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息上用功夫——凈慧法師開示
06-04
第二講 在息上用功夫(2007年12月2日早六支香)各位大德:在禪修的功夫中,呼吸是一個關鍵,無論修哪一個法門,調好呼吸是基礎。在整個修行的法門當中,從禪定來說有次第禪,有頓悟禪。次第禪就是如來禪,頓悟禪就是祖師禪。目的都是要明心見性,了生脫死,證解脫。所謂:方便有多門,歸元性無二。在次第禪當中,有所謂「五門禪」,就是針對不同根性的眾生,而設立的方便法門。五門禪就是針對多貪的眾生,貪慾心重的眾生,修不凈觀;散亂心重的眾生修數息觀;愚痴心重的眾生修因緣觀;嗔恨心重的眾生修慈悲觀;業障重的眾生修念佛觀。五門禪歸納為三個方面,所謂:色、息、心。也就是說五門禪有的是從色法入手,有的是從息法入手,有的是從心法入手。比如說不凈觀就是從色法入手;數息觀就是從息法入手;因緣觀、慈悲觀、念佛觀就是從心法入手。在溝通色法與心法的中間,就是息法。不管是從色法入手也好,從心法入手也好,數息是基礎,是調整身心的一個基本方法。從身體來說,就是色法;從心理來說,就是心法;介乎色法與心法之間的一個橋樑,就是息法。由此看來,調好呼吸是修行,特別是修禪定的基礎功夫。五門禪,也就是說從這五個方面進入禪定,獲得解脫。其中,關於因緣觀、慈悲觀、念佛觀,綜合起來,就是從心地來確定禪定修習的目標。因緣觀:就是觀一切諸法無不是隨因緣而起滅,既是隨因緣而起滅,一切法本無自性,一切法自性皆空,這就進入到了祖師禪的核心。念佛觀:業障重的眾生,自己本身的力量比較薄弱,善根比較淺薄,悟性比較遲鈍,就一心念佛,求佛加被,仗佛力的加被逐步的消除業障,開發自己的智慧,最後也同樣獲得解脫。現在的凈土法門,念佛往生,就是從古老的五門禪當中的念佛禪發展成熟而來。慈悲觀:對於嗔恨心重的眾生來說,修慈悲觀,就能夠慢慢地調伏自己的嗔恨心。認識到大地一切眾生和每一個個體生命,無量劫以來,都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這些聯繫就是從個體生命之間的互為父兄,互為朋友,互為師長,從這樣一個角度來觀察就能生起對所有生命平等的愛心。有了平等的愛心,有了無分別、無差別的愛心,嗔恨心就會慢慢地轉化,把嗔恨心轉化為慈悲心,轉化為愛心,進而產生無緣大慈,同體大悲,那就是慈悲精神、慈悲觀的最高境界。所以,五門禪從整體上來說,還是智慧與慈悲的開展,儘管分門別類,總體來講還是體現了佛教的悲智並重的根本精神。特別是在息門方面,為修禪定打基礎,應該特別的注意。經過長時間訓練,使呼吸保持一種調柔的狀態。所謂:綿綿密密,不粗不細,不長不短,不滯不結,避免息不調的種種狀態,就能把呼吸調到適合修禪定的最佳狀態。呼吸調不好,坐下來心不安,情緒難以穩定。情緒穩定不了,這一座坐下來很痛苦。看上去身體在坐,內心情緒不能穩定,坐的效果就不明顯。調呼吸,從根本目的來說,就是要從身體內部的精神與物質之間趨於一種協調運動的狀態。人的身體由地、水、火、風四大組成;人的精神由受、想、行、識四種心理狀態表現出來。在五蘊上來說就是色、受、想、行、識。色法,在人的身體具體的表現上就是眼、耳、鼻、舌、身,五根。五根是由四大組成。眼、耳、鼻、舌、身五根,加上意根,意根就是肉團心。這個肉團心有一部分是屬於色法,肉團心的活動就是心法。有了心的活動就有了六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六根是載體,六識是作用。這個作用就表現在根與塵相接觸的時候起辨別的作用,領受的作用。塵即六塵:色、聲、香、味、觸、法。六根、六塵、六識,或者說六根、六識、六塵,這三六一十八,就叫做十八界。界者類別義。精神與物質從認識與被認識來看,有這十八個類別,或者界別,既互相區別,又互相聯繫。這十八界歸納起來就是色法與心法。色法從人體結構及其依託來講有十一類:眼、耳、鼻、舌、身、色、聲、香、味、觸、法,法當中有一部分屬於心法。這是從人體活動以及主客觀的結合當中,把認識的器官,認識的主體,認識的客體,囊括為十八件事。修行就是要在這十八件事上,一點一點的來有所突破。十八件事分析起來,容易使心散亂,不容易把握。所以最後用五蘊來統攝十八界,就是將色法的十一法統攝為一法,就是色;把心法統攝為四個方面:受、想、行、識,這是心法。真正在修行過程當中,從五個方面來觀察,來突破,還是覺得複雜,不容易使情緒穩定,所以最後把它歸納為色心二法,這就簡單了。所以色心二法,既包括了我們身體的精神部分和物質部分,也包括了眾生從依正二報,主客二體,萬事萬物,精神世界與物質世界,都囊括在這兩個字當中,就是一色二心。所以佛教這種歸納與演繹的方法非常的究竟與高明,其目的就是為了要使修行、解脫容易找到一個根本。找到根本了,再分別地去對治就比較容易。佛教的法門都是從總體上去把握個別,然後再由個別上回歸到總體。把個別的事物認識透了,所謂「一法通來萬法通」,個別的事物它具有總體事物的一切成分,一切因素,所以說「一法含萬法,萬法歸一法」。從修行的角度就是要把握色、息、心三個方面。這三個方面從哪裡入手,就從息法入手,息法修好了,不凈觀可以修,慈悲觀、念佛觀、因緣觀都可以修,乃至於參話頭也同樣要以調呼吸作基礎。我們人每時每刻,生命的存在,生命的活動,生命與外在世界的聯繫,固然六根、六識時刻都在起作用,但是表現得最關鍵、最具體,直接和生命的存在、生命的健康、生命的不健康,都表現在呼吸上。我們在座的都到醫院裡去過,我們每一個人,大病小病,長病短病,身病心病,都有過。一有了病以後,最明顯的感覺是什麼?就是呼吸不暢通,咳嗽也好,流鼻涕也好,上火也好,表現得最直接的就是呼吸器官有問題,呼吸亂,長一下,短一下,輕一下,重一下。呼吸一亂了,就是內四大與外四大不能和平共處,不能和諧,不能協調。因為呼吸不暢通,對體外的養分,不能順利吸收,體外的氣不能順利地吸收,而體內的混氣、濁氣又不能順利地排出,這是個大問題。在生命活動的一般情況下,呼吸暢通與否,直接影響到身體的健康。從修行的角度來講,呼吸是否暢通,是我們眾生的生命能否順利地實現迷與悟之間的轉化,聖與凡之間的轉化的關鍵。因為呼吸暢通了,情緒穩定了,煩惱淡化了,生命的轉化才有基礎,才有條件。我反覆地講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希望每一個修行人,一定要重視修行的基本功,修行的基礎功夫。基礎功夫做好了,事半功倍;基礎功夫做不好,那就不是事半功倍,而是徒勞無益。在這七天當中,在這個集中強化訓練的過程中,希望我們在座的各位,從調呼吸入手,使呼吸能夠保持均勻、綿密、穩定,然後使情緒穩定,身心穩定,這就為以後的修行打下了基礎。為了保證情緒穩定,除了在坐的時候要好好地調呼吸,行的時候要好好地調呼吸,坐下來喝茶,上洗手間,乃至進齋堂用餐都保持一種安靜的狀態。整個修行有一種狀態,有一種氣氛,有利於情緒的穩定,有利於修行的進步。所以,七日禪修,堂內堂外,坐香與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要保持一種安靜、安詳、禪定的狀態,這樣就不會使這七天虛度光陰。(補充)用數呼吸的方法也能使我們這一念心安定下來,安頓下來。數呼吸有兩點要非常注意:念頭,每一個當下的念頭要和呼吸息息相依,所謂念依於息,不要讓呼吸成了一個沒有主人翁的散息,要讓我們心念的主人翁知道我們的息在出,息在入,息在住。只有使每一個念頭和呼吸都密切地相依相存,心念才能得到凈化,覺照才能生起,呼吸對於修禪定才會有作用。呼吸不要太快,也不要太慢,隨著年齡的不同,身體健康狀況的不同,呼吸有長有短,有快有慢,每個人要根據自己的身體實際情況來掌握。既然說念依於吸,那就不一定要數一、二、三……,就是要修隨息,就比較省力氣,就是念頭隨著呼吸,入、住、出,息息相關,念念相依,這樣能夠使心安定下來。轉載: 真修行網 原文: http://fojiao.zhenxiuxing.org/dangdaifashi/bencandy.php?fid=49&id=3297轉載: 真修行網 原文: http://fojiao.zhenxiuxing.org/dangdaifashi/bencandy.php?fid=49&id=3296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重磅觀察】佛護法師:索達吉堪布《金剛經釋》獻疑 (三八) —— 文史水平與佛教...
※悟顯法師:佛弟子應盡的孝行
※學誠法師:皈依之路
※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講記(道源法師)
※聖嚴法師:四眾佛子共勉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