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極的「盲目從眾心理」 沒有猜疑心,才能活得輕鬆 傾聽在第一位 冷漠孤僻的陰影

消極的「盲目從眾心理」盲目是漢語中一個辭彙,本意為雙目失明,後比喻無見識、無目的。人類有一個共同的現象,那就是我們會屈服,不管面對的是大事還是小事。我們無法注意和獲知所有的事情,因為我們大腦的認知能力有限,僅僅這一點就讓我們不能了解一切。任何威脅到自我感覺的事情或人都會讓我們痛苦,這種痛苦的感覺就像飢餓和口渴一樣危險和令人不快。對我們大思維的挑戰感覺就像是在威脅我們的生命。你無法控制大腦,是大腦在控制你對於人類大腦來說,注意力是一個零和博弈:如果我們對某個地方、物體或事情給予更多的關注,我們必須減少對其他方面的關注。服從命令最容易,也最危險服從是一種捷徑,因為我們相信他人的想法水平比我們的要高。這樣做既容易又簡單,特別是當我們感到疲乏、心煩意亂或者不想惹是生非時,我們更易於選擇服從。所有人都聽話,這個組織就完了知道了群體的決定似乎減輕了自願受試者的心理負擔,當他們知道別人怎麼想的以後,自己就不怎麼思考了。一個好夥伴也會因為感覺別人正確而停止思考。因為我們對可能看到的或可能感覺到的事情非常害怕,我們才變成了睜眼瞎。我們的個性和自我價值感取決於我們所愛的人,這已經到了即使他們傷害我們、我們也依戀他們的程度了。金錢,讓你忽視道德標準根據經驗,我們確實知道金錢這一動機似乎擠掉了更多的社會動機。因為只要金錢一出現就會引發一次市場定價取向,人變成了商品,而每一件商品都有價格。去除盲目心理捨棄盲目必然就能捨棄失落。 人們的失落感往往皇由盲目攀比產生的,而且多數以己之長比人之短,越比自己越優越越比自己越完美,越比自己越盲目。什麼是從眾心理 從眾指個人受到外界人群行為的影響,而在自己的知覺、判斷、認識上表現出符合於公眾輿論或多數人的行為方式。通常情況下,多數人的意見往往是對的。從眾服從多數,一般是不錯的。但缺乏分析,不作獨立思考,不顧是非曲直的一概服從多數,隨大流走,則是不可取的,是消極的「盲目從眾心理」。 學者阿希曾進行過從眾心理實驗,結果在測試人群中僅有1/4~1/3的被試者沒有發生過從眾行為,保持了獨立性。可見它是一種常見的心理現象。從眾性是人們與獨立性相對立的一種意志品質;從眾性強的人缺乏主見,易受暗示,容易不加分析地接受別人意見並付諸實行。 生活中有不少從眾的人,也有一些專門利用人們從眾心理來達到某種目的的人,某些商業廣告就是利用人們的從眾心理,把自己的商品炒熱,從而達到目的。生活中也確有些震撼人心的大事會引起轟動效應,群眾競相傳播、議論、參與。但也有許多情況是人為的宣傳、渲染而引起大眾關注的。常常是輿論一「炒」,人們就易跟著「熱」。廣告宣傳、新聞媒介報道本屬平常之事,但有從眾心理的人常就會跟著「湊熱鬧」。 不加分析地「順從」某種宣傳效應,到隨大流跟著眾人走的「從眾」行為,以至發展到「盲從」,這已經是不健康的心態了。多一些獨立思考的精神,少一些盲目從眾,以免上當受騙,方為健康的心理。人為什麼會有從眾心理 一般說來,群體成員的行為,通常具有跟從群體的傾向。當他發現自己的行為和意見與群體不一致,或與群體中大多數人有分歧時,會感受到一種壓力,這促使他趨向於與群體一致的現象,叫做從眾行為。 從眾現象在我們生活中,比比皆是。大街上有兩個人在吵架,這本不是什麼大事,結果,人越來越多,最後連交通也堵塞了。後面的人停了腳步,也抬頭向人群里觀望…… 美國人詹姆斯·瑟伯有一段十分傳神的文字,來描述人的從眾心理: 突然,一個人跑了起來。也許是他猛然想起了與情人的約會,現在已經過時很久了。不管他想些什麼吧,反正他在大街上跑了起來,向東跑去。另一個人也跑了起來,這可能是個興緻勃勃的報童。第三個人,一個有急事的胖胖的紳士,也小跑起來……十分鐘之內,這條大街上所有的人都跑了起來。嘈雜的聲音逐漸清晰了,可以聽清「大堤「這個詞。「決堤了!「這充滿恐怖的聲音,可能是電車上一位老婦人喊的,或許是一個交通警說的,也可能是一個男孩子說的。沒有人知道是誰說的,也沒有人知道真正發生了什麼事。但是兩千多人都突然奔逃起來。「向東!「人群喊叫了起來。東邊遠離大河,東邊安全。「向東去!向東去!「…… 看來,從眾心理對人的影響確實很大。造成人產生從眾心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群體中,由於個體不願標新立異、與眾不同感到孤立,而當他的行為、態度與意見同別人一致時,卻會有「沒有錯」的安全感。從眾源於一種群體對自己的無形壓力,迫使一些成員違心地產生與自己意願相反的行為。 不同類型的人,從眾行為的程度也不一樣。一般來說,女性從眾多於男性;性格內向、自卑感的人多於外向、自信的人;文化程度低的人多於文化程度高的人;年齡小的人多於年齡大的人;社會閱歷淺的人多於社會閱歷豐富的人。 從眾行為表現在方方面面,工作中、生活中、學習中,都有所表現。我們了解人的從眾心理,並恰當地處理其行為,是很有意義的。有的領導意見本是錯誤的,有些員工由於懼怕反對而對自己今後不利,而違心地投了贊成票,結果後面的人都跟著投了贊成票。如果這時,你能堅持住,是會對單位今後的工作有益的;有的老師的一個解題方法本來不是最佳的,由於很多學生不反對,而導致絕大部分學生效仿老師的那種解題方法。如果你這時能提出自己比老師的方法更好的解題方法,那不是會使很多學生少走彎路嗎?因此,不管是領導還是老師,了解了人的從眾心理,對改善和提高自己的工作,是很有幫助的。從眾心理分析 「從眾」是一種比較普遍的社會心理和行為現象。通俗地解釋就是「人云亦云」、「隨大流」;大家都這麼認為,我也就這麼認為;大家都這麼做,我也就跟著這麼做。 一位名叫福爾頓的物理學家,由於研究工作的需要,測量出固體氦的熱傳導度。他運用的是新的測量方法,測出的結果比按傳統理論計算的數字高出500倍。福爾頓感到這個差距太大了,如果公布了它,難免會被人視為故意標新立異、嘩眾取寵,所以他就沒有聲張。沒過多久,美國的一位年輕科學家,在實驗過程中也測出了固體氦的熱傳導度,測出的結果同福爾頓測出的完全一樣。這位年輕科學家公布了自己的測量結果以後,很快在科技界引起了廣泛關注。福爾頓聽說後以追悔莫及的心情寫道:如果當時我摘掉名為「習慣」的帽子,而戴上「創新」的帽子,那個年輕人就絕不可能搶走我的榮譽。福爾頓的所謂「習慣的帽子」就是一種「從眾心理」。當初「101章光毛髮再生劑」問世時,有人曾聽一位老中醫說起,其實這配方古來有之,他也一直在給病人用,可是他就沒想到把配方轉變為一種「商品」。也許,這也正是企業家與手工藝人的區別所在。 有的人對「從眾」持否定態度。其實它具有有兩重性:消極的一面是抑制個性發展,束縛思維,扼殺創造力,使人變得無主見和墨守成規;但也有積極的一面,即有助於學習他人的智慧經驗,擴大視野,克服固執己見、盲目自信,修正自己的思維方式、減少不必要的煩惱如誤會等。 不僅如此,在客現存在的公理與事實面前,有時我們也不得不「從眾」。如「母雞會下蛋,公雞不會下蛋」——這個眾人承認的常識,誰能不從呢?在日常交往中,點頭意味著肯定,搖頭意味著否定,而這種肯定與否定的表示法在印度某地恰恰相反。當你到該地時,若不「入鄉隨俗」,往往寸步難行。因此,對「從眾」這一社會心理和行為,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不能認為「從眾」就是無主見,「牆上一棵草,風吹一邊倒」。 自然,生活中,我們要揚「從眾」的積極面,避「從眾」的消極面,努力培養和提高自己獨立思考和明辨是非的能力;遇事和看待問題,既要慎重考慮多數人的意見和做法,也要有自己的思考和分析,從而使判斷能夠正確,並以此來決定自己的行動。凡事或都「從眾」或都「反從眾」都是要不得的。 從眾指個人受到外界人群行為的影響,而在自己的知覺、判斷、認識上表現出符合於公眾輿論或多數人的行為方式。通常情況下,多數人的意見往往是對的。從眾服從多數,一般是不錯的。但缺乏分析,不作獨立思考,不顧是非曲直的一概服從多數,隨大流走,則是不可取的,是消極的「盲目從眾心理」。 學者阿希曾進行過從眾心理實驗,結果在測試人群中僅有1/4~1/3的被試者沒有發生過從眾行為,保持了獨立性。可見它是一種常見的心理現象。從眾性是人們與獨立性相對立的一種意志品質;從眾性強的人缺乏主見,易受暗示,容易不加分析地接受別人意見並付諸實行。 生活中有不少從眾的人,也有一些專門利用人們從眾心理來達到某種目的的人,某些商業廣告就是利用人們的從眾心理,把自己的商品炒熱,從而達到目的。生活中也確有些震撼人心的大事會引起轟動效應,群眾競相傳播、議論、參與。但也有許多情況是人為的宣傳、渲染而引起大眾關注的。常常是輿論一「炒」,人們就易跟著「熱」。廣告宣傳、新聞媒介報道本屬平常之事,但有從眾心理的人常就會跟著「湊熱鬧」。 不加分析地「順從」某種宣傳效應,到隨大流跟著眾人走的「從眾」行為,以至發展到「盲從」,這已經是不健康的心態了。多一些獨立思考的精神,少一些盲目從眾,以免上當受騙,方為健康的心理。沒有猜疑心,才能活得輕鬆 多疑是人際交往中的一種不好的心理品質,可以說是友誼之樹的蛀蟲。正如英國哲學家培根說的:「多疑之心猶如蝙蝠,它總是在黃昏中起飛。這種心情是迷陷人的,又是亂人心智的。它能使你陷入迷惘,混淆敵友,從而破壞人的事業。」具有多疑心理的人,往往先在主觀上設定他人對自己不滿,然後在生活中尋找證據;帶著以鄰為壑的心理,必然會把無中生有的事實強加於人,甚至把別人的善意曲解為惡意。這是一種狹隘的、片面的、缺乏根據的一種盲目想像。 多疑心理的產生有以下幾個原因: 1.缺乏自信心。有些人在某些方面總感覺不如別人,有自卑心理,因而總以為別人在議論自己,看不起自己,算計自己,如果別人在說話時對自己投來了不經意的一瞥,他就會想別人是不是正在說自己的壞話;別人開了一個善意的玩笑,他也會認為是在故意挖苦、譏笑自己;即使別人相互間的指責,也會認為是在指桑罵槐,過分關注別人對自己的評價。 2.認知方式的偏差。以點概面、以偏概全、循環論證的認知方式使得個體在認識周圍事物時產生知覺、歸因等偏差。 3.對挫折的防禦心理。多疑心理的產生還可能是挫折引起的一種心理防禦。有些人以前輕信別人,輕視自己所面對的事物,結果遭受了巨大的挫折,並長期保留著對挫折經歷的深刻體驗。使得自己矯枉過正,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不敢相信任何人和事。 4.長期自我封閉。不與外界接觸、打交道,使得自己對外部世界感到更加陌生,在這種情況下,個體在與外界打交道時難免比常人有更多的疑慮、戒心和防備。 要治好「多疑病」,走出心理過敏的誤區,不妨從以下幾方面做一些努力: 1.增強自信心。這對於醫治多疑非常重要。增強自信心意味著培養個人適應社會環境的各種能力。 2.要學會豁達,與人交往以誠相待。任何人不可能每次都如願以償地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尺有所短,寸有所長」,一個人在一兩個方面有所特長就不錯了,沒必要事事爭強好勝。人與人之間應該坦誠相處,對他人不要過分苛求,與之交換意見,坦率地、誠懇地把猜疑問題提出來,心平氣和地談一談,只要你以誠相見,襟懷坦白,相信疑團是會解開的。只有對別人的寬容才能迎來別人對自己的寬容。 3.學會自我暗示法,厭惡猜疑。當你猜疑別人看不起你,在背後說你壞話,對你撒謊的時候,你心裡可以不斷地反覆地默念「我和他是好朋友」,「他不會看不起我」,「他不會說我壞話」,「他不會對我撒謊」。「我不該猜疑它」,「猜疑人是有害的」,「我討厭猜疑」等等。這樣反覆多次地默念,就能克服多疑的毛病。心理學家證明,從心理上厭惡它,在觀念和行動上也就隨心理的變化而放棄它。 4.改變一下思維方式,克服偏見思想。對於周圍的人或事,必須要善於觀察,保持客觀冷靜的態度進行分析,當然,要做到這一點會比較難,這時,可以請自己信得過的朋友或親屬幫助自己參謀分析,消除一切荒唐可笑的想法。另外,要保持一個積極樂觀的心態,並且更多的給予自己正面的心理暗示。人在心情愉悅的時候,不會往壞處想,也可以避免多疑心理的產生。打破你的冷漠 自我提問:我是不是變得冷漠了?這真的可以保護我自己嗎?還是讓我失去了很多快樂? 有一天,你發現自己變得對什麼都漠不關心,對什麼都沒有興趣,你認為已經看透了人生,你覺得生活沒有意義,做什麼事情都是應付了事。你的生活沒有刺激,沒有挑戰,而你自己也不願意嘗試新的東西,下班了你只想回家,不想和別人交往,不想出去玩,你很久沒有體驗過激動和興奮的感覺,甚至連傷心都已經不會。 在冷漠的外表下,你心裡藏著受挫、無助、孤獨、優柔寡斷和消極的感覺。你以為冷漠可以保護自己的人身和利益,事實上,冷漠只會使你缺少快樂。冷漠使我們缺少可以進行情感交流的朋友,使我們的心靈沒有寄託,使我們沒有改變的勇氣,使我們無法清醒地面對自己和自己的生活。 不要以為生活的面目就是冷漠無情的,這是個極具欺騙性的陷阱。你可以擁有激情和快樂,只要你願意。 回想一下,你是從什麼時候開始變得冷漠的?是什麼事情讓你改變了心態? 我們之所以變得冷漠,有很多原因。 有的是因為我們受到挫折之後非常失落,對自己感到失望,對生活也不再抱有希望,我們覺得沒有信心可以解決現在和以後要面對的問題。 有的是因為被別人傷害之後,無法取得心理的平衡,因而壓抑自己。有的則是因為從小就備受寵愛,變得自私、軟弱、缺乏獨立性,不懂得愛朋友,也沒有人願意愛他,造成自己孤僻冷漠的性格。 要打破冷漠你首先就要找出導致自己冷漠的直接事件和心理原因。 盡量和朋友一起面對,把不愉快的事情傾訴出來,讓朋友分析開解你,想辦法讓自己對過去釋懷。 進一步改變冷漠的最好方法,就是讓自己變得專註。 當你有所追求的時候,你就會充滿動力和熱情,開始不再無動於衷。 現在,就為你自己下一個決定,選擇專註地做一件事情,或者是一個生活目標,或者是開始一個愛好,盡量選擇那些較容易的、比較能使你產生自信和快樂的事情,慢慢地讓自己的生活充滿積極的情緒。 同時,你可以嘗試去關心一下別人,嘗試讓自己心中有愛,在公共汽車上為有需要的人讓座,打電話真誠地問候一些很久沒有聯繫的朋友,傾聽別人的心聲,並且想想自己可以為別人做什麼。 當你去愛別人的時候,別人也會回報給你愛,點燃你心中的溫情,使你覺得生活充滿陽光和希望。 你要明白,冷漠除了讓你失去更多快樂之外,別無任何益處。而改變冷漠的方法就是重新擁有愛和關懷。關懷你自己和別人,關心你身邊的事情,冰雪會在溫暖的情感下融化。走出孤僻的陰影 長期的自覺或不自覺的自我封閉,極容易形成孤僻心理。孤僻即我們常說的不合群,指不能與人保持正常關係、經常離群索居的心理狀態。孤僻是孤寡、怪癖而不合群的人格表現的缺陷,給人一種內向的感覺。孤僻症患者通常表現為獨來獨往,離群索居,對他人懷有厭煩,鄙視的心理;凡事與我無關,漠不關心,與人交往缺少熱情,活力,顯得漫不經心,敷衍了事。他們通常將自己與外界隔絕開來,很少或根本沒有社交活動,除了必要的工作、學習、購物以外,大部分時間將自己關在家裡,不與他人來往。孤僻症患者都很孤獨,沒有朋友,甚至害怕社交活動,因而是一種環境不適的病態心理現象。孤僻對人的身心健康十分有害,這種消極情緒長期困擾,也會損傷身體。 心理專家指出,孤僻症的心理有如下特點: 1.普遍性。即各個年齡層次都可能產生。兒童有電視幽閉症,青少年有性羞澀引起的恐人症、社交恐懼心理,中年人有社交厭倦心理,老年人有因「空巢」和配偶去世而引起的孤僻型心理障礙。 2.非溝通性。有封閉心態的人不願與人溝通,很少與人講話,不是無話可說,而是害怕或討厭與人交談。他們只願意與自己交談,如寫日記、撰文詠詩,以表志向。 3.逃避性。有些人在生活、事業上遭到挫折與打擊後,精神上受到壓抑,對周圍環境逐漸變得敏感和不可接受,於是出現迴避社交的行為。 那麼,孤僻症是怎樣形成的呢? 1.幼年的創傷經驗。父母離婚是威脅當代兒童精神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此外,父母的粗暴對待,夥伴欺負、嘲諷等不良刺激,使兒童過早地接受了煩惱、憂慮、焦慮不安的不良體驗,會使他們產生消極的心境甚至誘發心理疾病,缺乏母愛或過於嚴厲、粗暴的教育方式,子女得不到家庭的溫暖,會變得畏畏縮縮、自卑冷漠,過分敏感、不相信任何人,最終形成孤僻的性格。 2.交往中的挫折。由於缺乏必要的社會交際技能力和方法,使得他們在人際交往中遭到拒絕或打擊,如恥笑、埋怨、訓斥,使他們的自主性受到傷害,便把自己封閉起來。越不與人接觸,社會交往能力就越得不到鍛煉,結果就越孤僻。 對於已經有孤僻心理的人,可以嘗試以下方法進行自我調整: 1.正確地認識和評價自己與他人。一方面要正確認識孤僻的危害,敞開閉鎖的心扉,追求人生的樂趣,擺脫孤僻的纏繞;另一方面正確地認識別人和自己,努力尋找自己的長處。孤僻者一般都沒能正確地認識自己。有的自恃比別人強,認為不值得和別人交往;有的傾向於自卑,總認為自己不如人,從而把自己緊緊地包裹起來,拒絕與外界交流。這兩種人都需要正確地認識別人和自己,多與別人交流思想,溝通感情,享受朋友問的友誼與溫暖。 2.學習交往技巧,優化性格。可看一些有關交往的書刊,多學習一些交往技巧,同時多參加正當、有益的集體活動,如郊遊、跳舞、打球等,在活動中逐步培養自己開朗的性格。要敢於與他人交往,虛心聽取他人的意見,特別是多與性格開朗的人在一起活動,情緒受到感染,也會使自己變得開朗起來。長此以往,你就會喜歡交往,喜歡結群,性格也開始變得隨和了,孤僻就會離你而去,孤僻帶來的種種煩惱也會隨之消失。 3.要有恆心和毅力。改變自己的孤僻性格還需要有一顆恆心和一股堅忍不拔的毅力。通過調整,改變生活環境和自己的行為,自覺地克服不利的環境影響,才能培養出良好的性格,早日走出孤僻性格的陰影。一。此外,父母的粗暴對待,夥伴欺負、嘲諷等不良刺激,使兒童過早地接受了煩惱、憂慮、焦慮不安的不良體驗,會使他們產生消極的心境甚至誘發心理疾病,缺乏母愛或過於嚴厲、粗暴的教育方式,子女得不到家庭的溫暖,會變得畏畏縮縮、自卑冷漠,過分敏感、不相信任何人,最終形成孤僻的性格。不懂沉默的人,必然難以傾聽,但不了解對方又如何溝通呢?沉默也是溝通法寶說到溝通,首先會想到語言和手勢,而且可能有些害怕「冷場」。但其實,沉默也是溝通法寶。 面紅耳赤爭吵的兩個人,都想說服對方,最終的結局多是不歡而散。此時,如果一方能夠適時沉默,可能效果更好。 美國加州大學的心理學教授古德曼曾經說過:「沉默可以調節說話和聽講的節奏。沒有沉默,一切交流都無法進行。」沉默是理性的開始,並且引導雙方冷靜思考。其次,不懂沉默的人,必然難以傾聽,但不了解對方又如何溝通呢?一位哲人曾半開玩笑地說「自然賦予我們人類一張嘴、兩隻耳朵,就是讓我們多聽少說」。再者,適當保持沉默有時比激情的演說更有威懾力,沉默後的發言更容易得到別人的重視。 但是,沉默的時機並不是固定的,它可以出現在談話的開始、中間、也可以出現在談話的最後時刻。總的原則就是「避其鋒芒」,觀察對方有多急切地想表達觀點,讓對方說夠,也給自己充足的時間傾聽和思考,給對方製造一種被尊重的感覺,也讓自己保持成竹在胸、沉著冷靜的姿態。當然,凡事要有度,若是沉默時間過長,讓雙方都覺得有些尷尬了,則要趕快找些話題,打破僵局。人際溝通——傾聽在第一位 大自然賦予人一個舌頭和兩隻耳朵,為的是讓我們多聽少說。 一天,丹尼爾請了自己的朋友——一對美國夫婦、一位德國記者、一位中國朋友和一位波蘭女士在家共進晚餐。在人們互相介紹、寒暄之後,大家基本上都了解了對方的姓名和工作性質。 當晚餐開始時,在餐桌上波蘭女士又開始逐個問及客人們的情況:「對不起,你剛才說你是做什麼工作的?」在座的人又一次重新介紹自己,她時不時地在別人還未講完話時就插話:「噢!這讓我想起了……」然後,不經思索、喋喋不休地道出一段毫不相干的故事。禮貌的客人們耐心地聽她無窮無盡的乏味故事,善於平和局面 的丹尼爾不時地找借口接過話題,以便使別人有講話的機會。 丹尼爾問美國朋友:「艾麗,聽說你最近組織了一個慈善活動,為非洲兒童捐款。怎麼樣了?」「噢,可憐的非洲兒童,他們生活在不可想像的條件下……」波蘭女士未等艾麗回答,又接上了話題。 「請喝酒,」丹尼爾又禮貌地找借口截住了她可能會無休止進行下去的話題,「克里斯多夫,你太太在柏林怎麼樣?」丹尼爾問德國記者。「她快生產了。」德國記者回答。 「噢,上帝呀,她一定要小心難產,當年我生寶寶的時候,發生了難產……」波蘭女士又一次接過了話題。這一次,她飛快地講著,再也沒有留給丹尼爾可以插話的 機會。客人們吃著美味的晚餐,聽著血淋淋的難產故事。很快,美國夫婦和中國朋友找借口幫助清理餐桌,躲進了廚房不再出來,只留下可憐的德國記者在全神貫注地分享她劫難的故事。 事後,丹尼爾說:「我非常抱歉,今天晚上的談話失去了控制。」美國夫婦說:「一個讓人難以忘卻的女人。」從此,這個波蘭女士再沒有出現在丹尼爾的家庭晚會上。 在我們的身邊,不難發現像這位波蘭女士這樣熱衷於抒發自己、不在乎別人耳朵的承受力的人。他們的舌頭就如同一個上了發條的永動機,滔滔不絕地排泄頭腦中的辭彙,他們毫不注意觀察別人的反應,不停頓、不間斷地講話,不留給別人插話和問話的機會。 溝通、交流(communication)的前綴(com)在英文中包含了「共同參與」的含義。溝通心理學強調,一個善於溝通的人首先應該是一個聽眾。當他需要開口時,要先用眼睛來觀察別人的非語言的反應,然後,才能夠決定溝通的內容和形式。據社會心理學家統計,我們有50%~80%的時間在與人溝通,而 在這溝通的時間內,有一半的時間是在傾聽。尤其在個人事業的發展中,「傾聽」被列為比「說」還重要的溝通技能。聽,是增加知識和價值的好機會;我們所說的 首先應該與傾聽相關或者來自於所聽的。傾聽是事業成功者必須掌握的一門藝術,傾聽是建立自己良好形象的最簡單的辦法,因而溝通心理學家們一再倡導:「在說之前,先學會聽。」 建議: 從今天開始,避免這些習慣吧: 1.目光不在講話者身上,左顧右盼。 2.不斷地打斷別人的講話。 3.心不在焉,手中在做其他的事。 4.假裝在聽。 5.消極、懶散、鬆懈的身體語言。 6.過分強調與對方的不同點而爭執。 請這樣去做吧: 1.目光與講話者對應,面部根據對方的話有所反應。 2.身體前傾,表示對談話感興趣、關注。 3.運用頭部動作,點頭表示同意,搖頭表示否認。 4.運用語言「嗯」、「是」等表示你在傾聽。 5.要「所答即所問」,這是表示你在與人交流。
推薦閱讀:

一直被人說孤僻要怎樣反駁?
從作家三毛的孤僻心理看職場人生
性格很孤僻,沒有朋友,沒有地方宣洩,有時候真的想自殺,都不知道怎麼辦了?
性格孤僻,特別不自信極其內向的17歲男孩
長時間太過孤僻內向,不敢與人交際,不能信任別人,怎麼辦?

TAG:心理 | 從眾心理 | 從眾 | 孤僻 | 傾聽 | 輕鬆 | 陰影 | 消極 | 冷漠 | 沒有 | 才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