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54-淺論張國榮的悲劇性與顛覆性-killercat007
我從事的是最最理性的工作,不懂電影,歌聽的也不多,所以從藝術上而言我是沒有資格評價張先生的,只能先以一個普通觀眾的角度談談我對他的印象: 我第一次知道張國榮是看《縱橫四海》,那也是我看的第一部港片,那時候對吳宇森周潤發張國榮鍾楚紅這些名字毫無概念,只曉得香港是文化沙漠,港片都是垃圾,結果看完之後興奮不已,沒想到有這麼好看的電影,對!「好看」兩字是我對這部片子的概括,以至於後來搜颳了一堆港片,發現真是其爛無比,於是才明白什麼是商業片的經典。張國榮在片中與鍾楚紅的一段舞蹈真是無以倫比,後來看了那麼多的西片,再也沒有看到那麼美麗優雅的舞姿了;此外就是張困於密室中的喘息掙扎,當時身邊一哥們邊看邊罵:真TMD想讓人蹂躪!很奇怪的反應噢,後來才明白那叫性感,是一種誘人犯罪讓人摧殘的性感!還有些細節就不羅嗦了。另外多說一句,有很長時間鍾楚紅都是我心中最美的女人,即使看過張曼玉的《花樣年華》。 再下面就是《霸王別姬》,我少年時是阿倫的FAN,為此很長時間拒絕張國榮,其實我根本沒聽過他的歌。年輕就是很有意思的事情,你會無緣無故的堅守某樣東西,排斥其他,所以叫偏激,長大後就會自覺的四平八穩,皮笑肉不笑,是為成熟。從某種意義上張先生從來也沒有長大,不管他有多少錢多大名。回過頭說《霸王別姬》,一言以蔽之「震撼」,除了《亂世佳人》再加半部《泰坦尼克》,我還沒有看過這樣令人震撼的影片這樣令人震撼的表演,我還沒有看過這樣令人震撼的影片這樣令人震撼的表演,張國榮的眼神和肢體表現力除了費雯麗,我還沒有看過第二個。但是我可以反覆欣賞《亂世佳人》,而決不願意再看第二遍《霸王別姬》,十年過去我沒有再看,以後我也不想再看,與張先生的死無關,我只是覺得這部片子對觀眾是太大的精神折磨,更不要說對演員本身。 最後接觸張先生的電影是《東邪西毒》,當時一看片名,再看一串大明星的名字,簡直是全場歡呼,等到看完是全場大罵,我也是其中之一,這部片子我也不打算再看,我很淺薄,也很無知,我實在與王家衛無法溝通,就是他後來最小資的《花樣年華》,不是看在張曼玉的旗袍和媚眼,再加探戈音樂的面子上,外帶女友的逼迫,我TMD立刻抬腳走人,我是來享受不是來受刑,所以讀到這裡你已經基本了解我的藝術層次了,當然如果我老闆說王家衛多深刻啊,我一定會點頭稱是只有高層次的人才能理解,幸運的是我這行目前尚無人迷戀王家衛。其實我也不是不知《霸王別姬》的主題是迷戀與背叛,王家衛是漂泊和拒絕,但是如果你在活的世上看過太多的欺騙背叛拒絕狠毒,實在沒必要再去做一場這樣的夢,「卻道天涼好個秋」是太過老氣橫秋,但是一入江湖歲月催啊!對於《東邪西毒》,我印象中只有劉嘉玲的大腿,楊采妮的雞蛋,和張國榮的眼神,什麼叫玩世不恭,什麼叫嘲諷放浪,看看他的眼神就知道了。當時我是非常的詫異,我沒有想到執著的程蝶衣會如此的嘲弄世人嘲弄自己,我對自己說,這個人到底有多少面? 我之所以先寫這麼多前塵往事,是因為這些全是97前的印象,這之後張國榮三個字被簡化為「同性戀」,延伸就是變態。我覺得很有意味的是儘管張先生為人低調,他的演唱會也是給他的FANS看,但他的大名即使在我這乏味的一行也不時提到,而談者臉上總帶著難以描繪的曖昧和鄙夷,但也還有興奮。我開始覺得很奇怪,關錦鵬白先勇是眾所周知的GAY,但一提起總先是導演作家,其次才是他們的特殊身份,而大眾似乎也不大在意這件事,怎麼到了張國榮身上就只剩下GAY了呢? 我女友說怪他過分美麗,我覺得也不盡然,漂泊海外後眼界漸看,也知道許多藝術大師像努雷耶夫等等也很俊秀也是GAY但大家仍很崇敬,除了東西方文化差異外,我覺得很重要的一點是張國榮顛覆了傳統的美學概念,努雷耶夫是GAY,但上場還是英俊的王子與瑪歌芳汀共舞,而到了張先生這裡美已經是莫辨雄雌超越性別了,這種美麗驚世駭俗。 張先生說他一生沒有做壞事,我也看到一些真摯的回憶文章,也看到很多榮迷為他鳴不平。實事求是張先生做人是沒的說,但客觀來說只是小我的好,不知道是他跟這個時代找彆扭呢,還是這個時代和他找彆扭?從大我的範疇說只能說他具有極強大的破壞性和顛覆性,我想過50年回顧,張國榮不僅在藝術範疇,也是在社會學範疇一個重大課題。我覺得他生命中最後6年是非常重要的,什麼叫離經叛道,什麼叫驚世駭俗,什麼叫個性解放,看看張先生就知道了,也許在普通人同性戀叫隱私,但具有國際知名度和重要地位的公眾人物張先生的所作所為簡直是單槍匹馬挑戰傳統亞洲的社會倫理和美學概念,這種破壞性當然是"壞』的,而且是"大壞特壞』,我可以告訴你,即使在美國一個大眾偶像不僅是GAY,而且還超越性別的美麗,那也是要有極大爭議的,更不要說在中國了。所謂創造,就是要打破舊有的,就是破壞,就是顛覆,就是爭議,無論張先生在為人上是多麼的傳統,但在藝術創造上已經突破到了社會領域,尤其是張先生選擇的時機更是不合時宜,他的反叛無可避免的導致悲劇,貓王披頭士梵高拜倫無不如此,這不是什麼好人沒好報能簡單解釋的。而且非常讓傳統尷尬的是,當我的女友的老爸老媽看到他20年的愛情堅持也不得不說一聲難得,看了他的演唱會居然說不錯啊有創意英語好漂亮,還跟我慨嘆人到中年能如此優雅如此有氣質真是令人羨慕,我不禁失語,他到底改變了多少人的想法?他到底觸犯了多少人的底線?脆弱中的剛烈,傳統中的反叛,不知讓多少人愛到心醉神迷,也不知讓多少人恨到咬牙切齒?我不想再多說,我是一個凡人,還要過世俗的日子,但世上總會有星星閃亮要人仰望,無論喜不喜歡也不以凡人的意志為轉移。 (作者對上文回復的回復) 不同看法是好的。的確關白等是做幕後的,大眾關注度較小;但是歐美舞蹈體育音樂界很有些偶像級的美麗人物是眾所周知的GAY,但並未影響對其的工作評價,芭蕾舞大師努雷耶夫就是很好的例子,我想可能他們從事的是高雅藝術或競技類,大眾對他們有距離感。在流行娛樂界別說亞洲就是美國,這個級數的銀幕偶像公開性取向也是爆炸性的,是很影響事業的。我能夠理解一些大導演面對張先生的尷尬,音樂是個人的事,電影是集體結晶,不能不考慮後果的,畢竟觀眾是有代入感的。 張先生在97後工作重心向音樂傾斜是必要的,不過他的演唱會風格雖與國際接軌,但對東方傳統而言還是太容易惹爭議。我說他不合時宜是指他太過前衛,多走半步是好的,但多走一步就是壞的,要生存必須考慮平衡。他的創意很好,陰柔與陽剛共在,天使與魔鬼齊飛,流行與高雅相容,搖滾與傳統並行。但是與現實脫節,更沒有考慮到目前媒體的趣味和社會的需要。簡單一句話,在藝術上他太自我,但是藝術需要自我,所以必須有犧牲,他真是用生命奉獻藝術,從某種程度上殘酷的說,藝術需要祭品。 我以前並沒有覺得張國榮多漂亮,看過他的訪談也只是常人的優雅。我個人感覺張先生四十以後氣質上有脫胎換骨的改變,是從骨子裡散發出來的高貴典雅,我猜想隨著他走向國際,眼界開闊,和重量級人物親身接觸,再加上本身的教育背景,大量吸收舞蹈美術音樂等藝術精華後才能有這樣由內而外的改變,他後期訪談所提及的一些人物都是西方藝術大師級的,而且他走路的姿勢感覺明顯是受過芭蕾影響的,這是我一位從事舞蹈的朋友說的,就是舉手投足是有味道的,非常舒展大方但有矜貴脫俗,站在那裡不用演真是藝術家的感覺。要知道坐走站人人都會,但想好看有味道是很難的,但是這種感覺很不食人間煙火,和大眾是有距離的,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稍微差點檔次都不敢往前靠。但問題是張先生所在的畢竟是流行娛樂界,不是高雅藝術界,人是要清楚定位的,他的僵局真是在所難免。 (另外他與王家衛的關係也是他後期僵局的原因之一,兩位個性都很強,都有自己的道理,也都不夠理智,但是王導更強勢,最後的競爭也以張先生的慘敗告終,但王導的勝利也很悲哀,如果他對張先生沒感情就行了,但我個人感覺其實他對張先生感情是很複雜的,愛恨交織吧,不過王導如果拿得起放得下也沒什麼。張先生導戲不成我認為不是沒有投資那麼簡單,有很多事情不是有錢有人就能幹成的,這是我的經驗之談,我這麼說是我個人感覺,也容易惹爭議,如果不順眼,可以略去不看)。 只是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光靠真誠頑強是不行的,當然張先生縱橫江湖26年,能有如此地位並長期處於頂峰必有豐富的江湖經驗,不是我等小輩可以妄談的,他的壓力和難處也不是常人所能想像的,我想他也不是不會做壞事,而是不肯做壞事,能夠出淤泥而不染我是很佩服的,只是他這樣太累了,也太完美了,所以不是凡人。我想以後出於需要輿論可能對張先生還是會有負面評價,我覺得也很正常,存者要偷生,大家應該多看看《活著》,葛優得了影帝,之後也沒有什麼力作,但是活的挺好,所以這樣的戲不妨多演,我們也不妨多看。再一篇:(作者對上文回復的回復) 他後期太脫俗,而流行是要媚俗的,這就是矛盾,當然一切到最後都是統一的,所以叫對立統一,但這樣很累很辛苦很不討巧。正因為我做不到,所以才佩服他啊,要是我也能做到,我還佩服他幹嘛?其實他很辛苦,表面風光人上人,但內傷不斷,也虧性格夠強,不然早瘋了,當導演是突圍的最佳也是唯一的道路,當不成的具體原因我不清楚,距離太近了,也許過些年能明朗些,但我個人認為錢不是最致命的原因,張先生喜歡芭芭拉史翠珊(也是一位多才多藝的藝術家,前些天我還看過她的專訪),就一定會知道她為投拍一部藝術片,傾家蕩產自行投資,最後獲得成功的事。而且張先生也不是那種為了所謂的面子而放棄理想的人,何況他雖真誠但絕不幼稚,香港娛樂圈那麼複雜,縱橫26載屹立不倒,僅靠過人的才華是不可能的,他都處理不了的事情一定不簡單。而且把他和徐靜蕾比並不合適,徐在國內雖然有名,但尚屬新生代,連電影代表作都沒有,大家也就是觀望的態度,更何況有那麼多大腕為她撐腰,她也沒有致命的敵人。 張先生去世時近乎人人都問他還要什麼?如此美麗高雅,以至於不需要如此精湛的演技;如此精湛的演技以至於不需要如此美麗;如此有才華以至於不需要如此勤奮刻苦,如此勤奮刻苦以至於不需要如此有才華;唱歌唱的這麼好為什麼還要會演戲,演戲這麼好為什麼還要會唱歌?中文說的好為什麼還要會英文,英文說的好為什麼還要講中文?有名有利有錢有貌有才華有社會地位有愛情有朋友,不知多少人恨他,這是心理學的問題,無法迴避,而且他的顛覆性我也談過,他不是乖乖仔也不可能是,公眾人物是有導向性的,很多人看不慣他是可以理解的,理念不同肯定要衝撞嘛。後期為什麼有那麼多人說他壞話,人們承受不了啊,這是事實,比如我的同事談起他就又鄙夷又興奮,讓我覺得都帶有意淫的成分,如果遠距離的人都如此,那麼近距離的人呢?一個人可以沒有朋友,但絕不能有敵人,而且我想張先生如果要導戲一定要導最好的,他也有這個才華和經驗,難道你認為所有人都會像FANS一樣樂見其成鼓掌歡呼嗎?抱殘守缺才是生存之道,其實我說這話是多餘了,我如果真的成熟就應該打哈哈,所以感謝網路給大家一個發言的空間。當然我這些都是一家之言,姑且聽之吧。 張先生不是自殺的人,他為什麼要在愚人節自殺,僅是為了愚弄世人嗎?他得躁鬱症的具體原因恐怕很複雜,這和精神分裂完全不同,但同樣很難根治而且受不得一點刺激的,費雯麗就是這種病,如果今天他不死,他那麼驕傲唯美的人能忍受人們看他的笑話或是可憐他嗎?不知得有多少人開心?他喜歡費雯麗尼金斯基,我想他很清楚他們的下場吧!我不覺得他自殺對家人朋友是自私的,死固然令人痛苦,但也令人懷念,活著無論對自己還是旁人都是折磨,再深厚的感情也可以磨沒了,當然他不死他的藝術成就也不會被否認,但張先生恐怕不是能夠瓦全之人,自殺也不是任性之舉。我想隨著時間的推移,會對他有客觀的評價。我敬佩張先生,也沒有人能夠替代他,但是大多數人還只是活著,最後引用林燕妮那句話:張國榮是屹立不倒的,但付出的是生命的代價再一篇:(作者對上文回復的回復) 我可以明確說在4/1前我是不會寫這篇文章也不會有這樣的認識的。張國榮的死給人們帶來震撼,為什麼?因為完全顛覆了人們過去對他的認知,某種程度上講自殺不讓人驚訝,但他所選擇的方式如此慘烈決絕,使人對他的性格重新思考,對人生重新思考。就象硬漢文學的代表人物海明威的自殺,人們在這種藝術悖反面前無所適從。張國榮是一個案例,是一個矛盾體,這種爭議和解讀將會繼續下去。 我發現一般來說女性對張國榮較寬容,也比較敢於表達對他的欣賞;而男性在4/1前大多鮮明的鄙夷他,之後也比較羞澀的紀念他,一般多用"一個時代的終結』證明他的意義,當然張先生的確具有時代代表性,但同時他的跨時代性也就是他的藝術觀被小心翼翼的規避了,頂多用特點來代替。為什麼?我也在反思,當張先生的好友梅艷芳去世時我看了一些紀念文章才有所領悟,他們都是超越性別的美麗,但梅女士去世時人們大讚她的豪爽陽剛,換句話說就是她男性化的一面,而其實梅女士在世時是深受其苦的,一般來說女強人都不大容易嫁出去,但社會還可以包容她們;這同張先生去世時人們謹慎的惋惜他的風華絕代形成多麼鮮明的對比,即使是開放的西方影人的第一個印象也是張先生是不是怕自己不再美麗了才自殺的?美麗的後面是什麼?理念是什麼,追求是什麼?沒有人問。可以說如果張先生不是以如此不美麗的方式自行結束,對他的誤讀將更加嚴重。如果讓我痛快的說一句,歸根到底還是西蒙娜德波伏娃的那句話:女人是第二性,是屬於屈從地位的,這個世界歸根到底是男人的。所以女子男性化是可以的甚至被推崇的,連乒乓球不都提倡女子打法男性化嗎?而男子女性化是萬萬要不得的,一絲一毫都不可以,不然就不是男人了,就是變態,就是大逆不道,溫柔細膩是不是女性的專利?每個男性都必須旗幟鮮明的告訴大家男人就是男人,女人就是女人,就象火與水一樣是截然不同的,而忘記了在世上人首先是人,才分性別,不是說有發達的肌肉,粗豪的嗓音,陽剛的皮相就是男人了,做人有沒有擔當,做事有沒有責任心,敢不敢愛,敢不敢付出,有沒有力量和愛心去幫助照顧別人,這才是重要的。坦白說以前我不會這樣想,也算張先生給我的一個啟示! 而張先生的同性戀給予很多人借口,我個人對同性戀不了解,我的觀點是無論同性戀還是異性戀都有好的也都有不好的,關鍵是你為什麼去愛,怎樣去愛,為了感官刺激,還是精神的溝通,也就是靈與肉的問題,在張先生的具體個例上我認為他的確可以稱之為雙性戀,他一直在尋找的是精神的歸宿,他的感情是真誠的所以才能持久,但是據我所知在同性戀的世界裡這樣的例子是很少的,白先勇也算一個,而性亂濫交是比較普遍的,所以我不會因為張先生的個例而認同同性戀,除非能給我更有力的證明。 我申明一點,抑鬱症不是遺傳性疾病,精神分裂才是,一般來說青春期,中年期和老年期比較容易發病,一般都是過的不大容易,有很多委屈和想不通的事累積,最後一個契機就會發病,輕度單級的治癒率較高,但重度雙級的也就是躁鬱症一般以控制為主,而且用藥起效慢。所以說不再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張先生兩者是都佔了,很悲哀。我第一次思考此事是從他的遺書那句「我一生無有做壞事,為何這樣」開始的,當時感覺就像竇娥冤一樣,不是悲憤到極點臨死時是不會寫這樣的話的,我這樣說是因為我的同學的媽媽也曾經問過類似的話,她很美麗很有才華也很堅韌,對人非常好,是一個奉獻犧牲型的女性,但是活得很不容易,用了十多年最後想通了,最後她告訴我人活著要有生存的智慧,要理智,要講策略,不是不痛苦的。 最後補充一點,我個人感覺張先生是有強大的對立面的,95年後他和一些媒體的關係很不好,後來對他的評價完全是人身侮辱,這不是記者的責任,決定權在老闆手中,看來他是開罪了某些上層人士。像電影界我覺得他始終是局外人,可能跟他是歌手出身有關,大陸和香港看他的角度是不太一樣,他真正進入大陸是靠電影,尤其是《別姬》,後來就比較低調。而我感覺香港影人對《別姬》有抗拒心理,對王家衛的電影更認同一些,拿評獎一類的事來說,可獲可不獲的就看評委的意思了,電影界高層對張先生排斥感是比較強的,他又和王家衛衝撞,站在王立場的人在香港很多啊,從張先生的角度好像他覺得被王欺騙了似的。我看過王家衛專訪覺得這人很有霸氣,是內在的,不象陳凱歌那種外在的霸氣,另外他敢在《花樣年華》之前對梁朝偉說再使把力讓他得影帝很厲害啊,雖然我不喜歡他的電影,但對他本人我挺感興趣的說。我覺得當導演必須有一定的自私性掠奪性,張先生想當導演不自私是不行的,如果他活著得變才行啊。張先生在香港雖然地位崇高,但是沒有話語權,而且我看他一些老友寫的回憶文章感覺很怪,有一種骨子裡很愛他很關注他,但又不願表達,表面上還硬作出一副抗拒感,而且是很早以前就這樣,等他死後又悔恨莫及還不願承認,和有些FANS差不多。好像香港人覺得張先生擁有的太多,恨不得他多經歷些血雨腥風才好似的。談談感覺,感覺而已。killercat007一個問題一個問題談吧! 另一回復 自殺本身是個太過沉重嚴肅的哲學話題,很難評價。每個自殺的人必定是痛苦的,沒人快快樂樂就不想活了。遠的不說,近的海明威,茨威格,三島由紀夫,川端康成,王國維,老舍,傅雷等等不勝枚舉,有的有明確目的,有的則讓人費解。我的觀點是:對於這些人生閱歷豐富思維敏銳的人們的選擇,簡單的用對錯好壞脆弱堅強評價是太過粗暴了。比如說同樣的境遇,老舍傅雷自殺了,巴金曹禺活下來了,你若說前者是寧為玉碎,是否就意味著後者是苟且偷生?若說後者是忍辱負重,是否就是指責前者過於脆弱?三島自殺大家明白,可是川端又為什麼要死?如果說王國維茨威格是為文化精神而死,那麼海明威又算什麼呢?此外香港是個特殊的地方,像文革中乒乓球隊三員香港大將全部自殺身亡,而本土高手卻能夠存活下來,怎麼去評價分析?最後只能說讓我們尊重他們的選擇。具體到張國榮,如果不是因為抑鬱症他當然不會自殺,但如果把自殺完全推到生病上,實際上等於否定了他選擇的意義,現代醫學如此發達,任何疾病都有遺傳因素,但絕不是有唯一因素,張先生從性格到家庭職業環境都屬於易感人群,但他在娛樂圈能夠屹立26年,無疑是個非常複雜矛盾的人物,性格中既有活潑樂觀的一面,也有dark side;追求名利,但更重精神,兩者有兼容,也有衝撞。我想50年後張先生仍然會是個有爭議的人物,因為對他無法用一句話概括評價,說不盡的張國榮吧。不同人眼中有不同的張國榮,就是同一人不同時期對張先生也會有不同的評價,如果有人與你的看法不同,不用驚訝,因為那是必然的,比如明年4/1也許有尷尬的有靜默的有改口的,都有可能,因為大多數人還要活下去。其實這些對張先生本人都沒有什麼意義了,我是唯物主義者,不存在就是不存在,對死者而言一切都已隨風而逝,我們藉以反思豐富自己,這是死者對生者最後的奉獻。 我寫我看張國榮或是張國榮對我的影響,但我不能猜想張先生,我沒有那個資格權利進行所謂的"合理推斷』。我說張先生沒有話語權,是指張生始終是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面對整個群體的,他可以堅持個體的選擇,但無法掌控群體的聲音,當然沒有絕對性的控制,但有相對性的控制,而張生在控制與反控制的鬥爭中是弱勢的,所以他是孤獨的。他拒絕被人利用也拒絕利用別人,但不可否認的是這兩者在與人鬥爭中是不可避免的。他是個人Icon,不是群體領袖。簡單的舉幾個例子: 1)他大多以個人姿態做好事或參與公益活動,而他的知己好友阿梅則是一呼百應大張旗鼓的領頭者,這兩者都是好的但又是不同的,去領頭就有可能被利用,太低調就有可能被漠視。張生顯性自殺,結合他平時的個人形象,可利用價值差;阿梅隱性自殺,出於需要,可利用價值大。有的FANS不理解掌控的重要性,你看你看人家幾句話就四兩撥千金,挑動群眾斗群眾,翻手為雲覆手為雨,連知己好友的FANS都能吵起來,這就叫功力,這就叫本事!你覺得不好,但有效。附帶說一句,我覺得對梅艷芳,如同對張生一樣,應該尊重她的選擇。 2)張生與王家衛導演的關係:王導的電影我是不看的,但這個人我還是佩服的。張生與王導多年交情,關係轉折點於《春光》,為什麼?王導深沉,但張生斷斷續續隱約說了些話的,綜合起來由輕到重:和王導製作團體中某些人的矛盾(非王導);和王導在藝術自主權上的爭奪;和王導在藝術理念具體就是如何描寫同性戀上的不同看法。我個人認為最後一個原因是導火索,大家現在都知道王導的特點是產品與設想可以是面目全非的,而這一點在春光中就觸犯了張先生的底線,有被利用之感。但如果從Wang團隊的角度來看張先生是夠任性耍大牌的,我個人看法是兩者都有道理,沒有對錯之分,但王導夠強勢,人家有整體運作的能力,拿嘎納導演獎,還有本事導出嘎納最佳男主角,你不服不行。這就是團體與個人力量的區別。張先生後期善於說半句話,夠含蓄,97/98先說"有緣千里來相會』(下面半句呢?);2000後說"有好劇本就可以拍』(這時候地球人都知道王導拍片是沒劇本的),大家都是聰明人,什麼意思就品吧。說到這裡扯一句題外話,說起張先生的遺書,簡潔到不能再少一個字,最後又是半句話,還是疑問句,真是一切盡在不言中。回歸主題,最後兩強相撞的結果還是張先生損失大,在張先生最成熟最盛放的時刻如果。。。。,當然只是我個人庸俗的看法,說到這裡我發現我的立場還是傾向王導多些,就到這裡,往下就八卦了,還是祝願王導再接再勵多多拍出我看不下去但能為國爭光的影片來。 3)最後談談對立面的問題。像張先生這個級數一定會有對立面,也一定會有後台,關鍵是東風壓倒西風,還是西風壓倒東風。王熙鳳能幹吧,賈府王府敗落也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諸葛亮厲害吧,時候不對,還不是出師未捷身先死。個人的力量再大,大不過集體,大不過時勢,地球沒了誰都一樣轉。從本質上來說張先生還是個歌手,出身還是很重要的,他在香港歌壇的地位是毋庸質疑的,他的自主權和影響也大。但是他影響不了影壇,也控制不了媒體,他個人當然可以選擇開演唱會的方式,但人家硬往他頭上潑污水無中生有他也沒辦法;千萬不要跟我說什麼不要以偏概全比如明報如何如何,如果正面報道是主流,人家JPG生什麼氣,怎麼大陸的報道都不抄明報呢?所以還是"人言可畏』,什麼叫藝術什麼叫下流,也沒有明確的界限,還有人把芭蕾舞當色情表演看的,露大腿嘛;埃及肚皮舞也算藝術了,尼金斯基的《牧神的午後》現在是經典,當時是異端。張先生的選擇到底如何,讓時間驗證吧,現在說什麼也沒用。說到媒體的問題,其實一個圈子真正有決定權的就那麼幾個,就像一個大公司很多人,老闆為大嘛,是捧是打很微妙的事了,尤其香港娛樂圈那麼複雜,樹大招風,又特立獨行,就很危險的說,反正張先生後期負面新聞為主,至少我能看到的都是很難聽的負面新聞,一般情況除了FANS誰沒事會去查證呢,不在香港,看不見本人,還不是人云亦云,說你是你就是不是也是。張先生朋友雖多,但也是個人行為,沒有拉幫結派,不成體系。反正一言以蔽之,張先生犯了個人主義自由主義的錯誤。至於同性戀的問題,我的看法就是不管如何要是歷經風雨能堅持20年不散夥我也沒意見。張先生要導的戲類似田壯壯重拍的《小城之春》,他對戲的要求可能是精細完美些,但算不上大製作,錢是要的,但不是天價。 扯一句題外話,說到《霸王別姬》,我看很多人猛批段小樓,似乎蝶衣與菊仙的悲劇是他一手造成的;猛捧袁四爺,似乎他是個大大的好人,他才是蝶衣的知音,對此我感到很奇怪。在我看來蝶衣菊仙小樓無論缺點優點有多少,都是被侮辱與被損害的,都是不幸的個體。而袁四爺對於他所欣賞的美好事物採用的是佔有的方式,有沒有人想過如果蝶衣不肯屈從袁四爺的話,同樣的美麗同樣的才華,袁四爺還會有同樣的態度嘛?拉拉雜雜扯了許多廢話,隨便看看吧。前兩天一位好友的父親突然因病去世,雖然也不算短壽,但還是難過的,好在我這個人生性比較冷,不然又如何呢?我不了解張先生,但成就擺著,不服也不行,所以活著還是要多做事啊,但有時又不免會想如果沒有春光,沒有後來的演唱會,沒有承認唐生,打死也不說,是不是就可以避免很多事呢?大概也不是張國榮了。killercat007 另一回復 我不能說很懂抑鬱症,但不能孤立的判斷問題,張先生走到這一步,不能離開大環境談。張先生在後期所面對的社會壓力極大,現在回頭看,我很驚訝他的承受能力之強,也很敬佩他的堅持。沒有華人不知道張國榮,可謂是天下誰人不識君,但後期對張先生的評價分歧極大,人身攻擊的話我聽過很多,主要聚焦於他個人生活問題,牽連到對他的藝術評價。任何人都是社會人,不能脫離社會生存,陳凱歌早先談《霸王別姬》時曾分析到:有時候人與人之間的狠毒並不是來源於仇恨,而是出於被排斥於集體外的恐懼(大意如此)。所以我說個人對抗群體是要極大勇氣的,一定限度的另類是可以被接受的,但本質的突破就會形成對他人的威脅。我女友的母親是很排斥同性戀的,但看到張唐兩位先生20年的歷經風雨的堅持,對我說這一定要兩人相互付出很多才行,因為人與人近身接觸時有很多具體細小的問題,無論是微時,還是大紅大紫,不為世俗所容,互相不離不棄,在這裡唐生當然貢獻很多,但是張生作為盡人皆知的公眾人物能夠承認並保護對方,作出的犧牲是很大的。她說她為他們本人所感動,是人性的感動。但我同時也看到在出事之始情變之說盛行時,很有些同性戀人士大罵張先生,馬上劃清界線,覺得為同性戀抹黑了,等到唐生為摯愛時,又嘴臉一變。我感到令人嘔吐,同樣不是為同性戀嘔吐,而是為人性的自私而吐。我的看法是無論男女,無論異性還是同性戀,都有好壞,不是概念的好壞,而是人的區別。 我對有些說法很反感,不要動不動就把責任往死人身上推,一句抑鬱症或是性格問題就完了。分析悲劇的個人成因,但同時不能避諱環境因素,如果今天張先生還活著又如何,一樣處於囚徒困境,一樣是難容於世。我沒見過張生本人,但即使是影像,氣質和眼睛騙不了人,面對四十以後的張生,我無法說這樣優雅高貴有帶著孩子氣的天真的人追求的會是下流變態的東西。而對廣大的非港地區的人們只能通過平面媒體間接了解他,何況現在一切都如此快速,你能要求非FANS花精力去解讀一個如此豐富複雜的人物?我知道現在媒體喜歡挖負面新聞,但張先生這個級數的藝人像他爭議性這麼大的沒有第二個。 以前我好友的母親在對我訴說痛苦時有這麼一句:「自責就是責人,所以最後你什麼都不能說」。很多人迴避張生生前的痛苦壓力孤獨,因為那就等於要自己面對良心的譴責,如果能把責任都歸於張生個人,那大家就都解脫了,可惜張生不是情變自殺,如果是那就再好不過了。很遺憾我不能說這樣不對,因為生存是如此重要,我們已經活得不易,為什麼要給自己再加砝碼?張生身上我學到很多,但你若問我同樣的話我會否公開的說,老實說我不會,我沒有張生那個勇氣,也沒有張生那麼痴;但我同樣也不能再踩上一隻腳,那是罪惡;所以我所能做的只是沉默。個人在世上,要麼被集體馴服,要麼凌駕征服集體,要麼逃避歸隱。張生既不肯被馴服,又無法控制群體,更不肯逃避,就是活著又能如何呢?我看不到之外的出路。他最後"自絕於人民』誰該承擔責任,誰願承擔責任?我只能說他太個人太自由太勇敢太痴傻太執著太倔強太貪心太驕傲。最後我發現真是很矛盾,說了半天環境因素,其實心裡還是希望張生獨自承擔的。 補充一點我對張先生的感覺:我看完《縱橫四海》後很想再看他的電影,但我不知道歌是他唱的;而看完《別姬》後很長時間我不敢再看張先生的東西,《東邪西毒》是無意中看到的,這之後關於張先生的信息我都是匆匆掠過,有一種逃避的態度,很可笑,但是真的。我沒有成為張先生的迷,反而是因為《別姬》,我只能說他的表演給我太大的震撼和恐懼,我對他有近之情怯的感覺,生怕他不能盡如我意。我個人覺得,演員還是應該多演些《活著》,《花樣年華》《英雄本色》《縱橫四海》之類影片,可以提高演技但不危險,象《別姬》《阿飛》之類的片子不演也罷,太撕裂神經了。張先生的確有一種凋零的美麗,四十以後讓他真正快樂的事情不多,但卻驚人的美麗,一種從內到外的美麗,如果他真的心想事成,還能有這樣的高雅美麗嗎?我這樣說也許太過殘忍了。但如果我在圈內,我對張先生一樣有可能側目而視,那樣的教育背景,那樣的容貌氣質,那樣內在的孤傲,那樣的才華橫溢,對別人是太大的壓迫了,記得大學時一個同屋天天刻苦學習,大家全都躲著走,最後他搬出去了,近距離真是受不了啊,這種矛盾是不可調和的,原罪吧,不是平易近人就可以解決的。李志超吳鎮宇的看法也是內心真實的反映,大家都是人啊! 最後我承認王家衛自私殘忍,他實際上把演員當實驗品,但我無法責怪他,因為導演的職業本身就必須壓榨演員。而演員的職業特點就是很被動很個體。我見過一張王導與張先生多年前的合影,那時他們還很親密,勾肩搭背四目相望,那時王導還沒有帶墨鏡,給人一種很親切很書卷很舒展的感覺,與我後來看到的高深莫測隱含霸氣的王導截然不同。我只能說王導長大了成熟了,而張先生卻停留在原地,兩人的分裂可能是必然的,但還是很可惜,其實張生在《別姬》後肯排GAY片犧牲是很大的,回頭看如果沒有春光對張生個人可能會好很多。張生與王導陳導是交相輝映互相激發的,他們對這個世界都作出了貢獻。給一點點光就可以發亮的演員實在是不多了,有天分還能那麼勤奮的人我很尊敬。藝術的祭品吧!至於傳奇,好像張活著的時候就被叫人間傳奇了,當然現在就更傳奇了。不過這種個人悲劇負的代價太大,其實也不只是個人悲劇了。還是祝願王導吧,畢竟有才華的人也不多了,只要能夠忘記就沒什麼,而且我相信王導是個有能力忘記的人。這兩天有時間多羅嗦兩句。現在任何的解讀都有可能是誤讀,還是需要時間。作者最後的回復: 任何文字都敵不過張先生本人的力量,他的聲音,他的每一個表情。很久不喜歡聽音樂了,不喜歡看電視,偶而閑來還會翻幾頁書。前兩天無意中聽到《風再起時》等幾首歌,又被女友逼迫看了《熱情》,只看了一小部分,沒再看下去,不是不好,只是很想大哭一場,很可笑很莫名其妙很沒出息,還是忍住了,想起了很多亂七八糟的事,以後不想再寫下去了,因為再也無法保持所謂的客觀和冷靜了。我只能說張先生的作品真的是有HEART,有DREAM,有IDEA在裡面的,即便在商業的包裝下。很感謝張先生,很榮幸與張先生同一時代同一片天空下。從沒有想過香港這個"金錢』城市,從沒有想過這個消費時代還會產生這樣的人,我也為我曾經的淺薄無知向張先生道歉。同時我要說香港這個城市是有料的,有理想的,有堅持的,才能孕育出張先生這樣的人,儘管不是所有人都懂得珍惜。我這樣說與張先生的結局和私生活無關,我只是被他的藝術他的堅持感動,儘管我並不能算是個懂藝術的人。從本質上說張先生還是個理想主義者,我做不到他的勇敢頑強堅持,也沒有他那樣的才華,但在以後的工作中,我會投入更多的HEART。謝謝張先生,你告訴我世上的確有這樣的人。八卦輕鬆一下(作者再一次回復) 我總是責怪張生不該拍《春光》,簡直是自殺,我覺得他很清楚後果,《春光》後出櫃已是箭在弦上,除非突然變出個女朋友。而演員出櫃近乎等同於對電影事業的放棄,代價太大。所以很久以前我和老友聊天時就惋惜張生何必如此,不拍《春光》,打死不承認同性戀又如何,君不見娛樂圈真真假假不過一齣戲罷了,何必當真去演?老友是傳統至極之人,狠狠訓我一通,大意是無論出櫃與否,同性戀非人倫之本,乃大逆不道之事,怎可以姑息遷就做鴕鳥狀。今年千里相見,天南海北,無所不談,我們都是ALAN的FANS,遙想當年種種傻事,他主動談及張生,頗有人生無常之感,最後來了一句忠於自己感情只要不傷害他人也不要太苛責了,我笑說老兄如此保守之人也與時俱進了,他回答說張生不是常人,所以不能以常人的標準衡量,但對常人也應有寬容之心,前提是不傷害他人,但又說非常類生活總歸要付代價,張生實在可惜。送走老友,我突然想其實張生的目的也算達到了大半,拍《春光》原意是想正面闡述同性戀,以後種種作為是要光明坦蕩的忠實自我報答伴侶,而死後摯愛終於逼迫大眾正視這段感情,讓很多人重新審視自己調整觀念。張生不是領袖,也未必想到這些,只是做罷了,而事實勝於雄辯,張生雖然沒有獲獎,但也應不遺憾了罷!三島得諾貝爾獎的呼聲最高,但終究是川端康成得了,這麼多年過去,川端固然威名赫赫,但人們又何嘗忘了三島呢? 我個人總覺得張生與尼金斯基的類似之處就在於他們都能夠忠於自己的感情,挺身而出保護伴侶,但代價都是犧牲了最愛的事業,也犧牲了自己,我不同意張生的感情選擇,但我能夠理解也尊敬佩服(原因見下回女友老媽的"精彩"分析)。有人覺得唐生不該寫書,我恰恰持相反觀念,如若唐生能象尼金斯基夫人一樣在以後歲月為張生再做一些事又有何不好?居里夫人若沒有女兒替她作傳影響又怎會如此之大?這不能算炒作吧?只是不必急於一時而已。英格麗褒曼為人低調拒絕寫自傳,其子勸道:「有無想過百年之後當有人詆毀誣陷你,而子女卻無從辯駁因為不知詳情。」我要說她的自傳是我看過的最好的一本演員傳記(被女友逼看的)。畢竟張生不是白先勇,他生前所受的誤解是太多了,一篇《樹猶如此》是不大夠的。傑奎琳改嫁船王,死後仍葬於肯尼迪身旁,美國無人非議,如果唐生肯為張生再多做此事,我敬佩他,就是他再有伴侶,又為何不可與張生同葬呢? 多嘴起因是女友的老媽周末由張唐感情談起,對我進行了一番婚姻愛情的教育大課,長達三小時,中間我喝了三杯咖啡,兩聽可樂。她老媽是醫學專家,向來處世冷靜面無表情,此次妙語連珠,如泄千里,外加女仔在旁敲邊鼓,我們兩個大老爺們簡直是如芒刺在背,如坐針氈,有空一定要把她老人家的宏論打上來,反正不是我說的,冷靜不冷靜就不必負責了。正文之前,先談談陳凱歌的悼文,儘管這篇文章就象陳導目前的電影水平一樣,與全盛時期不可同日而語。有些FANS對文中陳導的"張國榮就是程蝶衣』很不滿,對此我要說幾句話。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程蝶衣,起碼李碧華心中的蝶衣和陳導心中的根本就是兩碼事。對於陳導我關注十幾年了,不敢說很了解,但他寫過的文字,平面電視訪談能看的都看過。2002年陳導接受記者訪問曾說他自己就是程蝶衣,程蝶衣就是他。他這話說了也有十年了,遠的不說,近的這篇訪問我在張生《風繼續吹》的網站似乎見過,有興趣的可以好好看看,很有意思。網易紅沒有,我建議加上,評《霸王別姬》的文章這裡有不少,不客氣的說大多都停留在皮相上,隔靴搔癢,就像李碧華女士的悼文一樣。更不客氣的說電影《霸》是陳凱歌的,也是張國榮的,唯獨不是李碧華的。進一步建議應該將陳導對《霸》尤其是其靈魂人物程蝶衣的構思,再創作,回顧反思在這裡單列一章,那樣大家對程蝶衣包括張生的誤讀會好一些;同理對王家衛的影片也一樣。陳導評價張國榮就是程蝶衣這話不一定對,但如果聯繫到張導對程蝶衣的塑造目的和看法,這個評語是非常非常高的。我最後想說《霸》片影響深遠巨大,看過的很少有不被打動的,但是真想看懂這個電影,必須了解陳凱歌其人其事,他的家庭背景,他的文革經歷,同理也必須了解張生,他們是交相輝映,互不可缺的。再廢話一句李碧華,她的書我基本看過,訪談讀過一篇,印象中她最愛毛澤東詩詞,但實在話她的文字在氣象境界上差得太遠,一股小家子氣,但的確自成一格。是先寫《胭脂扣》《霸王》再找張生演?還是以張為藍本進行創作?她自己一直沒說清楚,但我個人認為是前者但我個人認為是者,反正從她的文字中我讀不出後者。 最後要說的是由於GF的緣故,我有機會看到張生從早年到後期的報道訪談,26年人間光影,對張生的看法不斷在修正中,最後的感覺就是好複雜,輕靈如空中飛花,堅厚如磐石落地,但難捕捉的還是前者,我寫文章最大的問題是太實太落痕迹,就是熱血也是緊的,缺少張生那種自由自在如夢如幻的飛翔感。原先我建議唐生寫書,我收回我的話,我覺得這本傳記很難寫,不要說牽扯了太多的人事,就算拋開這些,這麼多複雜的側面怎麼把握,從何處切入,難!也許由外國人寫會好些,但又隔了。不過至少要由香港人寫,大陸台灣都不行,我看的越多越深切體會到張國榮是屬於香港的,是只有這個城市才能孕育出的靈魂,就象李小龍一樣。 「偉大」這個詞份量太重是不能輕許的,王導陳導以及周潤發在張國榮生前身後都不約而同用了這個詞,我開始是不以為然的,因為這個詞無論用來形容那個行業的工作者,光有深度都是不夠的,還必須要有氣象氣勢,舉例說李白杜甫是偉大的,李賀李商隱就稍稍欠;李煜李清照是偉大的,納蘭容若差的就不是一點半點。「偉大」怎麼也得有點開六合拓八荒的架子,原先我的看法是《霸王別姬》是部偉大的影片,陳凱歌就是一輩子只拍過這一部,也足夠偉大了。張國榮在《霸》中的表演是偉大的,但僅此還不能說他就偉大了,他給我的感覺近似李商隱,很美很詩意很風流,但還差了點力度,夠執著勇敢但欠缺慷慨博大。也許你會問李煜李清照怎麼就偉大了?我的看法是如果只有"人比黃花瘦』而無"生當為人傑,死亦為鬼雄』之語,我不會認為李清照偉大;如果只有"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而無"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獨自莫憑欄,無限江山,別時容易見時難』我也不會認為李煜偉大。單看張生一部片子或是一場演唱,很好但也只是很好,但十部片子,三場演唱會看下來(我老實說我只看了片段,我沒有那個時間),不是就看經典的,爛的好的都算,總而言之,26年人間光影我溜幾眼,我也承認他偉大,是顏色不一樣的偉大,是顏色不一樣的慷慨蒼茫,開始我認為要是多給張生個獎就好了,我現在修正這個觀點。王家衛說得好"偉大的藝人』,我認為尤其是對香港而言,藝在前,但藝了半天,中心還是在人上,我覺得"藝人』一詞,境界全出,比藝術家好(不過話說到這裡又召嫉了)。有人老說愛蒼涼勝過悲壯,我大不解,我個人比較喜歡滿江紅的,但現在明白必須加上"知音少,弦斷有誰聽』太算圓滿;"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是悲壯但更是蒼涼。讀到這裡你若以為我愛好文學就錯了,我大學時胡亂讀了一堆書,是有很功利的目的,詩詞我是當人學讀的。哪個過的比較牛逼,我是指例如范仲淹這類,事情做的不小,名聲也不錯,結局也不錯的;哪個比較慘,象李白杜甫屈原這類的,都拿來看看。橫看豎看最後覺得還是作普通人好,作個出色的普通人更好。對這些慘的牛的偉大人物也就仰望吧,這樣大家都好。上面所引的詩詞全憑記憶,手頭沒書,就湊合看,錯了也別認真。包括對詩人的評價就是個老印象,如有不同意見也是好事。 廢話一大堆,鑼鼓敲得山響,正戲開場:我對GF的母親簡單說一下,她是個特別嚴謹的人,近乎到刻板的地步,她女兒管她叫"索引』,是指她特別重視出處,講究有根有據。所以她對張生的評價全部局限與張生自己的訪談,我忍不住對她講張生自己的話也有實有虛,也要看什麼時期說的,但她堅持認為就是虛的,也可以觀察虛在何處,又變在何處,很有教育意義。(這句話她重複了三遍,我明白,就是為了教育我們老爺們的) 我考慮了很久要不要把她的話寫在這裡,因為這只是她個人的分析,有可能是誤讀,而張生被人誤讀的是太多了,但最後想大家是有獨立思考能力的,就把要點寫寫,括弧中是我或GF或她老爸的評語,也算是一種平衡。 張國榮出生在一個有錢無愛的家庭,其童年最大的問題是孤獨沒有存在感。感情不合的家庭很多,但張國榮是典型的富家病,其特點就是父母對孩子出錢不出情,你可以說愛孩子,因為不愛不會送孩子去英國留學,但也可以說不愛孩子,因為對小孩最重要的感情關注沒有,也許這就是有錢人愛孩子的方式,他們可能認為這個很正常,但實際上後遺症很大(在此她引用了一堆我聽得頭痛的調查),而且很多都無法根治。其實父母對孩子並不一定要投入大量時間,最重要的是用心,如果用心哪怕五分鐘也是好的。而張國榮的特殊性有在於他是最小的,跟最近的都差八歲,父母又不許他和同齡人玩那些符合兒童同性的遊戲,認為沒有檔次,這就造成他長時間的心理孤獨,成年後他的行為容易給人自我不合群的感覺,其實他不習慣也不善於和同齡人溝通,隨著他從業經驗的豐富這個情況有所好轉,但是不是骨子中的。(她看了張的77年AMERICAN PIE,還有89/97片段,第一反應就是這孩子很傲啊)最後結論:如果沒有心思養孩子,就不要生,不要造孽,尤其是男人。
張國榮13歲去英國,從心理學上說這是最危險的暴風驟雨年齡段,一方面他受到了良好的西方教育,為他一生的成就打下基礎,但最大問題是漂泊感和過分自由,實際上寄宿學校是有它的問題的(對此也有數據統計)。但是如果張國榮從事設計工作,這些問題會好些,起碼矛盾沒有那麼尖銳。但是由於偶然原因他走入娛樂界,但對於這個圈他沒有做好準備,無論技術還是心理,而他的家庭教育背景又太惹人矚目,也許在張自己的圈子他所擁有的並不稀奇,但娛樂圈的男藝人有幾個?(GF:有個陳百強,也死了)男怕長錯貌,更怕入錯行,一個男孩子一張美女臉,就是麻煩;個性有那麼強那麼叛逆,更麻煩。八年不遇對他影響深遠,小時候沒愛但有錢有尊重,而從21歲開始體會沒尊重受辱罵,沒錢都還不算什麼,而這正是性格定型的關鍵時期。最後結論:選擇職業要慎重,要循序漸進。
從張國榮的性格看一方面自信自傲飛揚好強,很男人的自信;另一方面又很沒安全感,無論在感情還是事業上,童年的經歷打了個底子,青年時代的八年不遇又強化了這一點。那麼他適合找什麼樣的女性呢?從他強烈的不安全感渴望愛的角度,他應該找母性比較強的人,比如他是偶像,那麼受女孩的歡迎;他對朋友的關心又那麼細緻,出錢又出力;再舉例他跟毛毛公開的眉來眼去,哪個老婆受的了,只有母愛相對無私些,但當媽的再無私,還有個婆媳矛盾問題,這個孩子根本不屬於自己,頭痛啊!他又要自由,要無拘無束,做母親的一般都希望孩子安穩做乖乖仔,象他那麼雞飛狗跳的當媽一 定會嘮叨,(GF和她老爸都大點其頭),他又逆反,像他親媽感情淡漠還無所謂,要換一個感情豐富的,非心力衰竭不可。不過有趣的是他愛上的異性全部是女兒性比較強的,(與喬丹克拉克克蓋博謝霆峰相反,GF補充),這說明從心理上他有很強勢很主宰欲的一面,但他沒錢沒社會地位的時候他不能給女孩安全感,但他擁有名利的時候女孩又不能給他安全感,他不相信她們。所以他後來反覆強調要有力量去愛。 我GF提問:如果在他最困難的時候幫助他的是個女性,或者說如果唐生是個女性,問題不就解決了,關鍵還是沒有碰到。 M:錯!張國榮與唐鶴德相遇的時間點非常重要,但還不是最關鍵的,最關鍵的是張國榮的個性。他非常驕傲,而且他說過他願意幫人但最不願求人,我想和他的經歷有關。從經濟角度他大姐是有能力的,他乾媽更有能力,但他寧可和老僕人借20元,在最困難時向也很年輕的唐生借錢,都不肯向關係還算融洽的大姐乾媽開口,又怎麼會向年輕女性借?他後來反覆提僕人助他20元錢,那是因為他有能力回報她,而反覆強調沒有用他乾媽一分錢,更說他怎敢高攀何超瓊。滴水之恩湧泉相報,他連求人都不願,更何況欠人?如果楊受成不說出房出錢,張國榮和他女兒也許還多半點可能。所以他只可能向男性開口還不可能是太強的,實際上我覺得他和唐生的關係更近於肝膽相照互相扶持的知己好友,升華為感情。但是張的性格是有問題的,有志氣是好的,但過於驕傲就不好了。要給他安全感又要給他自由,哪個女人也做不到! 我問:那這麼說豈不是他沒有可能和任何女性有長久關係了? M:從女性的角度,當然有可能,前提是他要改變自己,如果他不入娛樂界我想他會結婚生子過一份普通人的正常生活,但婚姻不一定幸福,破碎家庭的孩子婚姻幸福不很容易。象他的兄姐不就如此嗎?分分合合但沒有同性戀啊。他入了娛樂界如果改變個性也有可能,但他性格越磨越倔,不平和,比如說如果他真結婚,要麼像周潤發屬於老婆,相對遠離影迷,要麼如成龍,家庭就是個架子都可以,他個性不變做得到嗎?最簡單的例子他那滴汗偷情唱的是什麼?那就是在玩火!(沖GF正言道:你愛看是因為你從台下FAN的角度,如果是他身後人,就等於得眼睜睜看他挑逗除你以外的所有人,是人就受不了,受得了的就不是人,唐生就不是人,他一定得有佛心。沖GF老爸厲聲說我知道你已經看了30遍了,色鬼!一點都不莊重)
說道這裡我GF的老媽有點感慨了:那唐鶴德活得不容易啊!當然張國榮活得也不容易,不過他是自找的,他幹嘛哪?一個人出門是紳士淑女,回家是唐璜蕩婦都不像話。他上台挑逗別人,一副浪子像,媚眼拋的飛飛的,下台又對大家說不要,很專情的只對一個人好,整個一錯位,幹什麼都講究統一,他不要就不要,他怎麼不問問大家要不要?要我看他那舞台形象,就覺得他是個很花心很飛的男孩子,但是難得在花得很可愛,飛得很誘惑,那叫性感?簡直就是沒事招事。有人還怪唐,也不問問姓唐的有那本事保護他嗎?
我說:男人的力量在於保護別人,而不是被保護,張國榮後期對唐生的保護才證明他是個男人。 GF老爸:其實男性尤其是同齡人的競爭是很殘酷的,你們老說男權社會,其實女性也不是沒有好處,起碼壓力小,男性越到高層競爭越激烈,說你死我活一點都不誇張,看過金庸的笑傲江湖嗎,最厲害的不是武功,而是陰謀詭計。最高層和最底層都非常可怕,因為生存空間太小。張國榮看著還是弱,長的就弱,讓人怕不起來,眼睛缺少寒光,級數高個性強,身後又沒一個強有力的人或集體,唐鶴德不行,太弱,人家就敢上前欺負。大陸影視圈就分派抱團,像葛優就是自己人,何況那形象也沒人惦記著,不怕賊偷就怕賊惦記。梁朝偉也弱,不過身後有個王家衛,個性相對平和,就不一樣了,張國榮算哪一派啊,真成沒腳的鳥了。
GF老媽:其實男人小心眼起來比女人厲害多了,比如說王家衛的影片其實沒有一個壞人,不象大陸的東西那麼毒,但是沒一個人真過舒服的,為什麼?一點點寒毛似的感情用放大鏡照,真是阿拉上海人。 累死,實在寫不動了,就到這裡到這裡了。augest7: 也8一下關於借錢哥哥當然是有傲氣的,不過,至於借錢,老實說,即使象俺這樣的一介凡人,不到萬不得已也不願向人開口。西語有云:要想毀掉一段友誼,最好的辦法就是和朋友借錢,所以我的想法是當時並不是哥哥開口,而是唐先生主動問哥哥要不要錢用。當然這個純屬我的臆測拉。但是哥哥開始那8年雖然不是很紅,但也一直是麗的力捧對象,也算是一線小生吧。何況家裡又有錢,如果他直情想借,也未必借不到,中國人拎得清的很,大少爺再和家裡鬥氣,真有事,家裡還是一定會兜著的。另外,後來很多人回憶哥哥,都會提及哥哥常在別人可能有需要時主動問人家要不要錢用,並不必人家先開口。而如果他真的肯和唐先生開口,那麼說明二人的友誼當時就已不一般了,即使不是最好的朋友也差不多。至於他不向家裡要錢,主要可能還是和家裡一直不親密,記得他在哪個訪談說過家裡反對他加入娛樂圈,在他父親病情穩定後希望他回英國念書,但他堅持在娛樂圈,後來和家人達成協議,如果三年內事業沒起色就返英國念書云云。老人家的話嘛,看完了別的倒沒什麼,唯一是更加堅定了不養孩子的決心。我說電影《霸王》不是李碧華的,可能是有點過分,但我覺得看一部作品的關鍵是把握它的靈魂。《霸王》的靈魂是陳懷愷陳凱歌父子兩代導演的,李碧華提供的只是皮相。具體說來,小說與電影的靈魂人物都是程蝶衣,都以大時代為背景,人物關係也基本類似,但是中心思想完全不同,"中心思想』這個詞很俗,但一針見血。我是在看電影之前看的小說,起因是有一段時間喜歡香港電影,尤其是吳宇森的,捎帶看了一批香港小說。對李碧華的《霸王》只覺得矯情小家子氣,如果說結尾的人性蒼涼,水平比同為女性的張愛玲差得太遠,唯一一篇《生死橋》覺得還可以。此外我對梨園人物是很敬重的,小時候有位鄰居是京劇界的,在他家看過很多戲曲界的書,包括梅蘭芳,程硯秋,於叔岩,周信芳,孟曉冬,劉喜奎等老一代,其人其藝都很了不起。因此我覺得李碧華的貢獻在何處呢,就是提供了一個架子,而人物的血肉靈魂是被陳凱歌偷換重塑了,蝶衣變成了兩陳的自寫體,精神寄託與化身。李的架子好處在於消解了陳導有時候過於宏大的主題,過多的闡述;但《霸王》的靈魂的確不是李碧華的,正如王家衛的《東邪西毒》,誰能說那是金庸的呢?只不過那是個更極端的例子。對於陳凱歌張藝謀王家衛我都很佩服,但佩服的原因不同。對他們的電影,只有張藝謀的是每部都看過,他的《紅高粱》《活著》《搖啊搖》《英雄》與陳的《黃土地》《霸王》《風月》《刺秦》真實相映成趣啊。 另外多說一句《花樣年華》,我不喜歡這部片子,但我認為《花樣》必將載入電影史冊,但未必以電影本身。理由有三:1)讓所有人認識到女人的美麗,不是只有青春才動人的,中年可以更有風采,關鍵在氣蘊。張曼玉給所有女人男人上了生動的一課。(但我還是更喜歡鐘楚紅)。 2)梁朝偉的表演也許不是他最好的,但從此大眾正視了這位傑出的演員,另外他告訴我們任何一種堅持都會是有結果的。(周星馳也同樣告訴我們這點)。3)王家衛從此有小眾走向大眾,成為他藝術上第三個轉折點。 最後很感謝各位的呼應,由於最近工作關係,沒有時間上網,如有可能兩三周後再貼剩餘部分。至於張國榮,最美的還不是扮相。你看蝶衣,他活著,你卻覺得他已經死了;他死了,又彷彿還活著。他是真的嗎?總覺得象是夢裡人;是虛幻?他有確確實實存在過。原先只有李商隱的詩給我這種感覺,我不喜歡這種感覺,偏愛實實在在的生活,但《霸王》如果不是張國榮的演繹,這部史詩巨作就缺少詩的韻味,有史無詩,過於厚重深刻,而缺乏飄逸靈動,而李碧華的原作是不同的。中國的作家中深刻與靈動並存的最好的是魯迅。熱烈奔放而又飄忽不定,張國榮的這一特點在中國男演員中很少見,當然他不是只有這一面。我形容的不一定恰當。 至於張曼玉,她的《阮玲玉》最好,看到最後已經忘了她是張曼玉,當然最好的其實還是阮玲玉;看《甜蜜蜜》時,我不斷對身旁的哥們說你看人家張曼玉一香港人演大陸妹演的多好,出了電影院發現我原來一直沒忘了她是張曼玉;不好意思的說我看《花樣》的時候睡著了,我GF差點跟我急了,印象是張曼玉媚眼拋的不錯,有那麼點意思了,不過還是張曼玉。後來我還是留下這碟,當安眠藥用的,幹活太累睡不著覺放一下10分鐘就迷糊了,不咸不淡不鬧心,我GF也妥協了,沒品味再怎麼培訓也沒用。The last one killercat007 張先生的忌日就快到了,在這裡對他表示敬意,作為觀眾尤其感謝他在藝術上的奉獻與堅持。「沒有重新開始,只有永遠記得」。《紅菱艷》這部英國片在電影史上也許地位不高,但對我的學生時代卻有重大影響。永遠忘不了那句對話:「你為什麼跳舞?」「人為什麼活著?」;永遠忘不了影片的結尾瑪姬脫下了紅舞鞋,萊蒙托夫那場沒有主角的舞蹈。整部影片沒有一個漂亮人,舞蹈也沒有打動我,但走出影院卻覺得生活從此不同。後來才知道尼金斯基的故事,也不知道《紅菱艷》是否取材於此,各人有各人的堅持,各人有各人的選擇,談不上對錯。尼金斯基後來拒絕舞蹈,陷入瘋狂,但繼續跳下去,也未必幸福。我是李小龍的FAN,因為他,才知道林燕妮,但他在大眾心目中也不過是個武打明星,他的思想他的堅持他的奮鬥對很多人來說遠不如他的花邊新聞好看。一部《人間四月天》,臉譜化的感情和人物很討喜,但真實中他們在事業上的堅持就乏味的很,也入不了戲,如此而已。最近覺得自己暮氣頗重,趕緊拿出周星星的早期電影,嘻嘻哈哈後覺得真是好,這證明我還是年輕的。 我對GF的母親大人的說法未必都贊成,把她的大意用我的語言總結一下:她用5個字評價張先生:「好人,壞孩子」。前面兩個字不必細講,翻翻20年來的採訪,喜歡還是不喜歡張先生的,對他的人品卻沒有什麼異議。他自然是個大大的好人,但始終不是個好孩子。 先說他的銀幕形象,在王家衛手中他永遠是"不羈』,旭仔西毒何寶榮自然不壞,但又哪裡能談得上好呢?陳凱歌的蝶衣從一而終,卻又一肚皮的不合時宜(我GF的母親承認蝶衣演的好,但卻一點都不喜歡他),忠良是個騙子卻連自己都騙不了。 早期的喝采失業生烈火青春恐怕沒人會說那是青年人的榜樣吧?十二少更不必說。剩下的寧采臣阿星算是好的了,卻又有些窩囊傻氣,頂多是有些艷福,你們男人可能嫉羨,女人是否對他們愛的死心塌地卻也未必,頂多是像縱橫四海中的紅豆妹妹明白阿海再好卻不是一世的依靠,阿占還是不錯的。鼓手和金枝玉葉可說是例外,但前者太年輕了,後者又讓人有稍稍擔心。張國榮演了這麼多形形色色的人物,就是王家衛的三個阿飛都沒有重樣的,的確是好演員,可是要問張國榮長什麼樣,反應不出來,他所有的樣子都模糊起來,讓人無所適從。所有的這些經典形象,沒一個她真心喜歡的,比如對萊昂納多的JACK,或羅密施耐德的茜茜公主那樣。他的角色大多太複雜了太不討喜了,有幾個女孩子願意跟旭仔西毒何寶榮蝶衣一世呢?連美好回憶都未必。阿佔好一點,但怎麼能做賊呢?紅姑倒是漂亮得很亞熱帶。她對吳宇森大導片子是一點感覺都沒有,大概是代溝。 我要特別補充的是英雄本色的阿傑,英雄本色是我的至愛,在熱戀時我GF曾問我愛她有多深,我思考了5分鐘,回答說比縱橫四海多一點,和英雄本色差不多。可前些時候我和GF吵得一塌糊塗,我堅持說張國榮沒有參加英雄本色,阿傑不是他演的,最後她把片子一放,張國榮三個字明明白白,我立刻傻眼,大老爺們輸給一小丫頭片子,鬱悶三天,外加一頓高級自助餐,我GF那叫一個高興,吃得那叫一個多,四個大螃蟹抹抹嘴就沒有了,使我對未來的幸福生活深表擔憂。回過頭說為何我如此堅定呢?有很多人說阿傑於英雄本色而言是個無足輕重的串戲人物,對我而言他卻有特殊意義,張國榮把一個似乎全世界都欠了他的"二百五』形象演的那叫一個活靈活現,在他身上我看見了自己的影子,那時正是我的青春叛逆期,全身的精力無處發泄,和老爸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吵,現在回想都不知吵了什麼,好像都是雞皮蒜毛的小事,一腔熱血志向崇高可是有誰共鳴?你說憤青卻又不是"我是流氓我怕誰』或"一無所有』那種,而是讀著名牌學校,在別人看來每天吃香喝辣,一句話"吃飽了撐的有福不知福沒事找事』那種。所以一看見阿傑真是於我心有戚戚焉,我覺得阿傑與他大哥的關係更近似父子關係,他對大哥的崇拜逆反再認識與現實中我與父親的關係有相通之處,而且也同時明白了我在外人心中會是個什麼東西。
關於青春躁動,後來的《陽光燦爛的日子》描繪的似乎更亢奮些,但對我卻沒有那麼觸動,可能是對抗性不夠,儘管我也喜歡那片子。如果說青春片我可能更喜歡法國的《四百下》還有英國一個描寫寄宿學校的片子。實話實說阿傑的叛逆是不討喜的,與發哥不同,與《泰坦尼克》的JACK不同,可以說在所有片子中張國榮的叛逆都不討喜讓人不安,為什麼呢?在對後來的香港電影厭倦後,有一頓時間我很迷歐美電影,我個人覺得讓叛逆青年招人喜愛是有訣竅的,只要找一個偽君子或一個乏味的傢伙反襯就行了,比如《泰坦尼克》比如《秋日傳奇》,而且叛逆是可以的,頹廢則不可以,個性是可以的,虛無則不可以,什麼東西都有套路。我這人有個毛病就是不喜歡看續集,所以一直以來有個疑問怎麼演阿傑的演員沒有成名呢?現在想他與阿占的反差太大,我沒有反應過來那是張國榮演的。四一後我補了他幾部片子演唱會,他讓我非常吃驚,一個和一個不同,但又說不出不同在哪裡,人還是那個人,神情自然有所不同,但何以差異如此之大?再談談張先生其人,我原以為張先生的爭議性是後期才有的,後來看看20多年來的報道才發現他一直是個爭議人物,他89告別時眾說紛紜,其一就是絕症說,我看的時候真是哈哈大笑,都快笑出眼淚來了,生活真是幽默啊,有人說張先生是少見的對"反諷』把握精準的演員,的確如此,四一有人多快樂多幸災樂禍啊,但也不過是反諷而已。那時我GF一直追問我說「你是男人,你說他這樣做到底愛不愛唐生呢?』我很不耐煩說「"我又不是他,我怎麼知道?我只知道首先要生存,愛才有所附麗。再說有什麼可難過的,這戲多好看,有錢都買不到,所有人都表現一下,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英雄雖然未必,本色倒都小小展現一下。」現在回想真有些沒心沒肺。 我GF的母親將20多年來媒介對他的評價總結了一下: 批評(這些批評未必對,但卻是外人的看法) 1)漂亮,過分漂亮。 2)有錢人家的少爺,花花公子樣,放蕩輕薄相。 3)傲COOL,自戀自我,不合群。 4)太愛說笑,亂說話。 5)脾氣硬,剛烈犀利不冷靜,情緒化孩子氣,不夠圓滑世故。(他也許努力想圓滑世故過,但不成功。) 表揚: 1)工作認真從不遲到,百分二百投入,二十年如一日,很有計劃性。(甚至太認真太努力太緊張) 2)真誠善良,至情至性,敢愛敢恨。 3)善解人意,對人尊重體貼,尤其是對普通人。 4)念舊感恩,有責任心愛心,尤其是對家事和僕人六姐上。 5)有品味,格調高。 6)非常聰明敏感,才華橫溢。 後來看85他與陳百強合唱喝采,從沒見一個男孩子自戀的那麼美又那麼強勢的,幽怨的那麼可愛和搞笑的,才有了看《阿飛》的慾望;又見96《春光》開機儀式,看著王家衛攬著張梁兩位大將,覺得那是王導最風光的時候。順便八一句,原來我對同性戀影片一直很反感,《霸王》是去看文革,而且我始終不認為《霸王》是同性戀影片。我覺得俊男美女才讓人賞心悅目,可是我GF和她老媽始終覺得此張梁比彼張梁更搭,這讓我很不平衡,但是在看了上面兩個片段後,我突然發現張陳兩位先生和張梁兩位先生站在一起的確很搭,身材協調,氣韻流動,比梁朝偉和張劉兩位大美女在一起都和諧。兩個男孩子這麼合,我不禁糊塗起來。但最後還是沒有看《阿飛》與《春光》,因為對王導的片子實在畏懼。最後嘆息一下:我不知道一個那麼專一的人為什麼眼神能那麼花俏,一個心裡那麼在乎的人表面上那麼看的開。一個那麼傳統的人藝術可以那麼前衛叛逆。還是王家衛形容的好:內心有許多鬱結卻又火熱奔騰,外在開放揮灑卻又免不了自我束縛(大意)。問題是瞞的過別人,騙的了自己嗎?
我GF的母親對張先生對家庭的認識和男女關係還有些看法,我節選一些:張國榮對父母的評價是變化的,這並不矛盾,因為一個人的成長過程也是不斷修正的過程。他知道越多體驗越多反思的越多,看法當然會有變化。男女婚姻不幸當然絕不是單方的責任,但男方相對投入的確少些,責任的確大些。如果一個男性對家庭子女有意識多付出一些,構建就相對平穩,但男性往往覺得累覺得厭倦,但沒有付出怎有回報,沒有不勞而獲。張國榮母親的一生是不幸的,她的婚姻不幸,但更不幸的是她將自己的不幸轉嫁到子女身上,而不幸的起因又源於他的父親,從傳統文化上子女是不能對父母有不滿的,那叫不孝,也算是原罪。張國榮傳統在無論如何都承擔了家庭的外在責任,為父母養老送終,報答家庭報答僕人。 同性感情外人無法評價。但是為什麼要有男女要有婚姻呢?拋開生育繁衍目的不談,這裡有一個陰陽互補的問題。男人是一個世界,女人是一個世界,男女考慮問題差異很大,溝通是一個互動磨合的過程,男人常常嫌女人瑣碎事媽(我GF老爸趕緊說那樣才好),但正是這些瑣瑣碎碎使生活溫暖起來,我們常說過日子,日子要想過得好,既要有"風花雪月』,也要有"柴米油鹽』,無論是男人還是女人不談戀愛不結婚人生都不完整不成熟,沒有孩子人生也不完整,孩子是成人的老師,他們會為你打開另一個世界,再有條理的人孩子一哭也沒辦法,那麼他為什麼哭,就要求你換位思考,是餓了拉了病了,你揣摩不到他就繼續哭,你是皇上也沒用,當然男人經常厭倦這些事情,但以前為什麼說"齊家治國平天下』呢?也是個以小見大的問題。具體到張國榮,有幾個人都談到他的家很高雅很有品味,但是太簡潔,外人都不敢動,換句話說就是沒有家味,他自己說喜歡去劉嘉玲家因為溫暖有人氣。但溫暖和人氣經常是主婦營造的,男人往往顧不到這些,女人特有的溫馨感是男人不能替代的。當然張國榮本人是個很優秀的男人,他有過很多女朋友,但最後選擇的伴侶是同性,不可否認的他選擇了一條邊緣的道路,是不為世俗所接受的感情。這種另類選擇本身就註定是孤獨的,無論公開與否都伴隨著艱難,在對他本人尊敬的同時還是不能不惋惜的,因為他的確有可能擁有普通人的幸福,但是由於性格由於機緣由於時間等等,所以還是可惜。有人指責或讚美唐生,但其實對於這個人除了零零碎碎的描述,大家實際上並不了解,他被張國榮和其他人保護的很好。不管如何象張生這樣一個巨星,處在名利場中,誘惑太多了,和一個人保持這麼恆久的關係,哪怕是形式上的都很難得。從外人看,唐生擁有了張國榮最美好最青春的20年是一種福份,但也一定付出很多。這種悲劇性結局自然會讓人非議,但人生很多問題不是愛情能夠解決的,不然就不會有梁祝寶黛,不會有孔雀東南飛傷逝,不會有莎翁的悲劇,更何況是不被世俗接受的愛情。張唐表面看是互補型,但現實些文科理科矛盾也是存在的,當然唐生有良好的家庭教育背景,對文藝也愛好,但從職業特點看是純粹的理智客觀理智型;而張生的個性職業有又是純粹感性型,職業相關性太差,當然唐生管理財務水平很高,但是隔行如隔山,後期張生的業內位置越來越高,也越來越難,越來越危險,他身邊的人和唐生也未必handle的到,這不是他們的責任,但又是另一個問題。拉拉雜雜一堆不好意思,大意就是這樣。邊角余料的和過於敏感的就略去不提,但也未必說的周全,上面的話說客觀未必,說主觀卻也不盡然,看過就算。張國榮梅艷芳,一個是香港的阿飛,一個是香港的壞女孩,但這個時代早不時興叛逆了,其實叛逆從未時興過。幾年前央視《對話》作了一期韓寒,現場觀眾的態度讓我記憶猶新,一句話:你悔改吧! 現場觀眾不多,但又何嘗不代表大眾的看法呢?我說過活著又如何呢?也不是沒有辦法,如果他肯悔改,最直接的形式就是結婚生子,再不要折騰什麼新花樣,說不定會被捧為浪子回頭的典範,再說大衛鮑維不也兜兜轉了嗎?他妥協了很多,但在這點上他終究不肯妥協,也許這是他的底線,使我感慨是從始至終張先生做人低調做事高調,他想過自己的生活,"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又沒有傷害他人,但何以如此讓人作踐呢?看過一篇幾年前比較羅大佑和張國榮的文章,很客觀,一枝獨秀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但實際上是不容易做到的,也許和職業有關,張先生說「我們藝人是賣藝的不是賣身的」,但現實大眾的心態並非如此,娛樂是讓人消費的,前台藝人則是某種程度的消費品,張國榮的存在是讓人不安的,也許這是他始終招人憎的心理原因之一,雖無過犯,面目可憎。
說到裙子褲子,前兩天看一篇老文章,才知道那時候女子剪頭髮穿褲子是大大的革命行為,甚至會被沉豬籠的。今天滿街女孩留短髮穿褲子有誰會說她們不是女孩,是女扮男裝呢?是不男不女呢?原來今人的權利是建立在前人的生命上,今天想當然的事情可能都曾被人認為標新立異,但問題是誰願意作犧牲呢?如犧牲能換來後人的尊敬也就罷了,但常常是漠視批評甚至鄙夷,何以呢?也許從某種意義上犧牲者都是失敗者,福祿壽是普通人的嚮往,而失敗者自然是不值的。使我最觸動的並非是張先生的死,而是他生前的困境,為了他的堅持,為了他的真誠,我會在心裡永遠記住尊敬他,儘管他不是我的榜樣,他的路也不會是我走的那條。紫色拉 回復 被熟識的人說,看著傳統,其實反叛,可能正因為如此,才喜歡了哥哥。喜歡了以後,才發現自己思想的許多角落其實還是很保守,受了許許多多教化,被捆著這樣那樣的條框,是哥哥一點點把它們衝擊開來,讓我能用更開闊、新鮮、自然的眼光看待這個世界;直到今天,這樣的衝擊仍未停止;他跑在前面,我們一點點跟在後面,記得有篇4·1後的文章寫哥哥叫「解放自己」,很喜歡,是的,哥哥的一生在不斷解放他自己,也在「解放」我們和更多的人。 如果說首貼里已經充滿了一個非榮迷對哥哥的尊重與溢美之詞的話,後來一次次認真的跟貼,真的只能讓我用感動來形容自己的感受,也替哥哥感到高興,有誰共鳴?總是有的。 大家說的都很好,而且分出許多方向,一時間不知道從哪裡回起,就先說說關於同志身份的問題吧。luxiaan,我對西方的情況不能說了解,僅就我所見所聞,可能比華人圈子好點,但西方對同志也絕對不是不歧視的。最近一直看邁克寫的〈性文本〉,這位同志長期蟄居於法國,寫起文來辛辣無比,從他筆端流出的庄庄件件讓我對法國這個「自由民主開放」的國家有更深的認識;別的不說,一位名導演就公開把自己的票房失利推卸給一位女演員,理由是她在電影放映前承認自己是女同志,「於是誰還相信她會與***是一對」。 至於導演gay與演員gay受到的不同待遇,我覺得是不是有這方面的因素:在華人圈子的道德觀里,導演、作家、詩人、畫家、舞蹈家、音樂家(這裡主要指音樂人和做搖滾的)是被特殊處理的,他們不受一般道德觀的約束,中國向來有狂士狷生的傳統,人們認為搞藝術的就應該有點瘋狂、「變態」、不正常,他們要是都正常了,那就出不來好作品了;於是徐謂殺妻成了他才氣傳奇的一部分,海子自殺人們第一時間想起的是殉詩,而不是譴責他懦弱,或探究下他是否得了抑鬱症;杜可風這個半瘋也可以一邊大談美女一邊在馬路上與男人打kiss,這才有點風流倜儻的樣子。 而從事所謂流行娛樂工作的人們並不享有這樣的待遇,哪怕他再才華橫溢、人品出眾,要贊他一聲藝術家,比隨便揪出一個唱民歌的說上一句「青年藝術家***」難多了。不僅如此,若說上面提到的人是道德觀標準外的一個極限,那人們對流行偶像的道德要求恰在另外一個極限——要他必須符合一個完人的標準:你要敬業啊、專一啊,努力啊,不屈啊,要尊老愛幼、保護婦女,上車讓坐、下車抓小偷;你要異性戀、有人娶、要事業成功也要家庭幸福,你要引領大家做出榜樣,不磕葯,不搖頭、不喝醉、不走光,不自殺,不變相安樂死,否則你就要受到指責、承擔後果。 系呀,你娛人來的嘛,你以為你搞藝術啊,學人家痛苦、憂鬱,你沒那資格啊,人家那樣是不羈俗禮、為藝術獻身,你這樣就是道德敗壞、不負責任啦。貪心的耳朵 回復 先強烈贊同上面色拉的帖里每一句話。「在華人圈子的道德觀里,導演、作家、詩人、畫家、舞蹈家、音樂家(這裡主要指音樂人和做搖滾的)是被特殊處理的」。公眾的心目中,已經為這類人物預留了一片額外區域,他們特立獨行的出軌行為會被視為一種超越、突破,一種疏狂的意態,常人在看待他們時會不期然地帶少少仰望的眼光,對於一些他們不能理解的行為,不敢去指責,而是往自己同樣不能理解的一些事情上聯繫,如藝術追求等,以此為自己找出相應的解釋(海子自殺,大家想到的是殉詩,而無良傳媒捏造的關於哥哥情困的遺書出街得比救護車還快,居然還有很多人相信,就是鮮明對比之一)樓主的話「可能他們從事的是高雅藝術或競技類,大眾對他們有距離感」的意思也如此吧?至於哥哥,怎麼說也是流行文化從業者,這麼說並沒有要把流行與高雅分一個高下的意思,贊同風過說任何領域都有頂尖成就,所謂行行出狀元,應被稱頌的是那些各個領域裡的頂尖,而不是規限中的某些所謂「高雅」領域裡的精英們。也許還有的筒子要辯解,說哥哥已經突破了流行的界限,有了更高的有藝術意味的追求,那我再補充一句那是後來的哥哥,他的藝術意念是慢慢修成的,或者在前期已有蟄伏但在93以後或者更準確說是97以後才明顯地突顯,或者說是終於可以被實施吧。對於很多人來說,沒有對他有特別關注的公眾(比如41之前的我)他的定位也是個偶像人物。對待此類人物,公眾的心態當然不會一樣了。 偶像製造業說到深層心理里去就是滿足人的偷窺欲和製造飯後談資,公眾對待流行文化界中人的出軌行為會有伴生的興奮及鄙夷,這是很普遍的心態。娛樂事業說白了在很大程度上是滿足了平凡人物的凌駕心理需要的,別看明星都被追捧得那麼風光,大多數人還是把他們當作一種商品去消費,今天捧這個明天追那個,誰過氣了有皺紋了臉蛋不吸引了就忘掉誰是常有的事情,在這種類似「挑選」與「評價」的行為中從心底里人們自以為已經支配了明星,或者有類似的錯覺,這是娛樂事業為人帶來的快感很大程度上的依歸。在這種心態下人們會覺得,我說誰是個角兒,誰就是個角兒,仰望的姿態沒有了,特立獨行的行為招來的就多是鄙夷的漫罵和低俗的編造的理解。 說到「活著」,當初看了真是頗受震撼。生命就是一幕幕的殘不忍睹和一場接一場的巨痛,我們能做的就只要咬牙活著,無論多隱忍多卑微都要活下去。合上書感覺到的是一種崇高,也感動過。但辨證點看何謂苟且呢?「他要是稍微肯和這個世界妥協一點就不是今天這個景況了,他的生命是容不下苟且二字的」可不可以這樣想,對某些人來說結果自己的生命是一种放棄,或者一種屈服,而對另一些人來說失卻尊嚴地活著才是放棄和屈服呢?兩者無所謂誰更高尚一點,只是一種區別而已。(這裡只是作例子,說的是選擇和放棄時取向的不同,不特指生死抉擇,況且哥哥是因病)有價值觀的不同,才有「殺生成人,捨身取義」,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本心,自己最想追求、認為最有價值的東西。我鄙夷也同情那些扭曲和違背自己本心的人,而我很佩服哥哥的一點是他始終執著的追求,在這裡面又不是牛一般倔的蠻勁,像魏紹恩所說的「他不得不放棄一點,將這一點來換取一些更實在的東西」。從那些「讓了聽了會頭痛」的歌起步,慢慢建立自己的王國,等到站穩腳跟有足夠的主動權之後,將早就隨莎翁盧倫斯的優美句子一起沉澱在他血肉里的優雅美麗高貴逐一展示給追隨他的人們看。現在反觀哥哥在聚光燈下的一生可以看到一條清晰的脈絡,貫穿始終的目標和追求。「他是一個有獨立思想的人。有自己的一套完整的價值觀和審美觀,而且勇於實踐它們。這點已經把梁朝偉張曼玉他們遠遠拋在後面。後者有自我善於展示自我,他們是極好的演員,但不是思想者。 」極之喜歡這句話!他不僅是一個思想者,更有韌性和定力,在長期的作戰中(以大環境的險惡論不可以不謂「作戰」)把自己的思想、理念貫徹到底,宛如一出一氣呵成、暢快淋漓的大戲。無論這兩點的哪一點都足以令人嘆服,而他偏偏都具備!哥哥很會成全自己,這是他最幸福之處,每一步都走得堅定走得自我的人最有存在感,生命也最有價值。如哈薩說過「重要的是存在的方式而非告別的方式」。在這一個層面上我們大可不必為哥哥多惋惜,或者要他妥協一點,再平凡一點,那可能更是對他的一種謀殺。他最後的病也含有偶然成分不可說是悲劇的必然。他做得好,做得洒脫做得本色,讓我們用最熱烈掌聲歡送他。 我時常在想,我們一直不平的憤慨的是什麼?要為他討一個說法,向誰討去?如果要「作戰」,我們的槍口對準哪裡?可能的靠山和團結的力量又有哪些?所謂的「公正」的評價,究竟是用什麼評價、誰的評價作準繩?學術界?他們的肯定在多大程度上有意義?一般公眾?爭取過他們的關注甚至當下的肯定之後,又會剩下點什麼?所以想到最後會想,為他爭取的這份「公平」說到底會不會是為了我們自己?我們自己受不了,在受到這樣一種美麗的震撼和深刻感召之後,周圍卻沒有相應的大環境作背景,相反地還有很多反對的雜音,所以我們要大聲吶喊出自己的聲音來,以使自己得到安慰。這個問題我一直沒有想明白。有些時候會覺得其實人人心裡有桿秤,「我相信這個社會被他改變了一部分,這是他藝術的魅力和個人人格完美的勝利」哥哥要做的已經做完,在不算小的範圍內和不算短的時間裡施加了他不容忽視的影響和創造無法磨滅的突破,因為他已有很多人開始思考,或深或淺。至於餘下的則看各人造化了。所謂獎項肯定官方留名也不過煙雲而已,只有進到人心裡去的藝術會不朽,繼續以這樣或那樣的形式隨每個不同的生命運轉下去。在面對不和諧音的時候會這樣開解自己,你我體內都帶著哥哥的生命,已然足夠。 「我所謂挑戰也不能說是追求兩種文化的平衡點,而是對無邊界的追求。我認為藝術的創造應該是無邊界的,不可以在創造之初就界定它是屬於哪個範圍的--這個應該是產品出生之後的事情。」非常贊同talat貼的這篇文里的觀點,特別是上面這句話最震撼。因為我想起了哥哥喜歡的雕塑家HenryMoore,最近在看一本叫「摩爾論藝」的書,在裡面Moore說的幾句讓我印象深刻,他說他在雕塑的初期完全沒有想到自己出來的作品「應該」或者「將會」是哪種樣子的,他是完全開放式的無預設地雕,等到作品成型了,是什麼樣子就「成為」什麼樣子了。他說得好象作品自己生成了自己,就像有人說藝術品都是大自然(上帝)的作品,藝術家只是那條過道而已。哥哥帶給我的東西里,很重要的一樣就是這種「無邊界」的意識。看那些對熱情的分析文章,更深地體會到這一點。而且更震撼的是,往往你要在突破了自己才發現原來自己一直在框框之內。前面有朋友說「我們生活在這樣的國家、受了十幾年的傳統教育,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一碰見哥哥,為什麼所有的堅冰都已融化,所有的牆壁就轟然倒塌,我們所有的面具都輕易摘下? 」這個過程的確奇妙無比,我覺得是作為哥哥的迷最驚心動魄的一場經歷。等到被他拉伸了審美觀念乃至思維定勢都推翻後,開始懂得問為什麼非要這樣,而不是那樣,才發覺原來自己一直為太多藩籬所困,這些條框有些是別人設定的,也有些是自己加的,一直出於懶惰和愚鈍沒有去逾越,甚至壓根沒意識到。待他出現,讓我體會「無邊界」的廣闊和精彩,知道可能性可以一直延伸到看不到的地方,真真為以前的我悲哀,也後怕假使沒有他,不知要閉塞保守到哪一朝!所以可以說,他是「拯救」了許多人。 哥哥的藝術有著無可替代的價值。憑著他上好的先天條件(美貌、好歌喉等)吸引了大批公眾的注意,這是必不可少的第一步。然後他的作品又有以聲色取悅感官之餘更值得發掘的內容,他的歌他的電影都是有「心」的,這是區別於單純的娛樂偶像最重要的標誌。就拿MTV來說他也總是希望觀眾看完了會「覺得有個古仔在裡面「,這樣他會很開心,而他也確實做到了,用相對易於接受的形式,在最大限度上向我們展現更多,這是他的偉大之處!所以說哥哥是雅俗共賞的,會是我很樂於聽見的評價。他的迷橫跨各個階層縱越各個年齡段,對他的解讀也千姿百態,這是他最成功的、最應引以為傲的勝利。talac說「現在在所謂高雅藝術領域還究竟有什麼東西可以真正稱的上藝術,實在是個需要考量的問題」我也贊同,人們不會喜歡自己不明白的東西,一種藝術如果沒能博得共鳴甚至沒能贏得關注,它就根本地失去了藝術的意義。藝術的功能是叫人關注自身,熱愛生活,故作清高艱深的學院作風並沒任何好處。
「要做真正的先驅,就不要奢求受眾的同步。但是會有人敏銳地捕捉到先驅的感覺,試圖追上去看個真楚探個明白,還有人雖然沒有明白,但是直覺已經使他們追上去了。」也很贊同這一句,先驅一生都在行色匆匆地趕路,好象受了神諭的引領,根本無暇顧及身後時候有尾隨的暗箭,和忠誠的追隨者,或者此兩者的有無都不曾減他趕路的速度之一分。這的確不是他自己可以控制的,快一步或者快半步。如果要說我是追逐者,我覺得自己是還沒有弄明白,但是憑直覺追上去那種。對哥哥的很多事情的確還遠沒有想清楚,但一直無法停止追逐的步伐。要說做到理智地分析他,我或許永遠做不到,或許要隔些年歲。但單是追逐本身,已經足夠快樂,幸福和有意義。作為「娛樂」的產物,相信很多榮迷和哥哥的關係,或者說哥哥帶給我們的,已經遠遠突破了明星和fans的關係所常有的程度和深淺。這是哥哥和我們共同的幸運,我們一起創造和擁有的奇蹟。 「產品不一定要一出世就出街的」,尼采一直認定了自己為未來的某個、某些讀者寫作,很多創造性的成就,真的不是服務於它成長的年代的。有一天,我們能夠更懂得他,社會能夠更懂得他,是我,相信也是大家最殷切的期望。 喜歡樓主幹凈利落的文筆。「正因為我做不到,所以佩服你」^_^我很拖沓拉雜了這麼一堆,希望沒有看得大家特累。這帖子實在太好看!!「張先生在香港雖然地位崇高,但是沒有話語權。」這一直是我心底的一個感覺,卻不敢確定下來。現在看了樓主這句話,我想這不再是我個人的疑心了。 在他那個圈子裡,擁有話語權的大都在幕後,這是一個原因,第二個原因在於他自身,先不說他到底得罪了誰,他的得罪人倒不一定是具體做了什麼事或者說了什麼話,他也是老江湖了,雖然個性率真,但也一定知道有所為有所不為。他的得罪人可能更多來自於他不願意去投靠某些勢力,在人家來籠絡你的時候如果你不當回事,那麼就是你不識抬舉,掃了人家的面子,這樣的得罪比言行上的得罪更讓人懷恨。這是其一,其二在他的出身和形象,他是歌手出身,流行歌手是比職業演員更俗一級的,離藝術更遠一些的,那麼離話語權的距離也會更遠一些。所謂丐幫幫主也還是個討飯的,即使貴為天皇巨星還是個唱流行歌的。而他的長相,太漂亮了。中國人說「嘴上沒毛辦事不牢」,一個長相俊秀舉止斯文而且永遠像個小弟弟一樣的形像,說起話來會有份量嗎?其三是他所選擇的美學方向。有人話是一種稀缺的美學方向,如果僅僅是稀缺倒也好,填補了空白嘛,更能引人注目更能得到認同。他的美學方向不僅僅是稀缺而已,他是打破了一大禁忌。 就是波伏娃說的第二性,如果第二性向第一性靠攏,人們大都會讚賞和認同,而身為第一性卻向第二性靠攏,在一般人看來,就像樓上某位的朋友所說,會被當做「賤」。圈中人也許嘴上不說,道貌岸然的,但是真正有多少人在心底能夠接受呢,潛意識裡是不是也會有「賤」這個想法?一個賤人,哪裡配擁有話語權。其四便是他的性取向,這個樓上各位都已說過,這個取向絕對會對他的事業有影響有衝擊,而且絕對不小。畢竟這是一個由異性戀的男人掌控的社會,同性戀,不管東方西方,仍然是弱勢群體。 不過社會在進步,而社會的進步,正是表現在禁忌一個一個地被打破,但是在這個過程中,率先觸犯禁忌的人,都會付出慘痛的代價。所以林燕妮會說:Leslie是屹立不倒的,但卻付出了生命。 那麼是不是等到社會進步到能夠接受到他的藝術理念的時候,他的地位便會自然而然地得到公正的對待呢?對這個問題我也沒有抱很大的希望。歷史是由誰書寫的,是我們嗎?不是,歷史永遠是由官方書寫的,我們所提供的不過是野史,供後人茶餘飯後消譴的。所以,我們要為他爭取電影的終身成就獎,要爭取他在香港的星光大道上留名留手印,是爭取學術界的文化精英們來正視他,研究他。歷史上有多少被埋沒被不公正對待的先驅,雖然有的人有幸後人為他們翻了案,但是,這永遠只是僥倖。 不過有一點還是值得慶幸的,就是現在記錄歷史的方式不僅僅是文字,還有音像,而音像自己會說話,但是,音像與實況相比,已經是次了一個級別,經過若干年之後,時過境遷,後人會怎麼看待這個音像,會理智地把它放到當時特定的歷史背景下從而給它一個公正的評價嗎?我也不抱很樂觀的態度。 這個世界不是一份耕耘一份收穫那麼簡單公平,我們也只有各安天命但盡人事,付出努力問心無愧而已。shishoujuan 或許,作者並不是一個榮迷,但是他的評價卻是極客觀的。說句實話,我也一直對王家衛不感興趣,他的片子我基本處於看不太懂。 而《霸王別姬》則不同,如果不是陪母親,我也是不會再看第二遍的,太沉重,那份壓抑,會在看後許久都無法釋懷。 哥哥顛覆了許多傳統,準確地說,是顛覆了屬於世俗的傳統,他是驚世駭俗的,也同時承載了太多的壓力與不平。可是在他的才華面前,他的顛覆與反叛也具備了特別的意義,讓人無法抗拒。故而我們才會完全接受他,沒有一絲遲疑。 可是另一方面,哥哥卻又是傳統的,他在複雜的環境中保持了自己的純真,沒有隨波逐流,更沒有沉淪墜落,在這種層面上,哥哥是絕對意義上迷戀傳統,從一而終的。augest7 他得罪的不是哪一個人,而是幾千年的文化傳統。幾千年的傳統要求的是中庸、穩定、服從大局、集體主義、大一統。而他完全是個人主義,要的是自由,不單單是創作的自由,還有個人生活方式的自由。完全遊離與規則之外。但最致命的是,他還要光明磊落,大辣辣的把自己的思想暴露在陽光之下,並且以所有人都無從挑剔的方式,他還要社會承認這種個性與自由或曰個人主義。並因此,影響了一大批追隨者。他也許並不是有意的,但是卻捲入了東西方文化的衝突。與他接觸的人,無不對他的人品交口稱讚,其中不乏高層人物。但是,藝術界,主流媒體,所謂的官方,始終沒有大張旗鼓的宣傳,總是打擦邊球。主要的,還不僅僅是個人恩怨那麼簡單。讓我們回頭想想,他復出後,有多少號稱他的忠實歌迷的人曾對他的藝術表示懷疑,這不是個人恩怨,而僅僅是因為人們固有的道德底線、世界觀等等受衝擊時的自然反應。「張先生在香港雖然地位崇高,但是沒有話語權。」其實我不太認同這句話,他不是沒有話語權,是他不願意使用這個權力。還記得當年梅艷芳想把兩首歌加在自己CD中,兩家公司協調不果,最後是他出面才搞定嘛。至於他為什麼不願意,我們從他的多次訪談中可以看得到蛛絲馬跡。 他不願參政:「而說到藝人不該搞政治,是因娛樂圈的人不但有知名度、矚目,而且影向力也較大,我們每一個行動都要小心,因為隨時可以煽動起群眾。」。另外,他也不願欠人情,因為拍片,後來幫襯黃百鳴拍了不少賀歲片。而至於拍片中,他更認為演員應服從導演安排,服從大局,因為電影是一個群體工作,電影畢竟還是體現導演的思想他不願干擾導演的獨立思考,當然我們知道,他其實還是影響了導演們。其實,說到底,這也是他崇尚個性,尊重個人的體現,他尊重所有人的話語權,不希望自己壓制了不一樣的思想。當然,這也是因為他更願意全心全意的撲在藝術上,他要樣樣出頭,那還有時間去做藝術上的突破。「另外他與王家衛的關係也是他後期僵局的原因之一,兩位個性都很強,都有自己的道理,也都不夠理智,但是王導更強勢,最後的競爭也以張先生的慘敗告終」。這部分我也不認同,其實他離開王實在是理智的決定,絕不僅僅是嘔氣那麼簡單,王很有才華,很好,但張國榮再和他合作下去,卻不一定能有更進一步的提高,張的演技詮釋感情方面已是顛鋒。但和王合作,可能還是突不破大情人的套路無論是什麼樣身份的情人,張再繼續這條路只能是死路一條。換句話說,王家衛再好他不是張國榮那壺茶他是梁朝偉的,他不可能給張國榮提供諸如槍王中變態殺手這樣的角色,即使提供,估計拍出來重點又會放在人物的個人情感上。張國榮在王(其實還有陳凱歌等等)的眼中,已經定了性,他詮釋感情太好,這些大導演們是很難給他機會粹煉其他較弱的方面的,他唯有另找方式證明自己,突破自己,這是他為何會離開這些大導演們的原因,當然王的拍戲方式與張後來歌影兩棲無法調和也是一個原因,他最終沒有成功,只不過是因為健康的原因,「倒在了通往大師的路上」。
augest7,看了你的回帖,很受啟發,也有些想法拿出來商榷。 出面幫梅搞定兩家公司的事情,是他的面子,和真正的話語權還是差了一個級別。我理解中的話語權是能給一個事件一個現象定調子,至少是對調子怎樣定有很大的影響力。當然他主觀上也並沒有主動去爭取過話語權。他似乎沒有擔任過任何一個圈中組織的實際職務,除了cash的會員和音樂大使,但這不是行使權力的職務。不過如果他主動去爭取過,他也不是那個讓我們敬佩的特立獨行的張國榮了。 至於他與王的關係,你所說的他在詮釋感情方面已是顛鋒,王不可能給他變態殺手的角色的說法,又幫我們打開了一個新思路。不過據說2000年他到內地開演唱會時又放出過口風,希望能與王再度合作。這也算是他無奈之中的一個妥協吧。他在離開王之後拍的片子,雖然在戲路上有很大突破,但是就那些電影整體的藝術性來說,並不算高。他是用藝術家來要求自己的,他有很好的鑒賞能力。當初他給陳百強看《阿飛正傳》時,陳說太悶了,他很自信地斷言這會成為一部經典。所以他不可能不知道,僅僅是他自己的突破是不夠的,也不會給他換來什麼獎項,雖然別人覺得他已經用不著獎項來證明了,但他自己始終是想要電影的獎項來證明自己的。所以,如果時間夠的話,他和王應該還會有合作的。但是,他沒有給夠時間。 「他得罪的不是哪一個人,而是幾千年的文化傳統。」確實如此。他總是讓我想到魯迅筆下的戰士,在無人之陣中作戰。但是,娛樂圈也是江湖,江湖都是門派林立的,在江湖中稍稍有些本事的,都會有某門某派要羅致到自己門下。想他這樣級數的,更不例外,但是他不埋堆,不回應,不埋堆不回應就是一種得罪。是的,他的戰鬥不是個人恩怨,但是卻又不可避免的摻雜了一些個人恩怨在裡面(也許說恩怨有些大了),讓他的處境更加的艱難。不過又歸結到那句話上了,如果他明裡暗裡埋到哪一堆了,他也就不是那個讓我們敬佩的特立獨行的張國榮了。augest7:出面幫梅搞定兩家公司的事情,是他的面子,和真正的話語權還是差了一個級別。我理解中的話語權是能給一個事件一個現象定調子,至少是對調子怎樣定有很大的影響力。其實我當時理解你的話語權就是指在圈中的影響力,面子其實也就是影響力的一個體現吧 沒有這個影響力誰會給你面子。 另外你指的:「能給一個事件一個現象定調子和至少是對調子怎樣定有很大的影響力。」我認為是兩種人,前一種是在幕前搖旗吶喊的,後一種是在幕後不必說一個字自會有人會考慮他/她的意思。而很多時候,「擔任過任何一個圈中組織的實際職務」的人實際上只不過是搖旗吶喊的那一個 。不知你有沒看過「教父」,其實教父從來沒有什麼具體職務,但是他的一個眼神自會有人去幫他料理。不過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教父運用權力的同時也必須照顧所有他的手下。回頭看看張,早在80年代蔡楓華因一句「一剎那的光輝不等於永恆」被雪藏(其實我想這也不是張願看到的吧),我一直以為是謠傳,翻舊聞才知真有其事,這不是影響力么。也許是我孤陋寡聞但類似的事件我還未在其他藝人身上發現。其實張深知自己的影響力,並且不願被別人利用,所以當年有人指他看好誰誰時,他總是極力澄清。還有一個就是作為藝術家和創作人,張的工作是拿出自己的作品戳出一道光指出一個方向。而大張旗鼓形成一股風氣的是緊隨其後的理論界,藝評人及其他靠流行吃飯的商業偶像們。汗ING這個越說越糊塗希望有人能解釋的清楚一點。「不過據說2000年他到內地開演唱會時又放出過口風,希望能與王再度合作。這也算是他無奈之中的一個妥協吧。」怎麼說呢其實張和王兩個人都是有才華的人,互相也欣賞對方的才華。我說過張當年離開王並非單純嘔氣更主要的是王不可能給張更大的發揮了。但這並非王不能給而是他基於自己的偏見不肯給。但是在張證明自己其他方面的表演才華之後,王還是有可能從新看待張,給他新機會的。但首先張要改變王對他的固有印象,證明自己。其實張早就意識到這個問題,他很早就嘆:「沒有人肯給我拍英雄硬漢的角色」(大意),包括後傳他曾接觸李安拍李慕白一角未果。當然還有一個問題無可否認,槍王,異度,都不能算很成功的片子。張在開拓戲路的同時為了電影事業的持續發展,也不得不注重保持自己的票房價值。他從來就沒說自己是走純藝術的路子,也從沒小看過觀眾的反應和票房,所以為這一點,他暫時妥協也是有可能的,但一旦有機會他一定會去找突破的。「如果他明裡暗裡埋到哪一堆了,他也就不是那個讓我們敬佩的特立獨行的張國榮了。」他永遠不可能拉幫結派。首先他認為自己的事業是藝術創作,搞藝術。作創新本來就是孤獨的也只有這樣才能換來自由,其次他的個性深到骨子裡的是真正的個人主義,崇尚自由。而拉幫結派借用外力的同時很可能就要付出犧牲自己理念信仰的代價。當然這也部分解釋了他為什麼不願擁有話語權。驀然回首,竟已是猴年,順祝猴年快樂,萬事如意。沒有錯,不過他要是不犯個人主義自由主義的錯誤他就不是張國榮了,或許是譚詠麟,或許是曾志偉等等,總之四平八穩,不過就不可能取得那麼輝煌燦爛的成就。說到底,自由主義是西方的東西,羅馬時代就用長老會取代集權,甚至犧牲凱撒在所不惜。後來又有華盛頓的主動讓位。而張在人生最重要的階段受得是西式教育。還是那句老話,東西方文化的衝突,至於到底那個更好,應該是各有千秋。不過覺得要成為真正的藝術家,自由的精神是不可或缺的。「他大多以個人姿態做好事或參與公益活動,而他的知己好友阿梅則是一呼百應大張旗鼓的領頭者。」這個贊同,不過政府也好,報紙也好,他們也有壓力的。他們的壓力是要順應潮流,後者更要賺取商業利益。這個社會現實的很,政治什麼的更是大冒險,出頭的人贏了千夫所仰,輸了更是萬人爭踩。何況有的人有這個玩政治遊戲的天分,而張國榮的長處恐怕不在這裡,所以他的不爭取所謂話語權,可能還是理智的,至少有自知之明。「張生與王家衛導演的關係」。一直也沒弄清他們的矛盾到底因何而起,不過我還是覺得張和王即使在合作下去,也不見得有比春光或霸王更大的突破。無他,王更欣賞梁朝偉,同樣是主角,看看阿飛和黎耀輝的戲份即知,張再合作下去,頂多就和他以前的胭脂扣之類一樣,看是主角,其實只有配角的戲份。其實,只要有梁在,無論那位男演員和王合作,都別指望能壓過梁(嘿嘿,那麼也就別想拿最佳男主角獎),拍電影,畢竟導演最大。當然如果一個人本來演技有限,和王拍不失是一種磨鍊演技的方式,不過本來演技就已經很好,那麼再和王拍就是一種浪費,除非是梁。另外,個人對王也不是那麼看好,希望他的2046能拍好。「反正張先生後期負面新聞為主」。這個怎麼說呢,其實現在所謂娛樂新聞本就是八卦新聞,醜聞新聞一大堆。看看現在當紅的,那個不是醜聞,匪聞一大堆沒有的象譚詠麟什麼的,只是因為他沒那麼紅,沒新聞價值了。如果是西方,連政治都開放,上至柯林頓,還不是被媒體挖醜聞。其實張的那些私人方面的負面新聞並沒什麼,只不過大陸轉的時候只轉負面的(其實多數時候別人也有正面,深刻點的),這倒也是大陸轉新聞一大特色,也不止張一個人,只是我們的讀者長期處在較「乾淨」的新聞環境中,還沒學會判斷或還沒適應,不過也快了。真正傷害的是熱情,其實香港媒體只不過是按傳統炒醜聞,你又沒付宣傳費,憑什麼幫你免費宣傳。另外,香港對於張來說還是太落後抑或淺薄?記得看到現場採訪HK,fans報道,倒是贊張來者:扮女人都好亮,好正,自詡fans者都看不懂,他那個「魔鬼到天使」的主題,好象還是自己說出來,明報才報道出來,之前,再贊的人也沒說出這個主題來。當然HK給人的感覺好象確實缺較理論深入的評論文章,就算有,好象也不是主流。其實這點上倒覺得張犯了輕視宣傳的錯誤,不過他當時可能怕盜版出街,又想保持點神秘感,卻沒考慮到在大陸這樣保守(新聞輿論)地區的影響罷。「尤其香港娛樂圈那麼複雜,樹大招風,又特立獨行,就很危險的說」。很同意,不過覺得其他的選擇未必真對他有好處。至於自殺,我的看法是真正從幫助病人的角度,醫學的發達才是最有效的(現代醫學比過去發達,但還未發達到解決癌症、抑鬱症甚至小小的sars)。當然以此反思社會亦未嘗不可,但那其實不是萬靈丹。從科學的角度,找到對個人幫助最大的方法,才是解決辦法。總體挺PF killercat007滴。
他復出後的低調宣傳心態可能和復出前的高度商業化導致的內傷有關,在95年加盟滾石時還發誓出唱片不作宣傳不拍MV(後來被人家說服了),而且偶覺的95年後的他在尋找藝術上更大的自由度,《紅》和《春天》的承諾事件就可見一斑,他的重點放在了怎樣做出自己要的藝術而不再是怎樣擴大他的影響和FANS數量上。雖然低調宣傳可能會導致大眾對他藝術作品的誤解(儘管偶認為這不全是宣傳的錯)但是不如此的話,他想要的作品的產生都會很困難,很難想像一個正值最紅最商業的大眾明星(比如89年前的他)會被允許做出超前於時代的(哪怕只是形式上的)或很個人的藝術來。 所以歸根到底張先生還是犯了個人主義自由主義的錯誤,而這種錯誤正是做為一個藝術者必需的而在當代難能可貴的東西。AUGUEST以上都談的很好,這點上我的看法不同。 從訪談資料上看,春光乍瀉原先的安排張的戲份至少不會比梁少,是因為王把原先的拍片進程一拖再拖,在遙遠的阿根廷乾耗,嚴重影響到了哥哥迫在眉睫的跨越97演唱會,哥哥終於忍到極限,憤而退場了。我想任何具有責任心的人都會在那兒坐不住的,更不要說哥哥了,不知王在那邊優哉優哉的同時有否為朋友想一想。 哥哥的離去使原本哥哥的戲份被張震代替,倒並不是王本意,不過這齣戲之後我隱隱覺得張和王互相都憋了一口氣。想證明自己離了對方照樣光輝不減,無情的事實證明電影方面是王成功了。其實倒並不是王更高明,人又不是鐵打的,精力是有限度的,哥哥在樂壇做出至尊成就,同時又獲影壇提名已經很不容易,可咱哥哥是什麼樣人,對自己要求的是登峰造極的最高處,他覺得自己輸了,並且輸得很不甘。樓主此帖真的可以引出許多個話題,無奈俗事忙,先說到這裡吧。前面有說道LESLIE的悲劇性與顛覆性根本在於東西方文化的衝突,我認為不夠精確。我想如果換成是中西文化的衝突就比較妥當。為什麼會這樣鮮明的凸現出這樣的衝突?我認為這應該在於中西文化的差異完美的在LESLIE身上找到了平衡點,他既傳統又反叛。面對事業他無時無刻不在實破創新,同時也不斷的進行自我的反省,然而在生活中,他幾十年如一日不曾改變過他的真性情。他是否「犯了自由主義個人主義的錯誤」,這點我有所保留。我覺得「自由主義和個人主義」這樣的帽子太大了,不適合套在他的頭上,我覺得他只是過於個性化,自我化。「我就是我」這是他最好的宣言。但是現在社會的大環境強調的是集體意識,流行的就是人云亦云,個性自我的表現被視為另類。在現代,人們行動更加自由了,便是思想卻更加的僵化。快節奏的生活和巨大的社會變革給人們一種不安全的感覺,跟隨主流意識無疑是最有保障一種方式,有多少人能夠靜下來去想想自己所做的一切是否真是自己的意志呢?從前如果有人說有夢想,不奇怪。現在如果說某人說他有一個夢想,只怕許多人都會笑掉大牙,被金錢充斥的人生觀世界觀比比皆是。聽說過美人魚的童話吧?LESLIE的一個轉身,猶如童話中的美人魚在清晨化為泡沫,但是我們不能騙自己,說那只是一個童話。新的開始 前面所說的中西文化衝突我很認同,這幾天我一直在思考,其實中國傳統文化本身就是鼓勵集體主義,而抹殺個人,最後結果就是對於個體的不承認和不尊重。 以前看金庸武俠小說,我很喜歡楊過。有人評論郭靖和楊過,說:郭靖是儒家大俠,為國為民,犧牲自己;楊過是道家大俠,至性至情,實現自我。楊過這幾句評語放在哥哥身上剛剛好。但是在中國,幾千年來儒家思想那是正統思想,不要小看這幾千年儒家思想的沉澱,到今天或多或少都影響著我們每一個人。不知道看過神鵰的朋友有沒有思考過一個問題:如果小說沒有在最後的幾回讓楊過變成一個做了很多俠義之事的大俠(也就是很多人說楊過是半人半神),而維持原先徹底自我的狀態,我們會怎樣看待他??當然我還會同樣喜歡,不可否認人天生是渴望自由自我的,但可能會喜歡的比較痛苦,這就是傳統思想在我身上作用的結果。 在中國社會,從來都不鼓勵個人主義。犧牲小我成全大我是我們從小受的教育,至於那些被犧牲的小我是沒人去關心的,個體的感受不重要,重要的是社會最終的發展……所以大家都明白媒體也好、政府也好面對LESLIE藝術理念以及最後選擇的尷尬了,歸根到底,就是傳統文化的影響。 但我不能說哥哥「犯了自由主義個人主義的錯誤」,藝術需要個人主義、自由主義,如果他不是這樣,我也不會這樣迷戀他。 哎,這東西越說越矛盾,但LESLIE本身就是一個矛盾體,我們愛他的時候又如何不矛盾呢?!fangfang97 張生前是高傲的,他可以表現的毫不在乎,即使心裡的他是如是的在乎,對他來說別人的同情對他是種恥辱,當然他確實並不需要別人同情可憐,因為在別人眼裡他已經擁有一切。可他不是個滿足的人,不斷的創新,劍走偏鋒,在這之後便是媒體的污言穢語,當然這在他演藝之路上從沒間斷過,但從未如此之多,如此讓他受到傷害,所以任何人公開為他說句話都非常重要。 在張生前歌迷或影迷的沉默或多或少對他來說是種傷害,即使有很多是個性使然,當然跟張生為人低調、好強脫不了干係。大家總認為他是堅強的,當然他是堅強的,但處在如是的風暴中心,任誰都受不了的,他可以從不傷害別人,但別人對他的傷害卻未必可以抵擋。 另,對於歷史來說,它會澄清很多東西,但同時又會埋沒很多事情,歷史畢竟與政治是有瓜葛的,所以我並不同意歷史是公正的這個說法。luxiaan 完全同意色拉班主1月31日的回貼中說到哥哥的那一段話。 但有一點我想說的是: 香港娛樂圈中的歌,影星哪一個又有話語權?是周潤發,成龍,曾志偉? 還是譚校長,張學友,劉德華? 都不是。 相對而言,由於哥哥的超然地位,以及他身邊的一些上層朋友,哥哥比他們更有自主權。 由於黑社會的滲透以及複雜的香港娛樂圈,發生在許多藝人身上的暴力事件和被迫事件還少嗎? 包括上述中的幾位。那些事情起碼沒有發生在哥哥身上。 唉,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哥哥能做到那樣已經不簡單。明月夜 所謂「話語權」的問題,幕後的投資者、導演、監製遠比幕前的演員、歌者有力。其實很符合現在的社會規律——要現實,要講「錢」字。無論你拍的是商業片藝術片做的是主流唱片另類唱片,都要有人拿錢出來製作、宣傳才有可能達到向受眾群/大眾表達自己想法/展現自己能力的願望。而作為投資人,首先「話語權」是絕對的,其次,就象買了股票就盼漲一樣,拿錢出來拍戲做唱片也希望能有回報。當然,這個回報,最好是名利雙收,市場和口碑都不錯。 內行的人對本行的事應該都大概有所了解,哪些是好的,哪些是有前瞻性的,哪些是將會引領潮流的創新,這些不一定自己能做,但是至少別人這樣做了是可以看明白的(當然,如何表露自己的觀感又是另一回事了)。 經濟是基礎,世道好的時候老闆們手頭寬鬆,就可以拿出錢來做一些有探索性的、改變(或者說是「啟發式的創立」)受眾口味和欣賞力的電影/唱片,於是我們看到十年以前那個現在讓人緬懷的黃金時代的香港,那時身在內地在「全民推廣普通話」的形勢下我們的耳機里嘴裡冒的是粵語歌/台詞,而那時的港片港樂也是異彩紛呈的豐富,是我們追逐模仿艷羨的對象;而這幾年呢,似乎所有的事情在漸漸倒轉,原來冬天會越來越長,原來打擊可以重了再重,某天看到一段什麼「香港演藝圈訪京團」的行程記錄,發現原來連向華強黃百鳴這樣打在許多經典影片的「出品人」那欄象徵著「話語權」的人物也不過坐在台下面對著主席台成為聽者。…… 然而還是為哥哥驕傲——他的很多作品(尤其是後期的),包括電影唱片演唱會MV,已經在這樣一個有著重重話語權和並不蓬勃向上的世道中算得上優異、突破、貢獻。這種影響和吸引力,不僅在當時,更延續到現在和今後。他用他的個人努力、能力、魅力創造了很多很多不同於當時普遍現象的奇蹟。 完全理解樓主的停筆,但我相信樓主還會有再寫的時候。前些天跟一位榮迷聊天曾經說起,榮迷現在「對外」要做的,無外乎擴大影響消除誤解,因為任何一個榮迷都知道,一旦你對「張國榮」感興趣走進來,就意味著淪陷的開始。所以,偶向樓主賀喜,與大家同喜。:P 其實走近了貼身了並不一定就完全失去理性了,發花痴和認真思考分析都是榮迷的典型癥狀,不過是不同時間間歇性的發作而已,hehe,或許現在過著的普通生活是色彩單調了些,味道單一了些,所以在用「榮迷」這個角色的時候,就能嘗試酸甜苦辣喜怒哀樂,變得豐富活躍起來,想想覺得能這樣真是很值得和讓人開心的事,因為一時的鬱悶或小風波與我們得到的滿足快樂相比終究顯得微不足道。 時間洗禮,風采留低。~~~回來晚了,這個帖子太長了,已生出許多枝節,不知該如何回復。今天樓主既然又出現了,就就這次的談一下。 這兩天,一直都在思考這個問題,為什麼他要付出這麼大代價? 說實在的,我非常恨「春光」這部電影,一提起這片子我心都疼,不要和我提什麼演技的問題,他的演技一部「霸王別姬」就足以讓有一點點電影欣賞水平的人永遠記住他,也不要和我提什麼「墨鏡王」,沒有張國榮我根本不會看他的電影。這部電影讓他付出的太多,「失去的是否比得到的多」?不說那些讓人忿忿不平的獎項吧,是從此後人們會怎樣看他的問題。他出演此片的初衷可能如樓主所述那樣,而且最終(在他離去之後)在一定程度上達到了「預期」。但是97之後,2003之前,大多傳媒是如何寫他的?97演唱會,2000演唱會的那些貶評大家都知道的,平常的關於他的新聞有幾條不是和他的「私生活」有關的?以至於那時的我,喜歡他那麼久,一直關注他的我都幾乎對他失望了,更不要說大眾,那些對他不疼不癢的惡性傳媒的受眾了。說白了就是因為他是同性戀(準確的說是「雙向戀」,可是人們並不想去仔細的辨別這兩者的不同)!這是他的「心魔」。是的,他是自我的,他不在乎,但是他能真的不在乎嗎,這個他生活的社會哪一時,哪一事沒有反饋大眾的反應給敏感的他?而他,真的已「刀槍不入」了嗎,看看最後這個讓你我他都「心碎」的結局吧。他愛他有多久也就註定了同樣他要對這世俗對他愛情的不容耿耿於懷有多久。 另外一個原因,高處不勝寒。看看93~94年時的他,那會兒的他「雄心萬丈」,因為還有資本,因為還年輕。但是歲月不饒人,演唱會傳媒的反應(不是fans的)讓他傷心與失望不說罷,看看這些年的電影成就,我真替他心痛。他的才華無處施展,整個電影業的衰敗,又遇不到能心心相通,知己知彼的導演,真是遺憾!遺憾!!看著寶貴的年華如流水般枉自東流,心怎一個「痛」字了得?!他是「伯牙」,可是「子期」呢?在哪兒?「槍王」,「異度空間」對他而言,不是沒意義,但是導演的級別差別是顯而易見,只嘆他那顆善良的心! 我也曾想過白先勇,關錦鵬等為何與他遭遇不同的原因,不僅僅是幕後和幕前的問題,是他太「公眾」了,如大家所言,即使沒看過他的電影,沒聽過他的歌,但有幾個沒聽過這名字?另外一個我認為比較重要的原因是,他太美!男人不需要太美的,尤其是一個非常有才華的,公共視野中的男人!大眾呢,有多少不是「忌人有,笑人無」? 他性感,他誘惑,他美得跨越了性別之分。對於不了解他的,「望文生義」般傳統上本能的抗拒吧,對於了解他的,是對他「破壞與顛覆」的恐懼吧。他,他,他,可嘆他「一片冰心在玉壺」!打住,不寫了,有些語無倫次了。想展開深入,留給以後吧。出櫃、春光、出櫃的影響、春光的遭遇。麥鳥 從前關於這些個問題也常常思考,總是在樓主、黯然、的的及其他各個看法之間搖擺。後來終於給自己交了一份馬馬虎虎的答卷,和大家討論下: 我常常認為,對於複雜的事情,應先從不同角度分開來,有個大體的框架,雖然會太過粗枝大葉但是有利於呈現全貌。所以這其中有多少因果絞纏都先當作枝葉罷,我偷懶討論下樹榦,呵呵。 先單講出櫃。 籠統地說,之前他出櫃面臨的風險,不等同於出櫃後的結果。這是要分開看的。風險看出了他的勇氣,結果昭顯了他的力量。這風險有多大,很難得知;結果,大概可以看到。 關於風險,我們只能從圈內、大眾、fans各方各面的態度來揣測。 春光後的種種遭遇,我們可以看到圈內人態度的一個側面(暫先拋開圈內朋友)。圈內大多一直知道他和唐唐的事,換句話說,他即使不出櫃,一直沉默,他在春光之後的種種遭遇也未必會改觀。與其說出櫃影響大,不如說他本身的感情取向註定了這種影響。圈內的情況我不了解,但是從平常人的心態來揣測,雖然相對開放些,他仍會遭遇背後的揣測、指點,心照不宣的側目,一種瑣碎並不明目張胆的壓力。這種影響、壓力,或許從很多年前就開始了,中間經歷了怎樣的起起伏伏,怎樣隨著他的努力和成就產生變化,不得而知。 而出櫃的風險之一就是會讓這些壓力和不公平逐漸成為合理,即使事業不是遭受致命衝擊,仍然可能會面臨很多不可知的陷阱暗洞。 大眾呢?這個風險是最難以預料的了,因為人們的觀念將受到強烈衝擊、顛覆,繼而會怎樣對他,造成什麼樣的輿論,無法想像。fans呢?我不知道他能確定有多少fans會繼續愛戴他,但是即使繼續愛戴,從地上轉為地下,使得蜚語喧囂塵上的可能不是同樣可怕嗎? 出櫃將帶來的事業上的衝擊,個人壓力的增大,私生活被更加明目張胆的窺探等等,風險是非常駭人的。 然而哥哥,他有忠於自己和愛人的信念和勇氣,同時,也有不屈的意志和非凡的信心。他是知道風險的,但是不等於是放棄演藝事業來成全這個信念。這讓我無比崇拜。他要做的,是咬著牙對抗,決不服輸。或許他不知道代價到底有多大,不知道要經過多少時間,但是他知道自己決不會敗下陣來。 而黯然說的,正好反映了出櫃後的一些結果。這昭顯了他的力量與魅力。他使那些愛他的人,繼續甚至更加愛他。但同時如的的看到的,傳媒(尤其內地)開始變本加厲起來,一些無恥之徒也找到了發泄與攻擊的靶子。他單槍匹馬的開拓的那片愛他的天空,完全是個奇蹟。我很開心港人說他「地位超然」,超然這個詞,讓人欣慰。作為榮迷心情的複雜不必盡數,我很希望他真的一直超然高高在上,然而他始終生活於人群之中,「超然」是他完美性格與傑出成就造就的,卻不會提供完全抵禦暗箭流言的堡壘,不會讓他得到常人無法得到的世俗的赦免,處於壓力的真空。熱情里,他真情流露的眼淚和台下那些狂熱揮舞著的手臂,讓我同時看到了他擁有的愛,壓力與傷害。 關於春光我只想說我並不認為拍完春光一定意味著立刻的出櫃,那些照片照了無數、緋聞滿天卻依然一幅清高樣子的藝人們,如果面臨這些風險,即使是拍完了春光也未必會出櫃。(當然,那些人是沒勇氣去拍春光的。)而哥哥,我們也不能肯定說沒有春光他就會沉默。最後春光帶來的正面影響也好,給他帶來的不平遭遇也好,或許都不是他意料中的。他只是去做每一件,他認為對的,值得的東西。並且永不停止。 寫完發現我是在自虐啊,明明樓主說了「八卦」一下,我卻啰嗦這麼多出來。到最後還不是樹枝樹榦一鍋粥,邏輯不清思維混亂,暫放在這啟發大家好了,我還是乖乖等著那三小時吧。 ps。很高興看見這貼的繼續,雖然一直關注但是樂享其成地偷懶,很8好意思,嘿嘿。其實這貼子里有太多大家一直有些迴避又很難放下的心結,太多我們或許永遠無法得知的答案,結束無論如何是早了。 開始就已是個浩大的工程,開拓了無盡的空間,樓主勞苦功高。真心希望大家可以繼續在心裡有這樣那樣疑問和所得的時候把它寫出來,所謂「一追再追」,追,也可解作「追問」不是?與其等著想到成形的答案不如樓主和大家,繼續追問再追問 :)augest7 人性的蒼涼極至透徹比不上張愛玲,文筆的簡白直接又不如亦舒。剩下的,只好是奇麗的文風,那又是自高中起就不喜歡的了。提到李,老聯想起亦舒說張愛玲的復出,錯了時代。「霸王」當然不能抹殺李的貢獻,不過如果沒有陳的拔高,充其量不過是第二部「胭脂扣」,連春光乍泄都比不上,決沒可能同時征服歐洲和好萊塢,更不會被譽為中國的「亂世佳人」。至於「花樣」,實在不是很喜歡,當年慕張曼玉旗袍大名而去,實情是看了一小半就退場,估計堅持下去也會睡過去、其實張曼玉的氣質沒這部片也影響不大,相比之下,她的魅力在「阮玲玉」「甜蜜蜜」「阿飛正傳」,都已經出來了,這裡也沒什麼新的東西,大概因為如此,所以沒得獎吧。還有,不知道,是不是自己不對勁,對於人人大讚的美麗旗袍,個人看完「花樣」後是下定決心絕對不會穿啦,實在覺得電影里的好悶,真是一點點希望都不給人的,只好大家一起悶死。
麥鳥這帖子從最開始到現在,1月16日到3月16日,整整兩個月了。兩個月,10多頁的跟帖討論,每個人都嘗試客觀,但又不能夠。 是否非榮迷便意味著客觀?不一定。而榮迷了解得多,卻難做到心平氣和。誰不曾用自己的心自己的經歷自己的價值觀去衡量?他這個人,只是固執地做著自己,就衝擊了一群人的四平八穩成全了一群人的脆弱夢想。 樓主最後說尊重他,但是他不是你的榜樣;樓主的岳母大人根據這些年來的生活歷練總結了她眼中的他,說明了什麼樣子或許更安穩平和……我們在他身上所尋找的驗證的東西——那些應該堅持的證據或不應該堅持的證據——可能早已經和他無關。 有的東西怕是永遠沒有辦法改變的。記得看到一個別處的舊貼,說:「你們別驚訝,我覺得張國榮的歌還可以吧。但是只限於歌哦,別的我不贊同。」這種小心的語氣,大家都認識。在這裡在這種語氣下張國榮三個字甚至不代表他本人,只是任何少數、不同、叛逆的名詞的一個縮影。人們不需要了解,不需要考察後再說話,他們只需要和這個名字保持距離,保持安全,用這個來證明自己的正常。和他本人有什麼關係么?和他本人其實傳統謙遜有關么?他的那些特質在這種時候沒有被利用提起的必要與價值。我們在他的問題上會異於他人,可是誰又能肯定不曾在其他的異類背上踩過一腳然後輕描淡寫的忘記? 作為他的Fans,我不想有一天生活到涼薄,生活到明白其實沒有別的選擇,生活到想起他的選擇而只有尊重,然後對別的人說,可是,那不是我要走的路。作為他的Fans,我只能盡量讓自己試著去認識去尊重遇到的每一個不同的人和現象,卻竟然無法要求所有人對他有基本的了解和尊重。 沒有特殊的意思,最近看了些東西,一個Fans一個學生的牢騷罷了。對樓主的勞動十分感謝。 說起哥哥和唐生一起可能缺少主婦帶來的溫暖感覺,偶忍不住八一下,嘿嘿~~~~一張照片,哥哥和唐生與一群人在吃飯。他是側面,專註地,嘴巴微翹著,完全的放心與安穩狀態,真是一幅小孩子模樣。為了這張照片,我愣了好久——這種安全感和堅如磐石的支撐,怕也是一個女子提供不了的吧。偶不贊成用雙性的模式來衡量他們的得失,hiahia~ 至於前面樓主未來岳母說過的,他在舞台上公然「挑逗」大傢伙,哪個女子受得了。偶要說,如果哥哥和一個女孩子相守終生,誰知道他的舞台表演形式又是什麼樣子的呢?汗,水起來八起來沒完了……不知道為什麼,看到樓主的這一篇,淚會抑制不住的流下來。說到底,還是那句「他太傻了」。可是誰又比誰聰明?很多時候都想,我們現在這樣那樣做分析,做總結的時候,他會不會正在天堂里看著我們笑?這樣一個聰明善感,思維敏銳,思想超前的人,46年人生路,紛繁人事,豐富的閱歷,有什麼會讓他看不懂,想不到?我們現在所思所想的,迷惑困擾的或許早在久遠過去的一時刻里他就已明了。 看過寫他和羅大佑的那篇,印象深刻。先驅,大概他也沒有想刻意那樣做,不過是做他自己的附得而已。妥協,總要有,不然怎麼活下去,人生過程還不就是一個不斷妥協的過程?但是他不肯這樣,他堅持著自己的底線,最後這樣子!而我們,因為自己做不到,所以他在,理想就在,信念就在。但是到了現在,還得活著,繼續活著,只是生活已經不同。augest7 樓主真的應該看一下《阿飛》與《春光》 不是象「花樣」一樣造作的。 《春光》稍有一點悶不過節奏很好,是絕對可以看的,特別是前半部分,後面稍有點平庸。 《阿飛》是很洗鍊的片子,味道有點點「花樣」,但戲劇性要好的多。何況,阿飛不止是旭仔,還有蘇麗珍,露露,小警察,還有張學友扮的旭仔的有點憨的朋友,基本上,每個人都很恰如其分。第一次看反映到腦里的就是海明威的「太陽照樣升起」及「我們都是迷惘的一代」。其實一直覺得旭仔和他的那群朋友是年青人迷惘的寫照。每個人在旭仔等人身上應該都能找到一點年青的影子的,他不止局限於六十年代。這麼說並不是因為榮迷的緣故。其實以前對哥哥的電影都不算是很迷,但《阿飛》一看就知是好片,花樣壞就壞在刻意。而「色情男女」其實也是勵志片來著,不過是成人的勵志片。阿星很生活化也很積極,他的迷惘其實是所有真實的人都會有的迷惘。不是每個人都會一帆風順的,所謂大丈夫能伸能曲,只要在社會奮鬥掙扎過的人對阿星都會有一份共鳴。較傳統的人甚至很多不愛文藝的人不喜歡哥哥的角色,也很易理解的,因為他的角色基本上是人(或可說抽象的人),而不只是一個符合道德、傳統或什麼標準的形像,是有點深度的,那麼就比較累。而很多人(包括我自己)看電影只是要求個痛快去滿足自己的什麼,而不是解析自己。更甚者,過去還要考慮電影的所謂教育意義(狹義)而不是藝術哲理性,所以那些四平八穩理想化的人物,可愛當然,觀眾當然也喜歡。但太過簡單,藝術上是價值不大的,只不過是滿足一般觀眾欣賞口味的商品罷了。講到這裡,其實中國由於種種原因吧,電影一刀切,所以長久以來大家只能看到少兒片(少兒都宜),看稍複雜點的自會少見多怪,不過相信隨著DVD等等的流行,及電影審查制度的完善,觀眾水準自也會提高的,那時候,很多不經大腦的東西估計就沒人看了。所謂叛逆,其實也包含了創造力,沒有叛逆,打破舊有,如何創造,社會又如何進步,叛逆不是主流,但每個人青春時都或多或少的叛逆過吧,那基本上是年輕人的專利(忽然想起前些天和幾個朋友討論科學界偉大人物,得出的結論是一個人要是30歲之前出不了什麼東西,估計一輩子就沒戲了:)。至於成年後,其實也無所謂妥協不妥協,社會總是兼收並蓄的,年輕人向社會妥協,其實社會有何嘗沒有妥協。回首來時路,我們的社會總還是在一點點變得更開明更包容了。至於說是否走哥哥的路,估計十個有九個是不成的,他的選擇沒有錯,但那是天才的選擇,說句不好聽的話,沒有他的天才,那條路想走都不見得走的到。當然向哥哥學習,不過最終始終要選合自己的路數。作我自己,其實正是哥哥的宣言來著。哦,還有,關於唐先生。商業雖然不是藝術,但一半也屬於文科,同事GF是學金融還是市場的,基本上從氣質思維方式各方面與學理工科的是很不同滴。當然,和搞藝術的又是不能同日而語。而以前不小心看到唐的資料,他中學是選學的文科。其實同性還是異性真不是什麼問題,異性間也不見的互補,想想畢加索,巴爾查克,或者顧城等等,異性戀不見得就沒有問題,而哥哥和唐先生的關係也不是不穩定的,誠然,中國人主張陰陽調和,但女性是否就100%陰,而男性就100%陽,越來越多的事實證明,不一定。其實最近聽了很多關於同性戀婚姻的爭論,除了防止衝擊道德底線及有悖生物種族繁衍的需要,個人覺得允許同性婚姻,將其納入家庭的約束及保護,反有助於社會的穩定。黯然 翻來覆去大半個晚上都睡不著。爬上來紅版看看,又看到這個帖子被提了上來。看到麥鳥的回覆,很有一些感嘆的。 有時候想想真奇怪,我腦子裡裝了這個人這麼久。都快一年了,居然還能每天每夜不停的想著他、細細咀嚼著他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思考著他的所作所為言行舉止、他的個性、他的際遇、他的喜怒哀樂、他的愛恨情仇。明明清楚這一切早已成為過去,恩恩怨怨可以付水東流了,但仍不由自主的為當年的他心疼、擔憂,或為他的決定自豪、驕傲。 關注了他這麼久,看了他的這麼多個側面,卻還是弄不懂他。這個人似乎複雜卻又極單純,他擁有太多對立的特性,從他身上可以看到純真及誘惑、矜持與放蕩、優雅和狂野,他虛懷若谷卻又自信自傲、他個性容易火爆衝動但對朋友同事影迷卻又溫柔體貼、他有能力八面玲瓏長袖善舞卻無法對不公不義之事視若無睹、他平時沉穏內斂是個成熟的男人但又時時需要親友的疼愛關心像個要糖吃的孩子。這麼多個他讓我眼花撩亂,但隱隱覺得也許他是極單純的,他只是在作他自己、只是作一個勇敢的人而已,所以張學友說他:「敢愛,勇於表達自己」。或許其實他不複雜,他只是一直愛他所愛,不肯委屈自己迎合大眾,只做自己認為是對的事罷了!什麼是勇敢?敢面對自己、正視自己內心慾望、努力追求自己夢想的人才是最勇敢!而我們,就是被這股勇氣、這個勇敢的人所吸引,因為他作了我們不敢作的事、堅持了我們所不敢的堅持。他是我們的理想,我們希望跟他一樣卻不能夠,只能用自己的方式,慢慢接近他,跟他學習,學習擁有一顆勇敢的心、堅強的靈魂。麥鳥 To augest:何謂走他的路?自然就是做我自己。他的路狹義上當然不可複製,廣義上不正是他的精神么。和儂一個意思。 To 的的: 偶覺得他老人家一點都不傻,嘿嘿,而且精明得厲害,他保有了最完整的生命,不同於任何一個人,不同於每一個面目模糊的平凡人呢~ 這四十六年已經在那裡。抵過千千萬萬的讚頌,抵過任何榮譽和獎盃,詆毀污水都如螻蟻撼樹,他所完成的一切被接受還是不被接受,都只是大眾的獲益或損失吧。 To 黯然:記得夕顏在最愛的鏡頭裡有一句話說到蝶衣,「我們放任自己沉淪,卻殘忍地要求他保留純真。」印象很深很深。不諳世事時說些決絕不妥協的話,是太容易了,正如現在的我。 所以也只能告訴自己,作為他的Fans應該怎樣。信仰與理想,現在說有多篤定都是虛空的。Alice的日記寫了十年,不知道紅會存在多少年。可如果有一天我對自己說,那條路不是我要走的,我真的不知道我會怎樣來到紅,會怎樣看著每一個為他的勇氣、堅持而沸騰的靈魂。 我想樓主的岳母一定是個完美主義者,至少在對哥哥這件事的看法上是。 樓主岳母對哥哥那些電影角色的看法確實有獨到之處,但那些總歸不過是角色,角色跟本人畢竟是不同的。 老人家又談到唐生,我發現這時候她就顯得格外苛刻。其實無論是同性戀還是異性戀,生活里不可能是一點點缺憾也沒有的。而尤其對家裡沒有女人氣或者文理科未必合適這些問題,老人家顯然還是用異性戀的標準去衡量問題的。 我想這可能是哥哥本人和他的愛情已經近乎於完美,所以我們在判斷他衡量他品評他的時候便不由自主地用了「完美」的標準,以至於看起來他的生活還是無比缺憾。實際上我們都忘記了,即使上帝格外眷顧,也不可能有誰的生活能夠做到完美無缺好無瑕疵——畢竟,每個人對完美和瑕疵的概念還是有所不同的。所以,某種程度上,哥哥的過分完美反而促成了人們在他身上尋求缺憾的逆反心理。 反過來看這個問題,每個人都能在哥哥這裡找到無數可以思考判斷和疑惑的問題,甚至一篇兩篇三篇論文都寫不盡從他的現象所折射出來的社會和個人的種種問題。 其實我覺得這種意義在N多年後,甚至要超出他的藝術超出他的最後的選擇所造成的影響。他最後濃縮在歷史裡應該不僅僅是一個藝人,不僅僅是一個敢於公開自己性取向的藝人,不僅僅是一個芳華絕代的美麗男人,不僅僅是一個「最堅強的泡沫」,而是作為一種現象存在。 他的叛逆,他的顛覆,他的選擇,他的矛盾,以及由此引發的社會現象,那才是一個巨大的發人深省的課題。 所以在某種程度上,樓主所說的「比電影還精彩」的謝幕,雖然語氣冰冷,倒也準確無誤。我們不是已經看到先後兩個葬禮上形形色色的人的種種表現了嗎?不是也已經看到了種種媒體官方私人的各樣態度了嗎?雖然這些永遠都是我們最最不願意看到的,但是這些確實都已經濃縮了人性裡面所有的元素。 所以我現在的觀點是,不必直接臧否哥哥的選擇或者對已經成為事實的事情再做些「如果……那麼……」的假設。不如當哥哥現象是面鏡子,從這鏡子里反觀你想了解的人,你一定可以得到你想要的答案。killercat007 我的意思是張國榮是學不來的,有人的好處是可以學的,有人的好處是學不來的,畫虎不成反類犬,東施效顰,就是說這個了。有人片面強調梵高的特立獨行,便自以為梵高再世,真成了憤青,卻沒有人家的才華痴迷與神韻。有些人何以將張先生妖魔化呢?我覺得也有點葉公好龍。至於同性異性我不懂,那是人家的私事,又沒傷害別人,我不會反對,但這世上多管閑事的大有人在。再說人心叵測,古人說紅顏薄命,過猶不及,太好的東西在現世,也就讓人不安,自古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碎,差不多就是這個意思。柔艷剛強,形容也非恰當,但一時也找不到別的詞,好像是很久以前有人形容張愛玲的,其實男女都一樣,嶠嶠者易折,皎皎者易污。張先生如此聰明剔透之人,什麼沒經過,身在大觀園中,自然是明白人,所以我才說他不容易。我不寫東西好老了,不知所云。最後八一句,我GF老媽在男女問題上是極傳統的,我個人經驗,很多老外也是極傳統的,其實她們能認同張唐的感情已經讓我很驚訝了,而且她沒有把他們角色化,而覺得他們就是男生的感情,我覺得也算不易了。talac:一直以來對哥哥最為敬佩的是不放棄,是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很多東西,他未必不知道不這樣做更好,而他是不能是不屑,這是我最為景仰的地方,明明知道,自己妥協可以得到更好更多的利益,但是他不。他的道路太艱難。就象麥鳥mm說的:學張國榮,狹義的學是不可能的,可是廣義上是可以的。因為張國榮的精神,自我的精神,就是沒有榜樣,就是不要照搬張國榮。而為特立獨行而特立獨行,其實並不是特立獨行,只不過跟風而已。其實每個成人都有妥協,(當然也都有夢想吧),只不過多少而已,視乎需要而定,且不說哥哥復出之前,甚至復出之後,為了大陸的熱情,他也算是妥協過了的。所以我一直很喜歡「色情男女」的阿星,為了最終能找到理想,一時的妥協,委屈又算得了什麼。還有,其實哥哥也不能算是孤軍奮戰,97年紅的推出,哥哥由早年的陽剛性感,一躍而成藝術華麗甚至搖滾,頹尚,C.Y.KONG及林夕等功不可沒,至少所有這些創作人都是認可這種風格的,而同時的王菲風靡大家的也是另類風格。十大文化偶像流行界入圍的只有哥哥和王菲,而不是羅大佑等等,也代表了大眾對所謂另類,其實我認為更精確的稱應是自我精神的認同。哥哥還可說是因為剛剛去世,而王菲完全沒有什麼可說,而她一直是人們心中另類的代表。
killercat007 王菲的另類是看的到的,張國榮的另類是看不到的;前者不易,後者更難也更寂寞。我偶爾會覺得當大家公認一個人或一種事物另類時,這種另類已經轉化為一種品牌,比如現在的王家衛或王菲,而在起始時則是異端。任何事物都有個循環,異端相對痛苦些,而品牌這東西總有些讓人聯想起紀念碑。誠如你說,其實當另類被看到,被大肆宣揚時,已經有成了時尚。不過,我說的是,這種時尚代表的是這個時代人們追求個人自由及自我的呼喊。至於哥哥,是另一個話題,他實在走得還是更遠更快些,而我之欣慰與希望的,並不是要人們都能很快讀懂他,畢竟如果天才與應領潮流的人那麼容易被普通人讀懂,也不成其為天才及前衛。但社會應有包容性,社會中的主流更應認可不同個性,給其需要的空間,乃是我的一點美好願望吧。另外,始終覺得人文領域(其實其他領域可能也一樣),如果想不隨大流超越當前,最終其實都是一場戰爭,應你必須說服或征服相關的所有人,而只有堅持,才有可能拿到勝利,而妥協的那個就只有屈服了。其實王家衛的作風也不是沒危險的,現在我就替他捏把汗(可能是瞎擔心),2046如果砸鍋,等待他的會是什麼。哥哥和王菲的另類是不同的。王菲很多的另類或許來自於她的裝扮、她的不苟言笑。可是哥哥那麼隨和,性格其實很合群,那麼多朋友,生活上實在是傳統又傳統。但他是最大的異類。
sarah_liang 在leslie離開後,人們對他的種種評價,充分體現了人生百態。 我能理解那些說「我討厭他,我不喜歡他,他很傻。」的人,因為人各有志,我們不能要求別人改變喜好。但對於那些自稱是他的「朋友」的在他走後說出「不可以原諒他 」我是很難忍受的,我想問問他們是否曾給過leslie什麼恩惠?是他的什麼恩人?否則他們有什麼資格用這種居高臨下的態度說「不可以原諒」。能夠有資格說這句話的人我認為只有唐先生一人,他都沒有說,他真正的朋友也沒有說,其他人有什麼資格去說!還要扮成「朋友」的身份來說,真正是偽君子!想對他們解釋什麼是憂鬱症,我看還是省點時間和力氣吧! 我們沒有給過leslie什麼,但這麼多年來他一直奉獻給我們美好的電影和音樂。正如《演藝圈》編輯所寫的:「26年來,他賜給我們這樣的享受。無論歌聲、影象,或者以生命的熱與情成就的最大作品——張國榮傳奇。我們呢?這些素昧平生的人。一定是沒有理由憤怒的(即使百思不得其解),因為連感謝都還沒有機會說出口。」 leslie 一生就是只演出一部《霸王別姬》,他的名字已足以載入中國電影、亞洲電影和世界電影的史冊。他不需要一個小圈子、小地方給個什麼獎來證明他的成就。《霸王別姬》是屬於中國大陸、亞洲和世界的。就是不屬於香港的。看看香港國際電影節對《霸王別姬》的介紹就已經說明一切了。 killercat007 《霸王》雖是以香港影片的身份參賽,又是李碧華的原作,但看過的誰會認為那是香港影片,它的靈魂不屬於香港。我也很喜歡《活著》,但同為第五代導演的作品,同是描寫幾個中心人物在大時代中的浮沉,我承認前者是史詩,後者卻不是。並非因為農村城市的差異,也並非場面的緣故,比如說《活著》中公社食堂的場面就不小,其一它是史但不是詩,詩歌要有詩歌的韻味境界;其二細看,《霸王》凡讓我覺得氣勢恢宏之處並非是人多勢眾,而是其人生哲學的壯麗悲涼,什麼東西一壯麗了,自然就大了,《英雄本色》與一般香港黑幫片不同也就不同在這個地方,有點史記刺客列傳的味道。王家衛的《東邪西毒》我不喜歡,但還是有開闊之處,只是劍走偏峰,路子野,不是良家婦女,但舞女也自有其大氣慷慨。到了《花樣》,創造了一種品牌,而且這片子大陸的確拍不出來,所以香港人高興也是應當,竊以為王導的霸氣功力是在電影之外的。阿城很推崇《阿飛》,這個片子和《春光》我都只看過片段,如果從局部印象談,張國榮在姣中有一種乾淨利落,倒是很特別。 我發現從電影說,香港就是香港,大陸就是大陸。葛優夏雨鞏俐獲獎是憑大陸影片,梁朝偉張曼玉是憑香港電影,章子怡演《卧》在國際上紅了,但也沒獲什麼個人大獎,且玉嬌龍空間時間風格不強。真說到跨地域跨風格演真能出彩的,我見過的,一個是張國榮的程蝶衣,一個是葛優的半生緣,可見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我不知道香港人尤其是圈內人到底怎麼看《霸王》的,又怎麼看演《霸王》的張國榮的,可能心態比較複雜,人有時還是共同進步的好。
最後說到帶給張先生非議最大的《熱情》,網易上有一篇VIVA的摩天輪的當年評論,「哥哥,這位如今頗有些讓我尷尬的童年時偶像,倒退十年去看的話,倒是十分符合我的口味的。前日,剛看過他最新的2001年激情演唱會:長發、臉上的鑽釘、露背的晚裝、搖曳的裙擺光怪陸離之下,我迷惑了。中性,本是條最鋒利但美麗的路線,如劍走偏鋒,如飛雪飄揚,如悵然鑄下的心鎖重門重開。可是,如今的張國榮怎麼演繹得來我不明白了?饒是我思想包容,饒是我向來對他偏心,也不得不承認,張國榮已經沉迷在了他一己的私慾中,幸福一如小女人,不再能擔當一位為舞台而生的傳奇人物的角色。 」 這幾句在我看過的諸多大陸評論文章中還算是婉轉客氣的,可能因為作者原來是張先生的FAN,且又對《Salute》推崇備至,而且作者絕無歧視homosex,因為其對達明一派大為欣賞,一口氣寫了N篇介紹。我這麼談絕沒有指責之意,我覺得這很真實,而且很多人到今天也未必改變看法,至多迴避而已。 所以我說這種另類很難也很苦,因為張先生既沒想過往腦門上寫什麼"個性另類』的字眼,大家看時也沒時時提醒自己不能說不喜歡,不然就太沒品了。所以我覺得張先生很苦,直人固然舉起大棒,基佬權威還要紛紛說你不是我那杯茶,如果說句"雙性戀』的真話吶,那自然是雙方都不樂意;挨別人那是中性美,換張先生那叫不是人,總之里外不是人,如今倒真是不在人世,落個茫茫大地真乾淨,大家也清靜了。你說不是悲劇,都凄了烈了,再怎麼壯美,能不悲嗎? 最後八一句,我GF問要是林才子和張生好了不知會怎樣,當然也是不可能的事。 紫色拉 人的認識是有變化的。樓上引用的那段關於熱情的文字確是viva寫的,但在那之後她的觀點在我看來有變化,就像很多人對熱情的態度變化一樣。。像在樓上引用文字之後,她在2002年6月,關於哥哥演唱會的文字已經不同: 「89年看過他一身黑袍唱《為你鍾情〉和97年看過他登紅鞋唱《紅》的人都會明白,佢話之:「無論靚女帥哥,張國榮都能扮出最好。」絕不是跟媒體說的玩笑話,是他真話,男也好、女也罷,付在他身上就是天使加妖精。 他是為藝而生,為舞台而生,在這個層面上,黃耀明還隔著距離,香港樂壇前前後後幾十年,無人能與之並駕齊驅。 舞台上之來得及顧及自己的人,絕對要有足夠大的自信,89年的張國榮有這個自信,來到2001年的《熱情》,已無謂自不自信,整個演唱會就是他自己的,台下的人全變成他親手捏出的泥人兒。 一個藝人,能如此率性妄為,能如此被台下人敬愛尊寵,夫復何求? 張國榮不枉此生了,此生他已做到夠好。想做的、能做的、願做的,應該都沒有漏掉,何況還有那個陪伴他十餘載的唐先生,惺惺相惜,在這裡得到了最佳佐證。」——請參看《張國榮》2003年11月在回復紅版「追憶張國榮藝術生命—2姣靚型寸的舞台藝術」一貼中,她這樣評價熱情: 其實,我覺得:直到《熱情演唱會》時候的張國榮,都還是很有野心的,尤其是在舞台方面,他的野心大於他在電影上的投入。 《熱情》不被爭議是不可能的,而《熱情》本應是張國榮很好的一個舞台坐標(如果他的舞台生命得以延續很長的話)。 哥哥找來Jean Paul Gautier為他設計時裝,我看過不少Jean PaulGautier的東西,其實Jean不是最適合哥哥的,但哥哥的舞台要更進一步,要走得更遠,找Jean來卻是最好的一個切入點。要不是因為……會看到張國榮在舞台藝術這條路上走得越來越精彩,也會對香港的舞台藝術貢獻出很多。」 差不多也是這個時候,她在自己傷懷感事、鼓勵大家把握現在的文章《幾多個偶像熱潮未減退》一文中這樣提到哥哥:「一年365天,紅館的舞台要冉冉升降幾多趟?隔海遙望他們的我們又錯失了些什麼?!我們喜歡的那些人,已一一步入新中年,我們才有機會有能力親身去聽去感受。你再有錢、你再有閑,傾其一生都不可能再在紅館聽到張國榮開演唱會;……終有一日,我們也會踏入新中年:回想起2002年張國榮曾為南京帶來的那個瘋狂夜晚;」 ps:我只是就自己看到的情況做些解釋,大家繼續討論。 煙火泡沫 哥哥真是具有好大的顛覆性,剛剛開始喜歡哥哥時只是喜歡他的一部份,但漸漸地,自己的許多觀點在不斷地被他改變,直至現在的全盤接受、照單全收。正如某榮迷所說,他總是不斷拉伸自己的底線,直到自己符合了他的標準,個中幾多掙扎幾多甘苦,只有榮迷們自己最清楚。 比如熱情,記得剛開始看的時候是不大喜歡的,因為像我這樣一個在保守教育下長大,中規中矩的人難以接受那麼前衛的舞台造型。但,似乎又有一種魔力,吸引著我,還是一次次地看。然後在這一次次的過程中,發現自己的觀點在慢慢改變,漸漸地,越來越喜歡,直至最後瘋狂地喜歡熱情。現在,熱情已成為了我的最愛,百看不厭,常看常新。成為榮迷後,自己的許多審美情趣和人生觀點的確變了好多。在哥哥面前,十幾年保守教育下的觀念被衝激得潰不成軍。 killercat007 很感謝紫色拉的回復,所以我覺得這個過程是最重要的,也是最觸動人心的,甚至重於結果。以後如果寫張國榮傳的話,不應省略這個過程,後來者才會白前人的堅持與犧牲的意義。augest7 :特意去重溫色拉給的連接,好像當時Viva並沒看過哥哥的演唱會(Viva自己說當時根本不知哥哥有在南京開演唱會)。很懷疑她那時的評論也是從媒體報道得來的印象。其實當時不少國內的FANS,例二BK都曾對哥哥的演唱會有誤解。我估最大的罪魁禍首是那幾張記者斷章取義截的相片,大家都以為眼見為實,照片總不能騙人了罷,說實話,自己當時看了也嚇一跳,(不過好在偶從來就不太相信照片的,都被國內的婚紗照訓練的。)還有偶有一個習慣,和自己太不一致的東西,會多想一下再下定論。熱情爭議是一定有的,不過因為香港內地的溝通不良所以鬧得更厲害。比如偶在4.1前從沒認識到香港的娛樂傳媒是這副嘴臉,如今咱們大陸的炒作到也有青出於藍勝於藍的架勢。「饒是我思想包容,饒是我向來對他偏心」:No,No,No,在寫這些字的這一時刻,不是。回想起來,哥哥嚇著偶的倒不是97或熱情,而是他老人家的「寵愛」專輯,一向醇厚的聲音一下攙了沙啞,還有大半國語歌(不禁想起老同學,伊也是喜歡哥哥的,當時的深情相擁MTV剛出來,偶們都說好,其實偶是昧著良心的,實在不喜歡哥哥這個柔情脈脈,不過等了那麼久,好容易出來,俺怎麼能不贊呢,愛一個人就是要護短嘛),好替他擔心,還好後來「紅」一出來,一下就明白他老人家又上了另一台階了。回想下也多謝哥哥,這些年來越來越沒出息,每天也就看看迪斯尼動畫片,幸好他的作品還讓俺在這方面稍稍動動腦子,也跟著他藝術藝術。BK那篇文的後記如此 ——後記 當哥哥的Fans,真的很辛苦,一方面要對外維護哥哥,一方面要對內不斷地調整審視自己,以使自己提高認知來理解哥哥對音樂演繹。他總是不斷地抻拉你的審美和道德的底線,之中幾多掙扎,幾多憤懣,幾多妥協,幾多欣然,最後放棄、改變的總是我們,對他真的是完全的寬容和寵愛——幾乎是溺愛。然而心甘情願。個中甘苦你我皆知,不必多言。哥哥就是有這種魅力,沒法抗拒,哪怕你當時被他氣個半死,只要你還有一口氣在,還會是一個鐵杆的哥哥Fans。會義無反顧地支持他,維護他,寵愛他。 但覺得當哥哥的Fans更是幸福的一件事。看他那份靈慧,看他那份才情,看他那種率真,看他那份執著,看他較小的身軀里那顆近乎無畏的勇敢的心,真的為他自豪,為他驕傲。可以與他一同去理解音樂與電影,去經歷那麼多風雨艱辛,真的是一種幸福。 抱歉讓梅子和Louis遭受無妄之災——不要誤會了,其實我是很淑女的,……嗯,準確地說,我基本上是個淑女…我的意思是說,我很想成為淑女——算了吧,實話實說,我從前沒打算,以後也不會成為淑女。我就要我現在這個樣子了。 北京演唱會幾乎肯定要泡湯了,說不遺憾,那是騙鬼的。但即使我一生都為此而遺憾,我也堅定的支持他以如此前衛與銳意的方式天才地演繹他對音樂的理解。 肯定,在哥哥的演唱會之後,會有許多的跟風效尤之作,卻不過是東施效顰罷了。 其實,他多次在不同場合提到,認為人生是一場夢,由此,不難理解整個演唱會地演繹方式和概念的。 如果你因為這場演唱會而離開,我能理解,並祝你一路走好。如果你立刻就欣然接受無需任何輾轉,我深深欽佩你的領悟能力。如果你和我一樣都曾極其痛苦,嘿,朋友,有空我們干幾杯!(當然是茶啦) 我準備買兩份演唱會的VCD,一份用來欣賞,一份用來備份。 半夜起來寫這篇東西。 Bettercy King (bettercy_king@sina。com / no homepage) wrote: 我在大一篇關於哥哥演唱會的觀感的文章,我昨天晚上花了幾乎一整夜寫好的,凌晨快4點才睡,早上5點半起床,我現在在辦公室打它,希望可以在今天打完(我不確定)。發給大家。 我生氣是因為他來不了大陸,我這一生可能都沒有機會去看他的演唱會了。所以極其傷心。不是他演唱會不好,怎麼會不好呢?我一直相信哥哥的。 我當然是會支持他。 留言本上當時的風雨猶在眼前,卻已是可以用來「考證」的歷史。
兩重天……大家都注意了樓主岳母的談話,怎麼沒人注意丈人的話呢?我倒覺得男人畢竟客觀理智些,樓主丈人又是有閱歷的大人,說的話在根在點上! 哥哥在娛樂圈中是萬人之上,還真是個奇蹟,真是靠他真槍實彈打拚,天生一身神功得來的。紅成這樣,媒體卻頻頻挑釁,這是為什麼?哥哥沒後台啊!他根本不屑或者說沒這個天才搞這一套。哥哥靠的是人民的擁戴,可是事情發生之前,由於種種誤導,這個人民的數量大大少於現在。只有在猛擊一棒之後,人們才會清醒。 一句話,哥哥可能不是十全十美的,但卻是絕無僅有的,無論是聲色藝還是為人性格本質。哥哥有詩人的本質。夜日夜很讓我感動兼佩服。不是別的,她對熱情的態度。一開始的擔心也罷,激動不滿也罷(持續時間很短,但是有的,寫在開篇),全部憑報紙的報道得來,擔憂的睡不著。但是在還沒有看到哥哥演唱會的情形下,完全憑著對哥哥的信任,一個晚上的時間,自動自發的把這一些擔心,不適應自行演繹到「看到一個天使降落人間」等等(大意)。多少人看了演唱會也聯想不到「天使到魔鬼」的主題,她不看就能自行推斷,不PF也不行。她對哥哥的愛和信心以及自身的素質都是不容低估。如果BK一開始看到的是哥哥的演唱會而不是那些報道,我懷疑她還會不會有任何針對演唱會本身的擔心。當然有較保守的人/歌迷,看了也不習慣,但我估BK是另一類。所以我就更杯葛那些亂七八糟的報道(而問題最大的是當時田中純潔的我們各類報道還是多半相信的),在他們的誤導下,連BK這樣的榮迷開始都會有這麼多的負面情緒,何況別人。極度同意。我也是從夜日夜開始,對BK前輩採取仰望姿態。那種堅信是無條件的,卻也是理智的。這種說法看似矛盾,卻是我的真實觀感。不盲目地在第一時間追捧,卻有一個堅定的聲音作為內核,然後努力地試圖去正確地解讀他開闢的、新鮮的世界。有那份心,再加靈性,總能嗅到他預先埋伏的驚喜。在我在來,熱情是個分水嶺,堅定了一些人離開的決心,也堅定了另一些人追隨的決心。今天隔著這許多日子看,仍覺驚心動魄。單就熱情在榮迷心中掀起的劇烈風暴,已像一場傳奇,看得我等來晚了的都激動感慨不已。驚嘆於前輩們的勇敢,更驚嘆於他的勇敢。而事實證明,這樣的堅信,來到他身上,總是值得的。雖說逢扇子都會有懷疑到肯定或者離棄的抉擇,但程度激烈至此大概也不多見。歷經這些個內心爭鬥,是榮迷與哥哥共同度過的獨特方式吧?愛他是一場成長。他相信他的迷,正如他相信自己,然後,彷彿是由他帶領,牽著一條堅韌的叫作「堅信」的線,我們展開一段探索美好的奇幻之旅。那種幸福,很難形容,更無法言謝,哪怕是我這樣來遲了的。只能盡心,把當他的迷這路好好走下去。augest7:如果BK沒有先前的掙扎,對她決不會有那麼強烈的感覺,也許只會認為熱情本就合她的品味。但是,因著對一個人的愛和信心,可以無條件的包容他的一切,甚至不憑藉任何外力即可扭轉自己的想法,這種愛,理解,包容,令人動容,尤其這個人,其實素昧平生。卻也是理智的。當然是理智的,不理智開始就不會有不適應。其後的堅信也是理智的,因那堅信實際是建立於理解的基礎上。
推薦閱讀:
※悲劇能凈化心靈,讓你看看這5部悲劇動漫,凈化下心靈吧
※項羽的悲劇之二:項羽若克服了這幾個缺陷,就沒有劉邦什麼事兒了
※【大明的日落】 之 從萬曆開始的悲劇
※「親愛之人,赴死吧」——《甲賀忍法帖》
※周星馳:我拍了很多悲劇,但你們都說那是喜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