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兩大領先世界的高科技軍工,後來被清朝玩成啥樣了?
作者|我方團隊張嶔字數:3027字,閱讀時間:約7分鐘
本文由網易歷史頻道首發中國古代戰爭史上,論神奇逆襲的戰爭,必須有明清戰爭,從遼東苦寒之地艱難起家的清軍八旗,面對資源人口裝備絕對優勢的明軍,竟然一步步血拚狠打,逮住機會呼嘯入關,一氣改朝換代。雖說也佔了明末腐敗內亂的便宜,但只以軍事層面,著實戰爭奇蹟。如此奇蹟,哪怕到了清末落後挨打的年頭,也常引得好些大清忠臣心嚮往之。21世紀初一部清末變法題材電視劇里,頑固派清朝官員與維新志士朝堂怒懟,急眼了就把這光輝歲月搬出來撐場,直接擺出造型一聲怒吼:想當年我大清弓馬騎射得天下。
但只以這句話說:敢說這話的清末頑固派,不但看世界的眼光無比封閉,歷史知識,也簡直拙劣到對不起祖宗。清軍戰勝明軍,何止靠了兇悍武勇的弓馬騎射,卻更有後來居上的軍工科技:清軍精銳八旗的武器生產研發水平,從努爾哈赤扯旗建立後金起,就是越打越突飛猛進,這才有了橫掃天下的強大殺傷力。只靠弓馬騎射,沒出遼東就得妥妥被揍翻。比如明軍兩件曾經長期引以為傲,且多次戰場揚威的強大武器,在漫長的明清戰爭里,竟然都被清王朝強力逆襲,反過手來狠砸明軍。其中一件把明軍砸到痛的,正是火炮。一:白送大禮的明朝火炮明朝三個世紀的戰爭史上,火炮,曾是明軍一隻硬拳頭:中央有兵仗局和軍器局,生產研發實力長期強,火炮產品一代代升級,上了戰場就顯威風。比如萬曆朝鮮戰爭時期,拉到朝鮮狂揍倭寇,殺出史料里震撼大場面:響振天地、山嶽皆動,大野晦冥,煙焰漲天。
但是,自從萬曆年間起,明朝一個大毛病發作後,這個強硬拳頭,卻是突然歇菜了:懶政。自從萬曆年間起,大明王朝從君到臣,除了互懟掐架,基本就是正事不幹。原本機器一般隆隆運轉的大明火器生產研發,也就跟著癱。以明朝好些大臣奏摺的說法,新造的火炮,造起來就是磨洋工,一開火就常炸膛。拉上戰場顯身手?基本就是坑。於是,自從努清太祖爾哈赤在遼東高調扯起「後金」大旗,與明軍展開血拚後,明軍就「坑」了,血拚了幾年後,遼東就丟的差不多了。還好大明朝醒的快,火器生產也重新正軌,更大量引進學習歐洲紅衣大炮,幾次關鍵戰役顯身手,連努爾哈赤也被擊傷。到了崇禎初年,更是取得關鍵突破,登州的明軍火器基地,已經掌握鋼管冷卻技術,可以生產升級的紅衣大炮。但就當明朝這個拳頭再度攥緊,眼看就要打出關鍵一擊時,給未來大清朝「送禮」的人來了:明朝崇禎皇帝朱由檢。
崇禎四年(1631),明朝苦心打造的登州火器基地橫遭兵變,一場「登萊軍變」大亂,導致登萊軍帶著先進火炮投奔後金皇太極,聞訊氣壞的崇禎皇帝,逮不到登萊叛軍,就把登萊巡撫孫元化殺了泄憤。這下可犯了大傻:這位孫元化大人,身為明末頭號軍火研發專家,之前明軍的火炮開發更全由他主持。腦子裡裝滿了明朝火炮發展大計,這下一刀全殺乾淨。後金(清朝)這邊呢?雖說是打包收禮。但自從努爾哈赤扯旗起兵後,後金(清朝)最不惜血本的,恰恰正是這事,到了皇太極時代,更不停懸賞鼓勵,登萊兵叛變前,八旗的工匠們,就已研發出自家雛形紅衣大炮,且立刻批量生產,火速投入大凌河之戰。雖說技術還有欠缺,但高效率的火炮研發生產平台,早已搭建完畢。這般好平台,就好比好種子遇上肥沃土壤。登萊叛軍來投奔後,帶來的新型火器和技術工匠,清軍的火炮技術和生產規模,立刻爆表增長,待到崇禎晚期明清松錦大戰後,清軍更已擁有了數百門紅衣大炮的規模。以明末遼東巡撫黎玉田的悲憤:酋(清軍)鑄百炮而有餘,我(明軍)鑄十炮而無力。鑄炮造葯十倍於我之神器也。
正是憑著這多年苦心經營的火炮實力,清軍在崇禎皇帝上吊後,才能以絕對優勢的火力,將李自成農民軍和南明地方軍隊盡數擊敗,幾場事關改朝換代的關鍵戰役,比如崑山戰役潼關戰役磨盤山戰役,都是關鍵時刻兇狠轟炸定勝局。幾款立大功的火炮,更被清王朝授予了「大將軍」封號,自從清朝開國後,就一直當寶貝一樣供著。可等到鴉片戰爭打響,洋槍洋炮的英軍紅著眼殺來,清軍再堆出火炮救場,卻是體無完膚:鴉片戰爭期間清軍緊急鑄造的重炮,殺傷力竟連明末時的同款都不如,好些倉庫里放了上百年的古董火炮,都要拉到戰場上救急,可被英軍近代火炮一頓轟,什麼急都救不了。
這落後挨打的場面,後人常說是閉關鎖國的後果,但鴉片戰爭戰場上,讓英軍笑掉牙的清軍火炮,卻更證明了另一個硬道理:只知道把老祖宗的寶貝供起來,卻不懂老祖宗的學習精神,最後的後果,和閉關鎖國一樣悲劇。和火炮一樣,見證了清軍當年軍工科技逆襲的業績,卻最終成了悲劇的,還有另一樣「大殺器」:戰船。二:自廢武功的明清戰船比起震撼沙場的明朝火炮,大明王朝更有國際影響力的軍工科技,當屬造船。在明亡清興年間,明朝海洋戰船的軍工技術,也再度完美突破,一款新型戰船,以其強大火力和機動力,多次出盡風頭——鳥船。比起明朝傳統的福船廣船來,鳥船更堪稱當時東西方造船技術的完美融合:有當時歐洲戰艦的夾板設計,體魄更十分巨大,通常有十多丈長,最生猛的類型,更載有重型火炮二十多門福建廣東的沿海重要港口,常見這款戰艦巡航。荷蘭人繪製的《福州城圖》上,就有鳥船的威武風貌。
到了明亡清興的烽火年代,面對兇悍南下的清軍八旗精銳,別看南明軍隊陸戰總吃血虧,但只要清軍敢下海,基本就是給明軍鳥船送肉。特別是鄭芝龍的兒子鄭成功,在父親都窩囊投降後,毅然扯起「殺父救國」旗幟,扛起南明永曆王朝大業,其麾下裝備精良的鳥船,更不停給清軍奉送噩夢。而在鄭成功北伐南京功虧一簣後,憑著殘兵敗將驅逐荷蘭殖民者收復台灣的鄭成功,在台灣島上延續了南明政權法統,是為「明鄭」政權,不斷改進的「鳥船」,更成了明鄭海軍稱雄東亞海洋的利器,經常逮住清軍水師狠打。清朝順治至康熙期間,清軍水師只要看到鳥船,一度連開火都不敢,直接楊帆逃跑。但是,在慘遭了明鄭水師多次痛打後,越打越長記性的清王朝,終於逐漸掌握了鳥船的技術。接著就發揮出自家優勢:軍工潛力。明鄭政權依託在台灣島上,當時各種資源十分稀少,鳥船需要的木材等原材料,更需要從浙江台州和閩北山區採伐,退守台灣之後,內地原材料指望不上,只能從東南亞高價進口。造船成本兩年飆升。造船拿手的明鄭政權,後來卻是鳥船打沉一艘少一艘,越發造不起。但是清王朝這邊,卻是可勁造,畢竟手握整個東南海岸線,各種資源都是巨大優勢,從順治年間起,清王朝就在江南加征錢糧,專用造船花費,江蘇浙江福建全有大型船廠,全國最優秀的造船工匠雲集東南,造船數量更突飛猛進。當明鄭政權維持現有艦隊都吃力時,憑著傾國之力,清軍艦隊的規模很快反超。
清朝康熙二十三年,當清王朝終於發動規模空前的渡海征台戰役時,曾經只擅長弓馬騎射的清軍,卻已有了五十六艘巨型鳥船的規模,外加大小戰艦數百艘。面對長期稱霸海洋的明鄭艦隊,戰鬥力和裝備都已是絕對優勢。出手就在澎湖一陣猛打,給了明鄭艦隊一次毀滅打擊,繼而毫無懸念登陸台灣島,以明王朝曾擅長的海戰模式,砍下了最後一面明王朝的旗幟。而如果只以清朝收復台灣早期的狀況說,擁有這樣一支強大艦隊的清王朝,是無可爭議的當時東亞海洋最強力量。中國也因此迎來了拓展海上絲綢之路的最佳歷史契機。然而令歷史瞠目結舌的是,清王朝卻隨後做出了最愚蠢的決定:昔日不惜血本打造的強大艦隊,尤其是海戰里予取予求的巨無霸鳥船,一概改裝毀棄,一支規模空前的強大艦隊,就這樣自廢武功。
而這以後的清王朝,閉關鎖國空前森嚴,海軍也越發寒磣,清朝中期的沿海水師,平日里連鴉片走私船都逮不住。也就順理成章,在鴉片戰爭里被英國艦隊輕鬆吊打。不懂得順應歷史潮流,融入航海時代,就算曾經擁有強大艦隊,也終於難逃落後挨打。好物推薦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