與熱惱相反,《大智度論》說:"人大熱悶,得入清涼池中,冷然清了,無復熱惱。"清涼池喻涅槃也。今往生之人,入於彼土大清涼池中,所以心得清涼。所受的快樂"猶如漏盡比丘"。"漏"是泄漏,也就是煩惱的另外一個名字。因為有煩惱存在和活動,你的心就被它所牽引,念念都是在煩惱之中,一念接一念,煩惱不斷。這心跟著煩惱跑,就像器件漏水,總有水外流,所以叫做漏。眼、耳、鼻、舌、身、意這六個門,天天流泄煩惱。斷盡煩惱的比丘,沒有煩惱了,稱為漏盡比丘,就是阿羅漢。這個通叫漏盡通。前五種通是有漏通,天耳天眼等等的。第六通才是無漏通。有漏通,其他的外道邪魔,都可以得到,唯除漏盡。當然漏盡了那就不是外道,而是阿羅漢。所以漏盡比丘,沒有染著,這個樂是真樂,是大乘的法樂。所以就是說,極樂國中的人,有的雖然仍是凡夫,但是沒有熱惱,清涼安樂,如同漏盡比丘。這種法樂法喜,不是世間的一切快樂所能相比於萬一。第三十一不貪計身願。願文是:"若起想念。貪計身者。不取正覺。"大意是:往生到極樂世界的人,若起心動念,去貪求留戀執著計較自己的色身,我就不成佛。這條願正是破除身見的良藥,身見是見惑的第一位,因為許多修行人是附法外道(名為佛教徒,可是有外道思想),他們有嚴重的身見。雖也念佛誦經,可是心中還是留戀自己的這個身,考慮這個身,老為這個身作打算,貪計身,就是吃點什麼,煉點什麼,如何把這個身體保養好,看種種的養身之書,修鍊好;或想肉身在世間多呆一會兒,極樂世界沒有這個。身見是見惑的頭一個,我們要破見惑,破了見惑才證初果。豎出三界,很難。《會疏》說,於自己的身體妄自執著,所以有愛,有憎,有違,有順,就有這些分別。《往生論》說:若人老是供養恭敬自身心,障礙菩提心。老想保護這個身,換句話說,就是執我。大乘行人要破我,無我。貪計身心和無我是矛盾的。《金剛經》:"若人通達無我法者,是名菩薩。"所以先要去人我,然後去法我,極樂世界人民都沒有貪計自身的想念。我作佛時,生我國者,善根無量,皆得金剛那羅延身,堅固之力,身頂皆有光明照耀,成就一切智慧,獲得無邊辯才,善談諸法秘要,說經行道,語如鐘聲,若不爾者,不取正覺。本段有三願。開頭兩句("生我國者。善根無量")是三願共同之處,所以總述在前面。善根是身口意三方面所行的善,非常堅固不能拔動,所以叫根;又因行善可以生其它善果,所以叫做根。第三十二那羅延身願。願文是:"生我國者。善根無量。皆得金剛那羅延身。堅固之力。"大意是:往生極樂的人,都得到那羅延金剛的金剛身,具有非常堅強牢固的力量。其中"金剛",梵語就是跋折羅,翻成金剛,是金屬中最堅硬的寶物,色如紫英,可以切玉,看來即是印度出產的金剛石,俗稱鑽石,硬度最高,可以裁玻璃。金剛又是金剛杵的簡名。金剛杵本來是印度的一種武器,密宗拿來表示堅利的智慧。所以《大日經疏》說,伐折羅(即跋折羅)是"如來金剛智印"。《仁王經念誦儀軌》裡頭說:"手持金剛杵者,表起正智,猶如金剛。"所以我們學佛,關鍵在於智慧。有人只是求禪定、神通,都不究竟,成佛關要就是智慧。唯識宗最後是轉八識成四智,八識能轉成四智就成功了,所以成功就因智慧。涅槃三德,法身、般若、解脫三德,因智慧才能顯現本有的法身,因智慧才能斷盡煩惱妄想得到解脫。所以密教《仁王經念誦儀軌》手持金剛杵表示行人發起正智,這個智慧如同金剛,能破一切,但不被一切所破。"那羅延",譯成勝力或堅牢,有四種含義:(一)是梵天王的另外一種名號。(二)是天力士的別名。(三)那羅延天三面,乘鳥,表示飛空,是佛的化身。(四)那羅延金剛是十九執金剛之一,《維摩經》稱之為那羅延菩薩。從以上顯教經論可知,願文中"金剛那羅延"是指天界那羅延力士,手持金剛杵,具有金剛身與堅固力。至於密教中,執金剛、金剛手、金剛薩埵是一個名字的不同翻譯。根據《仁王經念誦儀軌》金剛手菩薩就是普賢菩薩。《大威怒王秘密陀羅尼經》說:"此金剛手是法身大士,是故名普賢。即從如來得持金剛杵。其金剛杵(一般是五股)五智所成,故名金剛手。"經中指出金剛手是證法身的大士,所以顯教稱之為菩薩,密教稱為金剛。按密教之義,金剛就是現威猛相的佛,又指出就是普賢,這裡的普賢是指他的果位,稱為普賢王如來,所以不宜只看作是護法。金剛手是從佛得到與執持金剛杵,此杵乃表法,這是五智所成。密教在四智(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之上更加法界體性智成五智。金剛杵一般五股,表是五智所成。手中執持的金剛杵是五智所成,那麼那羅延身必然是智慧之體,也即是金剛之體,也常稱為金剛身。《密跡力士經》說:"如來之身成鉤鎖體,鏗然堅絕,不可破壞。"《涅槃經》:"如來身者,是常住身、不可壞身、金剛之身。"所以往生的人,因佛的願力加被,皆得金剛不壞的身,長壽自在,並且有堅固之力。"金剛身"指佛身,《涅槃經》云:"如來身者,是常住身,不可壞身,金剛之身。"又"諸佛世尊,精勤修習,獲金剛身。"第三十三光明慧辯願。願文是:"身頂皆有光明照耀。成就一切智慧。獲得無邊辯才。"願文大意是:往生到極樂世界的人,頭頂有圓形頂光,身部有身光,都是常光,都很光亮明潔,朗照顯耀。由於光明是大智所發,人人有光,正因人人都已開發一切智慧。由於殊勝無上的智慧,所以人人都有無邊的辯才,宣演法音。往生的人身頂都有光。因為佛是無量光,所以往生的人,身頂有光明照耀。"光明",自己發瑩亮叫做光,能夠照東西叫做明。據《超日明三昧經》:"大智發外,能照法界,名為光明。"意思是:內具的大智慧發露於外,能夠照法界,叫做光明。所以光明就是智慧的作用。《涅槃經》:光明名為智慧。光明與智慧兩者正是一體。人人身頂皆有光明,所以人人成就一切智慧。曇鸞大師無量光佛偈說:"智慧光明不可量,故佛又號無量光,有量諸相蒙光曉,是故稽首真實明。"佛光是真實明,正與本經三真實(真實之際、真實之慧、真實之利)同體,直指真實之光就是真實之慧,智慧與光明不二,所以此光明能開曉啟示情器一切諸相。又於贊解脫光偈中有"神光離相"、"因光成佛",於贊無等光偈有"清凈光明無有對",都是完全證實光明即是智慧,所以離相無對,整體是真實智慧無為法身,這才能令諸大菩薩蒙光的啟示而成就大覺,所以說"因光成佛"。《涅槃經》直指光明就是智慧,往生之人的身和頂都有常光,正顯智慧成就。又因無量光佛妙光的殊勝加持,使往生的人因光成佛,所以都能成就一切智慧,對於本經中所說到的五種殊勝的智慧:佛智、不思議智,不可稱智,大乘廣智,無等無倫最上勝智都能契悟照了。一切智慧都成就了,顯示極樂國土因果同時不可思議,並且往生的人都獲得無邊的辯才、無礙的辯才。辯才就是善巧說法的才能。菩薩說法的智辯,有四辯,也稱四無礙辯,四種無礙,也可以稱四無礙智慧。往生的人既然成就一切智慧,自然出生無邊辯才,辯才是由智慧而來。四個無礙都是什麼呢?(一)法無礙。教法裡面的名、相、文句都不能障礙,都能夠表達得很清楚。(二)義無礙。對於教法所表達的真實義理,都能通達,沒有阻隔,叫做義無礙。(三)辭無礙。中外各地的文辭方言,都能通達,運用自在,這是辭無礙。(四)樂說無礙。由於具有以上三種智慧,樂於給眾生說法,所說契於正理,自在演說如來真實之義,沒有障礙,也叫做辯無礙。極樂人民都能用四無礙辯,宣講法要。第三十四善談法要願。願文是:"善談諸法秘要。說經行道。語如鐘聲。若不爾者。不取正覺。"大意是:往生的人都善於談說顯密諸法的深秘之處、緊要之處。普通人只能談談枝葉,大做表面文章,深入的義理,自己也不明白。在說經與行道(是經行,一邊走一邊念誦)的時候,聲如洪鐘,字字句句如同靜夜鐘聲,震破昏迷,清醒覺心。末後兩句是,若不是這樣的話,不取正覺。這兩句同樣用於以上兩願。"秘"就是秘奧,指法門深奧;又是秘密,指法門隱深,不易表示。《法華文句》說:"四十餘年,蘊在佛心,他無知者,為"秘"。"就是說釋迦牟尼佛四十多年把一乘實法,存在心裡沒有說,別人不知道,所以這是"秘"。如《法華文句五》曰:"四十餘年,蘊在佛心,他無知者,為秘也。"釋迦牟尼佛,放在心裡,沒有說,別人不知道,這是"秘"。別說《法華》別人不知道,五千人都不能聽。佛法難聞,生的東西,不能接受,不容易聽,不能懂啊。"一乘直道,總攝萬途,故云要也。"萬類都可以攝在裡頭,簡單,簡要,易行,簡則易行。不是煩瑣,大家以煩瑣為深奧,正是錯誤。秘法愈高愈簡單。凈土簡單,一句阿彌陀佛,一乘直道,總攝萬途,所以為要。又《法華嘉祥疏》曰:"言約理周,故稱為要。昔來隱而不傳,目之為秘。"就是說道理具足成為要,如來過去一直沒傳,成為密。《法華》是一乘法,一切眾生都能成佛,凈土法門是一乘法,二乘種不生,凡是所生都是大乘。二乘種不生,跟《華嚴》和《法華》是同類的,諸佛精髓都在裡頭。《法華經法師品》曰:"此經是諸佛密要之藏,不可分布妄授與人。"這就是說"善談諸法密要"。凈土正是諸佛密要。如來所以興出世,惟為說彌陀本願海。要為說這個,而且說了很多法。"行道"就是經行,行道誦經乃是天台常行之三昧。極樂菩薩乃善能開演諸佛一切顯密甚深秘要,善談"諸法密要"。都在極樂世界的一乘法海之中,密要都知道了,所以善談。"語如鐘聲"。深夜之中,這鐘聲一到,頓時俗慮全消,一切清凈。《佛祖統記》說,人命將終,聽到鐘磬的聲音,可以增加他的正念。《增一阿含》說:"打鐘時,一切惡道諸苦,並得停止。"例如鍾正響時,地獄裡也須停刑,罪人可以稍息,這都表鐘聲的作用。"語如鐘聲"一方面表說法的人聲音如同洪鐘,很宏、很正、很靜,能持續,能遠聞,能震醒人的昏迷,引出善心。"語如鐘聲"兼表說法的聲音的功德,跟鍾一樣。這裡稍作引申,鐘上都有很多經咒,大鐘寺的鐘,鐘身是一部《華嚴經》,鐘口上是一部《金剛經》,還有很多咒、字種,所以你敲它一下,那就是這一切經、咒、字種,都在震動,都在發聲。在這一聲之中,包括了《華嚴》、《金剛經》、許多咒語的無邊功德。極樂世界說法的人,也和這鐘一樣,一字就包括《華嚴》、《金剛經》等等這一切功德在內,聞者聽到一聲,也如同聽到這麼多的經咒聲一樣。這就是"語如鐘聲",有莊嚴洪亮這個含義。善談法要,喻說法人,一一聲中,皆含無量妙義,聲音很殊勝。"只以此音宣妙法,世法極是此音聲,不離世法說此法。"聲音智慧不可分。一生補處願。我作佛時,所有眾生,生我國者,究竟必至一生補處。除其本願為眾生故,被弘誓鎧,教化一切有情,皆發信心,修菩提行,行普賢道,雖生他方世界,永離惡趣。或樂說法,或樂聽法,或現神足,隨意修習,無不圓滿,若不爾者,不取正覺。最後一定要成為一生補處的,一生補處者,以一轉生補佛處。阿鞞跋致最後成為一生補處,什麼是一轉生成佛呢?如現在彌勒,將來他來了以後,三會龍華就成佛了,這是一生補處,彌勒在兜率天內院,一生即補佛位。來一下就成佛了。到了極樂世界的人,都要成為一生補處,肯定成佛的。"除其本願為眾生故",除了一些人不是這樣,不在極樂世界成為一生補處,他的本願是度眾生,急於度眾生。下面是第三十六"教化隨意願"。"被弘誓鎧",拿弘深誓願作為鎧甲,古時候戰將身上穿的鋼的鐵葉子,圍在身上稱為鐵甲。菩薩入生死,降魔軍,則以自之宏深誓願,作為鎧甲。教化一切有情,度眾生心非常切。為了教化有情,都要發信心。皆發信心,修菩提行,行菩賢道。自己先要修菩提行,行普賢道,以這樣的誓願,"雖生他方世界",雖然生到他方娑婆世界,一定要去,依然不會墮落到惡趣,不會以他的罪過墮到惡趣。這裡包括不包括我們自願到畜生道,到地獄餓鬼道去度眾生?這是大菩薩的行動,我們凡夫即使到了極樂世界也還是凡夫,因此你這個能力,還是人世間的情況,還不能像地藏王菩薩等等,到地獄去度眾生。以後是可以的,但在凡聖同居土的時候,就有差距了。不是說生極樂世界的人,惡趣就不度了,因為他還沒有修成功,還要等到了實報莊嚴土自然就會可以的。一般所指的還是生到凡聖同居土的這個情況,穿衣、吃飯等等這些情況。真正到了上品上生,可以到無量世界度無量數眾生,到那個境界,都可以示現,普門示現,不在話下,那是菩薩境界。"或樂說法,或樂聽法。"或者示現說法,或是示現樂於聽法。到娑婆世界來的人,有的很安心,很歡喜聽法,這個水平不同,有的人就是極樂世界來的。凡夫到了極樂世界也一樣。有的來了就度眾生,作了很多功德,一來就知道了,有的最後才知道。"或現神足,隨意修習,無不圓滿。"標準是什麼?他們所修習的很圓滿,能達到智慧圓滿。佛是一切都攝入加護,所以他的修習無不圓滿。所以教化隨意,我們教化眾生是隨意。如果自己修習都沒有自覺,沒有理解,就想度人,有時是害人。必須自己修習圓滿,說法度眾生才是惠以真實之利。這一條是到了極樂世界,不是一定在那兒呆著生活。有人很願意回娑婆世界苦的地方來,都可以滿願。來了以後,不會再因種種因緣再到三惡道去,不會了。因為你的修習都圓滿,永遠不退墮。你已經達到什麼水平,決不會因為轉人世間一圈使你有所下降。所以先師改一個偈子"願生西方凈土中,九品蓮花為父母,花開見佛悟無生,不退菩薩為伴侶。"偈中第四句改成"回入娑婆度含識"。在花開見佛之後就回娑婆世界來度含識,弘一法師同樣也改了,字不一樣,意思一樣。表示他們的往生,要回到娑婆的,同表度生的心很切,弘一法師很了不起,當代大德。我作佛時,生我國者,所須飲食,衣服,種種供具隨意即至,無不滿願。十方諸佛,應念受其供養。若不爾者,不取正覺。三十七衣食自至願,凡夫還要衣食住行,宮殿等等這些隨身,還要供佛,都是凡念,一起念,佛就接受供養。這一願包括了很多內容,別的經本里提到,包括飲食,衣服種種供具,花、香等等,一想就到了,自然現前,無不滿願,來做這些佛事。《大經解》:下為第三十八願,"應念受供願"。《宋譯》曰:"所有菩薩發大道心,欲以真珠瓔珞、寶蓋幢幡、衣服卧具、飲食湯藥、香華伎樂,承事供養他方世界無量無邊諸佛世尊,而不能往。我於爾時,令彼他方諸佛,各舒手臂,至於剎中,受時供養,令彼速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宋譯》願文深明佛力。"應念受供願",隨著你的念,諸佛就接受你的供養,在《宋譯》裡頭說的很清楚,種種的幢幡,寶蓋,珍珠,瓔珞,衣服,卧具,飲食,湯藥、香花、音樂等等來供養的東西。有的時候,沒有時間的間隔,離咱們娑婆世界最遠的星雲,要經過一百四十億光年能達到,光要跑一百四十億年,這個世界早就毀滅了。現在看到的光,是剛剛到,他那兒已經沒了,是過去了的樣子。光速約每秒三十萬公里,光跑一年的距離叫光年,光年是距離單位,不是時間單位,是空間單位,是量距離的。宇宙是極大的,大的無邊,極遠極遠之處。他有什麼樣的神通也去不了,去不了沒關係。《宋譯》說諸佛接受,伸出手來接受,應念受其供養。所以是"隨意即至,無不滿願。"深顯生佛不二,感應道交,供佛之念才興,諸佛攝受已畢,頓修頓證,因果同時。我作佛時,國中萬物,嚴凈、光麗、形色殊特。窮微極妙,無能稱量。其諸眾生,雖具天眼,有能辯其形色、光相、名數,及總宣說者,不取正覺。這是三十九莊嚴無盡願。國中萬物都是嚴凈莊嚴的,"凈"清凈,光是光彩、光明。麗是華麗,美麗。"形色殊特","殊"是"妙"不同。"特"是"奇特"。一切東西都是這麼嚴凈光麗,"形色殊特""窮微極妙"。微妙到了極點。"無能稱量",沒有人能稱讚,沒有人能測量多多大。《會疏》說:"點事(指如微點之事相)妙理相即"。極小極小的事相,所以窮微之中含有妙理。為什麼說是極妙,因為無漏之相,實相的相是極妙,是指極樂世界一切事相,一毛一塵之微點,皆從實際理體而顯,與妙理相即不二。"無能稱量",極樂世界是無礙法界,一中含多,多可入一,小可包大,大中當然可以包括小,時間如此,空間也如此,重重無盡。一個里包括無窮無盡。例如拿兩面鏡子對著一照,就能看到無窮無盡,重重的鏡子在裡頭,所以不可稱,不可量,世間的法沒有量。極樂世界佛跟佛"乃能究竟",所以除了佛之外,九界一切都不能夠來分辨,極樂世界萬物的形色,光相,名數,更何能談到總宣說一共是多少呢?所以故說:"有能辯其形色、光相,名數及總宣說者,不取正覺。"既然成佛了,也就是沒有啊,極表極樂世界的莊嚴。無量壽經講座36 (必成正覺第七)無量壽經講座36(必成正覺第七)善導大師說"如來所以興出世,唯說彌陀本願海"。這兩句誰都懂,真要明白這兩句話的意思的很稀有,如來出世,為什麼唯獨就是要說彌陀大願之海,也就是要說凈土法門。這個往生凈土大法,唯一要說的就是這件事,所以佛才在世間示現,道理在哪裡?要懂得了這個人就會變,就不會被現在流行的這些邪說動搖了。釋迦牟尼佛就是為了說這件事。讀了書,要有變化,讀了四書還跟沒讀之前一樣,是不會讀書,讀了書應該和以前不同。我們正在說彌陀本願之海。四十八願,每一願都殊勝。我作佛時,國中無量色樹,高或百千由旬。道場樹高,四百萬里。諸菩薩中,雖有善根劣者,亦能了知。欲見諸佛凈國莊嚴。悉於寶樹間見。猶如明鏡睹其面象,若不爾者,不取正覺。第四十願,無量色樹願。"我作佛時,國中無量色樹",種種顏色的樹,無量之多,高是幾百由旬,幾千由旬,有的說四十里,有的說六十里,還有說八十里,這是距離單位,但是不是很嚴格的。(就是古代帝王,行軍一天的路程是由旬,折成華里取最小的的來說,按四十里計算)樹高多大呢?乘百倍,千倍,那麼大呀!"道場樹高",道場樹就是菩提樹,在印度西域前正覺山的西南,再走十四五里地,有一個畢缽羅樹,佛就坐在這兒樹下成佛。所以這個樹就叫做菩提樹。現在還在,我見過照片。很多人在禮拜修行。《維摩詰經菩薩行品肇注》邵公的註解說(邵公是大德)佛於樹下成道。"樹"就叫覺悟的樹,就是菩提樹了。此樹放光,不是肉眼所能見到的,肉眼很可憐,肉眼所能見到的都是物質世界的東西,範圍很窄,只能見到光的七種顏色。其餘就看不見了。此樹放的光,沒有光照不到的,這個樹很殊勝,香氣也是熏遍一切處,形色微妙到了極點,隨著看的人心之所好,你喜歡什麼色就現什麼。樹不但有光有香,而且還說法,極樂世界都說法,這個菩提樹也在說法。隨所好而見,跟極樂世界一樣,喜歡聽什麼,就聽什麼,這是"如來報應樹"。如來果報感應之樹。眾生能遇者自然悟道,這個樹之功德,隨著你的水平,看到的事實是不一樣的,跟其他學問似的需要考據。這樣來證實佛學,一萬年還是門外漢,這個樹是道場樹。"道場樹高,四百萬里。諸菩薩中,雖有善根劣者,亦能了知。"極樂世界的菩薩中,有的善根雖然還很低,因為往生的時候,很多還是凡夫。極樂世界之殊勝,凡夫的水平,善根劣的也能了知,也能清清楚楚看到菩提樹。"悉於寶樹間見",看到其他方佛凈國的莊嚴,都在寶樹里看見。這個樹多麼殊勝,說明《華嚴》的境界。極樂世界一棵樹是個小狹礙的東西,而十方佛國是個廣大眾多的東西,眾多的,廣大的和狹小的都於一個地方里現出來,小能容大,一中含多。《華嚴》的道場,確實能反映出來。有的說凈土淺,圓教深。《華嚴》稱十玄門,十玄的道理都在《無量壽經》中反映出來,這菩提樹,你就不能見。凈土法門各各了解不一樣,有的不信,輕視。何以故,本人的水平故。不能相信,不能理解,就是你水平大有問題。凈土法門是一切世間難信之法,玄奘大師加了"極"是"極難信之法"。為什麼這麼難信,因為"深",不可思議。超情離見,以人的常情理論思維達不到的,所以難信。第四十一願,樹現佛剎願。一個意思兩個願。"欲見諸佛凈國莊嚴,悉於寶樹間見,猶如明鏡,睹其面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看到極樂世界,釋迦牟尼佛說的世界,在寶樹上就看見了,所以在往生的時候,不是死亡,而是一個生命開始,不是生離死別,而是大團圓的開始。是把最悲的悲劇變成一個最殊勝的喜劇。不然人一死,下輩子你吃我,我吃你,都不知道,不要說還認識了。沉淪六道,永遠分離。生到凈國佛土,當你思念親人,就像在鏡子里看到自己影子一樣,看到了可以加持,以自己力量和諸佛的力量加持,使得這些沒有死的人,他們也發心,也往生極樂,將來在極樂大團圓。所以我們稱大安樂。我作佛時,所居佛剎,廣博嚴凈,光瑩如鏡。徹照十方無量無數,不可思議,諸佛世界。眾生睹者,生希有心。若不爾者,不取正覺。第四十二願,徹照十方願。樹能現出十方佛剎。"我作佛時,所居佛剎,廣博嚴凈。""廣"是"寬廣、無邊"。"嚴"是"莊嚴"。"凈"是"清凈"。"光瑩如鏡","光"是"光明"。"瑩"是"晶瑩",光明像鏡子一樣徹照十方,可以照到十方的一切世界。無量無數不可思議諸佛世界。"眾生睹者,生希有心"。極樂世界的一切眾生和其他世界的一切眾生,如果看到極樂世界徹照十方國土,這種不可思議的功德之相,都會生起最殊勝,最大的菩提心。在極樂世界十方佛國都了如指掌。水中生蓮不算希有,火中生蓮才算希有,"希有心"是說火中生蓮,那麼難得的心。"希有"就是佛之功德,佛土之殊勝。生起稀有的殊勝菩提之心。我作佛時,下從地際,上至虛空,宮殿、樓觀、池流、華樹,國土所有一切萬物,皆以無量寶香合成。其香普熏十方世界。眾生聞者,皆修佛行。若不爾者,不取正覺。第四十三寶香普熏願。本願內容:"我作佛時。下從地際。上至虛空",徹上徹下,其中所有的宮殿、樓觀(觀是樓台,台榭)這些建築,寶池流泉,種種寶樹以及其它所有的一切萬物,都是用無量的寶香所合成。所以極樂一花一葉、一滴水珠都是億億萬萬說不清多少種類的寶香所成,這是《華嚴》的一切入一。因此一滴流泉、一瓣落花,其中包括無量無邊的寶香,這就是《華嚴》的一中一切。一一的香都是寶香,決非世俗凡香所能相比,並且是無量寶香所合成,所以這個香就殊勝了,它"普薰十方世界",十方世界都能嗅到。一切眾生只要聞到極樂的妙香,自然身心清凈,修習佛所教導的種種勝行。於是又顯出《華嚴》玄妙境界,無量寶香入到一個香味裡頭,香是香塵,一個香塵就能遍薰十方世界,這個"一"就遍滿十方。一遍一切,一就是多,就是一切,都是不可思議。香本是塵,極樂的香能做功德,這正用於《維摩詰經》眾香國香積如來派眾香菩薩來見維摩詰,維摩詰就問:你們香積如來怎麼說法呀?眾香菩薩回答:我國如來不用文字說法。在這個香積如來不是拿文字來說,只是用種種的香,令諸天人能夠合乎戒律,菩薩各各就坐在香樹底下,聞這個妙香,就可以得到一切德藏三昧。以香味做佛事,所以極樂的香也是如此,"眾生聞者。皆修佛行"。可見極樂是廣攝二十一俱胝佛土一切殊勝之處,香積如來以香作佛事的功德,這極樂世界也都攝入了。第四十四願,普等三昧願。我作佛時,十方佛剎。諸菩薩眾,聞我名已,皆悉逮得清凈,解脫,普等三昧,諸深總持,住三摩地,至於成佛。定中常供無量無邊一切諸佛,不失定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這一段是四十四普等三昧願,四十五定中供佛願。聽了佛的名號,一聞彌陀名號,"皆悉逮得"。"逮"就是追的意思,"跟上"的意思。"皆悉逮得"就是應時就得到清凈,解脫,普等三昧。得這個三昧,清凈是什麼呢?沒有染,沒有著,現在有很多人入出了靜就貪著,這個靜中的清凈的情況,就是有染有著了。當然不是電視里的那套東西,而是你定中的清凈安樂,對於清凈安樂有染著了。念佛四大秘訣:"莫貪凈境"。有的人得了一點凈境,很喜歡,這就染著。可見清凈十分重要。正定在清凈之中,就叫清凈三昧。現在很多人,入定時稍有一點凈境,得到一點輕安就喜歡,這就是染著,就要走上錯路了。稍微用一點功的人都知道世間的樂不算什麼,與法樂是沒有法子相比的。應知清凈三昧是無染無著的三昧。"解脫三昧"是離開一切纏縛、自由自在的三昧。聽到一句不順耳的話就生氣,罵你一句就生氣,你就被動得很,你被捆住了,他一扯你,你就跟著跑,哪能自由自在,到了解脫三昧你就拴不住我了。所以什麼叫善知識?善知識只是給人解粘去縛,哪個地方粘住了,撥一撥;哪個地方捆住了,解一解。所以禪宗說"我此門中實無一法與人"哪。第三個"普等三昧"。普等,"普"就是普遍,"等"就是平等。不要小看普遍平等這四個字,一切東西你普遍都能平等了,這什麼境界!這就到了不二法門。所以《維摩詰經》就是要入不二法門。不平等就是二,邪和正是二,善和惡是二,佛和魔是二,種種種種的二。世間的二就更多了,男人女人也是二。一切都沒有差別,才是平等。普遍沒有差別,就普等了。普等三昧是很深的三昧。普等三昧是很深的三昧,諸深總持,就陀羅尼呀。"住三摩地",正信,正定,現在練功等等,這不是正定,由於邪定引發邪通,走入了邪道,最後墮落。所以欲升反降,越練越壞,可憐憫者,無知是很可憐的。動機並不壞,無知走向錯誤。日本《會疏》說:"清凈三昧,解脫三昧,普等三昧,這三個三昧都是念佛三昧。"因為念佛三昧稱為寶王三昧,寶王三昧是一切三昧中之寶,一切三昧中之王。具足了一切念佛三昧名號的功德,這都是念佛三昧。十地菩薩,每一地菩薩都不離念佛。他方的菩薩,一聽到念佛的名號馬上就得到念佛三昧,就是寶王三昧,具足一切三昧的功德,故曰:"至於成佛"。這是普等三昧願。第四十五願,定中供佛願。"定中常供無量無邊一切諸佛,不失定意。"定中常供諸佛,但還是仍在定中。這不是凡夫所能做得到的,極樂世界常寂光土,要破盡無明,就頓證常寂光土。"常寂光"的意思,就是"寂然不動"。不動老放光,總遍照,常寂光是寂而橫照,在依然不動之中,常照用。常寂光就是放光也。就是定中常供,不失定義。我作佛時,他方世界諸菩薩眾,聞我名者,證離生法,獲陀羅尼。清凈歡喜,得平等住。修菩薩行,具足德本。應時不獲一二三忍,於諸佛法,不能現證不退轉者,不取正覺。這一段是四十六獲陀羅尼願,四十七願聞名得忍願,四十八現證不退願。"我作佛時,他方世界諸菩薩眾,聞我名者,證離生法,獲陀羅尼。"他方世界的菩薩大眾,聽到我名,就可證入離生的法。"離生"就是離開生死,不管大乘、小乘行人,斷"見思惑",離開三界的生死。"證離生法",阿羅漢也能作到這一步。"證離生法",斷"三惑",斷見思惑是第一步,阿羅漢沒有生死,但有塵沙惑,像塵沙那麼多迷惑,要破這些塵沙惑才能度眾生。十方菩薩一聞名故,就離生死,不但離生死,並"獲陀羅尼"。陀羅尼講過了,陀羅尼有四個意義。(一)法陀羅尼,對於一切教法不忘;(二)義陀羅尼,對於一切法的道理總持不忘;(三)咒陀羅尼,對一切所聞不忘;(四)忍陀羅尼,對於法的實相安住。也就是安住於實相裡頭,這叫忍陀羅尼。安住於法身的境界。在禪宗稱為破摩候羅關了。破了這個關就和佛一樣了。十方菩薩聞到佛的名號安住於諸法實相,這是陀羅尼願。真的很殊勝。第四十七願聞名得忍願。"清凈歡喜,得平等住。修菩薩行,具足德本,應時不獲一二三忍,於諸佛法,不能現證不退轉者,不取正覺。"得清凈歡喜,平等住,具足德本,獲一二三忍。"應時"就是"當下"。獲一二三忍,第一忍、第二忍、第三忍。剛才已經提到了獲陀羅尼忍的四個忍。這個地方清楚地指出,一忍、二忍、三忍,對這三個忍,大乘譯章等書,《仁王經》註解,有不同的說法。總之根據各種的說法,可以肯定這些法忍,肯定包括了無聲法忍,為什麼三忍,可以說是無生法忍,因為這是非常高的境界。"花開見佛悟無生",大家不要把他看成很普通。"悟無生"是什麼境界得有個證明。一、二、三忍,有個無生法忍,這不能隨便說,要有個依據。離經一句便同魔成說,所以要小心。本來是讚歎佛法,弘揚佛法,但是你把他說錯了,就成為謗佛、謗法,謗佛、謗法的罪大於殺父殺母。有人喜歡胡說胡寫,不知道這個嚴重性。《魏譯》說"我成佛之後,聞了我的名字,不得菩薩無生法忍,不取正覺。"三個忍之中包括無生法忍,這是一個證據。《宋譯》說"聞我名者,應時即得,當下即得初忍,二忍,乃至無生法忍。"所以第三忍是無生法忍,又是一個證據。無生法忍,就是真實智慧,安住於無生無滅的實相理體而不動,叫作無生法忍。《大智度論》說:"無生法忍者,於無生滅,諸法實相中,信受通達,無礙不退,是名無生法忍。"什麼是信受,"通達"無礙沒有阻礙,只有前進,沒有退。龍樹根據《仁王經》說,無生法忍在七地菩薩,八地菩薩,九地菩薩的地位,一般說八地菩薩真正得無生法忍。至圓至頓。為什麼這多人不相信,他信受不了啊。第四十八願,現證不退願。"於諸佛法,不能現證不退轉者,不取正覺。"他方佛國的一切菩薩,一聞到阿彌陀佛名號,就證不退轉者,咱們要往生極樂世界,證不退轉。不退轉意思是什麼?所修之功德善根,越來越增長,越來進步,不會退步,成為阿鞞跋致。菩提行願是難發易退,信位菩薩稱為輕毛菩薩,風中的柳絮,風中一切鳥類的毛,隨著風上下不定,忽而上忽而下。還有一個比喻,"魚子庵羅花,菩薩初發心,三事因中多,及其結果少。"魚肚子中很多卵,成魚的很少。庵羅花,開花很多,結的果很少。菩薩初發心很多,成就的很少。所以說"三事因中多"。舍利弗說過,從一度進到六度,從六退到一,這麼來來回回六十載,證不退轉很難。《寶集經》說有一個世界名娑婆,其國有佛,名釋迦牟尼佛,若諸有情,聞此名,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轉。因為什麼呢?由彼如來本願利故。"聞名"包括"信受"。深思為如說行,佛所教化的要如說去行。密宗戒不多,只有十四條,但是很難守。守戒一定成功。違反了佛所說,你就破戒,金剛地獄。大家都知道,密宗成佛容易,不知道入金剛地獄也容易。想貪便宜,世上哪有便宜可貪,佛法沒有便宜,都是真實的。沒有任何人埋沒受屈,沒有任何人僥倖騙了釋迦牟尼佛,讓不真實的人成了佛了,沒有這回事。如果真實修行,絕對不退轉。聞阿彌陀佛名號,往生之後不退轉。小本《阿彌陀經》這兩是一本經,說:"已發願,今發願,當發願,欲生阿彌陀佛國者,是諸人等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已經發願的,往生了,現在發願的,咱們現在發願了,不就是今發願,當發願,欲生阿彌陀佛國者,就是我們要生阿彌陀佛國土。去幹什麼,見了佛之後,去度眾生,那就能去。去了得不退轉,在沒去之前,現在已經不退三藐三菩提了。佛是真語者,實語者,沒有欺騙我們,騙咱們幹什麼。他想當國王,國王扔掉了。成佛後仍然要飯,到什麼地方去,不是坐飛機,也不是汽車,常常是步行,帶著大家一路討飯。一王子,捨棄一切,修行苦修,為什麼?就是為了度我們。騙我們幹什麼?!這是《阿彌陀經》里釋迦牟尼佛說的。所以這個法門,"唯說彌陀本願海"。大家應當好好思念之。必成正覺第七佛告阿難,爾時法藏說此願已,以偈頌曰:我建超世志必至無上道斯願不滿足誓不成等覺復為大施主普濟諸窮苦令彼諸群生長夜無煩惱出生眾善根成就菩提果我若成正覺立名無量壽眾生聞此號俱來我剎中如佛金色身妙相悉圓滿亦以大悲心利益諸群品離欲深正念凈慧修梵行這個願就用偈子來誦,這是一種慣例。"我建超世志,必至無上道。"我建立了超世的志願,必定要成無上道。現在的法藏比丘,已經是十地菩薩了。超世志,要超過十地以前的種種,不僅超過十地菩薩,而且超過諸佛。"我立誓願,都勝無數諸佛國者。"《後出偈經》說:"發願逾諸佛,誓二十四章。"在經中成就文里說:"超逾十方一切世界"。超過十方的佛。阿彌陀佛是光中極尊,佛中之王。所以說法藏比丘立此願,實際是超過諸佛的願,無量的清凈莊嚴,完全是顯的各個的本心,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往生論》說:"三種莊嚴入一法句"。一法句是什麼?清凈句真實智慧,無畏法身。無畏法身是每個人的自心。極樂世界種種依正莊嚴全是顯得我們自己的心。夏老師的《凈修捷要》說:"托彼依正,顯我自心。"托是假借,依靠,靠極樂世界的依報的國土,種種香,菩提樹等。正報就是諸佛菩薩,托彼極樂世界的依報正報,顯現自己的本心。所有一切的莊嚴,都是在坐每一個人的自心所本具。所以心作心是,理事無礙。水、鳥、樹林都說妙法;聲色香光都增長一切道念,不可思議。事事無礙,這是超世之志。尤其是凡夫都證不退,到了念不退,破無明才達到的。凡夫必然要達到,頂多是時間問題,時間是什麼?時間是人類的錯覺。妄想沒破,才有時間問題,妄想破了,就沒有時間了。這是"我建超世志",超世志是不可思議的志,不可思議的願,所以善導說:"如來所以興出世,唯說彌陀本願海"呀。"必至無上道"。"道"就是"覺悟"。"必至無上道",就是說要成就無上之道。"斯願不滿足,誓不成等覺。"這個願不滿足,我就不成佛。"復為大施主",我還要作大施主,這個大施主,就是要包括財施,法施,即要財施,又要法施。眾生還是凡夫,離不開物質的需要。救人要徹底,還得有人施法,法施,要不然不會明白。本經《積功累德品》法藏比丘"恆以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六度之行。教化安立眾生,住於無上真正之道。"拿六度來教化眾生,讓眾生安住於真正之道,這就是法施,把法給大家。又"手中常出無盡之寶,莊嚴之具,一切所須最上之物,利樂有情。"拿出好的東西來,給大家,利樂有情,這就是財施。財法兩施是大施主。"復為大施主,普濟諸窮苦。"眾生又缺財,又缺法,又窮又苦。法藏比丘願意救濟。"令彼諸群生,長夜無憂惱。"生死黑暗長夜,無明遮蓋咱們的本性也是長夜,也是黑暗,讓眾生在長夜之中無憂無惱。要使眾生"出生眾善根,成就菩提果。"這個善根要成果,成就菩提的果實。這是慈悲之極的救度。救人要救徹底。你看一個人很可憐,你給一百塊錢,或吃什麼好東西,明天就不行了,救人要救徹,就要成就他的種種善根,成就菩提的果實。什麼是最殊勝的果實呢?就用這個方法。"我若成正覺,立名無量壽。眾生聞此號,具來生我剎中。"一切眾生聽到我的名號,都會來到極樂國土。這四句是四十八願的核心,全經的重點啊,也是善導大師"唯說彌陀本願海"的中心。十方如來度生的妙手。一切眾生出苦的寶筏。四十八願是這四句的展開。阿彌陀佛聖號有無量的意思:無量壽、無量光、無量清凈、無量莊嚴,無量智慧、無量菩提,無量的無量。無量壽,表示法身常住,佛常住世。"立名無量壽"。這一切的無量無量都在裡頭了。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河洛納甲法講座
※=孫安光太極拳講座24.25
※【我做過的講座大綱】
※黃念祖居士 無量壽經講座七
※太上感應篇講座---定弘法師
TAG:講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