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英傑先生太極拳老論註解【附視頻】

董英傑演示珍貴視頻老資料

董英傑:(1897-1961)曾師從李增魁學習「十三式」,又向太極拳家李香遠學藝。後成為楊澄甫入室弟子,極得楊澄甫識重,成為楊式傳人中代表性的人物。楊之《太極拳使用法》即為其手編。其功底淳厚,拳架氣派宏大。在技術上有所創建,理論研究亦獨有心得。著有《太極拳釋義》一書,受到廣泛好評。

1、太極者,無極而生,陰陽之母也

不動為無極,已動為太極,無極生太極。太極分陰陽,由陰陽演義變化萬象也。

2、動之則分,靜之則合

凡練太極,心意一動則分發四肢。太極生兩儀、四象、八卦、九宮,即堋捋擠按採挒肘靠中定也。靜則返本還元,復歸無極,心神合一,滿身空空洞洞,稍有接觸即能知覺。

3、無過不及,隨曲就伸

不論練拳對敵,毋過毋不及,過與不及皆失重心耳。如敵來攻我順化為曲,曲者彎也。如敵來攻不逞欲退,我隨彼退時就伸,伸者出手發勁也。過有頂之嫌,不及有丟之弊。不能隨曲謂之抗,不能就伸謂之離。謹記丟頂抗離四病而去之。功到不即不離,方能隨手湊巧,運用自如。

4、人剛我柔謂之走,我順人背謂之黏

與人對敵,如對方出力剛直,則我用柔軟之手搭上,緊緊纏在彼勁上。能放能長,對方意欲摔開甚難。譬如彼出大力,我隨粘其手腕往後坐身,但手仍緊搭不離,往懷收轉半圈謂之走。走為化,以化其力。向其左方伸手使敵側身不得力,則我為順,人為背。粘之使不能走脫也。

5、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

此理甚明顯,如敵來勢急則柔化能應付哉?需用太極截勁之法,不後不先之理以應之。何謂截勁?如行兵埋伏突擊截擊也。何謂不後不先?於敵手已發未到之際,我手於敵膊未直時截入,一發即去,此為迎頭痛擊法。然欲能動急則急應者,非得真傳不可。

6、隨變化萬端,而理為一貫

與人對敵,推手或散手,無論何著法,有大圈、小圈、半圈之巧,有陰陽之奧妙,有步法之虛實,有太極陰陽魚不丟頂之理。循環不息,變化雖有千萬,太極之理則一也。

7、由著熟而漸悟懂勁,由懂勁而階及神明

著者拳式也,先學姿勢正確,次要熟練,方能懂勁。今之練拳者專談懂勁,忽視練拳功夫,捨本逐末,安能懂勁?更何能有發人之勁?古語云:"方寸之木,可使高於岑樓。"故欲階及神明,必先求懂勁;欲求懂勁,必先求著熟。功夫由下而上,由低而高,不能跨越也。

8、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貫通焉

拳愈練愈精,功夫既到,則如水到渠成,一旦豁然貫通。然非久練久熟,只尚空談,不能達此境也。

9、虛靈頂勁,氣沉丹田

頂者頭頂也。此處道家稱為泥丸宮,素呼天門。頂勁非用力往上頂,乃空虛而頭容正直,精神上提。但不可氣貫於頂。練久眼目光明,無頭疼之病。丹田在臍下寸余,即小腹處,一身元氣總聚於此。氣歸丹田,以意行之,流通四肢。氣不能沉于丹田,則滯塞於一處,不能分運於四肢也。

10、不偏不倚,忽隱忽現

不偏者守中土也。不論偏向何方,即易失重心。偏前則易拉到,偏後則易推到,偏左偏右,其弊相同。不倚者亦守中土也。例如用手按人,對方突然縮後或閃避,己身即踉蹌前仆,失去重心,予人以可乘之機。此倚之弊也。行功論云:"立身須正中安舒,支撐八面,"即不偏不倚之意。隱者藏也,現者露也。設敵向我身擊來,我身收縮為隱,使敵不能施其力。如敵手往後回抽時,我隨之跟進為現。敵不知我式之高低上下,無法擋卸我手。例如河中小艇,人步行氣上,必略低沉為隱,又裹步必隨起為現。又猶龍之變化,能升能降,降則隱而藏形,現則飛升太虛興雲弄霧。此理言太極能搞能低,忽隱忽現,有神機莫測之妙。

11、左重則左虛,右重則右杳

重者不動也。試思與人對敵而不動可乎?用拳必須身體活動,手腳敏捷,方能應敵。敵如擊我左方,我身略偏虛使彼不能得逞;如敵擊我右方,我右肩往後收縮,使其拳來無所有。我體靈活,不可捉摸,即左重則左虛,右重則右杳也。

12、仰之則彌高,俯之則彌深

仰位上,俯為下,敵欲高攻,我即因而高之,使不可及。敵欲壓我下,我即因而降之,使敵失去重心。此守法也。設自己主動進攻,仰之彌高則眼上看,心想將敵人擲上屋頂。俯之彌深,則心想將敵人打入地里。昔班侯師夏日在村外場內乘涼,突來一人。拱手問班侯老師居處,答曰吾即楊某也。其人突出大食中三指襲擊,老師見場內有草房高七八尺,招手曰:"朋友請上去",遂將其人擊上屋頂。又曰:"請速下回家覓醫",其人狼狽逃去。鄉人問何能擊之使上,曰仰之彌高也。有洛萬子曾從班侯老師習技數年。欲試師技,班侯老師曰,將汝擲出元寶形好否。萬笑曰且試之。及交手,果如所言,萬手腳朝天,右胯著地如元寶形,將胯摔脫矣。醫療數月方愈。萬功夫甚好,至今尚健在,常曰俯之彌深利害極矣。

13、進之則愈長,退之則愈促

向敵進攻或追擊時,我進身跟步,步步逼之,使不能逃脫,故我手能愈進愈長也。如不能跟步,則手短不能及矣。退讓敵人時,或虛身以化之,或退步以避之,隨機應變,以其力不能及為度。故我能退而愈促也。總言之,即粘連粘隨之妙,去丟頂離抗之病也。

14、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

練功既久,感覺靈敏,稍有接觸,即能感覺而應之。一羽毛之輕,我亦不駝,蠅蟲之小,亦不能落我身。蠅蟲附我身,如著落琉璃瓶,光滑而不能立足。蓋我以微妙之化力將蠅蟲足分蹉也。能如此則功成矣。昔班侯老師於夏日行功時,常卧樹蔭下休息。偶或風吹葉落其身上,隨落隨脫滑落地,不能停留。又常試己功,解襟仰卧榻上,捻小米少許置肚臍上,但呼一聲,小米猶彈弓射彈丸,飛射屋頂瓦面。班侯老師之功誠不可及,同志宜勉之。

15、人不知我,我獨知人。英雄所向無敵,蓋皆由此而及也

與人對敵,不用固定方式。如諸葛用兵,或守或攻,敵莫能預測。諺雲不知我葫蘆買什麼葯。此人不知我也。自己能懂勁,則感覺靈敏。敵手稍動,我即知覺,隨手湊巧應之。如非進身搭手,亦可離遠觀察敵之意圖,此我獨知人也。兵法雲,知己知彼,百戰百勝。英雄所向無敵,蓋皆由此而及也。

16、斯技旁門甚多。雖勢有區別,概不外呼壯欺弱,慢讓快耳,有力打無力,手慢讓手慢。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關學力而有為也

拳術種類甚多,各門姿勢不同。注重力大手快以取勝則一。然此只應用天賦之本能,與所學之技藝無關也。太極之理,則精微巧妙,非徒恃力大手快取勝,別與凡技也。

17、察四兩撥千斤之句,顯非力勝

太極功深,有引進落空之妙,千斤無所施用,所謂四兩撥千斤也。昔京西有富翁,壯宅如城,人稱小府張宅。其人好武,家有鏢師三十餘人。慕廣平府楊露禪之名,托友武祿青往聘。及至,張見楊太師身軀瘦小,衣服樸素,貌不驚人,心輕之。因執理不恭,設宴亦不豐。楊太師知其意,遂自酌自飲,略不旁顧。張不悅曰:"常聞武兄言先生盛名,但不知太極果能打人乎?"楊太師曰:"有三種人不可打"。張問為何三種,答曰:"銅鑄者、鐵打者、木作者,此外足論。"張曰:"敝舍鏢師三十餘人,為首者劉教師,力能舉五百斤,與戰可乎?"答曰:"無妨"。及起勢,劉髮式猛如虎,拳風有聲。臨近,楊太師以右手引其落空,以左手輕拍之,劉跌出三丈外。張撫拳笑曰:"真神技也。"遂使廚人從新換滿漢盛宴,敬奉如師。劉力大如牛而不能勝,蓋無巧也。由此可知顯非力勝矣。

18、觀耄耋能御眾之形,快何能為

七八十歲為耄耋。耄耋能御眾人,指練拳者言。不練拳,雖壯年,欲敵一二人難矣。戰定軍山之老黃忠言,人老馬不老,馬老刀不老,其言甚壯。練太極者,筋骨內壯,血氣充足,功夫至老不脫。人老而精神不老,故能御眾人也。昔建侯老師與八九人較,眾一擁而前圍攻之,但見老師數個轉身,眾人俱已跌出。有八九尺者,亦有遠至丈余者。老師時年近八十,耄耋御眾,非妄言也。快何能為之快字。指無著數之快,此忙亂耳,非真快也。焉能應用?快而不失法度為真快,斯可應用矣。

19、立如平準,活似車輪

立如平準,即立身中正,支撐四方八面,不偏不倚也。活似車輪,言氣循環不息,環行全身,不稍遲滯,如車輪之轉動也。

20、偏沉則隨,雙重則滯

何謂偏沉,前說車輪之譬。猶用一隻腳偏踏車輪,自然隨之而下。何謂雙重,猶右腳踏右上方,左腳踏左上方,兩方力量均衡,則滯而不能轉動。其理甚明。

21、每見數年純功,不能運化者,率自為人制,雙重之病未語耳

常有數人練太極拳,勤習不懈。用功五六年,與人較,則平日所學,全不能運用,不能制敵。有旁觀者曰,汝用功五六年,可謂純功矣,何以不能勝?請演練十三勢觀之。見其練法怒目切齒,奮力如牛,筋絡盡露。旁觀者笑曰,此為雙重練法,尊駕未悟雙重之病耳。另一人曰,我不用力練五六年,為何連十歲頑童亦不能打倒。又請演十三勢觀之,見其練法毫不著力,如風吹楊柳,飄搖浮蕩。旁觀者笑曰,此為雙浮練法,尊駕為雙浮練法誤矣。雙重為病,雙浮亦為病也。

22、欲避此病,須知陰陽相濟,方為懂勁。

欲避雙重雙浮之病,須明陰陽之理,陰陽即虛實也。總言之,粘連走化,懂敵人之勁也。

23、懂勁後,愈練愈精,默識揣摩,漸至從心所欲

能懂敵之來勁後,不斷練習,即久練久熟,愈練愈精。常默識老師所授用法,揣摩其身手動作,極熟後,則意到手到,心手合一,漸至從心所欲也。

24、本是捨己從人,多誤捨近求遠。

與敵對手,要隨人所動,不可自動。吾師澄甫先生常言:「由己則滯,從人則活。」。能從人便得落空之妙,由己反不能由己,能從人便能由己。理雖奧妙而確切,惟功夫未到,則不易領略其意耳。常人與敵對手,多不用近而用遠,須知以靜待動,機到即發為近。出手慌忙,上下尋機擊敵為遠,此多誤舍近而求遠也。

25、所謂差之毫釐,謬以千里,學者不可不詳辨焉

太極拳精微巧妙,分寸毫釐,不可差也。如差毫釐,等隔千里,不能應用矣。學者於此,不可不注意焉。

是為論!


推薦閱讀:

視頻 | 卧室改造第二篇
修行與生活座談會 第一六八集(國語)視頻、文字
日本機械舞 (教學視頻)
'她是黛安娜王妃,更是我們的母親。'(附紀念戴妃紀錄片完整視頻)
視頻: 周星馳北大演講

TAG:視頻 | 太極拳 | 先生 | 太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