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宮驚人秘密:光緒是被慈禧毒死的嗎
中日甲午戰爭的爆發,清朝政府的慘敗,在中國近代歷史上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正如前面所講,帝國主義列強掀起了瓜分狂潮,中國社會進一步半殖民地化。而在清朝最高統治集團內部,這場戰爭猶如催化劑一般,使得各種矛盾以及權力之爭,更加明朗和尖銳化。
太后與皇帝之間矛盾的公開和進一步加劇,是紫禁城內最大的變化。
這一點,甚至在社會上,也引起了人們的廣泛注意。
當時在北京的大街小巷,外埠的官紳階層之中,盛傳著「母子異心」的說法。
的確,甲午戰爭促使慈禧與光緒之間的關係進一步惡化。
這場戰爭使得兩者的矛盾,由以往的朝廷權力之爭,擴展到政治見解、治國方針的對立。
慈禧太后出於一己之私,在內政方面,一切因循守舊,把注意力集中到培植親信勢力;控制朝廷權力上。對外則退讓妥協,滿足列強的利益要求,以維持現有的統治秩序。
光緒皇帝則要勵精圖治,整頓吏治,懲治腐敗,增強國力,抵禦外辱。
在清朝的最高統治層內,由於存在著兩個權力中心,兩種治國方略,因而也就很自然地逐漸形成了分別以太后和皇帝為核心的,具有不同施政主張的兩個官僚集團。
它們就是中國近代歷史上著名的「帝黨」和「後黨」。
人們習慣上,將圍繞在光緒皇帝周圍,努力貫徹執行其政策方針的政治勢力,稱為「帝黨」;把慈禧太后身邊,著意奉承其意旨的官僚集團,叫作「後黨」。
「帝黨」和「後黨」也可以說是甲午戰爭的產物。
因為雖然早在中法戰爭時,光緒和慈禧周圍都各自集結了一批大臣,但那時無論是政治見解,還是君臣關係方面,都還處於雛形階段。甲午戰爭中,雙方反覆較量,政治主張更加鮮明,最終形成了兩大陣營。
「帝黨」和「後黨」都是由朝中具有一定影響,甚至地位非常顯赫的官員組成。
在「後黨」中,恭親王奕是最重要的成員之一。他掌握朝中政柄時間最長,而且也最能幹。
奕?是道光皇帝的第六子,咸豐帝的六弟。當道光在世的時候,奕以其聰明能幹而非常受寵。咸豐做皇帝以後,則因此而遭到猜忌。咸豐元年,封為恭親王。咸豐五年,因為為他的親生母親靜皇貴妃爭皇后封號,被罷去軍機大臣等職務。
咸豐六年,英、法侵略者發動的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咸豐十年,英法聯軍攻陷北京,咸豐帝逃往熱河避難。迫不得已,任命奕為清朝與英、法議和的全權大臣,分別同英;法、俄等國簽訂了《北京條約》。
奕?第一次在政治上與慈禧的緊密合作,是在咸豐帝去世之際。那時留守北京的奕,同身在熱河避暑山莊的慈禧,遙相策應,密切配合,發動了著名的「祺祥政變」,推翻了咸豐帝臨終前制定的輔政大臣班子,幫助慈禧太后臨朝聽政。
奕?也因此被封為議政王,掌管軍機處及總理衙門。總理衙門,全稱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它是在第二次鴉片戰爭結束後,依照軍機處模式成立的,乃是清朝晚期最重要的一個權力部門。總理衙門的官員,被分為大臣和章京兩級,由親王一人總領。主管各國外交和通商、各關稅務、保護民教、各處招工、陸路通商、邊防疆界、設埔保工、南北海防、長江水師、北洋海軍、要塞炮台、製造、學校、電線、鐵路、礦務等,總攬了外交及與外國發生關係的財政、軍事、教育、礦務、交通等各個方面的大權。實際成為清朝的「內閣」。
但是奕?同樣也受到慈禧太后的猜忌,雙方之間存在著權力傾軋。中法戰爭中,慈禧曾找借口,罷去了奕?的議政王等一切職務。
當中日甲午戰爭清朝失敗已成定局的時候,慈禧太后為了應付危局,架空光緒的權力,不得不再次啟用奕?,命其為總理衙門大臣,並總理海軍,會辦軍務,內廷行走。不久又命督辦軍務,節制各路統兵大臣,並任軍機大臣。
光緒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奕?病逝。奕?前後任總理衙門大臣凡28年。
「後黨」中的另外一位重要人物是醇親王。
醇親王也是「祺祥政變」的主要參加者,並因此而受到慈禧太后的信任,以後一直為其所倚任。奕被革除一切職務後,即由奕掌管軍機處。不久又受命總理海軍衙門事務。在這期間,奕大量挪用海軍經費,修建頤和園,深得慈禧讚許。光緒十七年,醇親王病死。
「後黨」中,還有一位滿洲親王:禮親王世鐸。
世鐸雖然也是親王,但他沒有奕、奕那種與道光帝及咸豐帝的近密的血緣關係,因此也就不可能像兩人那樣,始終地位顯赫,權傾朝野。
世鐸是努爾哈赤次子代善的後代。他進入清朝最高樞政班子的時間較晚,是在奕被罷去一切職務後,由奕向慈禧太后推薦,而受命為軍機大臣的。
世鐸進入權力中樞圈子之後,幹得非常賣力。他事事揣摸慈禧太后的心意,稟承其意旨。策劃太后之「訓政」、「歸政」,出籠《訓政細則》、《歸政條目》,世鐸都充當了急先鋒的角色。
不過在醇親王死後,世鐸與慈禧太后的關係有所疏遠。他在宣統年間去世。
奕劻也是「後黨」中的一位滿洲親王。
奕劻乃乾隆皇帝十七子永璘的孫子。他也是在奕被罷免一切職務,出現權力真空時,進入清朝最高統治集團的。光緒十年,慈禧太后任他為總理各國事務大臣,而且被封為慶郡王。第二年,命與醇親王一同管理海軍事務。十年之後,晉封慶親王。
自醇親王去世,奕劻開始主持軍機處,成為繼醇親王之後操掌朝廷軍政實權的要臣。
在中日甲午戰爭中,他站在慈禧太后一邊,積极參与妥協議和活動,逼迫光緒皇帝批准《馬關條約》。其後,當八國聯國侵華時,他又同李鴻章一起留守北京,同任全權大臣,與各侵略國議和,簽訂了屈辱的《辛丑條約》。
以後總理各國事務衙門改為外交部,奕劻又出任第一任總理大臣。進入宣統朝,仍然掌握著清朝大政。
「後黨」的主要成員中,還有兩位漢人。
孫毓文:他是山東濟寧州人。咸豐六年科舉會試,以一甲二名,授翰林院編修。後又任內閣學士、工部左侍郎。光緒十年,慈禧太后罷免奕,改組軍機處時,命為軍機大臣,兼總理事務大臣。由於他緊隨慈禧,不遺餘力,所以很快又被授為刑部尚書,後調兵部尚書。
在中日甲午戰爭中,奉行妥協退讓政策,孫毓文起了非常大的作用。
徐用儀:浙江海鹽縣人。他在同治初年即為軍機章京,後來做過工部、刑部和吏部的侍郎,最終授總理各國事務大臣。光緒二十年為軍機大臣。
徐用儀與孫毓文互相配合,在中日甲午戰爭中極盡表演。戰後,被光緒皇帝趕出軍機處,免其總理衙門大臣之職。不久又被慈禧太后起用,任都察院左都御史,擢兵部尚書。
義和團事起,徐用儀到各國使館求援,後被清廷以私通洋人罪,斬首棄市。
在「後黨」中,還有一位非常特殊的人物,這就是晚清歷史上,無人不曉的大太監李蓮英。
李蓮英所處的地位及所起的作用,是清廷裡面的任何一個滿洲親王,或朝臣樞要所不能替代的。
太監是封建社會特殊的產物,清朝也不例外。
清代設總管內務府,管理太監事。宮內還設有敬事房、奏事處、尚書房、南書房、四執庫、尚乘轎、御茶房、御膳房、御藥房、欽安殿、毓慶宮、做鍾處等數十個太監機構,專門為皇帝及其家族服務。
同治年間以後,大內太監已超過3000人。
清宮的太監,也等級森嚴,分為大總管、二總管、帶班首領、御前太監、殿上太監、一般太監和負責打掃衛生的下等供役太監。
太監還可以取得官銜品級。清初規定,太監授銜不得超過四品,一般為五品、六品。到了清末,竟有被授予三品,甚至二品者。
有官銜品級的太監,在穿著上,與朝廷上的官員一樣,也有蟒袍禮服,頂戴花翎。譬如二品官補上繡的是仙鶴,三品是鳳凰,四品是孔雀,五品是鷺鷥,六品是黃鸝,七品和八品都是鵪鶉。
沒有等級的上差太監,穿紫顏色的綢緞袍。下等太監穿藍色布袍,或者紫色布袍。
李蓮英是以其阿諛奉承、見風使舵的本領,從普通的小太監,一步步爬到總管太監的位子上的。
李蓮英是直隸河間人,他的家境還不錯,但他本人卻是個二流子,不務正業。在家鄉曾經因為私販硝磺,被捕入縣獄。出獄以後,做點皮活,到處流竄。
他有個名叫沈蘭玉的同鄉,在北京皇宮內當太監,有時回鄉,談些宮廷內的豪華生活。李蓮英非常羨慕,故平時有意結交。
後來又聽說,慈禧太后很注意梳妝,經常變換髮式,喜歡新的髮型,因此找不到適意的梳頭之人。
李蓮英遂立刻來到北京。他花了很長一段時間,幾乎走遍京城的歌舞妓院、梨園雜場,刻意揣摹,掌握了女人各種奇異髮型的梳妝技術。經沈蘭玉推薦,到慈禧宮中,做了一名普通的梳頭太監。
但是時間不長,李蓮英以其新穎的髮型,善揣人意及留須拍馬的本事,得到慈禧太后的青睞。很快被提升為梳頭房的太監總管。
李蓮英初入宮時,正是太監大總管安德海大受慈禧太后隆寵的時候。後來安德海被殺,李蓮英則乘機取而代之。做了太監總管,並且深得慈禧倚重。
在宮中,李蓮英甘為慈禧太后的鷹犬,利用手中的職權,在宮內遍布耳目,刺探皇帝在宮內的活動,事事處處與光緒作對。被光緒視為必除的眼中釘。
如果與「後黨」相比較,「帝黨」的力量就顯得太薄弱了。
「帝黨」的主要成員有翁同龢、李鴻藻、志銳、文廷式等人。
翁同龢:「帝黨」中最重要的人物,光緒皇帝的師傅,曾任過戶部侍郎,都察院左都御史,刑部、工部和戶部的尚書,軍機大臣兼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大臣。
不論在皇帝親政之際,還是中法戰爭、中日甲午戰爭,以及其後,翁同龢都始終支持光緒的主張,積極出謀劃策,成為「帝黨」的中堅。故爾,也最遭慈禧太后的忌恨。
李鴻藻:直隸高陽人,曾為同治皇帝的老師,做過兵部、禮部、吏部的尚書,協辦大學士,軍機大臣,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大臣。他在清朝與外國侵略者的戰爭中,一貫反對妥協退讓,積極支持光緒皇帝的主戰。中日甲午戰爭後不久去世。
志銳:他是滿洲鑲紅旗人,光緒皇帝之珍妃、瑾妃兩妃子的堂兄。志銳自幼即很聰穎,光緒二年中舉人,六年入翰林院為編修,開始仕途。他很關心政局,又由於珍妃的關係,而深得皇帝器重。從詹事提升為禮部右侍郎。
中日甲午戰爭爆發後,志銳多次上疏,力言抗戰,彈劾主和派,揭露妥協退讓的嚴重危害與惡果。成為「帝黨」的中堅。後被慈禧太后貶職,發往今天的外蒙古地方戍邊。
文廷式是個漢人,祖籍江西萍鄉,生於廣東。光緒十六年的進士,授為編修。二十年朝廷大孝翰詹官員時,閱卷大臣評文廷式為第三,光緒帝以其文采和議論出眾,特拔為第一。由此擢升翰林院侍讀學士,兼日講起居住官。
文廷式博學多才,素好評論時政,有江西才子之稱。他還做過珍妃幼年的老師。非常受光緒皇帝倚信。
甲午戰爭爆發後,文廷式不斷上書,主張與侵略者開戰,彈劾李鴻章不遵諭旨,貽誤戰機。支持光緒皇帝拒簽《馬關條約》。戊戌變法中,支持康有為等人。後被李鴻章授意御史楊崇伊,彈劾他與太監相交通,由此革職,永不敘用。光緒三十年時,抑鬱而死。
上述四人始終圍繞在皇帝周圍,擁護光緒的主張。然而他們之中,很少有手握大權的朝廷重臣。志銳和文廷式,只能夠在輿論上給予光緒幫助,二人在朝中的官職很低微。
而在慈禧太后周圍,由四位滿洲親王為核心的「後黨」,則始終執掌著朝中的軍政大權,加之他們皇族近親的顯赫地位,中央和地方的多數官僚,趨之附和,大有一呼百應之勢。
「帝黨」和「後黨」之間的力量對比是顯而易見的,這也就決定了多數「帝黨」成員的可悲結局。
雖然光緒已經讀過康有為的上書,以及他的許多政論性著作,知道康有為在社會賢達中有很高的聲望,但是還從未見過面。去年曾想進行召見,被頑固大臣橫加阻隔。現在變法已經開始,親自面詢有關事宜,顯得尤為重要。
這次光緒已經顧不得不準召見低品級官員的清朝慣例了。召見本身,即是一次變革舊法的行動。
不過,出於防止守舊勢力的中傷和破壞的考慮,光緒對召見還是做了精心的安排。
康有為是維新派的頭面人物,慈禧集團注意的主要對象,單獨召見,目標太大。為此,將當時已在總理衙門任職的張元濟列入召見名單,以掩人耳目。召見的地點,沒有按傳統的習慣,安排於紫禁城的皇宮中,而是選擇在慈禧太后的近邊,頤和園的勤政殿。
這樣做,光緒擺出了一副光明正大的樣子,以堵反對派大臣的攻擊。而且,皇宮中早已布滿太后的眼線,根本沒有什麼密可保。
對於康有為來講,這次進見也是夢寐以求的。不斷地向皇帝上書已經十年了,卻還從未親自向皇上陳述過自己的政治見解。他意識到,這次進見將決定著自己的主張能否實現,也同時決定著自己未來的政治前途。
四月二十八日那天,康有為一大早即趕到頤和園朝房,等候召見。不巧,在這裡遇到了慈禧太后的心腹榮祿。
榮祿看到康有為等待進見,就立刻搶先來到光緒面前,抵毀和攻擊康有為。不過,皇帝絲毫沒有被其所動。
隨後,輪到康有為進見。
整個召見和談話非常成功。
據康有為自己後來的回憶,召見時,他根據光緒當時所關心的問題,對於變法的必要性和緊迫性、如何加強皇帝權力、怎樣任用人才、廢除八股文、強國的諸措施等,慷慨陳詞。皇帝點頭良久,頗多讚許。
召見後的當日,光緒即頒令,命康有為為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章京。
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章京之職,與康有為原來的工部主事,按照清朝的官位品級,都是下六品,沒有升遷。
但是,從工部調往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由於總理各國事務衙門政權中樞的重要地位,使得康有為可以直接參与變法的決策,而且距皇帝近了一大步。況且,光緒還給予其向皇帝專摺奏事的權力。
清朝的規矩,低品級的官員,不能直接向皇帝呈奏。
實際上,康有為已成為光緒變法革新的重要謀臣。
五月二十五日,光緒又在紫禁城養心殿東暖閣,召見了廣東舉人梁啟超。
梁啟超是廣東新會人,號任公,又號飲冰室主人。他在光緒二十一年時,曾隨康有為在北京「公車上書」。後來一直追隨康有為,宣傳變法思想,成為其重要助手,故時人合稱二人為「康梁」。
梁啟超還發表過許多闡述維新思想的論著,其中比較著名的有:《變法通議》、《古議院考》、《論中國積弱由於防弊》、《論君政民政相嬗之理》等。
這些政論文章,在當時社會上,產生很大影響。
召見中,梁啟超將自己的一些政治論著,呈給皇帝,併當面作了陳述。
召見後,光緒賞給梁啟超六品銜,負責辦理譯書局事務。六品銜,相當於會試的二甲進士,或六部的主事官職。
作為萬乘之尊的皇帝,去召見一個沒有任何官職的布衣,這在封建社會中已極為少見。而同時又封以六品之官銜,這更是清朝200多年歷史中,所絕無僅有的事情。充分反映出,光緒皇帝實行變法的急迫心情和破格用人的魄力。
在此期間,光緒接連不斷地召見了一批維新知名人士。他們之中除康有為、張元濟、梁啟超外,還有譚嗣同、黃遵憲、陳寶琛、楊銳、劉光第、嚴復、林旭等人。並分別封賞以官品,委辦事務,或為清廷駐外使節。
然而,光緒的變法,不僅僅是破格任用人才。它來勢之猛烈,涉及面之廣泛,是誰也沒有想到的事情。
因為在短短的三個月時間裡,年青的皇帝以極大的熱情和勇氣,發布了一系列革除舊制度,實行新措施的政令。這些政令包括了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教育等各個方面的內容。做了許多前人不敢做,甚至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為了能夠基本地了解變法的大概輪廓,以及光緒皇帝當時的想法和作法,我們擇其政令中之主要者,分類敘錄於下:
(一)選拔任用人才
四月二十三日,諭各省總督、巡撫,保薦品學端正,通達時務,不論官職大小數人,由中央考試,合格者,派遣為駐外使節。
四月二十四日,命宗人府,在王公貝勒中,選拔留心時事,志趣向上者,聽候任用。
五月二十五日,命三品以上京官及各省督撫學政,在三個月內,各舉薦人才數名,隨薦隨試,以備朝廷錄用。
同日,令京外人員保薦精通製造、聲、光、化、電諸學之人才,到京考試,合格者,因才施用。
七月二十日,授楊銳、劉光第、林旭、譚嗣同四人四品卿銜,為軍機處章京,參預新政事宜。
八月初一日,電諭清廷駐各國大臣,在寓居國外華僑中,無論士商工匠,選其可用者,隨時送回國內,以備任用。
(二)發展近代教育
四月二十三日,命籌辦京師大學堂。所有各部院司員及候補、候選道、府、州、縣各官之子弟等,願入學堂者,均准入學。
五月初二日,令總理衙門議設礦務學堂,並在現有之所有學堂內,增開礦務學。擬由各省督撫選派聰明年幼之學生,赴日本學習礦務。
五月初五日,諭令自下科始,鄉、會試及童生歲科考試,一律廢除八股文,全部改試策論。
五月十五日,命參用西方學規,正式創辦京師大學堂。以
孫家鼐管理大學堂事務。
五月二十二日,令各省、府、州、縣之大小書院及民間的祠廟,一律改為兼習中、西學的學校。省城要設高等學校,郡城設中等學校,縣城設小學校。
五月二十五日,鼓勵各省士民捐資辦學。貢獻大者,給予世職實官虛銜。
六月初一日,公布科舉新章。
六月十七日,為與京師大學堂相輔,諭令京師廣立小學堂。
七月二十四日,准設立醫學堂。
(三)裁減機構,革除冗員
七月十四日,詔令在中央政府裁撤詹事府、光祿寺、鴻臚寺、太僕寺、大理寺、通政司等機構。各地方政府中,裁撤總督與巡撫同駐一城的湖北、廣東、雲南三省的巡撫;河東總督;以及那些沒有運糧事務的糧道、無鹽場的鹽道。
七月二十五日,諭大學士、六部尚書、侍郎及各處督撫,對尚未進行裁、歸、並的事宜,儘速切實籌議。
(四)鼓勵上書,廣開言路
六月十五日,諭令大小臣工,廣泛言事。普通百姓有上書者,由都察院轉呈,不得找借口扣壓。
七月十七日,宣諭,士民有上書言事者,應按其原封進呈。隨到隨遞,不得稽扣。倘有阻隔,以違旨懲處。
七月二十八日,諭各省督撫及藩阜道府官員,有上書者,均可自行專折具奏,無須代遞。州縣等官言事者,仍由督撫原封轉呈。士民上書者,由本省道府隨時代奏。
(五)提倡辦報、譯書和出國求學
四月二十四日,命選派宗室王公,出國遊學。
五月十八日,准予在南洋公學內,設立譯書院,翻譯各國書籍。
五月二十九日,准將上海時務報改為官報。
六月十五日,令從同文館和各省學堂中,選派學生出洋進學。
六月二十九日,命梁啟超主辦譯書局。
七月初二日,令各省學堂挑選聰穎學生,去日本留學。
(六)發展經濟
五月初八日,命盛宣懷立即興建蘆漢鐵路,並令承辦各官員,加速建設粵漢、寧滬各鐵路。
六月初七日,諭令在沿海、沿江地區,試辦商務局、商會,出版商報,促進設廠興工。
六月十五日,京師設立礦務、鐵路總局,統一管理各省開礦、築路事宜。
七月初五日,京師設立農、工、商總局,各省設分局,負責各地農工商事宜。各省府、州、縣皆辦農學堂。
七月二十七日,裁撤驛站,京師和各省府、州、縣設郵政分局。
(七)整頓民事,改革財政
六月二十六日,禁止各省婦女纏足。
七月二十日,命工部疏通京師街道、溝渠。
七月二十九日,准八旗旗民從事各種生產,自謀生計。
同日又令,革衛所屯田舊制,改行徵稅,以充國用。
八月初一日,命戶部依照國外之例,每年編造財政預算,
按月刊報,公諸天下。
(八)整建陸、海軍
五月初九日,諭令軍機大臣及督辦軍務王大臣等,參用西法編練軍隊。
五月二十一日,命將八旗同綠營練勇合併,汰弱留強,改習洋槍。
六月二十三日,令南、北洋大臣及沿海將軍督撫,開設專門學堂,為建設海軍準備人才。
七月十四日,派官員出洋採辦軍火。
從上述我們所輯錄的這些措施就可以看出,變法新政,涉及當時社會的各個領域。場面宏大,氣魄不凡。
而實際上,光緒所頒布的各項政令,遠不止上述。據統計,在三個多月的時間裡,共有180條之多。
然而,就在光緒皇帝全身心地傾注於變法新政的時候,以慈禧太后為首的頑固守舊官僚集團,正在暗中蓄積力量,伺機扼殺這場史無前例的運動。
此時的慈禧太后,對於新政以及光緒皇帝,已經恨之入骨。
因為光緒的新政,不僅要變革祖宗的法規,而且還將改變現行的社會秩序和安排,然而這一切,都是慈禧以太后監朝,幾十年經營的心血。她絕不容許任何人改變現狀。
皇帝還大量提拔和任用了一批低級別官員,甚至有許多的維新派人士,依靠這些人,排擠當朝大臣。慈禧及其親信為此怨聲載道。
在慈禧太后看來,她最不能容忍的是光緒藉助變法的名義,奪取她這個太后的權力。慈禧太后知道,康有為曾經不止一次地奏請皇帝,要限制西太后干預朝政。光緒也通過裁併機構,起用新人,不斷撤除她在朝廷中樞裡面安插的心腹。
慈禧太后視權力如自己的生命。
她要制止光緒,廢掉新政。
事實上,從光緒頒布《明定國是》詔,宣布變法時起,慈禧太后就已經開始採取相應步驟。
在頒發《明定國是》詔後的第四天,慈禧太后即發動了反擊。
這一天,慈禧逼迫光緒發布一道諭旨:
協辦大學士戶部尚書翁同龢,近來辦事多有不妥,以致眾論不服,屢有大臣上疏參奏。而且喜怒見於形色,有獨攬朝政之狀。本應查明究辦,予以重懲。令即開缺回籍。
找出種種借口,免除翁同龢的軍機大臣等一切職務,並將他驅趕出北京,迫令回籍。
這一招太狠毒了。
翁同龢為光緒的老師20餘年,是光緒最得力的助手。在朝廷上,翁同龢積極支持光緒的政治主張。在思想上,翁同龢又不斷地給予光緒以鼓勵。對於光緒來講,翁同龢的位置是任何人也無法替代的。
令翁同龢回籍,無疑等於砍去了光緒的左膀右臂,在慈禧集團的包圍中,顯得更加孤立。這以後,朝廷里積極支持光緒皇帝變法的,就只剩下翰林院侍讀學士徐致靖、御史宋伯魯等職務較低的文職官員了。
光緒皇帝的情緒因此受到極大打擊。簽發諭旨時,光緒失聲痛哭,那一整天都沒有吃飯。
在同一天,慈禧還迫使光緒下令,以後所有授任新職的二品以上官員,一律都要到皇太后面前謝恩。
清朝二品以上的文武官員,包括了駐各省的將軍、都統,以及總督和巡撫。
本來慈禧已經歸政,按照慣例,不應該再召見臣工。這一反常的規定,又使得太后重新掌握了用人大權,牽制皇帝。
還是這一天,慈禧強迫光緒任命太后的親信榮祿署理直隸總督。不久又由署理改為實授,並加文淵閣大學士銜,統帥北洋三軍。
自甲午戰爭以後,榮祿可以說是慈禧集團中最活躍分子,也是慈禧最信任的心腹之一。
榮祿出身於滿洲貴族家庭,是滿洲正白旗人。他的先祖費英東,在努爾哈赤建立清王朝的時期,乃是鼎鼎有名的功臣。父親曾任甘肅涼州鎮總兵,咸豐初年,與太平軍作戰中被擊斃。
榮祿進入官場時,初任主事,後升工部員外郎,以後又得到醇親王的推薦,為神機營翼長。在複雜的宮廷權力傾軋中,榮祿善於見風使舵。很快投入到慈禧太后門下,甘為鷹犬,竭力效勞。光緒二十年,作為西安將軍進京祝賀慈禧六十壽辰的時候,被晉陞步軍統領。此後深得慈禧寵信。
以榮祿為直隸總督,慈禧實際就已掌握了京津地區的軍權,以及北京城內和頤和園的警衛權,因而牢牢地控制住了京城,控制住了整個局勢。
慈禧太后真不愧是幾十年官場政治鬥爭的老手,在變法剛剛開始的時候,即給光緒造成釜底抽薪之勢,將整個維新活動握於掌中,致其不可能脫離封建軌道太遠。
對於嚴竣和不利的形勢,光緒心裡非常清楚。但是這時他已全然不顧,決心拼力將事情干到底。
所以,光緒一方面照預定計劃,按部就班地頒布實施改革政令,另一方面,則對慈禧太后進行反擊。
七月十九日,將阻撓禮部主事王照上書支持新政的禮部尚書懷塔布、許應騤,以及侍郎堃岫、徐會灃、溥頲、曾廣漢等六人全部革職。並賞王照三品頂戴,以四品京堂候補。
七月二十日,授維新人士楊銳、劉光第、嚴復、譚嗣同四品卿銜,為軍機處章京,加緊推行變法。時人稱此四人為「軍機四卿」。
然而與慈禧太后的毒辣手段相比,光緒採取的措施和反擊,顯得蒼白無力。
進入八月以後,形勢突然變得緊張起來。
榮祿頻頻向北京周圍調動部隊。他將北洋三軍之一的聶士成率領的武毅軍部,由原駐防的蘆台,調到天津,屯紮在陳家溝一帶,截斷北京與天津小站之問的聯繫。又將北洋三軍的另外一支部隊,董福祥的甘軍,移往北京彰得門外的長辛店駐守,以備應急時,迅速進至城內。
紫禁城的把守也更為嚴格了。各個城門都增加了步軍統領衙門的八旗兵,嚴查盤問進出宮門的人們,遇有可疑情況,立即向頤和園報告。
皇宮內,也增加了慈禧太后的耳目,監視光緒的一舉一動。
當時京津一帶盛傳,榮祿將在九月慈禧太后偕光緒去天津閱兵的時候,發動兵變,廢掉光緒的帝位。
光緒也感到了情況的緊急。
七月二十九日,光緒帝照往常的慣例,到頤和園向慈禧請安。在談話之中,光緒發現,慈禧的神色與平常不同,精神也不太集中,似乎有什麼重大的事情,正背著他秘密地進行。
光緒猜到了事情的嚴重。
當日回到宮中,光緒匆匆地寫了一道密詔,交楊銳帶出宮外。
由於密詔是寫在衣帶上的,因此後世的人們又稱它們為「衣帶詔」。
密詔是給楊銳、劉光第、林旭、譚嗣同四人的,它的大體內容是:
近來朕發現,太后不願盡變舊法,也不願罷免昏庸老謬之大臣,而任用維新之士。朕的權力實在有限,你速與林旭、譚嗣同、劉光第諸同志籌商,密封上奏,由軍機處代呈。待朕考慮成熟之後,再採取行動。朕急切地盼望著你們的奏章。
密詔是直接交給楊銳的。
密詔的意圖很明顯,是要楊銳等四人為光緒出主意,採取較為激烈的動作,對付慈禧太后,奪取她手中的權力。
從「衣帶詔」的字裡行間,也可以隱約看出,此時光緒皇帝已經非常焦慮不安。他把扭轉危局的希望,全部都放在了楊銳等四人身上。
但是楊銳接領密詔後,驚恐不安。他意識到,事情已經到了緊急關頭。慌張中,楊銳向光緒奏稱:
這是皇帝的家事,應當與皇室的大臣們商量,小臣不敢操刀自割。
確實,楊銳害怕了。這道密詔在兩天之後,才交到其他三人手中傳看,貽誤了寶貴的時間。
八月初二日,光緒發布了催促康有為快速離京的諭旨:
工部主事康有為,前曾命其督辦官報局,此時聽說尚未出京,實為詫異。報館為開發民智之本,職任不為不重。著康有為迅速前往上海,不得觀望遷延。
八月初三日早晨,康有為接到光緒諭旨後,召集譚嗣同、康廣仁、梁啟超、徐仁祿等,在南海會館商量對策。
眾人為時局至此,以及光緒皇帝的危難處境,悲痛不已。
會議開了很長的時間,意見紛紛。最後還是在譚嗣同的堅持下,制定了一個殺榮祿,清除慈禧集團的計劃。
即策動掌握著駐天津北洋新軍的袁世凱舉兵。先在天津殺掉榮祿,然後星夜調北洋新軍進入北京,圍頤和園,劫持慈禧太后,並將她的親近心腹剛毅、裕祿、懷塔布、許應弋等人,一網打盡,全部逮入刑部監獄。
眾人一致推舉譚嗣同去說服袁世凱。
至此,袁世凱已經成為了決定光緒皇帝以及維新派命運的關鍵人物。
袁世凱後來曾經在一段時間裡,主宰過中國近代社會,但是這時他還只是清朝政治中的一個不大不小的人物。
袁世凱是河南項城人,出身於官僚地主家庭,早年曾經投靠過淮軍將領吳長慶。後來經過幾年的鑽營,在光緒二十年的時候,以道員銜到天津的小站地方訓練新軍,很快掌握了一支擁有新式裝備的近萬人的武裝,得到榮祿的信任。同一年,他看到皇帝傾向於變法維新,遂又加入了文廷式的強學會,與維新派建立了聯繫,並因此不斷受到光緒的召見。
袁世凱是一個非常狡猾的政治投機家。在維新與守舊兩大集團你死我活的鬥爭中,腳踩兩隻船。在一邊,緊緊地依靠著榮祿,同慈禧集團關係密切;另一邊,則與維新人士保持接觸,並時常進入紫禁城。哪邊政治上能夠最終得勢,袁世凱就將最終倒向哪一邊。
權力是慈禧生活中最重要的內容。在所有的政治角逐中,她要永遠扮演勝利者的角色。
果然,在頒布令溥儀進宮諭旨的第二天,光緒去世。溥儀受命繼承大統,為宣統皇帝。其父攝政王載灃,為監國。
次日,已經奄奄一息的慈禧太后,做出了她一生中的最後一個決定:
嗣後,一切軍國政事,均由監國攝政王裁定。
交出在手中已掌握了半個世紀的權力。
數小時後,這位令人生畏的老人撒手而去。
光緒皇帝是清朝最不幸的皇帝。因為在他死後,任何人都不知道應該把他的遺體埋葬在哪裡。按照清朝祖上的做法,皇帝都是生前親自選擇萬年吉地,精心進行修建。一個月之後,清廷始將光緒的陵地選在金龍峪,即今天所說的清西陵地方。陵寢定名為「崇陵」。
「崇陵」的修建正值清末,到辛亥革命時,尚未建成。它的建築範圍和規模,也較其他清皇陵為小。沒有大碑亭,以及象徵著封建帝王生前威嚴的石象生等建築。
光緒的遺體,直到他死後的第六年,才從停靈的梁各庄行宮,移往剛剛建成的「崇陵」下葬。
2008年11月2日,「清光緒皇帝死因」研究報告會在北京舉行。由中央電視台、清西陵文物管理處、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反應堆工程研究設計所、北京市公安局法醫檢驗鑒定中心等單位專家組成的研究小組,向外界正式公布了他們的研究成果。光緒皇帝死因真相大白。
從2003年到2008年,該研究小組用了5年多的時間,通過「中子活化法」、「原子熒光光度法」、「液相色譜/原子吸收光譜聯用分析法」等科學技術手段,對現存光緒帝的頭髮、遺骨及衣物,進行了科學嚴謹的檢測和分析,得出的結果令人震驚。
這項研究還需從光緒皇帝的墓葬遺物說起。
1938年,一群不明身份的武裝人員野蠻地盜挖了埋葬著光緒帝及其皇后隆裕的「崇陵」,不僅墓葬中的文物大量流失,而且嚴重破壞了陵寢。
1980年,經批准,清西陵文物管理處對「崇陵」地宮進行了清理。據參加者講,墓葬破壞嚴重。隆裕皇后棺槨的頂蓋被全部掀開,由於寶頂滲水,棺槨內積滿泥水。光緒皇帝棺槨破壞程度稍小,只是側壁上被打開了一個洞,屍骨保存較完整。
墓葬清理完畢後,再次予以封閉。為了今後研究之用,清西陵文物管理處的專家將光緒、隆裕的頭髮及部分屍骨和遺物帶出,保存於庫房之中。
正是這個聰慧之舉,使得今天人們解開光緒死因的百年之謎成為了可能。
研究者首先對光緒皇帝的頭髮進行檢測。通過微型核反應堆,採用「中子活化法」,即核分析方法,測定了光緒皇帝的兩縷頭髮。結果發現,其砷的含量非常之高,部分發段竟達2404微克/克。而當代健康人的正常含量為0.14微克/克,兩者相差17000餘倍。經與隆裕皇后及同時代的清人頭髮比較,光緒頭髮中的砷含量仍分別比他們高出260倍和131倍。
過量的砷可使人中毒以至死亡。很顯然,光緒頭髮中的砷含量早已超過了正常人所能承受的極限。
那麼,光緒頭髮中的砷是從哪裡來的呢?
為了尋找這個答案,專家們做了進一步的研究。
(文章摘自《光緒之死大揭秘》)
推薦閱讀:
※慈禧之命
※慈禧太后26歲開始守寡,情人雖多,但正史只記載了這一位!
※垂簾女皇慘遭劫——軍閥孫殿英盜慈禧定東陵
※到底是慈禧還是溥儀,誰應該對百年屈辱買單?
※慈禧修建清東陵時,為何墓地上支起100口大黑鍋,謎底你想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