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匡胤見義勇為(金台隨感)

趙匡胤見義勇為(金台隨感)

  (附圖片)

  

  俞律

  中國自古就有「打抱不平」這項美德。千百年來,留傳於世的除暴安良的戲曲故事著實不少,趙匡胤「千里送京娘」就是這類題材的著名的一齣戲。

  趙匡胤此人,《水滸傳》說他是天上霹靂大仙下凡,誠屬無稽,但對其性格與事業的形容卻是逼真:「英雄勇猛,智量寬洪。」「一條桿棒等身齊,打四百座軍州都姓趙。」後來他掃清寰宇,黃袍加身,做了宋朝的開國皇帝。在舞台上他塗大紅臉,掛黑長髯,倒有幾分像關二爺。

  「千里送京娘」這齣戲唱的是趙匡胤青年時代的義舉。那一日他路過一座和尚廟,聽得廟裡有女人哭聲。他打進去一看,竟是一位如花少女趙京娘,被盜匪劫奪於此。趙匡胤本是打抱不平的專家,當然就見義勇為,把京娘救出虎口,還本著救人要救徹,好事做到底的精神,千里迢迢,護送京娘還家。他還主動和京娘結拜為兄妹,以正視聽。而京娘見他一表人才,又有救助的大恩,不免生了愛慕之心。而這個趙匡胤胸中卻只有一個「義」字,並無其他雜念。「水中鴛鴦並翅兒游,岸邊兄妹並肩兒走,卻緣何有緣邂逅,難偕鳳鸞儔!」這就是京娘的苦衷了。

  水遠山長,趙匡胤終於將義妹京娘送到家。不料京娘的父母卻滿腹的狐疑,以為女兒與趙匡胤必有私情,不如把女兒許配於他,免招物議。這就觸怒了趙匡胤,一怒之下,拂袖便去。

  趙匡胤發怒是有道理的:為他見義勇為,做了大丈夫應做的快事,卻受到無端的猜疑,這豈不等於誣他救護京娘乃是為了佔有京娘么?一個正直無私的剛烈男子當然是無法忍受的,他拂袖而去,正是為了證明自己的清白和對世俗的抗議。

  可憐的京娘受到如此沉重的精神打擊,立刻想到了死,於是一條白羅巾,結束了年輕的生命。嗚呼!她不死於盜匪之手而死於親人之口,真是天下第一等大悲劇了!

  編戲的編到這裡,想是意猶未盡,又加了京娘一縷幽魂追送趙匡胤的情節,使這出悲劇的質量提高到藝術升華的境界。

  一個見義勇為的故事本應得出正面的歡快的結局,可這齣戲卻截然相反。其深刻就藏在這個令人深思的相反中。如果結局是趙匡胤與盜匪格鬥時壯烈犧牲,京娘在盜匪的淫威下不屈而死,那麼盜匪手中的刀是觀眾看得見的,而京娘偏死於不用刀的世俗偏見,難怪觀眾看到這裡,個個唏噓不已。

  好在趙匡胤並沒有得出見義不可勇為的消極結論,人間不平,他照樣敢打。後來收拾殘唐五代的混亂世界,建立安定民生的一統江山,可算是他最大的見義勇為了。

  《人民日報》(1 9 9 8 0 7 1 4 十二版)

  

千里送京娘

馬 得畫

推薦閱讀:

奇葩判決-武穴店主追劫犯致其死傷被以危險駕駛罪判刑

TAG:趙匡胤 | 見義勇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