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醫臟腑圖點穴法-下篇【手法】4 轉載

茲將臂部分筋法各式分撥步驟,說明於後。

第一式:

往複合轉其手腕部位的筋。此部的筋,上通於肘、臂,下達於五指,將此部的筋撥動,則全臂的筋均動。

第二、三式:

一手扣住曲池部位,一手握腕,仰、俯(俯即往裡壓之意)、合、撥。此為枕校肘部及手部的筋。

第四式:

一手握腕,一手撥腋前部位的筋。此部的筋,上通肩胸,下達於肘內側,撥動此部的筋,使胸、肩、臂部的筋均動。

第五式:

一手仍握腕,一手撥動腋部後面的筋,隨即一手接一手,順其筋勢,循臂外側撥至肘端。此部的筋,上通於肩,下達於臂肘,撥動此部的筋,則肩、背、臂、肘的筋均動。

第六式:

一手握腕,一手用大指將肘下外側部位的筋,一手接一手地分撥。此部的筋,上通於臂,下達於指,分撥此部的筋,則各指均動。

第七式:

一手合腕,以大指順手背,一手按肩井部位通項之大筋,使其臂反仰、平伸,而枕校之。此式為枕校其臂全部的筋。

第八式:

握腕之手,將其手翻過,一手用大指按住肩頭骨節處的筋,握腕之手,將其臂前後往來遊動,按肩頭骨節處的大指,按撥其肩與臂相連的筋。如枕校肩部,必須遊動其筋,方能活動,易於分撥。

第九式:

一手仍握腕,如前式,—手大指插於腋下,食中指扣肩井部位,將其前面的筋扣住,握腕之手,將其臂向後反皆一至三次,以枕校其臂部,與腋前通胸部之筋。

第十式:

一手握腕,一手拈撥其指,由大指起,順序至小指止。拈其指,使其腕肘之筋均動。

第十一式:

兩手分握其四指顫抖之,以活動其全臂及胸、肩、背的筋。

第十二式:

一手反握其腕,一手叉開,托住其腋下全部的筋,握腕之手,將其手反背,以枕校其臂、肩及胸、背等部的筋。

第十三式:

一手將其扇子骨升起,一手握腕,將其臂繞轉,以枕校其臂、肩及胸、背等部的筋。

第十四式:

仍用一手握腕,將其臂向前方揚起,此系將臂全部的筋校起,再用一手手掌,按住脊骨第一椎旁的大筋,向下緩緩推按,至腎俞部位上。

第十五式:

一手叉開,合扣住肩部的筋,一手叉開,托捏其腋下的筋,命其揚臂,由頭頂往下,用手自摸其耳。此式必須將其臂根之筋合住,方能上揚,以枕校臂部的筋。此為手臂不能上舉者必需之治法。

以上為臂部分筋法手式之說明。因其部位較小,筋絡較細,故施治時,合轉其手腕,即全臂之筋均動。再按式分撥之,撥筋則筋動,筋動則氣通,氣通則血活,血活則筋得養,再枕校之。以舒其筋絡,筋絡舒開,氣血合暢,筋得氣血保養,其筋即漸漸舒長,彈力即能回復。其施治手法,宜摟其手式之次序而用之。如其臂作痛,不能上舉,而其筋不拘者,可用第十五式。如其筋已拘,是式暫不可用,待其筋舒血活,方能用之。在用力時不能過大,也不宜過小,力過大則摧筋,力過小,不能見效。臨症時,須視病勢,靈活運用,方能奏效。

再將腿部分筋法各式分撥步驟說明如下:

凡治腿部時,病人仰卧,必須將其腿戳起,足趾里合,其腿部的筋,自然校動,方能施治。

第一式:

用兩手扣住膝後兩側面的筋,緩推板下。此部的筋,上通腰背,下達於足,用此式以枕校其腿的全部及腰間的筋。

第二式:

一手將膝上面部位的筋按住,順筋勢分撥至腿腋止。此部的筋,上穿繞骨盆,通於腰部,下達於膝部。

第三式:

一手將膝後外側部位的筋按住,順筋勢分撥至環跳部位,此部的筋,上通於腰間,下達於足部。

第四式:

一手將膝後內側部位的筋分撥,此部的筋,上通於腰部,下達於足部。

第五式:

一手將膝下後面委中部位的筋撥動,順其筋勢,撥至承山部位,此部的筋,上通於腰,下達於足跟。

此因腿的部位較大,施治時,須先將上部的筋,前、後、內、外四面,分四式撥動之。其前面,及內、外兩面,須自膝上起,向上撥動,手勢方順。其後面的筋,則須自膝下委中部位,順其筋勢,向下撥動,手勢方順。

將四面的筋撥動後,氣血方活,再順勢撥動其下部的筋,氣血方易貫通,腿部與臂部不同,臂部較小,用一手、一式,即能撥動其兩面及三面的筋。腿的部位較大,一手、一式,只能撥一面的筋,其四面的筋,必須分四式(腿部第二式至第五式)撥動之,方可將全部的筋舒開,氣血始能同流。

第六式:

一手將膝下外側三里部位的筋撥動,至懸鐘部位的筋止,此部的筋,下通足趾,撥動時,其足趾必有感應。

第七式:

一手大指,往複撥其足腕部的筋,此式系活動其各足趾的筋。

第八式:

一手大指,將足大趾跟至小趾跟的筋,往複撫撥,以動各足趾的筋。

第九式:

一腿蜷起,其腿壓於另—腿之膝蓋上部。一手將膝上陰陵泉部位的筋用大指扣住,食、中指,按住膝部向下捺,以枕校其腿部的筋。同時另一手的大指端扣按住三陰交穴,與撥其筋,以通任督二脈之氣。

第十式:

一手扣按住陰陵泉部位的筋,一手握住足跟,將其屈伸、枕校,以活動其腿的全部筋絡。

第十一式:

將其腿仍戳起,用一手按足腕部位,一手用大指、或食中指,扣住膝後外側的筋,將手掌按膝部,緩緩向里合捺,以枕校腰間及全腿的筋。

第十二式:

一手將膝後外側的筋扣住,手掌按膝,往裡合壓,將其腰腿兩部的筋,枕校舒開。一手叉開,揉推環跳部位的筋,以活其氣血。治右腿時,揉推環跳,即順其筋勢,推至腎俞部位,即扣按腎俞穴兩旁的大筋,以升其腎氣。此部位為兩腿的筋絡發源之所在,扣按此部的筋,則兩腿的氣血均活,一次即可。因治右腿的手勢較順,故用之。如治左腿,推按至環跳即止。

再將其兩腿同時戳起,施術者將右腿蜷起,壓於病人足腕之上,使其足不能前伸,以便枕校。此為兩腿合治之法。

手式:兩手各按兩腿的膝上,分先後,一次一次的將腿向前及左右搖撥,以枕校其兩腿全部的筋。

兩手指交叉,扣住兩膝,再向懷內枕校,以枕真腰腿部的筋。

以上為腿部分筋法的說明。因腿的部位較大,筋亦較粗,故施治時,必須將其腿戳起,使筋校起,以便撥動。入手時,先將膝部上面的筋撥動,此為腿部之總筋,按此部的筋,氣血能活動。再將膝下部位的筋,按式分別撥動,使其膝部及足部的筋均動。然後再將其腿蜷起下壓,以枕校其筋,分撥其三陰交穴,以通其任督二脈之氣,活其氣血。再屈伸枕校其腿,使其全部的筋活動。再將其腿部之筋壓捺,以枕校之,揉推其環跳部位的筋,以活其氣血,扣按腎俞,以升其腎氣,腎氣定,則腿部的血液循環,即可恢復正常。筋能得其保分,痛助可止,拘攣枯萎者即能行動,彈力回復,行動即可靈活。且人之行動,皆靠兩腿之力分擔,若一腿發生障礙,其好腿必增加負擔,久之必過力,則氣血亦因之不足,漸漸好腿亦將動作不靈。故施治時,兩腿均治,以為預防之計。

至於兩腿並治之法,其作用亦為枕校兩腿及腰間的筋,使筋舒血活。臨症時,如遇痿、拘、抽、枯等症,所施治之手法,亦照式不可減。如遇作痛及其它不同之症,可斟酌靈活運用之。

腿部施治時,其手用力較大,但亦不須用猛力,力猛則被摧。臨症時應用之手法,須細查病的情況,及其內部的氣分盈虧,因人因病而施,用力不可過猛,須緩品之。細心鑽研,方能領悟此法之用。

臂腿兩法手式內,以有穴道而標明其部位者,注意之點在筋。因不以穴道標明其部位,則手式起止的部位不易辨明,故皆載明「某某部位」。其必須點穴道者,則載明「某某穴」以便識別。

第四節 頭 面 部

— 治 頭 痛 法

甲 正頭痛第式:

第—式:

病人坐起,施術者用左手大指,按住病人右耳上率谷穴,中指按住百會穴。再用右大、中指端撥弄兩攢竹穴的筋十數次。

附:頭面部手式圖一

第二式:

隨即用兩手中指按住兩太陽穴,同時用兩手大指,由印堂穴向上推送至髮際之天庭穴三次。

附:頭面部手式圖二

第三式:

兩手中指不動,再用兩大指,由攢竹穴緩緩按過兩眉際至太陽穴。

第四式:

大指由太陽穴繼續推至耳竅

第五式:

隨即上提兩耳輪,以食指和中指按耳後,大指由耳竅下枕兩耳垂。

第六式:

接著用兩手中指板開兩耳門,隨即用兩大指封閉兩耳門,接著再枕兩耳垂。

上列第二式至第六式,系一手緊接一手,連續不斷,為易於明了,便於研究,故分列數式。

第二節 其它專用手法

一 騰骨法

此法治肋骨被擠塌,施手術後,肋骨即可回復正常。凡人左右肋骨根,均與脊椎骨相接成弧形,肋稍與前胸主骨相接,左右兩端均相對接前胸主骨。如一邊肋骨被擠塌,其骨端必與前胸主骨脫離而塌陷,肯後肋骨之後側必拱起(如左邊前肋骨被擠塌,則左後側肋拱起,右同此理)。

治法如下:

手式:病人仰卧,將肋骨塌陷之側面向外。醫師用一手食中指插入祜擠塌之肋骨後端。托住其拱起突出之處,往上微用力托住,一手用食中指之指端,輕輕扣敲拍震其肋骨塌陷處數次,則塌陷肋骨,應手而起,回復原位。

按此法,余從師受教時,見師治此症,應手而愈,師遂將手法相授。但余習此法,並末遇是症,究竟余之手法運用效力如何,尚無機會實驗。因恐此法失傳,故將治法記錄,並附入先師醫案內,以供參證(先師醫案,見下篇)。

二 治羊毛疹法

病人仰卧,施術者須細視病人胸前、心窩、皮色發焦,有很密的暗點。用小縫針針尖先將皮膚挑開,再往裡挑,將白毛挑出,在心窩處挑三處,成品字形。

再使病人俯卧,在第四椎以下,八椎以上旁開各二寸許,用小縫針針尖,左右各挑二處,成器字形。

三 治穿腸毒法

病人坐起,仰面向光線明亮處,細視鼻孔內迎香部位(即鼻翹裡面)有白泡。用右手持大縫衣針,將針尖模穿白泡。要將針尖穿透出來,往外拔,並用左手大指甲頂住縫針尖,兩手同時往外揪,將白泡揪破,並不出血。此法且不可直扎,如誤犯直扎出血,易出危險。

再視鼻孔內靠鼻柱里與內迎香穴相對處,如有紫泡,即用針尖將紫泡剌破,流出紫血。不可深剌,恐傷鼻柱骨,且紫泡是軟的,輕剌即破。

白泡友韌,不易挑破,針剌時,必須慢慢輾轉橫剌。如只用力硬頂,因白泡韌滑,恐針尖易於滑走別的部位,不能挑穿白泡,反傷他處,故須注意。

如遇病重者,挑鼻孔白泡後,尚未痊癒,須檢視前後兩陰竅,先將肛門翻起。如肛門口有紫泡,即須挑破了。倘仍有微感不適,即再將前陰竅翻開檢視,如竅口有泡,亦須挑破即痊癒(參看穿腸毒病案)。

第三章 臨 症 概 要

病情有虛、實、輕、重,病程有長有短,體質有強有弱,必須辨證施治。施術時間的久⒃藎 問 畝唷⑸伲 匭腖嬤⒍ ǎ 荒堋扒 宦傘保 曄爻勺俊6遭Х⒅ ⅲ 蚯嵛⒅ 玻 瓷耍 蠖際┲問 眨 ⒖扇 E既環⒉。 ∈蒲現兀 逯式∽常 ┲問 危 乖 指矗 拍懿桓捶ⅰ6雜詼嗄晁藜玻 蛟 丫 魎穡 匭朊咳帳┲問 危 伊瞥探銑ぁH綣 罩我淮危 筆奔 В ∈焙螅 掣綽遙 荒茉縉諶 6雜詡敝ⅲ 縉 嶁刂⒌鬧瘟疲 跽鍤北匭朧┲問 危 拍芄 塘菩В幻咳嶄湊錚 墒┲我淮危 占從 ?/SPAN>

對病勢鬱結日久,內部蘊積甚深的病人,推按之後,雖氣機漸升,癥結不能內消,必須發現於外,經治三、五日,癥狀才能減退;再繼續施治數日,才能痊癒。關鍵問題,在於醫師掌握病情的治療規律,患者堅持接受治療的信心,不要因為初治時療效不顯,中斷治療。

有些瘍病人,當日施治之後,元氣漸復,癥狀減輕,突然發生新癥狀、或恢復原癥狀,必須詳查病因,對症施治。如一經治療,癥狀減輕,精神興奮,過度疲勞;或感情衝動,怒氣激發;或氣候變化,受到影響等等。這些客觀因素,都能引起病情的變化,應詳察原因,對症施治。 脾胃諸症的病情最複雜,脾胃為後天基礎,各臟腑均受其氣之保養。脾胃之氣分損傷,正氣已虧,運化機能漸漸敗退。各臟腑既依賴脾胃保養,因脾胃之氣漸敗,各臟腑亦漸漸虧損,因脾胃之氣衰敗的程度較重,及時間的長短不同,各臟腑所受的影響亦不同。故病症發現,每每牽及各經,且易造成虛損、癆瘵等重病。須細察癥狀,詳詢病情而後施治。

脾胃正氣,克傷過甚的大虛症,在治療過程中,脾臟正氣漸復期間,時輕時重,因元氣未復,每遇交節,或天時突變之際,周天之氣候交換,或氣流、氣壓變化失常,抵抗力不足,即易轉重或複發。在複發時,病情一次減於一次者,為正常現象,亦為元氣逐漸恢復的規律。

因感冒而引發的種種不同病症,大都因臟氣虧損,蘊積亦深,脾胃之元氣未復。待脾胃之氣漸漸恢復,各臟腑蘊積已久的不正之氣,必受其克。正氣初復,尚不充沛,邪氣反攻,正氣又亂,表裡之氣亦亂,此時極易受感冒,臟腑蘊積已久之疾,遂發現於外。當此變症之際,應查其病因,務治其本,或本標兼治,才能根除。

施治後,病人面部微微發紅,感覺氣烘烘上逆,頭部微微發暈,大都系脾陽不振,胃氣虛寒,因胃中氣分錯亂已久,陰盛陽虧。施治時,不宜使胃部過於通利。過於通利,胃中穀物隨氣下入小腸,胃中無谷,正氣易於下泄,濁氣反而上沖。施治時,必須注意脾胃。一面於並治梁門、石關,不可過久,胃氣通即止;一面注意建里及脾俞,以升脾陽,待脾陽漸漸振起,胃的運化機能亦漸漸恢復正常,正氣漸足,逆氣自不上沖。

喘症正在發作之際,氣分正在上逆,肺脹作喘,不能仰卧。此時可令病人坐起,施術者站立,或坐於病人右側,先用左手大指、食指和中指將膏肓穴的筋扣住不動,以開胸膈之氣;同時用右手食指和中指按住任脈的闌門穴旋轉泄壓,泄通即止。泄壓建里,建里氣通,即稍瀉壓氣海。再用大指按右石關,食指和中指按左梁門,同寸旋轉泄撥,氣通,即將氣海部位提起,以引濁氣下降。

胃中濁氣稍平,逆氣向上衝擊之勢必減,病人即可仰卧。再照治腹部及任脈各穴部位分別施治。此法為平氣之法,故只用泄、壓、撥三種,不可過久,其氣稍平即止。

脾胃虛弱已久,氣分錯亂,凝結於上焦,巨闕、上脘部位出現脹悶梗阻疼痛現象。先開闌門,則感覺氣分上沖癥狀,如突然頭部微暈,或面部烘烘上逆及腹部自下而上作痛等,雖將巨闕按住,氣仍上逆不止,必須先治巨闕及梁門、石關,俟氣分已動,再治建里、闌門、氣海等穴,按照本法次第施治,則氣即不上逆。因此等各別癥狀,系逆氣聚於上焦,時時有衝動上逆之勢,如突開中焦,上焦逆氣,不易下降,受其激動而上沖。必須先平上焦之氣,再治中焦開闌門,上焦逆氣,方能平息下降。故遇此等症,須防逆氣上沖,先開上焦,待其氣有下降之意,乘勢即開中、下焦,則逆氣不致向上沖逆,且易下降。如照此法,先治巨闕,而氣仍上逆,則照治喘法坐起施之,俟氣稍平,再令仰卧施治,氣即不致上逆。


推薦閱讀:

轉載伊人
[轉載]人體越丑越健康的部位!
[轉載]老貓講八字6
[轉載]人生九星照命的演算法及解法 無敵命師

TAG:轉載 | 點穴 | 道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