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南明擎天一柱,卻是被埋沒的抗清英雄

南宋元朝明朝清朝民國

作者|我方特邀學者李彥字數:3560字,閱讀時間:約8分鐘來源:一二二三,ID:gh_0dabed3e8c66

大明自明思宗在煤山自縊後,明朝宗室和文武大臣,迅速在淮河以南的國土上,建立起多個政權,史稱南明。在南明政權存在的幾十年間,論起為大家熟知的人物,常常只能想起收復台灣的民族英雄鄭成功。但在雲貴之地,有一個戰神級的人物,卻為眾人所忽略,他就是堪稱南明第一名將的李定國。李定國一生頗為傳奇,前期與明軍四處作戰,後半生卻為南明赴湯蹈火。李定國出身於貧苦家庭,在明末官員剝削,農民軍四起的時候與孫可望、張文秀、艾能奇等四人被張獻忠收為養子,年僅十歲就跟隨農民軍四處打仗,號為「四將軍」。李定國「舉動有儀度,於群盜中獨以寬慈著」,又善待文士,精通兵法,張獻忠因此十分重視他,年僅十七歲時讓他獨自率領兩萬人馬四處攻伐,有「萬人敵」之稱。崇禎十四年二月,李定國喬裝成明軍,突襲佔領當時明朝兵部尚書楊嗣昌的後方大本營,將其屯聚軍資全部繳獲,此戰也成為張獻忠開始走向勝利的轉折點。

崇禎十七年十一月,張獻忠在成都稱帝,建立大西政權,稱帝後的張獻忠「日務屠毒,猜忍暴噬」,大肆屠殺四川百姓,李定國和其他幾位將領都逐漸不滿這種行為,張獻忠看在眼裡,就派遣李定國和孫可望等人攻打貴州、雲南。清軍入關滅李自成後,就著手剿滅大西政權。順治三年十一月,清將豪格突襲農民軍,張獻忠於亂軍中中箭而死,此前他又殺死妻子兒女,因此大西政權就此滅亡。張獻忠死後軍中大亂,李定國與孫可望、劉文秀、艾能奇等四將軍迅速收集殘部數千人,從順慶急速南逃。十二月抵達重慶江北,擊敗南明總兵曾英,搶渡長江,這才衝出包圍圈,保住了有生力量。隨後四人當機立斷,以孫可望為首領,斬殺久為軍中怨恨的左丞相汪兆麟,逐漸穩定住軍心。李定國見識到清軍的實力,自忖無法兩面受敵,孫可望主張進軍到廣東南嶺一帶,情況危急時還可以逃亡海上,而李定國則主張聯合南明,一致抗清。李定國聯合南明之策在大西農民軍處於低潮之時可謂萬全之策,其一聯合南明可以免受兩面受敵,聯合共同抗清;其二南明政權內部發生了內訌,桂王朱由榔登基之時沒有較大實力,此時投靠可以立即在南明政權中站住腳跟,爭取更大的主動權;其三南明名義上是為正統,桂王朱由榔名義上是為漢人的皇帝,這樣就可以利用民族矛盾,轉變農民軍的角色。因此,李定國的主張受到其他兩位將軍的贊同,孫可望無奈只能聽從,但這也成為兩人決裂的開端。孫可望投靠南明只是一時權宜之計,奪取雲貴有了自己穩定的根據地後,就常常想著要自立為主,而定國此時卻深明大義,一心想驅除滿清,匡扶明室。李定國能力突出,又深得兵士愛戴,孫可望幾次想擁兵自立都被其阻礙,因此二人之間的矛盾便無法調和了。

順治八年,南明永曆政權陷入困境,孫可望為一己之私又暗自派兵奔赴南寧,襲殺永曆政權五名大臣。朱由榔被逼無奈,封孫可望為秦王,而後南寧失陷,朱由榔也只有大西軍這一支勢力可以依靠了,隨後被迫遷往貴州,孫可望獲取南明一切軍政大權,朱由榔實際上已經成為傀儡皇帝,這樣抗清聯盟才在名義上正式形成。而鎮守雲南的李定國此時安息養民,減輕百姓負擔,又積極練造兵士,製造盔甲,訓練象隊,同時開科取士,使雲南地區逐步恢復安寧。順治九年,清廷兵分兩路,定南王孔有德由桂林出河池,進攻貴州,命吳三桂由嘉定出敘州進攻川南,期望一舉消滅南明最後一股勢力,李定國也因此迎來其軍事生涯最輝煌的時刻。李定國為了打破清軍合圍之謀,與孫可望約定出兵湖廣,兵分兩路截擊清軍,北路軍以劉文秀為主將,白文選、王復臣為副將,進攻四川;東路軍以李定國為主將,馬進忠、馮雙禮為副將,進攻湖南。李定國出征之前就做好擊潰清軍,徹底收復湖南的準備,因此定下嚴明的條規約束部下,有效的保證了軍紀和戰鬥力。北路軍前期進展順利,李定國搶在敵軍援軍之前,從楓木嶺渡江直取寶慶,消滅清軍五千。

六月又全力攻取全州,大西軍越戰越勇,各部士氣高漲,孔有德見狀親自率軍來攻桂林屏障嚴關,李定國隨即將自己的王牌象軍投入戰場,驚擾清軍馬匹,清軍大敗。七月初,大西軍合圍桂林,時任清廷定南王的孔有德自知走投無路,自焚而死。隨後,又率軍北上直搗湖南,連取全州、永州、衡州,湖南全境清軍望風而逃,李定國逐漸攻克湖南全境,收復國土三千餘里。清廷聽聞湖廣接連失利,急忙加派敬謹親王尼堪任定遠大將軍,率領十五萬精兵朝長沙撲來。李定國決定誘敵深入,一戰破之:將部隊撤出長沙,引誘清軍渡過湘江,派馮雙鯉、馬進忠部埋伏白杲市,待清兵過衡山繞道從後方攻擊,李定國從蒸水正面攻擊,等到清軍進入包圍圈,聚而殲之。這一計劃十分嚴密企圖一戰聚殲清軍,這樣整個長江南岸的形勢就可以徹底改變。但是孫可望見定國已經取得威震華夏的功績,擔心他坐大不能制約,就私下盤算如何陷害於他。於是孫密令馬雙鯉一直退到寶慶一帶,而與李定國交好的馬盡忠不知道其中緣由,只能隨之向西而退。李定國不知後方有變,仍按照原計劃與清軍激戰,互有傷亡。在相持之時李定國假裝敗退,尼堪率精騎追擊,伏兵盡起圍住尼堪,將其劈死,清兵見主帥死,慌忙後撤。而此時偵查兵上報說白杲市伏兵已經盡數撤走,李定國大為詫異擔心形勢有變,於是就慌忙結束戰鬥收兵回邵陽。此戰戰前計劃詳密,且斬殺清軍主將,本可趁勝追擊全殲清軍,徹底改變抗清形勢,可沒想到被「豬隊友」坑慘,大好戰機就此錯過。

李定國取得前人所從未取得的勝利,南明政權數十年中,謀略征戰能力無人可出其右。可這空前的勝利再次讓孫可望忌恨不已,便三天修書七封催促其前來議事,實則想藉此除掉定國,幸好劉文秀之子派人密告才未能釀成悲劇。孫可望見陰謀敗露,大怒發兵來攻,李定國不願在此緊要關頭自相殘殺,引兵離開湖南到達廣西,瀝盡心血打開的抗清大好局面就此功虧一簣。清軍聽聞大西軍內訌發生分裂,於順治十年急派兵再次進入湖南,與追擊李定國的孫可望軍遭遇,孫本想趁此展示實力,不料過於輕敵而被大敗,之前取得的所有功績就此全部丟失,南明抗清再次陷入低潮。清軍隨後緊追不捨,將李定國逼入廣東。李定國深感兵力不足,便想聯合鄭成功軍一同攻佔廣東,可是聯絡不便導致失敗。隨後再次邀約鄭軍圍攻廣州門戶新會,鄭成功此時準備攻打台灣,正私下與清軍議和,而清軍援軍又至,再加上孫可望切斷物資援助,新會之戰只能以失敗告終。嗚呼,「豬隊友」之害,可見一斑。李定國在兩廣徵伐之際,永曆帝多次私傳密詔痛斥孫可望不為人臣,在兩廣遭遇失敗後定國忍無可忍,便決心回到雲南,徹底與孫可望決裂。順治十三年正月,李定國至安龍覲見永曆帝,君臣相擁痛哭,李定國密誓效國,用行動打消朝臣和部下的猜疑,隨即將永曆政權遷入雲南。而此時定國剛遭遇新敗,仍不想與孫可望兵戎相見,多次派人勸和。可孫見定國迎回永曆帝,大怒發兵直指雲南,南明內戰就此爆發。雖然最終李定國取得勝利,可孫可望走投無路向北降清,雲貴里外機密全部被清軍掌握,大明最後一點復興希望也被就此掐滅。清廷有孫可望作為嚮導,熟知南明所有軍事部署,於順治十五年二月,兵分三路攻下貴州,進而圍困南明最後根據地雲南。而李定國忙於平復內亂,八月才正式派軍出擊,然而戰機轉瞬即逝,雖然李定國殫精竭慮、奮死血戰,然而也無法擊退清軍。十二月初,永曆帝召開御前會議,商量未來出路,李定國主張轉移至湖南,不勝再轉道進入越南,出海與鄭軍會合再圖恢復。可永曆臣僚多為滇人,不願離開家鄉,定國竟然也不敢擅自行事,只能允諾。而最終永曆倉皇逃亡緬甸,清軍窮追不追,李定國為了掩護永曆南逃,與清軍血戰磨盤山,又由於叛賊泄密,再次敗退。而永曆進入緬甸後便與李定國等失去聯繫,後來攻緬才得知永曆帝已經被緬王束縛送往吳三桂,後來永曆帝被吳三桂逼死後,李定國悲憤欲絕,仰天痛哭,自責「負國負君,何以對天下萬世」,不足半月就憂憤病死,死前告之屬下:寧死荒外,勿降也。嗚呼哀哉,南明擎天一柱就此玉碎,大明三百餘年煙消雲散。

李定國為人機敏,身經百戰,英毅果敢,頗具戰略眼光,從農民軍一路征伐後又成為南明樑柱, 歸順後一心扶明復國。論指戰能力、調度謀略,自崇禎起數十年內無人能及。但為人過於慈善,常因此而遭受挫敗。孫可望一心自大,本該早殺一勞永逸,可是定國多次忍讓,使其更加驕橫,當斷不斷終釀成大禍。清軍三路圍攻貴州之時,洪承疇使書詐降,李定國又犯婦人之仁躊躇不進,殆誤軍機,喪失擊敗清軍的機會。後來永曆商議未來出路之時又不敢堅持己見,聽從一群自私又毫無經驗官員的擺布,導致永曆倉皇逃往緬甸。然而在民族存亡之際,李定國毅然決然投入聯明抗清之業,忠心耿耿不患復國前途迷惘多難,而患己志不伸。顧全大局多次忍受刁難,浴血奮戰而不圖名位,這樣的真正的民族英雄怎麼能讓其埋沒於青史之中呢?傳送門:一二二三
推薦閱讀:

南明悲歌系列(三):史可法的堅守
擁有半壁江山的南明弘光王朝,為何不到一年便土崩瓦解?
坐擁數十萬大軍的南明為什麼不能像南宋那般重生?
南明:復國的一縷曙光
危時計拙——明亡紀事之南明崩潰

TAG:南明 | 英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