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坤:一位可敬可親可學的群眾領袖
由群眾評說群眾領袖,用實錄還原真實歷史——一口氣讀完《習仲勛與群眾路線》,一位可敬可親可學的群眾領袖躍然紙上。掩卷沉思,浮想聯翩,彷彿聽到像當年習老在西北局工作時那樣,幹部群眾有疑難時就說:「找仲勛去。」
找仲勛去,因為他是一個忠誠擔當有勇氣的共產黨人。習老說過,只要對人民群眾有利,我們就干。這就是他心中的一桿秤。一位親眼目睹習老正確處理廣東群眾性偷渡外逃事件的同志回憶說,我一直記得習仲勛同志說過的話:「有些做法不符合實際情況的,就要改正過來;有的情況做錯了,要敢於承擔責任。這樣老百姓的氣就順了,順了以後,幹部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威望不會受影響,而且老百姓會更信任你。」面對當時偷渡的嚴峻形勢,習老義無反顧承擔了責任,並且通過艱苦努力扭轉了這個偷渡風潮,從解決偷渡問題為切入口,乃至向中央要求改革開放的一系列重大謀劃,在習老心中醞釀而成。一位曾當過特區領導的同志充滿敬意地說,習老「真的為廣東的改革開放帶了一個好頭,是一位盡職盡責、做出卓越貢獻的開拓者」。
在我們黨內,習老實事求是、敢於擔當的作風和品格,一直為人們所敬仰。在這部採訪實錄中,習老的老同事、老部下們以樸實無華的語言漫談著、回憶著,卻無處不閃耀著習老的精神和品格。從每一位訪談者的回憶中,習老的思想和工作方法栩栩如生地重現了出來,深刻而具體地體現了黨的思想路線和黨的工作路線。毛主席曾讚譽習仲勛「是一個從群眾中走出來的群眾領袖」,「實事求是,是一個活的馬克思主義者」,在這本書里得到了充分的印證。
找仲勛去,因為他有一套求真務實、探索創新、深入調研的好的工作方法。這一點在上世紀70年代末習老主政廣東時創建經濟特區等問題上得到充分顯示。不管是求實,還是創新,源泉是到基層進行調查研究。一位同志說了這樣一段樸實而感人的話:「習仲勛同志下基層是家常便飯,他到過粵東、粵北、粵西、珠江三角洲和海南的許多縣、市。很多地方不是一般的基層,是非常貧困的地方。像陽山縣的東山、清遠縣的白灣等自然條件很差的貧困石灰岩山區,他都跑過了。」要知道,此時的習老已經是年近七旬的老人,又經歷了「文革」的磨難,身體素質肯定不如年輕幹部,但他的務實作風和精神風貌,實在令人肅然起敬。
在這本書里,許多同志提到,習老經常輕車簡從,不講排場,不擺架子,深入實際,深入群眾,平易近人,與群眾打成一片;他既有原則性,又有靈活性,善於結合工作實際貫徹落實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善於總結提煉群眾在實踐中探索出的好經驗、好做法,從來不打棍子、不扣帽子。習老深入調研的好的工作作風和方法,為各級領導樹立了很好的榜樣,影響和帶動了一大批領導幹部。
找仲勛去,因為他是一個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這一面的好乾部。一位同志回憶起習老在廣東工作時到梅縣調研的情形:「他戴著草帽,走在泥土地里,把褲腿綰起來,非常自然;他見到農民,和他們打招呼,談話都很隨和。農民見到這麼大的領導來,有時候會雙手和他握手,習仲勛同志也會還以雙手相握,非常平易近人,非常親切。」那時,梅縣的老百姓還很窮。習老指示當地幹部說:「現在的當務之急,就是要讓群眾吃飽飯又有零花錢。」
書中記錄了很多習老不打官腔、不唱高調、不搞特殊化的故事,記錄了很多反映習老正確用人觀和名利觀的看似小事卻系大節的故事。譬如他嚴格要求家人和身邊人,會親自抽查家人有沒有用他的車,秘書有沒有用他的車辦私事。對身邊工作人員,他絕不會通過手中的權力封官許願,或者給予特殊照顧。
早在1944年秋,習老在綏德地區召開的司法會議上就強調:一是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的這一面。二是不當「官」和「老爺」。三是走出「衙門」,深入鄉村。這三點要求,不僅對司法幹部適用,對其他部門的幹部同樣適用;不僅那個時代應如此,70年後的今天同樣應如此。
總之,讀完《習仲勛與群眾路線》,一個可敬可親可學的群眾領袖栩栩如生地站在我們面前,指引著我們,激勵著我們,鞭策著我們。今天,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正在帶領人民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鬥爭。偉大鬥爭需要偉大力量。每一名領導幹部,都應從《習仲勛與群眾路線》一書中汲取前進的動力和智慧。
推薦閱讀:
※【網言網語】走近「群眾心」 遠離"小圈子"
※13家事權單位首批進駐面對面接待來訪群眾 錢江晚報
※群眾運動一定是為了民主嗎?
※從群眾最需要的地方做起 寫在窗口單位和服務行業「為民服務創先爭優」活動全面啟動之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