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導大師的凈土思想》---第11講:聖道與凈土──道綽大師判「聖凈二門」而舍聖道歸凈土(一)
06-04
第11講:聖道與凈土──道綽大師判「聖凈二門」而舍聖道歸凈土(一)凈宗法師2006年9月27日講於長春般若寺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好!請放掌。【看破】善導大師的機法兩種深信,讓我們對凈土門建立一個正確的信仰。我們既不自卑自下,也不傲慢自勝、好高騖遠,就是很實在地以我們這樣的根機來念佛。老老實實的:「我既然是一個愚劣的凡夫,阿彌陀佛不嫌棄,我深信這一點,就自甘凡愚,甘心這一點來念佛」。所以講,不自苦自惱,不要妄攀高機,認為說:「我可能是一個很殊勝、現生能得念佛三昧,得不到三昧也能得清凈心」,如果把這些作為自己的一個奮鬥、爭取的目標──當然自己審量自己的根機了,如果達不到產生苦惱,由此苦惱又產生懷疑、擔心和恐懼,這個就大可不必了。就是說,我們本來就是如此,把自己這一點看清楚。也談到說「看破、放下、隨緣、自在、念佛」。什麼叫「看破」呢?看破我們本身、看透我們自己是「無有出離之緣」這樣的人,煩惱具足、善根薄少、流轉三界、不出火宅,「我是這樣的人」,把這點看透徹、看清楚、看明了,這樣,我們就舍掉它,捨棄自身,不在自己身上找答案,因為我們身上找不到答案。不在自己身上找,說:「我有能力解決我的生死。」這樣,眼睛就看向阿彌陀佛那一邊。像我們辦事一樣,比如說這件事情我拜託給張三來做,張三有能力沒能力,我就要考察他、要顧慮他。我不請張三來做的話,張三有能力沒有能力跟這件事情沒有關係。現在來講,就往生這件事情,我們完全拜託給阿彌陀佛,仰承阿彌陀佛,我們不靠我們自己,我們捨棄了自身。既然不靠自身的話,它有能力、沒有能力,它有妄想、沒有妄想,和它了無相干,跟我們本身能不能達成往生,沒有任何關係。我們就是單念這句名號,從早到晚,想到的是完全仰靠阿彌陀佛,所以,全看佛這一邊,「阿彌陀佛有這個能力救度我,那我就能往生」。所以,自己這一邊,等於就死了,打死了自己。大家要捨得死,不要不捨得死,死了這個妄想心。我所講的這些,都是我們妄心用事,很多人因為沒有找到正確的契入口,妄心用事,也是用一般法門那種觀念……但是也沒有理解,比如講禪、密這些法門,這些聖道修行的法門,它所講的都不是指我們這個妄心,也都是讓我們在真心上面來用,真心、真性。結果我們因為沒有悟到真心真性,把這個妄心就當作是真心,這個叫認賊作父,你修什麼法門都不能成就。不過,聖道法門是要看破這一點,找到自己的真心真性,然後從性起修。凈土法門,看破這一點,我不能開悟,我轉移、我移向六字名號,這南無阿彌陀佛六個字是徹底覺悟了、圓滿實相了。所以是舍了自己這一顆妄心用事,完全歸投於佛的願力。這兩個可以講是根本不矛盾的。不過,入手點具有方便和困難──難易有很大的差距,有的適合我們,有的不適合我們。幾天以來,我們講法,大家聽聞,所破斥的都是我們不要執著自己、妄心這一方面,說「我要達到怎樣、怎樣,我個人要修到如何、如何……」這個都是虛妄的。就是以我們這樣眾生的一個根機,你就咬定這句南無阿彌陀佛,自然就被阿彌陀佛的願力牽引,往生極樂世界。這是機法兩種深信對我們在修持實踐當中的啟發,也就是:我們甘守凡愚,老實念佛,不自苦自惱,不好高騖遠,能行多少走多少。阿彌陀佛這個「乃至十念」、「一向專念」是沒有固定標準的,廣大無邊、很有彈性的數字,「乃至十念」是很有彈性的,乃至出家人,乃至在家人,都可以;乃至清凈心念佛,乃至你沒有清凈心念佛,都可以;乃至有智慧,乃至無智慧;乃至有功夫,乃至沒功夫……所以,它是一個彈性詞,它才能夠包容萬機。如果它是固定到某一種,「一定要這樣」,他說「一定要清凈心十念才可以往生」──阿彌陀佛沒有這樣講,他說「乃至十念」,他沒有說「括弧,清凈心十念」。這個「乃至」就包含了萬機,所有一切根機,就你根機所能夠做得到的,你能夠念念不舍、相繼念佛,都叫「乃至十念」。善導大師解釋的「乃至十念」:是「上盡一形,下收十念」。就是我們遇到這個法門深信不疑,我就一句佛號念到底,就在往生這件事情方面,全靠南無阿彌陀佛,這個叫一句佛號念到底、不改變,誓此一生,永不改變,這樣就決定往生。【放下】昨天也許沒說明白,關於放下,也有的蓮友說:「師父說凈土宗放下很容易,可是我還是覺得很難放下……」這裡講的放下,其實也就是提起來。所以,祖師不是講嘛:「你要放下!」「放不下……放不下怎麼辦?」「放不下就提起來!」這是什麼意思呢?比如說我們為我們很多事情,比如說這個做不來,兒女的事情……你看,我不考慮能行嗎?還是要考慮了;那一方面要講修持,怎麼辦呢?這個「放下」有兩種:一個就是從事相上面,世間百態,你首先要看破它,知道它是生滅無常,苦、空、無常、無我,這個要看破,這一點你要覷破。這一點看不破,還以為多好,這樣就談不上了。凈土宗願生極樂世界,首先把這點都看破了,要能看破。第二點放下什麼呢?剛才我們上一節課所談的,也都是放下的道理,就說「我是一個凡夫」,不要說「我凡夫怎麼辦?我要修成一個什麼樣的程度……」連這個修行的心也放下來。不要認為你能修到什麼程度,你就這樣子來念南無阿彌陀佛,這樣就很好了,這樣就夠標準了,這樣就符合條件了──你這樣不身心自在嗎?你不要去提得很高,「哎呀!我要達到什麼程度,我要萬事、家庭、兒女什麼都不管……」,你要有本事出家就出家,既然在家,你就依你在家的身份,為人妻、為人母、為人父、為人子,士、農、工、商,你做好你的事情,來念南無阿彌陀佛,這樣就可以。所以,不要提又提不起來,放又放不下去,自苦自惱。我們是完全乘托阿彌陀佛的願力。不要講我們這個身心,整個娑婆世界都是我們要放下的,因為我們要求生極樂世界嘛!有什麼呢?所以,它好也好、它壞也好,都不在這個妄心方面去做文章。所以講到說,它會打扮,「哎呀!我的主人啦」(你看,它把你叫主人,其實它是禍害我們的),「你看,我現在比較好一點了」,哎!我們被它欺騙了。所以,我們對於妄心,看破它、覷破它、放棄它,放下就是放棄,「我不指望你,我只靠阿彌陀佛」,這樣我們的心就平淡、很穩當,沒有誰能障礙我們。【道綽大師判聖凈二門】下面我們今天就接著學習第五講。第五是「聖道與凈土」,這是我們凈土宗的第四對很重要的觀念:「聖道與凈土」──道綽大師判聖凈二門,舍聖道,歸凈土。講到這裡,有必要把我們前面講的稍微地複習一遍。我們一開始就講到「難易二道」,難行道、易行道,這是龍樹菩薩判的;底下曇鸞大師又解釋為「自力與他力」,自力修行的法門和他力救度的法門;道綽大師,在這裡就判為「聖道門與凈土門」,聖道門就是難行道、自力法門,凈土門就是易行道、靠阿彌陀佛本願力救度的法門,所以,這個是一脈相承。我們講法脈傳承,這就叫法脈傳承,總的宗旨、觀點都一致。不過,到道綽大師的時候,他的判釋比較系統、比較規範,在我們相承的祖師當中,他把凈土門,作為一個單列的名相說出來,所以,我們現在就講凈土宗、凈土門。我們在凈土宗、凈土門規範的名詞之下解釋的時候,就說明它是易行道、他力、佛力救度法門。【道綽大師與《安樂集》】道綽大師是什麼樣的一位大師呢?也有必要略作介紹。我們學凈土宗,很多人都拿念佛珠,我們每個人都拿念佛珠,念佛珠的發明者就是道綽大師,知道不知道?念珠是道綽大師發明的。他當時在山西汾州這一帶教人家念佛,一開始沒有發明念珠,就用穀子、米粒、稻穀計數,就「一斗」──「今天念了多少佛啊?」「今天念了一斗佛。」就是一斗小米粒,或者是多少,「我今天念了一斗半」──這麼計數。這樣子也不方便,那時候,「今天念佛念了一石佛」,我們現在聽,聽不懂,什麼叫念「一斗佛」、「一石佛」?它是這麼一個計數方法。大師看這樣不方便,就發明念佛珠,給大家拿了計數,這樣比較方便。道綽大師,他是生於北齊,也是在南北朝時候在齊國、這個時代。他離開曇鸞大師往生之後正好是二十年,離開曇鸞大師的時間不久,曇鸞大師入滅二十年之後,道綽大師就出生了。道綽大師天性很溫和,溫良、謙讓,善根很深厚,受到鄉里百姓的讚揚。他本身開始學的是《涅槃經》,《涅槃經》當時很風靡,所以,他講過好幾十遍的《涅槃經》。《涅槃經》是大乘經典,是很有名的一部經典(曇鸞大師是「四論」的學者,以龍樹菩薩的《大智度論》等「四論」作為講說)。道綽大師講《涅槃經》幾十遍,可見得對《涅槃經》是很有研究的。後來,他有個機會到了曇鸞大師的石壁玄中寺(就是現在的玄中寺,在山西太原附近,玄中寺是凈土宗的祖庭。在那裡,我們凈土宗三位有名的祖師大德,都和那裡結了緣。最早的就是曇鸞,創建這個寺院),道綽大師走進去一看,了解了曇鸞大師的修行,知道曇鸞大師這麼一位高德、有名望的,都最後舍了「四論」講說,歸入凈土,所以,他心裡很有感觸,他就講了一段話,他怎麼講呢?他講:鸞祖和我道綽來比:相去千里懸殊。「曇鸞大師的智慧,跟我相比,那就相差得天差地別了。」尚且舍掉「四論」講說,迴轉自力修行。將《大智度論》、《中論》、《百論》這些是聖道門修行的、開發自己智慧的,他舍掉了,然後迴轉過來,不靠自力修行,而靠阿彌陀佛本願,求生西方凈土,所以,「尚轉自力修行」。唯信彌陀本願,稱佛名號,已見往生。好,他已經往生西方了。傳記記載很明確:曇鸞大師往生之前,遍告四野,道俗四眾弟子好幾百人都來給他送行。自己端著香爐,念著佛,大眾都能看見……或者聽到天樂盈空,也有見到諸佛菩薩,拿著幡花寶蓋來迎接,所以是很有影響。曇鸞大師這麼一位人物「尚且迴轉自力,唯信本願,已見往生」。況我小子,所知所解,何足為多,而恃此為德!「何況我這麼一個末流、下劣的小子,我所知、所學的很淺陋,還有什麼可以值得驕傲的呢?可以作為依怙的呢?」他也是非常有凈土的緣,一見到曇鸞大師如此,當下就仿效前賢,自己就舍掉了、不再講《涅槃經》了。他回想自己,以前雖然講大乘空觀,但多數都在教理方面,很少落實在行動之上。現在就踏踏實實來念佛。道綽大師,至此後,相傳講說《觀經》兩百遍。這個數字我們都很難想像──他一生講這部《觀無量壽經》講過兩百遍,以前還講過幾十部《涅槃經》。大概從幾十歲,比如從四十歲、就算他講四十年,一年得講五部《觀經》,如果三十年的話,一年都得講七部,所以,他是經常講。我們近代的印光大師也很讚歎道綽大師,他講:綽公大師很慈悲、很憐憫,專講凈土法門,這一部《觀經》講兩百遍。現在的法師都沒有這樣的一種道風,什麼都講,他們不是為了眾生的利益,不是為了慈悲眾生,以為「我如果只講這一經,人家就覺得我智慧不夠發達,『你就懂這一部經,其它不懂』」,所以,為了爭門面、好看,不顧及眾生利益,什麼都講。道綽大師真正的慈悲眾生,反覆講,一部《觀經》講兩百遍。道綽大師的《安樂集》(他的著作,流傳在世的最著名的著作,也是我們凈土宗相承的論著,就是《安樂集》),《安樂集》,「安樂」兩個字就是指西方極樂世界,是綜合各部經教當中能夠勸發我們起信心、破除我們疑惑、讓我們能夠安住在彌陀誓願、專心念佛之上,往生西方凈土。綜合各部經典,有關於勸發我們求生凈土、專稱名號的經文,然後加入自己少少的一些評語、注釋,成為這部著作,叫《安樂集》。道綽大師這裡面也有幾點,講他的經歷。說講《觀經》的時候,曾經有僧人入定當中看到道綽大師念的佛,他的數字達到多少呢?像七寶山那麼多。道綽大師每天念佛七萬遍。道綽大師在那裡勸化大家念佛,七歲以上的小孩子都知道念南無阿彌陀佛。玄中寺我去過一次,那個地方交通可以講很不方便,到現在都算不方便,崇山峻岭,現在是修了路進去。古代的祖師弘法,我們就難以測度,他怎麼把這個廟子一下建到深山老林裡邊?「你這樣不是不方便嗎?」但是結果,他反而能夠弘化得很廣泛。而且說道綽大師講完《觀經》(經常講經,許多人來聽,聽完之後),說念佛之聲「聲震山谷」。因為我有看到這一段,所以我去那裡就看看,玄中寺那個山谷,哎呀!那個山谷很雄偉、很大。我就能想像出道綽大師當時在這裡的時候,可能有成千上萬的人在這個山谷裡邊,道綽大師一講完法,大家都念南無阿彌陀佛,聲震山谷、很壯觀!唐貞觀三年四月八日,道綽禪師預知往生時至,通告緇俗弟子,聞而赴者,滿于山寺。很早他就跟大家講說:「我要往生了。」這樣也是一樣,出家、在家人都來了,結果看見什麼呢?咸見曇鸞大師在七寶船上。曇鸞大師駕乘西方七寶船來了,大家都看到。告訴道綽大師怎麼講呢?汝凈土堂成,但余報未盡耳!「你呀,在極樂世界凈土那個講堂、宿舍都完全搞好了(就是說你往生已定了),不過你在這個世間的余報還沒有盡,你還有弘化、度眾生的任務,還有事做。」講了之後,就看見──化佛住空,天花下散,男女等以裙襟承之,人人皆得,其色鮮白,薄滑可愛。講完之後,化佛和天女就在上面散花。結果大家都把衣服拿起來,都來接(如果我們在這裡講、散花,可能大家都跑出去了,「哎呀!我也接一點點」)。這個花,非常的好,色澤很艷麗、很柔軟,非常可愛,很多人都接到。眾乃驚嘆,大生信服。這樣大家沒有不信服的,即使原來不信的人,也改轉邪見,相信道綽大師的勸化。等到七十歲的時候,道綽大師忽然又長了新的牙齒。七十歲,老的牙齒掉落,然後換新牙齒,這個是很奇特的。色身更加的康健,容色煥發。道綽大師是在八十四歲的時候往生的。往生之前,精神非常明爽。在當時的時候(唐朝),聲隆遠播,他在山西弘法,道聲遠播到了西安──長安城裡面,所以,帝王都來皈依,很親近、很崇仰──這麼一位很有名的凈土宗的大師。善導大師就是道綽大師的弟子,是他親自面教的弟子。善導大師二十幾歲,就到了石壁玄中寺,來拜道綽大師為師父。所以這個法脈是很親的。【聖凈分判】道綽大師的著作《安樂集》當中,我們今天要學的這一段叫作「聖凈分判」,這一段文稍微長一點,解釋起來要花點時間。這段文,道綽大師是以一種問答的方式,和龍樹菩薩的「難易二道」一樣,龍樹菩薩「難易二道」也是問。這是菩薩、祖師慈悲我們,我們自己問不出來,他自問自答。「難易二道」就說了:「哎呀!修得阿鞞跋致太難了,太困難了,時間太久了,可能要墮落,我修不來啊!看看有沒有易行道?能夠快速、穩當達到不退轉,你就給我講易行道?」自問之後回答,先喝斥:「你這個太膽小鬼了!」然後說:「你真要聽嘛,我就告訴你。」然後說:「這樣、這樣……我龍樹也這樣,我也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這是「難易二道判」問答的大概。這裡,道綽大師就起問:問曰:一切眾生,皆有佛性,這個大家都知道的。遠劫以來,應值多佛,既然一切眾生都有佛性,佛性是不生不滅的,所以,我們的過去,久遠不可以用時間來衡量。在久遠劫這麼長的時間,我們或者是投胎做人、做豬、做馬、做狗、做羊,六道輪迴之中,既然有佛性,諸佛都出現教化眾生,我們做人的時候總遇到佛法,而且,這麼長的時間裡面,我們遇到佛就不止一次了,可能多生多世遇到佛了,所以說「遠劫以來,應值多佛」,「值」就是值遇,從道理推斷,應該遇到了很多佛,對不對?大家今天能到這個講堂來聞法,那根本不是說這一次才遇到佛法,確實是遠劫以來多次遇到了佛法。既然多次遇到了佛,佛都講法度眾生,每一尊佛都度了無量無邊的眾生,為什麼我們(底下就提問了):何因至今,什麼原因一直到今天──仍自輪迴生死,不出火宅?怎麼到今天還在這裡輪迴呢?還不出三界火宅呢?這個問題要追根求源。善導大師也有句話,他說:我們從過去世初發心的時候,跟很多諸佛菩薩都同時發過心的,那些諸佛菩薩難行苦行都通過了,他們都或者得了阿羅漢果,或者得了菩薩無生法忍,或者已經究竟成佛了。這等諸佛菩薩:難行之行已過,三祇之劫已超,早已經過了三大阿僧祇劫了。萬德之行已成,成了、萬德圓滿了。灌頂之位已證。得到不退轉、得到十地菩薩,乃至成佛了。我們想到這一點就想說:我身無際已來,這是善導大師想到我們自己:我這一個自身,從久遠、沒有邊限的時間以來──共他同時發願斷惡,我們大家也不要小看了,老早以前跟這些諸佛菩薩可能在一起、一道修行過、一道發過願。好!大家說:「眾生無邊誓願度!」我們也舉手了,「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佛道無上誓願成!」發過願之後,這些彌勒菩薩、觀音菩薩、文殊菩薩、地藏菩薩、釋迦佛……他們都修行成佛了;結果我們發了願以後,又下來輪轉,我們曾經「共他同時發願斷惡」,行菩薩道。他竟不惜身命,行道進位,因圓果熟而證聖。這些已經成佛、成菩薩的,都已經是成了佛、成菩薩了,因中圓滿,證悟聖果。數量多少呢?逾於大地微塵,整個大地磨成粉末、磨成塵埃,比這個數量還多──一個塵埃代表一個佛菩薩,比這還多。但是反觀自身:然我等凡夫,乃至今日,哎呀!這麼多同發願,人家都成佛了。結果到今天,還是:虛然流浪,我們空空地走過,還在六道當中輪迴,叫做「虛然流浪」;不僅虛然流浪,也有收穫,收穫了什麼?煩惱惡障,轉轉增多,虛然流浪就流浪了,反而我們的煩惱、惡業、障礙,越來越多,越來越艱苦,感到越來越苦惱,障礙越來越深重。福慧微微,福報、智慧很薄淺。所以,這樣一想之後:忽思忖此事,不勝心驚悲嘆者哉。這一想完之後,心裡感到很驚:「哎呀!人家都成佛了,我還在這裡做凡夫」。難道說我們這無量劫的修行──請問大家,這無量劫裡面的修行,沒有一次不超過今生嗎?我想可能比今生殊勝的有很多。比如說:我們今天在座,絕大多數都是在家居士,說不定前世你做過多生的出家人,你做出家人的時候都沒有解脫生死,現在成了在家人,把握會更大嗎?所以,我們就在這裡輪迴,一世不如一世,「煩惱惡障,轉轉增多」,從過去推未來,還是「無有出離之緣」。道綽大師這個疑問,是代我們提出來的,代我們真正想修行的人,也代大家提出這個問題。下面,道綽大師就給出答案,他說:依大乘聖教,為什麼我們曠劫流轉生死?他依據我們大乘佛法來講,你沒有成佛是因為:良由不得二種勝法,以排生死,是以不出火宅。是因為我們沒有遇到兩種殊勝的法門,「不得二種勝法」。這二種勝法,你遇到一種,都可以排除生死輪迴。我們沒有遇到一種勝法,所以不出輪迴。哪兩種呢?這個就叫做「聖凈二門」,道綽大師把一代佛教、把大乘佛法分成兩個類別:一謂聖道,「聖」就是聖人的「聖」;道路的「道」。二謂往生凈土。這樣就分成兩門了。說這兩門法,你遇到一種,你就可以解脫生死。前面說我們「多生多劫,應值多佛」,多佛總會講些法門,為什麼又說我們沒有遇到這兩種勝法呢?這裡講的,就是說我們過去雖然遇到,但是聖道法門我們根機不相應,凈土法門又不產生信願,這樣遇到等於沒有遇到,這樣又虛然流浪了。遇到聖道法門跟你說:「你本來是佛,你可以開悟成佛。」但是我們修不來,空空流過;凈土法門,你又不相信,這樣,我們還要輪迴。【聖道難證】道綽大師分成「聖凈二門」的目的,是要勸告我們歸入凈土一門。下面他分析說:其聖道一種,今時難證。既然兩門,是不是兩門都讓我們選擇呢?道綽大師不是這個意思。他說:聖道門不行了,聖道門很難修證了。「其聖道一種,今時難證」。這個「今時」是指道綽大師的時代,離開現在已經是一千三百多年了。在一千三百多年之前,道綽大師都感嘆說很難證悟,那現在是難中更難。道綽大師說「今時難證」。為什麼說難證呢?他舉出兩點理由,然後又舉出了一個經證,叫作「二由一證」。哪兩點理由呢?為什麼聖道法門難以修證?一由去大聖遙遠,二由理深解微。這個都是原文原話。第一個理由,是說我們末法時代的眾生(在道綽禪師的時代,初入末法;我們現在是正在末法當中,所以這個時間),離開大聖釋迦牟尼佛的正法時代、離開釋迦牟尼佛滅度已經很遙遠了,所以「一由去大聖遙遠」。「大聖遙遠」怎麼就難證了?【正、像、末三時】在我們佛教裡邊,佛法分成正、像、末三時:正法、像法和末法。那末法之後,就到了法滅時期。通途的說,正法五百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萬年,末法一萬年過後就法滅了。什麼叫正法時期呢?釋迦佛成佛、住世到滅度,這前後總共五百年的時間,有教、行、證三法在世──教、行、證。「教」是指釋迦牟尼佛的教典、三藏十二部經典流傳在世間,這叫有教;「行」是指有人能夠按照三藏十二部教典如法地修行、有能夠如法修行的人,叫做行;「證」是有依照佛的行法、以行而得證聖果的人,按照這樣修行,就可以離開生死輪迴,得到阿羅漢果位、得到無生法忍的果位,不在生死輪迴當中。所以說有教典、有修行人、有證果的聖人,這個叫做正法時代。正法時代,眾生的根機,跟釋迦牟尼佛應化的因緣很接近的人,他才能投生在正法時代。如果跟釋迦牟尼佛在同時代出生,受釋迦牟尼佛教化的,那更是根機成熟的人。所以,往往釋迦牟尼佛當場教化眾生,就有很多人得果位,因為他根機成熟了,他在正法時代。正法時代有教、有行、有證果的聖人。時間越往下延遲,釋迦牟尼佛的加持力慢慢就淡薄了,而眾生的根機越來越惡劣,越來越不那麼純熟,所以就生在像法時代,乃至末法時代。我們現在屬於末法時代,更加悲嘆了,不過還好,比滅法時代還強。什麼叫像法時代呢?「像」就是相似的意思,相似於正法,看上去也很興盛,像法時代就是:有教、有行、沒有證果。就是在世間有三藏十二部教典流行,也有人在那裡真實修行,不過,雖然修行,但是,能證聖果的非常少了,像法時代,說阿羅漢像大白天的星星一樣,那太少了,所以叫做有教、有行,而缺乏證果的聖人,這叫相似於正法。什麼叫末法時代呢?末法時代有這麼一個特色,叫:只有教,無行、無證。「教」就是說教典很多,你看,《法華經》、《涅槃經》……現在印刷術發達,一般寺院裡面都有大藏經,三藏十二部都有,「教」還留在世間上。但是,能夠按照這樣的教理如實修行的人,沒有了。比如《金剛經》講:「無人相,無我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大家也讀過,都知道;「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什麼「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什麼「心佛與眾生,是三無差別」……像這些教典,我們會背得很熟,但是,我們不能夠如實地落實在我們身上,這叫「有教無行」。我們也做不到無人、無我,我們也做不到空觀。所以,這個叫沒有修行。沒有修行,底下證果更談不上。印光大師在《文鈔》里講:在這個時代,已經沒有人開悟了;就是有人開悟了,開了悟,還是凡夫,開了悟,離開了生死還早得很,何況連開悟的人都沒有?所以,到了末法時代,叫做有教、無行、無證。我們現在就屬於末法時代,「去大聖遙遠」,離開釋迦牟尼佛越久,眾生的根機越下劣。這是第一點難於修行聖道法門。【理深解微】那麼第二呢?「理深解微」:也是根機不堪,聖道的教理講得很深妙、很玄妙、很深奧。這個「離一切相,即一切法」,講經的法師或許從理路上能夠給你講清楚,但是我們做不來。「理深解微」,就是你能夠如實地解悟聖道門所講的空性的道理,是非常困難的,也很少能解那麼一點點,這叫「理深解微」。所以,往往大家談空、談有,談多了,其實往往會偏離中道,不一定我們有正確的悟解,這樣就會造罪業。所以,由這兩點理由,我們修學聖道法門很難成就。它的義理講得很深妙,比如說「生死即涅槃,煩惱即菩提」,這話講得多乾脆、多好!但是,理是如此,我們做不到,理解也理解不來,「生死就是生死了,煩惱還是煩惱……」由於這樣的原因,聖道法門在這個時代就行不通,關鍵還是我們根機不行。【唯有凈土一門可通入路】所以,底下道綽大師又引用《大集月藏經》說:我末法時中,億億眾生,起行修道,未有一人得者。說:「來到末法時代,我的弟子們起行修道,他願意修行,想成道、得證聖果,成千上萬億那麼多,但是沒有一個得到聖果的。」所謂「修行者如牛毛,得道者如牛角」,所講的就是這個末法時代的現象。也有人查閱大藏經,《大集經》沒有這段原話。這段話,道綽大師叫「取意文」,他綜合《大集經》──我們剛才所講的三個時代,末法時代有教、無行、無證,這也是天台宗、各宗各派共同認識了。在末法時代,很少有人修行證果,所以是綜合經文的意思,做解釋性的表述,不是原文這樣講的。蕅益大師、印光大師都引用,雖然不是原文,但是,他講的是佛的意思,而且講的簡潔明了,所以,後來的祖師大德,他們都是通宗通教的人,這個經都看過了,都引用這句話,反而不是引用《大集經》的原文,因為道綽大師總結得非常妙。所以,蕅益大師也好、印光大師也好,這歷代的凈土宗祖師大德在弘揚凈土教的時候,都引用道綽大師這句原文。說:「末法時代,億億人起行修道,無有一人得者。」「我們會不會碰巧碰上啊?」哎-!「哽」碰上了──瞎貓碰著死老鼠,「給我碰到了!哎呀!師父,我怎麼碰到阿羅漢了?」逮上了──不可能的事情,修行不是碰。這一點說明了:聖道法門難以修證。底下,道綽大師的本意說出來,通過比較時代和根機來說明,只有凈土法門可以修行:當今末法,現是五濁惡世,唯有凈土一門,可通入路。在道綽大師的時代,他都這樣悲嘆:「哎呀!現在已經到了末法時代了,而且我們處在五濁惡世當中,聖道門已經關閉了,我們的根機不堪,走不過去了,只有……」你看用的這個詞都是很懇切的,「唯有凈土一門,可通入路」。所以,到了這個時代,還認為自己是一個聖道門的根機,道綽大師不認同這個觀點。當然,修持聖道法門的人,他可能也不認同道綽大師的觀點,說:「哎呀!只要你是那個根機,末法時代照樣修行!」這話講的也不能說他錯,但是,你看看事實,看看我們今天的社會現象,我們就知道社會亂相叢生,眾生煩惱深重,可以講都生活在水深火熱當中,所謂一代不如一代,我們這一代不如上一代,下一代還不如這一代。煩惱越來越多,五欲繁華越來越豐盛了,外有境界的誘惑;內有煩惱的逼迫。這是一個不可忽視的現象。我們修學佛法,要根據時代來選擇。印光大師也講了嘛!「冬葛夏裘」,還有「夏葛冬裘」。「冬葛夏裘」就錯了,「葛」就是那種非常薄的襯衫,「裘」就是指裘皮大衣。冬天要穿棉襖、大衣,夏天就要穿襯衫透涼,不能把時節搞錯。你生活在什麼時代,就按你這個時代來選擇修行法門。你生活在正法時代,你是這個根機,禪定堅固、戒律堅固、慧力堅固,你可以修行戒定慧。你生在這個末法時代了,你還羨慕,「我要能夠八宗並弘,我要三無漏學,我要六度萬行度眾生」,這就好像來到冬天裡邊,還想要抖自己的架子,好像說「我身體很健壯,可以穿單衣」。天氣很寒冷啊!這個時候就要加衣服了,保暖了。我們到了末法時代,環境惡劣,修行的環境惡劣,空氣就像冬天很冷一樣,這個時候,我們要靠阿彌陀佛溫暖的棉襖把我們包起來,不要自己靠自己的身體抵抗,「我能抵抗得住」,抗不了。時代不一樣了,因緣不一樣了,所謂「識時務者為俊傑」嘛!世間人也講要識時務了,人家辦事說「天時地利人和」了。我們看我們的修行:「天時」我們沒有占上,因為我們沒有生在正法時代,對不對?生在正法時代,你占上「天時」了;「地利」呢?沒有得上,我們沒有生在他方凈土,我們生在了五濁惡世,你看看!「地利」沒有;只有一個「人和」──阿彌陀佛要救度你,這一點再抓不住就完了。「天時」沒有,「地利」沒有,「人和」再沒有,你就只有六道輪迴了。所以,我們沒有得到「天時」、沒有得到「地利」,但是,我們抓住阿彌陀佛大願業力,有這尊佛就好!這尊阿彌陀佛救度,超越時間性的,正法、像法、末法,乃至法滅的時代,都可以救度眾生,所以,他不受時間限制;他是遍度十方一切眾生,罪惡界、五濁惡世、他方凈土,通通可以救度,所以,他也沒有地域的差別,所以,得到阿彌陀佛願力救度的法門,等於三法具足。按世間講,「天時、地利、人和」都得到了。「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我們能夠念南無阿彌陀佛,就可以突破這些障礙。若非如此的話,就有很大的風險性。所以,道綽大師說:「唯有凈土一門,可通入路。」這叫:唯一的通路。【道綽大師第十八願釋】是故《大經》云:得出這個結論了,又引證《無量壽經》(《無量壽經》又叫《大經》,我們凈土經里有三部經典,《無量壽經》簡稱為《大經》,因為它比較厚,另外,它詳細地講說了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所以叫《大經》;《阿彌陀經》也叫《小經》,因為比較薄,很簡略,所以叫《小經》;《觀無量壽經》,就叫《觀經》),「是故《大經》雲」。「凈土一門可通入路」,是指什麼路呢?哪一條道路呢?就指出阿彌陀佛的第十八願,這個凈土門就是指第十八願,這個唯一的通路,就是指念佛這一條道路。所以底下說:若有眾生,縱令一生造惡,臨命終時,十念相續,稱我名號,若不生者,不取正覺。這個也叫做「取意文」。所以,作為大師,他們解釋經文很簡略,但是,簡略當中很有概括性,而且能夠切中要害。比如這段經文,第十八願的願文說:「設我得佛,十方眾生」,這裡他沒有說「十方眾生」,他說:「若有眾生,縱令一生造惡,臨命終時,十念相續。」也有人就有疑問了:「哎呀!道綽大師這個解釋不正確!經典裡面沒有講『一生造惡』,為什麼你這樣講啊?」道綽大師,他是引用《觀經》裡邊的……取了《觀經》下品三生的人,《觀經》下輩三品都是一輩子造惡的根機,十惡、破戒、五逆,這裡道綽大師為了點明「十方眾生」到底是什麼樣的眾生,因為如果不說明的話,我們一般人看到這樣的願文,會覺得說:「十方眾生,對!對!對!是指那個有修行的、沒有造惡的,是指那個精進勇猛的、上根利智的人,他才可以往生」。道綽大師知道我們有這個疑惑心,專門把《觀經》下品這樣造惡眾生提出來,來作為十方眾生的一個典型代表,說:這十方眾生,就是以這樣的眾生作為救度對象,如果這樣的眾生能救得起來,那沒有一個救不起來。所以,是舉這個最差的眾生。就好像我們要讚歎一個醫生一樣,這個醫生大病小病都可以治,但是,如果我們讚歎他醫術高明,我們給一個獎旗,「妙手回春」,我們就要說:「哎呀!我這個病怎麼嚴重,怎麼樣的各大醫院看不好,然後你給我看好了。」這個才能讚歎。就是拿最重的病,來反顯他醫術的高明。這裡道綽大師就是以十方眾生裡邊最惡的、臨終的、沒遇到佛法的、念佛很少的、幾乎沒有修持的這麼一個眾生,來顯示阿彌陀佛救度廣大無邊、一個不漏。所以,「十方眾生」,他的解釋更加巧妙,才真正包含了十方眾生。如果按照我們的理解,「哎呀!『十方眾生』,是指那個上根利智、勇猛修行的人」,那個就不叫「十方眾生」了,漏掉了下根之人!所以,道綽大師在這裡就引用《觀經》來說明,把《觀經》和《無量壽經》綜合在一起,這是凈土三部經一味的宗旨。「縱令一生造惡」:「縱令」兩個字也很有意思,說:「即使你、假設十方眾生,即使你一生造惡了,何況你如果不是一生造惡的,更加可以得救!」有這麼一個意味;「縱使你到了臨終的時候(叫臨命終時)才遇到這個法門,都可以得救!何況你平時就遇到這個法門,那更可以得救!」所以是拿這個一生造惡、直到臨終才遇到這個法門的人,只念了十句佛,就是「縱使你是十念相續,稱我名號」,十念: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十句。「縱使你只有十念相續,你都可以(稱我名號──十念相續,稱我名號),都可以往生」,何況你是念念相續、遠遠不止十念的人!所以,這一段,「縱令」兩個字就有三重比較:第一、縱令一生造惡,反顯一生行善,更可以往生;第二、縱令臨終遇到這個法門,反顯我們平時遇到這個法門,更可以往生;第三、縱令你只是十念相續,反顯我們念念相續,更可以往生!大家不要誤解說:「哎呀!只有臨終的時候,念的那一句佛、臨終一念才管用。」這個就錯了。道綽大師的解釋是:即使你臨終一念、十念都可以往生,何況你平時行善、多念、念念相續呢?豈不是更可以往生嗎?就是「若不生者,不取正覺」。這個就是大師,他解釋經文的妙處。【】雖然總的講佛教有聖道門、有凈土門。但是,來到末法時代,聖道門已經關閉了,因為「去大聖遙遠」、「理深解微」、「億億人修行罕一得道」,就不要讓我們去走這個難行道了、去撞南牆了。所以,大師就很慈悲地說:「凈土門正開放,你不要絕望,你即使一生造惡,臨命終時,『十念相續,稱我名號』,都得往生。」這樣來講,這個門很廣大,所有一切眾生,無論善、惡、男、女、念佛多、少、功夫深、淺,通通可以往生極樂世界。所以,底下就勸我們……在勸我們之前,他先讓我們了解我們的根機。所以,底下大師很慈悲。先是就時代來說明,只有凈土法門可以通行,底下再就我們的根機來說,只有凈土法門適合我們的根機,勸我們修行凈土念佛。又復一切眾生,都不自量。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好!謝謝大家!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有人預測中國未來的主流思潮會怎麼變化嗎?
※如果回到奴隸社會,要如何向古人證明,把人當奴隸是錯誤的?
※思想的解放——掙脫精神的枷鎖
※朱學勤:魯迅的思想短板
※王國維文藝思想研究的世紀考察(下) - 非常論文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