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形意拳大師講站樁

70多歲的馬世琦老先生,是尚派形意拳傳人,11歲師從北平國術館副館長許笑羽弟子文肇楠先生學**形意拳,21歲由文先生推薦至陳子江、王茂齋高徒關秉公先生處深造,學**尚派形意拳和吳式太極拳,並得韓來雨先生傳授128式太極拳。22歲開始教授形意拳至今,弟子遍及中外。中醫愛好者們非常熟悉和尊重的徐文兵老師和范長偉老師,都師從馬老師學**形意拳。

馬老認為,中國傳統的內家功最適合大眾養生保健,而樁功就是容易上手的入門功夫,我們每個人都可以練起來。

1頂天立地才是樁

馬老說,雖然武術源自中國,但大多數人分不清什麼是功夫,什麼是把式。其實真功夫表演時沒有觀賞價值;把式是表演性的,看起來熱鬧、好看,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卻算不上真功夫。還有散打運動,年輕人靠體力,打得鼻青臉腫,很受觀眾歡迎,隨著年齡增長,體能逐漸下降,不可能再參加比賽。這種劇烈運動,都對身體有極大傷害,也不適合中年人,更不用說老年人了。真正能夠養生、養心性的,還是傳統的內家功夫。可是練傳統內家功的人,有時候也會出問題。有學生問馬老,許多太極拳名家後來兩腿膝蓋都要做手術,本來太極是養生的,為什麼練得越好越容易殘廢?馬老回答:這個問題非常簡單。人是直立行走的動物,全世界幾十億人都直立行走,你勢下得越低,越與眾不同,自己認為功夫越高,功夫是大了,功力卻沒有。全身的重量由兩膝承受,不出毛病那就不是直立行走的動物了。膝部是重要關節,只負責屈伸,而發力是由肌腱承擔。前幾年有一位京劇武丑演員講,我們這個行當要走矮子功,演武大郎自始至終都要曲腿,所以我們兩腿膝蓋都有極重的傷殘。正是因為這種功夫違背了自然,其結果是必然的。馬老發現,「站樁」二字包含著古人智慧的結晶最符合自然之道。「站」字代表直立,說「站樁」而不是「蹲樁」,代表練**時不能屈膝下蹲。「樁」字的含意也是直立,工地上打樁,樁必須是筆直的,有一點彎曲就是廢品。因此練功者站樁,自己就是樁;腿越彎,陰面越練越僵,陽面越練越軟,第一損害健康,第二陽面無力。人的腿像一張弓,前面(陰)是弓背,後面(陽)委中大筋是弓弦,弓用力下彎,弓弦自然鬆弛無力,此為 「軟」,不是「柔」。 有人認為馬先生提倡的是「高」樁,但馬老認為這種說法並不嚴謹。馬老說樁沒有高低之分,屈膝下蹲不能叫「低樁」,因為彎了就不是樁,只有頂天立地才是樁。

2成年人練**樁功最適宜

男人年過40,女人年過35,這是生命由強盛而轉衰微的起點,從氣血到體能都在由強轉弱,此時不注重養生,容易給健康留下後患。馬老認為中國內家功法除了兒童外,人人均可練**。許多人認為「童子功」最厲害,成年後練不了。其實「童子功」是很容易練的腰腿功,因年齡小,壓腿踢腿時韌帶柔軟,極為容易。如堅持不輟,到老年時仍能劈腿下叉。但內家功不然,十五六歲之前練**樁功非常困難,因為年齡越小,越難靜下心來,反倒是成年人練**最適宜,不要以為年齡大就不能練了,只要堅持下來,一定能終生獲益。樁功的練**,松腰是最重要的。這是內家功法的關鍵,是各門派修鍊的關竅。我們的後腰由多層肌肉組成,松腰,即整體全部放鬆。我們平常很少有松腰的體驗,**慣挺腰站立、行走。女士們**慣了穿高跟鞋,挺胸、翹臀,顯得性感。但是,這樣做會讓重心前移,放在前腳掌上,破壞了原有的平衡。為了找回平衡必須把腰挺起來,客觀上加強了曲線效果,顯得臀部豐滿,身材性感。其實這都是不健康的姿勢,偶爾幾次身體還能承受,久而久之,就會造成腰肌疲勞,甚至勞損。所謂「久立傷骨」就包括這一點。反之,所有的身體修鍊方法,都要求松腰。比如雙盤打坐時,腰部就是放鬆的;正襟危坐時,腰部也是放鬆的;打太極拳時,腰部也是放鬆的,大部分拳法的屈膝站樁,也是為了把腰松下來。腰松下來後,脊柱隨之拔直,有三個好處:一、腰部肌肉得到放鬆,腰椎疾病可得到改善。二、脊柱拔直後,椎孔對齊,督脈打開,內氣自然生髮上行,培補元氣。三、脊柱拔直後,橫膈膜更易放鬆,升降自如,久而久之自然形成腹式呼吸,做到深、長、綿。

3要練武,別吃苦;要練功,先放鬆

提到練武,練功夫,絕大部分人的第一印象就是要吃苦。通過對身體的磨練,忍耐別人難以承受的痛苦,不斷超越肉體的極限。要練武,一定要吃苦,而且功夫高低與吃苦總量成正比。除了身體上的疲勞辛苦,還要對內心不斷歷練,精神高度緊張,不能放鬆,有時還要做出咬牙瞪眼的表情,假借實戰臨敵的意念,高度警戒,一觸即發。要練武,先吃苦;要練功,別放鬆——這大概就是大眾對武術的感性認知了。更有甚者,為了追求高功夫,擊石撞樹,負重疾行,苦上加苦,自殘自虐,對人體構造毫無所知,全憑自己主觀臆想盲修瞎煉,最終不僅白白浪費了時間,還弄得一身傷病,折損了壽命。武術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精華,不僅是一門技術,更是文化的載體。**武可以入道,練功可以明心,真功夫包含著真學問,要具備相當的文化素養,有著上下求索的精神,才能理解古聖先賢的真實本意;再投入足夠的時間來實修,才能讓功夫上身,體悟大道之妙用。馬老常說:要練武,不能吃苦;要練功,先要學會放鬆。真功夫不是打把勢賣藝,也不是小說電影里的劍影刀光,舞台藝術是給別人看的,舉手投足都要有藝術性,所以「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吃苦受累是學藝的前提。而功夫不是這樣,武術不是藝術,不是給別人看的,是給自己用的。和武術最接近的領域不是舞蹈,而是醫學。練武之人要對自己的身體一清二楚,有的放矢,不失方向。拿「吃苦」這件事來說,現代人練武所吃的苦,大部分都是肌肉訓練,也就是「練力」。而人的力量是有上限的,肌肉也不可能無限制的增長。練**力量,也只會增加肌纖維的粗細,而不會增加肌纖維的總數,更不會把脂肪變成肌肉。而且力量訓練有一個最大的弊端,就是會讓肌肉僵硬,變成「疙瘩肉」。肌肉僵硬後,血液循環就會受到阻滯,流速就會減慢,而為了保證肌細胞及時得到氧,心臟就會增大功率,通過提高血壓來供血。越大塊的肌肉所需的氧氣越多,對心臟和血管的負荷也越大。歷史上很多著名的實戰外家拳武術家,壽命都不超過60歲,練得越勤死得越早,死因基本上是高血壓導致的心臟病和腦溢血。職業健美運動員、特種部隊的士兵,平均年齡都只有50歲。而內家拳從來沒有「練力」一說,無論是太極、形意還是八卦,歷史上從沒見過那個內家拳大師舉杠鈴、做俯卧撐的。沒有力量怎麼技擊呢?內家拳不練外力,而練「內力」,或「內勁」,比如形意拳的明勁、暗勁、化勁,太極拳的纏絲勁,八卦掌的螺旋勁等等。外力由肌肉產生,而內勁由內氣產生,源於丹田,遍走全身,無一處不可禦敵。沒有內氣,就不是內家拳,既沒有養生效果,又沒有實戰能力。內氣的修鍊與外力完全相反,不能緊張,而要放鬆;不能短期獲得,而要靠長期積蓄。內家拳中保留的生命修鍊體系,與中醫理論一脈相承,是傳統文化中最寶貴的遺產之一;而內氣修鍊,貫穿於內家拳修鍊的始終,以放鬆為前提,舒適為原則。

4三伏桑拿天,適合練功嗎?

現在正值伏天,對普通人來說,是一年中最難熬的時期;而對**練內功者而言,則是最能享受練功樂趣的時期,也是難得的黃金練功時間段。為什麼這麼說呢?「冬練三九,夏練三伏」,通常人的理解是不畏艱辛,吃得苦中之苦,比如在冰天雪地里鍛煉,或頂著烈日扎馬步,類似一種苦行。其實,這句話另有深意。我們都知道,冬天陽氣深藏體內,保護著所有重要的器官,我們即使暴飲暴食,也不容易上火,因為食物都被轉化成熱量和脂肪來禦寒了。寒冷地方的人體型相對更厚實魁梧,也是這個原因。而相對於更加重要的內部,留給四肢的氣血就比較少,循環速度慢,陽氣不足的人就容易出現手腳冰涼的現象。在最冷的三九天,天寒地凍,水冰地坼,寒氣也容易從末梢侵入人體,所謂「寒從腳下生」。此時練內功,正如雪中送炭,培補全身的陽氣,推動氣血在全身運行,將熱量傳到四肢;同時可以消食化積,讓攝入的食物得到最大化利用,煉精化氣效果最佳。所以說要「冬練三九」。馬老曾有一位學員,三九天下著雪,光著膀子在院子里站三體式,渾身熱氣蒸騰,足可見內功禦寒的功效。而夏天,為了給五臟六腑散熱,身體開啟「空調模式」,陽氣浮於體表四肢,毛孔**,排汗散熱。身體也藉助天時之力將冬天所受寒氣排出體外,正是「冬病夏治」的好時機。但另一方面,由於門戶大開,身體相對冬天更易受風邪之害,如果衛氣不足,就極易中招。加之本身伏天就是一年中濕熱最重的時期,而濕氣一旦侵入人體,極難祛除,所謂「千寒易除,一濕難去。濕性黏濁,如油入面」。此時的環境又極其不利:室外悶熱(濕+熱),室內吹著人造「賊風」(風+寒),到處是冰鎮的碳酸飲料和涼啤酒(濕+寒),還有防不勝防的冰淇淋(濕+寒)。真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怎麼辦?攘外必先安內,唯有站樁可解。此時練內功,可以增強內部陽氣,「正氣存內,邪不可干」,抵禦各種風邪,並更好地將濕邪寒涼排出。很多人在三伏天站樁,會出一身黏汗,這就是深藏在體內的濕氣。濕氣一除,渾身通透,天氣再熱也不會感到難受。這就是「夏練三伏」的好處。冬練三九,疏通氣血,夏練三伏,排濕散寒。老百姓常說「冬吃蘿蔔夏吃薑,不勞醫生開藥方」,其實也是這個道理。現在正值伏天,大家可以盡情地站樁,需要注意的是,在戶外要避開烈日,找一個陰涼地方即可。正所謂:酷暑難耐萬物枯焦,獨立守神身心清涼。豈不快哉!

歡迎訂閱養心殿微信,並轉發給你的微信好友,分享中醫正能量!

微信ID:szk-yangxindian

點擊左下角「閱讀原文」,加入「養心殿」公益中醫沙龍,一起學**當歸中醫學堂提供的精品中醫課吧!


推薦閱讀:

李一道長的太乙站樁功
站樁精微之探析
薦讀◆站樁需「松」,否則無用!
站樁需「松」,否則無用
百鍊不如一站,大愛站樁系列篇-我與站樁的結緣

TAG:大師 | 站樁 | 形意拳 | 意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