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感悟太極拳(三)

當前瀏覽器不支持播放音樂或語音,請在微信或其他瀏覽器中播放

漁舟唱晚 項斯華 - 古箏領奏 漁舟唱晚

用心感悟太極拳(三)

—— 我所理解的太極拳拳架、推手與實戰的關係

自從2008年北京奧運會,太極拳就已經不再是退休老人們的專利了。都市裡越來越多的中、青年人開始熱衷於傳統太極拳。儘管每一個愛好者都有著自己的訴求,更多的年輕人顯然不是單純地追求健身和養生。「太極功夫」就成了網路上的熱門話題。

究竟什麼是真正的太極拳功夫?面對著這些追求高、精、深的年輕人的發問,於是各種雲山霧罩的功法和詭異晦澀的說辭如雨後春筍般地遍地生長起來。一方面理論家層出不窮;另一方面推手就成了真假太極功夫的驗鈔機。就連大師的名分也嘩嘩做響地如同山大王的招軍旗。

有一位學院派的老師在外頭開班收學生,開場白就十分自豪地說:我是從X溝的推手比賽里打出來的。年輕的學生聽了無比地崇拜。後來有一天,學生在網上看到了這位老師當年比賽的錄象視頻,頓感失落,自言自語道:難道傳說中的太極功夫就是這樣的嗎?可憐的我等無名之輩,仍然在這充滿了誘惑的百花園裡苦苦地求索著。

其實,一切關於太極拳的斬露頭角的理論,無不出自前輩的《太極拳論》。只是借了用不同的表達方式罷了。王宗岳和武禹襄的幾十句文字的論述,是概括了整個太極拳理論的精華。無論關於拳架、推手和實戰的疑問,在這裡都可以找到解答。

自古以來有過無數優秀的武術功法,前輩們卻偏偏只留下了一二套拳架,讓我輩苦練不綴。我想,如果說套路就是一個載體,在沒有網路和視頻的時代里解決了如何傳承的問題。因為太極拳不是一個簡單的武術。內家拳不同於外家拳單純地靠練就能夠出功夫,它的許多內在的東西靠語言和文字都難以表達。看同屬於內家拳的形意拳和八卦掌,它外形的表達形式都極有特色,但是在內功上與太極拳卻都同屬一個理念。也就是說套路是經過幾代前人嘔心嚦血總結出來的一種最有效的練功方法。他表達著前輩們對太極拳功夫的理解。

太極拳講的是陰陽相濟,而太極拳本身也是陰陽相濟的。如果說練拳架套路屬陽,那麼練推手就應該屬陰。只有陰陽相濟才成為完整的太極拳。偏重於哪一方都不完整了。但是陰陽相濟並不是說一成不變,而是互為轉換。我認識一個年輕人熱愛太極拳,對太極拳功夫很有研究,但是他往往是教會了別人推手就把自己推出去了。究其原因,平時練拳架只是走走樣子,然後花大量的時間去跟人玩推手,因此只懂化勁不懂棚勁,陰陽不合,逢強必弱。與其相反,還有一種人只練拳架不練推手,遇對手稍一動作就失去了平衡。太極拳講究的是動態平衡。也就是陰陽相濟。其關鍵就在松和棚的運化。正如王宗岳在《太極拳論》里講:每見數年純功不能運化者,皆自為人制,卒不能制人,則雙重之病未悟耳。欲避此病,須知陰陽。沾即是走,走即是沾。陰不離陽,陽不離陰,陰陽相濟,方為懂勁。

過去的師傅教拳架完全不象現在這麼隨意,師傅教一個動作要讓弟子練上幾百遍甚至上千遍,直到師傅認為滿意了為止。儘管這樣教,出來的弟子也還是千差萬別的。經過了這樣數年的純功之後,再逐漸地增加推手訓練。化去火氣。就好比鍛造一把龍泉劍,套路訓練是將一塊生鐵千萬次地錘打成形,先鍛打成鋼;練推手就好比給這把劍開刃,因此才可以削鐵如泥。如果不經過鍛打(練套路),鐵還是鐵,(只練推手)成不了鋼,就是再鋒利也削不了鐵。只能削泥。同樣地,鍛打不能成形亦枉然。

老話講: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套路練的就是規矩。有「太極正功解」云:「太極者圓也,無論內外上下左右,不離此圓也。太極者方也,無論內外上下左右,不離此方也。圓之出入,方之進退,隨方就圓之往來,方為開展,圓為緊湊。方圓規矩之至,孰能出此以外哉。」把太極拳套路練到天圓地方,端端正正才是正路。從中感悟太極拳陰陽相濟之正理。「身法則既能八面支撐,也能八面轉換,上下四傍,轉接靈敏,故太極拳與推手的傳統理論都強調時時中正。」(《陳式太極拳》顧留馨、沈家貞)就是說,太極拳的套路是練「正」。先把拳架結構練正了。而推手是練「變」。正中求變,才是真太極拳。如果說「正」還沒有練到家就練「變」,那就是「歪」。

今天我們常看到的推手形式大致有二種,一種是許多年來一級組織所推動的推手比賽。在我看來,這種比賽已經把相撲式的抱摔演繹成了太極拳功夫。當選手在百忙之中使出了一個類似於太極拳的動作,專家就在一旁拍手叫好說:這就是太極功夫的X招勢運用。簡直就是在意淫太極拳。第二種就是公園裡的推手角。每天早上,幾個大叔湊到公園的一個角落裡,摸一摸玩一玩,其樂無窮。就如同三五個老人扎一堆下象棋一樣,只圖一樂,無所謂輸贏。形成了獨特的都市公園文化。但是不要小看這種公園文化,正是有了這些熱愛太極拳的大叔大爺們,才使得中國的太極拳文化生生不息,廣泛流傳。我也看到有的太極拳家著書,對這種公園推手表示出不屑。但是別忘了,中國的太極拳如果沒有這樣廣泛的群眾基礎,何來得眾多的名家。更何況,假如請某位習慣了在舞台上走秀表演的名家來公園裡試一試的話,恐怕也未必能贏得了大叔。但是,如果熱衷於以這二種形式的推手來論功夫高低,我卻不敢贊同。另外還有第三種就不置一提了,儼然是把推手演繹成了推手秀表演。

各式拳種的推手練習方式有所不同,不敢妄加評論。陳式太極拳推手訓練的目的,我想主要是要訓練與對手兩勁相合時,化掉自身的僵滯力,或者說去掉自身運化不靈的毛病。但是與其它式太極拳的推手相比,又顯得過於程式化。難免會演變成類似於套路式的表演項目,所以看起來平時練習與推手比賽象是兩碼事。而楊式太極拳的揉手我看更加註重功力和應變。總之,「運化」是推手訓練的主旨。

以二組視頻截圖為例:圖1、圖2、圖3和圖4是在初學推手中所表現出來的運化不靈。圖1和圖2中的藍衣方遇到正面來力時,上身後仰,造成腰胯僵頂,從而全身滯住,運化不開。圖3和圖4則是為了躲避來力,上身前傾,重心偏離,腰胯難以運轉。而圖5、圖6、圖7和圖8則顯示出腰胯從容運化,化被動為主動。上下二組截圖中誰佔主動誰占被動,對比之下一目了然。

從以上二組截圖的對比中可以看出,前四張圖之所以表現出被動而運化不靈,首先就是沒有保持立身中正。《太極拳論》講:「欲避此病,須知陰陽。」丟了陰陽就是滯。陰陽即虛實。陰陽變化就是虛實變化。「虛實宜分清楚。一處自有一處虛實,處處總此一虛實。」陰陽虛實也是化和棚的運化。在保持立身中正的前題之中,全方位地運用化勁和棚勁。由此可見,將紮實的套路功底加推手的應變能力二者結合到一起,就是太極拳功夫。

天下沒有無敵的功夫和不敗之身。擂台上的實戰只是一時之能。打得頭破血流也只是匹夫之勇。太極拳不是一種單純的打鬥。摔人摔得漂亮,那不是太極拳的用武之道。

我們練套路盤架子是在與自己交流,推手是在與人交流。就是說推手只是模擬的與人交手。訓練我們學會運用太極拳的應變能力。有前輩講:平日走架,是知己功夫。一動勢先問自己,周身合上數項不合?打手是知人功夫。也就是說走拳架練套路是長己功夫,推手是練知人功夫。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推手中的聽勁,就如同醫生的聽診器,不是聽對手的勁有多大,朝哪來;而是聽勁源在哪,怎麼來的;直接聽到對方身體內更深層次的來龍去脈。

古今中外的武術,都是在講如何攻擊,以暴治暴,唯獨太極拳講以柔克剛。太極拳的實戰理念徹底顛覆了人們認識中固有的對抗搏擊理念。太極拳的實戰理念就是不主張直面對抗。無論是練太極拳的拳架還是推手,都是在學習克敵制勝之道。太極拳的實戰是智慧的較量。如畫太極圖。「人剛我柔謂之走,我順人背謂之沾。沾即是走,走即是沾。」走到陰陽相濟處,自然就能夠化被動為主動。《太極拳論》教我們「無過不及,隨曲就伸。」「不偏不倚,忽隱忽現。」「立如平準,活似車輪。」「 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雖變化萬端,而理惟一貫。」字裡行間都在教我們如何處驚不亂,隨機應變。

道理說起來比較明白,真正懂得運用就不是那麼簡單了。太極拳就是用肢體語言表達中國傳統的太極陰陽哲學。要想達到意識與肢體運動的完整統一,卻不是那麼容易的。有那種現象,單拿出拳架中的招勢很好用,一旦到推手中就全用不出來了。這才是需要下工夫的地方。

相比擂台上的應戰,人生之中每時每刻都在實戰。開車在路上會有人搶道;職場上會有人比你更優秀;競爭對手也會比你更有實力。氣功師在表演場上可以讓汽車從身上軋過去,在公路上還敢嗎?當你把太極拳之道成功地運用到生活中、職場上,難道那不也是實戰嗎。恐怕誰也沒有親眼見過鄧小平同志打太極拳,但是在政治舞台上,他絕對是太極拳高手,因此才會有「太極拳好」這一句感言。太極拳的思維是跨越時空的現代思維,誰善用,誰能贏。

博大精深的太極拳文化是一座百花園,每一個修鍊者盡其一生地努力走近它,也只能摘得其中的一枝。學無止境。因此,請君莫要孤芳自賞。

老子說: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整個練習太極拳的過程就是知道自己,戰勝自己的過程。

(文/驛站馬夫)

(未完待續)


推薦閱讀:

悟其道.明其理──論太極拳思想
練習陳式太極拳的八項最基本的要領
(5)十六式太極拳
武當太極拳泛化於俗的體系——來自網路
楊式太極拳圖解(85式完整版)(47~85)

TAG:感悟 | 太極拳 | 太極 | 用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