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吶喊》簡答題及答案

(2017-06-15 18:56:21)分類:名人名著《吶喊》簡答題及答案1.魯迅作品中有大量寫「看客」的文字,顯示了魯迅對國民的情感態度,結合你的閱讀談談你的理解。答:魯迅認為,中國國民問題甚多,他一直都在思考並探討,怎樣才是理想的人性?中國國民性最缺乏的是什麼?它的病根何在?他強烈感受到國民的麻木愚昧,希望國民能夠警醒,不再做「毫無意義的示眾的材料和看客」。所以作品中關於看客的描寫,表現了作者對看客的嘲諷,對國民性弱點的揭示。作品中,我們看到那些看客們麻木無聊到什麼程度,他們鑒賞著阿Q調戲小尼姑,因為自己沒有親自上陣而不能十分過癮,只能「九分得意的笑」;他們聽著阿Q從城裡回來給他們講殺革命黨的故事,也覺得過癮,聽到最後是「欣然」了。特別是最後阿Q被殺的路上,這一群看客們發出豺狼的嗥叫一般的聲音來;作者把看客們比作狼,可見魯迅不僅把統治者看成是殺人者、吃人者,同樣也把看客看作是間接的吃人者和殺人者。作品最後以諷刺看客作結,可見作者在作品中對看客的批判和諷刺也是他要表現的一個重要方面。2.魯迅在《<阿Q正傳>的成因》中說,他創作這部小說,經歷了由「開心」到「不很開心」到「認真」的過程。讀者閱讀這部小說,也會經歷一個由樂到悲的過程。說說你對這部小說笑中含淚的藝術特色的體會。答:作者刻畫了一個悲劇性的人物,表達一個十分嚴肅的主題,但作者卻用喜劇的藝術手法來表現。我們看這篇作品,首先當然是覺得阿Q 這人可笑,未庄這批人都像是在舞台上表演的小丑,讀者彷彿是一個始終關注著未庄人一舉一動的旁觀者。可是,越往後看,會越覺得阿Q的可悲可憐,他那被趙太爺逼得失去生計,不得不去尼姑庵里偷蘿蔔吃,被迫離開未庄去城裡當小偷的情景,難道不讓人心酸?尤其最後被槍斃的結局,在讀者怪他糊塗的同時,難道不痛恨那些壓迫者?假如多看幾遍,細細咀嚼,就更能從喜中品出悲來。這是一種含淚的笑。魯迅一生思考國民性問題,思考中國歷史循環怪圈問題,這樣重大問題同樣表現在他的這篇作品中。但他不是悲天憫人,而是通篇調侃、諷刺、挖苦、嘲笑,惟其這樣的大喜,人們才感覺到那樣的大悲。當我們聯想歷史和現實時,悲,更從中來。所以,閱讀這篇作品,笑,只是看懂了文字,悲,才是悟出了內涵。3.簡述阿Q的命運,並談談你對阿Q精神的理解。答:《阿Q正傳》是魯迅的代表作。小說以辛亥革命前後的江南小鎮未庄為背景,塑造了阿Q這個跨越時空的不朽典型。阿Q是未庄的僱農,上無片瓦,下無插針之地,全靠打短工維持生計。他受愚弄,受壓迫,受剝削,他的「戀愛」與「革命」都遭到了打擊,而他往往以「精神勝利法」得到自慰。他雖然有改變自身生活處境的渴望,但愚昧、麻木、不覺悟,最後成為當權者殺一儆百的犧牲品。阿Q精神,具體表現為妄自尊大,自輕自賤,欺弱怕強,麻木健忘等,他的排斥異端與「投降」革命也是精神勝利法的一個相關因素,至於怒目而視的怒目主義和「在肚子里暗暗咒罵」的腹誹政策,更是精神勝利法的最主要的現象了。魯迅先生正是通過對阿Q精神勝利法的淋漓盡致的描繪,表明這種普遍存在於「國人魂靈」中的精神病症怎樣麻木。4.魯迅對傳統文化的批判往往表現得非常堅決,甚至偏激,應該如何看待魯迅的這種態度?請結合《狂人日記》加以分析。答:魯迅對傳統文化的批判的確是嚴厲的,是決絕的態度,甚至很偏激,他是對傳統批判最深刻、攻打最猛烈的人之一。在他的作品中,直接表達了積壓多年的對傳統的憤懣,也最能體現他對傳統文化的態度。例如魯迅在《狂人日記》中,通過狂人之口,直接地表達了魯迅這種心情,也最能體現他對傳統文化的態度。最突出的表現就是通過狂人之口,說出了中國歷史的本質:「我翻開歷史一查,這歷史沒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頁上都寫著『仁義道德』幾個字。我橫豎睡不著,仔細看了半夜,才從字縫裡看出字來,滿本都寫著兩個字,是『吃人』。」說出了當時人們想說而不敢說,甚至連想都不敢想的話,痛快淋漓地揭示了舊社會的本質。5.怎樣理解小說以「葯」為標題的深刻含義?答:小說標題為「葯」,寓意深刻。窮苦的城市貧民以革命者的鮮血作為治病的良藥,這是何等可悲的社會現實!革命者應該吸取歷史教訓,克服脫離群眾的弱點,發動群眾起來共同鬥爭,這樣才能推翻黑暗社會,這對於革命者是一劑良藥。一個「葯」字,不僅簡明而集中地揭示了作品的思想內容,同時也尖銳地向讀者提出了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6.試分析小說《風波》結尾的寓意。答:結尾描寫一場風波過後的平靜景象,七斤又重新受到人們尊敬,好像什麼風波也沒有發生過一樣,農村依然沒有變化,麻木、軟弱、不覺悟,仍是這裡人的主要特徵。而在這幾乎凝滯的生活背景中,惟一動態的情節是六斤仍和她祖母一樣,裹起了小腳,一瘸一拐地走來走去,重新走前輩的老路。作為中國封建社會性格標誌的小腳,似乎成了限於有生氣的點綴!中國社會的舊基礎並沒被摧毀,由這箇舊基礎培育出來並維護這箇舊基礎的封建意識形態和落後愚昧的精神並沒有被消滅。作者通過這樣的結尾描寫,揭示一場辮子風波過後,農村依然照舊的社會現實,從而啟發人們思考如果不喚醒民眾,就無法改變農民的悲劇命運,就不能取得民主革命的真正勝利,結尾部分加深了小說反封建的主題。7.《吶喊》中是如何揭露封建社會「吃人」的本質的?試舉例說明。答:在《吶喊》中,到處可見的是封建秩序、封建禮教、封建迷信在「吃人」。《狂人日記》中「狂人」處在「古久先生」(有二干多年封建統治經歷的歷史代表)、趙貴翁(封建勢力的現實代表)和大哥(封建勢力對「狂人」的直接加害者)聯合組成的巨網的重壓、包圍之中,這幅封建勢力殺人、吃人、扼殺人性的畫面,赫然醒目地形象化地演化為一場「人肉的筵宴」。孔乙己、華老栓一家、單四嫂子母子、七斤夫婦、閏土、阿Q……陸續被「吃」,從精神的扭曲一直到肉體的死亡。換言之,揭露「吃人」現象、抨擊「吃人」思想,乃是《吶喊》以及同時期所寫雜文中最突出的共同主題。《狂人日記》更以象徵手法明確無誤地昭示了當時魯迅引為自豪的驚人發現:「中國人尚是食人民族」。8.談談你對《狂人日記》中的狂人形象的理解。答:「狂人」是一個獨特的藝術形象。他活動和思考的全部生活環境是一個活生生的、典型的、以封建宗法制度和舊禮教為其基礎的現實環境;「狂人」對周圍環境的反應和分析,他的全部邏輯,所有猜疑和妄想,都是一個典型「迫害狂」患者的真實狀態。魯迅正是借了這個瘋子形象,喊出了具有強烈革命民主主義思想的心聲:「我翻開歷史一看,這歷史沒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頁上都寫著『仁義道德』幾個字。我橫豎睡不著,仔細看了半夜,才從字縫裡看出字來,滿本都寫著兩個字是『吃人』!」這徹底揭露了封建禮教、封建社會的「吃人」本質。因此狂人是一個反傳統、反道德、反壓迫的形象,他認識到原來幾千年的封建道德、封建文化只不過都是人吃人的文化道德,但他無力挑戰強大的傳統道德的壓迫,只能仍舊被吃、被迫害。當所有的人都還沒有覺醒而他覺醒的時候,其他人都被他當成了瘋子、狂人。9.談談你對《風波》中九斤老太的口頭禪「一代不如一代」的理解。答:九斤老太的口頭禪「一代不如一代」不是簡單地寫她不滿的情緒,而是要揭示出陳舊腐朽的保守觀念,從中也能看出農民的狹隘性。作者把國粹家「一代不如一代」的論調折射九斤老太的身上,表現了對復古家、國粹家的一種諷刺。10.魯迅在《<吶喊>自序》中說道:「既然是吶喊,則當然須聽將令的了,所以我往往不恤用了曲筆,在《葯》的瑜兒的墳上平空添上一個花環,在《明天》里也不敘單嫂子竟沒有做到看見兒子的夢,因為那時的主將是不主張消極的。」結合《吶喊》中的作品談談你對這段話的理解。答:「聽將令」意即文藝服從新民主主義思想文化革命的需要,成為時代的吶喊,而不再是個人的奮鬥,這表明魯迅的思想已經發展到一個新的高度。「用曲筆」則是根據「聽將令」的指導思想而採用的藝術形式——「刪除些黑暗,裝點些歡容,使作品比較的顯出若干亮色」。比如《葯》中在瑜兒的墳上平空添上一個花環,象徵革命後繼有人,為革命的前行者吶喊助陣;《明天》中的寡婦單四嫂子痛失獨子,想在夢中再見見她的孩子,魯迅沒有將這樣的夢摧毀,仍留下一點安慰「只有那暗夜為想變成明天,卻仍在這寂靜里奔波」。11.結合《白光》全文,請你談談對「白光」的作用的理解。答:「白光」在結構上,作為情節線索構建全篇,白光一直在誘惑著陳士成的思維和行動,直至他出城門,投水而死;白光的象徵意義正暗示了文章的主旨,瘋人在恍惚感覺中追尋著窮途末路中的一絲「白光」樣的希望,升官發財的誘惑像白光一樣使追逐者為之瘋狂。這就是作者所要抨擊的罪惡的科舉制度。12.《葯》里的夏瑜說:「這大清的天下是我們大家的。」請簡述你對夏瑜形象的理解。答:夏瑜身陷囹圄,還勸說牢頭造反,表現出夏瑜確是一位捨生取義的革命者;清王朝的天下是大家的,與「普天之下,莫非王土」針鋒相對,推翻異族統治的大清,正是「驅逐韃虜、恢復中華」的精神,這句話反映了夏瑜思想中的民主性和民族性。13.《端午節》里的方玄綽表裡不一的虛偽相,被作者刻畫得惟妙惟肖。請舉例說明並作簡析。答:方玄綽自私自利,自命清高,他的「差不多」一說挾帶私心,但偏要戴上憂國的花環;他不加入「索薪」行列,認為索薪欠斟酌,太嚷嚷,而一旦經濟拮据,他也贊同索薪了。方玄綽口頭上責備太太提出的買彩票「無教育」,但對「頭彩幾萬元」的廣告也是動心的,方玄綽表裡不一的虛偽相,被作者刻畫得惟妙惟肖。作者對於方玄綽的內心描寫,以及通過方玄綽與方太太對話來刻畫人物性格也是很成功的,把這個可憐又可惡的小官僚塑造得活靈活現。14.請概述《阿Q正傳》中趙秀才、假洋鬼子投機革命的一兩個細節。答:①將辮子盤在頂上。②去靜修庵「革命」,砸碎龍牌。③把老尼姑當作滿清政府,給了她不少的棍子和栗鑿。15.《社戲》的結尾說:「真的,一直到現在,我實在再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戲。」對這個結尾應該怎樣理解?你在生活中有這樣的體會嗎?答:其實那夜的戲,看得叫人「打呵欠」「破口喃喃的罵」,那夜的豆,第二天吃起來也實在平常。所謂「那夜似的好豆……那夜似的好戲」,代表了作者對天真爛漫自由有趣的童年美好的回憶,充滿一種浪漫的理想色彩,表現對人生理想境界的渴望和追求。分享:
推薦閱讀:

為何男性總是喜歡女性這裡,心理專家告訴你答案
大清不是被慈禧亡國,慈禧一直被冤枉,末代皇叔說出了答案!
看了肯定得益:清晨三件事和八答案
離過婚的女人最怕什麼?5位離婚女人的真實經歷告訴你答案!
讓孩子自己找答案

TAG:答題 | 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