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長安迎戰亞歷山大——歷史架空
第一招:鄭莊公出迎
假如中國軍隊的統帥是鄭莊公,這一仗,多半是要靠戰車來打的。鄭莊公是傳統的春秋戰車戰專家,他在長葛之戰中把戰車玩出了魚鱗陣的花樣,大敗周天子,獲得了春秋小霸的稱號。假如馬其頓軍碰到的是鄭莊公,鄭莊公採用的作戰方法恐怕還是戰車,但是,魚麗陣他不會擺了,因為對手不同,根據鄭莊公的特點,他能夠發明魚麗陣,肯定也能夠發明某種東西對付亞歷山大。中國的戰車戰,也是很講戰術隊形的,衛懿公和狄人交鋒就是沖得太快亂了隊形殺身成仁。和馬其頓軍相比,鄭莊公的軍隊也有同樣的缺點,那就是騎兵還形不成主力戰鬥力,弓箭的威力不足,不足之處是部隊的武器,畢竟沒有馬其頓軍的威力強大。但是春秋的武士很要面子,有一種殺身成仁的精神,面對敵人不會掉頭就跑,這是一個優點。那麼,推測鄭莊公的戰法大概是把主力收在後方,而以若干戰車作為前鋒列成稀疏陣型迎戰馬其頓軍。馬其頓人都是用輕騎兵,輕步兵解決波斯戰車,但是中國的春秋戰車恐怕沒有那樣容易處理,因為它的周圍還有井然有序的步兵陣呢! 春秋時代的中國戰車兵有它的特點,一輛戰車,實際上是一個活動的堡壘,包括數名甲士和圍繞戰車作戰的數十名披甲步兵,所以按照上面的陣型,鄭軍前鋒很快就會被切割成一個個獨立的戰鬥單位,各自為戰。所以最好的辦法還是出動馬其頓方陣消滅這些前鋒戰車。這樣的戰車部隊,肯定是抵擋不住馬其頓軍的方陣的,一交鋒就會死傷慘重。各自為戰是最容易被殲滅的陣容,問題是,這樣希臘的密集陣正面便會被這些獨立的「戰車堡壘」切割成一段一段,難以形成完整的平面啦!即便是有的戰車部隊全部陣亡,馬其頓軍也不可能踩著戰車繼續衝鋒,只好從兩邊繞開。希臘方陣最怕的就是陣型混亂,這時就大概會非亂不可了這時候,鄭莊公大概就會把戰車主力放出去了,衝擊方陣兩翼,鄭軍的武器是帶鉤的戟,戰車又高,從上向下的啄擊,或者鉤住馬其頓軍的長矛左拉右拽,正是他的長處 – 沒聽說馬其頓軍對「防空」有過什麼準備。等馬其頓方陣亂成一團,十五英尺的長矛就不再是好武器,而是累贅了。這種戰法,我的感覺庄公勝率不低,唯一的問題是前軍損失會比較大,要放楚國蠻子這樣不怕死的上陣。犧牲前鋒,老鄭自己兄弟都逼死,這種狠勁兒是有的。
第二招:白起出迎
白起在長平之戰殲滅趙軍四十萬,趙國五星上將趙括親自沖陣,雖然「身披重鎧」,還是被亂箭射死陣前。如果白起迎戰亞歷山大,可以想像,他將採用的是運用新式武器的打法 – 他的致命武器將是 --- 弩。
這效果將如同拿破崙用重炮屠殺馬木留克騎兵一樣瘋狂。弩箭,是軍陣的剋星,歐洲也是隨著複合弓的發達,軍陣逐漸推出了歷史舞台,不過,一直到15世紀,歐洲的戰場上也沒有出現過弩這種武器。而中國的行動要早得多。弩是由弓發展而來的一種遠射武器,跟現在的步槍有許多相似的地方。由於增加了發射用的機栝,因而可以從容瞄準,待機而發。除了像弓一樣可以使用臂力以外,還可以利用腳力或者機械力,弩的威力因此大大增加。《復活的軍團》提到秦軍的勁弩 -- 「與弓不同,秦弩必須用腳蹬、藉助全身的力量才能上弦。專家估計,這種秦弩的射程應該能夠達到300米,有效殺傷距離在150米之內,秦弩的殺傷力遠遠高於當時任何一種弓。而秦國勁弩的射程更遠,極限可能在900-1000米之間,現代步槍的射程是在1500米左右。青銅劍在戰場上主要用於防身和近距離格鬥,而戰國至秦期間,遠射兵器在戰爭中發揮的作用更大,是當時的主導兵器之一。」「秦人憑經驗接近了現代空氣動力學的規律。這種古老的箭頭是早期飛行器當中的範本,它和今天的子彈一脈相承。考古人員還發現了一些特大型號的銅鏃,每支重量達100克,比其它銅鏃長一倍有餘。迄今為止,這是古代兵器史上發現的最大的銅鏃。強弩配以精良碩大的銅鏃,無與倫比的殺傷力足以令人心寒。」趙括披了幾層甲都被射穿,正是其威力體現。不用再多說了,在秦弩面前,馬其頓的精兵再還沒有來得及發揮長矛的優勢時,就將被利箭洞穿!馬其頓的長矛,優勢在其長,如果碰上攻擊距離更長的秦弩,那就如同戰列艦碰上了飛機。更可怕的是秦弩可以預先上好弦隨時發射,還可以瞄準,專打馬其頓軍中扛矛柄的士兵,讓他倒在陣中變成絆腳石,而且前排的長矛變成朝天。。。馬其頓軍唯一的辦法就是快衝,早點兒和敵軍接觸上,就能夠使用長矛了。遺憾的是中國軍隊還有下邊這種玩藝兒。
這就是衝車,外面蒙著牛皮,極為高大,弓箭手從上面亂箭射下,馬其頓兵卻沒法殺傷弓箭手,如果放下長矛來試圖推翻衝車呢?那就只能叫「亂了陣腳」其實,咱這還是客氣的呢,如果把老曹的霹靂車搬來,朝亞歷山大的方陣里扔幾個磨盤,那效果。。。
討論同時代的古代戰爭,不能搞時間錯位,否則用拿破崙的火器部隊去和亞歷山大打仗,亞歷山大還不是要全軍覆沒啊。所以必須注意時間。鄭莊公姬寤生 (前757-前701)處於公元前8世紀的春秋早期,比亞歷山大早500年左右,所以不可能與其作戰。就算真能活500多歲去和亞歷山大作戰,中原的作戰方略歷經春秋戰國,也已經有了重大變化了,不可能與鄭莊公時期一模一樣了。至於秦國的不敗戰神白起,也不可能與亞歷山大作戰,詳情在下文中說明。
亞歷山大於公元前334年開始東征,前331年與波斯國王大流士三世進行高加米拉會戰並勝利,前329年侵入中亞,前327年夏侵入印度但被迫撤軍,前324年全軍回師巴比倫,歷時10年的遠徵結束。前323年夏亞歷山大突然患病逝世。從時間上分析,亞歷山大如果進軍中國的話,其時間應當是在中亞作戰之後進軍印度之前的前327年上半年。此時他已經在中亞取得一定戰果,士氣尚存,而還沒有啟動南侵印度之心,在前327年上半年開始從中亞進軍新疆是有時間上的連續性的。而從印度撤退以後,儘管在時間上是可能的,但是此時亞歷山大的士兵們已經是思鄉心切,士氣不存,儘管尚未立刻回師,可是已經不具有繼續東征中國的可能了。所以可以確定,如果能夠東征的話,唯一可能的時間是前327年上半年開始進入新疆。從兵力上分析,高加米拉會戰時候亞歷山大的兵力是4萬步兵和7000騎兵共4.7萬人。經過幾年的戰爭,必然會有所損傷,那麼基本上可以認為,如果東征的話,其兵力應當是4.5萬人左右,其中騎兵6000左右。現在來看進入中國之後的情況。前327上半年,亞歷山大率領4.5萬人侵入新疆境內,進入南疆塔里木盆地。盆地里基本上都是一些綠洲農業的小城邦,有些甚至全城人口都沒有亞歷山大的軍隊人數多,因此可以想像在軍事上亞歷山大軍隊不會有多少損失。但是南疆廣闊的地域的大片的沙漠,尤其是羅布泊和河西走廊西端敦煌之間的白龍堆沙漠,會導致相當的給養問題,造成一定的非戰鬥損失。參考亞歷山大從敘利亞到波斯的戰事基本上進行了兩年以及新疆和西亞兩地的作戰空間大體相當,可以認為亞歷山大軍隊達到河西走廊西端的時候,軍隊數量為4.4萬人。由於在白龍堆沙漠中,馬匹的損失率很高,大體可以認為騎兵下降到2000-3000的數量。此時的時間大體為公元前325年年底附近。此時在河西走廊的居民是游牧的月氏人(就是後來秦漢時期被匈奴人趕到中亞的大月氏人)。考慮到大月氏人游牧性質和戰鬥能力,不會對亞歷山大軍隊造成重大損失,只能干擾和遲滯其行動而已,亞歷山大軍的馬匹會有少量補充。大體可以認為在河西走廊將歷時半年左右。則大體在公元前324年夏,亞歷山大軍隊達到蘭州附近的黃河,已經到達秦國西部邊境。此時兵力大約4.4萬人,其中騎兵3000左右。
公元前324年夏,西方世界的戰神終於要碰到偉大的秦國了!!此時中原各國正在幹什麼呢?公元前324年,東周國周顯王45年,已經是顯王末年;秦國惠文王14年,即更元元年,也就是秦國的主人稱王的第一年,正值經歷旺盛的壯年;齊國齊威王33年,為威王末年;楚國楚懷王5年,為懷王初年;趙國趙武靈王2年,正是大名鼎鼎的搞胡服騎射的趙武靈王登基不久;魏國魏惠王稱王后的第11年,也就是其成為魏國國主的第46年,正值惠王后期;韓國宣惠王9年,為宣惠王中期;燕國易王9年,為易王后期。我們可以看到,大名鼎鼎的秦惠文王、齊威王、楚懷王、趙武靈王這些人,正值此時。
首先重點來看我們的主角——秦國。秦惠文王(也稱秦惠王)的前任就是實行商鞅變法的秦孝公,此時距離秦孝公時在前359年開始進行的商鞅變法已經35年,秦國國力已經相當強盛,已經從魏國手裡奪回了潼關附近黃河以西的秦國舊地,通向山東六國的大門已經向秦國敞開;此時秦國的相國(名義上相當於宰相,當時的實權大體相當於外相)是著名的縱橫家張儀,就在前一年的秦惠王十三年(公元前325年),秦惠王命張儀攻魏,奪回了焦和曲沃,還把陝也奪了下來。從此,魏國在黃河以西的土地全部被秦國奪回,魏國閉塞秦國的陝也被秦國奪取了。秦國終於打開了通往中原的通道,幾代秦國國君的夢想在秦惠文王手裡終於變成了現實;秦國西北方向,在甘肅隴中、隴東地區和寧夏地區,有一個游牧民族的國家義渠國,秦惠王7年到11年(即前323年到前327年),秦國滅掉了義渠國,從此擁有了大片優良牧場和馬種,到我們的焦點——前324年時,秦國已經擁有一支強大的騎兵;此時秦國最著名的幾個大將有魏章(即當初商鞅詐取的魏國人公子魏昂,魏章在魏時就已經是名滿華夏的名將)、司馬錯(歷經惠王、武王、昭王的三朝元老,在伐蜀、楚、魏、韓的戰爭中立有大功)、楚人甘茂、異母弟公子疾(在攻楚戰爭中,公子疾和甘茂兩位秦國的重臣被作為魏章的助手)。不久的以後秦國將作出的重大行動:7年後的前317年在函谷關附近,秦國將擊敗五國聯軍,殺八萬二千人;8年後的公元前316年,秦國派張儀、司馬錯滅巴、蜀國。
再來看看山東六國。齊國:齊威王,擁有我們東方的軍事天才孫臏和名將田忌,著名的田忌賽馬的故事和鄒忌諷刺齊王納諫的故事都發生在齊威王時期;可惜在前341年孫臏率領齊軍在馬陵射殺魏將龐涓之後,田忌遭宰相鄒忌的陷害,被迫流亡楚國,孫臏也辭官歸隱,齊國雖大國地位尚在,然已無名將。楚國:楚懷王登基不久,還沒有什麼突出的顯示,楚國強大的地位尚在,但此後在這個無能國君手中,楚國將不斷喪師失地於秦,楚國的強國地位葬送在他手裡,變成一個虛弱的大國。此時,偉大的文學家屈原是28歲。趙國:著名的趙武靈王此時才即位2年,年齡也不過16歲左右,國政尚在幾位大臣手中,著名的胡服騎射要到16年後才出現。此時的趙國國勢很弱,往往無力抗擊二、三等小國中山國的侵擾,連林胡、樓煩也乘機連年向趙發動軍事掠奪,趙國幾乎沒有還擊之力。魏國:魏惠王即位時魏國是鼎盛時期,但在以後的戰爭中,大敗於擁有軍事天才孫臏的齊國,開始衰弱,此時也不能稱強了。韓國:雖然素有「勁韓」之名,擁有宜陽這天下著名的鐵山,鐵兵器製造業也一直為列國眼熱,但是宣惠王的前任韓昭侯好不容易改革出的一點成績又被葬送了。不要說一流的秦、魏、趙、齊、楚都打過韓國,甚至連二流的宋國都敢於攻打韓國。此時的韓國,怎一個弱國了得。燕國:老資格的諸侯國,不過一直是邊地弱國。不過此時的燕易王,其王后確是秦惠王的女兒,日後將幾乎滅掉齊國的燕昭王就是這個易王妃的兒子,秦惠王的外孫。總的來講,此時趙、韓、燕三國尚是老牌弱國,齊、魏也已經衰落,只有楚國尚可稱強國,但是也處於衰落的邊緣。放眼天下,強國勁軍,唯有大秦!
秦國迎擊軍隊的將領在與亞歷山大這支來自西方的軍隊作戰的時候,由於秦國不可能不一點也不顧忌山東六國趁火打劫,因此相國張儀必定坐鎮都城咸陽,或者活動於六國之中,使山東六國不至於趁機攻秦。而六國或力弱,或新君即位,或為秦姻親,或國君無能,在張儀的鐵嘴之下,應當不會對秦國有所動作。而司馬錯則會在朝中或者東方邊境領軍,防備六國尤其是楚國的突然襲擊。魏章雖然早在秦惠王的前任秦孝公時就已經投秦,但是一直到12年後的前312年,還能作為秦國的庶長領軍與楚國軍隊10萬爭奪漢中,楚軍大敗,大將軍屈匄、副將逢侯丑等70多名大將被俘,8萬楚軍戰死沙場。可見在前324年,魏章還正是能夠領軍作戰的顛峰時期。所以魏章必定作為秦軍主帥迎擊亞歷山大軍隊,而甘茂、公子疾將作為魏章的副手出征。這時候也許就要有人問了,秦國的不敗戰神白起呢?根據史書記載,秦昭王十三年(前294年),白起作為左庶長第一次出現在史書上,一直到前257年逝世,見於史書的時間一共37年。考慮到白起的非正常死亡(被賜死),其死亡年齡不會大於60歲,則可以推斷白起的出生年份不早於公元前317年。而這個最早的估計前317年,也在我們的焦點——前324年的7年之後。這就是說,秦軍將與亞歷山大作戰的這一年,白起還沒有出生呢。即使我們的估計有十年的誤差,白起的出生年能夠再提早10年到公元前327年,那麼作戰的這年白起也不過是呀呀稚語的幼兒,當然不可能上戰場了,更不要說為將領兵了。所以,很遺憾的,我們的戰神將不得不與西方世界的「戰神」亞歷山大失之交臂了。所以,秦軍的迎戰將領將是:主將——庶長魏章,副將——甘茂、公子疾。
戰爭的進程公元前324年,亞歷山大率領軍隊4.4萬(其中騎兵3000)到達蘭州附近的黃河,並渡過黃河進入秦國境內。這一地區屬於秦國的隴西郡。由於西部方向在滅掉義渠國之後已經沒有什麼稱得上敵人的力量,而且蘭州地區處於秦長城以外,人口稀少,所以駐軍應當比較薄弱,只有少量防備游牧民騷擾的守城部隊。可以想像亞歷山大軍攻破這些分散的薄弱小城應當不是什麼難事,而且損失輕微。在這一過程中,守備士兵應當有人一方面回報秦長城的守備將領,一方面在亞歷山大軍進軍途中,以騎兵使用弓弩進行騷擾。大約10-15天後(根據距離,參考步兵行軍速度計算),亞歷山大軍隊抵達狄道(今甘肅臨洮縣),來到了秦國的西部長城面前。長城守將在此前對得到的報告是不信的,認為報告的士兵有誇大敵情的嫌疑,因為此前從來沒有西方還有步軍為主的強大軍隊的消息,但是在親眼見到這支軍隊之後也不敢輕敵了,開始儘力組織自己手上有限的兵力,開始部署長城防禦。亞歷山大軍隊在經歷了新疆和河西走廊的輕鬆戰事之後,不免對東方產生輕視。在渡過黃河後,輕鬆攻佔了秦國一些邊鄙小城,就更不把秦國放在眼裡了。現在終於在終於見到了巍峨的長城,開始對秦國有了改觀,不過輕視思想未能去除。亞歷山大派出偵察騎兵偵察,在確認了長城不能繞過之後,開始砍伐樹木建造攻城器械,準備強攻。秦軍堅決的防守和強弓硬弩給馬其頓軍的攻城部隊造成相當的損失,但是終於由於兵力不足(只有2、3千人),在20-30天後終於長城被攻破。(各位看官,不是俺輕視亞歷山大,只要看看只有數萬人的腓尼基的城邦推羅抵抗了7個月才被攻陷,俺讓秦軍只守長城大半個月就被攻破,已經很給亞歷山大面子了。)守軍損失數百人後撤出陣地,而馬其頓軍的損失達到前所未有的3000多人,總兵力只有4-4.1萬人了。由於攻城主要損失為步兵,所以此時其兵力構成大約為3.7萬多人的步兵和近3000人的騎兵。秦軍守軍撤退後一方面向咸陽報告軍情,一方面聯合少量的地方守備部隊,沿途對馬其頓軍加強騷擾。馬其頓軍在狄道稍事休整後,開始沿著渭河谷地繼續東進,逼近秦國腹地,並沿途攻佔一些防守薄弱的城池。由於秦軍的加強騷擾和攻城的少量損失,可以認為馬其頓軍在大決戰時已經下降到4萬人,其中步兵37500人,騎兵2500人。上面已經說過,此時的秦王是秦惠王,此時的秦國也正是強大之時,只不過主要軍力放在東線防備六國,才讓馬其頓軍在西線揀了個便宜,進入秦國國境數百里。秦王在得到長城被攻破,馬其頓軍還繼續東秦,逼近秦國發源地、幾代先王的陵墓之地今甘肅天水地區,大為震怒。秦王於是立刻命令魏章作為主將,甘茂、公子疾作為副將,調發大軍西進迎敵,要求務必保證先王陵墓的安全。同時司馬錯加強東線防禦,張儀開展對六國的外交活動,確保六國不會趁火打劫,進攻秦國。話說魏章率領大軍西進,終於在公元前324年的8、9月間,在綿諸以西(今甘肅天水和甘谷縣之間)的渭水谷地和亞歷山大的馬其頓軍碰面了。
大決戰將要展開!!!
秦軍數量和構成從秦國和山東六國的作戰情況看,歷次大戰中,斬首數萬到十數萬的戰爭屢見不鮮,則可推斷秦軍的出戰兵力常常在10萬以上。此次魏章出戰,尤其是有保衛秦國先王陵墓的責任,兵力不可能太少。結合司馬錯諫伐蜀的文章,此次出兵當在5萬以上10萬以下。考慮到守陵重責,且認為總兵力為8萬人。參考央視根據秦始皇兵馬俑對長平之戰秦軍的構成分析,秦軍中應當包括長矛兵(和馬其頓軍一樣長達7米的長矛,可以組成方陣)、鈹兵(鈹很像插在長桿上的短劍,長度界於戟和長矛之間,在3米5左右,鈹兵也是靠隊形去衝擊對手)、戟兵(戟的長度在 2 米 80 左右,實際上是在戈的前邊加裝了矛頭,可以鉤砍,也可以直刺,戟兵可以做單兵格鬥)、弩兵(分為三排,輪番射擊)、騎兵(弓弩為主要武器)、車兵(包括適合正面作戰的傳統的有步兵配合的車兵和適合襲擾追擊的純粹的車兵),此外還有特種兵「陷隊之士」(用現在的話叫做敢死隊)。考慮西部地區接近秦國的馬匹來源地,因此部隊中騎兵的比例應當比長平之戰的秦軍騎兵比例高。
馬其頓軍的數量和構成上面已經討論過,總兵力4萬人,構成大約為步兵37500人,騎兵2500人。
地形天水以西,為連綿山地,只有狹窄的渭河谷地還算平地,相信這裡才是馬其頓軍喜歡的戰場。這裡今日是乾旱的黃土高原,當年則是鬱鬱蔥蔥的森林。
9月初的一天,在天水以西的渭河谷地,秦國大將魏章率領的8萬秦軍,將要和亞歷山大率領的4萬馬其頓軍開戰了!
戰場陣形馬其頓軍:參考與波斯軍隊在高加米拉會戰中的情況,馬其頓軍陣形應當為一線中央為步兵,兩翼為騎兵,右翼前方有弓箭兵、標槍兵,兩翼後方配有二線騎兵,作為機動兵力。
秦軍陣形:參考長平之戰,一線三排弩兵,然後是長矛方陣、鈹兵方陣、戟兵部隊,兩翼騎兵部隊,另外還有迂迴到敵軍背後進行攻擊的騎兵部隊。
作戰過程分析根據高加米拉會戰的情況,亞歷山大仍然採用慣用戰術,令其右翼向右前方斜向開進。但是在秦軍密集的長射程弩箭襲擊下,馬其頓軍的弓箭兵射程不足,弓箭兵和標槍兵損失慘重,少量的騎兵在秦軍騎兵的優勢數量和強勁弓弩襲擊下也損失慘重,不得不命令長矛方陣加快推進。馬其頓方陣的戰法是緩慢推進到離對方150步的距離才開始跑步衝鋒,但是在弩箭襲擊下已經有很大損失,只有由於優秀的士兵素質還勉強保持隊形,不至於崩潰。但是很快的,秦軍迂迴到側後進行攻擊的騎兵部隊開始發揮作用,馬其頓軍缺少側後防禦的隊形在騎兵的襲擊下開始變得混亂,終於到了可以衝鋒的距離了,馬其頓方陣開始跑步加速。秦軍長矛方陣也開始衝鋒,鈹兵方陣和戟兵部隊拉開適當距離跟進。秦軍弩兵由平射改為仰射,繼續對馬其頓方陣進行殺傷。兩邊的長矛方陣終於接觸了,一片血霧暴起!還沒等倖存的馬其頓士兵換上短劍,秦軍的鈹兵方陣也衝到了。失去長矛、陣形散亂的馬其頓士兵遭到嚴重殺傷。接著秦軍戟兵部隊接踵而至,5人一組,對馬其頓軍開始進行近戰。馬其頓軍的近戰武器只有劍,長度不及戟,而且各人各自為戰,也不如秦軍的5人組作戰效率高。秦軍車兵也開始加入戰場,在步兵的配合保護下,高大的戰車幾乎成為一個個活動堡壘,所向披靡。失去鬥志試圖撤退的馬其頓士兵又遭到輕車兵和騎兵的追襲。一天之內,4萬馬其頓軍全軍覆沒,其中被俘者約為3000到5000,秦軍損失不足2000。我們著名的亞歷山大先生受傷被俘,被押送咸陽,於歷代先王宗廟被斬,以告慰大秦歷代先王之靈。
推薦閱讀:
※假如降龍十八掌從宋代開始流傳民間,現代社會該是啥樣呢?
※百年:第四章(5)解形勢李霖評首富 挽危局豐收戰殺神
※(1 條消息)如果你有一個儲物戒指/手鐲,應該怎樣最大化利用?
※別讓「圈子」架空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