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界】第六十六期:金牌的代價
關於葉詩文的爭議久久未散,英國《每日郵報》登載的一張中國少年體操選手練功的照片又在外媒上掀起渲染大波。《泰晤士報》甚至直指:中國小孩當「原料」,金牌只是「體製成功」。那些沉甸甸的金牌背後,運動員付出了怎樣沉重的代價……
而在我國,體操基本局限於競技體育領域,傳統的「以量取勝」的訓練方式,讓人們將體操訓練與苦、累、傷畫上等號。圖為被外媒大肆傳播的中國女童體操訓練圖。
仙桃——這座江漢平原腹地上的小城市走出了李大雙、李小雙、鄭李輝和楊威等4名體操世界冠軍,體操成為這座城市最大的驕傲。作為冠軍的母校。仙桃李小雙體操學校是這個城市的夢想之地。
仙桃——這座江漢平原腹地上的小城市走出了李大雙、李小雙、鄭李輝和楊威等4名體操世界冠軍,體操成為這座城市最大的驕傲。作為冠軍的母校。仙桃李小雙體操學校是這個城市的夢想之地。
體操房的方寸之地,圈住了這些體操少年的半個童年。在其他孩子學習、自由玩耍的時候,他們在簡陋的器材上,盡最大的力量忍耐彎折身體帶來的苦楚,一遍遍重複枯燥的體操動作。圖為北京什剎海體校內練功的女孩。
「金牌」、「運動員」,被問及理想時,孩子們會這樣回答。但絕大部分孩子的理想是短命的,隨著年齡的增長,這個他們為之付出童年生活的體操房,以及那套無形束縛他們的運動體制,會將他們一個一個淘汰掉。這是一個體校內孩子結滿老繭的手。
體操房的牆上,大都懸掛著巨幅的國旗、紅旗,貼滿簡短有力的話,「胸懷祖國,放眼世界」,「拼搏創新,精雕細刻」。孩子們每天都在這些標語式語言的激勵下,無意識地堅持著自己的夢想。
一名體操教練說:「與田徑一樣,體操也是運動的母項,訓練周期長,與其他運動相比,體操比賽的年齡段也較低。在日常訓練中,熱身與基礎訓練是主項。圖為兩名孩子互相幫助拉伸韌帶。
這其中,對孩子們來說,最痛苦的莫過於柔韌性練習。圖為美聯社記者拍攝於什剎海體校的一副教練幫助隊員「泰山壓頂」拉伸韌帶的訓練圖,這幅圖獲得荷賽獎。
教練們常常用「台上十分鐘,台下十年功」的老人言教導他們,孩子們需要花費十年,甚至更長時間,將幾套體操動作練得嫻熟。圖為孩子們在平衡木上訓練「燕式平衡」。
這些孩子們都是舉國體制的「後備人才」。上世紀60年代中國體育管理部門提出「從難、從嚴、從實戰出發,大運動量訓練」簡稱為「三從一大」指導思想後,這種訓練模式便延續至今。
即使在啟蒙階段,競技體育的的殘酷性就已表露無遺,註定要有八成以上的孩子與賽場無緣。而體操不過是他們幼年時代的一段磨鍊和記憶。
剩下的那些不到兩成的幸運兒,有幸被選拔進入省隊甚至國家隊的,更是鳳毛麟角。
而那些入選了國家隊的「天之驕子」們,則將享受舉國體制耗巨資承托的訓練體系,為中國人的「奧運金牌夢」不懈地努力。鄧亞萍身後的兩人就是體操名將:雙胞胎李小雙和李大雙。
據國家體操隊教練錢奎透露,2003-2004年兩年的時間,體操隊共用去4400萬元。從悉尼到雅典的一個四年奧運周期,總金額約是8000萬元。以體操隊一屆奪取1-3塊金牌的目標算:一塊金牌的最低成本是2700萬元。圖為北京奧運會上,體操隊總領隊黃玉斌展示獲得的金牌。
以上這些8年前的數據,還不包括運動員的服裝以及獲得服裝後的獎勵等等。也因此,雅典奧運會滕海濱為中國體操隊獲得地唯一一塊金牌可以用「價值連城」來形容。圖為滕海濱參加2004年雅典奧運會鞍馬比賽。
圍繞一個國家隊的體操運動員有:教練組、科研組、炊事組、醫療組……一枚體操金牌下,流淌著成千上萬運動員的血汗,更消耗了國家巨額的財政投入。圖為名將楊伊琳。
而一名奪得奧運金牌的運動員,則將一飛衝天,成為這個金字塔頂最閃光的星星。曾經中國體操的驕傲李寧,成為了2008年北京奧運會點燃主火炬的人。圖為李寧點燃2008年北京奧運會主火炬。
當然物質回報也是極其豐厚的。以北京奧運會獨得三金的鄒凱為例,四川省獎勵150萬,家鄉瀘州市獎勵50萬,加上國家的105萬,再加上四川省知名企業的重金獎勵以及霍英東體育基金的獎金和四川省體育局房子的獎勵,鄒凱光獎金累計超過500萬元。圖為鄒凱倫敦奧運會摘金。
昔日的大學生運動會冠軍,陳一冰隊友張尚武淪落街頭乞討曾經引起轟動。誠然,張尚武一個人不能代表整個體制,但在他的悲劇背後,多少折射著這套金牌體系閃光背後的陰暗。
這些有一定天賦的運動員從小在體操學校訓練,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如果練出成績了,就有可能被省隊、國家隊挑走。圖為訓練後疲憊午睡的孩子們。
政策對退役運動員的安置基本處於空白,沒有像樣的成績做支撐,本人又身無長物,雖然像張尚武這樣淪落街頭乞討很極端,但這些年冠軍落魄的新聞早已如汗牛充棟,讓人有些麻木了。圖為哭著練習基本動作的孩子。
張尚武事件爆發後,陳一冰曾連發數條微博談自己的看法。他承認,中國少兒體操的訓練方式很殘忍也很痛苦。同時也表達了一個觀點:競技體操是職業體育,和強身健體不同,要出成績,要成為頂尖選手,就是需要付出超出常人的代價。圖為體操房內練功的孩子。
但我們的訓練模式,卻是「一刀切」,不管你有沒有天賦有沒有意願,只要進了體校的大門,那麼從幼兒時期開始,你就要接受殘酷地職業體操訓練。圖為在教練幫助下拉韌帶的女孩。
幸運者如鄒凱、陳一冰,一朝成了奧運冠軍,風光無限光祖耀祖。但仍有很多像張尚武這樣半途練殘了只能被迫退役。圖為桑蘭,在第四屆美國友好運動會的一次跳馬練習中不慎受傷,造成頸椎骨折,胸部以下高位截癱。
練出來的,一萬個能有一個么?練不出來的,幸運一點的回歸正常的生活,幼年的磨鍊頂多是一種回憶。慘的,就是張尚武這樣,練到「半職業」了,身體廢了,一切都泡湯了。
以強身健體的目的參與體操訓練,靠私人資金去俱樂部訓練,發掘了個人天賦後轉而進行職業訓練,最後拿到奧運冠軍,道格拉斯的這塊金牌,實實在在地詮釋了奧林匹克精神的涵義。圖為傑克-肯尼迪在白宮看4歲的女兒練習體操。
對比另一個體操強國「美國。他們的訓練體系,實在有值得借鑒之處。圖為美國體操俱樂部內參加訓練的學員。
道格拉斯就是在體操俱樂部訓練,發掘了自己的天賦,才轉投喬良門下,最終在倫敦奧運會一舉成名。圖為道格拉斯奪取倫敦奧運會女子體操全能冠軍。喬良:昔日中國體操隊的副隊長,卻總與奧運會無緣。1988年漢城奧運會,他因為太年輕沒能入選,四年之後他已經因為背傷宣布退役。1991年,喬良接受美國大學的獎學金只身前往美國學習英語,同時幫助學校的體操隊進行訓練。完成學業之後,喬良放棄了在大學教書的「鐵飯碗」,與太太庄麗文開了自己的體操學校,並培養出數百位州冠軍,獲得了巨大成功。2002年,喬良成為美國公民。圖為喬良帶隊參加08北京奧運會。
正是喬良,培養出了本屆奧運會體操全能冠軍道格拉斯,也是歷史上第一個黑人體操冠軍。他同時也是名將肖恩·約翰遜的恩師。在談到中美體操訓練機制的差異時,喬良說:「美國體操的根基太好了,體操俱樂部非常多,很多孩子從小都到俱樂部練習,可能他們很多並非為了拿冠軍,只是為了強身健體。中國體操隊是我的老家,我非常熱愛我的老家,我希望中國體操隊能強大。」圖為喬良在北京奧運會上指導肖恩。
倫敦奧運的口號是:激勵一代人。我們需要的是那些能引導普通大眾參與體育運動,激發民眾運動興趣的典型。圖為澳大利亞體操隊在平衡木上拍寫真。
但願經過一代人的努力,我們能走出「唯金牌論」的怪圈,別再揮舞著「舉國體制是個好體制」的大旗,凈幹些打腫臉充胖子讓老百姓得不到實惠的傻事。圖為體操房內坐在海綿墊上的小男孩。
正如陳一冰所言:我們的體操訓練機制該改革了,要讓孩子們體驗「快樂體操」。讓體操運動真正成為強身健體、被大眾接受的運動。
而當大家在媒體上反覆地翻閱這些殘酷,甚至是血淋淋地幼童訓練照片,試問哪個家長忍心讓自己的孩子去遭這個罪?
一個真正的體育強國,應該是群眾體育有基礎,人人以運動為樂。把舉國體制的錢投入到群眾體育中,才能提高全民族的身體素質。而一個人人以運動為樂的國家,奧運會金牌的分量,又有多重呢?
推薦閱讀:
※他娶洋妞被國家對開除,結果卻幫瑞士打破百年無體操奧運金牌歷史!
※出道20年,演70部戲依舊買不起房!被封金牌丑角,她卻活得開心:有自信的女人最靚!_【今日爆點】
※【金牌育兒師講座第五場】文字實錄:寶寶健康吃出來!
※里約奧運中國成績(包括金牌)大幅下滑有哪些方面的原因?
※像張夢雪 張怡寧拿了冠軍時也都是「一臉不高興」的,比賽中也沒有任何錶情,這是巧合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