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主動,不拒絕,不負責——為什麼那麼多人只敢曖昧,不敢放手去愛?(後附真人案例)

心之助(微信:xinzhizhunvxing)

文丨盧悅(新浪微博@盧悅_心之助)

心悅君:

「不主動,不拒絕,不負責」的男人,他們的腦子裡到底在想些什麼? 為什麼那麼多人不敢在情感里有擔當?

什麼是三不主義?

我研究過很多情感平台,一般來說,有兩類文章是最常見的,也是最受女性讀者歡迎的:

1)不分也不合,不離也不愛,男人到底怎麼想的?

2)如何判斷一個男人對你是否是真愛?

其實這兩個主題都是一回事。

那就是我們發現「曖昧」如同我們頭頂上的霧霾一樣,籠罩在很多關係的上空。

越來越多的人發現,自己正在和一個「三不主義者」交往:「不主動,不負責,不拒絕」。

關係好的時候,不斷撩你,製造各種曖昧,但絕對不主動表白;

當你忍不住表白以後,對方在行動上接受,但絕不承擔責任,絕不澄清關係,也沒有任何承諾;

而且對其他異性的好感,也都採取開放態度;

關係不好的時候,也絕不主動離開;

好像你在和一團迷霧談戀愛,一切都是你在自說自話。

很多人說,這不就是「渣」嗎?我們應該遠離這樣的人!

但問題是,人人都知道這種關係危險,但為什麼會有那麼多人還是捲入到了這種「有毒」的關係里?

這就值得我們分析一下了。

根據美國一項調查,有69%的人對於他們正在交往的某個人的關係有困惑,不能確定那是否能夠算作在約會。另一項針對女性的調查則顯示,73%的女性說她們「經常不能確定自己是否在約會中」,19%的女性則認為自己「從來沒有進行過真正的約會」。

似乎,不光是男人,越來越多的女人,也開始加入到了「三不」的世界:似乎,遠離明確的情感狀態,成為一種潮流。

這種「三不」有4種:

1)不明確的開始:

前一陣有新聞報道,一個男人因為求愛不成,一怒之下把女生從樓上扔下來。男人為何如此憤怒?有人說,他送了女生很多禮物,而且女生也邀請他做自己的室友。後來雖然女生把禮物退還給對方,但在這個頭腦明顯有問題的男人看來,你接受了我的禮物,就意味著我們的關係建立了,而且我們做室友,也許就是在為同居做準備……

不是指責這個女生,我們是說,對很多人來說,建立關係的尺度是不一樣的。

有人認為接受我的鮮花就算是默認了,去電影院,是男女關係的開始,可是有人認為,就算是上床,也不算我們已經相愛。

於是大量的一廂情願或者雙方都很默契的在灰色地帶大量存在著。

2)不明確的結束

在諮詢室里我常聽的一句話就是:我為什麼這麼作?我是希望他能對我更狠一些,這樣好讓我可以停下來,讓我絕望,但他總是那麼模稜兩可,好像總是給我一絲希望!有時候,我恨不得他乾脆被車撞死算了,這樣我就解脫了。

有一種人是永遠不會跟你說分手的,他們只會失聯。永遠不會說出那兩個字,就好像你們的關係似乎總是有可能,雖然大量的事實已經證明,你們絕無可能了。

3)始終混沌的過程

更要命的是,很多人的行為是自相矛盾的。比如今天說要和你分手,明天又和你做愛;今天對你不理不睬,明天主動和你搭話;明明說要離婚,卻跟你暢談未來的婚姻生活;明明已經分手,卻還對你噓寒問暖……

這種忽冷忽熱,自相矛盾的表現,讓你永遠不知道他真正的意圖是什麼,你越是抓,就越是水中撈月,霧裡看花。

4)多線操作

備胎:你到底有多少好妹妹,你到底有多少男閨蜜?這些「候補委員」似乎永遠如影隨形地在你們關係周圍出現。

隱婚:朋友圈裡,永遠看不到你們倆秀恩愛的照片,如果不了解你伴侶的人,會認為此人是單身,你們的朋友圈是相互隔離的,在他的世界裡,你只是一個潛伏者。

為什麼越來越多的人會走入「三不」的世界,以及為什麼會吸引人?

那麼,這些「三不」主義者到底是怎麼想的呢?

他們真的是「反社會人格」,以玩弄他人的情感為樂嗎?

總的來說,真正的反社會人格障礙者,在人群里只有1/25(男人中3%,女人中1%),也就是說,總的來說,這樣的人還是社會的邊緣人群,不是主流。

那麼「三不主義者」的主流,他們的內心世界是怎樣的呢?

主要有5個因素,導致他們無法明確關係:

1)過度負責

我以前在文章中說過,世界上所有不負責的人,往往都是過度負責的人。

因為他們誇大了自己該承擔的責任,到最後索性就耍賴:虱子多了不怕咬。

有兩種過度負責的人:

一種人是對他人過度負責,從小就是父母的小幫手,比如,如果你的父親很懦弱,母親很抑鬱,當鄰居欺負到你家的時候,你雖然只有七八歲,但你也要挺身而出,「保家衛國」,或者你不幸遇到了一個酗酒賭博成癮的爸爸,你需要不斷安撫那個快被累死的媽媽;或者你生活在一個被父母嚴重期待的家庭里,他們希望你能實現他們過去一直沒能實現的夢想,你是他們人生中唯一的亮光……

這些原生家庭的情結就在於你必須要成為父母的一部分,而要放棄自己作為一個孩子,作為一個人的利益和需要。

當你長大以後,你就會非常害怕進入到關係里,因為你本能地知道,到了關係里,你只有做一個血庫,不斷為他人付出,才能獲得別人對你的愛。

2)害怕拋棄、拒絕

一句話就可以形容這些人的心態:為了避免拒絕,我先拒絕別人;為了避免被拋棄,我先拋棄他人。因為這樣的人有一個世界觀:既然我註定是要被拒絕的,被拋棄的,被傷害的,那麼我就反客為主,只要關係走近到警戒線,我就立刻跳到下一段關係里,或者把雞蛋分配到不同的筐里,避免全軍覆沒。

這樣就會誕生出大量的「杯水主義者」,他們試圖用量來取代對質的追求。

但這樣就像你去減肥一樣,巨大的飢餓感和空虛感會折磨著你一直半飢半飽的內心。

3)害怕無聊

有人形容:很多時候,我覺得家裡就是一個活死人墓,吃飯的時候,我連咀嚼聲都聽不見,靜得連根針掉在地上都可以聽得見。

小時候我認為我是和機器人父母生活在一起,因為他們聽不見我說什麼,而永遠像復讀機一樣說話。

或者有人這樣形容自己的原生家庭:父母永遠都在爭吵,永遠都不開心,我永遠都要生活在一個充滿怨氣的環境里,特別害怕父母皺眉頭和大聲喊叫,現在我看到領導皺眉頭我都感覺噁心。

生活在過度貧乏、空虛或者過度刺激的環境下,很多人都會把親密關係當成麻醉劑來使用,把愛變成毒品以此可以麻醉自己的神經,遠離充滿創傷的內在。

4)缺乏好的模板應對衝突

這樣的人往往是「恐婚症」族群,他們的痛苦在於,他們太清楚不幸福的婚姻是什麼樣了——過去二十多年,他們天天耳聞目睹,但他們不知道這個世界上是否有真正幸福長久的關係,不知道該如何應對無休止的衝突,所以他們乾脆就拒絕進入長期關係。

5)愛而不能症

情感中有一類人,好像被詛咒了,每到關鍵時刻,就會掉鏈子:

工作要晉陞的時候,忽然出現低級錯誤,失去絕好的機會;

情感要升溫的時候,忽然無感了,錯過以後卻後悔不迭;

他們的人生一言以蔽之就是:各種「陰差陽錯」,最後還是要歸零。

為什麼呢?

因為他們對好的生活有一種莫名的恐懼。

深究下去,我們會發現,他們會有一種「倖存者的內疚感」。往往他們很愛自己的父母,但父母過的很不好,或者他們感覺自己的存在是父母過得不好的重要原因:母親因為生自己,而失去了一生的機會;父親因為和自己關係太好,而冷落了母親……總之他們被深深的內疚感和羞恥感折磨,就無法真正接受自己有「權利」擁有好的生活。

所以他們不能「真正」地「過好日子」,只能吃「三分飽」。

為什麼明明知道是個坑,我還是總往裡面跳?

簡而言之,「三不」的遊戲要玩起來,一定需要雙方的共謀。

經常出現這樣的一個遊戲叫「彼此錯過」。

男方「三不」,女方追逐;

當女方追逐累了,男方開始靠近,

此時女方反而排斥對方,男方再次遠離;

女方此時又如夢方醒,又開始追男方……

這樣的遊戲無限循環到最後,就是大家都受不了:求你放過我吧。

「三不」主義者和「求確定主義者」往往是一個硬幣的兩面。

「三不」主義者,通過關係的疏離來壓抑自己對關係的渴望——不信你餓三天試試。

而「求確定主義者」,通過對關係的確定感的追求,來迴避自己對關係的「懷疑」——因為當關係真正確定下來的時候,他們往往又開始懷疑關係是否真的能走下去。

所以他們其實是一個硬幣:不相信關係可以持久,對關係和自己的能力毫無信心。

他們缺乏原始的安全感,對依戀充滿了恐懼。

就像是為了生存,獅子必須吃掉羚羊,否則就會餓死;而羚羊必須跑遠,否則就會被吃掉,雙方都是被生存的恐懼所驅使做了看似不同,其實本質並無差距的事情。

所謂安全依戀就是毫無理由地相信,自己是可以「倖存」的,相信自己可以應對未來的風險。

這種無理由的相信來自父母早期對我們的點贊,缺少點贊或者太多差評,就會導致我們缺乏這種「原始安全感」而投入了「原始不安全感」的懷抱。

那麼我們該怎麼辦呢?

內在小孩的四個練習幫你獲得人生的確定感。

我們每個人的內心,都住著一個差評師。

往往是因為內化了父母當年如何對待我們的影像。

就像是一個戰士要上戰場,身邊是需要有人擂鼓助威,做戰前動員的,是需要有人給予更好的指導;教會我們如何在保全自己的同時,殺傷敵人的。但如果你身邊總是有人泄氣,總是有人和你內訌,四面楚歌,不停掣肘,那麼你就沒法一鼓作氣,沒法真正迎接未知的挑戰。

每個最成功的運動員,在比賽前都要不斷回憶自己最成功的經驗,因為這樣的點贊就可以成功喚起自己最佳狀態,去贏得勝利,而如果你不斷放失敗的錄像,那麼可以預見的結果就是悲劇。

我們小時候,是無法自主選擇評判者的。

所以我們長大以後,終其一生,都在尋求「點贊師」,我們需要重新生活在一個「點贊的環境」里,這樣才能重新建立起「原始的安全感」。

這就是我們為什麼要在事業和愛這兩大領域裡這麼努力的原因。

事業的點贊可以贏得價值感。

而愛的點贊則才真正讓你贏得「存在感」和「幸福感」乃至「意義感」。

所以獲取愛的點贊是最難的。

因為我們往往期望在伴侶身上獲取。

但我們不知道怎麼做才是真正高效的,更有營養的點贊,如果我們內心的「差評師」系統的力量太強大,就沒法很好的使用我們的「點贊」能力。

這就是我們為什麼要推出「內在小孩」訓練營的原因(感興趣的朋友可以看文末的海報了解詳情,新的一期訓練營馬上就要開始了)。

具體是怎麼做的呢?

一共分成四個練習:

1)覺察舊的腦迴路:

我們在內在小孩訓練營第一期的時候,從我們出生開始回溯每個年齡階段我們的內在小孩的狀態,就是為了重新梳理一下,我們的內在傷害主要發生在什麼時期。

這樣做的好處,就是讓我們了解我們的差評本能是怎麼形成的。

我們就會看到,那些害怕傷害的恐懼、羞恥和強烈的負面情緒是在什麼時候形成的,我們是如何被這樣的心結所操控的,當我們退行到內在小孩的狀態時,我們的行為是如何傷害我們成年後的關係的。

原來,現在掌管我的親密關係的,是這樣小的一個受傷的孩子!他(她)根本沒能力應對這麼複雜的關係!

有了這個覺察的時候,你才能讓真正有能力的內在的自己替換那個「不稱職」的內在小孩。

2)建立新的腦迴路

然後我們就需要和內在小孩進行對話。

此時我們需要建立一個新的「生存方式」:我們以為外面才有溫暖,但其實,如果我們內心是冰冷的,我們就像是蛇一樣,一旦溫暖源失去,就會陷入冬眠。

以前很多人的存在方式是「外求」的:跟父母要愛,跟老公要愛,跟孩子要愛,沒有人愛我,我就生氣,就大哭,就林黛玉,就祥林嫂……

那麼現在我們需要轉換為「內求」模式:和內在小孩對話,練習共情,靠近自己的脆弱,溫暖自己的黑暗。很多人都會發現,自己多年來一直都特別冷落自己,遠離自己,麻醉自己,是因為沒有一個環境讓自己覺得安全。很多人驚訝地發現一句:你終於懂我了,會讓自己淚流滿面。很多人也都會發現當自己跟自己溫柔相對以後,似乎整個人都安詳多了,而與此同時,別人也願意靠近更有正能量的你了。

這樣我們就會從不斷把他人變成「差評師」的惡性循環中跳出來了,然後我們就可以更有勇氣,去面對更深入的關係了。

3)應用現實中

4)反思復盤

至於後兩者是我們接下來的內在小孩工作坊的主要內容。

就像你學英語一樣,雖然你背了很多單詞,但真正到了對話中,你就會發現,自己的不足。只有不斷實踐和不斷復盤,才能真正讓我們的「點贊系統」成為我們的潛意識,成為本能,所以就是三個詞:用心、用腦、投入。

如何在現實生活中更快地覺察自己和自我支持,這方面都是我們接下來的課程要談的。

總的來說,當我們的自我更安全的時候,我們才能敢於更多地呈現真實的、脆弱的自己,才能在隨時都會衝突的關係中有足夠的抗擊打能力,才能用更有智慧的方式來處理種種挑戰。

才能進入「3yes」的世界:主動、負責和明確地去愛!

Tips:

真人實錄:被「三無」男人傷透心以後,我是怎麼找回我自己

這是一位內在小孩訓練營學員的分享,原文很長,我對她的原文做一些摘錄和處理:

在我們最相愛的時候,他忽然失聯,我問他為什麼始亂終棄,他說:你誤會了,我們只是親密的朋友。

我忽然醒悟,他從未說過我們是在談戀愛,他說覺得我很有趣,也和我一起出去玩,還上了床。

可是這一切,原來都是騙局。

他說謝謝我,陪他走過失戀的歲月,他需要好好想想我們是否合適走在一起,然後就斷聯了。

我很崩潰,很破碎,被他這些話完全粉碎。

聽了內在小孩的課程,我告訴自己,我願意接納這些情緒。我們都害怕失去愛,害怕永遠得不到夢寐以求的東西。

害怕自己會永遠這樣孤單下去,得不到肯定,得不到理解。它就像是心中之蟻一樣,啃嚙著我的神經。

我想,也許這次我會嘗試著不離開那個備受傷害的內在小孩:

1)覺察情緒

首先我開始覺察:是什麼在我內心涌動?

非常多的情緒團,各種各樣的傷心、憤怒、委屈和無助以及迷茫……

2)警惕舊習

然後我警惕:每到此時,我最常做的防禦是什麼?

我會尋求各種轉移注意力的方式,我會和閨蜜哭訴、喝酒,忙於工作,給自己報健身班……

3)突破舒適區

不去逃避,而是當情緒出現的時候,把注意力溫柔地放在那個不舒服的地方。

感受它,允許它穿越身體,在我的體內亂竄。

我感覺到胸口如有大石填塞,腹部刺痛,喉嚨有無形的氣憋住…我不逃避,不評判,去詢問這些感覺:

你們想表達什麼?心理學家榮格說過,你必須去感受,然後才能得到療愈。這個過程特別煎熬,每一分鐘都是一個世紀。

4)確立主體

我建立了自己的主體地位,學著問自己:這件事對我有什麼積極的意義?

我為什麼要創造這麼多傷心,內在的我想要經由這一切,經歷什麼?學到什麼?放下什麼?

當我這樣問自己的時候,感覺好像我更有力量了,而不是一個無助的受害者了。

5)與內在小孩對話

我開始和內在小孩對話:

此時我會看到三個內在小孩

1. 害怕拋棄的孩子:小時候媽媽經常和爸爸吵架,動不動離家出走,我經常跑出去找媽媽回來,這會給我非常大的被拋棄的恐懼感。

2.孤獨的孩子:父母經常不在家,忙於工作,每天都是我自己回家做飯,然後睡著,每到12點的時候,我都會習慣性醒來,那時候往往父母會回家。

3.機器人孩子:我習慣了把情感隔離起來,讓自己忘記自己是有感覺的孩子,這樣就不會痛苦了。

我告訴害怕被拋棄的孩子:我會永遠和她在一起,一直抱著她,直到她感覺到溫暖。我告訴孤獨的孩子:我理解你沒有家的感覺,你不是空氣,你很重要!我告訴機器人孩子:沒關係,我已經長大,你可以休息了,不用守衛情感的大門了,我會接手的。

當我開始和他們這樣交流的時候,他們臉上,都慢慢有了血色。這個歷程,長達一個月。我時不時地痛哭,經常躺在床上,一動不動,沉湎於和自己內在小孩的對話里,有時候,甚至覺得自己可能已經是精神病患者了。

我的情緒經過將近兩個月的時間,慢慢從一堆想法橫衝亂撞,情緒瀕臨崩潰的第一階段,來到了思緒依然橫衝直撞,但內心相對平靜的第二階段;然後到了情緒大爆發的第三階段;

第四階段,我才真正地傷心,哀悼,完全抑鬱,好像是在服喪。第五個階段,好像我看到的內心的傷口流出的血不再是黑色,而是紅色的。它在慢慢結痂。

我看到的內在的三個孩子,慢慢地長大了,臉上帶笑了,甚至開始一起玩耍了。

我一點點從黑暗中看到光亮,直到來到了隧道的盡頭,看到了所有的陽光。整個過程,經歷將近半年。

這半年是我人生中最關鍵性的轉折,我第一次真正走完了這段黑暗之旅,我沒有像以前千萬遍的折返,我戰勝了恐懼,我挑戰了極限,我終於靠自己,走出了黑洞。

半年後,我在陽光下,在咖啡館裡,享受著午後寧靜的時光,忽然發現生命的好美,而我以前從未這麼清澈自由地發現過這種美。

我明白,就算我的肉體被摧毀,我也再不會那麼容易被打敗了。


推薦閱讀:

你以為的愛情, 不過是別人玩剩下的曖昧!
12星座曖昧的底線
再來一瓶,謝謝惠顧
和前女友耍曖昧的星座男【圖】
曖昧、交往都適用!熱戀期→平淡期的【保溫80℃】法則,學會「這些」,讓他越來越愛妳~

TAG:拒絕 | 曖昧 | 案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