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碧華同志先進事迹報告會發言摘編

《 人民日報 》( 2015年03月03日 23 版)

  公正為民的好法官敢於擔當的好乾部

  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黨組成員、政治部主任郭偉清

  碧華曾對我說,當他第一次把當上法官的消息告訴遠在江西老家的母親時,只有小學文化程度的母親再三叮囑他,一定要做一個有良心的法官。

  「做一個有良心的法官。」母親的這句話,成了他一生的追求,一輩子的堅守。

  有一張照片,是碧華前往一個當事人家中走訪時拍下的。照片左側拿著藍色帆布袋的男子叫沃根生。2008年9月,沃根生83歲的老母親居住的閣樓起火,老人不幸葬身火海。沃根生悲痛不已,認為物業公司應對火災承擔責任,於是將物業公司告上了法庭。但由於缺乏證據,沃根生最終敗訴了。判決以後,他不服,一年接著一年上訪。

  碧華得知這個情況後,主動接待了沃根生,並提出要去現場看看。來到現場,碧華弓著腰一級一級走上發黑的樓梯。閣樓很矮,碧華的頭幾乎要碰到樓頂的橫樑,他非常認真地聽完沃根生的講述,神色卻變得越來越凝重。

  回來後,他對信訪法官說:「這個案子的判決沒有問題。但我們做法官的既要善解法律,也要善解人意。這樣一位60歲的老人為了母親的事四處奔波,我們一定要將心比心,要讓他感受到法律對人格、對情感的尊重,這才是法律真正強大的力量。」

  在碧華的直接指導下,信訪法官聯繫了街道、電力、消防等多個部門,為沃根生仔細分析了起火原因,並協助沃家修繕了閣樓。沃根生非常感動,拉著我們信訪法官的手,連聲道謝。

  2014年12月15日,當他聽到鄒碧華去世的消息後,夫妻倆連夜從外地趕回上海,但還是沒能趕上追悼會,他們難過地說:「一直希望能有機會當面謝謝鄒院長,但再也不會有這個機會了!」言語間,那神情,痛到了心底!

  「法安天下,德潤人心」,碧華就是這樣,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義。讓每一個當事人都體會到人民法官為人民的公僕情懷。

  記得他剛去長寧法院工作不久,有一次我遇見他,他興緻勃勃地向我介紹起基層法院的管理理念和信息化建設的設想。我當時就非常驚訝,他長期在高院工作,怎麼對基層情況了解得這麼透徹。後來我才知道,他一上任就調閱了100多件執行中止案件和大量的群眾來信,加班加點分析研究,白天一有空,就去立案大廳看法官接待,去法庭旁聽案件的審理。正是這種有針對性的探究,才讓他一下子就抓住了問題的關鍵。

  碧華愛書,我早有耳聞,但當我走進他家的書房,我還是被深深震撼了!房間里擺滿了各種各樣的書,有法學的、文學的、哲學的、管理學的、心理學的,甚至還有建築學的。我隨手翻開一本書,上面密密麻麻地寫滿了註解。

  碧華是一位專家型法官,他不僅取得了北京大學的博士學位,還先後撰寫了十多本法學專著。他常說,作為一個法官,必須要有良好的職業技能,只有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維護公平正義,才能更好地為民司法。2010年,他的《要件審判九步法》問世了,我在第一時間閱讀了這本書,我被書中縝密的審判思路所折服。記得當時我在徐匯法院工作,我忍不住打電話給他。他在電話里告訴我,寫這本書時,他正在中央黨校學習,為了研究日本學者的相關理論,他白天上課,晚上天天坐地鐵去讀日語班,花了整整一年時間學會了日語。

  2013年,按照中央的統一部署,上海開啟了司法改革試點的大幕。碧華深深地意識到這是法律人實現法治夢想的歷史機遇,他就像盜火的普羅米修斯,成為一個無畏的改革者。

  改革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難題,面對一根根硬骨頭,考量的是改革者的勇氣和擔當。為了落實司法責任制,解決長期以來責任難落實、責任難追究的問題,碧華提出:一定要進行可視化管理,把審判權力的運行做到全程留痕、全程看得見;一定要制定法官的權力清單,堅決糾正審者不判,判者不審的現象。

  為了落實人員分類管理制度,他堅持一定要擇優遴選法官,一定要把優秀的人才遴選到法官隊伍中來,絕不搞論資排輩、絕不搞一刀切、絕不網開一面。

  有人善意提醒他,司法改革涉及很多人的利益調整,還是悠著點。但他直言,做改革,怎麼可能不觸及利益,怎麼可能沒有爭議呢。作為一個法律人,我們要學會擔當。在黨的航船上,我們要做「水手」,而不是「乘客」。作為一個共產黨人,除了黨的利益、人民的利益,沒有個人利益。

  碧華去世後,我在整理他的文稿時,發現他曾經寫過一篇文章,叫《知行合一》,他在裡面是這樣寫的:「我越來越清晰地認識到,我必須對黨的事業負責,黨把管理一個法院的任務交給我,我就不再只是我自己了。我的角色要求我必須把推動我國法治事業的進步作為自己的使命。只有實實在在把這種使命感融入自己的內心,才有可能轉化為一種強大的動力。因此,在這種狀態下,無論遇到什麼樣的困難我也不會屈服,無論處於何種逆境我也不會退縮。」

  他就是以這樣一種「無我」的精神,追尋著他的法治夢想。

 

  「希望讓律師的執業環境越來越好」

  中華全國律師協會副會長呂紅兵

  去年12月10日傍晚時分,上海高院副院長鄒碧華不幸離世的消息迅速傳遍整個律師界。驚聞這一噩耗,律師們無不感到震驚和悲傷。

  夜幕降臨,我握著手機呆坐在辦公室,眼前浮現出與鄒碧華生前交往的一幕又一幕。

  那一晚,我的微信朋友圈被所有法律人的追思刷成了灰白色。每一張照片,每一段文字,都能引起大家的強烈共鳴,也一次又一次地觸痛著大家的神經。那一晚,我和許多律師同仁都徹夜難眠,大家追憶著,思考著……

  一直以來,法官與律師分屬體制內和體制外兩個不同的群體,各自有所封閉,缺少足夠的認同,有時甚至相互輕視,惺惺相惜的相對較少。

  2010年初,時任長寧法院院長的鄒碧華,在聽取紀檢監察工作彙報時得知,有律師反映,一些法官在庭審中時常打斷律師發言,甚至呵斥律師,一些判決書對律師代理意見回應較少或回應時遺漏要點。

  這讓鄒碧華很是感慨。他認為,律師與法官儘管職責分工不同,但雙方作為法律職業共同體,化解社會矛盾、維護法律尊嚴、追求公平正義的目標是一致的,因而有必要在相互尊重的基礎上建立良性互動關係。

  基於此,他親自起草並主導推出了《法官尊重律師十條意見》。一個基層法院,能在全國法院系統率先為保障律師權利出台正式文件,在律師界乃至法律界都引起了震動。

  《十條意見》包括,庭審中法官不得隨意打斷律師發言;法官不應當著當事人的面指責、批評律師,更不得向當事人發表貶損律師的言論,甚至連為律師預留車位、提供休息區、提供複印設施等細節,都收入其中。

  這讓我們做律師的心生敬佩和感動,並給予了積極的回應。長寧區律師工作委員會向全區律師發出了律師尊重法官的倡議書。上海律師學院在為新執業律師授課時,將做好庭前準備工作,在法庭發言時注意控制情緒,給予法官充分尊重,避免衝突等內容,均列入其中。

  「希望讓律師的執業環境越來越好。」我和我身邊的很多律師,手機里都保存著這條截屏,這是鄒碧華在去世前一天發出的最後一條微信朋友圈的留言,時間永遠定格在2014年12月9日11時45分。這是他對當天試運行的上海法院「律師服務平台」寫下的寄語。這句話,在我們心中成為永恆。

  在鄒碧華寫下這句寄語的兩周之前,全國律師協會民事委員會2014年年會在上海召開,他受邀作了《司法改革背景下構建法律共同體的幾點思考》的演講,「律師服務平台」的雛形,第一次閃亮在我們眼前。

  鄒碧華像是「法院的產品經理」,精心打磨著「律師服務平台」的每一個功能。在前期調研中,他曾派工作人員在全上海範圍內調取了20萬件有律師參與的案件,經過仔細核算,他們發現,若每個案件中,律師通過網上閱卷減少往來法院的次數,就能節省60萬個小時工作時間,10萬次車輛往返。為幫助律師識別惡意訴訟情況,服務平台專門設置了「關聯案件自動推送功能」,將同一當事人在上海法院系統涉及的案件製作一份清單推送給律師。還有庭審排期避讓功能,免去了同一律師同一時間幾個案件在不同法院開庭的困擾。

  如今,上海1325家律師事務所的近17000名律師,都已成為了這個服務平台的受益者。

  與鄒碧華相識十餘年,我覺得無論是作為法官還是法院的管理者,他總能站在整體的高度,為構建法律職業共同體做著不懈的努力。因為他清醒地認識到,各種法治力量都是為公眾輸送公平正義的平等一環,唯有珍視這種相生相存的價值紐帶,才能凝聚起法律職業共同體之間的最大共識,才能贏得人民群眾對法治的真誠信仰。

  斯人已逝,幽思長存。得知他不幸離世的消息,上海的律師們陷入無限惋惜和哀思之中,深圳律師協會專門為他默哀,湖南律師協會特別為他製作了悼念專輯……一位與他素昧平生的河南律師,特地乘火車趕來上海參加他的追悼會。

  鄒碧華曾說,每個人都是歷史,如果能讓自己完美一點,歷史也會完美一點。

  他用生命,讓法治的天空更清朗。而我們,就是要繼承他的理想信念和實踐創造,帶著他心中的那團火,奮力前行。

  這,就是我們對鄒碧華最好的追思。

 

  活著就是為了改變世界

  上海市長寧區人民法院立案二庭副庭長張楓

  第一次近距離接觸鄒院長是在一次座談會上。那是在2009年,鄒院長針對青年幹警召開了一次職業生涯規劃座談會。會上,他就像洞察了我們的心裡一樣,和我們講起了「職業生涯的七年之癢」。

  我那時已經在法院工作了15年,按照時間來算,已經是雙倍的「七年之癢」了。雖然我的辦案績效一直不錯,但就像個車間操作工,憑著經驗和感覺辦案子。理想早就成了鏡中花、水中月。

  那天,我第一個發言,如實講了心裡話。鄒院長很讚賞我的直率,他說,年輕人都會碰到這樣的問題,關鍵是我們自己能不能堅守夢想。有時候,不是機會沒有眷顧你,而是你自己迷失了方向。

  他的話句句打在我心上,我感覺自己被一槍打中了。從那天起,我和許多像我一樣的同事,彷彿又有了再沖一下的渴望。

  方法多,善於改進工作機制,這是長寧法院很多人對鄒院長的印象。到長寧法院後,他大量旁聽了大家的接待,並發現了一個問題,很多當事人來到法院得不到妥善的接待,於是情緒激動的事件不斷發生,最後矛盾加劇,與法院形成了對抗。

  這是不應該發生的「低級錯誤」,他要改變這種狀況。於是,他推出了《群眾接待場景65例》。這65例包含了立案、審理、執行、信訪等程序的各個環節,大到群體人員在立案大廳聚集,小到當事人要求修改筆錄,事無巨細,每個都列出了正確的做法,並說明理由。

  這65例場景,就像一面面鏡子,讓我們每個人檢討著自己的一言一行,也讓我們在接待群眾時,多了幾分自信和從容。

  2011年,我經過競崗成為了民一庭副庭長,分管訴調對接中心。那段時間,有一些當事人和律師投訴,認為訴前調解效率不高,浪費時間。鄒院長就問我,難道真是他們不願意配合調解工作嗎?我們的解釋工作做到位了嗎?如果不到位,當事人和律師當然會不理解、不滿意。他要求我們用簡訊服務的方法解決問題。

  同時,鄒院長還安排所有接待人員前往銀行、酒店學習現代禮儀規範,他說:「我們要用五星級的服務,換得大家對我們工作的理解和支持。」

  沒多久,一位律師寫來表揚信。他感慨,他是第一次接到法院發送的簡訊服務。法院這麼尊重律師,他很感動,而且案件也得到了這麼專業化的調解。

  在鄒院長的帶領下,我越來越喜歡現在的自己,我找到了工作的價值,也找到了自己的價值。認真地做一件事情,原來是這麼快樂,那些遇到的困難和經歷的磨練都成了我追夢途中的珍貴體驗。

  4年,說長不長,說短也不短。

  每當我看到文化牆上那一張張退休法官微笑的照片,每當我看到一個個年輕幹警自信滿滿地忙碌在各自的崗位上,我的眼前總會浮現出鄒院長那挺拔的身影,耳邊響起他的話語:

  「活著就是為了改變世界。」

  

  你的生命是我愛的雕塑

  鄒碧華同志的妻子唐海琳

  我和碧華是1984年認識的,當時我們同一屆考進了北京大學法律系經濟法專業,是同班同學。碧華體育很好,是國家三級運動員,也比較調皮好動,偷偷爬樹摘柿子的一群男同學中,總有他的身影。

  我從小一直是家裡的「乖乖女」。大學期間,我在班裡擔任班委、團支書。有一次,鄒碧華拿著兩張電影票走過來跟我說,同學那有兩張票,但他們沒時間去看,我想和你去。你敢去嗎?

  被他這麼一激,我乾脆地答應了。

  後來我們聊了很多:他小時候跟著外婆,在江西一個淳樸的小山村長大;我生長在上海,習慣了城市生活。不一樣的童年、不一樣的經歷,讓我們彼此好奇,也產生了好感。

  就是從那時候開始,我覺得碧華是個很有活力的陽光大男孩,多才多藝,又重情重義。我們的愛情日漸深厚,畢業前,碧華特意在我的畢業紀念冊上寫道「你的生命是我愛的雕塑」,留下了我們彼此深情的承諾。

  大學四年很快過去,因為父母堅持讓我留在上海,碧華很理解我父母的心情。為了這份愛,他和我一起回上海發展。

  那是1988年畢業前的寒假,碧華來到上海,住進紡織大學的學生公寓。為了找工作,他一家家單位敲門,主動推銷自己,一共投了60多份簡歷。在拋來「橄欖枝」的單位中,碧華選擇了專業對口的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我去了建設銀行上海市分行工作。

  1992年初,我們辦了一個簡單的結婚儀式,在兩三桌親朋好友的祝福下,開始了我們的婚姻生活。

  1993年,為了讓自己的專業基礎更紮實一些,碧華有了要繼續深造的想法。那時的我已經懷孕,正需要有人照顧,但我還是理解和支持他。此後的6年里,他先後考上了北大的經濟法碩士、博士。回想起那段日子,還是蠻艱難的,兩個人都挺難。

  博士畢業後回到上海,碧華像彌補虧欠似的照顧家裡。他對父母很孝順,把江西老家的父母接到上海來住,將兒子的房間騰出來,兒子跟我們擠一間。後來有條件換房子,他還專門在家裡騰出一個獨立的空間,給父親做「版畫工作室」。不管是父母生日,還是平時到外地出差,他都會記得買些小禮物送給父母。

  作為父親的他,也在用心地尋找適合兒子的教育方式。工作再忙,他也會抽時間陪兒子看英語原版小說,糾正他的英語口語。他常以自己的經歷和兒子進行著男子漢之間的交流。受父親的影響,兒子平時也很少抱怨,即使遇到負面信息也能以積極的心態去面對。

  一個家,三代人,十幾年其樂融融。

  時間在流逝,角色在轉變。在外面,無論碧華是書記員、法官,還是庭長、院長,我的眼裡,他一直就是那個陽光大男孩。

  他知道我眼睛不好,平時很心疼我,經常提醒我不要太長時間看電腦、看手機,晚上出門他總會握住我的手,提醒我哪裡有台階,像是我的「拐杖」。但有一件事他堅持要我幫他做,就是幫他掏耳朵。他專門買了個帶燈的耳勺回來,給我布置「任務」。每天回到家,只要時間允許,他就要我坐在他身邊,幫他掏掏耳朵,覺得那是他一天中最享受的時刻。

  他愛好攝影,歌也唱得很好。看「中國好聲音」節目,他說自己上去唱,說不定也能進入前三名,導師也會轉身……

  我想,正是這種真性情,才讓生逢中國法治建設求新求變年代的碧華,激發起對司法事業的無限熱忱,讓他無論面對什麼樣的艱難困苦,都能夠坦然面對,保持著火一樣的激情!

  2008年起,碧華先後擔任上海長寧法院院長、上海高院副院長,擔子越來越重,我第一次發現「陽光大男孩」的白頭髮多了。他睡得越來越晚,寫材料、看書、做PPT、給學生修改論文……

  他睡得晚,早晨起床就會晚一些,每天都是我先起來。我收拾好了,就在沙發上坐一會兒,等他一起出門。而他總會在出門前一刻,突然加快動作吃飯、穿鞋,結果臨到出門總被他佔先,變成他站在門口看著我匆忙換鞋。他總是開玩笑地說:「喏,是我在等你啊,不是你等我哦……」

  12月10日早上,他可能真的累了,我催了幾遍,他才從床上爬起來。我早早地穿好了鞋,站在門口等他。碧華還打趣地跟我說:「總算是你等我了!」

  只是為什麼,我等得到跟他一起出門,卻等不到他回家……

  追悼會的前一晚,天南海北「飛來」上海的大學同學,單獨向碧華告別。在他面前,同學們唱起了碧華生前唱過的一首歌——《祝你一路順風》,還哭著說,沒唱好、沒唱好!

  12月14日,無數人趕來送碧華最後一程,他卻安靜地睡了……蓋棺前,我最後一次幫他整理了一下衣服,最後一次摸摸他的臉,在他身邊放下了一本《要件審判九步法》。那是他一生的自豪!

   

  法治「燃燈者」

  人民日報社上海分社記者郝洪

  鄒碧華驟然辭世後,人民日報在頭版顯著位置,刊登了鄒碧華人物通訊和評論,並連續刊登評論文章,討論「鄒碧華現象」。

  這些報道,與其說是我們采寫的,不如說是自發追悼鄒碧華的人們共同書寫的。

  鄒碧華離世後,網上網下,哀思如潮,紀念文字噴涌而出,追憶懷念連綿不絕。人們稱讚他,「法官當如鄒碧華」「一個真正的法律人」「燃燈者鄒碧華」。

  今天的社會,價值多元,眾聲喧嘩,人們早已習慣對偶像的質疑和解構,為什麼鄒碧華能夠凝聚起如此強大的輿論認同?

  當我們走進鄒碧華的精神世界,感受到他曾經給周圍人們所帶來的溫暖與光亮,感受到他仍然留存於人們心頭的信心和希望,終於明白,人們為什麼一致為他獻上「燃燈者」冠冕。因為,他用自己47年充分燃燒的一生,回應了時代需求,回答了社會迷惘。

  燃燈者,光亮源自內心。鄒碧華心靈燈火源自何處?

  採訪鄒碧華北大同學,他們回憶當年一起求學歲月,那正是中國法治建設求新求變的年代。親歷這段流金歲月的法律人,感受到法治前行者篤志革新、砥礪奮進,法治理想和信仰漸漸融入他們血液。

  然而,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大學畢業後,鄒碧華的同學有的當了律師,有的在企業從事法務工作,收入遠比他這個法官高。在基層法院實習時,事務的瑣碎,也曾讓他有些茫然。

  可時間久了,鄒碧華卻發現,每審理一件案子,如果法官處理得很得體、很公平,雙方當事人都會很滿意。後來,鄒碧華和媒體回顧這段歲月時說,這些經歷讓他體味到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感。

  找到工作的目標和意義,這種自我價值滿足感和幸福感,成為鄒碧華心中的長明燈,也成為他行動的光源。

  燃燈者,用內心溫度,溫暖他人。鄒碧華的心靈燈火是怎樣照亮了他人?

  很多人說,鄒碧華不僅智商高,情商也高,溝通管理,往往事半功倍。他夫人唐海琳老師說,和兒子講道理,我費勁說上半天,比不上他三言兩語。兒子說,因為爸爸很少會沖我發火,他和我說一件事,不同角度分析,再一對比,道理就很明白了。

  站在對方角度考慮問題,體會他人的情緒,理解他人的感受,這是鄒碧華的同理心。他在一次演講時曾說,我們需要一個有同理心的社會。

  鄒碧華將同理心傾注到法院管理當中,喚醒法院幹警內在的激情。走進長寧法院,我們看見,他壓縮會議室等公共空間,給每個法官分隔出獨立辦公室,面積雖然狹小,但這是要「創造條件,維護法官的職業尊榮」;立案大廳分隔出一個個獨立小隔間,保障當事人的隱私權,也讓當事人感受尊重;甚至,連食堂餐桌設計他都強調要人性化,要保持一定寬度,以免不熟悉的人面對面吃飯,心生尷尬。

  2012年清明,鄒碧華在博客中寫下他的人生感悟,「生命中最為可怕的,是生命熱情和詩意嚮往的流逝。」後來,他總結自己工作時說:「堅持用理想與激情去影響下屬,引導大家不抱怨,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做好工作,手頭工作做好了,就是推進法治進步。為事業注入理想,就會產生持久而強大的熱情,會對下屬產生影響力。」

  許多人回憶,與鄒碧華共事的歲月是激情燃燒的歲月,一位年輕法官說,「他是我們活著的理想」。鄒碧華盡自己最大努力,讓世界再多一些人,一起為法治進步而努力,這何嘗不是一種溫暖!

  燃燈者,是衝破困境的先行者。明知前路艱難,鄒碧華為何能義無反顧?

  「一人逝去而眾人哀,不唯哀斯人之早逝,亦哀法治之多艱」。這是一位律師對「鄒碧華現象」的解讀。

  改革從來多艱難。在深化司法改革的今天,鄒碧華們並不是在一張白紙上描畫中國法治未來,而是要打破多年來形成的錯綜複雜的利益格局,重新調整,每走一步都會碰到「硬骨頭」,都要涉險灘。明知前路艱難,鄒碧華為何還能義無反顧?

  他夫人唐海琳老師告訴我,鄒碧華曾不止一次感嘆,趕上一個改革開放的好時代,有一批愛才惜才的法律前輩引領,有走出國門、開闊眼界的機會。像他這樣一個沒有任何背景的山鄉少年,能一步步走到今天,完全得益於這個時代。他感恩這個改革時代,也義無反顧地投身於這個時代。

  他敢於擔當,因為他對改革充滿信心,不怕遭受挫折。

  他敢於擔當,因為他的專業素養和執著睿智,這是他能夠「一點一點往前拱著改革的底氣」。

  他敢於擔當,還因為他有著「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懷。

  鄒碧華是「燃燈者」。他生命最後一瞬大放光彩,凝聚起強大的輿論認同,凸顯了人們對法治中國的期待,凸顯了人心所向和強烈的改革共識。這樣的共識彌足珍貴,這樣的共識正是改革的信心和希望所在。


推薦閱讀:

周艷梅:戰神韓信的悲壯一生 ? 文化 ? 文稿 ? 報告 ? 宣講家
金剛般若研習報告(36-40集)
金剛般若研習報告(第五頁)
2013年中國電影發展報告公布 六成新片未進院線
陳靜瑜老師--學習女德的心得報告(曲從第六)

TAG:報告 | 發言 | 事迹 | 先進 | 同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