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學基礎辭彙---學佛必知.

1、三寶:佛、法、僧(與自性三寶:覺、正、凈相應);-

-

2、三皈: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

3、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

-

4、十善: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不貪慾、不嗔恚、不邪見;-

-

5、 八關齋戒:一日一夜受持以下八法:一不殺生,二不偷盜,三不淫,四不妄語,五不飲酒,六不塗脂粉香-

水,不穿華麗的衣服,不觀玩歌舞妓樂,七不睡卧高大床褥,八不非時食(日中一食,過午不食);-

-

6、四念處:觀身不凈,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

-

7、四正勤:已生惡令斷滅,未生惡令不生,未生善令生起,已生善令增長;-

-

8、四神足:又名四如意足,就是用四種定力攝心,使定慧均等,神力充沛,所願皆得。欲神足是希慕欲樂,勤神足是精進無間,心神足是一心正念,觀神足是心不馳散;-

-

9、五根:信根、進根、念根、定根、慧根。因此五法是生聖道的根本,故名五根。-

-

10、五力:五根堅固發生力量,叫做五力。即信力、精進力、念力、定力、慧力。信力是信根增長,能破諸邪信;精進烽是精進根增長,能破身之懈怠;念力是念根增長,能破諸邪念;定力是定根增長,能破諸亂想;慧力是慧根增長,能破三界這諸惑;-

-

11、 七覺支:又名七菩提分或七覺分。為五根五力所顯發的七種覺悟:-

-

1)擇法菩提分,即以智慧簡擇法的真偽;-

-

2)精進菩提分,即以勇猛心,力行正法;-

-

3)喜菩提分,即心得善法,而生歡喜;-

-

4) 輕安菩提分,即除去身心粗重煩惱,而得輕安、快樂;-

-

5) 念菩提分,即時刻觀念正法,而令定慧均等;-

-

6) 定菩提分,心唯一境,而不散亂;-

-

7) 舍菩提分,即舍離一切虛妄的法,而力行正法;-

-

12、八正道:又名八聖道,即八條聖者的道法;-

1) 正見:即不存邪知邪見,還有不應當看的就不去看它,免得污染了自己的眼-

2)正思惟:是不應當思惟的事情就不去思惟它,免得污染了自己純潔的心;-

3)正語:是不應當說的話就不去說它。免得污染了自己的口。包括不妄語、不誹謗、不惡意攻擊、不做無意義的空談或爭辯。-

4) 正業:包括有節制的飲食、睡眠、性生活和適量的運動,同時要遠離殺生、偷盜和不守 信用的交易。-

5) 正命:指利己利人的謀生職業,不從事害己害人或污染環境、殘害眾生的職業。-

6)正勤:即四正勤。-

7)正念:即四念處。-

8) 正定:就是凡是正當的事 就一心一意去做。-

-

13、 三十七道品:又名三十七菩提分法,即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正道分。其數共三十七品,為修道的重要資糧,故名三十七道品。-

-

14、 三法印:諸行無常印、諸法無我印、涅槃寂靜印。-

1) 諸行無常 是說一切世間法無時不在生住異滅中,過去有的,現在有的,將來終歸幻滅;-

2) 諸法無我 是說在一切有為無為的諸法中,沒有我的實體;-

3)涅槃寂靜是說涅槃的境界,滅除一切生死的痛苦,無為安樂。故涅槃是寂靜的,凡符合此三原則的便是佛正法,有如世間印信,用為證明,故名法印。-

-

15、 四依:指法四依,即依法不依人,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依義不依語,依智不依識。-

-

16、 四聖諦:苦、集、滅、道-

1)苦諦:a、生苦:初出母胎,冷風割體,煩惱業力,眾苦交集;-

b、老苦:顏衰色變,體力減退,舉止言行,皆不如意;-

c、病苦:四大不調,精神欠和,身心受病,苦痛無安;-

d、死苦:五蘊分散,神識相離,茫然自失,業境現前;-

e、愛別離苦:親族朋友,名位權利,一切愛樂,離失之時;-

f、求不得苦:一切榮樂,可愛諸事,心生慾望,求之不得;-

g、怨憎會苦:怨家仇人,及諸事物,相遇會見,心生不安;-

h、五陰熾盛苦:身(色)心(受想行識)無常,變易熾盛。-

2)集諦(無明):-

a、貪:名利財色,一切貪慾;-

b、嗔;嗔恚忿恨,嫉忌不平;-

c、疾:事理不明,迷暗愚昧。-

3) 滅諦:-

無明煩惱,集諦業斷,我法執除,貪嗔痴盡,生死解脫,眾苦雲消,得寂滅境,安住涅槃。-

4)道諦:即八正道 (見前)-

-

其中,四諦里又分迷界與悟界兩因果。「苦」是迷界果,「集」是迷界因,「滅」是悟界果,「道」是悟界因;苦當知,集當斷,滅當證,道當修。-

-

17、 十二因緣:又名十二有支或十二緣起,是說明有情生死流轉的過程;-

1)無明:貪、嗔、痴等煩惱,為生死的根本;-

2) 行:造作諸業;-

3)識:業識投胎;-

4) 名色:但有胎形,六根未具;-

5)六入:胎兒長成眼等六根的人形;-

6) 觸:出胎與外境接觸;-

7) 受:與外境接觸生起苦樂的感受;-

8)愛:對境生愛欲;-

9) 取:追求造作;-

10) 有:成業,因能招感未來果報;-

11) 生:再受未來五蘊身;-

12)老死:未來之身又漸老而死。-

-

以上十二支包括三世起惑、造業、受生等一切因果,周而復始,至於無窮。-

-

18、 三解脫門:又名三三昧:空三昧、無相三昧、無所有三昧(無願三昧)-

-

19、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

-

20、六道:天、人、阿修羅、地獄、餓鬼、畜生-

-

21、三學:戒、定、慧-

-

22、 二諦:真諦、俗諦-

-

23、三福:1)、人天福 / 孝敬 慈悲 身善 口善 意善-

2)、二乘福 / 三皈自性三寶 住持三寶 嚴持戒律之精神和原則-

3)、大乘福 / 發菩提心先斷煩惱再度眾生 / 深信念佛必定成佛 / 讀誦大乘 / 勸進行者-

-

24、四攝:布施、愛語、利行、同事-

-

25、四無量心:慈、悲、喜、舍-

-

26、 六和敬 :見和同解 / 戒和同修 / 身和同住 / 口和無諍 / 意和同悅 / 利和同均-

-

27、 六度 :布施 ——財富 聰明 健康 / 持戒 / 忍辱 / 精進 / 禪定 / 般若-

-

28、 十願 : 禮敬諸佛 / 稱讚如來 / 廣修供養 ——弘揚修持凈土念佛法門即是最殊勝最圓滿之供養 / 懺悔業障——稱念阿彌陀佛能消一切罪障 / 隨喜功德 / 請轉法輪 / 請佛住世 / 常隨佛學 / 恆順眾生 / 普皆迴向-

-

29、十一善心所:信、不放逸、輕安、舍、慚、愧、無貪、無嗔、無痴、不害、勤-

-

30、三資糧:信、願、行-

-

31、四大菩薩:大悲觀世音菩薩,大智文殊菩薩,大行普賢菩薩,大願地藏王菩薩;-

-

32、 四天王:東方持國天王,南方增長天王,西方廣目天王,北方多聞天王;-

-

33、 四聖:佛、菩薩、緣覺、聲聞。因此四者都是聖人位,故稱四聖。-

-

34、十法界:四聖與六道 合稱十法界。-

-

35、 二種生死:分段生死、變易生死。-

-

36、三藏十二部;-

何謂三藏?即是經藏、律藏、論藏,經詮定學,律詮戒學,論詮慧學。精通三藏,並能以三藏自利化他者,尊稱為三藏法師,如姚秦鳩摩羅什,唐玄奘等。試略談其義:-

一、經藏。梵語素怛纜,或曰修多羅,華言契經,佛所說之經典,上契諸佛之理,下契眾生之機,有關佛陀教說之要義大都屬於經藏。-

二、律藏。梵語毗奈耶,華言調伏,亦翻善治。佛所制定之律儀,善能調治眾生之惡,調伏眾生之心性,有關佛所制定教團之生活規則,皆屬於律藏。-

三、論藏。梵語阿毗達磨,華言對法,又翻無比法。對佛典或經義加以議論,化精簡為詳明,以決擇諸法性相。為佛陀教說之進一步發展,後人以殊勝智慧加以組織化、體系化的論議解釋,均屬於論藏。-

三藏有大小乘之分。小乘三藏:四阿含經為經藏,四分律、五分律、十誦律為律藏。六足發智論為論藏。依大智度論說法,三藏屬小乘教專稱,但依據攝大乘論說法,大乘亦有三藏。華嚴經等為經藏,梵網經等為律藏,阿毗達磨為論藏。-

-

十二部,並不是指十二本佛經,而是依佛經的體載,內容,文法分為十二個種類-

又稱十二分教,或十二分經。佛說的一切法,皆可統攝為一修多羅,類集為經律論三藏。由於一切經的經文體裁和所載的事相不同,故從三藏分出十二種名稱,通稱三藏十二部經,總則稱一切經,別則稱十二部,但並非每一經都具有十二部之名。-

一、修多羅、素怛纜,此譯為經或契經,如《四阿含》、諸大乘經、戒經以及三藏外的一切經典,皆名契經。但此處所說的契經,是單指經中直說法義的長行經文,故又稱長行經。-

二、只夜,此譯重頌或應頌,頌有一定的字句,四、五、七字一句,三、四、五、六為一頌不定。凡經中偈頌,以偈頌體裁重頌前經長行經文之義,此類頌經,名「重頌經」。-

三、和伽羅那,此譯授記,凡經中佛於菩薩授當來必當成佛之記,於緣覺後世當得道,於聲聞人今後世得道,記餘六道眾生後世所受果報之處,即名「授記經」。-

四、伽陀,此譯諷誦,或孤起頌,不依長行,直以偈頌顯示諸法的經,如《法句經》等,名「諷誦經」。-

五、優陀那,此譯自說或無問自說經,凡無請問者佛自宣說之經文,如《阿彌陀經》,名「自說經」。-

六、尼陀那,此譯因緣經或緣起經,如《大智度論》卷三十三:「說諸佛法本起因緣,佛何因緣說此事,修多羅中有人問故,毗柰耶中有犯是事,故結是戒,一切佛語緣起事,皆名尼陀那。」如來說法必有因緣,即經中見佛聞法因緣,及佛說法教化本末因緣之處,如諸經「序品」,故名「因緣經」。-

七、阿波陀那,此譯譬喻,凡經律中所說譬喻,以譬喻顯示法義之處,故名「譬喻經」。-

八、伊帝目多伽,此譯本事,或如是語經,即經中講弟子菩薩聲聞等過去世行業事歷之經文,及教令精進求道解脫因緣之處,即名「本事經」。-

九、闍陀伽,此為本生經,凡經中佛說自身往昔行菩薩道時,修諸苦行,利益眾生所行因緣之經文,名「本生經」。-

十、毗佛略,此譯方廣,即一切大乘經之通稱,又指詞廣理正,廣辨諸法甚深真理的經。如《菩薩地持經》卷三:「十二部經,唯方广部,是菩薩藏,餘十一部,是聲聞藏。」小乘的方廣經,唯以語廣,此類經文,名「方廣經」。-

十一、阿浮陀達摩,此譯未曾有,即經中說諸天身量,大地震動,曠古稀有,以及佛力不可思議之事的經文,名「未曾有經」。-

十二、優波提舍,此譯論議,即佛所說諸經,若作論議問答辯理,分別廣說之經文,即名「論議經」。-

-

37、 佛教八宗-

-

1)、禪宗:直指人心,即生見性成佛,不執著禪定而不離禪定-

2)、密宗:以心物一元之原理,大開方便,提倡肉身成佛 -

3)、唯識(法相):建立一切,說八識如來藏等,接引畏空眾生 -

4)、天台:三止三觀,建立如來禪方便程序-

5)、華嚴:華藏世界重重無盡,世界一切清靜...-

不讀華嚴,不知佛家之富貴-

6)、三論:否定否定,破人法執-

7)、成實:三心、二諦、二空-

8)、凈土:佛我互感,信心而往生-

(註:以上所答,為祖龍樹菩薩之八宗)-

-

38、 1小劫,1中劫,1大劫-

人壽由最初的八萬四千歲起,每過一百年減一歲,減至十歲止,再由十歲起每過一百年增一歲,增至原來的八萬四千歲,這樣一減一增,為一小劫。以數學方式來計算,一小劫等於(84000-10)x 100 x 2 即一千六百七十九萬八千年。-

合二十個小劫為一中劫,一中劫共有3.3596億年。-

-

歷成、住、壞、空四個中劫,為一大劫,一大劫共有13.4384億年,為一世界由成至毀的年數。-

-

39、西方三聖: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


推薦閱讀:

六爻預測實戰寶典_總論篇-第一章、基礎篇16
醉酒老仙 基礎命理之一 論干支狀態及其生克
預測必備基礎知識
最全風水基礎知識及專業術語
五行最基礎的知識:五行相生相剋含義

TAG:辭彙 | 佛學 | 學佛 | 基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