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紅夷大炮如何在中國走起?

紅夷大炮如何在中國走起?http://gzdaily.dayoo.com/html/2012-12/08/content_2055048.htm

大洋新聞 時間: 2012-12-08 來源: 廣州日報 作者: 卜松竹

  鎮海樓上德國造克虜伯大炮至今依然保存良好。

紅衣大炮草圖

克虜伯炮的炮身上刻注了它的製造商。

近代西洋火器正式傳入中國的第一站,便在廣東。而廣東作為海口重要門戶,築有不少炮台。左圖為南沙虎門炮台,右圖為鎮海樓上的自製炮。(圖片來源網路)

近代西洋火器正式傳入中國的第一站,便在廣東。而廣東作為海口重要門戶,築有不少炮台。左圖為南沙虎門炮台,右圖為鎮海樓上的自製炮。(圖片來源網路)

  金庸小說《碧血劍》中,袁承志率領一眾武林高手截擊了明軍準備用來對付李自成起義軍的紅夷大炮,將這批17世紀世界上最先進的重火力裝備統統送進了萬丈深淵。臨了,投降了的負責押送的葡萄牙中校彼得將一張南海海圖送給了袁承志,從而成就了之後袁盟主下南洋的宏圖大業。

  在當時,這批紅夷大炮得來不易,本是打算放在山海關前線對付清軍的。這一來,袁盟主倒幫了皇太極一個大忙。

  小說歸小說,紅夷大炮的威力可是實實在在的。明代也被稱為中國歷史上火器發展的一個高峰,後來西方人在近代戰爭中屢用不爽的所謂「三段擊」式戰法——一排射擊、一排瞄準、一排裝彈,輪流進行火力壓制——據說就是明初大將沐英的發明。那為何到了明末,對付那時的「關外蠻族」,卻要用洋槍洋炮呢?這些洋槍洋炮輸入中國的路徑又是怎樣的?

  文/記者 卜松竹

  圖/記者 王維宣(註明的除外)

  第一站,廣東——

  西洋火器正式傳入中國

  越秀山的鎮海樓城牆上,放著12尊古代大炮,包括清道光二十一年佛山鑄造、重達3000斤、1840年鴉片戰爭期間用於抵禦英軍侵略的城防大炮,清乾隆二十七年廣東鑄造的城防炮等。但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三門,卻是地道的德國造——德國克虜伯兵工廠生產的線膛後裝開花炮。其中最大一門1867年鑄造,口徑22公分,是1894年中日戰爭爆發時設於廣州黃埔蟹山炮台的城防炮。大炮原置放於固定的環形鐵軌上,可按需要調整射擊角度。兩門小的口徑為12.5公分,1887年鑄造,1914年,廣州當局直接向克虜伯兵工廠購買,原置放於中山紀念碑下的粵秀東、西炮台。別的且不論,僅從最直觀的性能上來比較:後裝彈、膛線、環形鐵軌、方向調整對比前裝彈、無膛線、固定擺放,以及平滑的表面和粗糙的表面,感覺就是兩個時空的產物。博物館的專家們告訴記者,雖然終日放在露天中日晒雨淋,但三門德國炮在一個多世紀之後依然保存良好,重要部分幾乎都沒有鏽蝕,可見鑄造、材料之精良。

  西洋火器傳入中國可以上溯到元世祖忽必烈時期。在著名的襄陽之戰——也就是金庸小說中郭靖黃蓉守的那座城中,元軍就有使用,號稱「西域回回炮」,也叫襄陽炮。明朝後,明成祖朱棣遠征交趾,獲得了「神機槍炮」之法,於是成立了神機營,成為後代新式軍隊的一個源頭。這些槍炮很可能與早期傳入的西洋火器,有著技術上的承接關係。

  山寨佛郎機銃

  曾經打退原版裝備

  大約一個世紀以後,一種更為中國人所熟悉的西洋火器——佛郎機,傳入了中國。佛郎機是明朝人稱呼葡萄牙人的說法,炮亦同名。

  根據歷史學者張維華等人的看法,「佛郎機銃」傳入中國的時間,應當是在1519年的朱宸濠叛亂之前。最初很有可能是閩廣一帶下南洋的商人們,在海外學會了這種火器的製作方法,然後回國後「山寨」化,漸漸在民間流行起來。

  「山寨版」佛郎機在早期廣東海防方面還立過大功。15世紀末16世紀初的廣東海面上,是明朝的官軍、民間的海匪、西來的葡萄牙人們博弈的戰場。1517年,明海道副使汪鋐等南疆海防官員們,第一次見到葡萄牙人使用的這種新式火炮,深感其威力巨大,於是上奏請求加強軍備。緊接著,他利用中國人在葡萄牙船隻的工作之便,秘密派遣情報人員何儒偷學到了造船和製造火銃的方法,並加緊仿造。1521年,汪鋐使用仿製的西式火銃,擊退了侵犯廣東的葡萄牙人,繳獲了20多支大小火銃。兩年之後,在新會一帶海面襲擾的兩艘葡萄牙船隻被俘獲,明軍正式繳獲了西洋鑄造的新式大炮,於是就用「佛郎機」為之命名。

  也就是說,近代西洋火器正式傳入中國的第一站,是在廣東。

  中國最早的西洋火器技工——廣東工匠北上造炮

  有著豐富一線戰鬥經驗的汪鋐不久之後升了官,對全國的軍國大事有了更多的發言權。他上奏稱:佛郎機炮是「自古兵器未有出其右者」的超級武器,應當廣泛裝備在戰略要地。奏議很快得到批准,1530年,第一批明政府仿製佛郎機的大炮——300門「大將軍」便分發到了各個邊鎮。同時這一時期還開始大量仿製較小的佛郎機銃,數量達4000門以上。

  從早年的記載中可以知道 ,當時掌握這門技術的工程人員以廣東沿海、特別是曾在澳門造船工廠中有工作經驗的人群中為主。於是1524年在南京開始鑄造時,便從廣東選調了一批工匠北上,作為最重要的骨幹力量。

  但是這一時期的西洋火器輸入,中國從官方到民間都未能完整地掌握其原理、材料和技術體系,因此只能按照中國傳統作坊式的方式加以流傳,很快便中斷無存。半個世紀之後,到戚繼光在河北練兵準備抗倭之時,就感到這種鑄造技術在北方已經沒有什麼人還掌握了。

  17世紀初,明軍和後金的戰事正酣,一批率先學習了西方先進科技的中國知識分子如徐光啟等,將扭轉戰局的目光投向了在中國已經失傳的西洋槍炮。1619年,明將楊鎬四路喪師,成就了努爾哈赤軍事天才的頂峰輝煌的同時,也讓在通州練兵的徐光啟重提引入西洋槍炮的動議。他委託一些朋友從澳門購買了新式火炮,並配備四位炮手,準備一同送往北京。但在廣州,地方官員攔阻了炮手入境,只有大炮被一路送到了北方的邊境線上。

  這四門大炮是葡萄牙人按照荷蘭炮的技術仿製的,所以被明朝人稱為「紅夷大炮」。1626年正月,努爾哈赤率領六萬後金鐵器大舉犯關,名將袁崇煥在寧遠以四門大炮中的第二門狂轟後金騎兵,取得了寧遠大捷。後人多傳努爾哈赤因炮傷而死,但根據歷史記載,他在寧遠之役後8個月才去世,並且在此期間遠征了蒙古,可以推斷並非炮傷。有人推測,他可能是死於抑鬱症,因為寧遠之戰的失敗,對這位軍事天才來說,實在是太深的傷疤。

  從澳門到登州——西洋炮隊登陸內地

  認識到西洋火器威力的明政府破天荒第一次向澳門派出了欽差,並要求他們提供大炮和火炮技師。但由於雙方之間存在的隔膜和猜疑,澳門出發的洋人們總是要經過很麻煩的手續才能到達北方。儘管如此,到了1630年,一支由100名葡萄牙人和200名葡萄牙籍澳門人組成的炮隊還是來到了北京的涿州。此時清軍剛剛攻佔了良鄉,但得知這支精銳火力部隊的到來,遂聞風而去。

  「值得注意的是此時西洋炮隊開始進入內地。」歷史學者王熙指出,「西洋炮隊作為一個軍事組織在中國出現,把西洋火器的輸入推向了高潮。」這支小小的炮隊後來轉入了登萊巡撫孫元化的麾下。孫元化借他們的幫助,開始在山東登州等地鑄炮。登州也因此成為中國早期火器史上的一個重要地點。

  在清軍方面,寧遠的失利也讓他們開始仿製紅夷大炮,因為忌諱「夷」字,所以用紅衣大炮來命名。1631年的錦州之戰中,紅衣大炮就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可見此時的西洋火器技術,已經傳到了關外。之後在多位明朝降將的幫助下,到皇太極時期,八旗部隊已經擁有了30餘門紅衣大炮,同時比較多地裝備了三眼槍、鳥槍和佛郎機銃。但隨著日後清政府對外交往的逐漸收緊,西洋火器就不再輸入了。因此到了兩個多世紀以後,當歐陸的軍隊裝備著升級版的「紅夷大炮」和「佛郎機銃」再一次在中國的沿海登陸時,中國的軍隊火力卻比他們的前輩們還遠遠不如了。

  註:紅夷大炮也就是紅衣大炮,只不過自清軍入關後,因為忌諱「夷」字,便將「夷」改成「衣」。


推薦閱讀:

為新時代法治中國建設匯智聚力
追回庚子賠款的功臣,殘忍地揭開晚清中國的假面
(6)【中國歷史重大事件】明末戰爭與張獻忠屠蜀
中國的加里森敢死隊系列戰爭片,在線觀看
獨家專訪│晚清外國青年關注哪些「中國關鍵詞」?

TAG:中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