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來了,未來中美博弈的重點在哪?

達巍 2017/01/20

過去兩個月,中美關係的觀察者們大約都有同樣的感覺:起風了。美國當地時間1月20日,美國候任總統特朗普正式就職。自特朗普當選以來,關於他未來政策出現的最多的一個詞恐怕就是「不確定性」。自去年11月當選至今,特朗普的種種言行是否能讓我們在「不確定性」中找到一些確定的東西呢?他正式入主白宮後,美國和世界,尤其是與中、俄這兩個大國的關係將會如何發展呢?過去兩個月,中美關係的觀察者們大約都有同樣的感覺:起風了。2016年11月8日特朗普當選美國總統。這場美國政治地震所引發的國際關係海嘯,在2017年1月20日特朗普就職後陸續抵達世界各地。過去兩個月,已有一些浪花濺到我們臉上,空氣里已經瀰漫著一股咸腥的味道。顯然,中美關係將是首波受到重大衝擊的領域。人們對這場衝擊的具體形態、規模與將造成的損害有著不同的猜測,但衝擊將至,是一個普遍共識。越是這種時候,越讓人想起翁同龢的那副對聯:「每臨大事有靜氣,不信今時無古賢。」保持「靜氣」是不確定環境中的戰術選擇以靜制動、後發制人,大概是中國應對「特朗普衝擊」的首選策略。這是由以下幾個因素決定的。其一,特朗普在競選期間及當選之後說了很多話、做了一些事,確實製造了讓人不安的氣氛。但是他上台後,究竟會實行怎樣的對華戰略,政策細節會是怎樣,不僅中國專家看不清楚,美國專家也說不明白。既然對博弈另一方的動作還很難預判,那就不如後發制人。一方面做好最壞的準備,政策「工具箱」里多備些「彈藥」;另一方面保持開放的心態,抓住可能的機會,爭取最好的結果。給特朗普這個「政治素人」一點時間和空間,聽其言、觀其行。其二,特朗普似乎是一個頗懂「詭道」之人。他的動作很多,方式也常出人不意。中國沒必要對特朗普發出的每一條推特、說出的每一句話、做的每一件事情都做出反應,跟著他的節奏起舞。以靜制動是個更好的選擇:慢個一拍半拍不要緊,按照自己的原則和節奏來。其實說起「詭道」,中國人算得上「老祖宗」。孫子所謂「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利而誘之,亂而取之,實而備之,強而避之,怒而撓之,卑而驕之,佚而勞之,親而離之,攻其無備,出其不意」的「詭道十二法」,跟特朗普周旋大概也夠了。如果有人非要比試一下,那試一試也未嘗不可。其三,中國日益上升的實力,讓我們有條件可以保持靜氣。從當選後的言行看,特朗普及其團隊似乎對當代中國的實力,對中美兩國「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相互依存的現實,對中國新一屆領導人的領導風格還缺乏足夠的認識。當中國核心利益受到損害時,中國可以後發制人,但是決不會沒有反應。「不是不報、時候未到。時候一到,通通報銷。」如果美國新任領導人一定要走過一條「學習曲線」的話,中國有能力讓這條曲線變得更短。對此,我們可以保持足夠自信。其四,特朗普要衝擊的,不僅是中美關係,更是華盛頓的整體內政外交。特朗普和他的團隊似乎心比天高,卻缺乏對華盛頓政治複雜性的實際體驗以及對世界政治經濟現實的準確認識。他的「三板斧」來勢可能很猛,但「三板斧」之後會怎樣呢?不妨「讓子彈飛一會兒」,看看美國國內複雜的政治制衡機制能在多大程度上約束特朗普;也可以看看特朗普扔出去的「飛去來器」在打傷別人之後,會不會飛回到他自己頭上。保持「靜氣」更是在戰略層次保持清醒判斷特朗普對中國構成的挑戰絕不僅僅在戰術層面。在中國崛起的最關鍵階段,戰略層面的「靜氣」,將事關我們能否順利走完第一個「一百年」的「最後一公里」,並平穩地走向第二個「一百年」目標。其一,在短期內,中美關係的博弈或許會十分「熱鬧」,吸引大家的眼球,但是特朗普上台帶給中國真正有意義的博弈,實際上是中美在國內改革與發展上的競賽。特朗普提出了雄心勃勃的發展藍圖:大規模基礎設施建設、大規模減稅、減少不合理的政府管制、使醫療保險體系更加合理化、追求對美國更為有利的國際貿易安排……我們現在很難判斷這個藍圖能在多大程度上成功,但用不著質疑特朗普提出這些目標的嚴肅性:他希望帶領美國與世界主要大國進行一場經濟競賽。誰能創造更加良好的營商環境,以吸引更多的投資、創造更多的就業?誰能建設著眼21世紀最先進、最便利的基礎設施?誰能在發展經濟、減少貧富差距、應對老齡化、保護環境等諸多目標之間保持平衡?誰能實現更多的創新?特朗普上台後,美國將更多地實行「以鄰為壑」的貿易政策;出現寬鬆的財政政策與緊縮的貨幣政策的組合,並帶來短期內美元的強勢地位。這一切,都指向中美之間的經濟競賽、發展競賽。中美下階段需要博弈的,不僅是「一個中國」、南海問題、「貨幣操縱國」……更關鍵的,是兩國關於改革、開放、發展與穩定的競賽。資本是會用腳投票。要應對這種競爭壓力,改革開放是唯一的辦法。就在2016年年底,國務院審議通過《關於擴大對外開放積極利用外資若干措施的通知》,顯示中國政府在這一問題上保持了清醒的認識。其二,中美關係可能很快將面臨巨大的「逆風」,但我們不能因此輕易改變對世界性質的判斷。近代以來,美、德、日、蘇等大國崛起的歷史顯示,崛起國家實力不斷上升,帶來國際格局的改變,勢必遭遇國際體系內其他國家或明或暗、或強或弱、或有意或無意的抵制與阻撓。由此,擺在崛起國家面前的一道重大難題是:它如何看待它所處的國際體系的性質?在崛起國家眼中,國際體系是否能夠允許它不斷和平發展,乃至和平超越現存霸權國家?崛起國應該謀求在體系之內、主要以合作的姿態來謀求自己的發展,還是應該在體系之外、主要以對抗的姿態來實現自己的發展?美、德、日、蘇四國對這一問題的不同答案,決定了四國崛起過程中的對外戰略取向,也構成了後三個國家崛起失敗的重要背景。正如同當我們奔跑時,我們會感到有風迎面撲來一樣,崛起國家感受到的阻力,常常是由自己崛起所引發的格局的相對變化帶來的。將「逆風」等同於國際體系不容許崛起國發展、過於匆忙地得出「國際體系的性質是敵對的」的結論,是某些崛起國家曾經犯下的顛覆性錯誤。1978年以來,中國不斷融入國際體系,並在其中取得了長足的發展。近年來,當中國在體系內逐漸發展起來之後,我們感到的「逆風」似乎越來越大,國際環境似乎越來越複雜。特朗普的上台,可能導致中國面臨的國際壓力進一步變強,對國際體系的性質做出「不相容」結論的傾向可能也會越來越強。對此,我們必須慎之又慎。盡最大的可能堅持和平發展的路徑,堅定不移地在與世界的相互聯結而非隔絕中實現國家發展,是中國過去三十多年改革開放的基本經驗,也應當是未來的長期堅持的發展路徑。中美關係在里根、柯林頓和小布希上台後,都曾經歷過波動。鄧小平同志曾說過,「中美關係終歸要好起來才行。」回頭看,正像他老人家所說,中美關係走過了這些波動,而且關係的深度與廣度早已超過歷史上任何時期。同樣,中國也在外部的種種壓力下走了過來,並前所未有地接近民族復興的偉大時刻。因為我們一直記得小平同志的另外一句話,「要緊的是辦好我們自己的事情。」(作者達巍,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美國研究所所長)
推薦閱讀:

未來5天喜事不斷 福祿雙全的3大生肖
為您讀書之《未來簡史》每天一萬字第21集
未來會被淘汰的七種人,第六種會很慘!
郭沫若經典語錄:你的過去我來不及參與,你的未來我奉陪到底
未來三個月天降橫財生肖羊

TAG:未來 | 特朗普 | 中美博弈 | 在哪 | 中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