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李白為代表的盛唐詩人對自然美的追求

以李白為代表的盛唐詩人對自然美的追求

鍾嶸在《詩品》中就曾以鮮明的態度倡導自然之美,但自然之美作為一種普遍的審美理想並在創作中廣泛地為詩人們所共同追求,則是到了盛唐才第一次出現。以李白為代表的盛唐詩人對於自然美的追求,不僅表現在他們的創作實踐之中,而且也反映在他們的理論表述之中。

隋及初唐的一些史學家和政治家,如李諤、王通、魏徵、令狐德fēn@①、姚思廉、劉知幾等,曾對六朝以來浮靡淫艷、雕琢華麗文風加以尖銳的批評,但並未能扭轉這種風氣。初唐詩人王績的創作,可謂脫盡了六朝的脂粉氣,而充滿一種質樸自然的情趣。但他的詩畢竟不多,影響不大,尚不足以振起一代。初唐四傑的改造宮體詩的同時,也表現出了一種追求清新、剛健、自然的美,但他們的創作實踐,畢竟未能擺脫齊梁餘弊。如前人所論:

盧、駱、王、楊,號稱四傑。詞旨華靡,固沿陳、隋之遺,翩翩意象,老境超然勝之,五言遂為律家正始。[(1)]

(四傑)雖未能驟革六朝餘習,而詩律精嚴,文詞雄放,滔滔混混,橫絕無前。唐三百年風雅之盛,以四人者為之前導也。[(2)]

王勃高華,楊炯雄厚,照鄰清藻,賓王坦易,子安其最傑乎?調入初唐,時帶六朝錦色。[(3)]

這些評論在充分肯定四傑的巨大貢獻的同時,也都十分客觀地指出了他們尚未脫盡六朝餘習。

陳子昂力倡漢魏風骨,痛斥齊梁詩風。盧藏用《陳伯玉集序》說他:「卓立千古,橫制頹波,天下翕然,質文一變。」杜甫《陳拾遺故宅》:「有才繼騷雅,……名與日月懸。」韓愈《薦士》:「國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元好問《論詩絕句》:「論功若准平吳例,合著黃金鑄子昂。」這些都足以說明陳子昂為唐詩發展做出的巨大貢獻。但必須指出,陳子昂的詩歌理論與創作,還不能說使「天下翕然,質文一變」,甚至他自己的詩歌創作在某些方面仍帶有六朝餘弊。許學夷《詩源辨體》卷三十一云:

五言自漢魏流至元嘉而古體亡。自齊梁流至初唐而古、律混淆,詞語綺靡。子昂始復古體,效阮公《詠懷》為《感遇》三十八首。……蓋子昂《感遇》雖僅復古,然是唐人古詩,非漢魏古詩也。且其詩尚雜用律句。平韻者猶忌上尾。至如《鴛鴦篇》、《修竹篇》等,亦皆古、律混淆,自是六朝餘弊。

同樣,當時一些著名詩人亦未能免此弊病:「唐人五言排律,其法最嚴,聲調四句一轉,故有雙韻,無單韻。初唐沈、宋雖為律祖,然尚不循此法。張說、蘇@②、李嶠、張九齡諸公皆然。此承六朝餘弊,不足為法。」又:「初唐五言古、律混淆,古詩既多雜用律體,而排律又多失粘,中或有散句不對者,此承六朝餘弊,蓋變而未定之體也。」[(4)]總之,從四傑到陳子昂乃至整個初唐詩壇,儘管他們在反對齊梁浮靡詩風、建立新的精神風貌等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但六朝餘弊仍然存在,因而那種徹底擺脫雕飾綺麗而追求自然之美的風氣尚未形成。不過必須承認,初唐詩人的巨大努力,畢竟為盛唐詩歌的出現做好了思想上、理論上和創作上的積極準備。因而自以李白為代表的盛唐詩人登上詩壇後,便一洗六朝粉黛鉛華,崇尚自然之美遂成為一種普遍的審美理想和創作追求。

盛唐詩人雖各自有其藝術追求與審美趣味,但追求自然美卻是他們共同的趨向。嚴羽在《答吳景仙書》中說:「盛唐諸公之詩,如顏魯公書,既筆力雄壯,又氣象渾厚。」[(5)]「筆力雄壯」,「氣象渾厚」八個字,可以概括盛唐詩歌的總體風貌。「筆力雄壯」,是指詩歌風骨的內在力度,它包括詩歌情感的昂揚、壯大與明朗;「氣象渾厚」,是指詩歌意境的自然渾成,這也就是被後人所常稱道的「盛唐氣象」。就盛唐詩歌的總體藝術風貌來看,他們是以追求秀麗與雄渾之美為主,並由此而創造出了興象玲瓏、自然渾成的詩歌意境。嚴羽《滄浪詩話·詩辨》雲「盛唐諸人惟在興趣,羚羊掛角,無跡可求。故其妙處,透徹玲瓏,不可湊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鏡中之象,言有盡而意無窮也。」嚴羽所反覆強調的,實際上也就是盛唐詩歌的那種興象玲瓏、自然渾成的意境及其天真自然的情趣。可以說盛唐詩歌的興象與風骨,是在自然的形式中得到表現的。其濃烈的情思、壯大的氣勢、剛鍵朗暢的風骨,都是以其質樸的、自然無華的面貌呈現出來。感情表達的真摯,詩歌意境的自然渾成,語言質樸無華而又爐火純青,乃是盛唐詩人追求自然美的集中體現。

邵祖平《唐詩通論》云:「唐之作家,無慮二千人,……其作品則有飄逸、雄渾、浩蕩、橫郁、沉秀、奇警、清拔、精深、悍刻、艷冶、流麗、奧峭、孤@③之殊。而其大要所歸,一天放之妙,一整融之功;一屬自然,一隸工力而已。」並認為盛唐時期「自然者比較居多」,李白是「自然派之神而聖者」[(6)]。此論頗有見地。盛唐詩歌,雖也有以工力見長者,然其主流仍是自然渾成,屬於天放之妙或天工之美。他們無論是寫山水、邊塞、閨怨、思鄉、懷友,還是寫送別、詠懷、懷古、詠物等,無不情思濃郁而又真摯,語言純凈而又流麗,意境開闊明朗而又自然渾成,毫無雕琢做作之態。他們的那些膾炙人口的名篇佳作,之所以受到歷代人民的喜愛,原因即在於此。

盛唐詩歌所表現出來的自然美,不僅與六朝時期那些雕飾華麗的作品形成鮮明的對照,而且與初唐詩歌所表現出來的審美趣味也有著明顯的區別。這裡我們不妨就後者略舉數例。唐太宗的《春池柳》云:

年柳變池台,隋提曲直回。逐浪絲陰去,迎風帶影來。疏黃一鳥弄,半翠幾眉開。縈雪臨春岸,參差間早梅。此詩在動態中描寫柳姿,體物細膩,有聲有色,亦自有審美價值。但在嚴整的對仗之中,語言仍帶有雕飾的痕迹,不免給人以「巧」而「碎」的感覺。而賀知章的《詠柳》就不同了: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賀知章不是象唐太宗那樣著力地描摹柳的每處細節,而是寫他對初春之柳的總體印象:碧玉般的柳樹婷婷玉立,絲絛似的嫩枝裊娜披拂。其中自有一種天機自然之趣。又賀知章詠柳,妙在不專意於柳,而能進一步開拓意境,借柳以頌春,在口語般的問答之中,充分展示出一種天工自然之美。其中不僅傳達出詩人對理想前途的美好憧憬,而且也透露著盛唐時代昂揚向上的精神風貌。意境闊大明朗,自然渾成。初唐四傑之一的盧照鄰,有一直《江中望月》:

江水向涔陽,澄澄寫月光。鏡圓珠溜沏,弦滿箭波長。沈鉤搖兔影,浮桂動丹芳。廷照相思夕,千里共沾裳。這首詩如果抽去中間兩聯,倒不失為一首韻味悠長的佳作。但詩人卻硬是在中間兩聯堆砌曲故,一系列的形容、比喻、描摹,無非就是寫月與月光,顯得瑣碎支離,從而使「相思」之情頓減,也破壞了整首詩的意境與韻味。這就是雕琢帶來的弊病。試比較李白的《靜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同樣是寫月夜相思之情,但詩中既沒有用典,也沒有華麗的辭藻;它只是用樸素自然、明白如話的語言,寫眼前之月以及由此而自然引發的鄉愁。它的內容是單純的,但同時又是豐富的;它在平淡自然之中,蘊含著耐人尋繹的深長意味。胡應麟說:「太白諸絕句,信口而成,所謂無意於工而無不工者。」[(7)] 

然而,盛唐詩人追求自然之美,並非不講藝術的加工與提煉。語言的平易固然是構成自然美的重要因素,但只有當平易的語言表現出情景交融的詩境和無窮的韻味時,才具備真正的自然之美。要做到這一點,就離不開藝術的加工和提煉,而且更重要的是情思和形象的提煉。以上所舉盛唐詩例,就都具有這種提煉之工。再看王昌齡的《閨怨》:

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翠樓。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這首詩的妙處在於:詩人抓住少婦內心發生微妙變化的一剎那,由「不知愁」而陡然幽怨滿腔,極具戲劇性效果。這一細節的提煉,既深化了情思,又使情與景在此剎那間妙合無垠,給讀者留下無盡的回味餘地。又如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詩: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江雨蒼茫,楚山孤峙,玉壺冰心,這是詩人精心選擇的物象,詩歌通過這些物象之間的烘托與照應,一方面傳達出了詩人對親友的深摯的情誼,另一方面也突出了孤介傲岸、冰清玉潔的抒情主人的形象。這就使得精巧的構思和深婉的用意融化在一片清空明澈的意境之中,所以全詩渾然天成,韻味無窮。這就顯然是經過了藝術的加工和情思、形象的提煉而達到的一種自然美。

與王昌齡相比,李白的詩在追求自然美這方面更為突出。如王世懋在《藝圃擷餘》中談到絕句的創作時就說:「盛唐惟青蓮、龍標二家詣極。李更自然,故居王上。」的確,讀李白的詩,往往使人感到他那豪放的激情如噴溢的火山,迴旋的狂飈,一瀉千里,無所滯礙;語言清新流暢,甚至不拘格律,一切都統一於自然。李白所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8)]正是他詩歌風格的真實寫照,也是他追求自然之美的肺腑之言。但必須看到,如果李白沒有深厚的藝術素養和藝術提煉之工,諸如精妙的藝術構思、凝鍊的藝術形象、高超的藝術技巧和鍊字鍊句的工夫,那麼李白的詩歌也就不可能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取得如此輝煌的成就。宋代朱熹就看到了這一點,並強調指出:「李太白詩,非無法度,乃從容於法度之中,蓋聖於詩者也。」[(9)]清人方東樹《昭昧詹言》卷十二亦謂:「太白飛仙,不可妄學,易使流於狂狙熟濫,放失規矩,乃歸咎於太白,太白不受也;須善學之。此選皆取其繩尺井然者[(10)],俾令後學知太白實未嘗不有法度。漁洋老眼苦心,鑒裁美善如此。」所謂「法度」,主要是指構思、章法,但也包括鍊字、鍊句和煉意。舉個實例來說,明代王世貞《藝苑卮言》卷四評價李白的《峨眉山月歌》說:「"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此是太白佳境。然二十八字中,有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峽、渝州,使後人為之,不勝痕迹矣,益見此老爐錘之妙。」這裡所說的「爐錘之妙」,主要是指詩歌情思與藝術形象的提煉。此詩二十八字中地名凡五見,佔去十二字,這在《萬首唐人絕句》中是僅見的。但為什麼讀起來不但不覺重複,而仍覺情思濃郁、氣勢一貫,而且不著痕迹、妙入化工呢?其原因即在於:詩境中無處不滲透著詩人江行的體驗和思友之情,無處不貫串著「山月」這一具有象徵意義的藝術形象,這就把廣闊的空間和較長的時間統一起來,從而使整首詩的意境渾融完整,空靈入妙。可見李白詩歌所達到的自然美,也同樣離不開藝術的提煉與爐錘之工。

詩歌創作本身,是詩人美學思想與美學追求的最好體現,這是以上所論的基本出發點。盛唐詩人追求自然美,在理論上也有明確的反映,這主要表現在李白的詩論中。

李陽冰《草堂集序》說:「盧黃門云:"陳拾遺橫制頹波,天下質文,翕然一變。』至今朝詩體,尚有梁、陳宮掖之風,至公大變,掃地並盡。今古文集遏而不行,唯公文章,橫被六合,可謂力敵造化歟!」如前所論,由於歷史的積習和時代的原因,陳子昂之後到盛唐詩歌出現之前,齊梁餘敝仍舊影響著詩壇。殷fán@④在《河嶽英靈集序》中也說:「自蕭氏以還,尤增矯飾。武德初,微波尚在;貞觀末,標格漸高;景雲中,頗通遠調;開元十五年後,聲律風骨始備矣。」可見李陽冰所說「至公大變,掃地並盡」之語,並非虛論。那麼這也就明確了李白的確是繼承了陳子昂的革新主張,積極反對齊梁以來浮靡的詩風並以其「力敵造化」和「聲律風骨兼備」的詩歌創作,唱出了盛唐之音的主調。雖然李白留下的論詩文字不多,但從中仍可看出與其創作實踐相一致的理論主張。

孟qí@⑤《本事詩》引李白語云:「齊、梁以來,艷薄斯極,沈休文又尚以聲律。將復古道,非我而誰?」又:「興寄深微,五言不如四言,七言又其靡也,況束以聲調俳優哉?」孟qí@⑤的記述,應該說是符合李白的詩歌主張的。且看李白在詩中的表述:

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誰陳?王風萎蔓草,戰國多荊榛。龍虎相啖食,兵戈逮狂秦。正聲何微茫,哀怨起騷人。揚馬激頹波,開流蕩無垠。廢興雖萬變,憲章亦已淪。自從建安來,綺麗不足珍。聖代復元古,垂衣貴清真。群才屬休明,乘運共躍鱗。文質相炳煥,眾星羅秋wén@⑥。我志在刪述,垂輝映千春。希聖如有立,絕筆於獲麟。(《古風》其一)

玄風變太古,道喪無時還。(《古風》其三十) 醜女來效顰,還家驚四鄰。壽陵失本步,笑殺邯鄲人。一曲斐然子,雕蟲喪天真。棘刺造沐猴,三年費精神。功成無所用,楚楚且華身。大雅思文王,頌聲久崩淪。安得郢中質,一揮成斧斤。(《古風》其三十五)李白在這幾首詩中,比較集中地闡述了他的詩歌美學思想。其重要的觀點可以歸納為:第一,恢復「古道」,發揚《詩經》的傳統精神;第二,反對「綺麗」、雕琢與做作的不良風氣;第三,倡導「清真」、「天真」和「一揮成斧斤」的自然之美。就其實質而論,這三點乃是同一問題的不同方面。李白倡導的「復元古」、「復古道」,絕不是墨守成規或復古主義,而是作為詩歌創作的最高標準和理想的楷模。所謂「古道」,不僅包括「興寄深微」、質樸自然的《詩經》,即「風雅」的精神,而且還包括屈騷精神與建安風骨。如他所說:「屈平詞賦懸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11)];「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12)]。可見李白的「古道」,也就是指自《詩》、《騷》以來,包括建安風骨在內的優秀文學傳統。李白提出「古道」的針對性,就是建安之後尤其是齊梁至初唐時期的那種「艷薄斯極」、雕飾「綺麗」、因襲模仿,詩道日趨淪喪的不良創作風氣。他痛斥那些醉心於模仿的人,象醜女效顰、壽陵失步一樣毫無出息;而那些沉溺於雕飾麗藻的人,雖然象「棘刺造沐猴,三年費精神」那般辛勤,其結果卻是「功成無所用,楚楚且華身」,除了外表華麗,卻一無所得,而且是「雕蟲喪天真」,完全喪失了文學藝術的「天真」自然之趣。李白所提倡的「清真」詩風,也同樣是針對詩的雕飾、艷麗、虛偽的頹風而提出的。情感真摯,氣韻天成,清新自然,這是李白所強調的「清真」的內涵,也是李白詩歌美學思想的核心。李白所說:「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13)],就是這一美學思想的集中體現。

李白倡導「清真」的自然美,與他所受道家思想的影響密不可分。以老、庄為代表的道家哲學的思想核心,是主張「自然無為」,提倡「道法自然」,反對人為。《老子》說:「信言不美,美言不信。」[(14)]認為未經雕飾的樸素的語言,才具有真美。《莊子·天道》亦云:「樸素而天下莫能與之爭美。」樸素美,就是自然美。道家雖不提倡雕飾之美,但若雕飾得比較自然,符合天工,也可以算作美。《莊子·山木》所謂「既雕既琢,復歸於朴」,就表達了這層含義。又《莊子·達生》中還提出「以天合天」的說法,即雖以人工而能不露斧鑿之痕,好象自然形成的一般。可見莊子不僅要天然美,也提倡自然樸素的藝術美。李白所倡導的自然「清真」之美,首先就是在哲學思想上接受了道家思想的影響。在李白那裡,「清真」二字的首要含義,就是指具有道家「自然無為」、質樸率真的天性與精神狀態。如李白詩云:

右軍本清真,瀟洒出風塵。(《王右軍》)

韓生信英彥,裴子含清真,孔侯復秀出,俱與雲霞親。(《送韓准裴政孔巢父還山》)

俄成萬里行,立德貴清真。(《南陵五松山別荀山》)

騎虎不敢下,攀龍忽墮天。還家守清真,孤潔勵秋蟬。(《留別廣陵諸公》)

傾家事金鼎,年貌可長新。所願得此道,終然保清真。(《避地司空原言懷》) 可見「清真」的概念,在李白那裡,本是指人們保持了稟受於天、未為世俗所染的真率質樸的自然本性。李白有時也用「清」或「真」來表示「清真」的概念:

羿昔落九烏,天人清且安。(《古朗月行》)

范宰不買名,弦歌對前楹。為邦默自化,日覺冰壺清。(《贈範金鄉》)

歸時莫洗耳,為我洗其心。洗心得真情,洗耳徒買名。(《送裴十八圖南歸嵩山》)

偶與真意並,頓覺世情薄。(《題嵩山逸人元丹丘山居》)

湛然冥真心,曠劫斷出沒。(《廬山東林寺夜懷》)

杳與真心冥,遂諧靜者玩。(《瑩禪師房觀海圖》)

素心自此得,真趣非外借。(《日夕山中忽然有懷》)

朴散不尚古,時訛皆失真。(《酬王補闕惠翼庄廟宋丞@⑦贈別》)

所謂「清」或「真」,以及「真情」、「真意」、「真心」、「真趣」,都與上述「清真」的概念相同,表示具有道家色彩的自然本性與精神狀態。《莊子·漁父》說:「真者,所以受於天也,自然不可易也。故聖人法天貴真,不拘於俗。」「朴」也就是「真」,「真」即是自然;「朴散」就會「失真」,也就失去了自然。

李白在哲學思想上受道家「自然無為」、「真」、「朴」等思想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他的這一思想反映在文藝觀上,也就十分自然地表現為一種追求清真自然、不事雕飾的天工之美。如他在《草書歌行》中談到書法藝術時說:「張顛老死不足數,我師此義不師古。古來萬事貴天生,何必要公孫大娘渾脫舞?」「天生」,就是天真自然,毫無斧鑿之痕。在言及音樂美時,李白喜用一「清」字來形容天籟之美,如「清歌」、「清聲」、「清樂」、「清吹」、「清管」、「清弦」、「清琴」等等,都是李白所常用的字眼。

從以上所論可以看出,李白倡導清真自然的詩歌美學思想,與他的哲學思想和藝術審美趣味都是相一致的。作為一種人生道路,李白追求的是法天貴真,無拘無束,自然無為;作為藝術審美創造來說,李白追求的是清真自然,不事雕飾。而這種追求在李白的人生道路和藝術實踐中,都得到了最為充分的展示。

這裡仍有三點需要強調說明:

第一,儘管李白的人生態度與審美趣味受到了道家思想的深刻影響,但他的追求符合了盛唐人的昂揚奮發、積極浪漫、蔑視權貴、不拘俗態的時代精神,因而李白的美學追求,也最集中地體現了盛唐詩人的審美態度。孟浩然那瀟洒清遠的風度人品和清新淡遠的詩歌風格,就深得李白的敬慕。李白《贈孟浩然》詩曰:「我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紅顏棄軒冕,白首卧松雲。醉月頻中聖,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大有高山仰止之嘆。孟浩然的人生態度與審美趣味,的確頗具「清真」的意味。他在詩中常說:「風泉有清音,何必蘇門嘯」[(15)];「予意在山水,聞之諧夙心」[(16)];「坐聽閑猿嘯,彌清塵外心」[(17)];「我愛陶家趣,園林無俗情」[(18)];「物情多貴遠,賢俊豈無今。遲爾長江暮,澄清一洗心」[(19)];「逸氣假毫翰,清風在竹林」[(20)];「因聲謝同列,吾慕潁陽真」[(21)];「養疾衡@⑧下,由來浩氣真」[(22)]。這種人生態度與審美趣味,與他那清新淡遠的詩風也是一致的。此外,王維詩如:「我心素已閑,清川澹如此」[(23)];「惠連素清賞,夙語塵外事」[(24)];「江海逐飛沉,天工寄人英」[(25)];「清范何風流,高文有風雅」[(26)];「清歌邀落日,妙舞向春風」[(27)];「魏國應劉後,寂寥文雅空。漳河如舊日,之子繼清風」[(28)];「天文同麗日,駐景惜行杯」[(29)];「玉堂開右個,天樂動宮懸」[(30)]。岑參詩如:「相府徵墨妙,揮毫天地窮。始知丹青筆,能奪造化功」[(31)];「狄生新相知,才調凌雲霄。賦詩析造化,入幕生風飆」[(32)];「筆端通造化,掌內運乾坤」[(33)];「學富贍清詞,下筆不能休」[(34)];「高價振台閣,清詞出應徐」[(35)];「看君謀智若有神,愛君詞句皆清新」[(36)];「未識已先聞,清辭果出群。如逢禰處士,似見鮑參軍」[(37)]。這些表述,與李白的人生追求和藝術趣味,都是一致的。因此說,盛唐文化造就了一代傑出的詩人李白,而李白的美學追求與藝術實踐,也正體現了盛唐文化的精神所在。

第二,李白批判六朝以來綺靡、雕琢的詩風,但並不是對六朝以來詩歌創作的全盤否定。相反,他對二謝、江、鮑等人清新秀美、體格俊逸的一面仍予以充分的肯定。如:

覽君荊山作,江鮑堪動色。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經亂離後天恩流夜郎憶舊遊書懷贈江夏韋太守良宰》)

梁有湯惠休,常從鮑照游。峨眉史懷一,獨映陳公出。卓絕二道人,結交鳳與麟。(《贈僧行融》)

我家敬亭下,輒繼謝公作。(《游敬亭寄崔侍御》)

夢得春草句,將非惠連誰?(《感時留別從兄徐王延年從弟延陵》)

他日相思一夢君,應得池塘生春草。(《送舍弟》)

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宣州謝校樓餞別校書叔雲》)

諾謂楚人重,詩傳謝@⑨清。(《送儲邕之武昌》)

解道澄江靜如練,令人常憶謝玄暉。(《金陵城西樓月下吟》)

我吟謝@⑨詩上語,朔風颯颯吹飛雨。(《酬殷明佐見贈五雲裘歌》) 由此可見,李白所謂「自從建安來,綺麗不足珍」,只是就六朝文學總的傾向而言;他對其中符合清真自然之美的詩歌,不僅給予了充分的肯定,而且也是要學習和繼承的。杜甫《春日憶李白》詩說李白之詩「清新庾開府,俊逸鮑參軍」,也就指明了這種繼承關係。

第三,至於「體兼一代」的集大成詩人杜甫,則是由盛唐過渡到中唐的一位承上啟下的「詩聖」。「語不驚人死不休」[(38)]的杜甫,在詩歌的煉意、鍊句、鍊字上,的確比同時代的人下過更多的工夫,但他的詩卻能不露痕迹,自然渾成,毫無雕琢之態。他那雄渾雅健的氣勢,開闔自如的韻致和沉鬱頓挫的風格,都顯示了堪與造化爭衡的巨大藝術魅力。因而從精神實質上來說,杜詩所體現出來的美學風貌,與盛唐詩人的追求是一致的。不過杜甫晚年有少數詩過於追求凝鍊,不免費解,如「香稻啄余鸚鵡粒,碧梧棲老鳳凰枝」[(39)]之類,實非杜甫之長。而更為值得注意的是,杜甫在理論認識上,與李白所倡導的清真自然之美,也表達了相同的看法。如杜甫所說:

浩歌淥水曲,清絕聽者愁。(《奉同郭給事湯東靈湫作》)

清詩近道要,識字用心苦。(《貽阮隱居》)

清文動哀玉,見道發新硎。(《奉酬薛十二丈判官見贈》)

聲華當健筆,灑落富清制。……例及吾家詩,曠懷掃氛翳。慷慨嗣真作,咨嗟玉山桂。(《贈秘書監江夏李公邕》)

詩罷地有餘,篇終語清省。(《故右僕射相國張公九齡》)

清新庾開府,俊逸鮑參軍。(《春日憶李白》) 

自蒙蜀州人日作,不意清詩久零落。(《追酬故高蜀州人日見寄》)

不薄今人愛古人,清詞麗句必為鄰。(《戲為六絕句》其五)

直詞才不世,詩清立意新。(《奉和嚴中丞西城晚眺十韻》)

陰何尚清省,沈宋@⑩聯翩。(《秋日夔府詠懷奉寄鄭監李賓客一百韻》)

復憶襄陽孟浩然,清詩句句盡堪傳。(《解悶十二首》其六)

悲絲與急管,感激異天真。(《促織》) 可見在追求「清真」自然之美方面,杜甫的態度與李白是一致的。

總之,以李白為代表的盛唐詩人,在理論見識與創作實踐中,鮮明而自覺地表現出了對於自然之美的追求,並使之成為一種普遍的時代審美理想。盛唐詩歌之所以受到後世人們的普遍喜愛,就與它所具有的「清真」、自然的精神風貌與藝術趣味密不可分。

注釋:

(1) 王世貞《藝苑卮言》卷四。

(2) 胡應麟《補唐書駱侍丞傳》。

(3) 陸時壅《詩鏡總論》。

(4) 上引均見許學夷《詩源辯體》卷三十一。

(5) 《歷代詩話》本《滄浪詩話》附錄。

(6) 載《學衡》第十二期。

(7) 《詩藪·內編》卷六。

(8) 《經亂離後天恩流夜郎憶舊遊贈江夏韋太守良宰》。

(9) 見《朱子語類》。

(10) 按此「選字當指王士禎《唐賢三昧集》或《古詩選》。

(11) 《江上吟》。

(12) 《宣州謝@⑩樓餞別校書叔雲》。

(13) 《經亂離後天恩流夜郎憶舊遊書懷贈江夏韋太守良宰》。

(14) 《老子》第八十一章。

(15) 《題終南翠微寺空上人房》。

(16) 《聽鄭五yīn@①①彈琴》。

(17) 《武陵泛舟》。

(18) 《李氏園林卧疾》。 (19) 《和張判官登萬山亭因贈洪府都督韓公》。

(20) 《洗然弟竹亭》。

(21) 《仲夏歸漢南園寄京邑耆舊》。

(22) 《重酬李少府見贈》。

(23) 《青溪》。

(24) 《贈從弟司庫員外qiú@①②》。

(25) 《送韋大夫東京留守》。

(26) 《送張舍人佐江州同薛據十韻》。

(27) 《奉和聖制上已於望春亭觀@①③飲應制》。

(28) 《送熊九赴任安陽》。

(29) 《奉和聖制賜史供奉曲江yàn@①④應制》。

(30) 《奉和聖制重陽節宰臣及群官上壽應制》。

(31) 《劉相公中書江山畫障》。

(32) 《青山峽口泊舟懷狄侍御》。

(33) 《苗侍中輓歌二首》其一。

(34) 《冀州客舍酒酣貽王綺寄題南樓》。

(35) 《酬成少尹駱谷行見呈》。

(36) 《送張獻心充副使歸河西雜句》。

(37) 《送弘文李校書往漢南拜親》。

(38) 杜甫《江上值水如海勢聊短述》詩句。

(39) 《秋興八首》其八。

                作者單位:北京大學中文系

                責任編輯:馬 蘭

字型檔未存字注釋:

①原字草頭下加分下再加木

②原字廷右加頁

③原字名去一捺下加夏

④原字王右加番

⑤原字戶右加文下加木

⑥原字日下加文

⑦原字水右加此

⑧原字竹下加詹

⑨原字月右加兆

⑩原字炎右加欠

⑾原字心右加音

⑿原字織去只加求

⒀原字社去土加契 ⒁原字言右加燕


推薦閱讀:

順其自然的生活,就是最美好的人生
不斷升華的自然美女
順其自然則昌
自然妙契:占星&易學
【雪球自然觀察】菊花的親戚向日葵

TAG:自然 | 追求 | 詩人 | 唐詩 | 李白 | 美的 | 代表 |