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對孩子發脾氣的小絕招:爭吵時用「我」字開頭

最適合0-8歲中國孩子的英文進階原版書單+有深度、有態度的育兒好文推薦,不再孤軍奮戰,愛娃、進步的爸媽都在這兒!

米粒媽說 milimaABC對於情緒管理的文章,之前分享過好幾次,但還是有不少媽媽問我,怎麼管住自己的壞脾氣。

這篇文章,就從細節入手,教了很多好辦法,比如當下要發火時,把自己隔離幾分鐘;每天晚上梳理一天的感受,找到壞情緒的根源;如果還是覺得一定要對孩子發脾氣,那不妨試著用「我」字開頭說每一句話,堅持下來,就會有改善!

我發現自己在諮詢過程中有一多半的精力,都在處理親子雙方的情緒。我常常在心裡感慨:如果能把情緒問題剝離出去,就事論事地解決家庭教育問題,親子溝通其實非常簡單。

許多父母都說:在孩子面前,控制情緒太難了,尤其在孩子犯錯的時候。而且,自己忙得團團轉,哪裡有心情與孩子溫和互動?我也曾經是脾氣急躁的人,非常理解家長們的這種心情。在此,我結合諮詢經驗和自己的體驗,來談談情緒管理。

1堅持幾年後,我成了性格溫和的人

有很長一段時間,我一直被頭痛所困擾,當時特別怕生氣,一旦生氣,頭痛立刻加重。因此,遇到生氣的事情時我必須克制自己。

為了不去想那些令人生氣的事情,我常常像念經一樣,在心中默默地念叨:我不生氣,不生氣,堅決不生氣……這樣做就是為了阻止自己發火,等情緒稍微平復一些,再回頭思考。

都說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可是這樣堅持幾年以後,我忽然發現自己變成了性格溫和的人。

從我個人的體會來看,自我剋制的滋味並不好受,但要改變愛發脾氣的習慣,自我剋制絕對是必經階段。

當然,僅僅克制還不夠,保持克制,只是為了安然度過情緒爆發的危險期。等平靜下來,則要回頭處理自己的情緒。我發現,許多家長克制完情緒後便不再對情緒展開工作。這不是處理情緒,而是在壓抑情緒,數次積累之後,情緒的火藥桶便會徹底爆發一次。其實不管是對自己還是對他人,這樣做危害更大。

一件事情讓我們感到生氣,一定是有緣由的,我們不妨重新回到這件事情本身,了解自己的困境和需求。我們可以換個視角撫慰自己的心情,同時,看能否找出更溫和的處理方法來替代發脾氣。先處理情緒,再處理問題,只有這兩個步驟都完成了,才算真的把這件事情處理完,也只有這樣才不會積累負面情緒。

2不要單純壓抑情緒,而是想出解決辦法

有時候,我也會充分發揚阿Q精神。遇到特別生氣的事情,我會問自己兩個問題:這件事情,3年之後你還能想起來嗎?那時候你還會生氣嗎?如果答案是肯定的,我一定會在當下把事情處理完。

如果答案都是否定的,我就對自己說:既然3年後都不記得了,今天何必生氣呢?通常3年後還讓人糾結的事情,不會超過1%。

許多家長對孩子發完脾氣,往往用不了3個小時,就會感到特別後悔。因此在對孩子發脾氣之前,也不妨問問自己這兩個問題,如果你很快就會後悔,何必發脾氣呢?這樣想想,氣往往就消了一半。

遇到父母控制不住情緒的情況,我通常會建議他們主動將自己隔離幾分鐘。這一小段時間是情緒爆發的危險期,如果選擇讓自己安靜地待一會兒,發脾氣的概率會大大降低。

同時在這段安靜的時間,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任務:理清思路!不管我們怎樣生氣,事已至此,我們必須想出對策,想好接下來怎麼辦。比如,有幾個處理方法?各有什麼利弊?孩子接下來可能會有怎樣的回應?我們該怎樣對待?

之所以對孩子發脾氣,往往是因為我們無力處理當下的局面。如果我們能找到很好的策略,誰願意發脾氣呢?因此,我們的任務不是單純壓抑情緒,而是想出更好的解決方法來。

這個思考的過程不妨用書寫的方式記錄下來。最近幾年我一直在用這個方法。我發現一個人思考時心裡會千頭萬緒,寫下來則會變得很清晰,更容易取捨。

後來,在一個訪談節目中,看到一個企業家也用這個辦法。他說遇到讓人火冒三丈的事情時他會坐在辦公室里,把自己對這件事情的念頭一股腦地寫下來,寫完了就發現情緒平靜了,辦法也出來了。

就算沒有突發事件,我們每天也會不經意地積累很多負面情緒,因此處理情緒的工作需要天天進行。這並不是勉為其難的「作業」,而是疼惜自己的最佳方式。

3每天晚上梳理一天的感受

幾年前,我在一本心理學書籍上看到這樣的話:人的信念非常重要,有的時候,一個非常細小的念頭,都會對我們有很大的影響。我就琢磨,怎樣避免小念頭製造大麻煩的這種情況發生呢?於是我開始每天晚上回頭梳理一天的感受,如果有不舒服的感覺,馬上去尋找源頭,因為是當天發生的事情,一般都能找到根源。

這是一個很好玩的過程。梳理之後發現,許多時候,心裡不痛快的感覺,往往就是別人不經意的一句話,或自己一個很瑣碎的甚至是「沒經過大腦的」念頭引起的。

在諮詢過程中也常常有類似的情況,比如有的家長在閑聊中,聽說別人家的孩子如何如何優秀,一想到自己的孩子就有點失落。回家看到孩子總覺得心裡不順暢,如果恰好有個導火索,負面情緒就會爆發出來。

其實事情本身未必那麼可氣,是之前的負面認知搭了便車。這許許多多的瑣碎想法給我們帶來層層疊疊的煩惱,如果不及時追蹤,父母們只能被痛苦所困擾,卻不知道自己到底因為什麼而痛苦。

漸漸地,我把每晚的梳理工作變為隨時的追蹤和記錄。我的書桌上總有一個小本子用來記錄自己的負面念頭,隨時思考並把感悟記錄下來。

這是一個高效處理情緒的方法,而且大大減輕了大腦的負擔,可以讓我空出更多的「內存」去做更有意義的事情。現在,我非常喜歡我的狀態。

這種處理情緒的方法最開始實施起來比較慢,而且因為要重新去面對不愉快的事情,難免會有情緒反應。但漸漸地,我處理情緒的速度在不斷加快,有時候處理一個念頭只需要半分鐘。

4有的負面情緒和童年成長有關

還有的時候,生活中沒發生任何不愉快的事情,我們內心卻產生了真實的負面情緒。這往往與我們的童年成長有關,我也是最近才深刻體會到這一點。

有一件小事啟發了我。每次我看見許多書胡亂地堆在書桌上,就會對自己說,應該把書整理一下!緊接著我就感受到內心有一絲細微的抗拒力量:我不想做!於是整理書桌成了懸在我心頭的一個任務。

每當看到那一堆書,心裡的兩個聲音都會一起登場:「應該整理一下!」「我不想做!」通常否定的力量會佔上風,這件小事會一拖再拖,每次看見那堆書,心裡都會不舒服。

直到自己忍無可忍,就抽空把書整理了一下。結果只用了一分鐘書桌就變得非常清爽。我心裡想:就這麼簡單的事情,為什麼會拖了好幾天,非得讓自己的內心陷入困擾才做呢?然而下一次,我又陷入了這個怪圈。許多小事都是如此,比如應該去趟超市,或者應該給某人打個電話……卻又糾結要不要馬上去做。

經過深入分析,我發現自己的內心有一個思考的模式。還以整理書為例,在「應該把書整理一下」之後,還跟著一句話:「看看你,總是亂扔東西,不知道隨時整理。」接下來,心中才升起對抗的念頭:「我不想做!」此前,我一直忽略了自我責備的念頭,不知道自己到底在抗拒什麼。

覺察到自我責備,我立刻明白了:小時候,媽媽就是這樣責備我的,她總是數落我沒有物歸原處的習慣。我不由驚呼:「內在父母」的力量實在太強大了!我完整地複製了父母責備我的方式,每天非常「敬業」地用這個程序譴責自己。這麼多年,我的內心成了兩股念頭的戰場,如果不是學心理學,也許我終生都會被這些瑣碎的念頭所侵擾。

這個細微的發現讓我感到非常吃驚。許多人的情緒容易習慣性低落、煩躁,自己卻找不到源頭,也不知道該怎樣處理。其實,我們都帶著童年的影子生活,在成長的過程中,難免會積累各種暗傷。我們值得為自己停下來,看看究竟是怎樣的念頭在阻礙自己。

自從發現自我譴責的傾向以後,我非常注意心中的念頭,一旦有輕微的不舒服的感覺,我馬上回頭去想,並且立刻把自我譴責改為自我期待。比如再看到書桌雜亂的時候,我會對自己說:請整理一下,我喜歡清爽的感覺!經過一段時間,我發現,從小到大一直伴隨我的不舒服的感覺消失了。

我們的成長曆程並不完美,但我們都要努力學習為自己的情緒負責,不轉移,不蔓延。如果我們不是成熟的人,如果我們不善於處理自己的情緒,那麼,「城門失火,殃及池魚」,孩子就會成為我們負面情緒的重災區。

5把發脾氣變成一種溝通

隨意發脾氣就像亂扔垃圾一樣,是不好的行為。不要把家變為負面情緒的垃圾桶,也不要把孩子變成替罪羊。其實情緒並不是壞東西,負面情緒中往往也隱藏著我們的需要和訴求,如果我們認真對待,會更了解自己,也更懂得滿足自己。

我發現,很多家長發脾氣都是「即興」的。比如發現孩子沒做作業,立刻火冒三丈狠狠地批評孩子,其間難免口不擇言,而且還翻出舊賬。

訓斥完孩子往往丟下一句:「作業是你的,我再也不管你了,你看著辦吧!」這最後一句話顯然是賭氣的,如果真堅持這個原則就沒必要發這麼大的火。家長只是發泄了情緒,並沒有解決問題。

我也不主張一味地壓抑情緒,那就彷彿把霉變的垃圾藏在了地毯下面,雖然看不見,我們卻會一直被難聞的氣味所困擾。

我總是對家長說,當發脾氣在所難免的時候,請把發脾氣變成一種溝通!如何做呢?簡單地說就是定好目標,劃定界限。不要「即興」地發脾氣,而要確定一個理智的目標,並且要堅持就事論事的原則:「乾淨地爭吵」,絕對不翻舊賬、不攻擊孩子。這樣可以把發脾氣的危害降到最低。

為此我曾經和一位媽媽總結髮脾氣的流程。如果我們用遍了所有的溫和方法依然無效,當我們決定發脾氣的時候,不妨堅守三個清晰的表達:「我看到……我感到……我希望……」要特別注意的是,三句話都要以「我」開頭。如果用「你」字開頭,特別容易變成指責孩子,那樣的話就不再是「乾淨地爭吵」。

以沒做作業為例,我們不妨這樣向孩子表達:「上午有充足的時間,我們約定好中午以前完成作業,我也很信任你,可是我發現你一直在玩遊戲看電視,作業一點兒都沒做,我很生氣,也很失望。我希望你在晚上六點之前完成作業。如果你一直這樣,下周我會考慮加強監督。」

表面上看這個方法顯得對問題過於輕描淡寫,只說了幾句話而已,其實,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點到為止」非常重要。教育的力量是一個累加的過程,一次這樣做未必能看到效果,但堅持這樣做,就會看到令人驚喜的改變。

有的家長總覺得孩子當時俯首認錯,才算教育到位,其實,有時候孩子雖然沒說什麼,但行動上已經認錯了。如果非得逼著孩子低眉順眼、誠惶誠恐,累加起來則是過度教育。這樣的結果就是彼此積累怨恨,影響親子互動的結果。

父母管理好情緒,表面上看似乎是為了孩子,其實最終成全的是自己。當我們學會與自己的情緒共處後就會發現,人生的喜悅和幸福,原來觸手可及。

註:作者楊傑,教育專家,畢業於北京師範大學,北京和其光教育諮詢有限公司創始人,著有《我身邊的家庭教育故事》、《讓孩子心悅誠服》,目前專職從事家庭教育諮詢工作。版權為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請聯繫milima100儘快刪除。

推薦閱讀:

壞脾氣
脾氣差,是一種自私的表現
辦公桌沖門,常生氣發脾氣、肝火大、是非多,凡是辦公桌沖路,凶
四種克妻克子的男人面相,心腸狠,脾氣臭,自私多情,一定不能嫁
早安心語160222:心再累,也不要縱容自己的脾氣

TAG:孩子 | 脾氣 | 爭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