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禪宗的理事圓融境

理事無礙是華嚴要旨。禪宗對理事關係的體證,深受《華嚴經》、華嚴宗的影響。華嚴四法界中的理事無礙法界,源於杜順大師的理事無礙觀。 1.對理事無礙的體證 杜順設法界三觀,分別為真空觀、理事無礙觀、周遍含容觀。其中,真空觀是理事無礙觀的基礎,理事無礙觀是周遍含容觀的基礎。明代本嵩宗說兼通,以禪解華嚴,以華嚴解禪,對杜順法界觀門一一吟詠,本嵩《華嚴七字經題法界觀三十門頌》2卷,大正藏第45冊。 對了解法界觀的禪思詩情頗有借鑒作用。為了更真切地理解理事無礙觀,有必要先了解吟詠真空觀的禪詩意境。因此先結合本嵩吟詠真空觀、理事無礙觀的偈頌,來探討真空觀與理事無礙觀的禪境。 1真空觀 真空觀,使人觀色非實色,舉體是真空;觀空非斷空,舉體是幻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空無礙,空有一如。杜順將此觀分為四句十門。 ①會色歸空觀:會集一切色法,使它們都歸於真空之性。此觀分為四門: a.色非斷空門:緣起而成的幻色並非斷滅空,它的當體就是真空。本嵩《揀斷空》,意在遣除外道小乘人執著於斷滅空之病。詩云: 真空不壞有,離色非真空。驚覺聲聞夢,豁開外道蒙。有星皆拱北,無水不朝東。轉面觀諸法,都來一照中。 真空不礙幻有,滅色明空固然是偏執,《中論》卷2云:「先有而今無,是則為斷滅。」《肇論·不真空論》:「聖人之於物也,即萬物之自虛,豈待宰割以求通哉?」 離色求空同樣是偏執。《證道歌》:「棄有著空病亦然,還如避溺而投火。」 聲聞之人滅色明空,厭苦欣寂,有斷滅之病,故以此門驚醒其迷夢。凡夫外道撥無因果,認為事物聚而有散則無,故以此門除去其無明。會色歸空,正如眾星皆拱北,萬水盡朝東,無有一法超出此外。領悟此旨,即可迴光返照,沐浴在真空智光之中。 b.色非真空門:實色並非真空。本嵩《揀實色》,意在揀除執色相以為真空,執著於實色不能解脫之病: 鏡里元無影,影虛顯鏡明。空中何有色,有色為迷盲。了幻幻非幻,當生生不生。石牛吞華岳,木女產嬰兒。終南的的旨,日午打三更。 鏡里本無真影,影像可以顯現鏡子的光明。空中本無實色,幻色可以彰顯真空的澄凈。空中顯現的青黃等顏色,沒有實體,認為它們是實有就是迷盲。幻像緣生,故既非斷滅,亦非實有。個中三昧,如同石牛吞華岳,木女產嬰兒,日午打三更,正是杜順大師居終南山所創的華嚴宗秘旨,不可以思量解會。 c.色空非空門:實色與斷空都不是真空。本嵩《雙揀斷實》云: 休嫌黑暗女,莫憐功德天。無心一亦棄,有智二俱捐。風送和煙雨,池開菡萏蓮。到頭只這是,休更問南泉。 《涅槃經》以世人愛憐功德天厭嫌黑暗女,象徵人類愛生怖死的本能。智者泯除了相對念,對黑暗女功德天等觀齊視。既泯除了分別心,對無分別的念頭也予揚棄;既得到了般若智,對實色與斷空悉皆舍離。和風送煙雨,凈蓮無點塵。塵惑俱遣,物物唯心,當體即是真空,不必更求他人印證。參法燈《擬寒山詩》: 「岸柳含煙翠,溪花帶露鮮。誰人知此意,令我憶南泉。」  d.色即是空門:色空二者均無體性,故即是真空。本嵩《顯理》云: 雲散家家月,情蠲處處彰。曉風楊柳岸,春色杏花牆。暑雨琴棋潤,熏飈枕簟涼。無依無用處,便是法中王。 浮雲風掃盡,明月滿山川。將染污本心的情識滌除,使本來面目處處顯露。 「曉風楊柳岸,春色杏花牆。暑雨琴棋潤,熏飈枕簟涼。」此情此景,皆是本心呈露。四句化用法燈《擬寒山詩》意境:「誰信天真佛,興悲幾萬般。蓼花開古岸,白鷺立沙灘。露滴庭莎長,雲收溪月寒。頭頭垂示處,仔細好生看。」  揀去斷空、實色、依他之境無依,消除我執、法執、遍計之情無用,即是於法自在的法中王。兩句收束四門,點明幻色歸於真空之理。 ②明空即色觀,謂真空即是一切色法之本性,系由事物之本性而言真空。此觀也有四門: a.空非幻色門:斷滅之空不是幻色。本嵩《揀斷空》云: 色空空色難,子細思量看。外道計冥諦,聲聞趣涅槃。只知雲冉冉,不覺水漫漫。月落蒹葭岸,何人把釣竿。 會色歸空易,明空即色難。外道以斷滅空作為宇宙萬有的本元。《楞嚴經》卷2:「拘舍離等,昧為冥諦。」拘舍離古印度十大外道師之一等人,認為宇宙本體現象渺冥不可知,遂建立冥諦觀念作為宇宙萬有的本元。 聲聞乘人欣於涅槃寂樂,昧卻本心而成空病。外道聲聞皆是以小為大,執妄為真,只見雲起,不覺水生。殊不知葦岸月落,境雖空寂,卻有持竿之人,幻色猶存。持竿者心念專註於釣絲,並不曾落於斷空。雪竇頌古:「看,看,古岸何人把釣竿。雲冉冉,水漫漫,明月蘆花君自看。」《碧岩錄》第62則  b.空非實色門:真空不是實色。凡夫妄計色法實有自體,情執難忘,故再予揀除。本嵩《揀實色》云: 水凍結成冰,心迷境界縈。冰消元舊水,心悟本無生。礦穢仍須煉,真金豈用烹。一輪秋夜月,何處不分明。 水寒結冰,心妄執境。冰消而清水現,心悟而境不生。滌除實色之情,須憑觀智之力。煉成真金,不再為礦,體證真空,不再執色。滅除實色妄情,心月光明,處處皎潔。 c.空非空色門:真空並非斷滅空與眼前實色,而指真空之本性。本嵩《雙揀斷實》云: 說有何曾有,言無未便無。有無俱不計,賞汝髻中珠。覆庇貧和病,提攜獨與孤。回光歸去來,始覺廢功夫。 法相宗多談法相少談法性,容易執著於一切法實有,不知佛說相教為治空病,空病既除,有亦不真;破相宗遣執除相遮境明空,容易執著於一切法皆空,不知佛說法空為遣有執,有執既除,空葯亦遣。故法相宗、破相宗僅為大乘始教。只有破除斷常二執,悟解真空是不空之空,妙有是不有之有,方為大乘終教。世尊出世為一大事因緣,對執著於斷常的人曲設種種方便拯濟。待其迴光返照徹見本心之時,方知從前的一切功夫皆是多餘。 d.空即是色門:說空無我理者,由於真空幻色相即之故。本嵩《顯解》云: 阿誰無作用,作用復由誰?當處和根拔,渠儂由未知。虛空雲片片,曠野草離離。早諳燈是火,飯熟已多時。 人人都有活潑潑的作用,無不稟承所顯之理的恩力。空色相即之理,猶如美麗的花蕊與翩躚花叢的彩蝶,猶如玲瓏的奇石與繚繞石根的雲氣。移花兼蝶至,買石得雲饒。空色相即,如彩雲瀰漫在長空,似茂草滋生在曠野。長空雲似錦,曠野草如織。真空與幻色,相依復相得。法燈《擬寒山詩》:「今古應無墜,分明在目前。片雲生晚谷,獨鶴下遙天。」亦寓此義。領悟本門之理,就可享受無上法喜。 ③空色無礙觀:色相舉體即是真空,真空舉體不異色相;幻色不礙真空,真空不礙幻色,故觀空色二法無障無礙。本嵩《空色無礙觀》: 去住都無我,縱橫豈有他。寒山子撫掌,拾得笑呵呵。嶺上木人叫,溪邊石女歌。色空同一味,笑殺杜禪和。 經由前八門的觀法,我法二執雙遣,至此空色一如,出入三際無礙,往來十方自由。自在洒脫,猶如「寒山子撫掌,拾得笑呵呵」。又如木人石女,或嘯或歌,迥超情識。但空色無礙固然高妙,卻不可執著,否則就會招致杜撰禪和的哂笑。 ④泯絕無寄觀:謂泯絕色空,超絕一切對待,離言絕慮,至心境俱滅不可思議之境,乃見真空之本體。本嵩《泯絕無寄觀》云: 境空智亦寂,照體露堂堂。熱即普天熱,涼地匝地涼。無心未徹在,有意轉乖張。要會終南旨,春來日漸長。 泯絕能所,心行處滅,照體獨立,法法皆心。天地同根,物我一體。無心未必是道,起意更加乖張。要領會華嚴真空觀的要旨,必須泯絕追求玄妙的念頭,就會知道它原來是「春來日漸長」的現量境。 2理事無礙觀 真空觀使人觀色非實色,觀空非斷空,色空無礙,空有一如,從而擺脫情塵欲累,它是理事無礙觀的基礎。但真空觀尚未充分顯現真如妙用,故杜順設立理事無礙觀。理事無礙觀使理融於事,事融於理,事理二而不二,不二而二,是為無礙。杜順開立此門,旨在使各種事理均能炳現無礙,雙融相即。杜順將此觀也分為十門。 ①理遍於事門:能遍之理體,其性無差;所遍之事法,則有區別。一一事中,理皆全遍。本嵩頌: 寂爾本非多,隨緣處處和。熔金金作器,動水水為波。染凈元無自,聖凡豈有他。東西南北看,那畔不彌陀? 淵靜的絕對的本體,隨緣顯現為眾事。一金作眾器,一水興千波。理體隨緣顯現為事法,所有的事法都彰顯著理體。染凈、聖凡的事法都沒有自性,皆是理體隨緣顯現而成。塵境皆凈土,人人盡彌陀。 ②事遍於理門:理既遍於事,事亦遍於理。事法雖有別,理體無兩般。本嵩頌: 只由金作器,所以器皆金。況事唯心現,塵塵儘是心。性空人易信,法住聖難任。緣徹無緣處,緣緣實甚深。 理遍事而「金作器」,事遍理而「器皆金」。理體遍佈於事法,事法顯示著理體。事法緣生性空,容易為人所理解;事法別有實體,聖者也難以容受。窮緣窮到無緣處,即是清凈本來心。 ③依理成事門:緣起之事法必依理體而成立,事法攬理體而成。本嵩詩: 澄澄絕纖塵,能為染凈因。聖凡無異路,迷悟有疏親。不變時時隔,隨緣日日新。披毛戴角者,方是個中人。 理體澄明純靜,杳絕纖塵,隨緣顯現為染凈的事法。聖人凡夫本性同一,迷者與道疏,悟者與道親。理體若不隨緣,則事理隔礙不通。理體隨緣日新,則種種事法成就。禪者證悟真理,徹見自性後,尚須隨緣入世,「披毛戴角」,「向異類中行」。 ④事能顯理門:事虛而理實,故事相中之理體炳然顯現。本嵩頌: 從緣緣本虛,虛則道方孤。空谷無音響,實由外叫呼。見聞性自離,知覺寂然逋。暫爾回頭看,衣穿露寶珠。 諸事從緣起,緣生無自性,故事法的當體即是空,大道孤標獨立。空谷本靜,只是由於外在的叫呼而形成了音響。理體本空,只是由於隨緣的顯現而表現為事法。見聞之性超越了形相,泯除知見,即可妄念不生。此時迴光返照,就會洞知事法體空,而使理體顯露。 ⑤以理奪事門:事既因理而成,遂令事法皆盡,而使唯一的理體平等顯現。本嵩頌: 物際獨巍巍,冥真息萬機。境閑情淡淡,心止思微微。差路終迂曲,一源絕是非。纖毫情不掛,何處不光輝。 不變的理體獨露堂堂,不但奪盡事法的邊涯際畔,而且奪盡紛紜念慮。情忘慮捐之時,所觀之物境既閑,能緣之情慮亦淡。心逐相轉,如同行走在迂曲歧路。返本還源,完全超越了萬別千差。泯絕是非,寸絲不掛。自性光明,照徹天地。 ⑥事能隱理門:真理隨緣而成諸事法,致使事顯而理不現,如諸佛法身流轉五道,而成為眾生。本嵩頌: 物物既緣成,緣成翳本明。但觀波浪起,不見水澄清。遠境危峰小,平湖野艇橫。皎然直下事,不動卻須行。 理體隨緣顯現而成就種種事法,種種事法既成反而隱沒了理體。從境說則唯顯俗諦而隱真諦,從人說則迷於理而滯於事法。猶如波濤洶湧,不見澄清水性。殊不知遠山縹緲,危峰低小,平湖如練,野艇橫鋪,皆是一心之所變現。物物奔湊目際,呈露理體,故不應滯事而迷理。 ⑦真理即事門:理體並不存在於事法之外,它的全體都是事法。本嵩頌: 明明百草頭,歷歷復何求?求得外邊事,絕求道自周。花開小砌畔,雲起遠峰頭。好個安身處,他人未肯休。 理體存在於事法中,事事皆具理體,應當下下會取,不可舍此他求。向外尋求則與道轉遠,歇卻外求則與道自親。理體顯現為「花開小砌畔,雲起遠峰頭」,活潑地顯現。即事明真,即可安身立命。不肯承當,就是與道乖違。 ⑧事法即理門:緣起的事法沒有自性,事法的全體即是理體。本嵩頌: 物物到空處,全空物自閑。絲毫情不盡,如隔萬重山。但了波中濕,何煩鏡里顏。曠然平坦路,不在白雲間。 體證了事法緣起性空的本相,則森羅萬象不礙心境的高閑。如果有纖毫的情解未盡,就與理體相隔萬水千山。洞知事法的當體就是理體,就不必再去析空以明理。好似既已知波中濕性,無勞去推尋鏡里容顏。理體如同平坦的大道延伸在腳下,並不是存在於白雲繚繞的層巒疊嶂間。 ⑨真理非事門:理體雖然為事法所依憑,並不是事法的本身。因為理體離絕諸相,真妄不同,所以理體又並不是事法。本嵩頌: 露柱木頭做,時人未敢當。寂然非有地,闃爾杳無方。事絕神何慮,理全境不彰。釣魚船上客,元是謝三郎。 木頭削製成露柱,木頭的本性不變。理體顯現為事法,理體的本性無染。對個中三昧,時人罕能領悟。理體寂靜純真,纖塵不立,迥超事法,杳絕方所。洞知事法的虛幻,則煩慮盡消。體證理體的大全,則幻境皆隱。今日之「謝三郎」 玄沙即是昔日「釣魚船上客」,玄沙禪師示眾謂「我與釋迦同參」,學人問參見何人,玄沙說:「釣魚船上謝三郎。」 兩者非異非一,微妙難測。 ⑩事法非理門:事雖托理顯現而成,但千差萬別,性與理異。本嵩詩: 理全事亦全,何處不方圓。縱目極天際,□頤小檻邊。蔽空雲叆叆,匝地草芊芊。更欲論玄妙,金剛努起拳。 理事俱全,真俗雙照,即可通達自在,處處方圓。□頤小檻,極目遙天,但見遍長空濃雲密密,盡大地芳草芊芊,森羅萬象自在自為地衍生嬗變。如不能直下契會,而別求玄妙之旨,就會招致金剛努拳迎頭痛擊。 在「理事無礙觀」十門中,①②是相遍關係,③④是相成關係,⑤⑥是相奪關係,⑦⑧是相即關係,⑨⑩是相非關係。法藏的理事無礙說,將本體界稱為 「理法界」,將現象界稱為「事法界」。理界總攝事界,事界反映理界,故為理中事、事中理。它相當于澄觀四法界中的「理事無礙法界」,「理」即理性、體性,「事」即事物、諸法。宇宙的差別事相與如如不動的本體界之間有相即相入的關係。「理」之與「事」,本體與現象,實相與諸法,空與有,如波即水,水即波,相互交徹,圓融無礙。事無理不成,理無事不顯。一方面,世間一切事物與現象都統攝於理,都是理的隨緣顯現;另一方面,理隨緣顯現為萬事萬物。故理即是事,事即是理。理事無礙法界將理事的圓融互攝進一步予以強調,更注重理事的同一性、平等性、和諧性。 理解了杜順「理事無礙觀」,以及及澄觀「理事無礙法界」的精髓,再回過頭來看早期禪宗對它的體證,就可以有較為深刻的體會。 早在禪宗三祖僧璨?~606的《信心銘》中,即已烙上華嚴理事無礙的印痕:「極小同大,忘絕境界。極大同小,不見邊表。……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在這裡,理事、一多的圓融,得到了凝練的表述。玄覺665~713 《永嘉集》立「事理不二」門,謂:「窮理在事,了事即理。故……明事理不二,即事而真,用祛倒見也。」《五燈》卷2《玄覺》凈覺690~746 在《楞伽師資記》中,也有深得華嚴精髓的描述:「秘密緣起,帝網法界。一即一切,參而不同。所以然者,相無自實,起必依真;真理既融,相亦無礙。」 《楞伽師資記·僧璨》 自石頭希遷700~790開始,禪宗把華嚴宗的學說作為構造禪法體系的理論基礎,作為指導參禪實踐的原則。希遷的《參同契》是禪宗全面吸收華嚴學說的代表作,奠定了此系禪學理論的基礎。《參同契》說: 靈源明皎潔,枝派暗流注。執事元是迷,契理亦非悟。門門一切境,回互不回互。回而更相涉,不爾依位住。《五燈》卷5《希遷》 「靈源」是明潔的心體,「枝派」是由真心所派生的千差萬別的事物。執著於事不見其理是迷惑的表現,拋棄事法只追求契合於理也非了悟。事不離理,理不離事。希遷吸收華嚴事理無礙思想論述理事關係,認為理與事間的相互關係,無非「回互」和「不回互」兩種。「回互」指理與事相互融通的「相即」關係, 「不回互」指理與事不壞自相的「相非」關係。雲岩曇晟782~841的《寶鏡三昧》則倡「明暗交參」之義。「明」指形形色色的大千世界、色界, 「暗」指無形無跡無色聲香味的本體界、空界。本體界與現象界交參在一起,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對此《寶鏡三昧》喻之為:「銀碗盛雪,明月藏鷺。類之弗齊,混則知處。」《洞山悟本錄》意為現象界包容在本體界裡面,兩者既不可分割,又不是完全等同,前者是正,後者是偏。《參同契》、《寶鏡三昧》等因此而成為曹洞宗禪法的理論淵源詳下。 溈仰宗禪學思想的中心也是「理事不二」。溈山在回答仰山什麼是「真佛住處」時說:「以思無思之妙,返思靈焰之無窮。思盡還源,性相常住。事理不二,真佛如如。」《仰山錄》「思盡還源」即是華嚴「妄盡還源」之旨。「思」 是「妄」,「無思」是「源」。溈山指出,體證到理無思、源和事思、妄 的「不二」關係,即為真佛境界。理事不二,事由理產生,離不開理;理由事所顯現,也離不開事。思與無思、性與相、妄與源等關係,均同於理事不二的關係。溈山還指出:「以要言之,則實際理地不受一塵,萬行門中不舍一法。若也單刀直入,則凡聖情盡,體露真常。理事不二,即如如佛。」《溈山錄》認為理體不受污染,頓悟之人作世間的任何事情都體現著理。理事不二,就是成佛的表現。 法眼宗對事理關係也非常重視。文益《宗門十規論》第五題為「理事相違,不分清濁」,將華嚴理事關係作為禪門的宗旨:「大凡祖佛之宗,具理具事。事依理立,理假事明。理事相資,還同目足。若有事而無理,則滯泥不通;若有理而無事,則汗漫無歸。欲其不二,貴在圓融。」這表明,「具理具事」既是教門之宗,也是禪門之宗。文益又說:「又如《法界觀》,具談理事,斷自色空。海性無邊,攝在一毫之上。須彌至大,藏歸一芥之中。」《宗門十規論》廣大無邊的理海性可以為一事一毫所盡收,由於理事融通,所以事物雖然大小殊異,也可相互融攝。這是從理事關係談諸法大小相即,廣狹相容的。參魏道儒《中國華嚴宗通史》第246~261頁。  2.對理事無礙的象徵 禪宗詩歌運用大量的鮮明可感的藝術形象,表達對理事無礙的澄明而透徹的思辯。晉譯《華嚴經》卷14形容理事關係曾有水月之喻:「譬如凈滿月,普現一切水。影像雖無量,本月未曾二。」這則比喻,到了《證道歌》中,被提煉為形象精警的詩句,成為表達華嚴宗理事圓融思想的名言: 一性圓通一切性,一法遍含一切法。一月普現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攝。 澄觀云:「謂若秋空朗月,皎凈無瑕,萬器百川,不分而遍。性空,即所依法體;滿月,即實報智圓;百川,即喻物機;影落,便為變化。……《出現品》云:『譬如凈月在虛空,……一切水中皆現影』。」澄觀《大方廣佛華嚴經隨疏演義抄》卷1,大正藏第36冊。 這種「以一統萬,一月普現一切水。會萬歸一,一切水月一月攝」《五燈》卷20《守緣》的華嚴秘旨,是禪師上堂時經常提舉的話頭,成為禪師用來衡鑒學人見地的標尺。 在禪宗五家七宗中,對理事關係表現出特別關注,並將理事關係作為該宗門風的,是曹洞宗。曹洞宗的正偏回互、君臣五位遠紹華嚴,近承《參同契》、《寶鏡三昧》,經由詩學的轉型,使理事圓融境得到了形象的表述。在曹洞宗的正偏五位等禪法體系中,「正」指本體、平等、絕對、真如等,「偏」指事相、差別、相對、生滅等。正偏回互,組成五種不同的階位,是為正偏五位: 正位即空界,本來無物;偏位即色界,有萬象形。正中偏者,背理就事。偏中正者,舍事入理。兼帶者,冥應眾緣,不墮諸有,非染非凈,非正非偏。故曰虛玄大道,無著真宗。從上先德,推此一位最玄最妙。《曹山元證錄》 「正」相當於理法界,是本體界;「偏」相當於事法界,屬現象界。把兩者分開來看,都是孤立的存在,故「舍事入理」、「背理就事」都不全面。只有理應眾緣,眾緣應理,達到「兼帶」的認識,才合乎真宗大道。兼帶即是理事圓融。由此出發,曹洞宗禪法象徵體系,由相應的兩大意象群組成,一是本體意象,一是事相意象。這些意象大體上可分為以下幾組: 1哲學意象: 正組:◎ 體 正 君 主 黑 暗 尊 空 凈 佛 聖 真 本體  涅槃 真如 偏組:○ 用 偏 臣 賓 白 明 卑 色 染 凡 俗 俗 現象  生死 生滅 2意識意象: 正組: 靜 向 內 心 睡眠 混沌 初夜 五更 偏組: 動 背 外 物 夢醒 支離 日出 天曉 3人物意象: 正組:本來人 主人翁 我 黑面老婆 富貴宰相 母 父 石女 頭 形體 偏組:流浪者 客作漢 渠 白頭翁子 白衣秀才 子 子 俗女 影 影像 4山水意象: 正組:靈源 皓月 寒岩 青山 流水 岩谷 孤峰頂上 偏組:支派 輕煙 薄霧 白雲 波浪 市廛 十字街頭 5其他意象: 正組:銀碗 明月 皂衫 烏雞 大樹 江湖 途中 一  偏組:白雪 白鷺 白練 白雪 毫末 滴水 屋裡 多  曹洞宗的各種五位,都是上述兩大意象的不同回互關係。曹洞宗的核心是理事、正偏的兼帶回互,其禪法象徵體系的核心也是理事回互。曹洞宗禪法通過相對的兩大意象的正偏回互,啟迪人們揚棄分別意識,將相對的意識逐層脫落,將正偏兩大意象打成一片,從而頓悟真如佛性,拋棄二元、相對、有限、虛幻、無常的世俗世界,進入一元、絕對、無限、真實、永恆的禪悟之境,為我們展現了一個嶄新的禪悟美學情境。參拙文《曹洞宗禪詩研究》,《陝西師範大學學報》1999年第1期。  華嚴與禪宗的理事圓融境,對宋代理學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宋代性理思想源自佛門,尤其是禪宗。據明朱時恩《居士分燈錄》,周敦頤曾與東林常總禪師 「論性及理法界、事法界,至於理事交徹,泠然獨會,遂著《太極圖說》,語語出自東林口訣」。《太極圖說》中太極理與陰陽氣的關係,全是華嚴法界的觀念。太極的本體是空性,故曰「無極」,而就其能生陰陽之氣而言曰「太極」。此乃實相理體、法性、自性無相空性無不相生起萬法之理。太極與無極本源同一,只不過有體用之異,故曰「無極而太極」。據熊琬《宋代性理思想之淵源與佛學禪學》的描述,《太極圖說》中的理事關係是: 理法界——太極 理 道 形而上 精 本 無 事法界——陰陽 氣 器 形而下 粗 末 有 本體界,真空不礙妙有;現象界,妙有不礙真空。由此構成了宋代理學的太極宇宙圖式。華嚴與禪宗的理事圓融境通過對宋明理學的滲透,對中國文化產生著巨大而深遠的影響。 3.對理事無礙的超越 體證理事無礙法界,殊為不易。華嚴理事無礙觀,全事即理,全理即事,在禪宗表現為「青青翠竹,儘是法身;鬱郁黃花,無非般若」的妙悟,其中深意並不為淺根鈍機者所理解,以致於出現種種非難,對此忠國師批評道: 此蓋普賢文殊境界,非諸凡而能信受,皆與大乘了義經意合。故《華嚴經》云:「佛身充滿於法界,普現一切群生前。隨緣赴感緣不周,而常處此菩提座。」 翠竹既不出於法界,豈非法身乎?又《般若經》云:「色無邊,故般若亦無邊。」 黃華既不越於色,豈非般若乎?深遠之言,不省者難為措意。《大慧錄》卷15引 忠國師引用《華嚴》、《般若》等大乘經典,對詰難予以有力的辯駁。這段禪語流露出幾個方面的重要訊息:其一,要理解華嚴理事無礙境,必須有相當深透的悟性;其二,要理解表達理事無礙境的禪語,也必須有深透的悟性;其三,在「青青翠竹,儘是法身;鬱郁黃花,無非般若」的詩意表述中,積澱著華嚴的圓融思想。必須運用理性和悟性並重的雙刃劍,才能直透其底蘊。 克文《法界三觀六頌》的前二首分詠真空觀、理事無礙觀,從中可以看出禪宗對理事無礙的體悟。詩云: 色空無礙,如意自在。萬象森羅,影現中外。出沒去來,此土他界。心印廓然,融通廣大。《古尊宿》卷45 理事無礙,如意自在。倒把須彌,卓向纖芥。清凈法身,圓滿土塊。一點鏡燈,十方海會。同上 組詩第一首「色空無礙」吟詠真空觀。真空觀是理事無礙觀的基礎。克文偈直接標舉「色空無礙」之旨,使人不溺斷空,不執妄有。詩意謂幻有不礙真空,雖則萬象森羅,禪者卻能洞知其如影像般虛幻不實,湛然真心,不為擾動;同時真空不礙幻有,真心不為外物擾動,故能來去自如,展開現象界的生活。永嘉《證道歌》中有「萬象森羅影現中,一顆圓明非內外。豁達空,撥因果,莽莽蕩盪招殃禍。棄有著空病亦然,還如避溺而投火」的吟詠,此詩化用其意,謂不可著空,更不可著於斷滅空。 組詩的第二首標舉理事無礙之旨,以須彌納於芥子象徵理體與事相的融合無間;以土塊譬喻法身,揭示在形而下的事相中,蘊涵著形而上的理體。理事一如,方為圓滿清凈。克文以鏡燈互照重重影現,象徵著理體對事相的涵攝,以及事相的當下即是理體。 由此可見,唐宋禪人都或多或少、或明或暗、或深或淺地汲取、消化、弘揚了華嚴理事無礙思想。圓悟克勤受華嚴思想的影響相當之深,克勤思想中,殊多與華嚴思想息息相通處,對四法界、六相圓融、一多相攝等華嚴思想,克勤在《碧岩錄》、《圓悟錄》、《圓悟心要》中屢屢闡發。他與無盡居士張商英討論華嚴圓融要旨,成為禪宗史上的一則大事: 圓悟曰:「華嚴現量境界,理事全真,初無假法。所以即一而萬,了萬為一。一復一,萬復萬,浩然莫窮。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卷舒自在,無礙圓融。此雖極則,終是無風匝匝之波。」公張商英於是不覺促榻。圓悟遂問曰: 「到此與祖師西來意,為同為別?」公曰:「同矣。」圓悟曰:「且得沒交涉。」 公色為之慍。圓悟曰:「不見雲門道,山河大地,無絲毫過患,猶是轉句。直得不見一色,始是半提。更須知有向上全提時節。彼德山、臨濟,豈非全提乎?」 公乃首肯。翌日復舉事法界、理法界,至理事無礙法界。圓悟又問:「此可說禪乎?」公曰:「正好說禪也。」圓悟笑曰:「不然,正是法界量在,蓋法界量未滅。」《羅湖野錄》卷1 圓悟深得華嚴要旨,以禪悟標尺來衡量華嚴思想。圓悟指出,不但事法界、理法界未達到禪的境界,並且,即使是圓融自在的理事無礙法界,仍未是極則之論,仍是無事生非。只有上升到事事無礙法界始可說禪。 至事事無礙法界始可說禪的主張,從圓悟回答學人什麼是四法界時所使用的譬喻中也有所表露。圓悟使用的四喻是:a.理法界——「不動一絲毫」。b.事法界——「縱橫十字」。c.理事無礙法界——「銅頭鐵額,鐵額銅頭」。d.事事無礙法界——「重重無有盡,處處現真身」《圓悟錄》卷10。 木村清孝認為這四種譬喻的象徵意義是:a.真理世界極為寂靜。b.現實的事象世界充滿活力。c.真理與事象間的關係堅實不變。d.無邊際的緣起世界是真實的、有生氣的。由此斷定「克勤發現唯有最後的事事無礙法界才與禪界有同一性」。木村清孝著《圓悟克勤的禪和華嚴教理》,見《中日佛教學術會議論文集》1985~1995第286頁,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年版。  可見至事事無礙法界始可說禪是圓悟的一貫主張。華嚴理事無礙境固然周密微妙,從中國傳統哲學的發展史來看,它還沒有超出體用論的範疇。在理事無礙基礎上的進一步發展,便是代表華嚴極致的事事無礙論,即現象圓融論。
推薦閱讀:

虛雲老和尚:修行辦道,無非調停動靜而已 | 凡講行持,離不了"信""解""行""證"
略論禪宗與念佛--以四祖至六祖為中心(上)
禪宗略說(耕雲)
【天龍一指禪,人道精神有多重要?】

TAG:禪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