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文化名山之五:傾倒東南天台山

「天台四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

——李白《夢遊天姥吟留別》

天台山,位於浙江省東部,綿亘於天台、臨海、寧海、新昌、嵊縣五縣之間。在天台縣境內則包括天台、赤城、桐柏諸山。元末明初的《天台山志》記載:「今言天台者,蓋山之都號,如桐柏、赤城、瀑布、佛壠、香爐、華頂、東蒼,皆山之別名。」《大清一統志》卷二百二十九云:「天台山,自縣北二(疑"二"當為"之"——引者注)神跡石起,歷國清、赤城、桐柏,至於華頂,皆名天台,實一邑諸山之總號,一名大小台山。」其主峰華頂,海拔為 1094米。 天台山幽靜、奇特的自然環境,吸引著歷代眾多修鍊者來此修行。此外,道教認為天台山是神仙居住的洞天福地,因此其赤城山洞為十大洞天之一,其靈墟洞和司馬悔山為七十二福地之一。天台山由此被視為神仙窟宅薈萃之所。 早在東漢時期,就有一個叫張皓的人來到赤城山,服丹修道。後來他「耳能洞聽,目能徹視」。三國時吳國人葛玄亦來此修行。明釋傳燈《天台山方外志》卷十記載:葛玄年十八九,仙道漸成,入天台赤城精思念道,遇左元放授以九丹金液仙經。行持三年,廣積功效,光和二年(179)正月朔,感太上老君敕真人徐來勤(或作勒)等同降於天台,授靈寶經三十六部及上清齋法二等,並三籙七品齋法。南朝陶弘景所著的《吳太極左仙公葛公之碑》云:「公(指葛玄)馳涉川岳,龍虎衛從,長山、蓋竹、尤多去來,天台、蘭風,是焉遊憩。」後來葛玄羽化成仙。根據《天台山方外志》卷十,晉代在此修行、後來皆成仙人的有:道士袁根、柏碩、班孟、魏夫人、王玄甫、許邁、白雲先生等。南朝有褚伯玉、夏馥、徐則等。褚伯玉,16歲開始隱居在天台山修鍊,二十年後,南齊高帝征其入宮,褚伯玉不願入宮,遂移居到大霍山仙去。

唐時,隨著天台山道教進入鼎盛時期,有更多的修道之人來到天台山修鍊。比較著名的有葉法善、司馬承禎、謝自然、焦靜真、甘泉先生、許碏、田虛應、馮惟良、徐靈府、左玄澤、陳惠虛、杜光庭等。 葉法善,字道元,南陽人。七歲時曾進入仙府。二十歲時,他已身高九尺,額頭上有兩個「午」字。他性情淳和,品行清白純正,不吃葷辛食物。他常常獨處幽室,或者雲遊林澤,或者尋訪雲泉。從仙府歸來後,他已擁有役使鬼神的道術。他的家靠山,有一巨石擋路,進出要繞著走。他扔出一道道符,頃刻間巨石便飛走了,門前的路就平坦了。眾人都很驚奇。他經常到括蒼白馬山遊覽,在山中的一間石室內曾遇見過三位神人。三位神人都穿著錦衣,戴著寶冠。神人告訴葉法善:「我奉太上之命,把密旨告訴你。你本是太極宮紫微殿左仙卿,因為校錄不勤,被貶謫到人間。你應該趕快立功,濟世救人,輔佐皇上,等到功滿之後,就會恢復舊職。太上還讓我把修仙的法術傳授給你。你要勤於修行,教化眾生,好好努力吧!」此後,葉法善先後輔佐中宗、玄宗。開元八年正月二十七日,忽然有幾百隻雲鶴列隊從北邊飛來,在葉法善居住的山上飛翔盤旋。仙鶴徘徊了三天,五色的瑞雲覆蓋了他的住所。六月三日甲申時,他在京都景龍觀羽化成仙。他的弟子暨齊物、尹愔目睹了真仙下凡,但是他們秘而不宣。他所住的院子里,異香芬郁,仙樂陣陣,有一股青煙直上雲天,持續了一天才消失。 據《唐王屋山中岩台先生碑碣》等載,司馬承禎在嵩山拜潘師正為師後,曾遍游名山,不久前往天台山,停留時間大致在武周朝至開元十二年(724)間。其間,在開元初,又去南嶽住過短暫時期。在天台山期間,司馬承禎建造了道觀,收了許多弟子,如女道士謝自然、焦靜真,男弟子薛季昌等,天台仙派出現。再有名道左玄澤,曾居香林峰石室,後居玉霄峰,絕粒不語,每出訪其友應夷節談論清虛。 五代和宋元時,仍有許多道士來此修鍊。如五代有朱霄外,宋有張無夢、張伯端、陳景元、張契真、白玉蟾、張雲友、王茂端、祝通玄等。陳景元,號碧虛子。他在游天台山時,遇到了仙人張無夢,得秘術。元代時則有王中立、曹法師、張雨來此修道。明清時天台山道教日趨衰落,來此修行的道士也逐漸減少。

愛新覺羅·奕詝的《天台山桐柏觀序》 魏晉南北朝時,天台山已建有一批道觀(館)。最早的是天台觀,是孫權為葛玄所建,後來徐則也居此修鍊。南北朝齊時,齊梁名士沈約在桐柏山建金庭館。唐代亦建造了不少宮觀,如桐柏觀、元明宮、洞天宮(後更名為玉霄觀)、白雲庵、法蓮院等。關於桐柏觀,唐崔尚《桐柏觀碑》云:「故老相傳雲,昔葛仙翁始居此地,而後有道之士,往往因之。」唐司馬承禎曾居於此,睿宗景雲年間,下詔建造桐柏觀,後來徐靈府、葉藏質進行了修繕。五代梁開平間,改為桐柏宮。法蓮院,唐咸通六年(865年)葉藏質建。 後周廣順元年(951)朱霄外建造聖壽觀,舊名延壽,宋治平三年(1066年)改名聖壽院,吳赤烏元年葛玄曾居於此,後漢年間重新修葺。宋元時,除了對已有的宮觀進行修葺外,還新建了一批宮觀,如宋代的玉京觀、熙寧道院、玄靜觀、仁靖純素二宮、桃源道院,元代的養素道院、卧雲庵、鶴峰全真道院等。不過,所有宮觀至明末,幾乎全廢。有些改為僧寺。 在宮觀仙跡之外,天台山還有葛玄煉丹的「仙山」桃溪,碧玉連環的「仙都」瓊台、道教第六洞天玉京洞等仙跡。

天台山風光 除了修道之人在天台山上修鍊外,自東晉起,亦有一些高僧來此修鍊,修建佛寺。如東晉敦煌高僧曇猷,在哀帝興寧年間來到天台山。曇猷在赤城山的石室中坐禪。有數十隻猛虎蹲在曇猷面前,而他誦經如故。一隻老虎終於支撐不住開始睡起了覺,曇猷卻用如意拍打虎頭,問它為什麼不聽經。老虎最終一個個離去了。不料,又有一條大有十圍的蟒蛇出現,在曇猷周圍游來游去,頭始終看著他。如此半日才離去。次日,一位神仙現身對曇猷說:「法師威德,既然來到這座山上,弟子就以房屋奉獻。」曇猷說:「我來到這座山上,只佔據方寸之地。為什麼不一起住呢?」神仙回答說:「弟子倒是沒什麼不可以,但我的屬下沒有聽聞佛法,很難管教,可能給你帶來麻煩。況且人神本非一路,所以我還是要離開。」曇猷問他是何方神仙,想要遷到哪裡。神仙回答說,自己是夏帝的兒子,在這裡已經住了二千多年了,準備搬到其舅舅治理的寒石山去。臨別時,神仙贈給曇猷三奩香,然後敲擊刀鞘,率領部眾騰空而去。曇猷在此建了中岩寺。 天台山懸崖峻峙峰嶺切天,傳說山上有建築極佳的精舍,只有得道的人才能住進去。精舍在山澗的另一邊,需要跨過石橋。石頭橫起,而且青苔很滑,所以自古以來,還沒有人過去。一天,曇猷決定一試。他剛走到石橋,就聽到空中說:「知道你虔誠相信佛法,但現在還不能度你過去。十年後再來吧。」曇猷悵然乃退。在迴轉途中,曇猷在一經過的石室中休息,不一會兒,雲霧轉暗,石室四面都響起了聲音,但他毫無懼色。曇猷十分遺憾,沒有走過石橋。因此在一次齋戒後,又來到了石橋邊。這次橫石打開,曇猷便走過了橋,看見了傳說中的精舍和仙人。曇猷便與他們一起燒香、吃飯。吃飯後,仙人對曇猷說:「十年後你自然會來到這裡,現在還不能住下來。」於是曇猷返回,橫石重新關上。

天台山國清寺 南北朝時,在天台山還建造了佛教「五百羅漢道場」的方廣寺;隋代建造了國清寺,宋建造了萬年寺和高明寺等。亦有佛家聖跡遺存。宋代出生在天台城關小北門外石牆頭的濟公活佛,就曾經在國清寺修行。他的神異故事已經是家喻戶曉。 因為天台山成為道、佛兩家的修鍊之地,故有「山水神秀、佛宗道源」之說。唐朝著名詩人李白有詩《天台曉望》曰: 天台鄰四明,華頂高百越。 門標赤城霞,樓棲滄島月。 憑高登遠覽,直下見溟渤。 雲垂大鵬翻,波動巨鰲沒。 風潮爭洶湧,神怪何翕忽。 觀奇蹟無倪,好道心不歇。攀條摘朱實,服藥煉金骨。 安得生羽毛,千春卧蓬闕。
推薦閱讀:

為何在北方很少有像南方那樣的祠堂祭祖文化?是否該被淘汰?
在這個全民娛樂的時代,應不應該維護某些文化符號的嚴肅性?
古代武將需要像影視作品中沖在最前面,親自帶頭殺敵嗎?
田徑教練和他的女兒
與晉商徽商並稱的潮商,在歷史上都有哪些傳奇故事?

TAG: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