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亞健康癥狀與中醫脊椎病醫

人體亞健康癥狀與中醫脊椎病醫

許多人都有這樣的經歷:頭昏、頭沉重、眩暈、易疲倦、心悸、胸悶氣短、哮喘、失眠、頭痛、耳鳴、心動過速過緩、多夢、早晨戀床、無精打采、情緒緊張、體虛多汗、猛起立時眼前一片黑、易感冒連綿不愈、心煩氣燥、身體發熱、脫髮、白髮、月經不調、性功能減退、腦供血不足、心肌供血不足、視力模糊、嗜睡、鼻塞、打噴嚏、噁心、呃逆、落枕、血壓波動、胃腸功能失調、四肢冷涼、雙腿雙膝打軟無力、頸肩腰背胸腿酸、手足麻木、後頭麻木、記憶力減退、全身處處痛不重亦不輕等癥狀,到醫院去化驗,檢查都很正常,這種尷尬的現象往往讓人們不知所措,其實這就是亞健康癥狀。

大家都知道上述亞健康癥狀是由於人體組織缺血、缺氧,脊髓神經系統反應能力減低、人體的生理機能減低、下降、腺體分泌、淋巴免疫系統失衡引起植物神經功能紊亂導致五臟六腑經絡循環不暢和代謝機能障礙所致,那麼又是什麼病因導致上述癥狀的發生呢?

目前人類有85%的疾病源於脊椎,為脊椎關節錯位而導致,使脊椎平衡失穩,導致脊神經、交感副交感神經、椎動脈等造成壓迫和牽拉的刺激,引發各種病症,即脊椎病變。如,人體第一、二頸椎錯位,就會出現眩暈、頭痛、全身無力等。第三、四頸椎錯位,就會出現面、牙、三叉神經痛、心動過速等疾病。第五、六頸椎錯位,就會出現高血壓、低血壓、肩痛等病症。胸三、四椎錯位,就會出現乳腺增生、胸悶、氣短等病症。第二、三腰椎錯位就會出現骨股頭壞死及婦科疾病,更不用說頸椎病、椎管狹窄、椎間盤脫出、椎體側彎等椎體的直接病症了。可以說「百病皆由脊椎生」。

脊椎病是常見病和多發病,是指頸椎、胸椎、腰骶椎、骨盆、椎間盤及椎周韌帶、軟組織,遭受損傷或蛻化性改變。在一定誘因條件下(如輕微扭傷挫傷,過度疲勞,姿勢不良,感受風寒,內分泌失調,其它疾病等),發生脊椎關節錯位,椎間盤突出,韌帶鈣化或骨質增生,直接或間接地對脊神經根、椎動脈、脊髓等產生壓迫而引起臨床多種病症。1.椎間盤蛻化變矮、椎間隙變窄、椎關節過伸、椎周韌帶鬆弛,造成椎間關節錯位、半脫位而發病。2.頸、肩、腰、背部軟組織慢性損傷導致的脊柱失穩,使椎間關節運動範圍失控,而在一定誘因作用下,發生椎間關節錯位、關節滑膜嵌頓而發病。3.脊椎骨質增生突入椎孔,椎管或橫突孔直接壓迫神經根、椎動脈、脊髓而發病。4.椎間盤突出:多有急性外傷史,腰段脊椎負重大,較好發。5.先天性畸形:先天性椎體融合、頸肋及椎管狹窄等。6.頸部及咽部炎症、感冒:可使關節囊及其周圍韌帶充血鬆弛,在一定誘因條件下,即發生椎關節錯位。

從整體觀認識脊椎,一個椎體錯位,可導致一段椎曲改變;一段椎曲改變,可導致整個脊柱變異,所以,臨床整脊,需從整個脊柱進行。

我國傳統醫學理論對脊椎早有論述,中醫認為行經脊椎部位的督脈,是諸陽經脈的總綱,督率周身陽氣,乃人體健康之本,所以人體任何部分陽氣的變化和病邪的產生均與督脈陽氣的強弱變化有關,明代醫學家張介賓認為:「人之所以通體能溫,由於陽氣;人之所以有活力,由於陽氣;五官五臟之所以變化無窮,亦無不由於陽氣。」而督脈在此則起著決定性作用。因此,人體臟腑經脈陽氣的變化和人體體質的強弱,實質上是標誌著督脈陽氣的盛衰,也顯示著臟腑病情的變化。脊椎是人體中的支柱,有保護神經的作用,但是由於脊椎損傷、錯位、蛻變造成督脈經絡不通、陽氣減弱、氣血運行受阻、壓迫通往內髒的神經,引起生理功能紊亂,進而影響臟腑功能,導致各種臟器病症的發生。近年來,不少學者已注意到,植物神經功能失調可誘發心血管疾病;脊椎關節錯位可導致心電圖異常、早搏、心絞痛、心律失常、腹脹、腹痛、腹瀉、胃痛、頭昏、頭痛、腦供血不足、耳鳴耳聾、失眠等癥狀。頸椎型血壓高、心臟病已逐步引起人們的重視,據對頸椎研究中發現,很多腦中風、腦梗塞與椎動脈、頸動脈狹窄病變有關,如不能早期治療有可能導致癱瘓。古代醫家對中風也有論述:「平人手指麻木,不時眩暈,乃中風先兆。」所以早期有效地治療頸椎病是預防中風發生的重要措施之一。

上述情況說明脊椎的任何損傷病變都會導致督脈正氣不足,經絡不通,氣血不暢,陽氣減弱,陰陽失調,此時病邪則會乘虛而入,疼痛就會產生。督脈為陽脈之海,又為一身陽氣的統帥。人身各部位陽氣的變化均應與督脈陽氣的變化相關,亦即督脈陽氣的通達與充盈,是人類生命延續的根本保證。可以這樣認識為人身臟腑、經脈等陽氣的變化,實質上標誌著督脈陽氣的盛衰,督脈作為陽氣的統帥,決定著人類生命的全過程。督脈通過與任脈、足太陽膀胱經的密切聯繫,與全身構成了臟腑經絡一體的網路系統,因此,一旦脊柱發生病變,首當其衝的是督脈,由此而影響到臟腑和經絡,產生各種各樣的疾病。

人體是在中樞神經系統的控制下,按一定結構和功能組成縱橫交錯,相互聯繫和相互制約的有機整體。任何細小結構的變動必將累及全身系統的調整。脊柱是人體的支柱,他們能繞多個垂直軸作各種複雜組合運動,又要經常負荷,受到不同程度地擠壓、擴張、剪切、彎曲、旋轉等應力,這種既需要保持平衡,又經常處於不平衡的狀態,就需要椎骨本身的幾何形狀、周圍的韌帶、肌肉共同協調,維持相對穩定。長時間經常固定做某一動作,必將導致局部肌肉、肌腱、韌帶的慢性疲勞,使骨與骨的連接變得鬆弛或緊張,關節的微小移動根據woiff定律必然導致各個椎體形態不同程度的改變。骨贅的形成,韌帶的增生將刺激周圍肌肉神經組織,引起附著肌肉的疲勞,血供不足,代償性增粗或萎縮,更有外來損傷,軟組織神經末稍受到創傷性無菌性炎症化學刺激,形成肌肉、筋膜、關節囊腫脹、肥厚、痙攣、鬆弛、皺摺等一系列慢性損傷癥狀。

我們知道,人體神經系統分為中樞神經和周圍神經兩大體系。中樞神經系統包括位於顱腔的腦和位於椎管內的脊髓,周圍神經系統則由12對腦神經,31對脊神經和內臟神經組成。因此,整條脊柱是中樞神經和周圍神經的樞紐。另外,中醫經絡的督脈和足太陽膀胱經也循行於脊柱區,所以脊柱是機體信息網路的主幹道。脊柱由26塊椎骨組成,是人體中最容易錯位的部位。椎骨關節錯位常常對脊髓或周圍神經(尤其是脊神經根)造成一定的壓迫或刺激,甚至造成信息通道的遲滯或中斷,從而致使信息傳導功能(興奮或抑制)受到影響,使血液和淋巴循環受阻,結果可引起許多相應或相關的疾病。

傳統醫學認為,經絡是人體各組成部分之間的結構聯絡網,它分為經脈和絡脈兩大類。經脈縱貫上下是主幹,絡脈聯綴交錯,網路全身,是分支。人體通過經絡的起、止、上、下、循、行、出、入,把人體的五臟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竅、皮肉筋脈等組織器官有機地結合,相互協調,形成一個統一的整體。經絡還是人體各組成部分之間的氣血運行的通路。人體氣血,循環不休,周流不息,以營養全身各組織器官。我們可以看出,古人說的經絡既有傳遞信息的「神經」作用,還有運輸營養的「血管」作用。古人在千萬年的醫療實踐中在脊椎兩側找到了「臟腑之氣的疏通出入之處」——「足太陽膀胱經」以及「背俞穴」。古人認為「足太陽膀胱經」和「背俞穴」是臟腑經氣輸注於背部的經絡和穴位。某一穴位與相對應的臟腑在生理功能、病理變化方面有著密切的聯繫,它不僅能反映臟腑功能的變化,而且可以用於治療各類臟腑疾患。

現代神經學告訴我們,人體的一切感覺和運動都是在神經支配下進行的,人體神經系統的組成為中樞神經和中樞神經外圍的三種神經:感覺神經、運動神經、植物神經。感覺神經負責視覺、嗅覺、痛覺等的傳導。運動神經支配肢體的運動。植物神經,又稱「自律神經」或「內臟運動神經」,人體的所有內臟器官的工作,如:肺的呼吸、心臟的跳動、腸胃的蠕動、膽汁的分泌以及免疫機能、內分泌機能和血管的收縮舒張都是在內臟運動神經的支配下工作的。它支配著人體生命的活動,又稱「生命維持神經」。「內臟運動神經」是在其臟腑的脊椎骨中導出的。因此在脊椎骨和脊椎骨兩側各臟腑就近處都存在著相應臟腑的神經敏感點,這些神經敏感點與相對應的臟腑在生理功能、病理變化方面同樣存在著密切的聯繫,刺激這些神經敏感點可調節相應臟腑的機能。

到這裡我們可以看出,中樞神經、自律神經系統及敏感點與「督脈」「足太陽膀胱經」和「背俞穴」無論在人體上所處的位置還是在與內臟器官的關係上都有驚人的相似。這說明經絡穴位學說這一古代醫學可以用現代醫學的觀點來證實其科學機理。

世界醫學界已確認,能夠通過矯正脊椎來達到治療內臟器官的病種已達八十餘種,且大多是與脊柱力學平衡失調(失穩)有關。然而,由於多數患者沒有脊椎本身的癥狀,而突出表現為頭面、胸背、四肢及某些內臟器官等各種各樣似乎與脊椎毫無關係的病症。因此,在臨床上常常誤診、誤治,所以採用對症治療方法亦往往達不到預期的效果。

在治療上,採取複位整脊手法和相關的信息刺激方法,可使脊柱的生物力學結構和生物信息聯繫得以調整,並恢復其正常的動態平衡。即古醫籍所稱「骨合縫」、「筋入槽」。

採用「中醫脊椎病論症四歸椎診斷標準」和 「中醫脊椎五點一線手法複位術治療標準」,對脊椎病變完全可以早期診斷、預防、保健、康復。即:實施體位、角度、支點、定點、動點為一線的最佳組合的複位術標準。矯正偏歪棘突,使錯位的椎關節得到複位,複位術標準要求在椎關節的有限活動範圍內,實施哪個關節錯位就復哪一個,不允許移動上下的關節,要像射擊一樣百發百中,100%安全無誤,尤其是我們早已打破了枕寰關節錯位、寰樞關節半脫位的複位術禁區。

現在逐步形成和完善的「中醫脊椎病學」,就是在總結祖國傳統中醫學、中醫骨傷學、脊柱與疾病相關理論、神經整脊學、脊椎病因治療學、生物信息學、信息控制論、信息網路原理等的基礎上提出來的一門新學科。

人從爬行到直立行走的巨變,直接影響並改變了脊椎大小關節的生理狀態

和功能,必然潛伏了許多已被發現和尚未發現的致病因素,故此我在60年代就提出脊椎關節錯位是100%、是絕對的,運動中自我複位是相對的「中醫脊椎量變」理論;當錯位超過了生理限度範圍,自我運動不能實現自我複位時,就會發生脊椎關節錯位壓迫了脊神經、交感副交感神經、椎動脈、頸動脈竇而導致腦供血不足、心臟供血不足、五臟六腑功能失衡、經絡十二正經、奇經八脈循行受阻不暢、新陳代謝、免疫系統、內分泌失調、腦細胞開關接觸失靈、血管舒縮失衡等,從而出現脊椎量變功能性——即亞健康癥狀。

人體亞健康癥狀的本質不屬於質變疾病,不屬於醫療範圍,屬於中醫「不治已病,治未病」 的預防、保健範疇。把亞健康癥狀解決在量變過程中,把脊椎關節錯位壓迫脊神經的局面解決在萌芽之中,將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中醫脊椎健康工程」要像刷牙一樣科學普及,呵護人類挺拔的脊椎,是中西醫的天職是社會責任、是人性化的具體體現,同時也是功在千秋、普度眾生的慈善事業。


推薦閱讀:

男性更年期癥狀的飲食療法
哪些癥狀表明女人已經變心了
心臟病十大「另類」癥狀
身體出現什麼癥狀說明卵巢早衰了?

TAG:健康 | 人體 | 中醫 | 脊椎 | 亞健康 | 脊椎病 | 癥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