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逝霓裳空作曲,馬嵬坡上花下骨 【藤枝投稿】
···
馬嵬驛。公元756年,天寶十五年六月十四日,傍晚。筆直的官道上一隊人馬疾馳而來,身上的黑色甲胄透著一股威嚴,馬不停蹄的直衝進了驛站。幾人迅速跳下馬,來不及整理身上風塵僕僕的戎裝,訓練有素的做警戒狀,警覺的雙眼打探著周圍的情況,矯捷的身形難掩他們一臉的疲憊,還有那麼一絲的不情願!隨後的大隊人馬夾雜著幾輛華貴的大車一股腦的涌了進來,人歡馬叫,頓時打破了馬嵬坡的寂靜。其中一輛最華貴的大車上下來一位風燭殘年的老人,很慵懶的看了看身邊人。緊接著是一個雖年近中旬,但體態豐腴,明艷動人的貴婦,兩人被隨從們攙扶著走進了驛館,他們便是大唐開元聖文神武皇帝李隆基和貴妃楊玉環。楊玉環怎麼也不會想到,她的生命將終結在此日,此地!
一天前。天寶十五年六月十三日,寅時。此時的長安城,上到皇親貴胄,下到黎明百姓。難有幾人可以進入夢香,因為已經好幾天沒有看到平安火了,基本上確定潼關是真出事了,哥舒翰敗了。誰也不確定安祿山的叛軍幾時會出現在長安城下,近幾日城中一片混亂。每天上朝的大臣不過寥寥數人。皇帝說要親征,大臣勸諫幸蜀,弄的人心惶惶,百姓們何去何從,只有天知道。就在這個惴惴不安的夜裡,禁苑的延秋門突然大開,一支幾千人的禁軍隊伍匆匆而出,前日還叫囂著要親征的皇帝陛下,向著戰場的反方向絕塵而去,什麼皇妃、公主、皇孫都棄而不顧,只帶了楊貴妃姐妹,楊國忠,韋見素,陳玄禮及親信宦官。拋下了這座成就了他開元盛世的長安城與百姓,自己逃難去了。正如明代大文豪李東陽所說:「唐家國破君不守,獨載蛾眉棄城走」。
李隆基。大唐第六位皇帝,它擁有著無與倫比的;精彩與傳奇的人生,年少的崢嶸歲月:25歲發動唐隆政變,誅殺擅權禍國的韋後與安樂公主等人,27歲接受父親李旦的禪位,賜死太平公主,取得國家最高權力,與他的曾祖父太宗皇帝李世民是何其的相似。之後啟用姚崇,宋璟勵精圖治,開創盛世,把華夏文明帶入了巔峰,他本人曉音律,親創《霓裳羽衣曲》《小破陣樂》等,還能夠演奏多種樂器:並且擅長詩詞:書法。而就是這麼一位雄才大略,才華橫溢的聖主,隨著國家的承平日久,歲月的蹉跎流失,逐漸變得荒淫無度,奢糜腐化,並且寵信奸佞。白居易曾寫道「春宵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就是說他得到楊貴妃之後的生活。
此時的李隆基坐在西逃的車中,心中別是一番滋味,他看了看自己的寵妃楊玉環,霎時間思緒轉到了一個人,楊玉環的養子,這個他最近極力剋制不願去想的人——安祿山。正是這個他一直以來寵信的胡人,把自己逼上了這條逃亡之路。這麼多年自己的良苦用心,就只養出來一個狼子野心的人嗎?先祖開創的帝國真的要毀在自己手裡嗎?朕老了,扛不動了,又有誰能出來力王狂瀾呢?「陛下,到左藏庫了」一個熟悉的聲音從窗外傳來,打破了李隆基的思緒「要不一把火燒了,不能把這些錢財留給叛賊」說話的人正是國舅,當朝宰相楊國忠。李隆基搖了搖頭無奈的說「叛軍來了沒有錢財,一定會向百姓徵收,還不如留給他們,以減輕百姓們的苦難」不管這話是不是出於真心,能說出來,也不枉他曾經是一位開創過盛世的帝王。
從長安出來的一路上,凄凄慘慘。到了中午李隆基還沒有吃飯,有的百姓進獻粗飯,平常錦衣玉食慣了的皇族成員,也顧不得粗茶淡飯,用手抓著吃,不一會兒就吃光了。當天夜裡到了金城縣,縣令跟百姓早跑光了。驛站里連燈火都沒有,皇親國戚們只能自己埋鍋造飯,眼前的一幕幕,深深的刺痛著李隆基那顆已然衰老的心。殊不知一件更令他虐心的事就在不遠處等著他。
就這樣一行人挨著,走了兩天。於十四日到達了這個中國歷史的轉折點——馬嵬驛,在這裡一個人走了出來,對著西逃的皇帝說出了「不」從此奠定了大唐帝國而後的一百多年歷史。扶大廈於將傾, 挽狂瀾於既倒,為搖搖欲墜的大唐王朝續命的正是此人——太子李亨。
李亨本不是太子,開元二十六年原太子李瑛被武慧妃構陷謀反,李隆基聽信讒言於盛怒之下廢李瑛為庶人,不久賜死。李亨就在這種宮斗的背景下被推上了政治舞台,開始了他悲催的太子之路。由於被當時的奸相李林甫視為頭號政敵,進而被輪番的拉近政治漩渦中,30幾歲時,頭髮已有幾分脫落,還摻雜著几絲白髮。就這樣李亨戰戰兢兢的過著太子生活,直到李林甫死後才有些好轉,接替李林甫的楊國忠也是和李亨明爭暗鬥了好幾年,當時幾乎所有的人都圍繞在他父親的身邊,根本就不拿這個太子,未來帝國的繼承人當回事。當行至馬嵬驛,李亨知道自己的機會終於來了。不過這時的主角還不是李亨,而是陳玄禮。
陳玄禮。時任禁軍龍武大將軍,早年間在李隆基發動的唐隆政變和剷除太平公主勢力的鬥爭中立有大功,玄宗即位後,宿衛宮中,其人做事低調,生活純樸,常以以淳篤自檢,在禁軍中有頗高的聲望,深受將士們的愛戴。這次出逃的前一天集合禁軍六軍,挑選了閑廄中的駿馬九百餘匹,所做的這些事,外人都不知曉。就是李隆基命令陳玄禮去秘密進行的,可想皇帝對他的信任。在陳玄禮心裡有個人他一直看不慣,就是那個擅權弄威,飛揚跋扈的楊國忠「大唐帝國之所以走到如此地步,跟這個痞子有著莫大的關係,必除之而後快」此刻陳玄禮已經下定決心,楊國忠的命運就這樣被決定了。
從京城到馬嵬驛,兩日來禁軍的士兵們再也不像原來那樣威風八面,耀武揚威,走哪吃哪了。經常食不果腹,對於平時養尊處優慣了的兵老爺們來講實在是夠受的,此去蜀中路途艱辛,吉凶未卜,甚至有人偷偷離去。此時的陳玄禮瞅準時機聲討楊國忠,說安祿山的叛亂完全是楊國忠造成的,現在大夥受的這些罪都是拜楊國忠所賜。對禁軍士兵一通煽呼,將士們情緒激動起來,有的人已經刀劍出鞘,四下里尋找楊國忠的蹤跡。
此時的楊國忠正被吐蕃使節二十餘人攔住,向他訴苦沒有吃的,被士兵們發現,玄禮見時機成熟高喊道「楊國忠與胡人謀反!」馬上有人用箭射擊,射中楊國忠的馬鞍。楊國忠見勢不妙,轉頭就跑,逃至驛站西門內,最終被蜂擁而至的士兵們亂刀砍死,頭顱掛在矛上插於門外示眾(以槍揭其首於驛門外)屍體被肢解(屠割支體)。
楊國忠。原名楊釗,年少時喜歡喝酒賭博,憑藉著楊貴妃族兄的關係步入宮廷,此人巧為鑽營,千方百計巴結權貴,小心翼翼地侍奉李隆基,投其所好。楊國忠有一項天生的才能——理財,每逢皇帝與貴妃們在一起遊戲賭博時,他總在一旁幫著計算分數,博得李隆基的讚賞,稱他是個好度支郎,很快遷升為度支員外郎,侍御史。最終扳倒了政敵李林甫,坐上了帝國宰相的位置,並且身兼40餘職,可謂權傾朝野。後與安祿山爭權奪勢,相互傾軋,在皇帝面前互相詆毀,楊國忠幾次勸李隆基剷除安祿山,都被拒絕,兩人勢同水火。安祿山的叛亂,打出的旗號就是清君側,這個君側指的就是楊國忠。他的前任李林甫雖說也被後世列進了奸臣傳,在任期間排除異己,陷害忠良,但李林甫他至少還是為國家,為皇帝辦事的。這楊國忠完全是為了自己的一己私慾,貪得無厭,對國家;對政務,置之不理,專權誤國,好大喜功,經常向皇帝瞞報水災旱情,製造出一派歌舞昇平的假象。原來安祿山每次見李林甫,即使是隆冬天氣也惶恐得汗流浹背,表現出一種懼怕。而楊國忠根本就馴服不了安祿山,安祿山對楊國忠則根本瞧不起。
這次西逃就是楊國忠一手促成的,蜀中都是他的嫡系官僚,帝國的命運,百姓的安危,於他沒有任何關係。只要能順利抵達蜀中,他還可以繼續作威作福,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不巧,命運和他開了個玩笑,他的一切都在此刻戛然而止,對於這種人沒什麼好說的,死的好,罪有應得,不是不報,時候未到。只恨他死的太晚,終將大禍釀成。
楊國忠是死透了。不過在陳玄禮心裡還不算完,士兵們的情緒剛被點燃怎麼能就此結束呢!恰在此時李隆基聽到外面嘈雜之聲,派高力士前來查看,眾人回答說楊國忠謀反,高力士看到眼前一幕馬上進去稟報。事情已然發生,皇帝只好命令他們撤走,不過讓李隆基無法想像的事情發生了,士兵們不答應,楊國忠是楊貴妃的堂兄,他們怕這事會被秋後算賬,要求皇帝把楊貴妃也一併處死。李隆基為難了,就在這關係安危的片刻,是高力士曉知厲害的勸說了皇帝。李隆基無奈,只能命令高力士把楊貴妃引到佛堂內,用繩子勒死了她,
楊玉環死時,年僅38歲,一代紅艷就此香消玉殞。如果說楊國忠的死,是死有餘辜,那麼楊玉環的死未免令人惋惜,後世不知多少人,讀史讀到此處時不禁黯然神傷,對於一個女人來說她根本就不懂政治,卻成為幾個男人之間,政治鬥爭的犧牲品,殊不知他的死為後世留下了無限的惆悵,留下了太多的不情願。「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海棠湯,妃子笑,還有那身段飄搖,翻躍如風的舞姿,都已隨著時光的流逝進入了歷史的塵埃。
六月十五日,清晨,李隆基以為隨著二楊的死,一切都已經過去了,但現實遠遠沒有他想的那麼簡單,當他下令啟程,繼續奔往蜀地的時候,禁軍再一次發難,不願繼續西行,據史料記載這時竟然有百姓出來情願,表示要求留下太子,帶領平叛,李隆基只好順從民願,命太子李亨率領留下的禁軍士兵,自己繼續西行,李亨則北上靈武。自此父子分道揚鑣。馬嵬驛又恢復了往日的寂靜,這個建立在荒山之上的驛站,之前一直默默無聞,正是因為前一天晚上的喧囂讓歷史銘記了它,馬嵬驛包含了那個時代太多的悔恨與無奈,一觸即痛。
公元756年七月九日,李亨在靈武南門城樓登基稱帝,是為大唐第7代皇帝,搖尊遠在蜀地的李隆基為太上皇。縱觀馬嵬驛的那個晚上,看似是一件偶然發生的事,但遠遠沒那麼簡單,撥開歷史的迷霧,我們可以看到最終受益的人是李亨,這個過了18年悲催太子生涯的人,在馬嵬驛找到了反擊的良機,從此沒有了楊國忠的掣肘,沒有了楊貴妃的枕邊風,沒有了父皇的猜忌,不管李亨,陳玄禮,高力士他們之間存在著什麼密謀,什麼默契,發生的已經發生了,歷史的車輪終將繼續向前,一刻也不會讓他停歇,李亨開啟了他平叛靖亂的下半生,前面還有無數的危難和艱辛等著你,軍隊需要你,大唐的子民更需要你,不管你做過什麼,歷史選擇了你,天佑大唐!
一年後,叛軍內訌,安祿山被殺,唐軍也光復了長安城,李隆基由成都返回長安,居興慶宮。此時的李隆基以不再過問政事,侍衛他的仍是陳玄禮與高力士,李隆基曾派人去尋找楊貴妃的遺體,未果,有人說她沒死,當年陳玄禮為貴妃美色所吸引,不忍殺之,遂與高力士謀,以侍女代死。楊貴妃則由陳玄禮的親信護送南逃,大約在今上海附近揚帆出海,經海上漂泊,輾轉來到日本,最終在日本安度晚年。不過據確切的史料記載,楊貴妃確實死於馬嵬坡,後人傳說貴妃沒死,也只是一種美好的願望罷了, 據傳是宦官李輔國已秘密將貴妃遺體移葬他所。因為白居易的那句「玉容寂寞淚闌干,梨花一枝春帶雨」我到是願意接受,她死後被埋葬在馬嵬坡佛堂的梨樹下。
附上鄙人的一篇拙作:
華清與君赴巫山,太真醉卧海棠上。
顏於花兒羞頷首,翩使飛燕卑己慚。
河山驟雨凄切淚,貴妃香殞梨樹下。
雅逝霓裳空作曲,馬嵬坡上花下骨。
想投稿嗎?
推薦閱讀:
※音樂的旋律有沒有窮盡的一天?
※配樂的編曲和歌曲的編曲有哪些不一樣的地方?
※記憶十二個調只記降號調可以嗎?
※為什麼很多日文歌聽起來特別有感覺?
※如何成為一個通俗作曲家,音樂學院有相關專業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