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中秋節從遠古走來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中秋節源於遠古,見於周,名於唐,盛於宋,逐漸成為中華民族傳統節日,又輻射到周邊國家,成為國際節日。

古人重太陽,也重月亮。滿日天天見,盈月不常有,每當十五月圓都要祭拜,禳災,祈福。尤其是八月十五,月亮(離地球最近)最大,最亮,更要祭拜。形成帝王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以後逐漸由統治者,下延至黎庶,八月十五隆重祭拜月亮成俗。隨著嫦娥奔月、玉兔搗葯、吳剛砍樹等神話故事的加入,月亮有了情感,有了生氣。八月十五的圓月,舉頭遙望,人、物隱約可見,有親切感,更受喜愛。時間推移,人們祭拜意識漸淡,觀賞圓月,希望團圓的意義成為主流,形成一個傳統的活動。其實,嫦娥吃不死葯,升入月宮,和丈夫生離,不能團聚,表達了人們痛惜之情,正是從反面說明了月圓人應團聚。李商隱的「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應即此之謂。

中國夏曆(農曆),八月為秋季的第二個月,古時稱為仲秋,因此民間稱為中秋,又稱秋夕、八月節、八月半、月夕、月節,又因為這一天月亮滿圓,象徵團圓,又稱為團圓節。

早在《周禮》一書中,已有「中秋」一詞的記載。一直到了唐代,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唐書·太宗記》有「八月十五中秋節」的記載。中秋節盛行於宋朝,形成規模。至明清時,中秋節已經成為中國的一大傳統節日。《正德江寧縣誌》載,中秋夜,南京人必賞月,闔家賞月稱為「慶團圓」,團坐聚飲稱為「圓月」,出遊待市稱為「走月」。已與元旦(農曆正月初一)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

唐朝強大,宋朝經濟發達,對周邊產生巨大影響,造成中華文化亦隨之輻射,噴發,中秋節同許多習俗、節日傳播到東亞國家,中秋節也成為日本、越南、馬來西亞、新加坡、朝鮮、韓國等國的傳統節日。我真為中華民族驕傲,不但把科技獻給世界,推動人類社會發展,而且把節日奉獻給周邊國家,豐富了他們的文化和精神生活。

「八月十五月兒圓,中秋月餅香又甜。」月餅是中秋節的代表性食品,最初起源於唐朝軍隊祝捷食品。唐高祖年間,大將軍李靖征討得勝,八月十五凱旋而歸。當時有經商的吐魯番人向皇帝獻餅祝捷。高祖李淵接過華麗的餅盒,拿出圓餅,笑指空中明月說:「應將胡餅邀蟾蜍」。隨即把餅賞分給群臣一起吃。

南宋吳自牧的《夢梁錄》一書,已有「月餅」一詞,但對中秋賞月,吃月餅的描述,是明代的《西湖遊覽志會》,其載:「八月十五日謂之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遺,取團圓之義」。清代,關於月餅的記載較多。

唐宋以降,中秋節成為文人吟詠的重要題目。

唐 張九齡的《望月懷遠》詩: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這是一首情詩,月圓人未團圓,情人相思,心何以堪,痛哉!

一個「生」字絕妙,賦予圓月生命、活力,非「升」字可比。我真佩服古人的鍊字之功。迄今,「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已成為中秋節的象徵詞句,廣泛使用。

宋 蘇軾的《水調歌頭》: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這是一首述志兼懷念弟弟的名篇。中秋之夜,面對圓月,明寫月宮,暗述志向,感嘆大志難展之餘,思念遠處的胞弟。兩地相隔,不能相見。無奈,作者自我排解,「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以慰遺憾!後者為人熟能詳的名句。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轉自李白的《把酒問天》「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轉自牛僧孺的《周秦行紀》:「共道人間惆悵事,不知今夕是何年。」感嘆作者借轉成句之妙。

唐 杜甫的《月夜憶舍弟》:「戍鼓斷人行,秋邊一雁聲。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 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

這是一首懷念弟弟,厭煩戰亂的詩作。作者顛沛流離,歷盡國難家憂,滿腔悲憤。望秋月而思念手足兄弟,寄託縈懷家國之情。「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為唱誦至今的名句。

中秋節——像一股僅能濫觴的涓涓細流從遠古走來,沿途吸收各種元素支流,逐漸形成滔滔巨流——我們今天的中秋節。

讓我們共同「舉杯邀明月」!

祝各位博友中秋佳節闔家團聚,愉快圓滿!


推薦閱讀:

【笑話雜錦】中秋節 全家一起笑一笑
你可知道月餅的「前世今生」?
我的中秋節:有槍蝦和蝦虎魚;還有芋頭和毛豆子
五古 中秋故鄉紀行
中秋節祝福語 2011中秋節祝福語大全10

TAG:中秋節 | 遠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